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132.绸缪
让靳云尚感到高兴的是,柴文道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说三天之内定能给他一个准话。
靳云尚千恩万谢地告辞了,柴家两只老奸巨猾的狐狸崽子不慌不忙地喝茶,慢条斯理地写文章,悠闲自在地逛了两回街。到了第三天头上,厨房里一溜儿摆了几个筐,里头装满了各色蔬果。
靳云尚来的时候都看傻了。
看看这筐里的东西吧,一个筐里是六七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一个筐里是二三十个花纹脆甜瓜,还有一筐黄橙橙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香瓜。这边是桃子和脆枣,那边是鲜红的西红柿和脆生生的黄瓜。这是从哪里弄来的啊?那西瓜柄还是绿的呢,黄瓜还带着刺扎手呢。
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居然才要八百两银子,他还能净赚两百两。
柴家这俩朋友,他交定了。
厨房里还有不少干麦草,密密地铺了,既遮挡视线,又能暂时保温。靳云尚让人把车停在大门口,又在车里点了炭盆,指挥着人把东西抬上去,客气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说,脚步却一刻都不停地出了门。催着车夫把马车赶得飞快,一溜烟儿去了本家,这些东西娇贵,可千万别在他手里冻坏了。
靳家族长深谙用人之道,更了解市场行情,直接给了他几张银票,全都加起来正好一千两。靳云尚刚开始的时候还怕不够,打定了主意动用自己的私财补上。谁知道不但够用,还能剩余两百两银子到手,实在是意外之喜。
相比之下,高媛的情绪就要复杂得多。她自然是高兴的,怎么也没有想到靳云尚一点儿价都没还,直接就按柴伐北说的价格付了账。八百两银子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人家一点儿都没犹豫,直接就掏出来了。真是有钱人啊,够气派。不过要是以后自家子孙也跟这个地主家傻儿子似的行事,看她不敲断他们的腿。
这还真不是她杞人忧天,没见刚才柴伐北眼睛都不眨地张嘴就说了八百两银子的价,还一副卖便宜了让你小子沾了光的表情吗?肯定是上辈子习惯了这么大手大脚的呗。平常他若是有什么不对的,身为叔父的柴文道立刻就会沉一沉脸色,或者干脆直接教训过去。谁知道对于这么个数字,柴文道也满脸的理所当然。看来这个也是个奢侈的。
要是已经达到了他们以前的高位,奢侈一些也就罢了,可现在这俩连秀才都没中呢,自家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再这么奢侈,合适么?
于是,等把靳云尚送走,大门一关,高媛就皱起了眉头:“文道,这么贵,会不会不好?”
柴文道一笑:“嫂娘,若是咱们卖贱了,那才不好。”
怕高媛不懂,柴伐北补充:“就阿尚他们家的身份地位,给那些当官的送礼,忌讳颇多。既不能直接送银子,也不能送便宜的,咱们家给的这个价格和东西,最合适。”
高媛解释道:“我不是为他们家操心,我是说这些东西真的值这么多银子吗?你们俩懂不懂得行情啊?会不会让人家以为咱们坑人家?这儿可不是北关,冬天时间长,青菜卖得贵。不对,这比北关还要贵呢。他一个小孩子家,就这么也不跟大人商量就定下了?”
柴文道哈哈笑:“嫂娘放心,我们以后定会勤俭持家,绝不奢侈浪费。”
高媛那点儿心思,在他眼里就是个浅盘子底儿,一眼就看穿了。这是怕他们以后不懂得过日子,拐弯抹角地教导他们呢。
“对,有娘盯着,我们绝对会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柴伐北笑嘻嘻地接口。
“谁让你们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了?该花的钱自然是不能省的,可也没必要跟靳家这个似的吧?傻死了。”高媛嗔道。
“娘啊,您到底是哪一边的?他人傻钱多还不好啊?要不咱上哪儿挣这么多银子去?”柴伐北怪叫。
“我这不是怕你们俩以后也变傻了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们俩要是也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行事,多大的家底儿也不够这么折腾的。”
“嫂娘教训的是。我们以后定时刻自省,务必以勤俭为要。”柴文道站直了身子道,瞥了一眼还想说什么的柴伐北,后者立刻老实了。
叔父这么一说,就说明这事儿到此为止了。过日子嘛,怎么过都是过,就按照娘说的好了,就当哄娘开心了。
高媛高高兴兴地进厨房准备饭食去了,孩子聪明又听话,又挣了大钱,得好好吃一顿庆祝一番才好。
柴伐北不由对着叔父竖了个大拇指,还是叔父聪明,怪不得能当那么多年首辅呢。把在官场上历练出来的本事用在哄家人开心上,真是大材小用。
柴文道心底再次叹了口气,这个侄子,上辈子习惯了在权贵圈子里混,性子早就定下来了。这辈子转当文人,且还得练呢。
对于柴文道的担忧,柴伐北不以为意。有几个人能到叔父上辈子那样的地位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一坐就是十几年,还能盛名而退。在叔父的眼睛里,就没几个能干的。别的不说,就说考试的名次吧。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叔父还觉得不满意。案首他自己占了,非得让他当个第二,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还不敢说,也不敢问。否则就得被押到书桌边读书写文章,非得让他满意了为止。能让他满意的文章,天下能有几篇啊?柴伐北觉得要是自己以后不喜欢读书了,绝对是让叔父给管教出来的。
