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之前准备讲述,但是被耽误的话(章节感言不收费)
发现上一章的标题被和谐了(哈哈)......
脏话果实的祖安人....
——
之前一直有人说上古时代的人名不好记,正好之前也说过想开一个章节感言,说一说儒家和三皇五帝的那些事情,从八月底到现在,九月这几天好不容易清闲下来又轮到单位值班,也就一直搁置到现在,也就在这个章节感言里面一并讲了吧,人名关系什么的,放在后面一个章节。
首先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三皇,春秋的时候,老聃曾经把三皇列出上下来,也就是在正文之中,我提到过的“远古三皇”。
分别是: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圣人构木的【有巢氏】;
还有教导大家进行手工业生产的【知生氏】。
这三个人是下三皇,庄子则不称上下,说他们三个就是那个时代的三皇。
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在下三皇之后的“三皇”,就是所谓的伏羲、神农、轩辕,这三位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三皇的说法有很多,小说里面取的是《世本》的说法,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黄帝这位吃了箭垛果实的箭垛人,他如果是三皇就不能是五帝,如果是五帝就不能是三皇,所以很多书中,如果黄帝没有位列三皇,那他基本上就在五帝第一位,而他儿子少昊可能会被移除。
顺带提一下,黄帝是“箭垛”的说法,出自于胡适,虽然胡适这个人属于新月派,不太被周树人同志所喜欢,但是关于黄帝的说法,胡先生说的确实是有点道理。
“当你不知道一样东西是谁发明的,你完全可以丢在黄帝头上。”
至于燧人,伏羲,神农的版本,是出自于《尚书》。
《风俗通义》则说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
《白虎通义》则是把女娲换成了祝融。
入选过三皇的,还有专业开山、大堤维修的包工头“共工”,应该就是共工氏传说中“霸九州”的那位“九州伯”。
然后,说完这六位,还有几个人,需要提一下。
也就是“望获”、“岳鉴”、“居方”。
只说氏族名字,肯定没人知道,那么换一个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
这就应该被大部分了解了。
泰皇即人皇,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的时候,补充过,泰皇即人皇氏,九头者。
《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这三位的氏族名字,是在仓颉造字之后,后世追溯的名字,所以,这三个氏族名,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望获,希望捕捉到猎物,证明这个时代人们遭受灾难,食不果腹。
岳鉴,勘察山川,证明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进行迁移。
居方,居是“未曾移动的身体”,方是“边塞”或者“土地”的意思,证明这个时代,在人皇氏的时期,人们终于摆脱了颠沛流离而定居下来。
有了定居,才有了后来燧人氏,有巢氏的取火、构木行为,即使这几位和燧人,有巢并不是在一个地区的人。
这三个氏族可以看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必然不会是单指三个氏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可以看处,这个时候,大河文明开始诞生了,这其中,又以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最为迅猛。
也就是“中原”。
而这里还要提及五龙氏。
一般认为五龙氏在人皇氏之后,而我书中则是把五龙氏放到古三皇时代之前,这个观点是出自于《文选》,所谓“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淮南子则是说五龙氏在“天皇氏”之后。
所以,各执一词,我就取了《文选》的说法,使得五龙氏作为古三皇时代之前的人出场了。
那么,我在书中的一些“名词”,再来叙述一遍:
太古三皇:望获,岳鉴,居方;
(天灾之下的捕猎,寻找居住地,定居的曙光。)
远古三皇:燧人,有巢,知生;
(火与吃,住与衣裳,生产与手工业。)
上古三皇:伏羲,神农,轩辕。
(渔猎游牧,农耕社会,文明高速发展。)
时代的变迁,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蹒跚行走,所谓三皇者,皇的意思就是“光明”,意味着这些先祖带领着当时的人们,从困苦之中走出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所以他们才是“皇”。
三皇是薪火,焚烧自己而燃烧出熊熊光明,五帝则是火中诞生的温度,温暖了世人与初生的文明。
顺带一提,黄帝出身于少典部落,号为有熊氏,轩辕氏是后来人给他上的称呼,那是打完蚩尤之后了。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经常在洪荒流中露面的:“缁衣氏”,属于虚构人物,没有任何的典籍记录有这个人物,乃至于这个时代。
而缁衣氏“始制衣裳”的本领,其实就是“有巢氏”的功绩。
所以所谓缁衣氏,就是有巢氏。
现在一般认为,有巢氏就是河姆渡人,他们生活在中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三个点,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是所谓旧石器时代,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左右是新时期时代。
而中石器时代作为一个“地区性质”的状态,一般不能被列入整个世界的时代变迁之中。
所以可以说有巢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也可以说他们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但说是中石器时代更为妥帖一些,因为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就是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
燧人,有巢,知生的时代,大约是7000年前左右。
伏羲,神农,轩辕的时代,大约是6000年前至4500年前左右。
给个标尺,公元前221年,此时距离公元元年,还有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横扫六国称帝。
而西方的【耶稣】出生在公元前四年,只比【汉光武帝刘秀】大了九岁而已。
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时代撕裂感?
也就是说,即使你放在秦始皇的时代,黄帝距离秦始皇的时代,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而我们距离秦始皇,又是两千多年。
燧人氏解决了吃,有巢氏解决了穿,然后吃穿不愁了之后,知生氏开始让大家生产,社会开始缓慢进步。
到了伏羲氏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属于母系社会,在有巢氏之后,族外婚姻,图腾制度,以及第一代氏族社会开始出现雏形。
在伏羲氏的时期,以人祖华胥氏为主导地位,伏羲与女娲,包括太昊等人,都是同一个氏系的不同时期的首领。
故而伏羲应该是属于女娲氏的人,而后来提伏羲在女娲前面,可能是因为,伏羲作为母系氏族社会,尤其是华胥,女娲这种母性强权社会中,第一个男性首领,而让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能说明伏羲的本领确实非同寻常。
八卦盘,河图洛书,初步的风雨表,连山易,渔网,栅栏,原始文字等,都出自于伏羲的手,换而言之,伏羲相当于上古年代的文艺青年,不仅文艺,还很有本事。
伏羲带领着古老中国的民众,广泛的进入了渔猎时代,这个时候就是渔猎文明了。
顺带说一下,离我们最近的渔猎文明,其实就是你大清,明朝末年,他们还是渔猎文明.....
伏羲的时代结束之后,朱襄,阴康等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长处,也就是以血缘为纽带,冠以同姓同氏的“族群”为主导地位,这也就是“炎帝氏系”的建立。
炎帝的时代开始,从烈山,或者说连山氏开始,就从渔猎文明,开始向农耕社会转变了,众所周知,神农氏尝百谷然后吃断肠草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使得炎帝族群坚定不移的在农耕社会上一路狂奔,甚至因为神农要求摆地摊的缘故,诞生了世上第一个“农贸市场”。
原始商业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炎帝之后,就是黄帝,到了黄帝....这位箭垛果实能力者,和他的团队们,不仅把整个社会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更是出现了最厉害的几个发明。
黄帝本人继承了炎帝系种植谷物的能力,进一步开拓了可种植的谷物种类,并且在和蚩尤互锤的时候,模仿蚩尤铸造出了“剑”这种武器。
伶伦,发明了五音,有说十二律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他发明的,但是有关十二律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商末周初,故而这个说法是存疑的。
嫘祖,用蚕丝开始织衣服,丝绸出现。
风后,创造阵法。
岐伯,完善原始医学。
隶首,发明了基础数学。
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
仓颉,在伏羲的二十几个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终于出现了可以成为体系的完整文字组,基本上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
前代数千年的积累,在黄帝的时代迎来一次爆发。
这三位讲完,顺带提及一下同时期的蚩尤。
蚩尤本人就如同各种文献记录的那样,大致可以推断出他最初的路线图,曾经在黄帝手下干过活,差点当了少昊的老师,也在炎帝手下干过活,后来自己独立单干。
换到现代来说,蚩尤就是一位普通员工,然后在世界前三强的两家公司内部,全都干到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又自己跑出去单干,随后白手起家创立公司,兼并了八十一个小公司成为跨国集团,成功跻身世界前三,并且吞掉了炎帝集团的股份.....
这样一看,妥妥的成功人士,简直是励志传奇。
所以,当时蚩尤的称呼是“灵尤”和“尤帝”。
蚩这个字到底有没有贬义,现在没有确切的说法,而帝这个称称,《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是“谛也,王天下之号”,在部落时期,指的是“超出本部范围影响力的部落首领”。
黄帝杀蚩尤之后,把蚩尤的旗帜扛起来,于是天下很多人都害怕,不敢再作乱,由此可以看出“帝”这个字的影响力之广。
《管子·地数》中说蚩尤在庐山采金铁作五兵,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山东人会跑到江西去挖矿,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蚩尤的影响力,至少是波及到了庐山地区的。
所以,同时代,像是震蒙氏,也就是匈奴祖先,为什么会被黄帝吓得到处跑,就是因为奇相偷了黄帝的玄珠,黄帝的玄珠也很有意思,第一次出去的时候丢了,在赤水岸昆仑丘附近,一堆人找了很久才找回来,第二次,黄帝自己不带玄珠了,让象罔,也就是那个粗心大意找到了玄珠的臣子,让他带着,结果就被奇相偷了。
震蒙氏听说自家女儿干了这个事情之后,连夜买了北上的国际班机飞走了。
大概情况如此:
奇相:“爹你猜我偷到什么了?”
震蒙:“女儿你猜我跑到哪里了?”
而震蒙氏在同时期,他们的首领也是称为“帝”的,因为影响力同样很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部族,在黄帝击败蚩尤之后,只是因为自家女儿偷了对方的东西这件事,连打都不敢打,庇护都不敢庇护,直接就逃了。
而奇相后来也知道自己闯了弥天大祸,投了长江自杀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击败蚩尤,吞并炎帝部族之后,黄帝已经达到了天下部族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其他称为“帝”的部族,是根本不敢和他动手的。
————
三皇说完,下面谈一谈五帝。
五帝,上面说过,同样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后面三个基本不变,也就是帝喾、尧、舜,至于前三个,有的时候会把颛顼排除加入少昊,有的时候会把少昊排除加入黄帝,有的时候会把黄帝排除加入后面两个....
