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页
“刚开始学生意,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要小费,第一句学会的英语就是‘Mr. cumshaw’,每次出去跑腿送货都要说,可惜十次里面有九次是不灵的,有时候直接被仆欧从台阶上踢下来。”
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记吃不记打,眼睛睁开来就盼着吃饭,店里十来个学徒一桌吃饭,我吃得慢,吃完第一碗,锅里就空了,总是吃不饱。后来,我想出个办法,第一次只盛半碗,吃完了锅里还有,第二碗再压得实实的慢慢吃,这样至少能吃一碗半,你说外公是不是很聪明?
这些艰辛的回忆从外公嘴里说出来,却成了顶有意思的童年往事。苏敏托着腮,笑笑的听着,心里禁不住感叹,人的脑子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事几十年了都还记得,有些才几分钟却能忘得一干二净,就好像外公,会突然分不清冷热水龙头,或是站在离家几百米的路口,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应该往左还是忘右,这种情况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能发生。
或者就像她自己,有些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淡忘。手机一直开着,但铃声并未如她所愿的响起,所以,她也不愿承认自己在等谁的电话,只是努力把心情调到了另一个波段上,平静、淡然、独立,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过去的一切。她拼命用其他人和事填满脑袋,但无所不在的细小的痕迹总是不断的提醒着她,比如她头发上的味道,很淡,却迟迟不散。她已经用家里的二合一洗发水洗了两三天了,睡觉的时候,脸埋在枕头里,还是能闻到隐约的椰子的味道。
除夕就这样平静无奇的过去了。新年的第二天,方书齐突然就来了,还是像许多年前一样,和苏敏对坐在她家的客堂里。苏敏的妈妈早已经回医院上班了,西服店也已经开张,舅舅也不在,只剩下外公还在家,拜过年便开始一如既往的说那些陈年旧事。
“……苏敏年幼儿园的时候去上图画班,”照例是不急不徐的声音,也不解释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些,“老师把一盒蜡笔放在桌上,她总是把喜欢的颜色都抓在手里,怕被别人抢去……”
一开始苏敏还有些走神,从方书齐进门,她一直未曾细细看他,直到这时才隔着桌子看了他一眼,还是她熟悉的那个样子,仿佛之前发生的一切都不着痕迹。若是陌生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英俊、亲切、温和、随意。
而他也正看着她,也没在听那个图画班的故事。苏敏知道他来总是有事情的,而且还怕外公又提起她小时候的糗事,就像上次方书齐来她家时那样。算起来还不到一年,感觉上却好像是另一个年代的事了。那个时候,他们才刚开始,亲密无隙,说什么都行,但现在,要是再说什么梁山伯祝英台的,实在是不应景。她打断外公的回忆,找了个借口,和方书齐一道下楼出了家门。
车就停在弄堂里,他走过去,替她开了副驾驶位子的车门。苏敏知道他有话要跟她说,没有异议就坐进去了。天气很冷,车里空气依旧冷冽,但车门一关,这么一小方空间,又闷得人耳膜发胀。
“你怎么知道我在家?”她先开口了。
“去安顺路那里找过你,你不在,我想你总是回家了。”方书齐回答,语气中似乎有些不同于往常的情绪,她依稀听得出来,却又辩不清是什么。
“找我干什么?”她又问。
他从外套口袋里拿出一只狭长的信封,对她说:“去巴黎的机票送到了。”
苏敏接过来,打开封套,看了看上面打印的时间和日期,目的地,巴黎,而后又装回去。她并不觉得吃惊,这其实根本算不得是一场旗鼓相当的博弈,天平两端,轻重分明,她从来就没奢望过她会赢。
43
两个人同时静了一片刻,终于还是方书齐打破沉默,开口继续说下去:“算起来只有不到一个月了,你肯定还要准备不少东西,有没有什么要我帮忙的?”
但凡是见过他的人都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什么样的人,他的语气、神态总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一次却破天荒地没有看着她讲话,便平白少了那一分魔力。
“不用,我什么都不缺,”她摇摇头回答,转过头看着他问,“到时候,你会去机场送我吗?”
