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最好的概括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则天大圣皇帝武曌病逝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在遗制中,她详细地交待了身后事:祔庙、归陵、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礼归葬高宗陵寝[r1] ,神主放入李唐祖庙。她在生命的最后,恢复了一个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叛逆传统的女人,终于回归了传统。
    朝中许多大臣都以为,武曌的死,代表女人的谢幕。代表权归李唐,一切走上正轨。代表所有事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没有想到,武曌的死,是混乱,血腥,杀戮的序章。而之前那些,都像小打小闹,不过是为生活增添乐趣。如果他们当时能看见未来,看见八年内的五次政变,也许会期望她能活的更久些,再多送一送,护他们一程。
    只是人终有一死。武曌一去,直至她们离开,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安宁过。
    这漫长而传奇的一生落下帷幕,却少有人知道,她的谢幕是完美的。他们以为晚年的女皇昏聩无力,不思朝政,任由二张等奸佞横行。他们以为女皇的落败,是李唐皇室和旧臣的胜利,却不明白这也是武曌的胜利。只有很少几人明白,她很完美地做了告别。
    她也仅需要那几个人明白,足矣。
    婉儿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她常常对着公文愣神,缥缈而恍惚,好像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失落了,却记不清是什么。是啊,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则天皇帝了,她是不是真的不在人世,于婉儿而言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忽然得知,往后真就再也见不到她,生命却瞬间疼痛并碎裂,她怅然了。
    李显说,高宗天皇大帝有一块碑,母亲也一定要立一个。婉儿,你陪了她这么久,也许是最了解她的人。你就是一段存活的历史,她的历史。你的文章公认优美粲然,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也是一绝。碑铭,非你莫属。
    从一堆奏折的最下边,她抽出了那张纸,扔进书案的小香炉里。墨笔的痕迹被火焰吞噬着,依稀能看见“则天”二字,在光辉中焚烧、毁灭、涅槃。
    “婉儿,你在做什么呢!”太平一个箭步冲上去,捏着纸的一角,颇有些看华佗烧《青囊经》的痛惜。她用力挥舞着,黑灰的烟尘溢满空气,她咳嗽起来,眼睛也被熏得起泪。
    “这是篇伟大的铭文,婉儿。是我看过最伟大的文章。”
    烟尘降下来,她的眼睛还有些红,铺展开依然烫手的半张纸:“你看,这——”
    婉儿夺过纸,转瞬撕得粉碎,扔过去,让它雪片般飞回香炉之中。
    “婉儿!”
    陛下退位的诏书是我写的,册封太子为皇帝的诏书也是我写的。如今面对这碑文,我却没办法书写。太平你懂么,我不能写了。没人能用一块碑的方寸概括她的一生,我也不能。
    她赐我以新生,教我以天下,我不能用几句赞美还清。只能用一生。
    “这块碑铭不那么好写。称呼皇帝、皇后还是天后,如今也没有尘埃落定。我能怎么做呢,在帝后与朝廷的压力下,写一些违心的东西,在最后属上自己的名字。这才是真正的背叛吧。”
    烟雾散去了,空气还残留着些许不祥的气味。
    太平看着她:“如果你不写,就没人可以了。”
    那又何妨。也许她的一生,空就是最好的概括。[r2] 一切都有了,就是什么都没有。荣辱褒贬,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还记得遗制里的嘱托么——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等人亲属,赐魏元忠实封百户[r3] 。王、萧是她最初的敌人和牺牲品,魏元忠是她最后一个冤枉的大臣。则天皇帝永远不会忘记敌人,每一个都不会。她也不会忘记仇恨,当然也不会忘记上官家的灭门,不会忘记,我应该恨她。
    她在说:从开头到结尾,我全都原谅了。也请你们,原谅我。[r4]
