【483】劝大姑买房(二更)
菜是黄欣文炒的,姜秀芳给烧火。
幸好是重新起的房子,要是那个老房子,又不敞亮,灶房里又脏,还不知道做个饭人家敢不敢吃呢。
爷爷看起来没有前几年那么精干了,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在家,确实生活太过无趣。
今天大家都回来了,他倒是挺高兴。
“林蓉和杨思文明天也要回来,我们加把劲,两天都能把谷子收完。”
“这次谷子收了,爸你就把屋头的猪这些卖了,跟我们一起去嘉市。”
既然都打算好了买房子,父母分开住也有地方住,林爸爸昨晚就跟林奶奶商量好了。
这次也不是征求林爷爷的意见,而是直接要把他接到城里去住。
一个老头子在老家,确实也寂寞。
“去啥子去,屋头还有鸡鸭都养起的,坡上的庄稼也还在种。我走了哪个在屋头守屋?”
说是这样说,但林绪清的目光还是看向了是姜秀芳。
他一直坚持不跟儿子去嘉市,之前是觉得不习惯,后来是因为,老太婆不太想要他去。
虽然没明到起说,但每次都是横眉冷眼的,谁还看不出来?
“爸,我和全贵都觉得你一个人在老家种地太辛苦了。我们又不缺这点吃的。”
“何况,如果你是想吃老家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开车回来买,逢年过节也可以回老家来过。”
当然,这基本都是说安慰他的话,过年是要回来,但过节,如果不是哪家亲戚做事,还回来做什么?
耽误时间。
“你看你现在一个人在家,我们还要担心,倒不如跟我们进城。”
“而且,跟我们住在一起也热闹些嘛,都说养儿防老,未必到了老来,还要你自己照顾自己啊?”
“……”
黄欣文显然是个很会说话的女人,字字句句都戳在林绪清的心窝上。
让他有些意动的同时,又想起老婆子这些年的别扭。
她没开口,他都不敢答应了。
“您别看咱妈,她难道就不担心你吗?”
“您一个人在老家,我们都在城里,要是出点什么事,我们都不能及时知道。”
“我去城里也没得啥子用,你妈还可以照顾你们,我能干啥子嘛?”
一个老人,特别是一个农村里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愿意丢下手里的活计去过清闲的日子的。
清闲的日子,容易让老人认为自己没用,在儿子媳妇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家里也没有话语权。
虽然现在也没有,但他每年种庄稼,儿子回来还要拿些米呀蛋的,过年杀了猪也一大半拿到城里去吃了。
这让他心里有种满足感,还特别希望他们多回来拿。
可能这就是老父亲那种,就算掏空自己,也要养子孙后代的心情吧。
“怎么会没得用啊?你一天早上可以跟妈一起去买菜,在家看看电影,和小区里面的老头老太太一起打打牌,我们家还要几平米的花园,平常可以种点菜。”
黄欣文说到这里,特别心虚地看了林小满一眼。
花坛里被小姑娘种满了花,一年四季家里都能闻到花香,如果被林爷爷挖了种菜,估计能气死。
她现在在想,新买的房子要不要买在顶层,这样,就可以去顶楼上面种菜了。
“只要去了城里,还怕您没事干呢?”
“奶奶每天都过得挺充实的,我想您肯定也行。”
“要是实在无聊,给您点钱,去做小生意?”