不过牢骚归牢骚,眼下还得乖乖地读书去。等高媛忙活完了,一家子吃过了午饭,这才坐下来考虑后续的问题。柴伐北把银票乖乖地交给了高媛,后者开开心心地接过来,还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验证真伪。
“娘您什么时候出门换银子?我们陪您去吧。”柴伐北问,高媛从来不用银票,有银票也全都换成银子,反正她有的是地方存,不怕偷不怕沉。
“明儿就去。”高媛乐呵呵地道,“顺便买些年货,我看今年街上有卖炒瓜子的了。等看看能不能买些生瓜子来,咱们自家种了吃。”
“那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费劲着呢。”柴伐北对瓜子不屑一顾。
“自家吃也就罢了,别卖。”柴文道建议,“晋中今年才有炒瓜子卖,是巡抚家从京城那边弄来的种子,种了几十亩地。咱们小门小户,可别跟人家抢这个生意。”
高媛点头:“是呢,是呢,是这个道理。”
大夏这个朝代很有趣,后世她熟悉的农作物基本上全都有。她记得在她熟悉的时空中,圆葱是清朝才传入中国的。可在这里,就是很普通的一种蔬菜,价格也不是很高。可花生这种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经济作物,是前几年才从南边传过来的。至于向日葵,则是今年才发现其踪影。传播途径照旧是从南到北,看来南边的京城的确是发挥了重大的物流中转的作用。
晋中有河运,是北方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时不时冒出些新鲜物种来,倒也不算稀奇。只是这些新鲜物种绝大多数都是由官员们带来的,也有寥寥少数是由当地的巨商引进。有的试种成功,如花生和向日葵;有的却因种植不得法或者水土气候的原因昙花一现,未能在这片沃土上成功站住脚跟。
大夏朝的本土居民们默契地遵守着等级排序的规则,高媛相信,等巡抚卸任了,或者把生瓜子送人了,低一级别的官员们也就可以开始种向日葵盈利了。像柴文道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从谁家种植什么东西上,就可以推断出官员之间的亲密程度来。一个小小的农作物种植,展示的绝对不是给老百姓的餐桌上增加了一道新菜色,而是错综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想想就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他们家现在需要的,是韬光养晦,是绝对不可以傻乎乎地冲上去的。
她再次向两个孩子保证:“我绝对不卖钱,就留着咱们自家吃。”
柴伐北干脆建议她:“娘您也别买生瓜子了,我觉得店家是不会卖给您的。”
柴文道也点头附和。
高媛也不是非要种向日葵不可,瓜子这种东西除了用来榨油,也就是当个零食吃。她一个家庭主妇,嗑瓜子也就算了,自家这俩孩子,怎么想怎么别扭。别说瓜子了,就连炒花生,他们俩都嫌剥壳麻烦。至于其他的零食,更是敬谢不敏。正餐之外,除了瓜果点心,别的是极少往嘴里放的。
这是典型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方式,高媛表示理解。
她从善如流:“成,反正我也不缺那一口。”
既然俩孩子都建议她不搀和,肯定是里头有问题。自家这俩可不是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建议都不是无的放矢,必须听。
等到了第二天,高媛赶车,一家三口去了票号把八百两银子的银票全都兑了,到手七百六十两,四十两是手续费。这就是高媛不喜欢把银子放在票号的原因,搁现代社会,银行还得付给她利息呢。这里倒好,她还得给票号钱。
“以后咱还是现银交易吧,这银票太亏了。”
高媛嘟囔着,把装着银子的口袋收进空间。票号可抠门了,都要了她四十两银子的手续费了,连个装银子的箱子都不送。
其实,在看到她拿出来一个棉布口袋来装银子的时候,票号里头的伙计也吓了一跳好么?就没见过这么不讲究的客人,好歹也是能拿出八百两银票的人啊,您弄几个箱子来不成吗?就您那棉布口袋,装这么多银子,能撑多久啊?别半路给压坏了。
高媛觉得人家大惊小怪,七百六十两银子,十六两一斤,算下来连五十斤都没有呢。就算是按照上辈子的习惯,也不过就是六十多斤重。她一个人是搬不动没错,可他们家三个人呢,还抬不起来?
只要进了马车,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大冬天的,厚厚的棉布门帘挡着,车窗也关着,根本没有人发现。就算是有人经过,见那马车动了一下,也不会想到是车里的东西突然少了。
再说为了以防万一,柴文道叔侄俩还帮着她望风呢。
“嫂娘,咱们去打几口箱子吧?”柴文道建议,老用口袋装银子,总有一种违和感。
“成啊,咱们家那边就有个木匠铺子,活儿做得好着呢。咱们多打几个,打结实的。”
“不能太大啊,不好搬。”柴伐北说出自己的意见,揉揉自己的小嫩胳膊,好累。
“大大小小的都打几个。”高媛大手笔地道,“也给你们打几个书架子,你们俩的书越来越多了。”
“还要俩装书的箱子,我和叔父一人一个。”
“成,文道还要什么?”
“装衣服的箱子也得打两个,我和伐北原来的衣服箱子都小了。”
一家子干脆就在外面吃了饭,直奔木匠铺子,说了尺寸数量,却得到年后才能拿货了。
曲木匠不好意思地道:“柴家娘子,实在不好意思,冬天嫁娶的人太多,我这实在忙不过来了。”
高媛笑眯眯:“无妨,无妨。街坊四邻都知道曲木匠的手艺好嘛,我这不过是家里用的而已,不着急。”
曲木匠千恩万谢地送走了柴家人,立刻到后院去挑做箱子的木料去了。
小学徒不解地问:“师傅,不是说不着急吗?您不是还要给胡同头老李家的闺女做衣架吗?”