    月儿,你说,这世上真的有人了解她么,真的有人懂她么?我好像从未走进过她的心里。那些怀疑和猜忌,在她生命的最后,究竟有没有消失,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站在那里,那么高,那么冷。她是我见过最伟大的人,她的一生是我见过最壮阔的生命。那么,这个注定孤独的人,谁又能真正理解她呢。
    “婉儿,你说,我了解你么?”她问。目光没有期待,也没有疑惑。
    点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也许我们都走在互相了解的路上,却世上没谁能真正了解谁。所幸,这不影响相爱的能力,与相爱的勇气。
    “无人了解,至少还有人愿意去了解。愿意用生命赤诚追随。”她抚摸婉儿纤细的手指,最终,握住她的掌心,“婉儿,你是我见过最美好的人。能做则天皇帝的女儿,又与你相伴这么多年,我真的好幸运。”
    说着柔声细语,她感到胸膛正在豁然,伴随一阵隐隐的失落。母亲去世,该由婉儿安慰自己才是,怎么成了这副样子。她时常觉得,那是两个志向相同的女人,高山流水,灵魂共鸣,知音知己。而自己,有的不过是极深的喜欢,极透彻的爱。这种痛苦是不能对婉儿说的,好像自己不讲理,这种事都会乱吃醋一般。好像是个不孝的女儿,母亲去世,却在为婉儿思念她而难过。
    这么一想,她也觉得自己不堪。垂头不说话了。
    一刹那,婉儿忽然抱住她。那种不顾一切的凶狠气势,让她着实吃了一惊。她们几乎是撞在一起了,婉儿抱得很紧,身子在微微发抖,胸膛微微起伏。
    “我只有你,月儿,我只有你了。只会对你一人心动。别离开,和我站在一起,好不好。此身今世,由生至死,直到最后一刻。我不能……我不能……”
    月儿,你不会走的吧。会陪着我的吧。
    手指穿过发丝,她不能再离开了。
    “哪怕是一场梦,我也陪你做,永远不醒。”
    离开的时候,婉儿又嘱咐了很多。说太平和士庶才子交往过多,不免有些惹眼。但若什么也不做的话,往后起了冲突,也缺少对抗的资本。她说要建议韦皇后,赋予嫡出公主开府设衙置官署的权力。皇后在世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儿,为了丰厚羽翼,她一定不会反对。到时候,太平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交往大臣,参与政事了。
    她说,我们要一起走下去。我们一定会一起走下去。
    女皇已去,但她能否归葬乾陵,在朝堂中引起了巨大争论。李显坚持执行母亲遗嘱,他说则天皇帝也是皇帝,为了她打开父亲的陵墓,不算违背尊卑。他说这是母亲最后的愿望,作为儿子,他一定会完成。李显的宰相的魏元忠,捧手则天皇帝遗诏,嚎啕大哭不止。他曾经是参军,意气风发的少年,被武曌慧眼识珠一路擢拔。宦海沉浮,成也是她败也是她,终于魏元忠也老了,通了人情世故。
    雷霆其武,日月其文。[r5] 这是武曌最后的盖棺论定。
    无字碑与她亲撰的述圣纪碑遥遥相对,武曌终于回到长安,长眠于她三十余年的夫君,高宗李治身旁。
    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r6]
    国丧期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仿佛长安与洛阳也死了。仿佛山川与河流也死了。
    当然,有一个人除外。
    武三思此时不甚悲伤,反而一点闲不下来。他再次进谏,要求贬谪神龙政变的五王。太子的女婿王同皎看不下去,密谋趁着皇帝扶灵回长安[r7] 的空隙,找人刺杀武三思。谁能料到,他竟然败在了好心,好心碰巧收留下被贬的宋之问。宋之问[r8] 不是善茬,眼见着皇帝打压功臣扶植武家,立马向武三思告密。武三思哪能放过这好机会,添油加醋,说王同皎谋废韦后,想佣兵逼迫皇帝。
    不久王同皎被斩首,此事牵连大批功臣,当然也包括五王。
    五王再次被贬,武三思却仍不满足。功臣没有趁早结果三思,给了他翻盘的机会,那么三思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了。前车之鉴依稀还在眼前,不赶尽杀绝敌人,只有等着被赶尽杀绝。
    为此,武三思不惜自污。事实上,他也就想得出这样的方法。“天津桥匿名信案”被一手炮制出来——在洛阳的天津桥上,命人张贴上传单。其上详细描绘宫闱秘事,写他如何与韦皇后翻云覆雨,颠鸾倒凤,共登极乐。其文绘声绘色,画面跃然纸上,见者无不面红耳赤,口干舌燥。一时间天津桥观者如堵,水泄不通,行人议论纷纷。识字的讲给不识字的,眉飞色舞,吐沫星子乱飞。
    很快传单被下令焚毁,可这段传奇仍旧散落在民间。它的抄本更是金贵,直卖到五十文一张。富家公子们四处寻求门道,鬼鬼祟祟地找人私下交易,好像在贩官府严禁的盐铁一般。一时间洛阳纸贵。
    文末的最后一句是:皇后给国家丢脸,危害社稷,不如废掉算了!