林小满对林爷爷虽然心存芥蒂,但到底是亲爷爷,不可能真一辈子把他分出去单过,不给照顾的。
好说歹说,林绪清终于同意,等今年过年之后,再去嘉市。
家里的猪,倒大不小的,他舍不得卖,鸡鸭也还没有养大。
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之后,一家子都松了口气。
林小满还特地看了一眼自家奶奶,见她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林家大姑大姑父带着儿子果然来帮忙了。
林小满的表哥杨淮比她四岁,目前在读高中。
成绩一般,但胜在人很踏实,以后考个大专是不成问题的。
姑父的厂在2000年之后就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
林小满当时和他说,他自己还不信,差点就把钱拿去给买了厂里的股份。
幸好,最后还是被劝住了。
他们在里面又做了两年,去年的时候才彻底下定决心从里面搬出来。
林大姑从林爸爸这里借了点钱,也在嘉市买了个门面,打算做饭馆的生意。
林小满知道自家大姑厨艺好,特别是熬的那种高汤臊子,做出来的米粉和面条超级香。
也赞同她从这个开始做。
也别太累,就做个早餐,中午可以歇业。
但大姑这人吃苦耐劳,倒是中午和晚上也开着营业,只不过请了一个厨子,做些大排档一样的菜品,配上啤酒,晚上还格外受欢迎。
现在差不多做了一年的生意了,把当初在林爸爸这里借的钱都还上了。
“大姑,你们现在存钱也该买套房子了。”
“在城里面,还是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安心。”
在田间,林小满和大姑并排一起割水稻,一边割,一边跟她扯闲篇儿。
“我还不是想先把你爸爸的钱还上,不然早就可以买了。”
最初他们从厂里退出来的时候,那些人说不完的酸话,也笃定他们两口子进城赚不到钱。
结果现在看他们生意好,而厂里效益早就不景气入不敷出,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又开始捧他们,说他们的好话了。
甚至还有人想从厂子里出来,到他们店里来帮忙。
可惜两口子没有松口,只说店里小本生意,现在不招人,等以后扩张了再说。
想来想去,还是她家小满好。
那么小就知道给大人出谋划策了。
如果不是小满,他们家的钱只怕如今也陷在厂里出不来,而人也要在厂里继续耽搁下去了。
“你还了我爸爸的钱,还剩下好多?如果差一点,就给我说,我给您。”
她是悄声跟大姑说的话,但旁边还有一个黄欣文在跟老太太学割水稻呢。
这会儿也听见了姑侄二人的谈话,顿时觉得哭笑不得。 ↑返回顶部↑
幸好是重新起的房子,要是那个老房子,又不敞亮,灶房里又脏,还不知道做个饭人家敢不敢吃呢。
爷爷看起来没有前几年那么精干了,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在家,确实生活太过无趣。
今天大家都回来了,他倒是挺高兴。
“林蓉和杨思文明天也要回来,我们加把劲,两天都能把谷子收完。”
“这次谷子收了,爸你就把屋头的猪这些卖了,跟我们一起去嘉市。”
既然都打算好了买房子,父母分开住也有地方住,林爸爸昨晚就跟林奶奶商量好了。
这次也不是征求林爷爷的意见,而是直接要把他接到城里去住。
一个老头子在老家,确实也寂寞。
“去啥子去,屋头还有鸡鸭都养起的,坡上的庄稼也还在种。我走了哪个在屋头守屋?”
说是这样说,但林绪清的目光还是看向了是姜秀芳。
他一直坚持不跟儿子去嘉市,之前是觉得不习惯,后来是因为,老太婆不太想要他去。
虽然没明到起说,但每次都是横眉冷眼的,谁还看不出来?
“爸,我和全贵都觉得你一个人在老家种地太辛苦了。我们又不缺这点吃的。”
“何况,如果你是想吃老家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开车回来买,逢年过节也可以回老家来过。”
当然,这基本都是说安慰他的话,过年是要回来,但过节,如果不是哪家亲戚做事,还回来做什么?
耽误时间。
“你看你现在一个人在家,我们还要担心,倒不如跟我们进城。”
“而且,跟我们住在一起也热闹些嘛,都说养儿防老,未必到了老来,还要你自己照顾自己啊?”
“……”
黄欣文显然是个很会说话的女人,字字句句都戳在林绪清的心窝上。
让他有些意动的同时,又想起老婆子这些年的别扭。
她没开口,他都不敢答应了。
“您别看咱妈,她难道就不担心你吗?”
