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土地里[1950] 第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这土地里[1950]》
    作者: 喜河山
    简介:
    1950年,建国初期,城里的机械厂重新开工。
    雨兰镇胡寡妇的女儿背上了行李,把母亲托付给了镇上的粮仓,只身进了城。
    年过半百的寡妇无法理解女儿口中的新世界,可她还是听从女儿的安排,来到了粮仓,给保粮队伍做饭,在这里,她看到了无数先进分子为之奋斗的新天地。
    ps:1,文中提到的钢铁厂职工为了拯救国家财产,勇拆炸弹事件是真实历史。来源于《重钢厂志》
    2,粮仓部分的故事取材于1950年的开县,1950年华东粮食告急,开县支援灾区1080.8万斤粮食,这些粮食县内全部是人工运输。1976年,开县遭遇特大雹灾,东北调6700万斤粮食帮助开县度过难关。
    3,机械厂部分原型来自于利生铁厂,厚生铁厂,宜宾造纸机械厂。
    5,凡是觉得“怎么可能!”的事件大概率就是有原型的。
    内容标签: 种田文 年代文 逆袭 时代新风
    搜索关键字:主角:唐丽娟,平安,李振花,年英 ┃ 配角:黄春花,粮仓主任,马脚子,汤婶 ┃ 其它:
    一句话简介:看到那个水轮机了吗?我也要造
    立意:农业在经历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摧残,终于迎来了新时代  ?
    第1章 看到那个水轮机了吗
    没有人记得胡寡妇原本叫什么,她是在日本鬼子占领平城那一年流落到雨兰镇的,听说丈夫被日本鬼子杀了,房子被烧了,无家可归的她带着孩子和村子里其他人一起逃了出来。
    她们一路远离平城,流浪了几个月,最后来到了这个偏远宁静小镇。
    雨兰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路险人少。
    小镇的几个阿婆还记得那天落着大雨,乡亲们正忙着收晾晒的新谷,雨中突然出现了一群人,住在镇口的老李以为是鬼子来了,吓坏了,赶紧来喊人,乡亲们藏好了孩子老人,拿着锄头弯刀跑了出来。
    大家冲到村口一看,才发现是误会,这只是一群逃难的人。
    这群人中有老人小孩,背着的大包小包,浑身湿透,无助地看着他们。
    一个站在最前面的孩子被他们的弯刀吓到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乡亲们回过神,放下了武器,热情接待了这一群饱经苦难的人。
    年轻的胡寡妇就是在这一天来到了雨兰镇。
    她在逃难的人群后面,拄着一根竹竿,衣衫褴褛,一双布鞋已经走破了,露出了磨破了的脚趾,她的背上背着一个干瘦的小丫头,小丫头被她用衣服罩着,只露出了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
    听其他人说,她那死去的丈夫姓胡,于是大家都叫她胡寡妇。
    鬼子入侵的那些年,镇上的人对外部时局的恐慌化成了内部的团结,整个小镇亲如一家,面对这群被战争摧残的人们,小镇的人商量过后,决定帮助他们留在这里。
    这些外来人像是飘荡了很久,找不到土地的种子,现在终于落了地,她们开始拼命扎根,在小镇的边缘盖了茅草房子,没有土地没有粮食,就在镇上打工干活维持生计。
    胡寡妇作为年轻女人,又带着一个孩子,起初是跟小镇上的一个孤寡老太太住在一起。
    大家经常看到她忙里忙外,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很是勤快。
    胡寡妇话很少,别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永远埋头干活,跟镇上的女人也不亲近,但谁家有事,叫她她立马就会去帮忙,到了人家家里,也不话家常,只埋头苦干。
    一转眼,胡寡妇已经四十几岁了,原本沉默的年轻姑娘,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年女人了,而她带的那个干瘦的小丫头一转眼却变成了大姑娘了。
    胡寡妇依旧勤快,依旧不爱说话,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她,她都在埋头干活。
    镇上很多人家都喜欢请她做零工,大家原本以为她的日子会这样一直过下去,跟镇上所有饱受苦难却依旧勤劳的女人一样。
    直到有一天,胡寡妇的女儿平安要去城里读书了,听说还是读的什么机械学校,大家也不懂,只觉得也是命啊,谁能想到一个寡妇的女儿,她居然能去城里读书呢。
    一般人家里有这样的事情,都会宴请亲朋好友,胡寡妇没钱宴请,那段时间,所有人看到她天不亮就出门了,天黑了才回来,背上背着又黑又大的野葛根,别人问她弄了这么多葛根,卖不卖,她只是摇了摇头。
    胡寡妇的女儿离开小镇的那一天,她给所有认识的人一人包了一包自己做的葛根粉,她第一次抬起头,有些沙哑的声音说着感谢的话。
    大家第一次听她说了那么多话。
    不少人都笑,胡寡妇可算是熬出头了,女儿说不一定能够嫁个城里人,以后就有好日子过了。
    可惜,没过几年,平城被轰炸,胡寡妇的女儿平安所在的学校直接被炸平了,于是平安再一次回到了镇上。
    她没有跟城里人谈恋爱,一个人回来的。
    大家都安慰说,现在这个局势,人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就好。
    平安在城里待了几年,人沉稳了不少,她本来就长得高高,现在高高瘦瘦,站在那里,不多言不多语,的确是个斯文的读书人模样。
    她回来以后,也有不少人上门说亲,这姑娘只是摇摇头,说现在还不考虑这件事。
    众人觉得不理解,跟她一个年纪的姑娘,孩子都能挖野菜了,她还不考虑结婚,那她现在要考虑什么?