有那么一会儿,方书齐没有出声,透过前挡风玻璃静静看着冬末萧瑟的街景,似乎隔了很久才说:“你是知道的,这一阵最忙,事情太多,恐怕抽不出时间去机场送你。”
“没事,我自己也能去。”苏敏好像一点都不难过,甚至还露出一丝笑容,“就是想跟你说声再见。”
方书齐也换了种轻松一些语气:“你知道我不是喜欢送机的人,从来就搞不懂那种场合该说什么话。”
说你爱我,她在心里打断他。
“……不过,三月份我就也在巴黎了,我们可以在那里见面,……”他没听见她心里的话。
我也是爱你的,她不出声音的默念,而后对他微笑,轻轻道了声再见。
方书齐也没再说什么,看着她伸手开了车门,下车,头也不回的朝家里走回去。
转过一个拐角,苏敏停下来,又看了看手里那只装机票信封,捏的那么紧,红白蓝三色的印刷图案都已经皱了。她一直以为自己还在去与不去之间摇摆,直到那一刻,才突然发觉心里早已经有决定了。她把那个信封连同机票从中间撕开,两半碎片叠在一起,又撕了一下,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整个动作不快也不慢,既没有丝毫的犹豫,也不是泄愤。她甚至有些佩服自己了,竟然可以这样冷静而坚决。 ↑返回顶部↑
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记吃不记打,眼睛睁开来就盼着吃饭,店里十来个学徒一桌吃饭,我吃得慢,吃完第一碗,锅里就空了,总是吃不饱。后来,我想出个办法,第一次只盛半碗,吃完了锅里还有,第二碗再压得实实的慢慢吃,这样至少能吃一碗半,你说外公是不是很聪明?
这些艰辛的回忆从外公嘴里说出来,却成了顶有意思的童年往事。苏敏托着腮,笑笑的听着,心里禁不住感叹,人的脑子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事几十年了都还记得,有些才几分钟却能忘得一干二净,就好像外公,会突然分不清冷热水龙头,或是站在离家几百米的路口,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应该往左还是忘右,这种情况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能发生。
或者就像她自己,有些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淡忘。手机一直开着,但铃声并未如她所愿的响起,所以,她也不愿承认自己在等谁的电话,只是努力把心情调到了另一个波段上,平静、淡然、独立,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过去的一切。她拼命用其他人和事填满脑袋,但无所不在的细小的痕迹总是不断的提醒着她,比如她头发上的味道,很淡,却迟迟不散。她已经用家里的二合一洗发水洗了两三天了,睡觉的时候,脸埋在枕头里,还是能闻到隐约的椰子的味道。
除夕就这样平静无奇的过去了。新年的第二天,方书齐突然就来了,还是像许多年前一样,和苏敏对坐在她家的客堂里。苏敏的妈妈早已经回医院上班了,西服店也已经开张,舅舅也不在,只剩下外公还在家,拜过年便开始一如既往的说那些陈年旧事。
“……苏敏年幼儿园的时候去上图画班,”照例是不急不徐的声音,也不解释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些,“老师把一盒蜡笔放在桌上,她总是把喜欢的颜色都抓在手里,怕被别人抢去……”
一开始苏敏还有些走神,从方书齐进门,她一直未曾细细看他,直到这时才隔着桌子看了他一眼,还是她熟悉的那个样子,仿佛之前发生的一切都不着痕迹。若是陌生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英俊、亲切、温和、随意。
而他也正看着她,也没在听那个图画班的故事。苏敏知道他来总是有事情的,而且还怕外公又提起她小时候的糗事,就像上次方书齐来她家时那样。算起来还不到一年,感觉上却好像是另一个年代的事了。那个时候,他们才刚开始,亲密无隙,说什么都行,但现在,要是再说什么梁山伯祝英台的,实在是不应景。她打断外公的回忆,找了个借口,和方书齐一道下楼出了家门。
车就停在弄堂里,他走过去,替她开了副驾驶位子的车门。苏敏知道他有话要跟她说,没有异议就坐进去了。天气很冷,车里空气依旧冷冽,但车门一关,这么一小方空间,又闷得人耳膜发胀。
“你怎么知道我在家?”她先开口了。
“去安顺路那里找过你,你不在,我想你总是回家了。”方书齐回答,语气中似乎有些不同于往常的情绪,她依稀听得出来,却又辩不清是什么。
“找我干什么?”她又问。
他从外套口袋里拿出一只狭长的信封,对她说:“去巴黎的机票送到了。”
苏敏接过来,打开封套,看了看上面打印的时间和日期,目的地,巴黎,而后又装回去。她并不觉得吃惊,这其实根本算不得是一场旗鼓相当的博弈,天平两端,轻重分明,她从来就没奢望过她会赢。
43
两个人同时静了一片刻,终于还是方书齐打破沉默,开口继续说下去:“算起来只有不到一个月了,你肯定还要准备不少东西,有没有什么要我帮忙的?”
