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与前世的外婆一样,一样的历经生活磨难,却又满怀慈爱的老人,江春热泪盈眶。

    且说前世的江春外婆,原是落魄地主家的姑娘,生母早逝,落魄地主爹给娶了后娘,后娘却也没有太过苛刻。没几年村里斗地主,将本就捉襟见肘的家计搞得一贫如洗。爹娘没办法,只得将作为长女的外婆送去山里给人做媳妇儿,那户人家正好将独儿子送去参军。

    外婆虽没见过男人一面,却每日起早贪黑,下地进田样样做,猪鸭鸡鹅全都管。那家人吃米饭,自己只得包谷饭;人家吃肉,自己只得两口苦菜汤……五年时间,生生将自己熬得又黑又瘦。

    待男人战后辗转大半个中国归来,闹着要离婚,一句“新社会要婚姻自由”,就将外婆的五年韶华打得七零八落。二十岁的外婆自知哭闹无益,带话给自己爹,把婚给离了,提脚就走。

    此后,又过了三年,直到二十三岁时,二婚的外婆经人介绍认识了十八岁的外公,结了婚才有的自己妈妈六姊妹。

    外婆二婚,外公却是十八岁的青头小伙子,自然要被村里人指摘。又遇上外公是个老实巴交,口拙心笨的男人,所有的流言全靠外婆一人承下,孩子也夭折了两个。

    其后好不容易靠自己卖菜、养鸡、养羊把日子过上去了,好日子没过两年,自己又得了胃癌……人生就像一头捉摸不定的猛虎,它藏起爪牙和风细雨时,你以为那只是一只猫;不妨哪日张牙舞爪血口大开,你才晓得那是要吃人的……它的残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前世的外婆虽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亲娘言传身授,但苦难的生活却硬生生将她磨成了一个智慧的女人。她深知没文化不读书就没出路,硬是咬着牙将儿女都供出去,舅舅和小~姨师范毕业,大姨也读到了高中,最不济的江春妈也读到了初中毕业。

    当年大姨进工厂当了工人,舅舅和小~姨也端了铁饭碗,原本,外婆是想要将江春妈留在家招婿上门,家里积蓄分她一半,给她当家立户的,谁知江春妈却没遗传到外婆多少“女儿当自强”的精神,一心只想嫁出去。

    直到后来生活愈过愈艰难,才知母亲的智慧,却为时已晚。当然,这些都是江春妈经常挂嘴边的说教,她自己虽没获益,但至少江春是听到心里的,这或许就是外婆留给她的最宝贵的财富吧。

    第7章 螃蟹

    晚上,江春三人磕磕绊绊到家,江家二老看到媳妇儿扛回来的白米,自觉自家又占亲家便宜了,感慨良多。

    二婶照旧少不了酸话:“这苏家塘就是不一样嘞,送亲家的都是白米,那自己吃还不得顿顿白米饭配大鱼大~肉的……咱们家吃糠咽菜都几个月了,合该早点送米粮来的,亲家牙缝里随便漏点儿都够我们吃的……”

    眼见她越说越不着调,王氏讽刺道:“哟呵,人家合该欠你的啊?!你老杨家我们可糠皮儿都没摸~到一片呢!”

    “瞧阿嬷说的,我娘家这不是日子也不好过嘛,要不然……”二婶仍在强辩。

    王氏白了她一眼,连话都懒得接,只问高氏螃蟹的事高家如何说,待众人得知高洪愿意帮忙说项,亦是喜不自禁。

    饭后,江春缠着奶奶明日要同去赶集,如果是文哥儿和江夏,王氏肯定一句话就给骂回去了。但江夏,最近半个多月来手脚麻利,心眼活泛的,让她跟着去说不定还能帮上忙呢,遂还是应了,只让她明日得早起,小江春点头如捣蒜。

    是夜,江春虽有成年人的芯子,但小儿身子始终敌不过瞌睡,挨到枕头就睡。等被高氏轻轻唤醒的时候,已是第二日了,而家里人都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简单啃了个麦粑粑,王氏领着三个儿媳妇摘下豆角、丝瓜、韭菜,由爹老倌和二叔给背到街上去,三叔则是用扁担把螃蟹挑起,桶口蒙上了几层南瓜叶,趁着天色未亮,几人就出发了。

    根据步行路线,江春判断,王家箐应该是位于金江县城东南方。正好路上凉快,挑重担的都是壮劳力,王氏和江春紧赶慢赶方能勉强跟上兄弟三人的步伐。路上遇村人打招呼,均是前往县里赶集的。

    金江县每逢农历三、八赶集,一个月只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这六日有集市。农家赶集均是早起趁路凉快,无论去买东西还是卖东西的,早点儿散集回家还能赶上中午饭,或者去干半天农活,吃饭干活两不误。