而大禹,一般处于神隐状,正常情况下也不计入五帝,只有在谈到五行帝的时候,大禹会作为土帝出场。
而大禹不列五帝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儿子启,追封他为夏王。
所以,五帝的时代,如果从黄帝计算到大禹之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过“天下共主”(非五帝)这个职位的,一般情况下不计算少昊(因为他在东夷当老大,其他人都是在中原)。
但如果全部算上,一共是如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十年),唐尧,帝丹朱(三年),虞舜,大禹,伯益(指定接班人,但是继位之后,没过多久被启杀死)。
而同时代并行的,还有著名的山海种马王,也就是帝夋同志。
帝夋并不是什么金乌,再次强调,东皇太一也不是金乌。
帝夋是古传说中的人族古帝,时代介乎于帝榆惘初期至黄帝时期,他的大儿子就是帝鸿氏。
而东皇太一最早是作为“古仙人”出场的,原型是天上的“太一星”,后来作为楚国祭祀的最高神明,在九歌中有“天帝”、“上皇”的尊位。
汉代初期,东皇太一依旧作为最高上帝而存在,后来渐渐被“复起”的昊天上帝所取代,因为昊天上帝是周代官方祭祀的神灵,是周宫八神之首。
秦汉的时期不祭祀他,因为历代秦王恨不得把他放在地上踩,周天子都不在他们眼里,何况一个昊天上帝的神像,谁又会祭祀他呢。
但是到了汉代中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昊天上帝作为正统再一次出现,而东皇太一的祭祀开始衰落。
楚国除去祭祀九歌众神之外,还祭祀道祖鬻熊(高阳)和太子长琴(祝融),以及飞廉和望舒。
鬻熊是颛顼那一脉的祝融后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和太子长琴的老爹,应该并不是一位祝融,太子长琴的老爹是南方传说的祝融,但是山海经中地理位置处于西方,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祝融。
所以楚人自称是高阳之苗裔,是祝融之后人。
而再说到帝夋,帝夋有两个老婆,也就是羲和和常曦,常曦又称常仪,与望舒一样是月神,但是在常曦的时代,望舒似乎是作为女战神而存在,如果要作一个比较,像是赫拉和雅典娜的关系。
望舒应该并没有在山海经中出现(如果有请指正)。
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曦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些其实就是山海经中的各个国家。
最出名的就是十个太阳,也就是被大羿射下来的那十个,然而山海经失落了大羿的故事,只留下一句“帝夋赐大羿彤弓素箭,以扶下国”。
但是在同时代,其他的古书中,都说是尧赐予大羿弓箭,山海经中还有祝融持刀杀鲧,大禹破腹而生的传说,这些和其他的记载无法吻合,就像是我说的,在羽山,鲧死之后,祝融见到的那个孩子,按照时间推断,应该是大禹的弟弟炎融才对,并不应该是大禹。
所以此类单独故事,就单做神话来看就可以。
帝夋在山海经中的十个儿子,是十个部族首领,也是十个部落或者说“邦国”。
即:
帝鸿,三身,黑齿,中容,儋耳。
季厘,禺号,姬弃(后稷),晏龙,台玺。
附:
三身生义均。
帝鸿生帝江、白民。
台玺生叔均。
晏龙作琴瑟,生“司幽”,这个人,玩过古剑奇谭的应该知道。
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作舟船。
而番禺的后裔,就是奚仲,而奚仲属于薛部落,薛部落活动于大河流域附近,所以可以知道,禺号就是“薛”。
帝夋一系的人,广泛的在中原担任各种职务。
顺带一提,帝舜也有很多的孩子,在山海经中都有记录,一个比较著名的,除去大家都知道的商均,是“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人名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古戏的诞生,应该在帝舜的时期。
舜的时期,是书中妘载成长之后所要面对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巅峰陶器工艺,原始工业雏形,不论是古戏,还是刑法,亦或是棺,瓦片,岁首正月的制定,还是原始犁具的出现,包括中央集权,原始“天下”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很多后来能够看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都是在舜帝的时期完善与出现的。
故而后来有人说文明之始,始于舜帝。
讲完五帝,再简单说一说商周二代以及儒家。
————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抽红包!
着重的说一下天子与人皇的事情。
有很多人说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皇,什么周王就是天的儿子云云....
我不想夹带私货,但是有些话不得不说。
商是最重鬼神的一个时代,人殉是家常便饭,妇好死了之后,武丁甚至把她配祀给自己的几个老爹老爷,去当鬼妻,甚至还认为这不论是对自己,也是对妇好,都是一种至高荣耀,这在现代看来绝对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商朝,民间祭祀之风,鬼神占卜之事盛行,在颛顼时期被打压去处的血祭等死灰复燃,三代之治成为泡影,商朝后期,鬼神之风愈演愈烈,巫师的权利甚至可以影响到商王,而商王对外的称呼不是“人皇”而是“帝”或者王。
在商朝后期,帝作为死去的王的称呼,而活着的就是“商王”了,这是在迁都殷地之后发生的改变。
在纣王的时期,因为需要夺取祭祀权利,纣王要求废除鬼神祭祀以及人殉,甚至要解放奴隶,由此得罪了许多的巫师与古贵族阶级,从而联合了西方的周,而周的反叛,也并不是说被忽悠的,这个锅,还是得纣王自己来背。
纣王年轻时候确实是称得上英明神武,《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帝辛对内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但对外却在不断扩张领土,派兵作战东南夷族。一度将版图扩大到江淮地区,一直到达渤海和东海之滨。
有商一代,把天下这个概念扩充到淮河以下,直抵达长江,东夷九部中,徐夷(徐州人)国君被纣王打的自捆双手跪地来降,而这个徐夷后来也是参与过周初时期的“三监之乱”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之后,有苏国被攻破之后,东夷投降,纣王看上了著名的美人也就是苏妲己,或者说“苏己”,而纣王又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多人运动”.....
问题爆发在此,他前些年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然而因为九侯的女儿不喜欢多人运动,甚至骂了纣王,纣王就把她杀了,顺带把九侯也关押起来,鄂侯去捞人,结果自己也被制作成牛肉干,姬昌吓得半死,不免在暗地里准备跑路,结果被觊觎三公之位的崇侯虎盯上了,告发之后,姬昌也被捉了下狱。
然后去救姬昌的,也不是他儿子伯邑考,这个伯邑考有一种说法是已经被姬昌废了世子的位置,正在打酱油,而去救姬昌的,是他的臣子“闳夭”,套路自然还是那个套路,纣王当时正沉迷妲己,就放了姬昌。
后面就是默默积蓄实力造反的事情了。
但是周朝的“天子”称呼,其实还有一个称呼是“天王”!周宣王的时代就把这个称呼拿到了明面上来,意思商朝是人间的王,周朝要连天都匍匐在自己脚下!
前期称天子,也是因为自称受命于天的缘故,毕竟一开始是和那些巫师合作,然而周朝厉害就厉害在,把这些巫师利用完了就一脚踹开。
周武王姬发相信鬼神?
开玩笑,他渡河的时候,就有呵骂“阳侯”的事情,被姜子牙一通忽悠忽悠的热血沸腾的。
阳侯是伏羲氏时期的六辅佐天神之一,属于黄河流域的“波涛之神”!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渡过孟津,突然大水汹涌,人们都说是阳侯在呵斥周朝军队,但是周武王直接骂了一通,在《战国策·韩策》里面有记录,大致意思简单翻译“我是你爹,给老子滚”。
姜子牙在武王伐纣之前,进行占卜,那时候姬发还不是个精神小伙,他还有点迷信鬼神,结果占卜出好几次大凶就有些打退堂鼓,结果姜子牙一脚把龟壳踩碎了,说“这种腐朽的破烂玩意,烂龟壳和烂草,怎么可能知道天命呢”!【“龟壳朽骨,蓍草枯叶,安能辨吉凶?”】
然后姬发就跟着姜子牙出发,路上车裂成三块,牛马也被打雷声震死,后来又连续下了三天大雨,谁看都觉得邪门,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情不能成了。
结果姜子牙来一句:“车子碎裂,这预示我们要兵分三路。骏马震死,这是上天要让大王换好马。之所以下三天雨,是上天让我们休整三日,然后抓紧赶路。”
对吧!来都来了,你不打个朝歌走吗?
武王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大过年的来都来了.....
然后纣王就扑街了。
所以说,周代其实是不怎么相信鬼神祭祀的,从姜子牙开始就是借着“鬼神之皮”来行人道之事,反而是商代的鬼神之风极其浓烈。
后来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有没有鬼神呢,我他妈也不知道。
墨子则是弄了个天鬼,其实也就是吓唬那些君王,意思是你不遵循大义,天鬼就会降下恶运给你,结果各个君王没一个相信的,墨子后来也就不提天鬼了。
————
然后到了孟子,这里终于提及到儒家的黑吹问题。
儒家之中,最大的尧舜吹是孟子,最大的尧舜黑是孟子的徒弟万章,但是竹书纪年需要纠正的有一点。
《竹书纪年》有两本,一个是古本,一个是今本。
古本竹书纪年,从未曾有尧杀帝挚,舜囚尧,放丹朱,禹逼舜,流苍梧的说法。
而后来的今本竹书纪年,是古人从西晋各路史书文献,一路至元明两朝复原而来的。
这里面很有可能大量引用了法家韩非子的文献,韩非子说过“舜囚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者,人臣弑其君也”!
韩非子的文献中,大量的抨击了上古的禅让制,这是因为法家的主要政治举措是“法今王”,而儒家则是“法先王”。
所以作为对立派的法家,你儒家吹什么,我法家当然就要抨击什么。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首先一点,他肯定是基于政治因素而服务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君王看重而使用他们的学说。
孟子和万章的分歧就来自于此,孟子属于那种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一生没有得到过重用,在梁惠王门下待过一段时间,但是也离开了,因为梁惠王开口就是追逐利益,孟子就很失望。
而万章这个人,在《孟子·万章》之中,记录过他和孟子的问题,他就问过孟子,谁说的舜就贤,尧就有德?为什么舜成了天子就变脸流放了他的弟弟象?
万章很得孟子喜爱,但是他也问过孟子很多离经叛道的问题,他和公孙丑一起修著了《孟子》一书,但是从语言上来看,在《公孙丑》和《万章》两篇之中,可以看出来,万章的思想其实类似子夏。
他并不是一定拘泥于儒家所谓的“圣王学说”,故而他大肆抨击尧舜禹汤四个人,可以认为,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很有可能吸收了万章的一部分学说思想,因为对于尧舜禹汤的质疑,最早也是最激烈的,就是万章提出来的,在那个儒家虽然衰弱,但还没有彻底趴在地上的时代,这种疑问,明显是大逆不道的。
孟子的时代与墨子、杨朱差不多,在那个战国初期,“天下不归杨则归墨”的时代,孟子的儒家传统学说显然是岌岌可危的,如果不作出点变革,那肯定要完蛋。
前有墨子、杨朱,后有商鞅,张仪,慎到,申不害!
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四家围剿,儒家可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
而他的徒弟,万章,显然就是最好的救治儒家的良药。
并不是说儒家喜欢背刺,而是在某些时代,必须要做出些许变革,春秋末年有子夏,战国时期有荀子,他们都是儒家中的变革派,而他们也做的很成功,子夏的学生有李悝,吴起,魏文侯等一票春秋时期的大佬,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张苍....
学生很对,然而就是没有自家儒门的学生,从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儒家虽为百家之师,但自己的生存土壤,在那个时期,确实是几乎没有了。
孔子开私塾教学,打破了旧有贵族的教育垄断,而在眼看遏制无望之后,无数的学说门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所以说孔子是开天辟地一般的人物,但是不代表他的后人孔家店就有多好。
圣人的归圣人,后人的归后人。孔子,孟子之流,之所以颠沛流离大半生,有名却无君所用,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心中的道义,还幻想着可以有一个君王去实现他们口中的“大同社会”。
最早的“大同社会”的说法,就是孔子提出来的。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意思就是人能自食其力,残废的人可以得到国家的赡养,壮年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工作,老人可以颐养天年,孩子可以放心成长,国家的领导者一定要选项与能,要讲信和和睦,人们不会只亲近自己的亲人,而是对其他人一样包容,于是这样恶人就不会作乱,盗贼也不敢出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是不是很像七十年代的中国?
他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有一米九的身高,壮的能扛城门,但是不肯以力闻名天下,而偏要去教书育人,他确实是做出了成绩,但是天下人却讥笑他的理想是愚蠢的。
孔子一方面想要打破旧有的贵族教育垄断,一方面又在极力维护周礼的颜面,他就像是春秋末年的糊墙工匠,明知道这个房屋要倒塌了,但是还希望它能多撑一会。
所以孔子四见老聃,他认为只有老聃才能给他指引方向,幼年的时候第一次见老聃,老聃带着孔子去给人家哭丧,这是曾子问孔子的时候,孔子自己的口述,那时候他还和老聃一起吃过人家给的盒饭。
《礼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老子的思想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及西出函谷之后,虽有秦失哭丧老聃的事件,但孔子似乎再也没有见过老聃了。
儒家的黑吹,都是基于政治主张,春秋时期的儒家,和后世的儒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后世的儒,确切的来说应该叫做“儒教”。
当把一个人推举到神的位置,这些教徒往往会打着他的名义,胡作非为。
————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或者,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的都称他为伟人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鲁迅《华盖集续篇》
那么,关于书中人物的名称以及梳理,明天晚上会发在作品相关之中。
至于更新,要稍晚一些了。 ↑返回顶部↑
脏话果实的祖安人....
