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弯道超车(下)
毛细法,自从rca发明了液晶显示之后,就一直在使用。它已经成了液晶行业的潜意识,甚至被写到了此时的教科书上。
但到了大尺寸显示器的时候,它的缺点就非常明显了。
毛细吸附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以10寸液晶为例,它的压合及吸附的过程,时间长达28个小时之多!
而且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毛细作用需要对抗的重力也就越大。其用时更长不说,失败率也会越大。
这也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液晶显示器,可以超过17英寸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90年代,正是这个从手表液晶发展出来的毛细工艺,成了所有其它国家,发展液晶产业的绊脚石!
这种工艺对前后工序的精度,操作人员的技巧,都要求太高。
毛细吸附的前提,就是玻璃板之间的间距要足够细小,但是太小也不行!一般的工艺要求,是3到5微米,而显示器的尺寸,是30厘米到50厘米(后世甚至发展到3米)。
再加上液晶显示器壳体是由前后两片,厚度不足一毫米的薄玻璃组合而成,强度很低。
这么大面积的腔体,这么薄的玻璃壳体,保持这么小的平行间距,其中微妙之处,难以言表!
也许只有日本人那种性格,才有耐心,一点点去优化工艺及操作步骤,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诀窍。
————————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疯狂的工艺。
在5代以后,毛细法被弃用,转向了滴灌法(onedropfilling;odf)。
滴灌法才是正常人的思路。那就是先往显示器里添加液晶,添加完毕后,再把液晶显示器封闭起来。
odf法的优势极为明显,除了良率以外,它有效的缩短了工艺时间并减少液晶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减少在真空回火製程、液晶注入机、封口机、封口后面板清洗等设备的投资。
这个odf法,就是成永兴以及光电科研,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对抗日本十七家企业联盟的杀手锏!
以来自21世纪初的技术,降维打击90世纪初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
————————
当然,液晶显示器产业,不同于led产业,它的精度虽然没有晶圆产业那么高,但复杂性一点也不差。
在这个时间点,进军这个产业,光电科研也会面对各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节点。
进军蓝光led,是参考中村大侠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91年3月。按照这个时间倒推,才定出了光纤,mems,蓝光led三部曲。
而在lcd这个行业里,时间的压力,并不是来自技术的发现节点。
世界第一条5代线的出现时间,是2002年前后。以此时间来推论,加上产线的设计,制造,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至少95年前,光电科研是安全的。
————————
光电科研的时间压力在哪里呢?
这里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
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速度非常快,差不多三年就是一个周期。
第一次的景气高峰期,在92年~93年之间。它的出现,是由于笔记本电脑,以及windows3.1带来对彩色屏幕支持所带动的。
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完成了个人电脑事业部重组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700c,这是thinkpad系列的第一个型号。
700c一经推出就立即受到关注,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dti的10.4英寸彩色液晶屏,售价4350美元。
此笔记本一出世,就成为爆款,当年订单就超过十万台。在它的带动下,一些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具有tftlcd的产品,东芝t4400sxc的显示屏为9.5英寸。
第一次lcd景气上升周期,指的就是这一波。
————————
但随着更多tftlcd产线投入生产,很快的,lcd面板的价格在竞争中迅速下降。此时投入生产的,都是一代线,成本也比较高。到了1993年,lcd产品的售价就低于成本了。
这就是历史第一次的景气下降,大家都不挣钱了。这波景气循环,从93年底就走入低谷,直到94年再次上升。
也就是说,如果光电科研,不能在92年中之前,把液晶显示器产业化,就会错过这一轮的景气周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lcd景气循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实,赶上这一波景气周期的厂家,实际上只有三家而已。他们就是,nec,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公司,还有就是夏普。
之所以后来日本有了9家企业,加入液晶生产大军,就是因为这三家企业,在这一波的景气循环里,挣了大钱!
大家眼红了!