“您一个人在老家,我们都在城里,要是出点什么事,我们都不能及时知道。”
“我去城里也没得啥子用,你妈还可以照顾你们,我能干啥子嘛?”
一个老人,特别是一个农村里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愿意丢下手里的活计去过清闲的日子的。
清闲的日子,容易让老人认为自己没用,在儿子媳妇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家里也没有话语权。
虽然现在也没有,但他每年种庄稼,儿子回来还要拿些米呀蛋的,过年杀了猪也一大半拿到城里去吃了。
这让他心里有种满足感,还特别希望他们多回来拿。
可能这就是老父亲那种,就算掏空自己,也要养子孙后代的心情吧。
“怎么会没得用啊?你一天早上可以跟妈一起去买菜,在家看看电影,和小区里面的老头老太太一起打打牌,我们家还要几平米的花园,平常可以种点菜。”
黄欣文说到这里,特别心虚地看了林小满一眼。
花坛里被小姑娘种满了花,一年四季家里都能闻到花香,如果被林爷爷挖了种菜,估计能气死。
她现在在想,新买的房子要不要买在顶层,这样,就可以去顶楼上面种菜了。
“只要去了城里,还怕您没事干呢?”
“奶奶每天都过得挺充实的,我想您肯定也行。”
“要是实在无聊,给您点钱,去做小生意?”
林小满对林爷爷虽然心存芥蒂,但到底是亲爷爷,不可能真一辈子把他分出去单过,不给照顾的。
好说歹说,林绪清终于同意,等今年过年之后,再去嘉市。
家里的猪,倒大不小的,他舍不得卖,鸡鸭也还没有养大。
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之后,一家子都松了口气。
林小满还特地看了一眼自家奶奶,见她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林家大姑大姑父带着儿子果然来帮忙了。
林小满的表哥杨淮比她四岁,目前在读高中。
成绩一般,但胜在人很踏实,以后考个大专是不成问题的。
姑父的厂在2000年之后就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
林小满当时和他说,他自己还不信,差点就把钱拿去给买了厂里的股份。
幸好,最后还是被劝住了。
他们在里面又做了两年,去年的时候才彻底下定决心从里面搬出来。
林大姑从林爸爸这里借了点钱,也在嘉市买了个门面,打算做饭馆的生意。
林小满知道自家大姑厨艺好,特别是熬的那种高汤臊子,做出来的米粉和面条超级香。
也赞同她从这个开始做。
也别太累,就做个早餐,中午可以歇业。
但大姑这人吃苦耐劳,倒是中午和晚上也开着营业,只不过请了一个厨子,做些大排档一样的菜品,配上啤酒,晚上还格外受欢迎。
现在差不多做了一年的生意了,把当初在林爸爸这里借的钱都还上了。
“大姑,你们现在存钱也该买套房子了。”
“在城里面,还是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安心。”
在田间,林小满和大姑并排一起割水稻,一边割,一边跟她扯闲篇儿。
“我还不是想先把你爸爸的钱还上,不然早就可以买了。”
最初他们从厂里退出来的时候,那些人说不完的酸话,也笃定他们两口子进城赚不到钱。
结果现在看他们生意好,而厂里效益早就不景气入不敷出,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又开始捧他们,说他们的好话了。
甚至还有人想从厂子里出来,到他们店里来帮忙。
可惜两口子没有松口,只说店里小本生意,现在不招人,等以后扩张了再说。
想来想去,还是她家小满好。
那么小就知道给大人出谋划策了。
如果不是小满,他们家的钱只怕如今也陷在厂里出不来,而人也要在厂里继续耽搁下去了。
“你还了我爸爸的钱,还剩下好多?如果差一点,就给我说,我给您。”
她是悄声跟大姑说的话,但旁边还有一个黄欣文在跟老太太学割水稻呢。
这会儿也听见了姑侄二人的谈话,顿时觉得哭笑不得。 ↑返回顶部↑
菜是黄欣文炒的,姜秀芳给烧火。
幸好是重新起的房子,要是那个老房子,又不敞亮,灶房里又脏,还不知道做个饭人家敢不敢吃呢。
爷爷看起来没有前几年那么精干了,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在家,确实生活太过无趣。
今天大家都回来了,他倒是挺高兴。
“林蓉和杨思文明天也要回来,我们加把劲,两天都能把谷子收完。”
“这次谷子收了,爸你就把屋头的猪这些卖了,跟我们一起去嘉市。”
既然都打算好了买房子,父母分开住也有地方住,林爸爸昨晚就跟林奶奶商量好了。
这次也不是征求林爷爷的意见,而是直接要把他接到城里去住。
一个老头子在老家,确实也寂寞。
“去啥子去,屋头还有鸡鸭都养起的,坡上的庄稼也还在种。我走了哪个在屋头守屋?”
