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第539节
所以,在民间也有传闻,说雍正是因为服用金丹过量而死的。
有人猜测,乾隆知道父亲是服用道士丹药致死,所以对这些道人深恶痛绝,便急于将他们赶走。
但他又怕他们泄露雍正帝服用丹药的秘密,将雍正帝不明事理、中毒身亡、不得善终的坏名声广播于天下,便下了圣旨封嘴。
这个猜测不无道理,因为乾隆上位之后,就开始重佛抑道。
在他登基之后,江西巡抚常安上奏汇报了本省夏雨不足,所以在省城及庐山上清宫等地请僧道设斋祈祷雨水等事。
但此举却遭到了乾隆严厉训斥。
乾隆表示:“今见汝奏摺八件,将不关紧要之事,胪列于前,而将奏报雨泽秋成之摺,置于最后。
是汝以雨泽为可缓之事,而竟不以民食为重也。况斋僧道之举,不过祈祷中一事。
多一僧道,即少一农民,乃若辈不惟不耕而食,且食必精良;不惟不织,而衣必细美。
室庐器用,玩好百物。争取华靡,计上农夫三人,肉袒深耕,尚不足以给僧道一人,不亦悖乎!”
他虽然在斥责的话中将僧道并列,但在他登基之后,一直在广建藏传佛教的佛堂、寺庙。
比如宫内的养心殿和中正殿都设有他日常拈香、敬佛、念佛珠的佛堂。
而国中道人却在他的打压之下,从巅峰时期的十万多人掉到了只有两万多人。
所以,后世之人愈发怀疑,雍正之死,就是因为服用金丹过量,所以乾隆才迁怒于道教,打压道教的。
第615章 药膳大师
对于雍正真正的死因,一直没有定论,李逸也只是好奇瞄过一眼,没有细究。
但这次附身在张玄清的身上,却让他突然想起了这茬。
张玄清的叔父就是当年亲历了雍正暴毙事件的张太虚,而且还是炼制既济丹的负责人。
如果雍正真是因为吃了太多丹药而死的,那他就是元凶。
可他被乾隆驱逐出宫后,却一直好端端的在龙虎山炼丹,无病无灾,乾隆也没有动他,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重要的是,他居然还把侄子送进宫来,给乾隆当御厨,这就更奇怪了。
看着镜中的张玄清,李逸对照着回忆。
他记得,张玄清应该是乾隆二十六年进御膳房的,也就是乾隆五十大寿的那年,比李凯乐晚五年。
但进御膳房之后,他呆了五年,都没有给乾隆做过饭菜。
不过他每天也都是按时按点的“打卡上班”,按时“下班”。
平日里他也不会和同僚们聊天说笑,只是一个人待着。
御膳房里,每个御厨都要为自己的菜品负责,所以除了自己带进来的帮厨之外,基本上不会让别人插手。
所以也没人找他帮过忙,他就一个人闲待着,要么坐着喝茶,要么在院子里发呆。
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入秋,乾隆偶感风寒,吃不下去饭。
于是他突然下了道口谕,让御膳房张玄清烧一道汤来发发汗。
口谕传到御膳房的时候,大家都忘了有张玄清这个人存在。
一直到他出来接旨,大家才想起有他这么号人存在。
那次李凯乐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常卖你。
张玄清领了口谕后,就和太监到一旁说了几句话。
虽然没听到他说的是什么,但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是询问乾隆的情况,好知道做什么汤。
毕竟乾隆只是说烧一道汤,却没说过要烧什么汤。
在跟太监打听过情况后,张玄清就去了厨房里,不消半个时辰,就烧了一道萝卜羊肉汤。
太监给乾隆送去,半个多时辰后,就有太监把食盒送了回来。
食盒里的汤碗已经被喝得干干净净了,只有一个空碗被送了回来。
看到空碗后,御膳房一片哗然。
乾隆吃不下饭,御膳房十多位御厨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道道乾隆爱吃的菜肴,给乾隆送了过去,但乾隆却一口也吃不下。
甚至还没端到床头,就被闻到味道的乾隆赶走了。
但张玄清这道汤,不仅被乾隆喝了,而且还连汤带料,喝了个干净。
于是乎,御厨们就都向张玄清打听了起来,想问问他那道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喝。
张玄清也不藏私,表示他只用了白萝卜,葱白,以及几根小羊排烧了锅汤,出锅前撒了些胡椒粉罢了。
御厨们对此都表示有些怀疑,因为这么简单的汤他们都会烧,但为什么张玄清烧的,乾隆就愿意喝呢?