能提供大尺寸(10寸)液晶面板的仅有这几家,受限于产能和良品率,面板价格居高不下(10寸面板的价格,出厂价超过了一千美元),lcd产业的毛利与报酬相当可观。
如果光电科研,能在这一波景气循环里截走大部分的市场利润,让这三个玩家无利可图,或者是微利。其它日本厂家,是否愿意下场,都是个未知数!
————————
而一旦错过这波景气循环,那么光电的敌人,就从三家,变成了九家。而且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新入场的玩家,采用的就不是第一代生产线技术了。从93年开始建设的生产线,陆续采用的是二代技术。
到第二次景气周期来临的时候,(至1995年为止)日本总共建成了21条tftlcd生产线!
那时光电面临的,就是羽翼已成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的大军了。
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基本概念没有变化,但它具有更高的良率(因为lcd专用设备)和更大的显示屏。此消彼长,光电科研的技术代差优势就会缩小。
更为可怕的是时间,夜长梦多。
odf不是什么太难的技术。恰恰相反,它是个很简单的技术!
由于技术的曝光,其它玩家很快就会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复制和掌握这一个并不算很难掌握的技术。
odf技术是否可以像蓝光led一样,被专利保护起来呢?
答案是否定的。
odf说穿了,就是把液晶,滴落下去。这个东西怎么申请专利?哪怕可以申请一些工艺装备上的专利,但无济于事。
光电科研,从现在开始计算,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来推出自己的液晶显示器。
————————
当然,除了时间的压力,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困难存在。
第二个难点,就是产业链。
生产lcd的产业链,可要比led要长多了。玻璃基板,液晶原料,偏光片,背光源,导光板,散射板,这些都要从头做起。
...
第三个难点,生产设备。
led产业链,可以采用夹具,人定胜天。液晶呢?
在一些关键设备上,美国应材,处于事实的垄断地位。这种设备(lcd专用),目前世界上都没有,就是研发出来了,对中国也是禁运的命。
为什么直到20世纪末,中国只能进口第一代线?
真是当时决策者笨吗?
而且一条失败了,还接着引进第二条?交学费,一直交到洋大人满意为止?
...
第四个,资金支持。
韩国政府,支持lg和三星,十年如一日!
他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次世代平面显示计划》、《lcd基础技术发展计划》,为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提速。
为了给本国企业减轻压力,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10余年间累计投入超过千亿韩元。
为了推动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每年投入30亿韩元的经费。政府的坚定支持也促成了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成功。
光电科研,身后可没有一个有钱政府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
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历来是个吞金巨兽,在10代线的时候,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
第一代产线,投资没有这么高,但1亿美元级别总是要的。钱不够怎么办?
...
第五个,国际支持,与国际市场。
韩国人去抢日本市场,是美国人支持的!
一些文章总是讲,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缘故,三星被美国资本所控制。但如果不是被美国资本控制,三星有可能发展起来吗?
三星如此,台积电,其实也是同样道理!
而中国呢?
《瓦森纳协定》是1996年制定的!(该协定几经修订,如今已是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指导文件。)
国内可没有液晶显示器的市场。
笔记本品牌?
在哪?
连cpu都是禁运的! ↑返回顶部↑
但到了大尺寸显示器的时候,它的缺点就非常明显了。
毛细吸附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以10寸液晶为例,它的压合及吸附的过程,时间长达28个小时之多!
而且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毛细作用需要对抗的重力也就越大。其用时更长不说,失败率也会越大。
这也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液晶显示器,可以超过17英寸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90年代,正是这个从手表液晶发展出来的毛细工艺,成了所有其它国家,发展液晶产业的绊脚石!
这种工艺对前后工序的精度,操作人员的技巧,都要求太高。
毛细吸附的前提,就是玻璃板之间的间距要足够细小,但是太小也不行!一般的工艺要求,是3到5微米,而显示器的尺寸,是30厘米到50厘米(后世甚至发展到3米)。
再加上液晶显示器壳体是由前后两片,厚度不足一毫米的薄玻璃组合而成,强度很低。
这么大面积的腔体,这么薄的玻璃壳体,保持这么小的平行间距,其中微妙之处,难以言表!