    武三思指着这句话对李显说:一定是功臣们做的,他们与我和皇后有仇,用这种下流行径泼脏水。李显派人追查一番,果然是千里之外的五王所为。实在太嚣张了,在贬所仍不消停,居然操纵党羽来洛阳诬陷大唐的武司空!这也罢了,把皇帝的绿帽子弄得人尽皆知,还有没有做臣子的样子,眼中有没有敬畏,他李显威严何在!
    流放岭南吧。
    在李显的默许下,武三思派出一位御史,去流放地一一结果五人。张柬之和崔玄暐年纪大了,没等御史到来,因为南方的瘴疠,幸运地提早离开了人世。敬晖被绑于柱上,从乳粒到脚趾,生生剐了数千刀,凌迟处死。桓彦范栓上竹搓板,来回拖拽几回,鲜血淋漓、皮肉尽失。直到月白色的人骨,终于从肌肉与经脉中显现,他还剩着一口气。御史皱着眉头,骂他怎么还不死,叫人用大棒杖杀了他。袁恕己,平日喜好养生,这条命到最后也没养多长。御史给他灌下几斤的野葛汁,他倒在地上,痛得腹如刀绞,死死抠着黄土。指甲磨平了,鲜血和着黄土,淡淡的腥味。御史哈哈笑着,命人拿来大锤,砸得他脑袋开花。
    策划政变拥护李显上位时,谁也没想到,一年多以后,他们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啊!不晓得他们死前,有没有回忆起狄公榻前的踌躇满志,回忆起政变那日的熹微晨光。
    作为武三思“情人”的上官婉儿,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风波中。要说也是,最开始打压功臣确实有她的份儿,拟诏、贬谪一一出自她手。只是后来的事,远在她的掌控以外。大臣们不敢说皇帝不是,只说婉儿配合武三思,矫诏残害五王。
    她承受朝臣的不满,顶起巨大的压力,却没有能力为自己辩白。
    [r1]乾陵是唯一一个葬入两代帝王的陵寝,唐代帝王陵中,也只有乾陵没有被动过。传闻很玄乎,说是唐末叛军毁墓的时候,几次前来,都有各种天象阻挠,没有成功。武皇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还有一点,武皇若以皇后身份下葬,一般是不能合葬而是陪葬,因为不能为了皇后去开帝陵。我们看到的合葬一般都是皇后死在先,比如李世民和李显的陵(注:韦氏被扣上罪名,不可能合葬。合葬的是第一任妻子赵皇后。)。有人说,这是因为武皇怕死后清算,开棺戮尸,如果合葬,后人应该不会去打扰高宗陵寝。但95不论是不是所谓“真爱”,真的好磕啊!
    [r2]有不少人都很浪漫,说是武皇自己留下的无字丰碑。其中袁腾飞老师这段可以做个代表:武则天死后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她立无字碑的原因是知道自已是一个争议性人物,所以千秋功罪,任人评说。我不评论我自己,我把自个儿吹得很好,后人把我碑给磨了,多没劲,让后人去评说吧。
    这其实是后人牵强附会。就很好笑“死后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人都不在了能给自己弄啥?无字碑也不是仅此一家,李显的无字碑咋没人给他说“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法定下评价,因而一直搁置,几十年后也没人管了。
    [r3]《资治通鉴》写的是武三思矫诏。记载:上居谅阴,以魏元忠摄冢宰三日。元忠素负忠直之望,中外赖之;武三思惮之,矫太后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见者曰:“事去矣!”