这时候,还是张东官猜到了缘由。
正所谓药食同源,张玄清并不是按照烧菜的道理烧的这道汤,而是按照药理来烧的。
白萝卜本身就可以消炎、化痰、止咳、理气。
葱白也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
这两样食材组合起来,本就是一道传统汤药。
而羊肉虽然是发物,但同样也有温补的功效。
乾隆的体质对羊肉接受程度很高,适量食用是不会有问题的。
再加上最后出锅时撒的胡椒,也有有消痰解毒、缓解腹泻、增进食欲的功效。
这一道汤放在乾隆面前,自然可以引起他的食欲。
在听到的张东官的解释后,御厨们这才明白,原来张玄清是一位药膳大师。
于是,在场御厨都向他恭贺,认为乾隆喝他的汤喝得满意,肯定会重重有赏。
但奇怪的是,从那之后,乾隆却像是把他忘了一样,一连一年多,都没再召过他的菜。
而他也不在意,又回到了之前摸鱼的状态。
一直到一年多之后,乾隆再次生病,才又让他煲一碗粥。
而在张玄清给乾隆煲了一碗薏米红糖粥之后,乾隆喝完,又把他晾起来了。
自此,乾隆每次生病,都会让张玄清做份药膳吃。
一直到乾隆五十年以后,乾隆召他做膳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从乾隆五十年,一直到乾隆过世,隔三差五就会让张玄清烧份药膳。
尤其是过世前的几年,每天晚上乾隆都要喝一碗张玄清熬的汤。
而民间也有传言,说乾隆之所以那么长寿,就是因为吃了张玄清做的药膳。
看着镜子里年龄尚轻的张玄清,李逸若有所思。
只是看相貌,这应该是张玄清刚进京的那几年。
而他这次附身,想必就是要掌握张玄清的这手药膳功夫了。
虽然他也会做几道药膳汤,但和张玄清这种专业药膳厨师还是没法比的。
放下铜镜,他将房间收拾了一通,把随身物品也整理了一遍。
张玄清家底颇丰,箱子里压着上千两的银票,还有几十两碎散银子。
但翻箱倒柜找了一圈,李逸却没找到度牒。
低头看着身上的道袍,李逸不免有些疑惑。
没有度牒就意味着不是正式的道士,没有皈依。
那张玄清为什么穿着道袍?