说是这样说,但林绪清的目光还是看向了是姜秀芳。
他一直坚持不跟儿子去嘉市,之前是觉得不习惯,后来是因为,老太婆不太想要他去。
虽然没明到起说,但每次都是横眉冷眼的,谁还看不出来?
“爸,我和全贵都觉得你一个人在老家种地太辛苦了。我们又不缺这点吃的。”
“何况,如果你是想吃老家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开车回来买,逢年过节也可以回老家来过。”
当然,这基本都是说安慰他的话,过年是要回来,但过节,如果不是哪家亲戚做事,还回来做什么?
耽误时间。
“你看你现在一个人在家,我们还要担心,倒不如跟我们进城。”
“而且,跟我们住在一起也热闹些嘛,都说养儿防老,未必到了老来,还要你自己照顾自己啊?”
“……”
黄欣文显然是个很会说话的女人,字字句句都戳在林绪清的心窝上。
让他有些意动的同时,又想起老婆子这些年的别扭。
她没开口,他都不敢答应了。
“您别看咱妈,她难道就不担心你吗?”
“您一个人在老家,我们都在城里,要是出点什么事,我们都不能及时知道。”
“我去城里也没得啥子用,你妈还可以照顾你们,我能干啥子嘛?”
一个老人,特别是一个农村里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愿意丢下手里的活计去过清闲的日子的。
清闲的日子,容易让老人认为自己没用,在儿子媳妇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家里也没有话语权。
虽然现在也没有,但他每年种庄稼,儿子回来还要拿些米呀蛋的,过年杀了猪也一大半拿到城里去吃了。
这让他心里有种满足感,还特别希望他们多回来拿。
可能这就是老父亲那种,就算掏空自己,也要养子孙后代的心情吧。
“怎么会没得用啊?你一天早上可以跟妈一起去买菜,在家看看电影,和小区里面的老头老太太一起打打牌,我们家还要几平米的花园,平常可以种点菜。”
黄欣文说到这里,特别心虚地看了林小满一眼。
花坛里被小姑娘种满了花,一年四季家里都能闻到花香,如果被林爷爷挖了种菜,估计能气死。
她现在在想,新买的房子要不要买在顶层,这样,就可以去顶楼上面种菜了。
“只要去了城里,还怕您没事干呢?”
“奶奶每天都过得挺充实的,我想您肯定也行。”
“要是实在无聊,给您点钱,去做小生意?”