    行了快一个时辰不到的路,爬过三次坡,过了一次河,终于可见一段红砖垒的城墙,约半人高,中开一门,约摸两米宽,可容两三人通过的样子,门口有一文士打扮样子的人,拿着册子和毛笔在登记着什么……那就是县里集市了,照脚程估计,王家箐离县城还是有七八公里距离的。

    等江家人到城门口的时候,排队人还不多,不用等好久,那文士打扮的人就已过来,揭开瓜叶子看过桶和菜篮子,爹老倌交上四文的税钱,一家人就进城了。

    清晨的集市开始喧嚣起来。

    虽太阳还没露脸,但街上已经热闹起来了。大家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选一块儿青石板地,放下挑来的担子,摆开货物就可以开始吆喝了。

    因江家的丝瓜、韭菜和豆角都放箩筐里,江春帮着王氏想到个办法。拿出自带的麻布,将丝瓜一根根整齐地码放在麻布上,再将混装的韭菜和豆角分装在两个箩筐中,这样一眼看去就种类分明,果然比周围“竞争对手”整齐有序了。身旁还放了手臂粗的一捆稻草,却是用来捆菜的。

    眼见半条街道青石板都摆满东西了,有卖新鲜蔬菜的,青翠欲滴,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尤其诱人;还有卖水果的,红黑的枣子,红艳艳拳头大的石榴,粉溜溜鸡蛋大的桃子,黄橙橙熟透了的梨子,让江春不自觉地咽了口水。还有卖大米、白面等精细粮食的,当然,更多的还是麦子、高粱、包谷等粗粮。

    王氏见自家东西均摆好了,就将大儿、三儿先使回家去,地里活计不等人,只剩下二叔守在螃蟹桶前。

    生意只要开了第一个,后面也就陆续来了,王氏嘴巴厉害,自家菜蔬“颜值”又高,不消几个回合,菜已卖了三分之一。江春默默将价格记在心底,三文一斤的豆角,四文一斤的韭菜,丝瓜贵点儿,要六文一斤。

    江春不懂古代货币如何与现代纸币换算,只能根据现代老家的物价,对照着古代货币的购买力,来简单换算古代物价。

    在现代,江春老家位于西南某省的一个小县城下面的一个乡镇,蔬菜价格差不多也就三元一斤的豆角、四元一斤的韭菜和六文一斤的丝瓜,故可初步换算出这个朝代的一文钱约等于现代的一块钱。

    待集市上人越来越多,王氏就 ↑返回顶部↑
    ,与前世的外婆一样,一样的历经生活磨难,却又满怀慈爱的老人,江春热泪盈眶。

    且说前世的江春外婆,原是落魄地主家的姑娘,生母早逝,落魄地主爹给娶了后娘,后娘却也没有太过苛刻。没几年村里斗地主,将本就捉襟见肘的家计搞得一贫如洗。爹娘没办法,只得将作为长女的外婆送去山里给人做媳妇儿,那户人家正好将独儿子送去参军。

    外婆虽没见过男人一面,却每日起早贪黑,下地进田样样做,猪鸭鸡鹅全都管。那家人吃米饭,自己只得包谷饭;人家吃肉,自己只得两口苦菜汤……五年时间,生生将自己熬得又黑又瘦。

    待男人战后辗转大半个中国归来,闹着要离婚,一句“新社会要婚姻自由”,就将外婆的五年韶华打得七零八落。二十岁的外婆自知哭闹无益,带话给自己爹,把婚给离了,提脚就走。

    此后,又过了三年,直到二十三岁时,二婚的外婆经人介绍认识了十八岁的外公,结了婚才有的自己妈妈六姊妹。

    外婆二婚,外公却是十八岁的青头小伙子,自然要被村里人指摘。又遇上外公是个老实巴交,口拙心笨的男人,所有的流言全靠外婆一人承下,孩子也夭折了两个。

    其后好不容易靠自己卖菜、养鸡、养羊把日子过上去了,好日子没过两年,自己又得了胃癌……人生就像一头捉摸不定的猛虎,它藏起爪牙和风细雨时,你以为那只是一只猫;不妨哪日张牙舞爪血口大开,你才晓得那是要吃人的……它的残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前世的外婆虽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亲娘言传身授,但苦难的生活却硬生生将她磨成了一个智慧的女人。她深知没文化不读书就没出路,硬是咬着牙将儿女都供出去,舅舅和小~姨师范毕业,大姨也读到了高中,最不济的江春妈也读到了初中毕业。

    当年大姨进工厂当了工人,舅舅和小~姨也端了铁饭碗,原本,外婆是想要将江春妈留在家招婿上门,家里积蓄分她一半,给她当家立户的,谁知江春妈却没遗传到外婆多少“女儿当自强”的精神,一心只想嫁出去。