曲木匠今天心情好,也就不吝指点徒弟:“老李家的闺女能跟案首老爷比吗?你也也学了好几年了,那衣架归你打了。”
学徒高高兴兴地琢磨衣架去了,这可是师傅头一回松口让他独立应承呢,真是感谢案首老爷的箱子。
诶,师傅还是没说为什么案首老爷家的活儿要先干啊?小学徒挠挠头,转头瞧瞧师傅,曲木匠正专心致志地挑木料呢。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打扰师傅的,否则定会招来一顿臭骂。
罢了,他还是自己琢磨去吧。 ↑返回顶部↑
靳云尚千恩万谢地告辞了,柴家两只老奸巨猾的狐狸崽子不慌不忙地喝茶,慢条斯理地写文章,悠闲自在地逛了两回街。到了第三天头上,厨房里一溜儿摆了几个筐,里头装满了各色蔬果。
靳云尚来的时候都看傻了。
看看这筐里的东西吧,一个筐里是六七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一个筐里是二三十个花纹脆甜瓜,还有一筐黄橙橙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香瓜。这边是桃子和脆枣,那边是鲜红的西红柿和脆生生的黄瓜。这是从哪里弄来的啊?那西瓜柄还是绿的呢,黄瓜还带着刺扎手呢。
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居然才要八百两银子,他还能净赚两百两。
柴家这俩朋友,他交定了。
厨房里还有不少干麦草,密密地铺了,既遮挡视线,又能暂时保温。靳云尚让人把车停在大门口,又在车里点了炭盆,指挥着人把东西抬上去,客气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说,脚步却一刻都不停地出了门。催着车夫把马车赶得飞快,一溜烟儿去了本家,这些东西娇贵,可千万别在他手里冻坏了。
靳家族长深谙用人之道,更了解市场行情,直接给了他几张银票,全都加起来正好一千两。靳云尚刚开始的时候还怕不够,打定了主意动用自己的私财补上。谁知道不但够用,还能剩余两百两银子到手,实在是意外之喜。
相比之下,高媛的情绪就要复杂得多。她自然是高兴的,怎么也没有想到靳云尚一点儿价都没还,直接就按柴伐北说的价格付了账。八百两银子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人家一点儿都没犹豫,直接就掏出来了。真是有钱人啊,够气派。不过要是以后自家子孙也跟这个地主家傻儿子似的行事,看她不敲断他们的腿。
这还真不是她杞人忧天,没见刚才柴伐北眼睛都不眨地张嘴就说了八百两银子的价,还一副卖便宜了让你小子沾了光的表情吗?肯定是上辈子习惯了这么大手大脚的呗。平常他若是有什么不对的,身为叔父的柴文道立刻就会沉一沉脸色,或者干脆直接教训过去。谁知道对于这么个数字,柴文道也满脸的理所当然。看来这个也是个奢侈的。
要是已经达到了他们以前的高位,奢侈一些也就罢了,可现在这俩连秀才都没中呢,自家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再这么奢侈,合适么?
于是,等把靳云尚送走,大门一关,高媛就皱起了眉头:“文道,这么贵,会不会不好?”
柴文道一笑:“嫂娘,若是咱们卖贱了,那才不好。”
怕高媛不懂,柴伐北补充:“就阿尚他们家的身份地位,给那些当官的送礼,忌讳颇多。既不能直接送银子,也不能送便宜的,咱们家给的这个价格和东西,最合适。”
高媛解释道:“我不是为他们家操心,我是说这些东西真的值这么多银子吗?你们俩懂不懂得行情啊?会不会让人家以为咱们坑人家?这儿可不是北关,冬天时间长,青菜卖得贵。不对,这比北关还要贵呢。他一个小孩子家,就这么也不跟大人商量就定下了?”
柴文道哈哈笑:“嫂娘放心,我们以后定会勤俭持家,绝不奢侈浪费。”
高媛那点儿心思,在他眼里就是个浅盘子底儿,一眼就看穿了。这是怕他们以后不懂得过日子,拐弯抹角地教导他们呢。
“对,有娘盯着,我们绝对会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柴伐北笑嘻嘻地接口。
“谁让你们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了?该花的钱自然是不能省的,可也没必要跟靳家这个似的吧?傻死了。”高媛嗔道。
“娘啊,您到底是哪一边的?他人傻钱多还不好啊?要不咱上哪儿挣这么多银子去?”柴伐北怪叫。
“我这不是怕你们俩以后也变傻了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们俩要是也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行事,多大的家底儿也不够这么折腾的。”
“嫂娘教训的是。我们以后定时刻自省,务必以勤俭为要。”柴文道站直了身子道,瞥了一眼还想说什么的柴伐北,后者立刻老实了。
叔父这么一说,就说明这事儿到此为止了。过日子嘛,怎么过都是过,就按照娘说的好了,就当哄娘开心了。
高媛高高兴兴地进厨房准备饭食去了,孩子聪明又听话,又挣了大钱,得好好吃一顿庆祝一番才好。
柴伐北不由对着叔父竖了个大拇指,还是叔父聪明,怪不得能当那么多年首辅呢。把在官场上历练出来的本事用在哄家人开心上,真是大材小用。
柴文道心底再次叹了口气,这个侄子,上辈子习惯了在权贵圈子里混,性子早就定下来了。这辈子转当文人,且还得练呢。
对于柴文道的担忧,柴伐北不以为意。有几个人能到叔父上辈子那样的地位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一坐就是十几年,还能盛名而退。在叔父的眼睛里,就没几个能干的。别的不说,就说考试的名次吧。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叔父还觉得不满意。案首他自己占了,非得让他当个第二,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还不敢说,也不敢问。否则就得被押到书桌边读书写文章,非得让他满意了为止。能让他满意的文章,天下能有几篇啊?柴伐北觉得要是自己以后不喜欢读书了,绝对是让叔父给管教出来的。
