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全场叹服!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昆言从诗词的角度,与叶未央讨论了一下他创作这首歌的想法和理念之后,其他几位专业的评鉴人们,就从音乐的角度,谈起了这首《定风波》
    周听很感叹的说道:“《定风波》这个词牌名,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唱的了,但放入现代流行乐,两言、三言这类短句,处理起来就特别难。”
    “但是这些两言,三言,又不能删改掉,一旦如果删除这几句词,像“谁怕”“微冷”“归去”这几个词一旦去掉了,变成了工整的七言诗,可能唱是变得好唱了,但是也会将苏轼原词的词意全破坏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节目组严格要求嘉宾们不允许对原词做任何删改的原因,删改后就会降低改编成流行音乐的难度,但是却会让原词失去原本的词意。”
    叶未央认同的点点头,任意删改原词,对这首名词是完全不尊重的行为。
    其实前世的《经典咏流传》中,不只有谭咏麟这一个版本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还有一个黄绮珊的版本。
    甚至黄绮珊的版本更加早,早在第一季里就演唱了。
    但是叶未央个人其实是不太喜欢那个版本的。
    就像周听说的那样,那个版本的改编,为了能够让原词更加可以融入现代流行乐,直接把原词中的两言短句全删了,只剩下七言句。
    这样唱确实很好唱了,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流行和弦随便都可以往里套,但是却失去了原词的灵魂。
    而谭咏麟的版本,就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很牛的将两字短句与前面的七言长句曲而不断,有音乐旋律又符合原词词意,体现了各方很高的水准!
    梅兰扶了下眼镜,回味的说道:“如果少了‘哈哈’二字,叶老师这版的《定风波》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首经典词作新唱。”
    “在听到第二段副歌的那个“哈哈”之前,我个人感受这只是一首编排很不错的歌曲,可能稍微激荡了一些。”
    “还有粤语和原词听着确实很契合。”
    “但是当那个非常有味道,且饱含了各种感情的“哈哈”一出来,这首歌一下子就完全变了。”
    “当这个即兴的“哈哈”出现,这首歌就变的不单是唱一首歌,不仅是唱一首经典词作,而是加了人,有了主角,是你我他是任何人,有了人情味,有了代入感,有了画面感。”
    “就像是看到一位大半生不得志的词人,小心翼翼穿梭竹林,雨水突然湿芒鞋,他并没有因此哀怨平生,而是发出短笑一声,“哈哈,谁怕!””
    “是一位面对仕途坎坷但始终通达乐观的词人,与千年后的我们,产生了宽慰的共情!”
    “这首完完全全恣意洒脱的歌曲里表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风格,让人立马感受到了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双子星,苏轼的人生到底是如此豪情!”
    “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豪放”二字,本应如此。”
    梅兰给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对于一位歌手最高的夸赞,也不过就是“唱出了人情味,唱出了代入感。”
    而叶未央显然在梅兰眼里是做到了的。
    确实,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叶未央几乎是拿着放大镜的将谭咏麟的唱法给复刻了出来,虽然说达不到谭校长的100%水平,但是至少也有个80%的还原度了。
    当时谭咏麟临场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中间加的“哈哈”,更是点睛之笔!
    如果是在录音室录歌,这个“哈哈”可能会很突兀,百分百不会有。
    但在舞台上,真是除了唱,这个更有演的味道!
    叶未央自然也将其复刻了过来,不会将这个整首歌的点睛之笔给取消掉的。
    还好,他的复刻还算成功,勉强是将这个看似风轻云淡的“哈哈”,唱出了精髓。
    “豪气干云的一首歌,粤语一出,听得我鸡皮疙瘩都出来了。”柯长秋砸吧了几下嘴,非常的感叹。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没被贬到惠州,肯定是没有听过粤语的九声六调,但是这首词整个放在副歌部分,用粤语演绎出来,真是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普通话和粤语的混搭,也毫无违和感,叶老师作为广府人,利用粤语优势在高潮段充分发挥了出来,果然古诗古词还是粤语九声最贴合啊。”
    “说是苏东坡本人穿越到现在唱的我都信!”
    作为一位中年男人,他其实更能体会到这首歌的意境,也更能体会到原词中那种历经万般风雨之后,笑看人生,依旧豪迈应对生活的态度!