但凡是见过他的人都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什么样的人,他的语气、神态总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一次却破天荒地没有看着她讲话,便平白少了那一分魔力。
“不用,我什么都不缺,”她摇摇头回答,转过头看着他问,“到时候,你会去机场送我吗?”
有那么一会儿,方书齐没有出声,透过前挡风玻璃静静看着冬末萧瑟的街景,似乎隔了很久才说:“你是知道的,这一阵最忙,事情太多,恐怕抽不出时间去机场送你。”
“没事,我自己也能去。”苏敏好像一点都不难过,甚至还露出一丝笑容,“就是想跟你说声再见。”
方书齐也换了种轻松一些语气:“你知道我不是喜欢送机的人,从来就搞不懂那种场合该说什么话。”
说你爱我,她在心里打断他。
“……不过,三月份我就也在巴黎了,我们可以在那里见面,……”他没听见她心里的话。
我也是爱你的,她不出声音的默念,而后对他微笑,轻轻道了声再见。
方书齐也没再说什么,看着她伸手开了车门,下车,头也不回的朝家里走回去。
转过一个拐角,苏敏停下来,又看了看手里那只装机票信封,捏的那么紧,红白蓝三色的印刷图案都已经皱了。她一直以为自己还在去与不去之间摇摆,直到那一刻,才突然发觉心里早已经有决定了。她把那个信封连同机票从中间撕开,两半碎片叠在一起,又撕了一下,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整个动作不快也不慢,既没有丝毫的犹豫,也不是泄愤。她甚至有些佩服自己了,竟然可以这样冷静而坚决。 ↑返回顶部↑
“刚开始学生意,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要小费,第一句学会的英语就是‘Mr. cumshaw’,每次出去跑腿送货都要说,可惜十次里面有九次是不灵的,有时候直接被仆欧从台阶上踢下来。”
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记吃不记打,眼睛睁开来就盼着吃饭,店里十来个学徒一桌吃饭,我吃得慢,吃完第一碗,锅里就空了,总是吃不饱。后来,我想出个办法,第一次只盛半碗,吃完了锅里还有,第二碗再压得实实的慢慢吃,这样至少能吃一碗半,你说外公是不是很聪明?
这些艰辛的回忆从外公嘴里说出来,却成了顶有意思的童年往事。苏敏托着腮,笑笑的听着,心里禁不住感叹,人的脑子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事几十年了都还记得,有些才几分钟却能忘得一干二净,就好像外公,会突然分不清冷热水龙头,或是站在离家几百米的路口,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应该往左还是忘右,这种情况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能发生。
或者就像她自己,有些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淡忘。手机一直开着,但铃声并未如她所愿的响起,所以,她也不愿承认自己在等谁的电话,只是努力把心情调到了另一个波段上,平静、淡然、独立,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过去的一切。她拼命用其他人和事填满脑袋,但无所不在的细小的痕迹总是不断的提醒着她,比如她头发上的味道,很淡,却迟迟不散。她已经用家里的二合一洗发水洗了两三天了,睡觉的时候,脸埋在枕头里,还是能闻到隐约的椰子的味道。
除夕就这样平静无奇的过去了。新年的第二天,方书齐突然就来了,还是像许多年前一样,和苏敏对坐在她家的客堂里。苏敏的妈妈早已经回医院上班了,西服店也已经开张,舅舅也不在,只剩下外公还在家,拜过年便开始一如既往的说那些陈年旧事。