    也就是那时大家都对魏元忠失望了,我也不知道为啥。还有一句: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强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
    [r4]这句话出自蒙曼老师的《蒙曼说唐之武则天》。
    [r5]出自李显《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r6]崔融的挽诗。
    [r7]薛绍大概也是此时在儿子们(其实背后是太平)的主持下改葬洪渎原的。
    [r8]宋之问在神龙政变后因为党附二张被贬,此时偷偷逃回洛阳。
    ※※※※※※※※※※※※※※※※※※※※
    突然发现,韦皇后好像比太平还小一岁……都是年下,还更嫩一点诶。
    感谢“一只舔狗”灌溉营养液+5,“夭雅”灌溉营养液+3。开心呀(*^▽^*) ↑返回顶部↑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则天大圣皇帝武曌病逝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在遗制中,她详细地交待了身后事:祔庙、归陵、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礼归葬高宗陵寝[r1] ,神主放入李唐祖庙。她在生命的最后,恢复了一个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叛逆传统的女人,终于回归了传统。
    朝中许多大臣都以为,武曌的死,代表女人的谢幕。代表权归李唐,一切走上正轨。代表所有事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没有想到,武曌的死,是混乱,血腥,杀戮的序章。而之前那些,都像小打小闹,不过是为生活增添乐趣。如果他们当时能看见未来,看见八年内的五次政变,也许会期望她能活的更久些,再多送一送,护他们一程。
    只是人终有一死。武曌一去,直至她们离开,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安宁过。
    这漫长而传奇的一生落下帷幕,却少有人知道,她的谢幕是完美的。他们以为晚年的女皇昏聩无力,不思朝政,任由二张等奸佞横行。他们以为女皇的落败,是李唐皇室和旧臣的胜利,却不明白这也是武曌的胜利。只有很少几人明白,她很完美地做了告别。
    她也仅需要那几个人明白,足矣。
    婉儿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她常常对着公文愣神,缥缈而恍惚,好像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失落了,却记不清是什么。是啊,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则天皇帝了,她是不是真的不在人世,于婉儿而言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忽然得知,往后真就再也见不到她,生命却瞬间疼痛并碎裂,她怅然了。
    李显说,高宗天皇大帝有一块碑,母亲也一定要立一个。婉儿,你陪了她这么久,也许是最了解她的人。你就是一段存活的历史,她的历史。你的文章公认优美粲然,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也是一绝。碑铭,非你莫属。
    从一堆奏折的最下边,她抽出了那张纸,扔进书案的小香炉里。墨笔的痕迹被火焰吞噬着,依稀能看见“则天”二字,在光辉中焚烧、毁灭、涅槃。
    “婉儿,你在做什么呢!”太平一个箭步冲上去,捏着纸的一角,颇有些看华佗烧《青囊经》的痛惜。她用力挥舞着,黑灰的烟尘溢满空气,她咳嗽起来,眼睛也被熏得起泪。
    “这是篇伟大的铭文,婉儿。是我看过最伟大的文章。”
    烟尘降下来,她的眼睛还有些红,铺展开依然烫手的半张纸:“你看,这——”
    婉儿夺过纸,转瞬撕得粉碎,扔过去,让它雪片般飞回香炉之中。
    “婉儿!”
    陛下退位的诏书是我写的,册封太子为皇帝的诏书也是我写的。如今面对这碑文,我却没办法书写。太平你懂么,我不能写了。没人能用一块碑的方寸概括她的一生,我也不能。
    她赐我以新生,教我以天下,我不能用几句赞美还清。只能用一生。
    “这块碑铭不那么好写。称呼皇帝、皇后还是天后,如今也没有尘埃落定。我能怎么做呢,在帝后与朝廷的压力下,写一些违心的东西,在最后属上自己的名字。这才是真正的背叛吧。”
    烟雾散去了,空气还残留着些许不祥的气味。
    太平看着她:“如果你不写,就没人可以了。”
    那又何妨。也许她的一生,空就是最好的概括。[r2] 一切都有了,就是什么都没有。荣辱褒贬,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还记得遗制里的嘱托么——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等人亲属,赐魏元忠实封百户[r3] 。王、萧是她最初的敌人和牺牲品,魏元忠是她最后一个冤枉的大臣。则天皇帝永远不会忘记敌人,每一个都不会。她也不会忘记仇恨,当然也不会忘记上官家的灭门,不会忘记,我应该恨她。