    没过几天,大家就知道她现在在考虑什么。
    胡寡妇那破破烂烂的草棚前,平安早早地支起了一个摊子。
    “平安修理铺”
    下面则是写着“主营业务:修理碾米机,打稻机,柴油机,戽水机,发电机,水轮机”
    小镇上的人走过去看一眼,走过来又看一眼,只觉得新鲜。
    “斗水机和水轮机是什么?”有人问道。
    “戽水机是用来抽水的,水轮机是用来发电的。”
    雨兰镇这个地方穷得很,碾米机,柴油机这种东西,也就几个商户有,但他们怎么会找一个没有经验的黄毛丫头修那么贵重的东西。
    “平安啊,你这个业务不行啊,镇上一共就只有几个碾米机,柴油机就更少了,哪里需要你修?”对方也是好心,提议道:“你又读过书,不如去粮仓那里找个工作,粮仓那边都是读书人,那才是读书人该做的事情,还能管饭,怎么也比现在好。”
    粮仓在小镇边缘,那里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去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便是她们主持的。
    胡寡妇这个时候正好回来了,听了这话,沉默了好一会儿,转身进了屋。
    灶台前,胡寡妇把土豆放进锅里,脑海里想起了刚才遇到了的李二婶。
    李二婶笑着说:“胡寡妇,你家平安有出息啊,咱们镇上粮仓缺一个炊事员,镇长让我问问你们家平安想不想去?”
    这是顶好顶好的事情了。镇长他们的想法也是平安读过书,过去干活也方便。
    可是胡寡妇不想让女儿去,她懂的东西不多,可是在她懂女儿,女儿就不是厨房里的料。
    她回过头,优秀的女儿孤零零地坐在修理铺前面,没有一个人来光顾。
    胡寡妇不由地鼻子一酸,在她看来,女儿是最优秀的,修理那些机器肯定也是最厉害的。
    胡寡妇这种想法来自平安很小的时候。
    那一年,她们逃难,在雨兰镇外面不远,她们遇到了一群赶马车的,马脚子人很好,看到她们中老人和孩子都走不动路了,于是让她们也上了马车。
    那是小平安第一次坐马车,她整个身体都趴在马车的木板上,目不转睛的看着转动的轮子,小手指在空中画着圈圈。
    等他们到这个镇上住下,有一天早上,女儿神神秘秘地把她拉到小镇后面的巷子里。
    “妈妈,妈妈,快看,我们也有马车了。”
    镇上那只凶狠的流浪狗被套了一个绳子,后面是一块木板,木板下面有两个轮子。
    狗拉着那个木板往前跑,两个轮子跑得飞快。
    胡寡妇都惊呆了,她女儿怎么做出来的?
    小平安还在说:“等我们有马了,我们就做一个大的,可以拖沙袋,到时候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胡寡妇愣了一下,心像是被什么柔软的东西撞了一下,酸酸的,软软的。
    女儿在心疼她。
    她这辈子从来没有被这样心疼过。
    那一刻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早已腐烂不堪的心脏像是被什么暖暖的东西包裹了起来。
    她有力地抱住了女儿,心里又爱又高兴,粗糙的手摸了摸女儿的大脑袋,只觉得旁人说得对,脑袋大聪明。
    实际上,她的女儿的确就是聪明,镇上其他人不记得,但她记得女儿十一岁就帮提水坝的人把坏了的水车修好了,十五岁的时候,她的女儿考上平城农业机械学院,她女儿还是优等生,如果不是学校被炸了,她女儿还能在城里当老师。
    胡寡妇回过神来,又看了看外面的女儿,她不想女儿去做其他的事情,她了解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不喜欢做饭,她只喜欢搞那些机器,每次搞那些机器,她女儿就快乐的像小时候那样。
    她不懂那些机器,可她懂她的女儿。
    现在,女儿怎么办?