也许只有日本人那种性格,才有耐心,一点点去优化工艺及操作步骤,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诀窍。
————————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疯狂的工艺。
在5代以后,毛细法被弃用,转向了滴灌法(onedropfilling;odf)。
滴灌法才是正常人的思路。那就是先往显示器里添加液晶,添加完毕后,再把液晶显示器封闭起来。
odf法的优势极为明显,除了良率以外,它有效的缩短了工艺时间并减少液晶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减少在真空回火製程、液晶注入机、封口机、封口后面板清洗等设备的投资。
这个odf法,就是成永兴以及光电科研,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对抗日本十七家企业联盟的杀手锏!
以来自21世纪初的技术,降维打击90世纪初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
————————
当然,液晶显示器产业,不同于led产业,它的精度虽然没有晶圆产业那么高,但复杂性一点也不差。
在这个时间点,进军这个产业,光电科研也会面对各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节点。
进军蓝光led,是参考中村大侠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91年3月。按照这个时间倒推,才定出了光纤,mems,蓝光led三部曲。
而在lcd这个行业里,时间的压力,并不是来自技术的发现节点。
世界第一条5代线的出现时间,是2002年前后。以此时间来推论,加上产线的设计,制造,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至少95年前,光电科研是安全的。
————————
光电科研的时间压力在哪里呢?
这里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
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速度非常快,差不多三年就是一个周期。
第一次的景气高峰期,在92年~93年之间。它的出现,是由于笔记本电脑,以及windows3.1带来对彩色屏幕支持所带动的。
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完成了个人电脑事业部重组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700c,这是thinkpad系列的第一个型号。
700c一经推出就立即受到关注,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dti的10.4英寸彩色液晶屏,售价4350美元。
此笔记本一出世,就成为爆款,当年订单就超过十万台。在它的带动下,一些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具有tftlcd的产品,东芝t4400sxc的显示屏为9.5英寸。
第一次lcd景气上升周期,指的就是这一波。
————————
但随着更多tftlcd产线投入生产,很快的,lcd面板的价格在竞争中迅速下降。此时投入生产的,都是一代线,成本也比较高。到了1993年,lcd产品的售价就低于成本了。
这就是历史第一次的景气下降,大家都不挣钱了。这波景气循环,从93年底就走入低谷,直到94年再次上升。
也就是说,如果光电科研,不能在92年中之前,把液晶显示器产业化,就会错过这一轮的景气周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lcd景气循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实,赶上这一波景气周期的厂家,实际上只有三家而已。他们就是,nec,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公司,还有就是夏普。
之所以后来日本有了9家企业,加入液晶生产大军,就是因为这三家企业,在这一波的景气循环里,挣了大钱!
大家眼红了!
能提供大尺寸(10寸)液晶面板的仅有这几家,受限于产能和良品率,面板价格居高不下(10寸面板的价格,出厂价超过了一千美元),lcd产业的毛利与报酬相当可观。
如果光电科研,能在这一波景气循环里截走大部分的市场利润,让这三个玩家无利可图,或者是微利。其它日本厂家,是否愿意下场,都是个未知数!
————————
而一旦错过这波景气循环,那么光电的敌人,就从三家,变成了九家。而且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新入场的玩家,采用的就不是第一代生产线技术了。从93年开始建设的生产线,陆续采用的是二代技术。
到第二次景气周期来临的时候,(至1995年为止)日本总共建成了21条tftlcd生产线!
那时光电面临的,就是羽翼已成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的大军了。
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基本概念没有变化,但它具有更高的良率(因为lcd专用设备)和更大的显示屏。此消彼长,光电科研的技术代差优势就会缩小。
更为可怕的是时间,夜长梦多。
odf不是什么太难的技术。恰恰相反,它是个很简单的技术!
由于技术的曝光,其它玩家很快就会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复制和掌握这一个并不算很难掌握的技术。
odf技术是否可以像蓝光led一样,被专利保护起来呢?