——
之前一直有人说上古时代的人名不好记,正好之前也说过想开一个章节感言,说一说儒家和三皇五帝的那些事情,从八月底到现在,九月这几天好不容易清闲下来又轮到单位值班,也就一直搁置到现在,也就在这个章节感言里面一并讲了吧,人名关系什么的,放在后面一个章节。
首先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三皇,春秋的时候,老聃曾经把三皇列出上下来,也就是在正文之中,我提到过的“远古三皇”。
分别是: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圣人构木的【有巢氏】;
还有教导大家进行手工业生产的【知生氏】。
这三个人是下三皇,庄子则不称上下,说他们三个就是那个时代的三皇。
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在下三皇之后的“三皇”,就是所谓的伏羲、神农、轩辕,这三位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三皇的说法有很多,小说里面取的是《世本》的说法,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黄帝这位吃了箭垛果实的箭垛人,他如果是三皇就不能是五帝,如果是五帝就不能是三皇,所以很多书中,如果黄帝没有位列三皇,那他基本上就在五帝第一位,而他儿子少昊可能会被移除。
顺带提一下,黄帝是“箭垛”的说法,出自于胡适,虽然胡适这个人属于新月派,不太被周树人同志所喜欢,但是关于黄帝的说法,胡先生说的确实是有点道理。
“当你不知道一样东西是谁发明的,你完全可以丢在黄帝头上。”
至于燧人,伏羲,神农的版本,是出自于《尚书》。
《风俗通义》则说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
《白虎通义》则是把女娲换成了祝融。
入选过三皇的,还有专业开山、大堤维修的包工头“共工”,应该就是共工氏传说中“霸九州”的那位“九州伯”。
然后,说完这六位,还有几个人,需要提一下。
也就是“望获”、“岳鉴”、“居方”。
只说氏族名字,肯定没人知道,那么换一个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
这就应该被大部分了解了。
泰皇即人皇,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的时候,补充过,泰皇即人皇氏,九头者。
《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这三位的氏族名字,是在仓颉造字之后,后世追溯的名字,所以,这三个氏族名,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望获,希望捕捉到猎物,证明这个时代人们遭受灾难,食不果腹。
岳鉴,勘察山川,证明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进行迁移。
居方,居是“未曾移动的身体”,方是“边塞”或者“土地”的意思,证明这个时代,在人皇氏的时期,人们终于摆脱了颠沛流离而定居下来。
有了定居,才有了后来燧人氏,有巢氏的取火、构木行为,即使这几位和燧人,有巢并不是在一个地区的人。
这三个氏族可以看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必然不会是单指三个氏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可以看处,这个时候,大河文明开始诞生了,这其中,又以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最为迅猛。
也就是“中原”。
而这里还要提及五龙氏。
一般认为五龙氏在人皇氏之后,而我书中则是把五龙氏放到古三皇时代之前,这个观点是出自于《文选》,所谓“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淮南子则是说五龙氏在“天皇氏”之后。
所以,各执一词,我就取了《文选》的说法,使得五龙氏作为古三皇时代之前的人出场了。
那么,我在书中的一些“名词”,再来叙述一遍:
太古三皇:望获,岳鉴,居方;
(天灾之下的捕猎,寻找居住地,定居的曙光。)
远古三皇:燧人,有巢,知生;
(火与吃,住与衣裳,生产与手工业。)
上古三皇:伏羲,神农,轩辕。
(渔猎游牧,农耕社会,文明高速发展。)
时代的变迁,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蹒跚行走,所谓三皇者,皇的意思就是“光明”,意味着这些先祖带领着当时的人们,从困苦之中走出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所以他们才是“皇”。
三皇是薪火,焚烧自己而燃烧出熊熊光明,五帝则是火中诞生的温度,温暖了世人与初生的文明。
顺带一提,黄帝出身于少典部落,号为有熊氏,轩辕氏是后来人给他上的称呼,那是打完蚩尤之后了。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经常在洪荒流中露面的:“缁衣氏”,属于虚构人物,没有任何的典籍记录有这个人物,乃至于这个时代。
而缁衣氏“始制衣裳”的本领,其实就是“有巢氏”的功绩。
所以所谓缁衣氏,就是有巢氏。
现在一般认为,有巢氏就是河姆渡人,他们生活在中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三个点,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是所谓旧石器时代,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左右是新时期时代。
而中石器时代作为一个“地区性质”的状态,一般不能被列入整个世界的时代变迁之中。
所以可以说有巢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也可以说他们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但说是中石器时代更为妥帖一些,因为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就是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
燧人,有巢,知生的时代,大约是7000年前左右。
伏羲,神农,轩辕的时代,大约是6000年前至4500年前左右。
给个标尺,公元前221年,此时距离公元元年,还有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横扫六国称帝。
而西方的【耶稣】出生在公元前四年,只比【汉光武帝刘秀】大了九岁而已。
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时代撕裂感?
也就是说,即使你放在秦始皇的时代,黄帝距离秦始皇的时代,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而我们距离秦始皇,又是两千多年。
燧人氏解决了吃,有巢氏解决了穿,然后吃穿不愁了之后,知生氏开始让大家生产,社会开始缓慢进步。
到了伏羲氏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属于母系社会,在有巢氏之后,族外婚姻,图腾制度,以及第一代氏族社会开始出现雏形。
在伏羲氏的时期,以人祖华胥氏为主导地位,伏羲与女娲,包括太昊等人,都是同一个氏系的不同时期的首领。
故而伏羲应该是属于女娲氏的人,而后来提伏羲在女娲前面,可能是因为,伏羲作为母系氏族社会,尤其是华胥,女娲这种母性强权社会中,第一个男性首领,而让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能说明伏羲的本领确实非同寻常。
八卦盘,河图洛书,初步的风雨表,连山易,渔网,栅栏,原始文字等,都出自于伏羲的手,换而言之,伏羲相当于上古年代的文艺青年,不仅文艺,还很有本事。
伏羲带领着古老中国的民众,广泛的进入了渔猎时代,这个时候就是渔猎文明了。
顺带说一下,离我们最近的渔猎文明,其实就是你大清,明朝末年,他们还是渔猎文明.....
伏羲的时代结束之后,朱襄,阴康等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长处,也就是以血缘为纽带,冠以同姓同氏的“族群”为主导地位,这也就是“炎帝氏系”的建立。
炎帝的时代开始,从烈山,或者说连山氏开始,就从渔猎文明,开始向农耕社会转变了,众所周知,神农氏尝百谷然后吃断肠草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使得炎帝族群坚定不移的在农耕社会上一路狂奔,甚至因为神农要求摆地摊的缘故,诞生了世上第一个“农贸市场”。
原始商业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炎帝之后,就是黄帝,到了黄帝....这位箭垛果实能力者,和他的团队们,不仅把整个社会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更是出现了最厉害的几个发明。
黄帝本人继承了炎帝系种植谷物的能力,进一步开拓了可种植的谷物种类,并且在和蚩尤互锤的时候,模仿蚩尤铸造出了“剑”这种武器。
伶伦,发明了五音,有说十二律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他发明的,但是有关十二律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商末周初,故而这个说法是存疑的。
嫘祖,用蚕丝开始织衣服,丝绸出现。
风后,创造阵法。
岐伯,完善原始医学。
隶首,发明了基础数学。
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
仓颉,在伏羲的二十几个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终于出现了可以成为体系的完整文字组,基本上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
前代数千年的积累,在黄帝的时代迎来一次爆发。
这三位讲完,顺带提及一下同时期的蚩尤。
蚩尤本人就如同各种文献记录的那样,大致可以推断出他最初的路线图,曾经在黄帝手下干过活,差点当了少昊的老师,也在炎帝手下干过活,后来自己独立单干。
换到现代来说,蚩尤就是一位普通员工,然后在世界前三强的两家公司内部,全都干到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又自己跑出去单干,随后白手起家创立公司,兼并了八十一个小公司成为跨国集团,成功跻身世界前三,并且吞掉了炎帝集团的股份.....
这样一看,妥妥的成功人士,简直是励志传奇。
所以,当时蚩尤的称呼是“灵尤”和“尤帝”。
蚩这个字到底有没有贬义,现在没有确切的说法,而帝这个称称,《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是“谛也,王天下之号”,在部落时期,指的是“超出本部范围影响力的部落首领”。
黄帝杀蚩尤之后,把蚩尤的旗帜扛起来,于是天下很多人都害怕,不敢再作乱,由此可以看出“帝”这个字的影响力之广。
《管子·地数》中说蚩尤在庐山采金铁作五兵,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山东人会跑到江西去挖矿,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蚩尤的影响力,至少是波及到了庐山地区的。
所以,同时代,像是震蒙氏,也就是匈奴祖先,为什么会被黄帝吓得到处跑,就是因为奇相偷了黄帝的玄珠,黄帝的玄珠也很有意思,第一次出去的时候丢了,在赤水岸昆仑丘附近,一堆人找了很久才找回来,第二次,黄帝自己不带玄珠了,让象罔,也就是那个粗心大意找到了玄珠的臣子,让他带着,结果就被奇相偷了。
震蒙氏听说自家女儿干了这个事情之后,连夜买了北上的国际班机飞走了。
大概情况如此:
奇相:“爹你猜我偷到什么了?”
震蒙:“女儿你猜我跑到哪里了?”
而震蒙氏在同时期,他们的首领也是称为“帝”的,因为影响力同样很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部族,在黄帝击败蚩尤之后,只是因为自家女儿偷了对方的东西这件事,连打都不敢打,庇护都不敢庇护,直接就逃了。
而奇相后来也知道自己闯了弥天大祸,投了长江自杀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击败蚩尤,吞并炎帝部族之后,黄帝已经达到了天下部族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其他称为“帝”的部族,是根本不敢和他动手的。
————
三皇说完,下面谈一谈五帝。
五帝,上面说过,同样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后面三个基本不变,也就是帝喾、尧、舜,至于前三个,有的时候会把颛顼排除加入少昊,有的时候会把少昊排除加入黄帝,有的时候会把黄帝排除加入后面两个....