不过牢骚归牢骚,眼下还得乖乖地读书去。等高媛忙活完了,一家子吃过了午饭,这才坐下来考虑后续的问题。柴伐北把银票乖乖地交给了高媛,后者开开心心地接过来,还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验证真伪。
“娘您什么时候出门换银子?我们陪您去吧。”柴伐北问,高媛从来不用银票,有银票也全都换成银子,反正她有的是地方存,不怕偷不怕沉。
“明儿就去。”高媛乐呵呵地道,“顺便买些年货,我看今年街上有卖炒瓜子的了。等看看能不能买些生瓜子来,咱们自家种了吃。”
“那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费劲着呢。”柴伐北对瓜子不屑一顾。
“自家吃也就罢了,别卖。”柴文道建议,“晋中今年才有炒瓜子卖,是巡抚家从京城那边弄来的种子,种了几十亩地。咱们小门小户,可别跟人家抢这个生意。”
高媛点头:“是呢,是呢,是这个道理。”
大夏这个朝代很有趣,后世她熟悉的农作物基本上全都有。她记得在她熟悉的时空中,圆葱是清朝才传入中国的。可在这里,就是很普通的一种蔬菜,价格也不是很高。可花生这种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经济作物,是前几年才从南边传过来的。至于向日葵,则是今年才发现其踪影。传播途径照旧是从南到北,看来南边的京城的确是发挥了重大的物流中转的作用。
晋中有河运,是北方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时不时冒出些新鲜物种来,倒也不算稀奇。只是这些新鲜物种绝大多数都是由官员们带来的,也有寥寥少数是由当地的巨商引进。有的试种成功,如花生和向日葵;有的却因种植不得法或者水土气候的原因昙花一现,未能在这片沃土上成功站住脚跟。
大夏朝的本土居民们默契地遵守着等级排序的规则,高媛相信,等巡抚卸任了,或者把生瓜子送人了,低一级别的官员们也就可以开始种向日葵盈利了。像柴文道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从谁家种植什么东西上,就可以推断出官员之间的亲密程度来。一个小小的农作物种植,展示的绝对不是给老百姓的餐桌上增加了一道新菜色,而是错综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想想就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他们家现在需要的,是韬光养晦,是绝对不可以傻乎乎地冲上去的。
她再次向两个孩子保证:“我绝对不卖钱,就留着咱们自家吃。”
柴伐北干脆建议她:“娘您也别买生瓜子了,我觉得店家是不会卖给您的。”
柴文道也点头附和。
高媛也不是非要种向日葵不可,瓜子这种东西除了用来榨油,也就是当个零食吃。她一个家庭主妇,嗑瓜子也就算了,自家这俩孩子,怎么想怎么别扭。别说瓜子了,就连炒花生,他们俩都嫌剥壳麻烦。至于其他的零食,更是敬谢不敏。正餐之外,除了瓜果点心,别的是极少往嘴里放的。
这是典型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方式,高媛表示理解。
她从善如流:“成,反正我也不缺那一口。”
既然俩孩子都建议她不搀和,肯定是里头有问题。自家这俩可不是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建议都不是无的放矢,必须听。
等到了第二天,高媛赶车,一家三口去了票号把八百两银子的银票全都兑了,到手七百六十两,四十两是手续费。这就是高媛不喜欢把银子放在票号的原因,搁现代社会,银行还得付给她利息呢。这里倒好,她还得给票号钱。
“以后咱还是现银交易吧,这银票太亏了。”
高媛嘟囔着,把装着银子的口袋收进空间。票号可抠门了,都要了她四十两银子的手续费了,连个装银子的箱子都不送。
其实,在看到她拿出来一个棉布口袋来装银子的时候,票号里头的伙计也吓了一跳好么?就没见过这么不讲究的客人,好歹也是能拿出八百两银票的人啊,您弄几个箱子来不成吗?就您那棉布口袋,装这么多银子,能撑多久啊?别半路给压坏了。
高媛觉得人家大惊小怪,七百六十两银子,十六两一斤,算下来连五十斤都没有呢。就算是按照上辈子的习惯,也不过就是六十多斤重。她一个人是搬不动没错,可他们家三个人呢,还抬不起来?
只要进了马车,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大冬天的,厚厚的棉布门帘挡着,车窗也关着,根本没有人发现。就算是有人经过,见那马车动了一下,也不会想到是车里的东西突然少了。
再说为了以防万一,柴文道叔侄俩还帮着她望风呢。
“嫂娘,咱们去打几口箱子吧?”柴文道建议,老用口袋装银子,总有一种违和感。
“成啊,咱们家那边就有个木匠铺子,活儿做得好着呢。咱们多打几个,打结实的。”
“不能太大啊,不好搬。”柴伐北说出自己的意见,揉揉自己的小嫩胳膊,好累。
“大大小小的都打几个。”高媛大手笔地道,“也给你们打几个书架子,你们俩的书越来越多了。”
“还要俩装书的箱子,我和叔父一人一个。”
“成,文道还要什么?”
“装衣服的箱子也得打两个,我和伐北原来的衣服箱子都小了。”
一家子干脆就在外面吃了饭,直奔木匠铺子,说了尺寸数量,却得到年后才能拿货了。
曲木匠不好意思地道:“柴家娘子,实在不好意思,冬天嫁娶的人太多,我这实在忙不过来了。”
高媛笑眯眯:“无妨,无妨。街坊四邻都知道曲木匠的手艺好嘛,我这不过是家里用的而已,不着急。”
曲木匠千恩万谢地送走了柴家人,立刻到后院去挑做箱子的木料去了。
小学徒不解地问:“师傅,不是说不着急吗?您不是还要给胡同头老李家的闺女做衣架吗?”