答案是否定的。
odf说穿了,就是把液晶,滴落下去。这个东西怎么申请专利?哪怕可以申请一些工艺装备上的专利,但无济于事。
光电科研,从现在开始计算,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来推出自己的液晶显示器。
————————
当然,除了时间的压力,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困难存在。
第二个难点,就是产业链。
生产lcd的产业链,可要比led要长多了。玻璃基板,液晶原料,偏光片,背光源,导光板,散射板,这些都要从头做起。
...
第三个难点,生产设备。
led产业链,可以采用夹具,人定胜天。液晶呢?
在一些关键设备上,美国应材,处于事实的垄断地位。这种设备(lcd专用),目前世界上都没有,就是研发出来了,对中国也是禁运的命。
为什么直到20世纪末,中国只能进口第一代线?
真是当时决策者笨吗?
而且一条失败了,还接着引进第二条?交学费,一直交到洋大人满意为止?
...
第四个,资金支持。
韩国政府,支持lg和三星,十年如一日!
他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次世代平面显示计划》、《lcd基础技术发展计划》,为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提速。
为了给本国企业减轻压力,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10余年间累计投入超过千亿韩元。
为了推动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每年投入30亿韩元的经费。政府的坚定支持也促成了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成功。
光电科研,身后可没有一个有钱政府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
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历来是个吞金巨兽,在10代线的时候,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
第一代产线,投资没有这么高,但1亿美元级别总是要的。钱不够怎么办?
...
第五个,国际支持,与国际市场。
韩国人去抢日本市场,是美国人支持的!
一些文章总是讲,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缘故,三星被美国资本所控制。但如果不是被美国资本控制,三星有可能发展起来吗?
三星如此,台积电,其实也是同样道理!
而中国呢?
《瓦森纳协定》是1996年制定的!(该协定几经修订,如今已是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指导文件。)
国内可没有液晶显示器的市场。
笔记本品牌?
在哪?
连cpu都是禁运的! ↑返回顶部↑
毛细法,自从rca发明了液晶显示之后,就一直在使用。它已经成了液晶行业的潜意识,甚至被写到了此时的教科书上。
但到了大尺寸显示器的时候,它的缺点就非常明显了。
毛细吸附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以10寸液晶为例,它的压合及吸附的过程,时间长达28个小时之多!
而且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毛细作用需要对抗的重力也就越大。其用时更长不说,失败率也会越大。
这也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液晶显示器,可以超过17英寸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90年代,正是这个从手表液晶发展出来的毛细工艺,成了所有其它国家,发展液晶产业的绊脚石!
这种工艺对前后工序的精度,操作人员的技巧,都要求太高。
毛细吸附的前提,就是玻璃板之间的间距要足够细小,但是太小也不行!一般的工艺要求,是3到5微米,而显示器的尺寸,是30厘米到50厘米(后世甚至发展到3米)。
再加上液晶显示器壳体是由前后两片,厚度不足一毫米的薄玻璃组合而成,强度很低。
这么大面积的腔体,这么薄的玻璃壳体,保持这么小的平行间距,其中微妙之处,难以言表!
也许只有日本人那种性格,才有耐心,一点点去优化工艺及操作步骤,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诀窍。
————————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疯狂的工艺。
在5代以后,毛细法被弃用,转向了滴灌法(onedropfilling;odf)。
滴灌法才是正常人的思路。那就是先往显示器里添加液晶,添加完毕后,再把液晶显示器封闭起来。
odf法的优势极为明显,除了良率以外,它有效的缩短了工艺时间并减少液晶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减少在真空回火製程、液晶注入机、封口机、封口后面板清洗等设备的投资。
这个odf法,就是成永兴以及光电科研,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对抗日本十七家企业联盟的杀手锏!