而大禹,一般处于神隐状,正常情况下也不计入五帝,只有在谈到五行帝的时候,大禹会作为土帝出场。
而大禹不列五帝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儿子启,追封他为夏王。
所以,五帝的时代,如果从黄帝计算到大禹之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过“天下共主”(非五帝)这个职位的,一般情况下不计算少昊(因为他在东夷当老大,其他人都是在中原)。
但如果全部算上,一共是如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十年),唐尧,帝丹朱(三年),虞舜,大禹,伯益(指定接班人,但是继位之后,没过多久被启杀死)。
而同时代并行的,还有著名的山海种马王,也就是帝夋同志。
帝夋并不是什么金乌,再次强调,东皇太一也不是金乌。
帝夋是古传说中的人族古帝,时代介乎于帝榆惘初期至黄帝时期,他的大儿子就是帝鸿氏。
而东皇太一最早是作为“古仙人”出场的,原型是天上的“太一星”,后来作为楚国祭祀的最高神明,在九歌中有“天帝”、“上皇”的尊位。
汉代初期,东皇太一依旧作为最高上帝而存在,后来渐渐被“复起”的昊天上帝所取代,因为昊天上帝是周代官方祭祀的神灵,是周宫八神之首。
秦汉的时期不祭祀他,因为历代秦王恨不得把他放在地上踩,周天子都不在他们眼里,何况一个昊天上帝的神像,谁又会祭祀他呢。
但是到了汉代中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昊天上帝作为正统再一次出现,而东皇太一的祭祀开始衰落。
楚国除去祭祀九歌众神之外,还祭祀道祖鬻熊(高阳)和太子长琴(祝融),以及飞廉和望舒。
鬻熊是颛顼那一脉的祝融后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和太子长琴的老爹,应该并不是一位祝融,太子长琴的老爹是南方传说的祝融,但是山海经中地理位置处于西方,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祝融。
所以楚人自称是高阳之苗裔,是祝融之后人。
而再说到帝夋,帝夋有两个老婆,也就是羲和和常曦,常曦又称常仪,与望舒一样是月神,但是在常曦的时代,望舒似乎是作为女战神而存在,如果要作一个比较,像是赫拉和雅典娜的关系。
望舒应该并没有在山海经中出现(如果有请指正)。
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曦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些其实就是山海经中的各个国家。
最出名的就是十个太阳,也就是被大羿射下来的那十个,然而山海经失落了大羿的故事,只留下一句“帝夋赐大羿彤弓素箭,以扶下国”。
但是在同时代,其他的古书中,都说是尧赐予大羿弓箭,山海经中还有祝融持刀杀鲧,大禹破腹而生的传说,这些和其他的记载无法吻合,就像是我说的,在羽山,鲧死之后,祝融见到的那个孩子,按照时间推断,应该是大禹的弟弟炎融才对,并不应该是大禹。
所以此类单独故事,就单做神话来看就可以。
帝夋在山海经中的十个儿子,是十个部族首领,也是十个部落或者说“邦国”。
即:
帝鸿,三身,黑齿,中容,儋耳。
季厘,禺号,姬弃(后稷),晏龙,台玺。
附:
三身生义均。
帝鸿生帝江、白民。
台玺生叔均。
晏龙作琴瑟,生“司幽”,这个人,玩过古剑奇谭的应该知道。
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作舟船。
而番禺的后裔,就是奚仲,而奚仲属于薛部落,薛部落活动于大河流域附近,所以可以知道,禺号就是“薛”。
帝夋一系的人,广泛的在中原担任各种职务。
顺带一提,帝舜也有很多的孩子,在山海经中都有记录,一个比较著名的,除去大家都知道的商均,是“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人名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古戏的诞生,应该在帝舜的时期。
舜的时期,是书中妘载成长之后所要面对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巅峰陶器工艺,原始工业雏形,不论是古戏,还是刑法,亦或是棺,瓦片,岁首正月的制定,还是原始犁具的出现,包括中央集权,原始“天下”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很多后来能够看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都是在舜帝的时期完善与出现的。
故而后来有人说文明之始,始于舜帝。
讲完五帝,再简单说一说商周二代以及儒家。
————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抽红包!
着重的说一下天子与人皇的事情。
有很多人说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皇,什么周王就是天的儿子云云....
我不想夹带私货,但是有些话不得不说。
商是最重鬼神的一个时代,人殉是家常便饭,妇好死了之后,武丁甚至把她配祀给自己的几个老爹老爷,去当鬼妻,甚至还认为这不论是对自己,也是对妇好,都是一种至高荣耀,这在现代看来绝对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商朝,民间祭祀之风,鬼神占卜之事盛行,在颛顼时期被打压去处的血祭等死灰复燃,三代之治成为泡影,商朝后期,鬼神之风愈演愈烈,巫师的权利甚至可以影响到商王,而商王对外的称呼不是“人皇”而是“帝”或者王。
在商朝后期,帝作为死去的王的称呼,而活着的就是“商王”了,这是在迁都殷地之后发生的改变。
在纣王的时期,因为需要夺取祭祀权利,纣王要求废除鬼神祭祀以及人殉,甚至要解放奴隶,由此得罪了许多的巫师与古贵族阶级,从而联合了西方的周,而周的反叛,也并不是说被忽悠的,这个锅,还是得纣王自己来背。
纣王年轻时候确实是称得上英明神武,《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帝辛对内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但对外却在不断扩张领土,派兵作战东南夷族。一度将版图扩大到江淮地区,一直到达渤海和东海之滨。
有商一代,把天下这个概念扩充到淮河以下,直抵达长江,东夷九部中,徐夷(徐州人)国君被纣王打的自捆双手跪地来降,而这个徐夷后来也是参与过周初时期的“三监之乱”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之后,有苏国被攻破之后,东夷投降,纣王看上了著名的美人也就是苏妲己,或者说“苏己”,而纣王又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多人运动”.....
问题爆发在此,他前些年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然而因为九侯的女儿不喜欢多人运动,甚至骂了纣王,纣王就把她杀了,顺带把九侯也关押起来,鄂侯去捞人,结果自己也被制作成牛肉干,姬昌吓得半死,不免在暗地里准备跑路,结果被觊觎三公之位的崇侯虎盯上了,告发之后,姬昌也被捉了下狱。
然后去救姬昌的,也不是他儿子伯邑考,这个伯邑考有一种说法是已经被姬昌废了世子的位置,正在打酱油,而去救姬昌的,是他的臣子“闳夭”,套路自然还是那个套路,纣王当时正沉迷妲己,就放了姬昌。
后面就是默默积蓄实力造反的事情了。
但是周朝的“天子”称呼,其实还有一个称呼是“天王”!周宣王的时代就把这个称呼拿到了明面上来,意思商朝是人间的王,周朝要连天都匍匐在自己脚下!
前期称天子,也是因为自称受命于天的缘故,毕竟一开始是和那些巫师合作,然而周朝厉害就厉害在,把这些巫师利用完了就一脚踹开。
周武王姬发相信鬼神?
开玩笑,他渡河的时候,就有呵骂“阳侯”的事情,被姜子牙一通忽悠忽悠的热血沸腾的。
阳侯是伏羲氏时期的六辅佐天神之一,属于黄河流域的“波涛之神”!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渡过孟津,突然大水汹涌,人们都说是阳侯在呵斥周朝军队,但是周武王直接骂了一通,在《战国策·韩策》里面有记录,大致意思简单翻译“我是你爹,给老子滚”。
姜子牙在武王伐纣之前,进行占卜,那时候姬发还不是个精神小伙,他还有点迷信鬼神,结果占卜出好几次大凶就有些打退堂鼓,结果姜子牙一脚把龟壳踩碎了,说“这种腐朽的破烂玩意,烂龟壳和烂草,怎么可能知道天命呢”!【“龟壳朽骨,蓍草枯叶,安能辨吉凶?”】
然后姬发就跟着姜子牙出发,路上车裂成三块,牛马也被打雷声震死,后来又连续下了三天大雨,谁看都觉得邪门,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情不能成了。
结果姜子牙来一句:“车子碎裂,这预示我们要兵分三路。骏马震死,这是上天要让大王换好马。之所以下三天雨,是上天让我们休整三日,然后抓紧赶路。”
对吧!来都来了,你不打个朝歌走吗?
武王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大过年的来都来了.....
然后纣王就扑街了。
所以说,周代其实是不怎么相信鬼神祭祀的,从姜子牙开始就是借着“鬼神之皮”来行人道之事,反而是商代的鬼神之风极其浓烈。
后来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有没有鬼神呢,我他妈也不知道。
墨子则是弄了个天鬼,其实也就是吓唬那些君王,意思是你不遵循大义,天鬼就会降下恶运给你,结果各个君王没一个相信的,墨子后来也就不提天鬼了。
————
然后到了孟子,这里终于提及到儒家的黑吹问题。
儒家之中,最大的尧舜吹是孟子,最大的尧舜黑是孟子的徒弟万章,但是竹书纪年需要纠正的有一点。
《竹书纪年》有两本,一个是古本,一个是今本。
古本竹书纪年,从未曾有尧杀帝挚,舜囚尧,放丹朱,禹逼舜,流苍梧的说法。
而后来的今本竹书纪年,是古人从西晋各路史书文献,一路至元明两朝复原而来的。
这里面很有可能大量引用了法家韩非子的文献,韩非子说过“舜囚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者,人臣弑其君也”!
韩非子的文献中,大量的抨击了上古的禅让制,这是因为法家的主要政治举措是“法今王”,而儒家则是“法先王”。
所以作为对立派的法家,你儒家吹什么,我法家当然就要抨击什么。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首先一点,他肯定是基于政治因素而服务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君王看重而使用他们的学说。
孟子和万章的分歧就来自于此,孟子属于那种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一生没有得到过重用,在梁惠王门下待过一段时间,但是也离开了,因为梁惠王开口就是追逐利益,孟子就很失望。
而万章这个人,在《孟子·万章》之中,记录过他和孟子的问题,他就问过孟子,谁说的舜就贤,尧就有德?为什么舜成了天子就变脸流放了他的弟弟象?
万章很得孟子喜爱,但是他也问过孟子很多离经叛道的问题,他和公孙丑一起修著了《孟子》一书,但是从语言上来看,在《公孙丑》和《万章》两篇之中,可以看出来,万章的思想其实类似子夏。
他并不是一定拘泥于儒家所谓的“圣王学说”,故而他大肆抨击尧舜禹汤四个人,可以认为,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很有可能吸收了万章的一部分学说思想,因为对于尧舜禹汤的质疑,最早也是最激烈的,就是万章提出来的,在那个儒家虽然衰弱,但还没有彻底趴在地上的时代,这种疑问,明显是大逆不道的。
孟子的时代与墨子、杨朱差不多,在那个战国初期,“天下不归杨则归墨”的时代,孟子的儒家传统学说显然是岌岌可危的,如果不作出点变革,那肯定要完蛋。
前有墨子、杨朱,后有商鞅,张仪,慎到,申不害!
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四家围剿,儒家可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
而他的徒弟,万章,显然就是最好的救治儒家的良药。
并不是说儒家喜欢背刺,而是在某些时代,必须要做出些许变革,春秋末年有子夏,战国时期有荀子,他们都是儒家中的变革派,而他们也做的很成功,子夏的学生有李悝,吴起,魏文侯等一票春秋时期的大佬,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张苍....
学生很对,然而就是没有自家儒门的学生,从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儒家虽为百家之师,但自己的生存土壤,在那个时期,确实是几乎没有了。
孔子开私塾教学,打破了旧有贵族的教育垄断,而在眼看遏制无望之后,无数的学说门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所以说孔子是开天辟地一般的人物,但是不代表他的后人孔家店就有多好。
圣人的归圣人,后人的归后人。孔子,孟子之流,之所以颠沛流离大半生,有名却无君所用,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心中的道义,还幻想着可以有一个君王去实现他们口中的“大同社会”。
最早的“大同社会”的说法,就是孔子提出来的。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意思就是人能自食其力,残废的人可以得到国家的赡养,壮年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工作,老人可以颐养天年,孩子可以放心成长,国家的领导者一定要选项与能,要讲信和和睦,人们不会只亲近自己的亲人,而是对其他人一样包容,于是这样恶人就不会作乱,盗贼也不敢出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是不是很像七十年代的中国?
他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有一米九的身高,壮的能扛城门,但是不肯以力闻名天下,而偏要去教书育人,他确实是做出了成绩,但是天下人却讥笑他的理想是愚蠢的。
孔子一方面想要打破旧有的贵族教育垄断,一方面又在极力维护周礼的颜面,他就像是春秋末年的糊墙工匠,明知道这个房屋要倒塌了,但是还希望它能多撑一会。
所以孔子四见老聃,他认为只有老聃才能给他指引方向,幼年的时候第一次见老聃,老聃带着孔子去给人家哭丧,这是曾子问孔子的时候,孔子自己的口述,那时候他还和老聃一起吃过人家给的盒饭。
《礼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老子的思想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及西出函谷之后,虽有秦失哭丧老聃的事件,但孔子似乎再也没有见过老聃了。
儒家的黑吹,都是基于政治主张,春秋时期的儒家,和后世的儒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后世的儒,确切的来说应该叫做“儒教”。
当把一个人推举到神的位置,这些教徒往往会打着他的名义,胡作非为。
————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或者,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的都称他为伟人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鲁迅《华盖集续篇》
那么,关于书中人物的名称以及梳理,明天晚上会发在作品相关之中。
至于更新,要稍晚一些了。 ↑返回顶部↑
发现上一章的标题被和谐了(哈哈)......