    胡寡妇在狭小的房间里转了两圈,锅里的水开了,蒸汽推着锅盖,噗噗噗的响。
    “妈?”平安走了进来。
    胡寡妇穿上了过年才会穿的一件蓝色布衣,她似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定。
    胡寡妇看到女儿,生怕多呆一会就藏不住心里的事情,她立马说道:“土豆在锅里,案板上有胡葱,你先吃着,我出去一趟。”
    胡寡妇匆匆走了出去,没有理会后面女儿的声音,她往前大步走着,整个腿甚至有一点发抖,支撑着她的是一种大胆的想法。
    她要代替女儿去粮仓做饭,这样女儿不用去,又有米粮可以领,就算暂时没有人来修机器也没关系。
    这种想法太大胆了,以至于她走得非常快,因为一旦慢下来,她就会被自己心里的恐惧退缩追上。
    胡寡妇匆匆走出两条街,街头的米铺排了长长的队。
    胡寡妇并没有注意到今天米铺排队的人特别多。
    此时,米铺的老板急得团团转,因为碾米机坏了:“这个老李,早不走晚不走,偏偏这个时候走了!”
    老李是镇上的机械修理工,大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找他。
    这段时间,城里振兴机械厂开业,在招有经验的人,他也是想去碰碰运气。
    一个伙计正好看到了胡寡妇,想起了一个人,突然说道:“西街头不是有一个修理铺吗?”
    小镇不大,大家都是熟人,老板立马就反应过来了:“平安?那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能行吗?”
    小镇人少,孩子们都是大家看着长大的,老板脑海里,对平安印象还处于她小时候,那个时候,小丫头面黄肌瘦,调皮捣蛋,哪危险就往哪儿钻。 ↑返回顶部↑
    ?  《这土地里[1950]》
    作者: 喜河山
    简介:
    1950年,建国初期,城里的机械厂重新开工。
    雨兰镇胡寡妇的女儿背上了行李,把母亲托付给了镇上的粮仓,只身进了城。
    年过半百的寡妇无法理解女儿口中的新世界,可她还是听从女儿的安排,来到了粮仓,给保粮队伍做饭,在这里,她看到了无数先进分子为之奋斗的新天地。
    ps:1,文中提到的钢铁厂职工为了拯救国家财产,勇拆炸弹事件是真实历史。来源于《重钢厂志》
    2,粮仓部分的故事取材于1950年的开县,1950年华东粮食告急,开县支援灾区1080.8万斤粮食,这些粮食县内全部是人工运输。1976年,开县遭遇特大雹灾,东北调6700万斤粮食帮助开县度过难关。
    3,机械厂部分原型来自于利生铁厂,厚生铁厂,宜宾造纸机械厂。
    5,凡是觉得“怎么可能!”的事件大概率就是有原型的。
    内容标签: 种田文 年代文 逆袭 时代新风
    搜索关键字:主角:唐丽娟,平安,李振花,年英 ┃ 配角:黄春花,粮仓主任,马脚子,汤婶 ┃ 其它:
    一句话简介:看到那个水轮机了吗?我也要造
    立意:农业在经历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摧残,终于迎来了新时代  ?