而且他记得,平日里,张玄清也都是穿着便服进宫的,从来没有穿过道袍。
略一思索,他就换下了道袍,换上了一身便服,迈步走出了房门。
这些疑惑,他有的是时间解开。
既来之则安之,对于这样的经历,他早已经熟门熟路了。
迈步离开了院子,他就上了前门大街。
逛着熟悉的街道,他口中哼着:“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
主动出击,总比坐在房子里熬日子好些。
他打算去药铺里逛逛,熟悉熟悉药性。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
木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影浮现。
看着面前木碑上浮现的铭文,李逸静静等候着记忆疏离。
张玄清(雍正九年八月初八至嘉庆十一年五月十六)
男,赣省饶州府人,自小习道,因顺治十八年康熙登基后下至全国停发度牒,遂以俗家弟子身份入龙虎山习道,研习药理。
乾隆二十六年,受叔父张太虚举荐,入宫担任药膳御厨。
嘉庆十年,返龙虎山皈依,次年坐化。
第616章 既济丹
随着记忆疏离渐渐生效,那些属于张玄清的记忆也被剥离了出去。
李逸回顾着那些记忆碎片,眼神淡然。 ↑返回顶部↑
有人猜测,乾隆知道父亲是服用道士丹药致死,所以对这些道人深恶痛绝,便急于将他们赶走。
但他又怕他们泄露雍正帝服用丹药的秘密,将雍正帝不明事理、中毒身亡、不得善终的坏名声广播于天下,便下了圣旨封嘴。
这个猜测不无道理,因为乾隆上位之后,就开始重佛抑道。
在他登基之后,江西巡抚常安上奏汇报了本省夏雨不足,所以在省城及庐山上清宫等地请僧道设斋祈祷雨水等事。
但此举却遭到了乾隆严厉训斥。
乾隆表示:“今见汝奏摺八件,将不关紧要之事,胪列于前,而将奏报雨泽秋成之摺,置于最后。
是汝以雨泽为可缓之事,而竟不以民食为重也。况斋僧道之举,不过祈祷中一事。
多一僧道,即少一农民,乃若辈不惟不耕而食,且食必精良;不惟不织,而衣必细美。
室庐器用,玩好百物。争取华靡,计上农夫三人,肉袒深耕,尚不足以给僧道一人,不亦悖乎!”
他虽然在斥责的话中将僧道并列,但在他登基之后,一直在广建藏传佛教的佛堂、寺庙。
比如宫内的养心殿和中正殿都设有他日常拈香、敬佛、念佛珠的佛堂。
而国中道人却在他的打压之下,从巅峰时期的十万多人掉到了只有两万多人。
所以,后世之人愈发怀疑,雍正之死,就是因为服用金丹过量,所以乾隆才迁怒于道教,打压道教的。
第615章 药膳大师
对于雍正真正的死因,一直没有定论,李逸也只是好奇瞄过一眼,没有细究。
但这次附身在张玄清的身上,却让他突然想起了这茬。
张玄清的叔父就是当年亲历了雍正暴毙事件的张太虚,而且还是炼制既济丹的负责人。
如果雍正真是因为吃了太多丹药而死的,那他就是元凶。
可他被乾隆驱逐出宫后,却一直好端端的在龙虎山炼丹,无病无灾,乾隆也没有动他,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重要的是,他居然还把侄子送进宫来,给乾隆当御厨,这就更奇怪了。
看着镜中的张玄清,李逸对照着回忆。
他记得,张玄清应该是乾隆二十六年进御膳房的,也就是乾隆五十大寿的那年,比李凯乐晚五年。
但进御膳房之后,他呆了五年,都没有给乾隆做过饭菜。
不过他每天也都是按时按点的“打卡上班”,按时“下班”。
平日里他也不会和同僚们聊天说笑,只是一个人待着。
御膳房里,每个御厨都要为自己的菜品负责,所以除了自己带进来的帮厨之外,基本上不会让别人插手。
所以也没人找他帮过忙,他就一个人闲待着,要么坐着喝茶,要么在院子里发呆。
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入秋,乾隆偶感风寒,吃不下去饭。
于是他突然下了道口谕,让御膳房张玄清烧一道汤来发发汗。
口谕传到御膳房的时候,大家都忘了有张玄清这个人存在。
一直到他出来接旨,大家才想起有他这么号人存在。
那次李凯乐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常卖你。
张玄清领了口谕后,就和太监到一旁说了几句话。
虽然没听到他说的是什么,但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是询问乾隆的情况,好知道做什么汤。
毕竟乾隆只是说烧一道汤,却没说过要烧什么汤。
在跟太监打听过情况后,张玄清就去了厨房里,不消半个时辰,就烧了一道萝卜羊肉汤。
太监给乾隆送去,半个多时辰后,就有太监把食盒送了回来。
食盒里的汤碗已经被喝得干干净净了,只有一个空碗被送了回来。
看到空碗后,御膳房一片哗然。
乾隆吃不下饭,御膳房十多位御厨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道道乾隆爱吃的菜肴,给乾隆送了过去,但乾隆却一口也吃不下。
甚至还没端到床头,就被闻到味道的乾隆赶走了。
但张玄清这道汤,不仅被乾隆喝了,而且还连汤带料,喝了个干净。
于是乎,御厨们就都向张玄清打听了起来,想问问他那道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喝。
张玄清也不藏私,表示他只用了白萝卜,葱白,以及几根小羊排烧了锅汤,出锅前撒了些胡椒粉罢了。
御厨们对此都表示有些怀疑,因为这么简单的汤他们都会烧,但为什么张玄清烧的,乾隆就愿意喝呢?