以来自21世纪初的技术,降维打击90世纪初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
————————
当然,液晶显示器产业,不同于led产业,它的精度虽然没有晶圆产业那么高,但复杂性一点也不差。
在这个时间点,进军这个产业,光电科研也会面对各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节点。
进军蓝光led,是参考中村大侠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91年3月。按照这个时间倒推,才定出了光纤,mems,蓝光led三部曲。
而在lcd这个行业里,时间的压力,并不是来自技术的发现节点。
世界第一条5代线的出现时间,是2002年前后。以此时间来推论,加上产线的设计,制造,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至少95年前,光电科研是安全的。
————————
光电科研的时间压力在哪里呢?
这里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
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速度非常快,差不多三年就是一个周期。
第一次的景气高峰期,在92年~93年之间。它的出现,是由于笔记本电脑,以及windows3.1带来对彩色屏幕支持所带动的。
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完成了个人电脑事业部重组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700c,这是thinkpad系列的第一个型号。
700c一经推出就立即受到关注,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dti的10.4英寸彩色液晶屏,售价4350美元。
此笔记本一出世,就成为爆款,当年订单就超过十万台。在它的带动下,一些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具有tftlcd的产品,东芝t4400sxc的显示屏为9.5英寸。
第一次lcd景气上升周期,指的就是这一波。
————————
但随着更多tftlcd产线投入生产,很快的,lcd面板的价格在竞争中迅速下降。此时投入生产的,都是一代线,成本也比较高。到了1993年,lcd产品的售价就低于成本了。
这就是历史第一次的景气下降,大家都不挣钱了。这波景气循环,从93年底就走入低谷,直到94年再次上升。
也就是说,如果光电科研,不能在92年中之前,把液晶显示器产业化,就会错过这一轮的景气周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lcd景气循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实,赶上这一波景气周期的厂家,实际上只有三家而已。他们就是,nec,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公司,还有就是夏普。
之所以后来日本有了9家企业,加入液晶生产大军,就是因为这三家企业,在这一波的景气循环里,挣了大钱!
大家眼红了!
能提供大尺寸(10寸)液晶面板的仅有这几家,受限于产能和良品率,面板价格居高不下(10寸面板的价格,出厂价超过了一千美元),lcd产业的毛利与报酬相当可观。
如果光电科研,能在这一波景气循环里截走大部分的市场利润,让这三个玩家无利可图,或者是微利。其它日本厂家,是否愿意下场,都是个未知数!
————————
而一旦错过这波景气循环,那么光电的敌人,就从三家,变成了九家。而且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新入场的玩家,采用的就不是第一代生产线技术了。从93年开始建设的生产线,陆续采用的是二代技术。
到第二次景气周期来临的时候,(至1995年为止)日本总共建成了21条tftlcd生产线!
那时光电面临的,就是羽翼已成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的大军了。
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基本概念没有变化,但它具有更高的良率(因为lcd专用设备)和更大的显示屏。此消彼长,光电科研的技术代差优势就会缩小。
更为可怕的是时间,夜长梦多。
odf不是什么太难的技术。恰恰相反,它是个很简单的技术!
由于技术的曝光,其它玩家很快就会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复制和掌握这一个并不算很难掌握的技术。
odf技术是否可以像蓝光led一样,被专利保护起来呢?
答案是否定的。
odf说穿了,就是把液晶,滴落下去。这个东西怎么申请专利?哪怕可以申请一些工艺装备上的专利,但无济于事。
光电科研,从现在开始计算,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来推出自己的液晶显示器。
————————
当然,除了时间的压力,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困难存在。
第二个难点,就是产业链。
生产lcd的产业链,可要比led要长多了。玻璃基板,液晶原料,偏光片,背光源,导光板,散射板,这些都要从头做起。
...
第三个难点,生产设备。
led产业链,可以采用夹具,人定胜天。液晶呢?
在一些关键设备上,美国应材,处于事实的垄断地位。这种设备(lcd专用),目前世界上都没有,就是研发出来了,对中国也是禁运的命。
为什么直到20世纪末,中国只能进口第一代线?
真是当时决策者笨吗?