曲木匠今天心情好,也就不吝指点徒弟:“老李家的闺女能跟案首老爷比吗?你也也学了好几年了,那衣架归你打了。”
学徒高高兴兴地琢磨衣架去了,这可是师傅头一回松口让他独立应承呢,真是感谢案首老爷的箱子。
诶,师傅还是没说为什么案首老爷家的活儿要先干啊?小学徒挠挠头,转头瞧瞧师傅,曲木匠正专心致志地挑木料呢。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打扰师傅的,否则定会招来一顿臭骂。
罢了,他还是自己琢磨去吧。 ↑返回顶部↑
让靳云尚感到高兴的是,柴文道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说三天之内定能给他一个准话。
靳云尚千恩万谢地告辞了,柴家两只老奸巨猾的狐狸崽子不慌不忙地喝茶,慢条斯理地写文章,悠闲自在地逛了两回街。到了第三天头上,厨房里一溜儿摆了几个筐,里头装满了各色蔬果。
靳云尚来的时候都看傻了。
看看这筐里的东西吧,一个筐里是六七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一个筐里是二三十个花纹脆甜瓜,还有一筐黄橙橙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香瓜。这边是桃子和脆枣,那边是鲜红的西红柿和脆生生的黄瓜。这是从哪里弄来的啊?那西瓜柄还是绿的呢,黄瓜还带着刺扎手呢。
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居然才要八百两银子,他还能净赚两百两。
柴家这俩朋友,他交定了。
厨房里还有不少干麦草,密密地铺了,既遮挡视线,又能暂时保温。靳云尚让人把车停在大门口,又在车里点了炭盆,指挥着人把东西抬上去,客气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说,脚步却一刻都不停地出了门。催着车夫把马车赶得飞快,一溜烟儿去了本家,这些东西娇贵,可千万别在他手里冻坏了。
靳家族长深谙用人之道,更了解市场行情,直接给了他几张银票,全都加起来正好一千两。靳云尚刚开始的时候还怕不够,打定了主意动用自己的私财补上。谁知道不但够用,还能剩余两百两银子到手,实在是意外之喜。
相比之下,高媛的情绪就要复杂得多。她自然是高兴的,怎么也没有想到靳云尚一点儿价都没还,直接就按柴伐北说的价格付了账。八百两银子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人家一点儿都没犹豫,直接就掏出来了。真是有钱人啊,够气派。不过要是以后自家子孙也跟这个地主家傻儿子似的行事,看她不敲断他们的腿。
这还真不是她杞人忧天,没见刚才柴伐北眼睛都不眨地张嘴就说了八百两银子的价,还一副卖便宜了让你小子沾了光的表情吗?肯定是上辈子习惯了这么大手大脚的呗。平常他若是有什么不对的,身为叔父的柴文道立刻就会沉一沉脸色,或者干脆直接教训过去。谁知道对于这么个数字,柴文道也满脸的理所当然。看来这个也是个奢侈的。
要是已经达到了他们以前的高位,奢侈一些也就罢了,可现在这俩连秀才都没中呢,自家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再这么奢侈,合适么?
于是,等把靳云尚送走,大门一关,高媛就皱起了眉头:“文道,这么贵,会不会不好?”
柴文道一笑:“嫂娘,若是咱们卖贱了,那才不好。”
怕高媛不懂,柴伐北补充:“就阿尚他们家的身份地位,给那些当官的送礼,忌讳颇多。既不能直接送银子,也不能送便宜的,咱们家给的这个价格和东西,最合适。”
高媛解释道:“我不是为他们家操心,我是说这些东西真的值这么多银子吗?你们俩懂不懂得行情啊?会不会让人家以为咱们坑人家?这儿可不是北关,冬天时间长,青菜卖得贵。不对,这比北关还要贵呢。他一个小孩子家,就这么也不跟大人商量就定下了?”
柴文道哈哈笑:“嫂娘放心,我们以后定会勤俭持家,绝不奢侈浪费。”
高媛那点儿心思,在他眼里就是个浅盘子底儿,一眼就看穿了。这是怕他们以后不懂得过日子,拐弯抹角地教导他们呢。
“对,有娘盯着,我们绝对会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柴伐北笑嘻嘻地接口。
“谁让你们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了?该花的钱自然是不能省的,可也没必要跟靳家这个似的吧?傻死了。”高媛嗔道。
“娘啊,您到底是哪一边的?他人傻钱多还不好啊?要不咱上哪儿挣这么多银子去?”柴伐北怪叫。
“我这不是怕你们俩以后也变傻了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们俩要是也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行事,多大的家底儿也不够这么折腾的。”
“嫂娘教训的是。我们以后定时刻自省,务必以勤俭为要。”柴文道站直了身子道,瞥了一眼还想说什么的柴伐北,后者立刻老实了。
叔父这么一说,就说明这事儿到此为止了。过日子嘛,怎么过都是过,就按照娘说的好了,就当哄娘开心了。
高媛高高兴兴地进厨房准备饭食去了,孩子聪明又听话,又挣了大钱,得好好吃一顿庆祝一番才好。
柴伐北不由对着叔父竖了个大拇指,还是叔父聪明,怪不得能当那么多年首辅呢。把在官场上历练出来的本事用在哄家人开心上,真是大材小用。
柴文道心底再次叹了口气,这个侄子,上辈子习惯了在权贵圈子里混,性子早就定下来了。这辈子转当文人,且还得练呢。
对于柴文道的担忧,柴伐北不以为意。有几个人能到叔父上辈子那样的地位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一坐就是十几年,还能盛名而退。在叔父的眼睛里,就没几个能干的。别的不说,就说考试的名次吧。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叔父还觉得不满意。案首他自己占了,非得让他当个第二,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还不敢说,也不敢问。否则就得被押到书桌边读书写文章,非得让他满意了为止。能让他满意的文章,天下能有几篇啊?柴伐北觉得要是自己以后不喜欢读书了,绝对是让叔父给管教出来的。