“……苏敏年幼儿园的时候去上图画班,”照例是不急不徐的声音,也不解释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些,“老师把一盒蜡笔放在桌上,她总是把喜欢的颜色都抓在手里,怕被别人抢去……”
一开始苏敏还有些走神,从方书齐进门,她一直未曾细细看他,直到这时才隔着桌子看了他一眼,还是她熟悉的那个样子,仿佛之前发生的一切都不着痕迹。若是陌生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英俊、亲切、温和、随意。
而他也正看着她,也没在听那个图画班的故事。苏敏知道他来总是有事情的,而且还怕外公又提起她小时候的糗事,就像上次方书齐来她家时那样。算起来还不到一年,感觉上却好像是另一个年代的事了。那个时候,他们才刚开始,亲密无隙,说什么都行,但现在,要是再说什么梁山伯祝英台的,实在是不应景。她打断外公的回忆,找了个借口,和方书齐一道下楼出了家门。
车就停在弄堂里,他走过去,替她开了副驾驶位子的车门。苏敏知道他有话要跟她说,没有异议就坐进去了。天气很冷,车里空气依旧冷冽,但车门一关,这么一小方空间,又闷得人耳膜发胀。
“你怎么知道我在家?”她先开口了。
“去安顺路那里找过你,你不在,我想你总是回家了。”方书齐回答,语气中似乎有些不同于往常的情绪,她依稀听得出来,却又辩不清是什么。
“找我干什么?”她又问。
他从外套口袋里拿出一只狭长的信封,对她说:“去巴黎的机票送到了。”
苏敏接过来,打开封套,看了看上面打印的时间和日期,目的地,巴黎,而后又装回去。她并不觉得吃惊,这其实根本算不得是一场旗鼓相当的博弈,天平两端,轻重分明,她从来就没奢望过她会赢。
43
两个人同时静了一片刻,终于还是方书齐打破沉默,开口继续说下去:“算起来只有不到一个月了,你肯定还要准备不少东西,有没有什么要我帮忙的?”
但凡是见过他的人都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什么样的人,他的语气、神态总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一次却破天荒地没有看着她讲话,便平白少了那一分魔力。
“不用,我什么都不缺,”她摇摇头回答,转过头看着他问,“到时候,你会去机场送我吗?”
有那么一会儿,方书齐没有出声,透过前挡风玻璃静静看着冬末萧瑟的街景,似乎隔了很久才说:“你是知道的,这一阵最忙,事情太多,恐怕抽不出时间去机场送你。”
“没事,我自己也能去。”苏敏好像一点都不难过,甚至还露出一丝笑容,“就是想跟你说声再见。”
方书齐也换了种轻松一些语气:“你知道我不是喜欢送机的人,从来就搞不懂那种场合该说什么话。”
说你爱我,她在心里打断他。
“……不过,三月份我就也在巴黎了,我们可以在那里见面,……”他没听见她心里的话。
我也是爱你的,她不出声音的默念,而后对他微笑,轻轻道了声再见。
方书齐也没再说什么,看着她伸手开了车门,下车,头也不回的朝家里走回去。
转过一个拐角,苏敏停下来,又看了看手里那只装机票信封,捏的那么紧,红白蓝三色的印刷图案都已经皱了。她一直以为自己还在去与不去之间摇摆,直到那一刻,才突然发觉心里早已经有决定了。她把那个信封连同机票从中间撕开,两半碎片叠在一起,又撕了一下,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整个动作不快也不慢,既没有丝毫的犹豫,也不是泄愤。她甚至有些佩服自己了,竟然可以这样冷静而坚决。
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记吃不记打,眼睛睁开来就盼着吃饭,店里十来个学徒一桌吃饭,我吃得慢,吃完第一碗,锅里就空了,总是吃不饱。后来,我想出个办法,第一次只盛半碗,吃完了锅里还有,第二碗再压得实实的慢慢吃,这样至少能吃一碗半,你说外公是不是很聪明?