    直到后来生活愈过愈艰难,才知母亲的智慧,却为时已晚。当然,这些都是江春妈经常挂嘴边的说教,她自己虽没获益,但至少江春是听到心里的,这或许就是外婆留给她的最宝贵的财富吧。

    第7章 螃蟹

    晚上,江春三人磕磕绊绊到家,江家二老看到媳妇儿扛回来的白米,自觉自家又占亲家便宜了,感慨良多。

    二婶照旧少不了酸话:“这苏家塘就是不一样嘞,送亲家的都是白米,那自己吃还不得顿顿白米饭配大鱼大~肉的……咱们家吃糠咽菜都几个月了,合该早点送米粮来的,亲家牙缝里随便漏点儿都够我们吃的……”

    眼见她越说越不着调,王氏讽刺道:“哟呵,人家合该欠你的啊?!你老杨家我们可糠皮儿都没摸~到一片呢!”

    “瞧阿嬷说的,我娘家这不是日子也不好过嘛,要不然……”二婶仍在强辩。

    王氏白了她一眼,连话都懒得接,只问高氏螃蟹的事高家如何说,待众人得知高洪愿意帮忙说项,亦是喜不自禁。

    饭后,江春缠着奶奶明日要同去赶集,如果是文哥儿和江夏,王氏肯定一句话就给骂回去了。但江夏,最近半个多月来手脚麻利,心眼活泛的,让她跟着去说不定还能帮上忙呢,遂还是应了,只让她明日得早起,小江春点头如捣蒜。

    是夜,江春虽有成年人的芯子,但小儿身子始终敌不过瞌睡,挨到枕头就睡。等被高氏轻轻唤醒的时候,已是第二日了,而家里人都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简单啃了个麦粑粑,王氏领着三个儿媳妇摘下豆角、丝瓜、韭菜,由爹老倌和二叔给背到街上去,三叔则是用扁担把螃蟹挑起,桶口蒙上了几层南瓜叶,趁着天色未亮,几人就出发了。

    根据步行路线,江春判断,王家箐应该是位于金江县城东南方。正好路上凉快,挑重担的都是壮劳力,王氏和江春紧赶慢赶方能勉强跟上兄弟三人的步伐。路上遇村人打招呼,均是前往县里赶集的。

    金江县每逢农历三、八赶集,一个月只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这六日有集市。农家赶集均是早起趁路凉快,无论去买东西还是卖东西的,早点儿散集回家还能赶上中午饭,或者去干半天农活,吃饭干活两不误。

    行了快一个时辰不到的路,爬过三次坡,过了一次河,终于可见一段红砖垒的城墙,约半人高,中开一门,约摸两米宽,可容两三人通过的样子,门口有一文士打扮样子的人,拿着册子和毛笔在登记着什么……那就是县里集市了,照脚程估计,王家箐离县城还是有七八公里距离的。

    等江家人到城门口的时候,排队人还不多,不用等好久,那文士打扮的人就已过来,揭开瓜叶子看过桶和菜篮子,爹老倌交上四文的税钱,一家人就进城了。

    清晨的集市开始喧嚣起来。

    虽太阳还没露脸,但街上已经热闹起来了。大家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选一块儿青石板地,放下挑来的担子,摆开货物就可以开始吆喝了。

    因江家的丝瓜、韭菜和豆角都放箩筐里,江春帮着王氏想到个办法。拿出自带的麻布,将丝瓜一根根整齐地码放在麻布上,再将混装的韭菜和豆角分装在两个箩筐中,这样一眼看去就种类分明,果然比周围“竞争对手”整齐有序了。身旁还放了手臂粗的一捆稻草,却是用来捆菜的。

    眼见半条街道青石板都摆满东西了,有卖新鲜蔬菜的,青翠欲滴,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尤其诱人;还有卖水果的,红黑的枣子,红艳艳拳头大的石榴,粉溜溜鸡蛋大的桃子,黄橙橙熟透了的梨子,让江春不自觉地咽了口水。还有卖大米、白面等精细粮食的,当然,更多的还是麦子、高粱、包谷等粗粮。

    王氏见自家东西均摆好了,就将大儿、三儿先使回家去,地里活计不等人,只剩下二叔守在螃蟹桶前。

    生意只要开了第一个,后面也就陆续来了,王氏嘴巴厉害,自家菜蔬“颜值”又高,不消几个回合,菜已卖了三分之一。江春默默将价格记在心底,三文一斤的豆角,四文一斤的韭菜,丝瓜贵点儿,要六文一斤。

    江春不懂古代货币如何与现代纸币换算,只能根据现代老家的物价,对照着古代货币的购买力,来简单换算古代物价。

    在现代,江春老家位于西南某省的一个小县城下面的一个乡镇,蔬菜价格差不多也就三元一斤的豆角、四元一斤的韭菜和六文一斤的丝瓜,故可初步换算出这个朝代的一文钱约等于现代的一块钱。

    待集市上人越来越多,王氏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