脏话果实的祖安人....
——
之前一直有人说上古时代的人名不好记,正好之前也说过想开一个章节感言,说一说儒家和三皇五帝的那些事情,从八月底到现在,九月这几天好不容易清闲下来又轮到单位值班,也就一直搁置到现在,也就在这个章节感言里面一并讲了吧,人名关系什么的,放在后面一个章节。
首先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三皇,春秋的时候,老聃曾经把三皇列出上下来,也就是在正文之中,我提到过的“远古三皇”。
分别是: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圣人构木的【有巢氏】;
还有教导大家进行手工业生产的【知生氏】。
这三个人是下三皇,庄子则不称上下,说他们三个就是那个时代的三皇。
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在下三皇之后的“三皇”,就是所谓的伏羲、神农、轩辕,这三位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三皇的说法有很多,小说里面取的是《世本》的说法,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黄帝这位吃了箭垛果实的箭垛人,他如果是三皇就不能是五帝,如果是五帝就不能是三皇,所以很多书中,如果黄帝没有位列三皇,那他基本上就在五帝第一位,而他儿子少昊可能会被移除。
顺带提一下,黄帝是“箭垛”的说法,出自于胡适,虽然胡适这个人属于新月派,不太被周树人同志所喜欢,但是关于黄帝的说法,胡先生说的确实是有点道理。
“当你不知道一样东西是谁发明的,你完全可以丢在黄帝头上。”
至于燧人,伏羲,神农的版本,是出自于《尚书》。
《风俗通义》则说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
《白虎通义》则是把女娲换成了祝融。
入选过三皇的,还有专业开山、大堤维修的包工头“共工”,应该就是共工氏传说中“霸九州”的那位“九州伯”。
然后,说完这六位,还有几个人,需要提一下。
也就是“望获”、“岳鉴”、“居方”。
只说氏族名字,肯定没人知道,那么换一个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
这就应该被大部分了解了。
泰皇即人皇,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的时候,补充过,泰皇即人皇氏,九头者。
《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这三位的氏族名字,是在仓颉造字之后,后世追溯的名字,所以,这三个氏族名,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望获,希望捕捉到猎物,证明这个时代人们遭受灾难,食不果腹。
岳鉴,勘察山川,证明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进行迁移。
居方,居是“未曾移动的身体”,方是“边塞”或者“土地”的意思,证明这个时代,在人皇氏的时期,人们终于摆脱了颠沛流离而定居下来。
有了定居,才有了后来燧人氏,有巢氏的取火、构木行为,即使这几位和燧人,有巢并不是在一个地区的人。
这三个氏族可以看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必然不会是单指三个氏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可以看处,这个时候,大河文明开始诞生了,这其中,又以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最为迅猛。
也就是“中原”。
而这里还要提及五龙氏。
一般认为五龙氏在人皇氏之后,而我书中则是把五龙氏放到古三皇时代之前,这个观点是出自于《文选》,所谓“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淮南子则是说五龙氏在“天皇氏”之后。
所以,各执一词,我就取了《文选》的说法,使得五龙氏作为古三皇时代之前的人出场了。
那么,我在书中的一些“名词”,再来叙述一遍:
太古三皇:望获,岳鉴,居方;
(天灾之下的捕猎,寻找居住地,定居的曙光。)
远古三皇:燧人,有巢,知生;
(火与吃,住与衣裳,生产与手工业。)
上古三皇:伏羲,神农,轩辕。
(渔猎游牧,农耕社会,文明高速发展。)
时代的变迁,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蹒跚行走,所谓三皇者,皇的意思就是“光明”,意味着这些先祖带领着当时的人们,从困苦之中走出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所以他们才是“皇”。
三皇是薪火,焚烧自己而燃烧出熊熊光明,五帝则是火中诞生的温度,温暖了世人与初生的文明。
顺带一提,黄帝出身于少典部落,号为有熊氏,轩辕氏是后来人给他上的称呼,那是打完蚩尤之后了。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经常在洪荒流中露面的:“缁衣氏”,属于虚构人物,没有任何的典籍记录有这个人物,乃至于这个时代。
而缁衣氏“始制衣裳”的本领,其实就是“有巢氏”的功绩。
所以所谓缁衣氏,就是有巢氏。
现在一般认为,有巢氏就是河姆渡人,他们生活在中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三个点,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是所谓旧石器时代,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左右是新时期时代。
而中石器时代作为一个“地区性质”的状态,一般不能被列入整个世界的时代变迁之中。
所以可以说有巢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也可以说他们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但说是中石器时代更为妥帖一些,因为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就是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
燧人,有巢,知生的时代,大约是7000年前左右。
伏羲,神农,轩辕的时代,大约是6000年前至4500年前左右。
给个标尺,公元前221年,此时距离公元元年,还有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横扫六国称帝。
而西方的【耶稣】出生在公元前四年,只比【汉光武帝刘秀】大了九岁而已。
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时代撕裂感?
也就是说,即使你放在秦始皇的时代,黄帝距离秦始皇的时代,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而我们距离秦始皇,又是两千多年。
燧人氏解决了吃,有巢氏解决了穿,然后吃穿不愁了之后,知生氏开始让大家生产,社会开始缓慢进步。
到了伏羲氏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属于母系社会,在有巢氏之后,族外婚姻,图腾制度,以及第一代氏族社会开始出现雏形。
在伏羲氏的时期,以人祖华胥氏为主导地位,伏羲与女娲,包括太昊等人,都是同一个氏系的不同时期的首领。
故而伏羲应该是属于女娲氏的人,而后来提伏羲在女娲前面,可能是因为,伏羲作为母系氏族社会,尤其是华胥,女娲这种母性强权社会中,第一个男性首领,而让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能说明伏羲的本领确实非同寻常。
八卦盘,河图洛书,初步的风雨表,连山易,渔网,栅栏,原始文字等,都出自于伏羲的手,换而言之,伏羲相当于上古年代的文艺青年,不仅文艺,还很有本事。
伏羲带领着古老中国的民众,广泛的进入了渔猎时代,这个时候就是渔猎文明了。
顺带说一下,离我们最近的渔猎文明,其实就是你大清,明朝末年,他们还是渔猎文明.....
伏羲的时代结束之后,朱襄,阴康等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长处,也就是以血缘为纽带,冠以同姓同氏的“族群”为主导地位,这也就是“炎帝氏系”的建立。
炎帝的时代开始,从烈山,或者说连山氏开始,就从渔猎文明,开始向农耕社会转变了,众所周知,神农氏尝百谷然后吃断肠草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使得炎帝族群坚定不移的在农耕社会上一路狂奔,甚至因为神农要求摆地摊的缘故,诞生了世上第一个“农贸市场”。
原始商业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炎帝之后,就是黄帝,到了黄帝....这位箭垛果实能力者,和他的团队们,不仅把整个社会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更是出现了最厉害的几个发明。
黄帝本人继承了炎帝系种植谷物的能力,进一步开拓了可种植的谷物种类,并且在和蚩尤互锤的时候,模仿蚩尤铸造出了“剑”这种武器。
伶伦,发明了五音,有说十二律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他发明的,但是有关十二律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商末周初,故而这个说法是存疑的。
嫘祖,用蚕丝开始织衣服,丝绸出现。
风后,创造阵法。
岐伯,完善原始医学。
隶首,发明了基础数学。
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
仓颉,在伏羲的二十几个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终于出现了可以成为体系的完整文字组,基本上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
前代数千年的积累,在黄帝的时代迎来一次爆发。
这三位讲完,顺带提及一下同时期的蚩尤。
蚩尤本人就如同各种文献记录的那样,大致可以推断出他最初的路线图,曾经在黄帝手下干过活,差点当了少昊的老师,也在炎帝手下干过活,后来自己独立单干。
换到现代来说,蚩尤就是一位普通员工,然后在世界前三强的两家公司内部,全都干到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又自己跑出去单干,随后白手起家创立公司,兼并了八十一个小公司成为跨国集团,成功跻身世界前三,并且吞掉了炎帝集团的股份.....
这样一看,妥妥的成功人士,简直是励志传奇。
所以,当时蚩尤的称呼是“灵尤”和“尤帝”。
蚩这个字到底有没有贬义,现在没有确切的说法,而帝这个称称,《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是“谛也,王天下之号”,在部落时期,指的是“超出本部范围影响力的部落首领”。
黄帝杀蚩尤之后,把蚩尤的旗帜扛起来,于是天下很多人都害怕,不敢再作乱,由此可以看出“帝”这个字的影响力之广。
《管子·地数》中说蚩尤在庐山采金铁作五兵,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山东人会跑到江西去挖矿,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蚩尤的影响力,至少是波及到了庐山地区的。
所以,同时代,像是震蒙氏,也就是匈奴祖先,为什么会被黄帝吓得到处跑,就是因为奇相偷了黄帝的玄珠,黄帝的玄珠也很有意思,第一次出去的时候丢了,在赤水岸昆仑丘附近,一堆人找了很久才找回来,第二次,黄帝自己不带玄珠了,让象罔,也就是那个粗心大意找到了玄珠的臣子,让他带着,结果就被奇相偷了。
震蒙氏听说自家女儿干了这个事情之后,连夜买了北上的国际班机飞走了。
大概情况如此:
奇相:“爹你猜我偷到什么了?”
震蒙:“女儿你猜我跑到哪里了?”
而震蒙氏在同时期,他们的首领也是称为“帝”的,因为影响力同样很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部族,在黄帝击败蚩尤之后,只是因为自家女儿偷了对方的东西这件事,连打都不敢打,庇护都不敢庇护,直接就逃了。
而奇相后来也知道自己闯了弥天大祸,投了长江自杀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击败蚩尤,吞并炎帝部族之后,黄帝已经达到了天下部族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其他称为“帝”的部族,是根本不敢和他动手的。
————
三皇说完,下面谈一谈五帝。
五帝,上面说过,同样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后面三个基本不变,也就是帝喾、尧、舜,至于前三个,有的时候会把颛顼排除加入少昊,有的时候会把少昊排除加入黄帝,有的时候会把黄帝排除加入后面两个....