    第1章 看到那个水轮机了吗
    没有人记得胡寡妇原本叫什么,她是在日本鬼子占领平城那一年流落到雨兰镇的,听说丈夫被日本鬼子杀了,房子被烧了,无家可归的她带着孩子和村子里其他人一起逃了出来。
    她们一路远离平城,流浪了几个月,最后来到了这个偏远宁静小镇。
    雨兰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路险人少。
    小镇的几个阿婆还记得那天落着大雨,乡亲们正忙着收晾晒的新谷,雨中突然出现了一群人,住在镇口的老李以为是鬼子来了,吓坏了,赶紧来喊人,乡亲们藏好了孩子老人,拿着锄头弯刀跑了出来。
    大家冲到村口一看,才发现是误会,这只是一群逃难的人。
    这群人中有老人小孩,背着的大包小包,浑身湿透,无助地看着他们。
    一个站在最前面的孩子被他们的弯刀吓到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乡亲们回过神,放下了武器,热情接待了这一群饱经苦难的人。
    年轻的胡寡妇就是在这一天来到了雨兰镇。
    她在逃难的人群后面,拄着一根竹竿,衣衫褴褛,一双布鞋已经走破了,露出了磨破了的脚趾,她的背上背着一个干瘦的小丫头,小丫头被她用衣服罩着,只露出了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
    听其他人说,她那死去的丈夫姓胡,于是大家都叫她胡寡妇。
    鬼子入侵的那些年,镇上的人对外部时局的恐慌化成了内部的团结,整个小镇亲如一家,面对这群被战争摧残的人们,小镇的人商量过后,决定帮助他们留在这里。
    这些外来人像是飘荡了很久,找不到土地的种子,现在终于落了地,她们开始拼命扎根,在小镇的边缘盖了茅草房子,没有土地没有粮食,就在镇上打工干活维持生计。
    胡寡妇作为年轻女人,又带着一个孩子,起初是跟小镇上的一个孤寡老太太住在一起。
    大家经常看到她忙里忙外,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很是勤快。
    胡寡妇话很少,别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永远埋头干活,跟镇上的女人也不亲近,但谁家有事,叫她她立马就会去帮忙,到了人家家里,也不话家常,只埋头苦干。
    一转眼,胡寡妇已经四十几岁了,原本沉默的年轻姑娘,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年女人了,而她带的那个干瘦的小丫头一转眼却变成了大姑娘了。
    胡寡妇依旧勤快,依旧不爱说话,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她,她都在埋头干活。
    镇上很多人家都喜欢请她做零工,大家原本以为她的日子会这样一直过下去,跟镇上所有饱受苦难却依旧勤劳的女人一样。
    直到有一天,胡寡妇的女儿平安要去城里读书了,听说还是读的什么机械学校,大家也不懂,只觉得也是命啊,谁能想到一个寡妇的女儿,她居然能去城里读书呢。
    一般人家里有这样的事情,都会宴请亲朋好友,胡寡妇没钱宴请,那段时间,所有人看到她天不亮就出门了,天黑了才回来,背上背着又黑又大的野葛根,别人问她弄了这么多葛根,卖不卖,她只是摇了摇头。
    胡寡妇的女儿离开小镇的那一天,她给所有认识的人一人包了一包自己做的葛根粉,她第一次抬起头,有些沙哑的声音说着感谢的话。
    大家第一次听她说了那么多话。
    不少人都笑,胡寡妇可算是熬出头了,女儿说不一定能够嫁个城里人,以后就有好日子过了。
    可惜,没过几年,平城被轰炸,胡寡妇的女儿平安所在的学校直接被炸平了,于是平安再一次回到了镇上。
    她没有跟城里人谈恋爱,一个人回来的。
    大家都安慰说,现在这个局势,人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就好。
    平安在城里待了几年,人沉稳了不少,她本来就长得高高,现在高高瘦瘦,站在那里,不多言不多语,的确是个斯文的读书人模样。
    她回来以后,也有不少人上门说亲,这姑娘只是摇摇头,说现在还不考虑这件事。
    众人觉得不理解,跟她一个年纪的姑娘,孩子都能挖野菜了,她还不考虑结婚,那她现在要考虑什么?
    没过几天,大家就知道她现在在考虑什么。
    胡寡妇那破破烂烂的草棚前,平安早早地支起了一个摊子。
    “平安修理铺”
    下面则是写着“主营业务:修理碾米机,打稻机,柴油机,戽水机,发电机,水轮机”
    小镇上的人走过去看一眼,走过来又看一眼,只觉得新鲜。
    “斗水机和水轮机是什么?”有人问道。
    “戽水机是用来抽水的,水轮机是用来发电的。”
    雨兰镇这个地方穷得很,碾米机,柴油机这种东西,也就几个商户有,但他们怎么会找一个没有经验的黄毛丫头修那么贵重的东西。
    “平安啊,你这个业务不行啊,镇上一共就只有几个碾米机,柴油机就更少了,哪里需要你修?”对方也是好心,提议道:“你又读过书,不如去粮仓那里找个工作,粮仓那边都是读书人,那才是读书人该做的事情,还能管饭,怎么也比现在好。”
    粮仓在小镇边缘,那里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去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便是她们主持的。
    胡寡妇这个时候正好回来了,听了这话,沉默了好一会儿,转身进了屋。
    灶台前,胡寡妇把土豆放进锅里,脑海里想起了刚才遇到了的李二婶。
    李二婶笑着说:“胡寡妇,你家平安有出息啊,咱们镇上粮仓缺一个炊事员,镇长让我问问你们家平安想不想去?”