不过牢骚归牢骚,眼下还得乖乖地读书去。等高媛忙活完了,一家子吃过了午饭,这才坐下来考虑后续的问题。柴伐北把银票乖乖地交给了高媛,后者开开心心地接过来,还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验证真伪。
“娘您什么时候出门换银子?我们陪您去吧。”柴伐北问,高媛从来不用银票,有银票也全都换成银子,反正她有的是地方存,不怕偷不怕沉。
“明儿就去。”高媛乐呵呵地道,“顺便买些年货,我看今年街上有卖炒瓜子的了。等看看能不能买些生瓜子来,咱们自家种了吃。”
“那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费劲着呢。”柴伐北对瓜子不屑一顾。
“自家吃也就罢了,别卖。”柴文道建议,“晋中今年才有炒瓜子卖,是巡抚家从京城那边弄来的种子,种了几十亩地。咱们小门小户,可别跟人家抢这个生意。”
高媛点头:“是呢,是呢,是这个道理。”
大夏这个朝代很有趣,后世她熟悉的农作物基本上全都有。她记得在她熟悉的时空中,圆葱是清朝才传入中国的。可在这里,就是很普通的一种蔬菜,价格也不是很高。可花生这种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经济作物,是前几年才从南边传过来的。至于向日葵,则是今年才发现其踪影。传播途径照旧是从南到北,看来南边的京城的确是发挥了重大的物流中转的作用。
晋中有河运,是北方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时不时冒出些新鲜物种来,倒也不算稀奇。只是这些新鲜物种绝大多数都是由官员们带来的,也有寥寥少数是由当地的巨商引进。有的试种成功,如花生和向日葵;有的却因种植不得法或者水土气候的原因昙花一现,未能在这片沃土上成功站住脚跟。
大夏朝的本土居民们默契地遵守着等级排序的规则,高媛相信,等巡抚卸任了,或者把生瓜子送人了,低一级别的官员们也就可以开始种向日葵盈利了。像柴文道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从谁家种植什么东西上,就可以推断出官员之间的亲密程度来。一个小小的农作物种植,展示的绝对不是给老百姓的餐桌上增加了一道新菜色,而是错综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想想就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他们家现在需要的,是韬光养晦,是绝对不可以傻乎乎地冲上去的。
她再次向两个孩子保证:“我绝对不卖钱,就留着咱们自家吃。”
柴伐北干脆建议她:“娘您也别买生瓜子了,我觉得店家是不会卖给您的。”
柴文道也点头附和。
高媛也不是非要种向日葵不可,瓜子这种东西除了用来榨油,也就是当个零食吃。她一个家庭主妇,嗑瓜子也就算了,自家这俩孩子,怎么想怎么别扭。别说瓜子了,就连炒花生,他们俩都嫌剥壳麻烦。至于其他的零食,更是敬谢不敏。正餐之外,除了瓜果点心,别的是极少往嘴里放的。
这是典型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方式,高媛表示理解。
她从善如流:“成,反正我也不缺那一口。”
既然俩孩子都建议她不搀和,肯定是里头有问题。自家这俩可不是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建议都不是无的放矢,必须听。
等到了第二天,高媛赶车,一家三口去了票号把八百两银子的银票全都兑了,到手七百六十两,四十两是手续费。这就是高媛不喜欢把银子放在票号的原因,搁现代社会,银行还得付给她利息呢。这里倒好,她还得给票号钱。
“以后咱还是现银交易吧,这银票太亏了。”
高媛嘟囔着,把装着银子的口袋收进空间。票号可抠门了,都要了她四十两银子的手续费了,连个装银子的箱子都不送。
其实,在看到她拿出来一个棉布口袋来装银子的时候,票号里头的伙计也吓了一跳好么?就没见过这么不讲究的客人,好歹也是能拿出八百两银票的人啊,您弄几个箱子来不成吗?就您那棉布口袋,装这么多银子,能撑多久啊?别半路给压坏了。
高媛觉得人家大惊小怪,七百六十两银子,十六两一斤,算下来连五十斤都没有呢。就算是按照上辈子的习惯,也不过就是六十多斤重。她一个人是搬不动没错,可他们家三个人呢,还抬不起来?
只要进了马车,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大冬天的,厚厚的棉布门帘挡着,车窗也关着,根本没有人发现。就算是有人经过,见那马车动了一下,也不会想到是车里的东西突然少了。
再说为了以防万一,柴文道叔侄俩还帮着她望风呢。
“嫂娘,咱们去打几口箱子吧?”柴文道建议,老用口袋装银子,总有一种违和感。
“成啊,咱们家那边就有个木匠铺子,活儿做得好着呢。咱们多打几个,打结实的。”
“不能太大啊,不好搬。”柴伐北说出自己的意见,揉揉自己的小嫩胳膊,好累。
“大大小小的都打几个。”高媛大手笔地道,“也给你们打几个书架子,你们俩的书越来越多了。”
“还要俩装书的箱子,我和叔父一人一个。”
“成,文道还要什么?”
“装衣服的箱子也得打两个,我和伐北原来的衣服箱子都小了。”
一家子干脆就在外面吃了饭,直奔木匠铺子,说了尺寸数量,却得到年后才能拿货了。
曲木匠不好意思地道:“柴家娘子,实在不好意思,冬天嫁娶的人太多,我这实在忙不过来了。”
高媛笑眯眯:“无妨,无妨。街坊四邻都知道曲木匠的手艺好嘛,我这不过是家里用的而已,不着急。”
曲木匠千恩万谢地送走了柴家人,立刻到后院去挑做箱子的木料去了。
小学徒不解地问:“师傅,不是说不着急吗?您不是还要给胡同头老李家的闺女做衣架吗?”