而且一条失败了,还接着引进第二条?交学费,一直交到洋大人满意为止?
...
第四个,资金支持。
韩国政府,支持lg和三星,十年如一日!
他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次世代平面显示计划》、《lcd基础技术发展计划》,为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提速。
为了给本国企业减轻压力,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10余年间累计投入超过千亿韩元。
为了推动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每年投入30亿韩元的经费。政府的坚定支持也促成了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成功。
光电科研,身后可没有一个有钱政府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
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历来是个吞金巨兽,在10代线的时候,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
第一代产线,投资没有这么高,但1亿美元级别总是要的。钱不够怎么办?
...
第五个,国际支持,与国际市场。
韩国人去抢日本市场,是美国人支持的!
一些文章总是讲,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缘故,三星被美国资本所控制。但如果不是被美国资本控制,三星有可能发展起来吗?
三星如此,台积电,其实也是同样道理!
而中国呢?
《瓦森纳协定》是1996年制定的!(该协定几经修订,如今已是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指导文件。)
国内可没有液晶显示器的市场。
笔记本品牌?
在哪?
连cpu都是禁运的!
但到了大尺寸显示器的时候,它的缺点就非常明显了。
毛细吸附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以10寸液晶为例,它的压合及吸附的过程,时间长达28个小时之多!
而且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毛细作用需要对抗的重力也就越大。其用时更长不说,失败率也会越大。
这也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液晶显示器,可以超过17英寸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90年代,正是这个从手表液晶发展出来的毛细工艺,成了所有其它国家,发展液晶产业的绊脚石!
这种工艺对前后工序的精度,操作人员的技巧,都要求太高。
毛细吸附的前提,就是玻璃板之间的间距要足够细小,但是太小也不行!一般的工艺要求,是3到5微米,而显示器的尺寸,是30厘米到50厘米(后世甚至发展到3米)。
再加上液晶显示器壳体是由前后两片,厚度不足一毫米的薄玻璃组合而成,强度很低。
这么大面积的腔体,这么薄的玻璃壳体,保持这么小的平行间距,其中微妙之处,难以言表!
也许只有日本人那种性格,才有耐心,一点点去优化工艺及操作步骤,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诀窍。
————————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疯狂的工艺。
在5代以后,毛细法被弃用,转向了滴灌法(onedropfilling;odf)。
滴灌法才是正常人的思路。那就是先往显示器里添加液晶,添加完毕后,再把液晶显示器封闭起来。
odf法的优势极为明显,除了良率以外,它有效的缩短了工艺时间并减少液晶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减少在真空回火製程、液晶注入机、封口机、封口后面板清洗等设备的投资。
这个odf法,就是成永兴以及光电科研,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对抗日本十七家企业联盟的杀手锏!
以来自21世纪初的技术,降维打击90世纪初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
————————
当然,液晶显示器产业,不同于led产业,它的精度虽然没有晶圆产业那么高,但复杂性一点也不差。
在这个时间点,进军这个产业,光电科研也会面对各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节点。
进军蓝光led,是参考中村大侠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91年3月。按照这个时间倒推,才定出了光纤,mems,蓝光led三部曲。
而在lcd这个行业里,时间的压力,并不是来自技术的发现节点。
世界第一条5代线的出现时间,是2002年前后。以此时间来推论,加上产线的设计,制造,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至少95年前,光电科研是安全的。
————————
光电科研的时间压力在哪里呢?