    她在说:从开头到结尾,我全都原谅了。也请你们,原谅我。[r4]
    月儿,你说,这世上真的有人了解她么,真的有人懂她么?我好像从未走进过她的心里。那些怀疑和猜忌,在她生命的最后,究竟有没有消失,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站在那里,那么高,那么冷。她是我见过最伟大的人,她的一生是我见过最壮阔的生命。那么,这个注定孤独的人,谁又能真正理解她呢。
    “婉儿,你说,我了解你么?”她问。目光没有期待,也没有疑惑。
    点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也许我们都走在互相了解的路上,却世上没谁能真正了解谁。所幸,这不影响相爱的能力,与相爱的勇气。
    “无人了解,至少还有人愿意去了解。愿意用生命赤诚追随。”她抚摸婉儿纤细的手指,最终,握住她的掌心,“婉儿,你是我见过最美好的人。能做则天皇帝的女儿,又与你相伴这么多年,我真的好幸运。”
    说着柔声细语,她感到胸膛正在豁然,伴随一阵隐隐的失落。母亲去世,该由婉儿安慰自己才是,怎么成了这副样子。她时常觉得,那是两个志向相同的女人,高山流水,灵魂共鸣,知音知己。而自己,有的不过是极深的喜欢,极透彻的爱。这种痛苦是不能对婉儿说的,好像自己不讲理,这种事都会乱吃醋一般。好像是个不孝的女儿,母亲去世,却在为婉儿思念她而难过。
    这么一想,她也觉得自己不堪。垂头不说话了。
    一刹那,婉儿忽然抱住她。那种不顾一切的凶狠气势,让她着实吃了一惊。她们几乎是撞在一起了,婉儿抱得很紧,身子在微微发抖,胸膛微微起伏。
    “我只有你,月儿,我只有你了。只会对你一人心动。别离开,和我站在一起,好不好。此身今世,由生至死,直到最后一刻。我不能……我不能……”
    月儿,你不会走的吧。会陪着我的吧。
    手指穿过发丝,她不能再离开了。
    “哪怕是一场梦,我也陪你做,永远不醒。”
    离开的时候,婉儿又嘱咐了很多。说太平和士庶才子交往过多,不免有些惹眼。但若什么也不做的话,往后起了冲突,也缺少对抗的资本。她说要建议韦皇后,赋予嫡出公主开府设衙置官署的权力。皇后在世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儿,为了丰厚羽翼,她一定不会反对。到时候,太平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交往大臣,参与政事了。
    她说,我们要一起走下去。我们一定会一起走下去。
    女皇已去,但她能否归葬乾陵,在朝堂中引起了巨大争论。李显坚持执行母亲遗嘱,他说则天皇帝也是皇帝,为了她打开父亲的陵墓,不算违背尊卑。他说这是母亲最后的愿望,作为儿子,他一定会完成。李显的宰相的魏元忠,捧手则天皇帝遗诏,嚎啕大哭不止。他曾经是参军,意气风发的少年,被武曌慧眼识珠一路擢拔。宦海沉浮,成也是她败也是她,终于魏元忠也老了,通了人情世故。
    雷霆其武,日月其文。[r5] 这是武曌最后的盖棺论定。
    无字碑与她亲撰的述圣纪碑遥遥相对,武曌终于回到长安,长眠于她三十余年的夫君,高宗李治身旁。
    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r6]
    国丧期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仿佛长安与洛阳也死了。仿佛山川与河流也死了。
    当然,有一个人除外。
    武三思此时不甚悲伤,反而一点闲不下来。他再次进谏,要求贬谪神龙政变的五王。太子的女婿王同皎看不下去,密谋趁着皇帝扶灵回长安[r7] 的空隙,找人刺杀武三思。谁能料到,他竟然败在了好心,好心碰巧收留下被贬的宋之问。宋之问[r8] 不是善茬,眼见着皇帝打压功臣扶植武家,立马向武三思告密。武三思哪能放过这好机会,添油加醋,说王同皎谋废韦后,想佣兵逼迫皇帝。
    不久王同皎被斩首,此事牵连大批功臣,当然也包括五王。
    五王再次被贬,武三思却仍不满足。功臣没有趁早结果三思,给了他翻盘的机会,那么三思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了。前车之鉴依稀还在眼前,不赶尽杀绝敌人,只有等着被赶尽杀绝。
    为此,武三思不惜自污。事实上,他也就想得出这样的方法。“天津桥匿名信案”被一手炮制出来——在洛阳的天津桥上,命人张贴上传单。其上详细描绘宫闱秘事,写他如何与韦皇后翻云覆雨,颠鸾倒凤,共登极乐。其文绘声绘色,画面跃然纸上,见者无不面红耳赤,口干舌燥。一时间天津桥观者如堵,水泄不通,行人议论纷纷。识字的讲给不识字的,眉飞色舞,吐沫星子乱飞。
    很快传单被下令焚毁,可这段传奇仍旧散落在民间。它的抄本更是金贵,直卖到五十文一张。富家公子们四处寻求门道,鬼鬼祟祟地找人私下交易,好像在贩官府严禁的盐铁一般。一时间洛阳纸贵。
    文末的最后一句是:皇后给国家丢脸,危害社稷,不如废掉算了!