曲木匠今天心情好,也就不吝指点徒弟:“老李家的闺女能跟案首老爷比吗?你也也学了好几年了,那衣架归你打了。”
学徒高高兴兴地琢磨衣架去了,这可是师傅头一回松口让他独立应承呢,真是感谢案首老爷的箱子。
诶,师傅还是没说为什么案首老爷家的活儿要先干啊?小学徒挠挠头,转头瞧瞧师傅,曲木匠正专心致志地挑木料呢。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打扰师傅的,否则定会招来一顿臭骂。
罢了,他还是自己琢磨去吧。
靳云尚千恩万谢地告辞了,柴家两只老奸巨猾的狐狸崽子不慌不忙地喝茶,慢条斯理地写文章,悠闲自在地逛了两回街。到了第三天头上,厨房里一溜儿摆了几个筐,里头装满了各色蔬果。
靳云尚来的时候都看傻了。
看看这筐里的东西吧,一个筐里是六七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一个筐里是二三十个花纹脆甜瓜,还有一筐黄橙橙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香瓜。这边是桃子和脆枣,那边是鲜红的西红柿和脆生生的黄瓜。这是从哪里弄来的啊?那西瓜柄还是绿的呢,黄瓜还带着刺扎手呢。
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居然才要八百两银子,他还能净赚两百两。
柴家这俩朋友,他交定了。
厨房里还有不少干麦草,密密地铺了,既遮挡视线,又能暂时保温。靳云尚让人把车停在大门口,又在车里点了炭盆,指挥着人把东西抬上去,客气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说,脚步却一刻都不停地出了门。催着车夫把马车赶得飞快,一溜烟儿去了本家,这些东西娇贵,可千万别在他手里冻坏了。
靳家族长深谙用人之道,更了解市场行情,直接给了他几张银票,全都加起来正好一千两。靳云尚刚开始的时候还怕不够,打定了主意动用自己的私财补上。谁知道不但够用,还能剩余两百两银子到手,实在是意外之喜。
相比之下,高媛的情绪就要复杂得多。她自然是高兴的,怎么也没有想到靳云尚一点儿价都没还,直接就按柴伐北说的价格付了账。八百两银子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人家一点儿都没犹豫,直接就掏出来了。真是有钱人啊,够气派。不过要是以后自家子孙也跟这个地主家傻儿子似的行事,看她不敲断他们的腿。
这还真不是她杞人忧天,没见刚才柴伐北眼睛都不眨地张嘴就说了八百两银子的价,还一副卖便宜了让你小子沾了光的表情吗?肯定是上辈子习惯了这么大手大脚的呗。平常他若是有什么不对的,身为叔父的柴文道立刻就会沉一沉脸色,或者干脆直接教训过去。谁知道对于这么个数字,柴文道也满脸的理所当然。看来这个也是个奢侈的。
要是已经达到了他们以前的高位,奢侈一些也就罢了,可现在这俩连秀才都没中呢,自家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再这么奢侈,合适么?
于是,等把靳云尚送走,大门一关,高媛就皱起了眉头:“文道,这么贵,会不会不好?”
柴文道一笑:“嫂娘,若是咱们卖贱了,那才不好。”
怕高媛不懂,柴伐北补充:“就阿尚他们家的身份地位,给那些当官的送礼,忌讳颇多。既不能直接送银子,也不能送便宜的,咱们家给的这个价格和东西,最合适。”
高媛解释道:“我不是为他们家操心,我是说这些东西真的值这么多银子吗?你们俩懂不懂得行情啊?会不会让人家以为咱们坑人家?这儿可不是北关,冬天时间长,青菜卖得贵。不对,这比北关还要贵呢。他一个小孩子家,就这么也不跟大人商量就定下了?”
柴文道哈哈笑:“嫂娘放心,我们以后定会勤俭持家,绝不奢侈浪费。”
高媛那点儿心思,在他眼里就是个浅盘子底儿,一眼就看穿了。这是怕他们以后不懂得过日子,拐弯抹角地教导他们呢。
“对,有娘盯着,我们绝对会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柴伐北笑嘻嘻地接口。
“谁让你们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了?该花的钱自然是不能省的,可也没必要跟靳家这个似的吧?傻死了。”高媛嗔道。
“娘啊,您到底是哪一边的?他人傻钱多还不好啊?要不咱上哪儿挣这么多银子去?”柴伐北怪叫。
“我这不是怕你们俩以后也变傻了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们俩要是也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行事,多大的家底儿也不够这么折腾的。”
“嫂娘教训的是。我们以后定时刻自省,务必以勤俭为要。”柴文道站直了身子道,瞥了一眼还想说什么的柴伐北,后者立刻老实了。
叔父这么一说,就说明这事儿到此为止了。过日子嘛,怎么过都是过,就按照娘说的好了,就当哄娘开心了。
高媛高高兴兴地进厨房准备饭食去了,孩子聪明又听话,又挣了大钱,得好好吃一顿庆祝一番才好。
柴伐北不由对着叔父竖了个大拇指,还是叔父聪明,怪不得能当那么多年首辅呢。把在官场上历练出来的本事用在哄家人开心上,真是大材小用。
柴文道心底再次叹了口气,这个侄子,上辈子习惯了在权贵圈子里混,性子早就定下来了。这辈子转当文人,且还得练呢。
对于柴文道的担忧,柴伐北不以为意。有几个人能到叔父上辈子那样的地位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一坐就是十几年,还能盛名而退。在叔父的眼睛里,就没几个能干的。别的不说,就说考试的名次吧。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叔父还觉得不满意。案首他自己占了,非得让他当个第二,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还不敢说,也不敢问。否则就得被押到书桌边读书写文章,非得让他满意了为止。能让他满意的文章,天下能有几篇啊?柴伐北觉得要是自己以后不喜欢读书了,绝对是让叔父给管教出来的。