    著名国乐大师徐家麒也笑着说道:“词在宋代很多都被吟唱,说苏轼是流行乐的带头人丝毫不为过,而叶老师也可以说是现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带头人,两位带头人跨越千年的合作,真的堪称精彩绝伦。”
    “这首歌分两部分,国语部分可以说是叶老师对苏轼这首原词的理解。而粤语则是苏轼的词。”
    “单用古词作歌词确实有些短,所以叶老师选择为这首词进行补作。”
    “而补作最难的地方,在于意境的今古契合,所以前半段普通话的部分,非常地令人惊喜,因为补作出来的歌词,和原词的契合度确实非常高!”
    “将补作认真的和原词上下阙进行比对,会发现真的没太大的违和感。”
    “而且叶老师对于原词两字短句的处理,真的有才!”
    “我听完之后,胸中全是荡气回肠、淋漓尽致、快意人生的上头感。”
    “这是一首词、曲、演绎俱佳的经曲作品!”
    “这样把现代音乐的和宋代古词结合起来的演绎方法,颇有一种古今交融的时光错落感。”
    “我认为,对于新生代,刚开始接触语文的孩子们来说,与其让他们对着课本里的诗词苦背,我们更需要把诗词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华夏古典文化的魅力。”
    “这种将古典融入流行的方法,正是国风未来应该多尝试的方向!”
    “叶老师在流行音乐方面的造诣,真的可以说是贯穿古今了,叶老师应该可以说是当代的苏轼了,两人同样才华横溢,同样词曲双绝,只不过叶老师的人生道路,可比苏轼顺畅太多了,哈哈!”
    叶未央笑着摇摇头,有些不敢受用这个名头,摆手谦道:“哪里,我和苏轼大家比都不能比,您高捧了,”
    “我就是我,一个叫做叶未央的,爱好音乐的音乐人而已。”
    叶未央的话音一落,现场先是诡异的安静了三秒,随后便是一阵足够掀翻录影棚的欢呼声与掌声。
    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直到叶未央下台后,都依旧未停。
    这首《定风波》,真的太哇塞了! ↑返回顶部↑
    昆言从诗词的角度,与叶未央讨论了一下他创作这首歌的想法和理念之后,其他几位专业的评鉴人们,就从音乐的角度,谈起了这首《定风波》
    周听很感叹的说道:“《定风波》这个词牌名,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唱的了,但放入现代流行乐,两言、三言这类短句,处理起来就特别难。”
    “但是这些两言,三言,又不能删改掉,一旦如果删除这几句词,像“谁怕”“微冷”“归去”这几个词一旦去掉了,变成了工整的七言诗,可能唱是变得好唱了,但是也会将苏轼原词的词意全破坏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节目组严格要求嘉宾们不允许对原词做任何删改的原因,删改后就会降低改编成流行音乐的难度,但是却会让原词失去原本的词意。”
    叶未央认同的点点头,任意删改原词,对这首名词是完全不尊重的行为。
    其实前世的《经典咏流传》中,不只有谭咏麟这一个版本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还有一个黄绮珊的版本。
    甚至黄绮珊的版本更加早,早在第一季里就演唱了。
    但是叶未央个人其实是不太喜欢那个版本的。
    就像周听说的那样,那个版本的改编,为了能够让原词更加可以融入现代流行乐,直接把原词中的两言短句全删了,只剩下七言句。
    这样唱确实很好唱了,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流行和弦随便都可以往里套,但是却失去了原词的灵魂。
    而谭咏麟的版本,就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很牛的将两字短句与前面的七言长句曲而不断,有音乐旋律又符合原词词意,体现了各方很高的水准!
    梅兰扶了下眼镜,回味的说道:“如果少了‘哈哈’二字,叶老师这版的《定风波》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首经典词作新唱。”
    “在听到第二段副歌的那个“哈哈”之前,我个人感受这只是一首编排很不错的歌曲,可能稍微激荡了一些。”
    “还有粤语和原词听着确实很契合。”
    “但是当那个非常有味道,且饱含了各种感情的“哈哈”一出来,这首歌一下子就完全变了。”
    “当这个即兴的“哈哈”出现,这首歌就变的不单是唱一首歌,不仅是唱一首经典词作,而是加了人,有了主角,是你我他是任何人,有了人情味,有了代入感,有了画面感。”
    “就像是看到一位大半生不得志的词人,小心翼翼穿梭竹林,雨水突然湿芒鞋,他并没有因此哀怨平生,而是发出短笑一声,“哈哈,谁怕!””