    武三思指着这句话对李显说:一定是功臣们做的,他们与我和皇后有仇,用这种下流行径泼脏水。李显派人追查一番,果然是千里之外的五王所为。实在太嚣张了,在贬所仍不消停,居然操纵党羽来洛阳诬陷大唐的武司空!这也罢了,把皇帝的绿帽子弄得人尽皆知,还有没有做臣子的样子,眼中有没有敬畏,他李显威严何在!
    流放岭南吧。
    在李显的默许下,武三思派出一位御史,去流放地一一结果五人。张柬之和崔玄暐年纪大了,没等御史到来,因为南方的瘴疠,幸运地提早离开了人世。敬晖被绑于柱上,从乳粒到脚趾,生生剐了数千刀,凌迟处死。桓彦范栓上竹搓板,来回拖拽几回,鲜血淋漓、皮肉尽失。直到月白色的人骨,终于从肌肉与经脉中显现,他还剩着一口气。御史皱着眉头,骂他怎么还不死,叫人用大棒杖杀了他。袁恕己,平日喜好养生,这条命到最后也没养多长。御史给他灌下几斤的野葛汁,他倒在地上,痛得腹如刀绞,死死抠着黄土。指甲磨平了,鲜血和着黄土,淡淡的腥味。御史哈哈笑着,命人拿来大锤,砸得他脑袋开花。
    策划政变拥护李显上位时,谁也没想到,一年多以后,他们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啊!不晓得他们死前,有没有回忆起狄公榻前的踌躇满志,回忆起政变那日的熹微晨光。
    作为武三思“情人”的上官婉儿,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风波中。要说也是,最开始打压功臣确实有她的份儿,拟诏、贬谪一一出自她手。只是后来的事,远在她的掌控以外。大臣们不敢说皇帝不是,只说婉儿配合武三思,矫诏残害五王。
    她承受朝臣的不满,顶起巨大的压力,却没有能力为自己辩白。
    [r1]乾陵是唯一一个葬入两代帝王的陵寝,唐代帝王陵中,也只有乾陵没有被动过。传闻很玄乎,说是唐末叛军毁墓的时候,几次前来,都有各种天象阻挠,没有成功。武皇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还有一点,武皇若以皇后身份下葬,一般是不能合葬而是陪葬,因为不能为了皇后去开帝陵。我们看到的合葬一般都是皇后死在先,比如李世民和李显的陵(注:韦氏被扣上罪名,不可能合葬。合葬的是第一任妻子赵皇后。)。有人说,这是因为武皇怕死后清算,开棺戮尸,如果合葬,后人应该不会去打扰高宗陵寝。但95不论是不是所谓“真爱”,真的好磕啊!
    [r2]有不少人都很浪漫,说是武皇自己留下的无字丰碑。其中袁腾飞老师这段可以做个代表:武则天死后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她立无字碑的原因是知道自已是一个争议性人物,所以千秋功罪,任人评说。我不评论我自己,我把自个儿吹得很好,后人把我碑给磨了,多没劲,让后人去评说吧。
    这其实是后人牵强附会。就很好笑“死后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人都不在了能给自己弄啥?无字碑也不是仅此一家,李显的无字碑咋没人给他说“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法定下评价,因而一直搁置,几十年后也没人管了。
    [r3]《资治通鉴》写的是武三思矫诏。记载:上居谅阴,以魏元忠摄冢宰三日。元忠素负忠直之望,中外赖之;武三思惮之,矫太后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见者曰:“事去矣!”
    也就是那时大家都对魏元忠失望了,我也不知道为啥。还有一句: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强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
    [r4]这句话出自蒙曼老师的《蒙曼说唐之武则天》。
    [r5]出自李显《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r6]崔融的挽诗。
    [r7]薛绍大概也是此时在儿子们(其实背后是太平)的主持下改葬洪渎原的。
    [r8]宋之问在神龙政变后因为党附二张被贬,此时偷偷逃回洛阳。
    ※※※※※※※※※※※※※※※※※※※※
    突然发现,韦皇后好像比太平还小一岁……都是年下,还更嫩一点诶。
    感谢“一只舔狗”灌溉营养液+5,“夭雅”灌溉营养液+3。开心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