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往时候,薛延总是如此,夜不归宿也不罕见,冯氏早已习惯,也不去过问。但今日她总觉得事有蹊跷,心中惴惴不安,不免多嘴问了句,“去做什么?”

    薛延神色如常,淡淡道,“先生说明日讲周礼,许是会留堂。”

    这理由糙得很,但薛延已又坐至桌边,将碗里豆腐捣了捣,往嘴里扒饭,一副明显不愿多谈的样子。

    阿梨与冯氏对视一眼,见她缓缓摇了摇头,指尖不由握紧了筷子,却也噤声不再多问。

    第二日早上下了场小雨,天头比昨日凉了些,阿梨从柜里翻出柄纸伞,好说歹说要薛延带去了。她站在门口,看着薛延撑着伞走到了拐角,但转身下一瞬就收了伞提在手里,叹了口气。

    他似乎一直是这样,强硬,有时甚至带些蛮横,性子直且野,认准了便就一意孤行。

    午时过后,黑云总算散了,阳光虽然微弱了些,但也比没有要好得多。前些日子冯氏带着阿梨在后院垦了片地出来,种了几陇葱苗,不过几日功夫,倒是长高了许多,推开后院的栅栏门,没走几步就能闻见一股子葱的辛味儿。

    阿黄不知是长了什么鼻子,最喜欢那地方,晃着肥胖身子,一个没看住就要往那里钻,阿梨慌慌张张找了几次,到后来便就见怪不怪,随着它自己去耍了。

    下午时候做好了活儿,闲着没事,冯氏便又惦记起枣糕来。阿梨以前和娘亲学着做过两次,只是那时候用的是义乌的南蜜枣,做出的叫金丝枣糕,味甜而略带些酸。现在家里只有晾干的大红枣,工序略有些差别,成品倒是相似,只红枣做的枣味儿更浓些,口感不如蜜枣的细腻。

    阿梨在厨房忙活着给枣儿去核切碎,冯氏去寻了个大瓷碗,打了几个鸡蛋进去,又放了红糖和白糖进里搅匀。这步骤看着简单,做起来却颇费精力,阿梨瞧着冯氏有倦色,便就笑着接过来,要她到一旁歇着,自己接着做。先将蛋液打出沫儿,到沫儿细碎了,再往里舀半勺油,放些面粉和小米粉,继续搅匀,再放到锅里去蒸,不到半个时辰便就可以出锅。

    阿梨本担心久不做会手生,但看着热腾腾的枣糕卖相却极好,红玉一般,暄软诱人。

    冯氏切了块下来,笑吟吟喂了阿梨一半,入口即化触感,剩浓郁枣香气含在舌尖。她边收拾脏了的碗筷边笑道,“我们家阿梨是什么巧姑娘呐,怎么什么都会。”

    阿梨吮了下指尖,弯眼不语。

    折腾一下午,外头已经日影西斜,她去将院里四处闲逛的鸡鸭赶进舍里,看了看天色,忽的想起昨日薛延说晚上不回家吃饭了。

    阿梨犹疑了下,还是回身和冯氏商量道,“阿嬷,我去给薛延送些东西吃罢?”

    陇县只是个小县城,又偏又穷,连书院也只有一个,在小甜水巷的街尾,分外好找。

    这条路的名字起得甜情蜜意,实际上却像是条散尽了的闹市街,脏水泼了满地,烂瓜烂蒜烂白菜,夹杂着一股子刺鼻的鱼腥味,阿梨一手抱着食盒,另一手提着裙摆,走得小心翼翼。

    路口位置有一群小孩子在跳格子,穿的脏脏破破的,淌着鼻涕,却也欢实。

    阿梨抬头看了眼,书院的牌匾近在眼前,歪斜着落满尘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上面据说是前朝大儒题的字,“横山书院”,旁边挂着一副小联——

    其修远兮;

    上下求索。

    “兮”字的“丂”掉了,成了“其修远八”。

    阿梨怔怔看了半晌,她不知道薛延坐在这里念书的时候,是作何想的。他本也是天之骄子。

    这地方根本不像是个书院。

    傍晚凉风吹过,不知谁家做了鱼,整个巷子里都萦绕着那股土腥气,阿梨终于缓过神来,伸手敲了敲书院的大门,意料之中没有回应。她抿抿唇,抬步走进去,却讶然发现里头一片漆黑,连半点灯火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先生在讲周礼,薛延果真在骗她。

    阿梨四下打量一圈,心中愈来愈沉,转身就想要去找他,但茫然打量四周,又不知该去向何处。

    那群跳格子的小孩已经散了,约莫是要回家吃晚饭,一个稍大些的正将地上石子都捡起来放到一个瓦罐里,又塞到一边的石缝里藏好。

    他抬头,见阿梨无措站在那,眨眨眼,出声问了句,“姊姊,你在找什么呢呀?”

    阿梨张张嘴,却又不知该如何描述,最后只能模模糊糊地问,“小弟弟,你瞧见有个哥哥去哪里了吗?差不多这样高的。”她抬手,在自己头顶上方比了个位置,又说,“长得很好看,比大多哥哥要白一些,不怎么爱笑,穿着绀青袍子,系着黑色腰带。”

    阿梨是没抱什么希望的,书院来来往往这样多人,小孩子哪里记得住薛延的样子,但心里着急,又忍不住去问,万一他就知道呢?

    小孩子努着嘴想了会,忽然道,“哥哥是姓薛吗?”

    阿梨心猛的一跳,微弯下身,不断点头,“是的,你瞧见他去哪里了吗?”

