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大方方地展示出去看,得让人清楚地瞧见你的好,知道你哪里好,若是等着客人都闻味儿进来,岂不是要猴年马月。

    他不想等,也不需等,招揽顾客一事,从来都是薛延的强项。

    书写带着开张消息的纸条到处发放,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技巧了,且这个方法只能让人家知道有你这个店,怎么才能将人吸引进来呢?薛延的方法简单直接,却又极其迎附女子的心思——送东西。

    而且不能随便送,既不能让自己亏本,也不能让人家觉得你敷衍,还得要人乐于接受。

    薛延送出的东西是按着所买布匹衣裳的价位而定,一钱银子以上送阿梨亲手做的果脯与盐瓜子等一类小吃,三钱银子以上送一支雕花的桃木簪,五钱银子以上送一块精绣的绢帕,一两银子以上不仅送绢帕,还附赠一只精巧的绢制荷包,上面用缠枝莲纹绣出“织衣巷”三字。

    绢一匹进价也要三两银子,卖出则超五两,价格高昂。女子皆爱丝绢之物,但若是真的买来做衣裳,又觉得太过奢贵,用绢制品的人实在太少,普通女子,若是能有件丝绢做的衣裳帕子,那是件极有面子的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绢帕奢贵,但对于布庄,便就不是那回事了。

    匹为四丈,一丈三尺,若用来做丝帕,一匹绢可做几百上千张,成本也不过七八文,算上绣工针线,也不超过十五文。而卖价五钱银子的布匹衣裳,其中利润远不止这十几文钱。

    这样一来,被吸引进店的客人源源不绝,再加上店里东西物美价廉,伙计服务周到亲切,不过三日功夫,织衣巷的日利润便就可以达到当初陇县酒楼的水平了。

    薛延高兴了两日,但眼见着秋日近尾,初冬将至,他又有了新的烦恼——寻不着好棉花。

    宁安也不是没有棉花,但大多是旧棉,能用,可到底比不得新棉花白软舒适。再加上今年的收成不好,棉花的品质不高,价钱却并没有低过太多,薛延带着阮言初寻遍了整个宁安周边,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货源。

    晚上时候,薛延抱着一盘子葡萄坐在炕头,眼睛盯着地面想事情,边胡乱揪着葡萄粒子往嘴里塞。

    阿梨知道他的烦心处,这事安慰也没用,还不如留给薛延时间让他好好想想,便就自己坐在一边继续做鞋子。她已经把鞋底纳好,鞋帮也做了一半,眼看着就要做完了,忽然想起来是不是该往里纳一些棉花,这样冬日穿的时候更保暖。

    阿梨思忖一会,算了算孩子该会走路时候的日子,约莫明年的九十月份,正是冷下来的时候,她定了主意,把鞋子放到一边,下地到柜子里面去找棉花。

    距当初赵大娘送棉花过来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这期间忙来忙去,阿梨早就把那事给忘记,直到再从箱子里翻出那个包裹,才恍然回过神来,急匆匆回头道,“薛延,咱们有棉花了!”

    第86章 章八十六

    薛延被她吓了一跳, 牙尖咬破葡萄, 黏黏的汁水从嘴角流下来,他胡乱擦一下,赶紧跳下去, 连鞋子都没穿。阿梨捧着那一堆洁白棉絮, 又惊又喜,笑着往他怀里塞, 问, “你看看,这个行不行?”

    怎么能不行。为了成衣店这一事, 薛延做足了功课,与阮言初一起翻了许多古籍农书,又拜访了周遭棉农,几乎把棉花的特性了如指掌。

    阿梨翻出来的这叫长绒棉, 是棉花中最好的一种,但生长环境苛刻, 宁北这一带根本种不出来。长绒棉人称为“羊绒质感,丝绸光泽”,棉絮一团团,又白又大,且洗后不易缩水, 若用来做棉衣棉被一类,再好不过。

    薛延眼睛一亮,急急问, “梨崽,你这哪儿买来的,多少钱?”

    阿梨说,“是咱们还在陇县的时候,赵大娘送咱们的,说是在大行山买的,一下子买了许多。大娘也不是富裕人家,能一下子买那样多,应该不会是太贵的东西。”

    薛延重复了一遍,“大行山……”

    大行山是周国的北面边界,再往北就是一片莽莽荒原,走几百里难得见着几个人烟。山中据说倒是有几个小村子,但是那里人虽说是周国的国民,却几乎不受管辖,只顾自己生活,如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他们很少会下山,外人也从不上去,没有人对大行山上居住的村民有所了解。

    而从宁安到大行山,若是骑马的话,快马加鞭也要四五日。

    薛延又捏了捏手里的棉絮,思忖一会,坚定道,“我明日便就回陇县一趟,去寻赵大娘!”