而大禹,一般处于神隐状,正常情况下也不计入五帝,只有在谈到五行帝的时候,大禹会作为土帝出场。
而大禹不列五帝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儿子启,追封他为夏王。
所以,五帝的时代,如果从黄帝计算到大禹之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过“天下共主”(非五帝)这个职位的,一般情况下不计算少昊(因为他在东夷当老大,其他人都是在中原)。
但如果全部算上,一共是如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十年),唐尧,帝丹朱(三年),虞舜,大禹,伯益(指定接班人,但是继位之后,没过多久被启杀死)。
而同时代并行的,还有著名的山海种马王,也就是帝夋同志。
帝夋并不是什么金乌,再次强调,东皇太一也不是金乌。
帝夋是古传说中的人族古帝,时代介乎于帝榆惘初期至黄帝时期,他的大儿子就是帝鸿氏。
而东皇太一最早是作为“古仙人”出场的,原型是天上的“太一星”,后来作为楚国祭祀的最高神明,在九歌中有“天帝”、“上皇”的尊位。
汉代初期,东皇太一依旧作为最高上帝而存在,后来渐渐被“复起”的昊天上帝所取代,因为昊天上帝是周代官方祭祀的神灵,是周宫八神之首。
秦汉的时期不祭祀他,因为历代秦王恨不得把他放在地上踩,周天子都不在他们眼里,何况一个昊天上帝的神像,谁又会祭祀他呢。
但是到了汉代中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昊天上帝作为正统再一次出现,而东皇太一的祭祀开始衰落。
楚国除去祭祀九歌众神之外,还祭祀道祖鬻熊(高阳)和太子长琴(祝融),以及飞廉和望舒。
鬻熊是颛顼那一脉的祝融后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和太子长琴的老爹,应该并不是一位祝融,太子长琴的老爹是南方传说的祝融,但是山海经中地理位置处于西方,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祝融。
所以楚人自称是高阳之苗裔,是祝融之后人。
而再说到帝夋,帝夋有两个老婆,也就是羲和和常曦,常曦又称常仪,与望舒一样是月神,但是在常曦的时代,望舒似乎是作为女战神而存在,如果要作一个比较,像是赫拉和雅典娜的关系。
望舒应该并没有在山海经中出现(如果有请指正)。
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曦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些其实就是山海经中的各个国家。
最出名的就是十个太阳,也就是被大羿射下来的那十个,然而山海经失落了大羿的故事,只留下一句“帝夋赐大羿彤弓素箭,以扶下国”。
但是在同时代,其他的古书中,都说是尧赐予大羿弓箭,山海经中还有祝融持刀杀鲧,大禹破腹而生的传说,这些和其他的记载无法吻合,就像是我说的,在羽山,鲧死之后,祝融见到的那个孩子,按照时间推断,应该是大禹的弟弟炎融才对,并不应该是大禹。
所以此类单独故事,就单做神话来看就可以。
帝夋在山海经中的十个儿子,是十个部族首领,也是十个部落或者说“邦国”。
即:
帝鸿,三身,黑齿,中容,儋耳。
季厘,禺号,姬弃(后稷),晏龙,台玺。
附:
三身生义均。
帝鸿生帝江、白民。
台玺生叔均。
晏龙作琴瑟,生“司幽”,这个人,玩过古剑奇谭的应该知道。
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作舟船。
而番禺的后裔,就是奚仲,而奚仲属于薛部落,薛部落活动于大河流域附近,所以可以知道,禺号就是“薛”。
帝夋一系的人,广泛的在中原担任各种职务。
顺带一提,帝舜也有很多的孩子,在山海经中都有记录,一个比较著名的,除去大家都知道的商均,是“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人名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古戏的诞生,应该在帝舜的时期。
舜的时期,是书中妘载成长之后所要面对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巅峰陶器工艺,原始工业雏形,不论是古戏,还是刑法,亦或是棺,瓦片,岁首正月的制定,还是原始犁具的出现,包括中央集权,原始“天下”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很多后来能够看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都是在舜帝的时期完善与出现的。
故而后来有人说文明之始,始于舜帝。
讲完五帝,再简单说一说商周二代以及儒家。
————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抽红包!
着重的说一下天子与人皇的事情。
有很多人说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皇,什么周王就是天的儿子云云....
我不想夹带私货,但是有些话不得不说。
商是最重鬼神的一个时代,人殉是家常便饭,妇好死了之后,武丁甚至把她配祀给自己的几个老爹老爷,去当鬼妻,甚至还认为这不论是对自己,也是对妇好,都是一种至高荣耀,这在现代看来绝对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商朝,民间祭祀之风,鬼神占卜之事盛行,在颛顼时期被打压去处的血祭等死灰复燃,三代之治成为泡影,商朝后期,鬼神之风愈演愈烈,巫师的权利甚至可以影响到商王,而商王对外的称呼不是“人皇”而是“帝”或者王。
在商朝后期,帝作为死去的王的称呼,而活着的就是“商王”了,这是在迁都殷地之后发生的改变。
在纣王的时期,因为需要夺取祭祀权利,纣王要求废除鬼神祭祀以及人殉,甚至要解放奴隶,由此得罪了许多的巫师与古贵族阶级,从而联合了西方的周,而周的反叛,也并不是说被忽悠的,这个锅,还是得纣王自己来背。
纣王年轻时候确实是称得上英明神武,《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帝辛对内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但对外却在不断扩张领土,派兵作战东南夷族。一度将版图扩大到江淮地区,一直到达渤海和东海之滨。
有商一代,把天下这个概念扩充到淮河以下,直抵达长江,东夷九部中,徐夷(徐州人)国君被纣王打的自捆双手跪地来降,而这个徐夷后来也是参与过周初时期的“三监之乱”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之后,有苏国被攻破之后,东夷投降,纣王看上了著名的美人也就是苏妲己,或者说“苏己”,而纣王又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多人运动”.....
问题爆发在此,他前些年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然而因为九侯的女儿不喜欢多人运动,甚至骂了纣王,纣王就把她杀了,顺带把九侯也关押起来,鄂侯去捞人,结果自己也被制作成牛肉干,姬昌吓得半死,不免在暗地里准备跑路,结果被觊觎三公之位的崇侯虎盯上了,告发之后,姬昌也被捉了下狱。
然后去救姬昌的,也不是他儿子伯邑考,这个伯邑考有一种说法是已经被姬昌废了世子的位置,正在打酱油,而去救姬昌的,是他的臣子“闳夭”,套路自然还是那个套路,纣王当时正沉迷妲己,就放了姬昌。
后面就是默默积蓄实力造反的事情了。
但是周朝的“天子”称呼,其实还有一个称呼是“天王”!周宣王的时代就把这个称呼拿到了明面上来,意思商朝是人间的王,周朝要连天都匍匐在自己脚下!
前期称天子,也是因为自称受命于天的缘故,毕竟一开始是和那些巫师合作,然而周朝厉害就厉害在,把这些巫师利用完了就一脚踹开。
周武王姬发相信鬼神?
开玩笑,他渡河的时候,就有呵骂“阳侯”的事情,被姜子牙一通忽悠忽悠的热血沸腾的。
阳侯是伏羲氏时期的六辅佐天神之一,属于黄河流域的“波涛之神”!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渡过孟津,突然大水汹涌,人们都说是阳侯在呵斥周朝军队,但是周武王直接骂了一通,在《战国策·韩策》里面有记录,大致意思简单翻译“我是你爹,给老子滚”。
姜子牙在武王伐纣之前,进行占卜,那时候姬发还不是个精神小伙,他还有点迷信鬼神,结果占卜出好几次大凶就有些打退堂鼓,结果姜子牙一脚把龟壳踩碎了,说“这种腐朽的破烂玩意,烂龟壳和烂草,怎么可能知道天命呢”!【“龟壳朽骨,蓍草枯叶,安能辨吉凶?”】
然后姬发就跟着姜子牙出发,路上车裂成三块,牛马也被打雷声震死,后来又连续下了三天大雨,谁看都觉得邪门,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情不能成了。
结果姜子牙来一句:“车子碎裂,这预示我们要兵分三路。骏马震死,这是上天要让大王换好马。之所以下三天雨,是上天让我们休整三日,然后抓紧赶路。”
对吧!来都来了,你不打个朝歌走吗?
武王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大过年的来都来了.....
然后纣王就扑街了。
所以说,周代其实是不怎么相信鬼神祭祀的,从姜子牙开始就是借着“鬼神之皮”来行人道之事,反而是商代的鬼神之风极其浓烈。
后来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有没有鬼神呢,我他妈也不知道。
墨子则是弄了个天鬼,其实也就是吓唬那些君王,意思是你不遵循大义,天鬼就会降下恶运给你,结果各个君王没一个相信的,墨子后来也就不提天鬼了。
————
然后到了孟子,这里终于提及到儒家的黑吹问题。
儒家之中,最大的尧舜吹是孟子,最大的尧舜黑是孟子的徒弟万章,但是竹书纪年需要纠正的有一点。
《竹书纪年》有两本,一个是古本,一个是今本。
古本竹书纪年,从未曾有尧杀帝挚,舜囚尧,放丹朱,禹逼舜,流苍梧的说法。
而后来的今本竹书纪年,是古人从西晋各路史书文献,一路至元明两朝复原而来的。
这里面很有可能大量引用了法家韩非子的文献,韩非子说过“舜囚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者,人臣弑其君也”!
韩非子的文献中,大量的抨击了上古的禅让制,这是因为法家的主要政治举措是“法今王”,而儒家则是“法先王”。
所以作为对立派的法家,你儒家吹什么,我法家当然就要抨击什么。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首先一点,他肯定是基于政治因素而服务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君王看重而使用他们的学说。
孟子和万章的分歧就来自于此,孟子属于那种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一生没有得到过重用,在梁惠王门下待过一段时间,但是也离开了,因为梁惠王开口就是追逐利益,孟子就很失望。
而万章这个人,在《孟子·万章》之中,记录过他和孟子的问题,他就问过孟子,谁说的舜就贤,尧就有德?为什么舜成了天子就变脸流放了他的弟弟象?
万章很得孟子喜爱,但是他也问过孟子很多离经叛道的问题,他和公孙丑一起修著了《孟子》一书,但是从语言上来看,在《公孙丑》和《万章》两篇之中,可以看出来,万章的思想其实类似子夏。
他并不是一定拘泥于儒家所谓的“圣王学说”,故而他大肆抨击尧舜禹汤四个人,可以认为,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很有可能吸收了万章的一部分学说思想,因为对于尧舜禹汤的质疑,最早也是最激烈的,就是万章提出来的,在那个儒家虽然衰弱,但还没有彻底趴在地上的时代,这种疑问,明显是大逆不道的。
孟子的时代与墨子、杨朱差不多,在那个战国初期,“天下不归杨则归墨”的时代,孟子的儒家传统学说显然是岌岌可危的,如果不作出点变革,那肯定要完蛋。
前有墨子、杨朱,后有商鞅,张仪,慎到,申不害!
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四家围剿,儒家可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
而他的徒弟,万章,显然就是最好的救治儒家的良药。
并不是说儒家喜欢背刺,而是在某些时代,必须要做出些许变革,春秋末年有子夏,战国时期有荀子,他们都是儒家中的变革派,而他们也做的很成功,子夏的学生有李悝,吴起,魏文侯等一票春秋时期的大佬,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张苍....
学生很对,然而就是没有自家儒门的学生,从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儒家虽为百家之师,但自己的生存土壤,在那个时期,确实是几乎没有了。
孔子开私塾教学,打破了旧有贵族的教育垄断,而在眼看遏制无望之后,无数的学说门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所以说孔子是开天辟地一般的人物,但是不代表他的后人孔家店就有多好。
圣人的归圣人,后人的归后人。孔子,孟子之流,之所以颠沛流离大半生,有名却无君所用,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心中的道义,还幻想着可以有一个君王去实现他们口中的“大同社会”。
最早的“大同社会”的说法,就是孔子提出来的。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意思就是人能自食其力,残废的人可以得到国家的赡养,壮年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工作,老人可以颐养天年,孩子可以放心成长,国家的领导者一定要选项与能,要讲信和和睦,人们不会只亲近自己的亲人,而是对其他人一样包容,于是这样恶人就不会作乱,盗贼也不敢出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是不是很像七十年代的中国?
他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有一米九的身高,壮的能扛城门,但是不肯以力闻名天下,而偏要去教书育人,他确实是做出了成绩,但是天下人却讥笑他的理想是愚蠢的。
孔子一方面想要打破旧有的贵族教育垄断,一方面又在极力维护周礼的颜面,他就像是春秋末年的糊墙工匠,明知道这个房屋要倒塌了,但是还希望它能多撑一会。
所以孔子四见老聃,他认为只有老聃才能给他指引方向,幼年的时候第一次见老聃,老聃带着孔子去给人家哭丧,这是曾子问孔子的时候,孔子自己的口述,那时候他还和老聃一起吃过人家给的盒饭。
《礼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老子的思想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及西出函谷之后,虽有秦失哭丧老聃的事件,但孔子似乎再也没有见过老聃了。
儒家的黑吹,都是基于政治主张,春秋时期的儒家,和后世的儒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后世的儒,确切的来说应该叫做“儒教”。
当把一个人推举到神的位置,这些教徒往往会打着他的名义,胡作非为。
————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或者,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的都称他为伟人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鲁迅《华盖集续篇》
那么,关于书中人物的名称以及梳理,明天晚上会发在作品相关之中。
至于更新,要稍晚一些了。
脏话果实的祖安人....