这时候,还是张东官猜到了缘由。
正所谓药食同源,张玄清并不是按照烧菜的道理烧的这道汤,而是按照药理来烧的。
白萝卜本身就可以消炎、化痰、止咳、理气。
葱白也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
这两样食材组合起来,本就是一道传统汤药。
而羊肉虽然是发物,但同样也有温补的功效。
乾隆的体质对羊肉接受程度很高,适量食用是不会有问题的。
再加上最后出锅时撒的胡椒,也有有消痰解毒、缓解腹泻、增进食欲的功效。
这一道汤放在乾隆面前,自然可以引起他的食欲。
在听到的张东官的解释后,御厨们这才明白,原来张玄清是一位药膳大师。
于是,在场御厨都向他恭贺,认为乾隆喝他的汤喝得满意,肯定会重重有赏。
但奇怪的是,从那之后,乾隆却像是把他忘了一样,一连一年多,都没再召过他的菜。
而他也不在意,又回到了之前摸鱼的状态。
一直到一年多之后,乾隆再次生病,才又让他煲一碗粥。
而在张玄清给乾隆煲了一碗薏米红糖粥之后,乾隆喝完,又把他晾起来了。
自此,乾隆每次生病,都会让张玄清做份药膳吃。
一直到乾隆五十年以后,乾隆召他做膳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从乾隆五十年,一直到乾隆过世,隔三差五就会让张玄清烧份药膳。
尤其是过世前的几年,每天晚上乾隆都要喝一碗张玄清熬的汤。
而民间也有传言,说乾隆之所以那么长寿,就是因为吃了张玄清做的药膳。
看着镜子里年龄尚轻的张玄清,李逸若有所思。
只是看相貌,这应该是张玄清刚进京的那几年。
而他这次附身,想必就是要掌握张玄清的这手药膳功夫了。
虽然他也会做几道药膳汤,但和张玄清这种专业药膳厨师还是没法比的。
放下铜镜,他将房间收拾了一通,把随身物品也整理了一遍。
张玄清家底颇丰,箱子里压着上千两的银票,还有几十两碎散银子。
但翻箱倒柜找了一圈,李逸却没找到度牒。
低头看着身上的道袍,李逸不免有些疑惑。
没有度牒就意味着不是正式的道士,没有皈依。
那张玄清为什么穿着道袍?