林小满对林爷爷虽然心存芥蒂,但到底是亲爷爷,不可能真一辈子把他分出去单过,不给照顾的。
好说歹说,林绪清终于同意,等今年过年之后,再去嘉市。
家里的猪,倒大不小的,他舍不得卖,鸡鸭也还没有养大。
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之后,一家子都松了口气。
林小满还特地看了一眼自家奶奶,见她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林家大姑大姑父带着儿子果然来帮忙了。
林小满的表哥杨淮比她四岁,目前在读高中。
成绩一般,但胜在人很踏实,以后考个大专是不成问题的。
姑父的厂在2000年之后就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
林小满当时和他说,他自己还不信,差点就把钱拿去给买了厂里的股份。
幸好,最后还是被劝住了。
他们在里面又做了两年,去年的时候才彻底下定决心从里面搬出来。
林大姑从林爸爸这里借了点钱,也在嘉市买了个门面,打算做饭馆的生意。
林小满知道自家大姑厨艺好,特别是熬的那种高汤臊子,做出来的米粉和面条超级香。
也赞同她从这个开始做。
也别太累,就做个早餐,中午可以歇业。
但大姑这人吃苦耐劳,倒是中午和晚上也开着营业,只不过请了一个厨子,做些大排档一样的菜品,配上啤酒,晚上还格外受欢迎。
现在差不多做了一年的生意了,把当初在林爸爸这里借的钱都还上了。
“大姑,你们现在存钱也该买套房子了。”
“在城里面,还是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安心。”
在田间,林小满和大姑并排一起割水稻,一边割,一边跟她扯闲篇儿。
“我还不是想先把你爸爸的钱还上,不然早就可以买了。”
最初他们从厂里退出来的时候,那些人说不完的酸话,也笃定他们两口子进城赚不到钱。
结果现在看他们生意好,而厂里效益早就不景气入不敷出,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又开始捧他们,说他们的好话了。
甚至还有人想从厂子里出来,到他们店里来帮忙。
可惜两口子没有松口,只说店里小本生意,现在不招人,等以后扩张了再说。
想来想去,还是她家小满好。
那么小就知道给大人出谋划策了。
如果不是小满,他们家的钱只怕如今也陷在厂里出不来,而人也要在厂里继续耽搁下去了。
“你还了我爸爸的钱,还剩下好多?如果差一点,就给我说,我给您。”
她是悄声跟大姑说的话,但旁边还有一个黄欣文在跟老太太学割水稻呢。
这会儿也听见了姑侄二人的谈话,顿时觉得哭笑不得。
幸好是重新起的房子,要是那个老房子,又不敞亮,灶房里又脏,还不知道做个饭人家敢不敢吃呢。
爷爷看起来没有前几年那么精干了,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在家,确实生活太过无趣。
今天大家都回来了,他倒是挺高兴。
“林蓉和杨思文明天也要回来,我们加把劲,两天都能把谷子收完。”
“这次谷子收了,爸你就把屋头的猪这些卖了,跟我们一起去嘉市。”
既然都打算好了买房子,父母分开住也有地方住,林爸爸昨晚就跟林奶奶商量好了。
这次也不是征求林爷爷的意见,而是直接要把他接到城里去住。
一个老头子在老家,确实也寂寞。
“去啥子去,屋头还有鸡鸭都养起的,坡上的庄稼也还在种。我走了哪个在屋头守屋?”
说是这样说,但林绪清的目光还是看向了是姜秀芳。
他一直坚持不跟儿子去嘉市,之前是觉得不习惯,后来是因为,老太婆不太想要他去。
虽然没明到起说,但每次都是横眉冷眼的,谁还看不出来?
“爸,我和全贵都觉得你一个人在老家种地太辛苦了。我们又不缺这点吃的。”
“何况,如果你是想吃老家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开车回来买,逢年过节也可以回老家来过。”
当然,这基本都是说安慰他的话,过年是要回来,但过节,如果不是哪家亲戚做事,还回来做什么?
耽误时间。
“你看你现在一个人在家,我们还要担心,倒不如跟我们进城。”
“而且,跟我们住在一起也热闹些嘛,都说养儿防老,未必到了老来,还要你自己照顾自己啊?”
“……”
黄欣文显然是个很会说话的女人,字字句句都戳在林绪清的心窝上。
让他有些意动的同时,又想起老婆子这些年的别扭。
她没开口,他都不敢答应了。
“您别看咱妈,她难道就不担心你吗?”