    这是顶好顶好的事情了。镇长他们的想法也是平安读过书,过去干活也方便。
    可是胡寡妇不想让女儿去,她懂的东西不多,可是在她懂女儿,女儿就不是厨房里的料。
    她回过头,优秀的女儿孤零零地坐在修理铺前面,没有一个人来光顾。
    胡寡妇不由地鼻子一酸,在她看来,女儿是最优秀的,修理那些机器肯定也是最厉害的。
    胡寡妇这种想法来自平安很小的时候。
    那一年,她们逃难,在雨兰镇外面不远,她们遇到了一群赶马车的,马脚子人很好,看到她们中老人和孩子都走不动路了,于是让她们也上了马车。
    那是小平安第一次坐马车,她整个身体都趴在马车的木板上,目不转睛的看着转动的轮子,小手指在空中画着圈圈。
    等他们到这个镇上住下,有一天早上,女儿神神秘秘地把她拉到小镇后面的巷子里。
    “妈妈,妈妈,快看,我们也有马车了。”
    镇上那只凶狠的流浪狗被套了一个绳子,后面是一块木板,木板下面有两个轮子。
    狗拉着那个木板往前跑,两个轮子跑得飞快。
    胡寡妇都惊呆了,她女儿怎么做出来的?
    小平安还在说:“等我们有马了,我们就做一个大的,可以拖沙袋,到时候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胡寡妇愣了一下,心像是被什么柔软的东西撞了一下,酸酸的,软软的。
    女儿在心疼她。
    她这辈子从来没有被这样心疼过。
    那一刻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早已腐烂不堪的心脏像是被什么暖暖的东西包裹了起来。
    她有力地抱住了女儿,心里又爱又高兴,粗糙的手摸了摸女儿的大脑袋,只觉得旁人说得对,脑袋大聪明。
    实际上,她的女儿的确就是聪明,镇上其他人不记得,但她记得女儿十一岁就帮提水坝的人把坏了的水车修好了,十五岁的时候,她的女儿考上平城农业机械学院,她女儿还是优等生,如果不是学校被炸了,她女儿还能在城里当老师。
    胡寡妇回过神来,又看了看外面的女儿,她不想女儿去做其他的事情,她了解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不喜欢做饭,她只喜欢搞那些机器,每次搞那些机器,她女儿就快乐的像小时候那样。
    她不懂那些机器,可她懂她的女儿。
    现在,女儿怎么办?
    胡寡妇在狭小的房间里转了两圈,锅里的水开了,蒸汽推着锅盖,噗噗噗的响。
    “妈?”平安走了进来。
    胡寡妇穿上了过年才会穿的一件蓝色布衣,她似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定。
    胡寡妇看到女儿,生怕多呆一会就藏不住心里的事情,她立马说道:“土豆在锅里,案板上有胡葱,你先吃着,我出去一趟。”
    胡寡妇匆匆走了出去,没有理会后面女儿的声音,她往前大步走着,整个腿甚至有一点发抖,支撑着她的是一种大胆的想法。
    她要代替女儿去粮仓做饭,这样女儿不用去,又有米粮可以领,就算暂时没有人来修机器也没关系。
    这种想法太大胆了,以至于她走得非常快,因为一旦慢下来,她就会被自己心里的恐惧退缩追上。
    胡寡妇匆匆走出两条街,街头的米铺排了长长的队。
    胡寡妇并没有注意到今天米铺排队的人特别多。
    此时,米铺的老板急得团团转,因为碾米机坏了:“这个老李,早不走晚不走,偏偏这个时候走了!”
    老李是镇上的机械修理工,大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找他。
    这段时间,城里振兴机械厂开业,在招有经验的人,他也是想去碰碰运气。
    一个伙计正好看到了胡寡妇,想起了一个人,突然说道:“西街头不是有一个修理铺吗?”
    小镇不大,大家都是熟人,老板立马就反应过来了:“平安?那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能行吗?”
    小镇人少,孩子们都是大家看着长大的,老板脑海里,对平安印象还处于她小时候,那个时候,小丫头面黄肌瘦,调皮捣蛋,哪危险就往哪儿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