而且他记得,平日里,张玄清也都是穿着便服进宫的,从来没有穿过道袍。
略一思索,他就换下了道袍,换上了一身便服,迈步走出了房门。
这些疑惑,他有的是时间解开。
既来之则安之,对于这样的经历,他早已经熟门熟路了。
迈步离开了院子,他就上了前门大街。
逛着熟悉的街道,他口中哼着:“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
主动出击,总比坐在房子里熬日子好些。
他打算去药铺里逛逛,熟悉熟悉药性。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
木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影浮现。
看着面前木碑上浮现的铭文,李逸静静等候着记忆疏离。
张玄清(雍正九年八月初八至嘉庆十一年五月十六)
男,赣省饶州府人,自小习道,因顺治十八年康熙登基后下至全国停发度牒,遂以俗家弟子身份入龙虎山习道,研习药理。
乾隆二十六年,受叔父张太虚举荐,入宫担任药膳御厨。
嘉庆十年,返龙虎山皈依,次年坐化。
第616章 既济丹
随着记忆疏离渐渐生效,那些属于张玄清的记忆也被剥离了出去。
李逸回顾着那些记忆碎片,眼神淡然。 ↑返回顶部↑
所以,在民间也有传闻,说雍正是因为服用金丹过量而死的。
有人猜测,乾隆知道父亲是服用道士丹药致死,所以对这些道人深恶痛绝,便急于将他们赶走。
但他又怕他们泄露雍正帝服用丹药的秘密,将雍正帝不明事理、中毒身亡、不得善终的坏名声广播于天下,便下了圣旨封嘴。
这个猜测不无道理,因为乾隆上位之后,就开始重佛抑道。
在他登基之后,江西巡抚常安上奏汇报了本省夏雨不足,所以在省城及庐山上清宫等地请僧道设斋祈祷雨水等事。
但此举却遭到了乾隆严厉训斥。
乾隆表示:“今见汝奏摺八件,将不关紧要之事,胪列于前,而将奏报雨泽秋成之摺,置于最后。
是汝以雨泽为可缓之事,而竟不以民食为重也。况斋僧道之举,不过祈祷中一事。
多一僧道,即少一农民,乃若辈不惟不耕而食,且食必精良;不惟不织,而衣必细美。
室庐器用,玩好百物。争取华靡,计上农夫三人,肉袒深耕,尚不足以给僧道一人,不亦悖乎!”
他虽然在斥责的话中将僧道并列,但在他登基之后,一直在广建藏传佛教的佛堂、寺庙。
比如宫内的养心殿和中正殿都设有他日常拈香、敬佛、念佛珠的佛堂。
而国中道人却在他的打压之下,从巅峰时期的十万多人掉到了只有两万多人。
所以,后世之人愈发怀疑,雍正之死,就是因为服用金丹过量,所以乾隆才迁怒于道教,打压道教的。
第615章 药膳大师
对于雍正真正的死因,一直没有定论,李逸也只是好奇瞄过一眼,没有细究。
但这次附身在张玄清的身上,却让他突然想起了这茬。
张玄清的叔父就是当年亲历了雍正暴毙事件的张太虚,而且还是炼制既济丹的负责人。
如果雍正真是因为吃了太多丹药而死的,那他就是元凶。
可他被乾隆驱逐出宫后,却一直好端端的在龙虎山炼丹,无病无灾,乾隆也没有动他,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重要的是,他居然还把侄子送进宫来,给乾隆当御厨,这就更奇怪了。
看着镜中的张玄清,李逸对照着回忆。
他记得,张玄清应该是乾隆二十六年进御膳房的,也就是乾隆五十大寿的那年,比李凯乐晚五年。
但进御膳房之后,他呆了五年,都没有给乾隆做过饭菜。
不过他每天也都是按时按点的“打卡上班”,按时“下班”。
平日里他也不会和同僚们聊天说笑,只是一个人待着。
御膳房里,每个御厨都要为自己的菜品负责,所以除了自己带进来的帮厨之外,基本上不会让别人插手。
所以也没人找他帮过忙,他就一个人闲待着,要么坐着喝茶,要么在院子里发呆。
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入秋,乾隆偶感风寒,吃不下去饭。
于是他突然下了道口谕,让御膳房张玄清烧一道汤来发发汗。
口谕传到御膳房的时候,大家都忘了有张玄清这个人存在。
一直到他出来接旨,大家才想起有他这么号人存在。
那次李凯乐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常卖你。
张玄清领了口谕后,就和太监到一旁说了几句话。
虽然没听到他说的是什么,但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是询问乾隆的情况,好知道做什么汤。
毕竟乾隆只是说烧一道汤,却没说过要烧什么汤。
在跟太监打听过情况后,张玄清就去了厨房里,不消半个时辰,就烧了一道萝卜羊肉汤。
太监给乾隆送去,半个多时辰后,就有太监把食盒送了回来。
食盒里的汤碗已经被喝得干干净净了,只有一个空碗被送了回来。
看到空碗后,御膳房一片哗然。
乾隆吃不下饭,御膳房十多位御厨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道道乾隆爱吃的菜肴,给乾隆送了过去,但乾隆却一口也吃不下。
甚至还没端到床头,就被闻到味道的乾隆赶走了。
但张玄清这道汤,不仅被乾隆喝了,而且还连汤带料,喝了个干净。
于是乎,御厨们就都向张玄清打听了起来,想问问他那道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喝。
张玄清也不藏私,表示他只用了白萝卜,葱白,以及几根小羊排烧了锅汤,出锅前撒了些胡椒粉罢了。
御厨们对此都表示有些怀疑,因为这么简单的汤他们都会烧,但为什么张玄清烧的,乾隆就愿意喝呢?