    “是一位面对仕途坎坷但始终通达乐观的词人,与千年后的我们,产生了宽慰的共情!”
    “这首完完全全恣意洒脱的歌曲里表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风格,让人立马感受到了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双子星,苏轼的人生到底是如此豪情!”
    “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豪放”二字,本应如此。”
    梅兰给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对于一位歌手最高的夸赞,也不过就是“唱出了人情味,唱出了代入感。”
    而叶未央显然在梅兰眼里是做到了的。
    确实,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叶未央几乎是拿着放大镜的将谭咏麟的唱法给复刻了出来,虽然说达不到谭校长的100%水平,但是至少也有个80%的还原度了。
    当时谭咏麟临场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中间加的“哈哈”,更是点睛之笔!
    如果是在录音室录歌,这个“哈哈”可能会很突兀,百分百不会有。
    但在舞台上,真是除了唱,这个更有演的味道!
    叶未央自然也将其复刻了过来,不会将这个整首歌的点睛之笔给取消掉的。
    还好,他的复刻还算成功,勉强是将这个看似风轻云淡的“哈哈”,唱出了精髓。
    “豪气干云的一首歌,粤语一出,听得我鸡皮疙瘩都出来了。”柯长秋砸吧了几下嘴,非常的感叹。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没被贬到惠州,肯定是没有听过粤语的九声六调,但是这首词整个放在副歌部分,用粤语演绎出来,真是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普通话和粤语的混搭,也毫无违和感,叶老师作为广府人,利用粤语优势在高潮段充分发挥了出来,果然古诗古词还是粤语九声最贴合啊。”
    “说是苏东坡本人穿越到现在唱的我都信!”
    作为一位中年男人,他其实更能体会到这首歌的意境,也更能体会到原词中那种历经万般风雨之后,笑看人生,依旧豪迈应对生活的态度!
    著名国乐大师徐家麒也笑着说道:“词在宋代很多都被吟唱,说苏轼是流行乐的带头人丝毫不为过,而叶老师也可以说是现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带头人,两位带头人跨越千年的合作,真的堪称精彩绝伦。”
    “这首歌分两部分,国语部分可以说是叶老师对苏轼这首原词的理解。而粤语则是苏轼的词。”
    “单用古词作歌词确实有些短,所以叶老师选择为这首词进行补作。”
    “而补作最难的地方,在于意境的今古契合,所以前半段普通话的部分,非常地令人惊喜,因为补作出来的歌词,和原词的契合度确实非常高!”
    “将补作认真的和原词上下阙进行比对,会发现真的没太大的违和感。”
    “而且叶老师对于原词两字短句的处理,真的有才!”
    “我听完之后,胸中全是荡气回肠、淋漓尽致、快意人生的上头感。”
    “这是一首词、曲、演绎俱佳的经曲作品!”
    “这样把现代音乐的和宋代古词结合起来的演绎方法,颇有一种古今交融的时光错落感。”
    “我认为,对于新生代,刚开始接触语文的孩子们来说,与其让他们对着课本里的诗词苦背,我们更需要把诗词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华夏古典文化的魅力。”
    “这种将古典融入流行的方法,正是国风未来应该多尝试的方向!”
    “叶老师在流行音乐方面的造诣,真的可以说是贯穿古今了,叶老师应该可以说是当代的苏轼了,两人同样才华横溢,同样词曲双绝,只不过叶老师的人生道路,可比苏轼顺畅太多了,哈哈!”
    叶未央笑着摇摇头,有些不敢受用这个名头,摆手谦道:“哪里,我和苏轼大家比都不能比,您高捧了,”
    “我就是我,一个叫做叶未央的,爱好音乐的音乐人而已。”
    叶未央的话音一落,现场先是诡异的安静了三秒,随后便是一阵足够掀翻录影棚的欢呼声与掌声。
    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直到叶未央下台后,都依旧未停。
    这首《定风波》,真的太哇塞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