    小 ↑返回顶部↑
    以往时候,薛延总是如此,夜不归宿也不罕见,冯氏早已习惯,也不去过问。但今日她总觉得事有蹊跷,心中惴惴不安,不免多嘴问了句,“去做什么?”

    薛延神色如常,淡淡道,“先生说明日讲周礼,许是会留堂。”

    这理由糙得很,但薛延已又坐至桌边,将碗里豆腐捣了捣,往嘴里扒饭,一副明显不愿多谈的样子。

    阿梨与冯氏对视一眼,见她缓缓摇了摇头,指尖不由握紧了筷子,却也噤声不再多问。

    第二日早上下了场小雨,天头比昨日凉了些,阿梨从柜里翻出柄纸伞,好说歹说要薛延带去了。她站在门口,看着薛延撑着伞走到了拐角,但转身下一瞬就收了伞提在手里,叹了口气。

    他似乎一直是这样,强硬,有时甚至带些蛮横,性子直且野,认准了便就一意孤行。

    午时过后,黑云总算散了,阳光虽然微弱了些,但也比没有要好得多。前些日子冯氏带着阿梨在后院垦了片地出来,种了几陇葱苗,不过几日功夫,倒是长高了许多,推开后院的栅栏门,没走几步就能闻见一股子葱的辛味儿。

    阿黄不知是长了什么鼻子,最喜欢那地方,晃着肥胖身子,一个没看住就要往那里钻,阿梨慌慌张张找了几次,到后来便就见怪不怪,随着它自己去耍了。

    下午时候做好了活儿,闲着没事,冯氏便又惦记起枣糕来。阿梨以前和娘亲学着做过两次,只是那时候用的是义乌的南蜜枣,做出的叫金丝枣糕,味甜而略带些酸。现在家里只有晾干的大红枣,工序略有些差别,成品倒是相似,只红枣做的枣味儿更浓些,口感不如蜜枣的细腻。

    阿梨在厨房忙活着给枣儿去核切碎,冯氏去寻了个大瓷碗,打了几个鸡蛋进去,又放了红糖和白糖进里搅匀。这步骤看着简单,做起来却颇费精力,阿梨瞧着冯氏有倦色,便就笑着接过来,要她到一旁歇着,自己接着做。先将蛋液打出沫儿,到沫儿细碎了,再往里舀半勺油,放些面粉和小米粉,继续搅匀,再放到锅里去蒸,不到半个时辰便就可以出锅。

    阿梨本担心久不做会手生,但看着热腾腾的枣糕卖相却极好,红玉一般,暄软诱人。

    冯氏切了块下来,笑吟吟喂了阿梨一半,入口即化触感,剩浓郁枣香气含在舌尖。她边收拾脏了的碗筷边笑道,“我们家阿梨是什么巧姑娘呐,怎么什么都会。”

    阿梨吮了下指尖,弯眼不语。

    折腾一下午,外头已经日影西斜,她去将院里四处闲逛的鸡鸭赶进舍里,看了看天色,忽的想起昨日薛延说晚上不回家吃饭了。

    阿梨犹疑了下,还是回身和冯氏商量道,“阿嬷,我去给薛延送些东西吃罢?”

    陇县只是个小县城,又偏又穷,连书院也只有一个,在小甜水巷的街尾,分外好找。

    这条路的名字起得甜情蜜意,实际上却像是条散尽了的闹市街,脏水泼了满地,烂瓜烂蒜烂白菜,夹杂着一股子刺鼻的鱼腥味,阿梨一手抱着食盒,另一手提着裙摆,走得小心翼翼。

    路口位置有一群小孩子在跳格子,穿的脏脏破破的,淌着鼻涕,却也欢实。

    阿梨抬头看了眼,书院的牌匾近在眼前,歪斜着落满尘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上面据说是前朝大儒题的字,“横山书院”,旁边挂着一副小联——

    其修远兮;

    上下求索。

    “兮”字的“丂”掉了,成了“其修远八”。

    阿梨怔怔看了半晌,她不知道薛延坐在这里念书的时候,是作何想的。他本也是天之骄子。

    这地方根本不像是个书院。

    傍晚凉风吹过,不知谁家做了鱼,整个巷子里都萦绕着那股土腥气,阿梨终于缓过神来,伸手敲了敲书院的大门,意料之中没有回应。她抿抿唇,抬步走进去,却讶然发现里头一片漆黑,连半点灯火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先生在讲周礼,薛延果真在骗她。

    阿梨四下打量一圈,心中愈来愈沉,转身就想要去找他,但茫然打量四周,又不知该去向何处。

    那群跳格子的小孩已经散了,约莫是要回家吃晚饭,一个稍大些的正将地上石子都捡起来放到一个瓦罐里,又塞到一边的石缝里藏好。

    他抬头,见阿梨无措站在那,眨眨眼,出声问了句,“姊姊,你在找什么呢呀?”

    阿梨张张嘴,却又不知该如何描述,最后只能模模糊糊地问,“小弟弟,你瞧见有个哥哥去哪里了吗?差不多这样高的。”她抬手,在自己头顶上方比了个位置,又说,“长得很好看,比大多哥哥要白一些,不怎么爱笑,穿着绀青袍子,系着黑色腰带。”

    阿梨是没抱什么希望的,书院来来往往这样多人,小孩子哪里记得住薛延的样子,但心里着急,又忍不住去问,万一他就知道呢?

    小孩子努着嘴想了会,忽然道,“哥哥是姓薛吗?”

    阿梨心猛的一跳,微弯下身,不断点头,“是的,你瞧见他去哪里了吗?”

    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