这时候,还是张东官猜到了缘由。
正所谓药食同源,张玄清并不是按照烧菜的道理烧的这道汤,而是按照药理来烧的。
白萝卜本身就可以消炎、化痰、止咳、理气。
葱白也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
这两样食材组合起来,本就是一道传统汤药。
而羊肉虽然是发物,但同样也有温补的功效。
乾隆的体质对羊肉接受程度很高,适量食用是不会有问题的。
再加上最后出锅时撒的胡椒,也有有消痰解毒、缓解腹泻、增进食欲的功效。
这一道汤放在乾隆面前,自然可以引起他的食欲。
在听到的张东官的解释后,御厨们这才明白,原来张玄清是一位药膳大师。
于是,在场御厨都向他恭贺,认为乾隆喝他的汤喝得满意,肯定会重重有赏。
但奇怪的是,从那之后,乾隆却像是把他忘了一样,一连一年多,都没再召过他的菜。
而他也不在意,又回到了之前摸鱼的状态。
一直到一年多之后,乾隆再次生病,才又让他煲一碗粥。
而在张玄清给乾隆煲了一碗薏米红糖粥之后,乾隆喝完,又把他晾起来了。
自此,乾隆每次生病,都会让张玄清做份药膳吃。
一直到乾隆五十年以后,乾隆召他做膳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从乾隆五十年,一直到乾隆过世,隔三差五就会让张玄清烧份药膳。
尤其是过世前的几年,每天晚上乾隆都要喝一碗张玄清熬的汤。
而民间也有传言,说乾隆之所以那么长寿,就是因为吃了张玄清做的药膳。
看着镜子里年龄尚轻的张玄清,李逸若有所思。
只是看相貌,这应该是张玄清刚进京的那几年。
而他这次附身,想必就是要掌握张玄清的这手药膳功夫了。
虽然他也会做几道药膳汤,但和张玄清这种专业药膳厨师还是没法比的。
放下铜镜,他将房间收拾了一通,把随身物品也整理了一遍。
张玄清家底颇丰,箱子里压着上千两的银票,还有几十两碎散银子。
但翻箱倒柜找了一圈,李逸却没找到度牒。
低头看着身上的道袍,李逸不免有些疑惑。
没有度牒就意味着不是正式的道士,没有皈依。
那张玄清为什么穿着道袍?