“您一个人在老家,我们都在城里,要是出点什么事,我们都不能及时知道。”
“我去城里也没得啥子用,你妈还可以照顾你们,我能干啥子嘛?”
一个老人,特别是一个农村里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愿意丢下手里的活计去过清闲的日子的。
清闲的日子,容易让老人认为自己没用,在儿子媳妇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家里也没有话语权。
虽然现在也没有,但他每年种庄稼,儿子回来还要拿些米呀蛋的,过年杀了猪也一大半拿到城里去吃了。
这让他心里有种满足感,还特别希望他们多回来拿。
可能这就是老父亲那种,就算掏空自己,也要养子孙后代的心情吧。
“怎么会没得用啊?你一天早上可以跟妈一起去买菜,在家看看电影,和小区里面的老头老太太一起打打牌,我们家还要几平米的花园,平常可以种点菜。”
黄欣文说到这里,特别心虚地看了林小满一眼。
花坛里被小姑娘种满了花,一年四季家里都能闻到花香,如果被林爷爷挖了种菜,估计能气死。
她现在在想,新买的房子要不要买在顶层,这样,就可以去顶楼上面种菜了。
“只要去了城里,还怕您没事干呢?”
“奶奶每天都过得挺充实的,我想您肯定也行。”
“要是实在无聊,给您点钱,去做小生意?”
林小满对林爷爷虽然心存芥蒂,但到底是亲爷爷,不可能真一辈子把他分出去单过,不给照顾的。
好说歹说,林绪清终于同意,等今年过年之后,再去嘉市。
家里的猪,倒大不小的,他舍不得卖,鸡鸭也还没有养大。
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之后,一家子都松了口气。
林小满还特地看了一眼自家奶奶,见她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林家大姑大姑父带着儿子果然来帮忙了。
林小满的表哥杨淮比她四岁,目前在读高中。
成绩一般,但胜在人很踏实,以后考个大专是不成问题的。
姑父的厂在2000年之后就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
林小满当时和他说,他自己还不信,差点就把钱拿去给买了厂里的股份。
幸好,最后还是被劝住了。
他们在里面又做了两年,去年的时候才彻底下定决心从里面搬出来。
林大姑从林爸爸这里借了点钱,也在嘉市买了个门面,打算做饭馆的生意。
林小满知道自家大姑厨艺好,特别是熬的那种高汤臊子,做出来的米粉和面条超级香。
也赞同她从这个开始做。
也别太累,就做个早餐,中午可以歇业。
但大姑这人吃苦耐劳,倒是中午和晚上也开着营业,只不过请了一个厨子,做些大排档一样的菜品,配上啤酒,晚上还格外受欢迎。
现在差不多做了一年的生意了,把当初在林爸爸这里借的钱都还上了。
“大姑,你们现在存钱也该买套房子了。”
“在城里面,还是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安心。”
在田间,林小满和大姑并排一起割水稻,一边割,一边跟她扯闲篇儿。
“我还不是想先把你爸爸的钱还上,不然早就可以买了。”
最初他们从厂里退出来的时候,那些人说不完的酸话,也笃定他们两口子进城赚不到钱。
结果现在看他们生意好,而厂里效益早就不景气入不敷出,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又开始捧他们,说他们的好话了。
甚至还有人想从厂子里出来,到他们店里来帮忙。
可惜两口子没有松口,只说店里小本生意,现在不招人,等以后扩张了再说。
想来想去,还是她家小满好。
那么小就知道给大人出谋划策了。
如果不是小满,他们家的钱只怕如今也陷在厂里出不来,而人也要在厂里继续耽搁下去了。
“你还了我爸爸的钱,还剩下好多?如果差一点,就给我说,我给您。”
她是悄声跟大姑说的话,但旁边还有一个黄欣文在跟老太太学割水稻呢。
这会儿也听见了姑侄二人的谈话,顿时觉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