这里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
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速度非常快,差不多三年就是一个周期。
第一次的景气高峰期,在92年~93年之间。它的出现,是由于笔记本电脑,以及windows3.1带来对彩色屏幕支持所带动的。
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完成了个人电脑事业部重组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700c,这是thinkpad系列的第一个型号。
700c一经推出就立即受到关注,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dti的10.4英寸彩色液晶屏,售价4350美元。
此笔记本一出世,就成为爆款,当年订单就超过十万台。在它的带动下,一些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具有tftlcd的产品,东芝t4400sxc的显示屏为9.5英寸。
第一次lcd景气上升周期,指的就是这一波。
————————
但随着更多tftlcd产线投入生产,很快的,lcd面板的价格在竞争中迅速下降。此时投入生产的,都是一代线,成本也比较高。到了1993年,lcd产品的售价就低于成本了。
这就是历史第一次的景气下降,大家都不挣钱了。这波景气循环,从93年底就走入低谷,直到94年再次上升。
也就是说,如果光电科研,不能在92年中之前,把液晶显示器产业化,就会错过这一轮的景气周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lcd景气循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实,赶上这一波景气周期的厂家,实际上只有三家而已。他们就是,nec,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公司,还有就是夏普。
之所以后来日本有了9家企业,加入液晶生产大军,就是因为这三家企业,在这一波的景气循环里,挣了大钱!
大家眼红了!
能提供大尺寸(10寸)液晶面板的仅有这几家,受限于产能和良品率,面板价格居高不下(10寸面板的价格,出厂价超过了一千美元),lcd产业的毛利与报酬相当可观。
如果光电科研,能在这一波景气循环里截走大部分的市场利润,让这三个玩家无利可图,或者是微利。其它日本厂家,是否愿意下场,都是个未知数!
————————
而一旦错过这波景气循环,那么光电的敌人,就从三家,变成了九家。而且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新入场的玩家,采用的就不是第一代生产线技术了。从93年开始建设的生产线,陆续采用的是二代技术。
到第二次景气周期来临的时候,(至1995年为止)日本总共建成了21条tftlcd生产线!
那时光电面临的,就是羽翼已成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的大军了。
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基本概念没有变化,但它具有更高的良率(因为lcd专用设备)和更大的显示屏。此消彼长,光电科研的技术代差优势就会缩小。
更为可怕的是时间,夜长梦多。
odf不是什么太难的技术。恰恰相反,它是个很简单的技术!
由于技术的曝光,其它玩家很快就会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复制和掌握这一个并不算很难掌握的技术。
odf技术是否可以像蓝光led一样,被专利保护起来呢?
答案是否定的。
odf说穿了,就是把液晶,滴落下去。这个东西怎么申请专利?哪怕可以申请一些工艺装备上的专利,但无济于事。
光电科研,从现在开始计算,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来推出自己的液晶显示器。
————————
当然,除了时间的压力,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困难存在。
第二个难点,就是产业链。
生产lcd的产业链,可要比led要长多了。玻璃基板,液晶原料,偏光片,背光源,导光板,散射板,这些都要从头做起。
...
第三个难点,生产设备。
led产业链,可以采用夹具,人定胜天。液晶呢?
在一些关键设备上,美国应材,处于事实的垄断地位。这种设备(lcd专用),目前世界上都没有,就是研发出来了,对中国也是禁运的命。
为什么直到20世纪末,中国只能进口第一代线?
真是当时决策者笨吗?
而且一条失败了,还接着引进第二条?交学费,一直交到洋大人满意为止?
...
第四个,资金支持。
韩国政府,支持lg和三星,十年如一日!
他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次世代平面显示计划》、《lcd基础技术发展计划》,为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提速。
为了给本国企业减轻压力,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10余年间累计投入超过千亿韩元。
为了推动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每年投入30亿韩元的经费。政府的坚定支持也促成了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成功。
光电科研,身后可没有一个有钱政府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
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历来是个吞金巨兽,在10代线的时候,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
第一代产线,投资没有这么高,但1亿美元级别总是要的。钱不够怎么办?
...
第五个,国际支持,与国际市场。
韩国人去抢日本市场,是美国人支持的!
一些文章总是讲,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缘故,三星被美国资本所控制。但如果不是被美国资本控制,三星有可能发展起来吗?
三星如此,台积电,其实也是同样道理!
而中国呢?
《瓦森纳协定》是1996年制定的!(该协定几经修订,如今已是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指导文件。)
国内可没有液晶显示器的市场。
笔记本品牌?
在哪?
连cpu都是禁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