而且他记得,平日里,张玄清也都是穿着便服进宫的,从来没有穿过道袍。
略一思索,他就换下了道袍,换上了一身便服,迈步走出了房门。
这些疑惑,他有的是时间解开。
既来之则安之,对于这样的经历,他早已经熟门熟路了。
迈步离开了院子,他就上了前门大街。
逛着熟悉的街道,他口中哼着:“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
主动出击,总比坐在房子里熬日子好些。
他打算去药铺里逛逛,熟悉熟悉药性。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
木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影浮现。
看着面前木碑上浮现的铭文,李逸静静等候着记忆疏离。
张玄清(雍正九年八月初八至嘉庆十一年五月十六)
男,赣省饶州府人,自小习道,因顺治十八年康熙登基后下至全国停发度牒,遂以俗家弟子身份入龙虎山习道,研习药理。
乾隆二十六年,受叔父张太虚举荐,入宫担任药膳御厨。
嘉庆十年,返龙虎山皈依,次年坐化。
第616章 既济丹
随着记忆疏离渐渐生效,那些属于张玄清的记忆也被剥离了出去。
李逸回顾着那些记忆碎片,眼神淡然。
有人猜测,乾隆知道父亲是服用道士丹药致死,所以对这些道人深恶痛绝,便急于将他们赶走。
但他又怕他们泄露雍正帝服用丹药的秘密,将雍正帝不明事理、中毒身亡、不得善终的坏名声广播于天下,便下了圣旨封嘴。
这个猜测不无道理,因为乾隆上位之后,就开始重佛抑道。
在他登基之后,江西巡抚常安上奏汇报了本省夏雨不足,所以在省城及庐山上清宫等地请僧道设斋祈祷雨水等事。
但此举却遭到了乾隆严厉训斥。
乾隆表示:“今见汝奏摺八件,将不关紧要之事,胪列于前,而将奏报雨泽秋成之摺,置于最后。
是汝以雨泽为可缓之事,而竟不以民食为重也。况斋僧道之举,不过祈祷中一事。
多一僧道,即少一农民,乃若辈不惟不耕而食,且食必精良;不惟不织,而衣必细美。
室庐器用,玩好百物。争取华靡,计上农夫三人,肉袒深耕,尚不足以给僧道一人,不亦悖乎!”
他虽然在斥责的话中将僧道并列,但在他登基之后,一直在广建藏传佛教的佛堂、寺庙。
比如宫内的养心殿和中正殿都设有他日常拈香、敬佛、念佛珠的佛堂。
而国中道人却在他的打压之下,从巅峰时期的十万多人掉到了只有两万多人。
所以,后世之人愈发怀疑,雍正之死,就是因为服用金丹过量,所以乾隆才迁怒于道教,打压道教的。
第615章 药膳大师
对于雍正真正的死因,一直没有定论,李逸也只是好奇瞄过一眼,没有细究。
但这次附身在张玄清的身上,却让他突然想起了这茬。
张玄清的叔父就是当年亲历了雍正暴毙事件的张太虚,而且还是炼制既济丹的负责人。
如果雍正真是因为吃了太多丹药而死的,那他就是元凶。
可他被乾隆驱逐出宫后,却一直好端端的在龙虎山炼丹,无病无灾,乾隆也没有动他,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重要的是,他居然还把侄子送进宫来,给乾隆当御厨,这就更奇怪了。
看着镜中的张玄清,李逸对照着回忆。
他记得,张玄清应该是乾隆二十六年进御膳房的,也就是乾隆五十大寿的那年,比李凯乐晚五年。
但进御膳房之后,他呆了五年,都没有给乾隆做过饭菜。
不过他每天也都是按时按点的“打卡上班”,按时“下班”。
平日里他也不会和同僚们聊天说笑,只是一个人待着。
御膳房里,每个御厨都要为自己的菜品负责,所以除了自己带进来的帮厨之外,基本上不会让别人插手。
所以也没人找他帮过忙,他就一个人闲待着,要么坐着喝茶,要么在院子里发呆。
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入秋,乾隆偶感风寒,吃不下去饭。
于是他突然下了道口谕,让御膳房张玄清烧一道汤来发发汗。
口谕传到御膳房的时候,大家都忘了有张玄清这个人存在。
一直到他出来接旨,大家才想起有他这么号人存在。
那次李凯乐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常卖你。
张玄清领了口谕后,就和太监到一旁说了几句话。
虽然没听到他说的是什么,但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是询问乾隆的情况,好知道做什么汤。
毕竟乾隆只是说烧一道汤,却没说过要烧什么汤。
在跟太监打听过情况后,张玄清就去了厨房里,不消半个时辰,就烧了一道萝卜羊肉汤。
太监给乾隆送去,半个多时辰后,就有太监把食盒送了回来。
食盒里的汤碗已经被喝得干干净净了,只有一个空碗被送了回来。
看到空碗后,御膳房一片哗然。
乾隆吃不下饭,御膳房十多位御厨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道道乾隆爱吃的菜肴,给乾隆送了过去,但乾隆却一口也吃不下。
甚至还没端到床头,就被闻到味道的乾隆赶走了。
但张玄清这道汤,不仅被乾隆喝了,而且还连汤带料,喝了个干净。
于是乎,御厨们就都向张玄清打听了起来,想问问他那道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喝。
张玄清也不藏私,表示他只用了白萝卜,葱白,以及几根小羊排烧了锅汤,出锅前撒了些胡椒粉罢了。
御厨们对此都表示有些怀疑,因为这么简单的汤他们都会烧,但为什么张玄清烧的,乾隆就愿意喝呢?