这些艰辛的回忆从外公嘴里说出来,却成了顶有意思的童年往事。苏敏托着腮,笑笑的听着,心里禁不住感叹,人的脑子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事几十年了都还记得,有些才几分钟却能忘得一干二净,就好像外公,会突然分不清冷热水龙头,或是站在离家几百米的路口,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应该往左还是忘右,这种情况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能发生。
或者就像她自己,有些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淡忘。手机一直开着,但铃声并未如她所愿的响起,所以,她也不愿承认自己在等谁的电话,只是努力把心情调到了另一个波段上,平静、淡然、独立,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过去的一切。她拼命用其他人和事填满脑袋,但无所不在的细小的痕迹总是不断的提醒着她,比如她头发上的味道,很淡,却迟迟不散。她已经用家里的二合一洗发水洗了两三天了,睡觉的时候,脸埋在枕头里,还是能闻到隐约的椰子的味道。
除夕就这样平静无奇的过去了。新年的第二天,方书齐突然就来了,还是像许多年前一样,和苏敏对坐在她家的客堂里。苏敏的妈妈早已经回医院上班了,西服店也已经开张,舅舅也不在,只剩下外公还在家,拜过年便开始一如既往的说那些陈年旧事。
“……苏敏年幼儿园的时候去上图画班,”照例是不急不徐的声音,也不解释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些,“老师把一盒蜡笔放在桌上,她总是把喜欢的颜色都抓在手里,怕被别人抢去……”
一开始苏敏还有些走神,从方书齐进门,她一直未曾细细看他,直到这时才隔着桌子看了他一眼,还是她熟悉的那个样子,仿佛之前发生的一切都不着痕迹。若是陌生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英俊、亲切、温和、随意。
而他也正看着她,也没在听那个图画班的故事。苏敏知道他来总是有事情的,而且还怕外公又提起她小时候的糗事,就像上次方书齐来她家时那样。算起来还不到一年,感觉上却好像是另一个年代的事了。那个时候,他们才刚开始,亲密无隙,说什么都行,但现在,要是再说什么梁山伯祝英台的,实在是不应景。她打断外公的回忆,找了个借口,和方书齐一道下楼出了家门。
车就停在弄堂里,他走过去,替她开了副驾驶位子的车门。苏敏知道他有话要跟她说,没有异议就坐进去了。天气很冷,车里空气依旧冷冽,但车门一关,这么一小方空间,又闷得人耳膜发胀。
“你怎么知道我在家?”她先开口了。
“去安顺路那里找过你,你不在,我想你总是回家了。”方书齐回答,语气中似乎有些不同于往常的情绪,她依稀听得出来,却又辩不清是什么。
“找我干什么?”她又问。
他从外套口袋里拿出一只狭长的信封,对她说:“去巴黎的机票送到了。”
苏敏接过来,打开封套,看了看上面打印的时间和日期,目的地,巴黎,而后又装回去。她并不觉得吃惊,这其实根本算不得是一场旗鼓相当的博弈,天平两端,轻重分明,她从来就没奢望过她会赢。
43
两个人同时静了一片刻,终于还是方书齐打破沉默,开口继续说下去:“算起来只有不到一个月了,你肯定还要准备不少东西,有没有什么要我帮忙的?”
但凡是见过他的人都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什么样的人,他的语气、神态总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一次却破天荒地没有看着她讲话,便平白少了那一分魔力。
“不用,我什么都不缺,”她摇摇头回答,转过头看着他问,“到时候,你会去机场送我吗?”
有那么一会儿,方书齐没有出声,透过前挡风玻璃静静看着冬末萧瑟的街景,似乎隔了很久才说:“你是知道的,这一阵最忙,事情太多,恐怕抽不出时间去机场送你。”
“没事,我自己也能去。”苏敏好像一点都不难过,甚至还露出一丝笑容,“就是想跟你说声再见。”
方书齐也换了种轻松一些语气:“你知道我不是喜欢送机的人,从来就搞不懂那种场合该说什么话。”
说你爱我,她在心里打断他。
“……不过,三月份我就也在巴黎了,我们可以在那里见面,……”他没听见她心里的话。
我也是爱你的,她不出声音的默念,而后对他微笑,轻轻道了声再见。
方书齐也没再说什么,看着她伸手开了车门,下车,头也不回的朝家里走回去。
转过一个拐角,苏敏停下来,又看了看手里那只装机票信封,捏的那么紧,红白蓝三色的印刷图案都已经皱了。她一直以为自己还在去与不去之间摇摆,直到那一刻,才突然发觉心里早已经有决定了。她把那个信封连同机票从中间撕开,两半碎片叠在一起,又撕了一下,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整个动作不快也不慢,既没有丝毫的犹豫,也不是泄愤。她甚至有些佩服自己了,竟然可以这样冷静而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