不过牢骚归牢骚,眼下还得乖乖地读书去。等高媛忙活完了,一家子吃过了午饭,这才坐下来考虑后续的问题。柴伐北把银票乖乖地交给了高媛,后者开开心心地接过来,还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验证真伪。
“娘您什么时候出门换银子?我们陪您去吧。”柴伐北问,高媛从来不用银票,有银票也全都换成银子,反正她有的是地方存,不怕偷不怕沉。
“明儿就去。”高媛乐呵呵地道,“顺便买些年货,我看今年街上有卖炒瓜子的了。等看看能不能买些生瓜子来,咱们自家种了吃。”
“那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费劲着呢。”柴伐北对瓜子不屑一顾。
“自家吃也就罢了,别卖。”柴文道建议,“晋中今年才有炒瓜子卖,是巡抚家从京城那边弄来的种子,种了几十亩地。咱们小门小户,可别跟人家抢这个生意。”
高媛点头:“是呢,是呢,是这个道理。”
大夏这个朝代很有趣,后世她熟悉的农作物基本上全都有。她记得在她熟悉的时空中,圆葱是清朝才传入中国的。可在这里,就是很普通的一种蔬菜,价格也不是很高。可花生这种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经济作物,是前几年才从南边传过来的。至于向日葵,则是今年才发现其踪影。传播途径照旧是从南到北,看来南边的京城的确是发挥了重大的物流中转的作用。
晋中有河运,是北方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时不时冒出些新鲜物种来,倒也不算稀奇。只是这些新鲜物种绝大多数都是由官员们带来的,也有寥寥少数是由当地的巨商引进。有的试种成功,如花生和向日葵;有的却因种植不得法或者水土气候的原因昙花一现,未能在这片沃土上成功站住脚跟。
大夏朝的本土居民们默契地遵守着等级排序的规则,高媛相信,等巡抚卸任了,或者把生瓜子送人了,低一级别的官员们也就可以开始种向日葵盈利了。像柴文道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从谁家种植什么东西上,就可以推断出官员之间的亲密程度来。一个小小的农作物种植,展示的绝对不是给老百姓的餐桌上增加了一道新菜色,而是错综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想想就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他们家现在需要的,是韬光养晦,是绝对不可以傻乎乎地冲上去的。
她再次向两个孩子保证:“我绝对不卖钱,就留着咱们自家吃。”
柴伐北干脆建议她:“娘您也别买生瓜子了,我觉得店家是不会卖给您的。”
柴文道也点头附和。
高媛也不是非要种向日葵不可,瓜子这种东西除了用来榨油,也就是当个零食吃。她一个家庭主妇,嗑瓜子也就算了,自家这俩孩子,怎么想怎么别扭。别说瓜子了,就连炒花生,他们俩都嫌剥壳麻烦。至于其他的零食,更是敬谢不敏。正餐之外,除了瓜果点心,别的是极少往嘴里放的。
这是典型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方式,高媛表示理解。
她从善如流:“成,反正我也不缺那一口。”
既然俩孩子都建议她不搀和,肯定是里头有问题。自家这俩可不是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建议都不是无的放矢,必须听。
等到了第二天,高媛赶车,一家三口去了票号把八百两银子的银票全都兑了,到手七百六十两,四十两是手续费。这就是高媛不喜欢把银子放在票号的原因,搁现代社会,银行还得付给她利息呢。这里倒好,她还得给票号钱。
“以后咱还是现银交易吧,这银票太亏了。”
高媛嘟囔着,把装着银子的口袋收进空间。票号可抠门了,都要了她四十两银子的手续费了,连个装银子的箱子都不送。
其实,在看到她拿出来一个棉布口袋来装银子的时候,票号里头的伙计也吓了一跳好么?就没见过这么不讲究的客人,好歹也是能拿出八百两银票的人啊,您弄几个箱子来不成吗?就您那棉布口袋,装这么多银子,能撑多久啊?别半路给压坏了。
高媛觉得人家大惊小怪,七百六十两银子,十六两一斤,算下来连五十斤都没有呢。就算是按照上辈子的习惯,也不过就是六十多斤重。她一个人是搬不动没错,可他们家三个人呢,还抬不起来?
只要进了马车,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大冬天的,厚厚的棉布门帘挡着,车窗也关着,根本没有人发现。就算是有人经过,见那马车动了一下,也不会想到是车里的东西突然少了。
再说为了以防万一,柴文道叔侄俩还帮着她望风呢。
“嫂娘,咱们去打几口箱子吧?”柴文道建议,老用口袋装银子,总有一种违和感。
“成啊,咱们家那边就有个木匠铺子,活儿做得好着呢。咱们多打几个,打结实的。”
“不能太大啊,不好搬。”柴伐北说出自己的意见,揉揉自己的小嫩胳膊,好累。
“大大小小的都打几个。”高媛大手笔地道,“也给你们打几个书架子,你们俩的书越来越多了。”
“还要俩装书的箱子,我和叔父一人一个。”
“成,文道还要什么?”
“装衣服的箱子也得打两个,我和伐北原来的衣服箱子都小了。”
一家子干脆就在外面吃了饭,直奔木匠铺子,说了尺寸数量,却得到年后才能拿货了。
曲木匠不好意思地道:“柴家娘子,实在不好意思,冬天嫁娶的人太多,我这实在忙不过来了。”
高媛笑眯眯:“无妨,无妨。街坊四邻都知道曲木匠的手艺好嘛,我这不过是家里用的而已,不着急。”
曲木匠千恩万谢地送走了柴家人,立刻到后院去挑做箱子的木料去了。
小学徒不解地问:“师傅,不是说不着急吗?您不是还要给胡同头老李家的闺女做衣架吗?”
曲木匠今天心情好,也就不吝指点徒弟:“老李家的闺女能跟案首老爷比吗?你也也学了好几年了,那衣架归你打了。”
学徒高高兴兴地琢磨衣架去了,这可是师傅头一回松口让他独立应承呢,真是感谢案首老爷的箱子。
诶,师傅还是没说为什么案首老爷家的活儿要先干啊?小学徒挠挠头,转头瞧瞧师傅,曲木匠正专心致志地挑木料呢。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打扰师傅的,否则定会招来一顿臭骂。
罢了,他还是自己琢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