这时候,还是张东官猜到了缘由。
正所谓药食同源,张玄清并不是按照烧菜的道理烧的这道汤,而是按照药理来烧的。
白萝卜本身就可以消炎、化痰、止咳、理气。
葱白也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
这两样食材组合起来,本就是一道传统汤药。
而羊肉虽然是发物,但同样也有温补的功效。
乾隆的体质对羊肉接受程度很高,适量食用是不会有问题的。
再加上最后出锅时撒的胡椒,也有有消痰解毒、缓解腹泻、增进食欲的功效。
这一道汤放在乾隆面前,自然可以引起他的食欲。
在听到的张东官的解释后,御厨们这才明白,原来张玄清是一位药膳大师。
于是,在场御厨都向他恭贺,认为乾隆喝他的汤喝得满意,肯定会重重有赏。
但奇怪的是,从那之后,乾隆却像是把他忘了一样,一连一年多,都没再召过他的菜。
而他也不在意,又回到了之前摸鱼的状态。
一直到一年多之后,乾隆再次生病,才又让他煲一碗粥。
而在张玄清给乾隆煲了一碗薏米红糖粥之后,乾隆喝完,又把他晾起来了。
自此,乾隆每次生病,都会让张玄清做份药膳吃。
一直到乾隆五十年以后,乾隆召他做膳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从乾隆五十年,一直到乾隆过世,隔三差五就会让张玄清烧份药膳。
尤其是过世前的几年,每天晚上乾隆都要喝一碗张玄清熬的汤。
而民间也有传言,说乾隆之所以那么长寿,就是因为吃了张玄清做的药膳。
看着镜子里年龄尚轻的张玄清,李逸若有所思。
只是看相貌,这应该是张玄清刚进京的那几年。
而他这次附身,想必就是要掌握张玄清的这手药膳功夫了。
虽然他也会做几道药膳汤,但和张玄清这种专业药膳厨师还是没法比的。
放下铜镜,他将房间收拾了一通,把随身物品也整理了一遍。
张玄清家底颇丰,箱子里压着上千两的银票,还有几十两碎散银子。
但翻箱倒柜找了一圈,李逸却没找到度牒。
低头看着身上的道袍,李逸不免有些疑惑。
没有度牒就意味着不是正式的道士,没有皈依。
那张玄清为什么穿着道袍?
而且他记得,平日里,张玄清也都是穿着便服进宫的,从来没有穿过道袍。
略一思索,他就换下了道袍,换上了一身便服,迈步走出了房门。
这些疑惑,他有的是时间解开。
既来之则安之,对于这样的经历,他早已经熟门熟路了。
迈步离开了院子,他就上了前门大街。
逛着熟悉的街道,他口中哼着:“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
主动出击,总比坐在房子里熬日子好些。
他打算去药铺里逛逛,熟悉熟悉药性。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
木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影浮现。
看着面前木碑上浮现的铭文,李逸静静等候着记忆疏离。
张玄清(雍正九年八月初八至嘉庆十一年五月十六)
男,赣省饶州府人,自小习道,因顺治十八年康熙登基后下至全国停发度牒,遂以俗家弟子身份入龙虎山习道,研习药理。
乾隆二十六年,受叔父张太虚举荐,入宫担任药膳御厨。
嘉庆十年,返龙虎山皈依,次年坐化。
第616章 既济丹
随着记忆疏离渐渐生效,那些属于张玄清的记忆也被剥离了出去。
李逸回顾着那些记忆碎片,眼神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