——
之前一直有人说上古时代的人名不好记,正好之前也说过想开一个章节感言,说一说儒家和三皇五帝的那些事情,从八月底到现在,九月这几天好不容易清闲下来又轮到单位值班,也就一直搁置到现在,也就在这个章节感言里面一并讲了吧,人名关系什么的,放在后面一个章节。
首先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三皇,春秋的时候,老聃曾经把三皇列出上下来,也就是在正文之中,我提到过的“远古三皇”。
分别是: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圣人构木的【有巢氏】;
还有教导大家进行手工业生产的【知生氏】。
这三个人是下三皇,庄子则不称上下,说他们三个就是那个时代的三皇。
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在下三皇之后的“三皇”,就是所谓的伏羲、神农、轩辕,这三位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三皇的说法有很多,小说里面取的是《世本》的说法,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黄帝这位吃了箭垛果实的箭垛人,他如果是三皇就不能是五帝,如果是五帝就不能是三皇,所以很多书中,如果黄帝没有位列三皇,那他基本上就在五帝第一位,而他儿子少昊可能会被移除。
顺带提一下,黄帝是“箭垛”的说法,出自于胡适,虽然胡适这个人属于新月派,不太被周树人同志所喜欢,但是关于黄帝的说法,胡先生说的确实是有点道理。
“当你不知道一样东西是谁发明的,你完全可以丢在黄帝头上。”
至于燧人,伏羲,神农的版本,是出自于《尚书》。
《风俗通义》则说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
《白虎通义》则是把女娲换成了祝融。
入选过三皇的,还有专业开山、大堤维修的包工头“共工”,应该就是共工氏传说中“霸九州”的那位“九州伯”。
然后,说完这六位,还有几个人,需要提一下。
也就是“望获”、“岳鉴”、“居方”。
只说氏族名字,肯定没人知道,那么换一个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
这就应该被大部分了解了。
泰皇即人皇,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的时候,补充过,泰皇即人皇氏,九头者。
《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这三位的氏族名字,是在仓颉造字之后,后世追溯的名字,所以,这三个氏族名,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望获,希望捕捉到猎物,证明这个时代人们遭受灾难,食不果腹。
岳鉴,勘察山川,证明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进行迁移。
居方,居是“未曾移动的身体”,方是“边塞”或者“土地”的意思,证明这个时代,在人皇氏的时期,人们终于摆脱了颠沛流离而定居下来。
有了定居,才有了后来燧人氏,有巢氏的取火、构木行为,即使这几位和燧人,有巢并不是在一个地区的人。
这三个氏族可以看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必然不会是单指三个氏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可以看处,这个时候,大河文明开始诞生了,这其中,又以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最为迅猛。
也就是“中原”。
而这里还要提及五龙氏。
一般认为五龙氏在人皇氏之后,而我书中则是把五龙氏放到古三皇时代之前,这个观点是出自于《文选》,所谓“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淮南子则是说五龙氏在“天皇氏”之后。
所以,各执一词,我就取了《文选》的说法,使得五龙氏作为古三皇时代之前的人出场了。
那么,我在书中的一些“名词”,再来叙述一遍:
太古三皇:望获,岳鉴,居方;
(天灾之下的捕猎,寻找居住地,定居的曙光。)
远古三皇:燧人,有巢,知生;
(火与吃,住与衣裳,生产与手工业。)
上古三皇:伏羲,神农,轩辕。
(渔猎游牧,农耕社会,文明高速发展。)
时代的变迁,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蹒跚行走,所谓三皇者,皇的意思就是“光明”,意味着这些先祖带领着当时的人们,从困苦之中走出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所以他们才是“皇”。
三皇是薪火,焚烧自己而燃烧出熊熊光明,五帝则是火中诞生的温度,温暖了世人与初生的文明。
顺带一提,黄帝出身于少典部落,号为有熊氏,轩辕氏是后来人给他上的称呼,那是打完蚩尤之后了。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经常在洪荒流中露面的:“缁衣氏”,属于虚构人物,没有任何的典籍记录有这个人物,乃至于这个时代。
而缁衣氏“始制衣裳”的本领,其实就是“有巢氏”的功绩。
所以所谓缁衣氏,就是有巢氏。
现在一般认为,有巢氏就是河姆渡人,他们生活在中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三个点,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是所谓旧石器时代,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左右是新时期时代。
而中石器时代作为一个“地区性质”的状态,一般不能被列入整个世界的时代变迁之中。
所以可以说有巢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也可以说他们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但说是中石器时代更为妥帖一些,因为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就是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
燧人,有巢,知生的时代,大约是7000年前左右。
伏羲,神农,轩辕的时代,大约是6000年前至4500年前左右。
给个标尺,公元前221年,此时距离公元元年,还有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横扫六国称帝。
而西方的【耶稣】出生在公元前四年,只比【汉光武帝刘秀】大了九岁而已。
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时代撕裂感?
也就是说,即使你放在秦始皇的时代,黄帝距离秦始皇的时代,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而我们距离秦始皇,又是两千多年。
燧人氏解决了吃,有巢氏解决了穿,然后吃穿不愁了之后,知生氏开始让大家生产,社会开始缓慢进步。
到了伏羲氏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属于母系社会,在有巢氏之后,族外婚姻,图腾制度,以及第一代氏族社会开始出现雏形。
在伏羲氏的时期,以人祖华胥氏为主导地位,伏羲与女娲,包括太昊等人,都是同一个氏系的不同时期的首领。
故而伏羲应该是属于女娲氏的人,而后来提伏羲在女娲前面,可能是因为,伏羲作为母系氏族社会,尤其是华胥,女娲这种母性强权社会中,第一个男性首领,而让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能说明伏羲的本领确实非同寻常。
八卦盘,河图洛书,初步的风雨表,连山易,渔网,栅栏,原始文字等,都出自于伏羲的手,换而言之,伏羲相当于上古年代的文艺青年,不仅文艺,还很有本事。
伏羲带领着古老中国的民众,广泛的进入了渔猎时代,这个时候就是渔猎文明了。
顺带说一下,离我们最近的渔猎文明,其实就是你大清,明朝末年,他们还是渔猎文明.....
伏羲的时代结束之后,朱襄,阴康等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长处,也就是以血缘为纽带,冠以同姓同氏的“族群”为主导地位,这也就是“炎帝氏系”的建立。
炎帝的时代开始,从烈山,或者说连山氏开始,就从渔猎文明,开始向农耕社会转变了,众所周知,神农氏尝百谷然后吃断肠草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使得炎帝族群坚定不移的在农耕社会上一路狂奔,甚至因为神农要求摆地摊的缘故,诞生了世上第一个“农贸市场”。
原始商业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炎帝之后,就是黄帝,到了黄帝....这位箭垛果实能力者,和他的团队们,不仅把整个社会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更是出现了最厉害的几个发明。
黄帝本人继承了炎帝系种植谷物的能力,进一步开拓了可种植的谷物种类,并且在和蚩尤互锤的时候,模仿蚩尤铸造出了“剑”这种武器。
伶伦,发明了五音,有说十二律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他发明的,但是有关十二律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商末周初,故而这个说法是存疑的。
嫘祖,用蚕丝开始织衣服,丝绸出现。
风后,创造阵法。
岐伯,完善原始医学。
隶首,发明了基础数学。
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
仓颉,在伏羲的二十几个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终于出现了可以成为体系的完整文字组,基本上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
前代数千年的积累,在黄帝的时代迎来一次爆发。
这三位讲完,顺带提及一下同时期的蚩尤。
蚩尤本人就如同各种文献记录的那样,大致可以推断出他最初的路线图,曾经在黄帝手下干过活,差点当了少昊的老师,也在炎帝手下干过活,后来自己独立单干。
换到现代来说,蚩尤就是一位普通员工,然后在世界前三强的两家公司内部,全都干到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又自己跑出去单干,随后白手起家创立公司,兼并了八十一个小公司成为跨国集团,成功跻身世界前三,并且吞掉了炎帝集团的股份.....
这样一看,妥妥的成功人士,简直是励志传奇。
所以,当时蚩尤的称呼是“灵尤”和“尤帝”。
蚩这个字到底有没有贬义,现在没有确切的说法,而帝这个称称,《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是“谛也,王天下之号”,在部落时期,指的是“超出本部范围影响力的部落首领”。
黄帝杀蚩尤之后,把蚩尤的旗帜扛起来,于是天下很多人都害怕,不敢再作乱,由此可以看出“帝”这个字的影响力之广。
《管子·地数》中说蚩尤在庐山采金铁作五兵,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山东人会跑到江西去挖矿,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蚩尤的影响力,至少是波及到了庐山地区的。
所以,同时代,像是震蒙氏,也就是匈奴祖先,为什么会被黄帝吓得到处跑,就是因为奇相偷了黄帝的玄珠,黄帝的玄珠也很有意思,第一次出去的时候丢了,在赤水岸昆仑丘附近,一堆人找了很久才找回来,第二次,黄帝自己不带玄珠了,让象罔,也就是那个粗心大意找到了玄珠的臣子,让他带着,结果就被奇相偷了。
震蒙氏听说自家女儿干了这个事情之后,连夜买了北上的国际班机飞走了。
大概情况如此:
奇相:“爹你猜我偷到什么了?”
震蒙:“女儿你猜我跑到哪里了?”
而震蒙氏在同时期,他们的首领也是称为“帝”的,因为影响力同样很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部族,在黄帝击败蚩尤之后,只是因为自家女儿偷了对方的东西这件事,连打都不敢打,庇护都不敢庇护,直接就逃了。
而奇相后来也知道自己闯了弥天大祸,投了长江自杀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击败蚩尤,吞并炎帝部族之后,黄帝已经达到了天下部族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其他称为“帝”的部族,是根本不敢和他动手的。
————
三皇说完,下面谈一谈五帝。
五帝,上面说过,同样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后面三个基本不变,也就是帝喾、尧、舜,至于前三个,有的时候会把颛顼排除加入少昊,有的时候会把少昊排除加入黄帝,有的时候会把黄帝排除加入后面两个....