    与薛延一起去的是阮言初,店里交给胡安和与韦翠娘管理,阿梨有冯氏照看,薛延也放心。现在已经快要八月,按大夫所说,阿梨还有约莫四十几日就要生产,薛延不敢错过,一路疾驰,先去陇县寻了赵大娘问清楚棉农所在位置,当地风俗人情,又调转马头,一路前往大行山。

    越往北便就越冷,山上更是如此,早晚时候,呼气竟会生出森森白雾。但那个名叫阿萨镇的小村子却不如薛延原来所认为的那样,位于高山之上,而是要一路往西,翻过大行 ↑返回顶部↑
    大大方方地展示出去看,得让人清楚地瞧见你的好,知道你哪里好,若是等着客人都闻味儿进来,岂不是要猴年马月。

    他不想等,也不需等,招揽顾客一事,从来都是薛延的强项。

    书写带着开张消息的纸条到处发放,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技巧了,且这个方法只能让人家知道有你这个店,怎么才能将人吸引进来呢?薛延的方法简单直接,却又极其迎附女子的心思——送东西。

    而且不能随便送,既不能让自己亏本,也不能让人家觉得你敷衍,还得要人乐于接受。

    薛延送出的东西是按着所买布匹衣裳的价位而定,一钱银子以上送阿梨亲手做的果脯与盐瓜子等一类小吃,三钱银子以上送一支雕花的桃木簪,五钱银子以上送一块精绣的绢帕,一两银子以上不仅送绢帕,还附赠一只精巧的绢制荷包,上面用缠枝莲纹绣出“织衣巷”三字。

    绢一匹进价也要三两银子,卖出则超五两,价格高昂。女子皆爱丝绢之物,但若是真的买来做衣裳,又觉得太过奢贵,用绢制品的人实在太少,普通女子,若是能有件丝绢做的衣裳帕子,那是件极有面子的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绢帕奢贵,但对于布庄,便就不是那回事了。

    匹为四丈,一丈三尺,若用来做丝帕,一匹绢可做几百上千张,成本也不过七八文,算上绣工针线,也不超过十五文。而卖价五钱银子的布匹衣裳,其中利润远不止这十几文钱。

    这样一来,被吸引进店的客人源源不绝,再加上店里东西物美价廉,伙计服务周到亲切,不过三日功夫,织衣巷的日利润便就可以达到当初陇县酒楼的水平了。

    薛延高兴了两日,但眼见着秋日近尾,初冬将至,他又有了新的烦恼——寻不着好棉花。

    宁安也不是没有棉花,但大多是旧棉,能用,可到底比不得新棉花白软舒适。再加上今年的收成不好,棉花的品质不高,价钱却并没有低过太多,薛延带着阮言初寻遍了整个宁安周边,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货源。

    晚上时候,薛延抱着一盘子葡萄坐在炕头,眼睛盯着地面想事情,边胡乱揪着葡萄粒子往嘴里塞。

    阿梨知道他的烦心处,这事安慰也没用,还不如留给薛延时间让他好好想想,便就自己坐在一边继续做鞋子。她已经把鞋底纳好,鞋帮也做了一半,眼看着就要做完了,忽然想起来是不是该往里纳一些棉花,这样冬日穿的时候更保暖。

    阿梨思忖一会,算了算孩子该会走路时候的日子,约莫明年的九十月份,正是冷下来的时候,她定了主意,把鞋子放到一边,下地到柜子里面去找棉花。

    距当初赵大娘送棉花过来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这期间忙来忙去,阿梨早就把那事给忘记,直到再从箱子里翻出那个包裹,才恍然回过神来,急匆匆回头道,“薛延,咱们有棉花了!”

    第86章 章八十六

    薛延被她吓了一跳, 牙尖咬破葡萄, 黏黏的汁水从嘴角流下来,他胡乱擦一下,赶紧跳下去, 连鞋子都没穿。阿梨捧着那一堆洁白棉絮, 又惊又喜,笑着往他怀里塞, 问, “你看看,这个行不行?”

    怎么能不行。为了成衣店这一事, 薛延做足了功课,与阮言初一起翻了许多古籍农书,又拜访了周遭棉农,几乎把棉花的特性了如指掌。

    阿梨翻出来的这叫长绒棉, 是棉花中最好的一种,但生长环境苛刻, 宁北这一带根本种不出来。长绒棉人称为“羊绒质感,丝绸光泽”,棉絮一团团,又白又大,且洗后不易缩水, 若用来做棉衣棉被一类,再好不过。

    薛延眼睛一亮,急急问, “梨崽,你这哪儿买来的,多少钱?”

    阿梨说,“是咱们还在陇县的时候,赵大娘送咱们的,说是在大行山买的,一下子买了许多。大娘也不是富裕人家,能一下子买那样多,应该不会是太贵的东西。”

    薛延重复了一遍,“大行山……”

    大行山是周国的北面边界,再往北就是一片莽莽荒原,走几百里难得见着几个人烟。山中据说倒是有几个小村子,但是那里人虽说是周国的国民,却几乎不受管辖,只顾自己生活,如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他们很少会下山,外人也从不上去,没有人对大行山上居住的村民有所了解。

    而从宁安到大行山,若是骑马的话,快马加鞭也要四五日。

    薛延又捏了捏手里的棉絮,思忖一会,坚定道,“我明日便就回陇县一趟,去寻赵大娘!”

    与薛延一起去的是阮言初,店里交给胡安和与韦翠娘管理,阿梨有冯氏照看,薛延也放心。现在已经快要八月,按大夫所说,阿梨还有约莫四十几日就要生产,薛延不敢错过,一路疾驰,先去陇县寻了赵大娘问清楚棉农所在位置,当地风俗人情,又调转马头,一路前往大行山。

    越往北便就越冷,山上更是如此,早晚时候,呼气竟会生出森森白雾。但那个名叫阿萨镇的小村子却不如薛延原来所认为的那样,位于高山之上,而是要一路往西,翻过大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