而大禹,一般处于神隐状,正常情况下也不计入五帝,只有在谈到五行帝的时候,大禹会作为土帝出场。
而大禹不列五帝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儿子启,追封他为夏王。
所以,五帝的时代,如果从黄帝计算到大禹之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过“天下共主”(非五帝)这个职位的,一般情况下不计算少昊(因为他在东夷当老大,其他人都是在中原)。
但如果全部算上,一共是如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十年),唐尧,帝丹朱(三年),虞舜,大禹,伯益(指定接班人,但是继位之后,没过多久被启杀死)。
而同时代并行的,还有著名的山海种马王,也就是帝夋同志。
帝夋并不是什么金乌,再次强调,东皇太一也不是金乌。
帝夋是古传说中的人族古帝,时代介乎于帝榆惘初期至黄帝时期,他的大儿子就是帝鸿氏。
而东皇太一最早是作为“古仙人”出场的,原型是天上的“太一星”,后来作为楚国祭祀的最高神明,在九歌中有“天帝”、“上皇”的尊位。
汉代初期,东皇太一依旧作为最高上帝而存在,后来渐渐被“复起”的昊天上帝所取代,因为昊天上帝是周代官方祭祀的神灵,是周宫八神之首。
秦汉的时期不祭祀他,因为历代秦王恨不得把他放在地上踩,周天子都不在他们眼里,何况一个昊天上帝的神像,谁又会祭祀他呢。
但是到了汉代中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昊天上帝作为正统再一次出现,而东皇太一的祭祀开始衰落。
楚国除去祭祀九歌众神之外,还祭祀道祖鬻熊(高阳)和太子长琴(祝融),以及飞廉和望舒。
鬻熊是颛顼那一脉的祝融后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和太子长琴的老爹,应该并不是一位祝融,太子长琴的老爹是南方传说的祝融,但是山海经中地理位置处于西方,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祝融。
所以楚人自称是高阳之苗裔,是祝融之后人。
而再说到帝夋,帝夋有两个老婆,也就是羲和和常曦,常曦又称常仪,与望舒一样是月神,但是在常曦的时代,望舒似乎是作为女战神而存在,如果要作一个比较,像是赫拉和雅典娜的关系。
望舒应该并没有在山海经中出现(如果有请指正)。
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曦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些其实就是山海经中的各个国家。
最出名的就是十个太阳,也就是被大羿射下来的那十个,然而山海经失落了大羿的故事,只留下一句“帝夋赐大羿彤弓素箭,以扶下国”。
但是在同时代,其他的古书中,都说是尧赐予大羿弓箭,山海经中还有祝融持刀杀鲧,大禹破腹而生的传说,这些和其他的记载无法吻合,就像是我说的,在羽山,鲧死之后,祝融见到的那个孩子,按照时间推断,应该是大禹的弟弟炎融才对,并不应该是大禹。
所以此类单独故事,就单做神话来看就可以。
帝夋在山海经中的十个儿子,是十个部族首领,也是十个部落或者说“邦国”。
即:
帝鸿,三身,黑齿,中容,儋耳。
季厘,禺号,姬弃(后稷),晏龙,台玺。
附:
三身生义均。
帝鸿生帝江、白民。
台玺生叔均。
晏龙作琴瑟,生“司幽”,这个人,玩过古剑奇谭的应该知道。
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作舟船。
而番禺的后裔,就是奚仲,而奚仲属于薛部落,薛部落活动于大河流域附近,所以可以知道,禺号就是“薛”。
帝夋一系的人,广泛的在中原担任各种职务。
顺带一提,帝舜也有很多的孩子,在山海经中都有记录,一个比较著名的,除去大家都知道的商均,是“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人名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古戏的诞生,应该在帝舜的时期。
舜的时期,是书中妘载成长之后所要面对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巅峰陶器工艺,原始工业雏形,不论是古戏,还是刑法,亦或是棺,瓦片,岁首正月的制定,还是原始犁具的出现,包括中央集权,原始“天下”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很多后来能够看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都是在舜帝的时期完善与出现的。
故而后来有人说文明之始,始于舜帝。
讲完五帝,再简单说一说商周二代以及儒家。
————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抽红包!
着重的说一下天子与人皇的事情。
有很多人说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皇,什么周王就是天的儿子云云....
我不想夹带私货,但是有些话不得不说。
商是最重鬼神的一个时代,人殉是家常便饭,妇好死了之后,武丁甚至把她配祀给自己的几个老爹老爷,去当鬼妻,甚至还认为这不论是对自己,也是对妇好,都是一种至高荣耀,这在现代看来绝对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商朝,民间祭祀之风,鬼神占卜之事盛行,在颛顼时期被打压去处的血祭等死灰复燃,三代之治成为泡影,商朝后期,鬼神之风愈演愈烈,巫师的权利甚至可以影响到商王,而商王对外的称呼不是“人皇”而是“帝”或者王。
在商朝后期,帝作为死去的王的称呼,而活着的就是“商王”了,这是在迁都殷地之后发生的改变。
在纣王的时期,因为需要夺取祭祀权利,纣王要求废除鬼神祭祀以及人殉,甚至要解放奴隶,由此得罪了许多的巫师与古贵族阶级,从而联合了西方的周,而周的反叛,也并不是说被忽悠的,这个锅,还是得纣王自己来背。
纣王年轻时候确实是称得上英明神武,《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帝辛对内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但对外却在不断扩张领土,派兵作战东南夷族。一度将版图扩大到江淮地区,一直到达渤海和东海之滨。
有商一代,把天下这个概念扩充到淮河以下,直抵达长江,东夷九部中,徐夷(徐州人)国君被纣王打的自捆双手跪地来降,而这个徐夷后来也是参与过周初时期的“三监之乱”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之后,有苏国被攻破之后,东夷投降,纣王看上了著名的美人也就是苏妲己,或者说“苏己”,而纣王又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多人运动”.....
问题爆发在此,他前些年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然而因为九侯的女儿不喜欢多人运动,甚至骂了纣王,纣王就把她杀了,顺带把九侯也关押起来,鄂侯去捞人,结果自己也被制作成牛肉干,姬昌吓得半死,不免在暗地里准备跑路,结果被觊觎三公之位的崇侯虎盯上了,告发之后,姬昌也被捉了下狱。
然后去救姬昌的,也不是他儿子伯邑考,这个伯邑考有一种说法是已经被姬昌废了世子的位置,正在打酱油,而去救姬昌的,是他的臣子“闳夭”,套路自然还是那个套路,纣王当时正沉迷妲己,就放了姬昌。
后面就是默默积蓄实力造反的事情了。
但是周朝的“天子”称呼,其实还有一个称呼是“天王”!周宣王的时代就把这个称呼拿到了明面上来,意思商朝是人间的王,周朝要连天都匍匐在自己脚下!
前期称天子,也是因为自称受命于天的缘故,毕竟一开始是和那些巫师合作,然而周朝厉害就厉害在,把这些巫师利用完了就一脚踹开。
周武王姬发相信鬼神?
开玩笑,他渡河的时候,就有呵骂“阳侯”的事情,被姜子牙一通忽悠忽悠的热血沸腾的。
阳侯是伏羲氏时期的六辅佐天神之一,属于黄河流域的“波涛之神”!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渡过孟津,突然大水汹涌,人们都说是阳侯在呵斥周朝军队,但是周武王直接骂了一通,在《战国策·韩策》里面有记录,大致意思简单翻译“我是你爹,给老子滚”。
姜子牙在武王伐纣之前,进行占卜,那时候姬发还不是个精神小伙,他还有点迷信鬼神,结果占卜出好几次大凶就有些打退堂鼓,结果姜子牙一脚把龟壳踩碎了,说“这种腐朽的破烂玩意,烂龟壳和烂草,怎么可能知道天命呢”!【“龟壳朽骨,蓍草枯叶,安能辨吉凶?”】
然后姬发就跟着姜子牙出发,路上车裂成三块,牛马也被打雷声震死,后来又连续下了三天大雨,谁看都觉得邪门,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情不能成了。
结果姜子牙来一句:“车子碎裂,这预示我们要兵分三路。骏马震死,这是上天要让大王换好马。之所以下三天雨,是上天让我们休整三日,然后抓紧赶路。”
对吧!来都来了,你不打个朝歌走吗?
武王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大过年的来都来了.....
然后纣王就扑街了。
所以说,周代其实是不怎么相信鬼神祭祀的,从姜子牙开始就是借着“鬼神之皮”来行人道之事,反而是商代的鬼神之风极其浓烈。
后来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有没有鬼神呢,我他妈也不知道。
墨子则是弄了个天鬼,其实也就是吓唬那些君王,意思是你不遵循大义,天鬼就会降下恶运给你,结果各个君王没一个相信的,墨子后来也就不提天鬼了。
————
然后到了孟子,这里终于提及到儒家的黑吹问题。
儒家之中,最大的尧舜吹是孟子,最大的尧舜黑是孟子的徒弟万章,但是竹书纪年需要纠正的有一点。
《竹书纪年》有两本,一个是古本,一个是今本。
古本竹书纪年,从未曾有尧杀帝挚,舜囚尧,放丹朱,禹逼舜,流苍梧的说法。
而后来的今本竹书纪年,是古人从西晋各路史书文献,一路至元明两朝复原而来的。
这里面很有可能大量引用了法家韩非子的文献,韩非子说过“舜囚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者,人臣弑其君也”!
韩非子的文献中,大量的抨击了上古的禅让制,这是因为法家的主要政治举措是“法今王”,而儒家则是“法先王”。
所以作为对立派的法家,你儒家吹什么,我法家当然就要抨击什么。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首先一点,他肯定是基于政治因素而服务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君王看重而使用他们的学说。
孟子和万章的分歧就来自于此,孟子属于那种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一生没有得到过重用,在梁惠王门下待过一段时间,但是也离开了,因为梁惠王开口就是追逐利益,孟子就很失望。
而万章这个人,在《孟子·万章》之中,记录过他和孟子的问题,他就问过孟子,谁说的舜就贤,尧就有德?为什么舜成了天子就变脸流放了他的弟弟象?
万章很得孟子喜爱,但是他也问过孟子很多离经叛道的问题,他和公孙丑一起修著了《孟子》一书,但是从语言上来看,在《公孙丑》和《万章》两篇之中,可以看出来,万章的思想其实类似子夏。
他并不是一定拘泥于儒家所谓的“圣王学说”,故而他大肆抨击尧舜禹汤四个人,可以认为,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很有可能吸收了万章的一部分学说思想,因为对于尧舜禹汤的质疑,最早也是最激烈的,就是万章提出来的,在那个儒家虽然衰弱,但还没有彻底趴在地上的时代,这种疑问,明显是大逆不道的。
孟子的时代与墨子、杨朱差不多,在那个战国初期,“天下不归杨则归墨”的时代,孟子的儒家传统学说显然是岌岌可危的,如果不作出点变革,那肯定要完蛋。
前有墨子、杨朱,后有商鞅,张仪,慎到,申不害!
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四家围剿,儒家可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
而他的徒弟,万章,显然就是最好的救治儒家的良药。
并不是说儒家喜欢背刺,而是在某些时代,必须要做出些许变革,春秋末年有子夏,战国时期有荀子,他们都是儒家中的变革派,而他们也做的很成功,子夏的学生有李悝,吴起,魏文侯等一票春秋时期的大佬,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张苍....
学生很对,然而就是没有自家儒门的学生,从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儒家虽为百家之师,但自己的生存土壤,在那个时期,确实是几乎没有了。
孔子开私塾教学,打破了旧有贵族的教育垄断,而在眼看遏制无望之后,无数的学说门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所以说孔子是开天辟地一般的人物,但是不代表他的后人孔家店就有多好。
圣人的归圣人,后人的归后人。孔子,孟子之流,之所以颠沛流离大半生,有名却无君所用,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心中的道义,还幻想着可以有一个君王去实现他们口中的“大同社会”。
最早的“大同社会”的说法,就是孔子提出来的。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意思就是人能自食其力,残废的人可以得到国家的赡养,壮年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工作,老人可以颐养天年,孩子可以放心成长,国家的领导者一定要选项与能,要讲信和和睦,人们不会只亲近自己的亲人,而是对其他人一样包容,于是这样恶人就不会作乱,盗贼也不敢出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是不是很像七十年代的中国?
他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有一米九的身高,壮的能扛城门,但是不肯以力闻名天下,而偏要去教书育人,他确实是做出了成绩,但是天下人却讥笑他的理想是愚蠢的。
孔子一方面想要打破旧有的贵族教育垄断,一方面又在极力维护周礼的颜面,他就像是春秋末年的糊墙工匠,明知道这个房屋要倒塌了,但是还希望它能多撑一会。
所以孔子四见老聃,他认为只有老聃才能给他指引方向,幼年的时候第一次见老聃,老聃带着孔子去给人家哭丧,这是曾子问孔子的时候,孔子自己的口述,那时候他还和老聃一起吃过人家给的盒饭。
《礼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老子的思想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及西出函谷之后,虽有秦失哭丧老聃的事件,但孔子似乎再也没有见过老聃了。
儒家的黑吹,都是基于政治主张,春秋时期的儒家,和后世的儒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后世的儒,确切的来说应该叫做“儒教”。
当把一个人推举到神的位置,这些教徒往往会打着他的名义,胡作非为。
————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或者,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的都称他为伟人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鲁迅《华盖集续篇》
那么,关于书中人物的名称以及梳理,明天晚上会发在作品相关之中。
至于更新,要稍晚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