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2010
2010年的新年,姚远是从看电影开始的,但不是看《人类清除计划》,而是《阿凡达》。
这部片的故事很多。
在去年9月份,为了商讨引进《阿凡达》,电影局领导、中影领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高管齐聚一堂,看了15分钟的宣传片。
看完之后,我方人员全被震傻。
决定引进之后,院线也非常看好,认为票房能有5亿——当时国内最高票房是4亿多。
跟着便是贺岁档,《2012》《三枪》《十月围城》《锦衣卫》等挤在一起厮杀,乱哄哄如菜市场。
而《阿凡达》先在北美以及海外地区上映,票房刷爆,口碑惊人,国内也在宣传预热,媒体人先睹为快,同样被震傻。
按当时的话讲:“《阿凡达》达到了人类电影技术所能达到的顶点!”
就这样到了1月4日,正式上映。
颇有一种天神下凡,降维打击的感觉。
影片分3d、普通、imax三个版本,在京城,仅有的3家imax影院半小时就卖光了票,其它影院晚上12点的场次仍然抢手,观众评价“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
在上海,唯一一家有imax巨幕的和平影都门口,更出现了影迷彻夜排队的景象,有裹着被褥的,有自带台灯打牌聊天的,排在第一位的老兄,头晚七点就到了。
影迷激动,黄牛狂欢。
两百块一张的imax票炒到了一千二百块,还有开价三百替人排队的业务。
《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与技术冲击,上到主管部门,下到电影人和观众,几乎整整一年都在谈论相关话题。
“中国为什么拍不出《阿凡达》?”
“入世后,我们保护了10年的国产电影,保护的结果是电影人的集体堕落,他们学会了技术上的杂耍和营销上的炒作,就是没有用真心拍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
凡事怕对比,有《三枪》这种玩意在前头,再看看《阿凡达》,是个人都会骂。
《阿凡达》上映两周后,官方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大力繁荣创作云云……
后来确实繁荣了,但只是把《三枪》变成了《满江红》,《流浪地球》仍在孤军奋战。
……
姚远带着茵茵看了《阿凡达》。
他没什么想法,只关注了一家叫“格瓦拉”的票务网站。
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线上买电影票的网站,07年就有了,盛大给投的资,一直不温不火,借着《阿凡达》的东风,用户开始增长。
为什么呢?
因为线下买不着票,或者黄牛太贵了,格瓦拉原价卖票,自然受欢迎。
到了2013年底,格瓦拉已经拿下全国在线选座市场75%的份额,风头无两。与此同时,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也强势入局,硝烟四起。
格瓦拉败北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在竞争二三线城市市场的时候,败下阵来,没有打赢。
二是投入的补贴不够,人家都是9特惠票。
三是格瓦拉太文青,比如美团会参与某些商业大片的发行,垄断了在线票务,即这部电影只能在美团上买票。
格瓦拉也这么干,但它选的片都是《狼图腾》《闯入者》《念念》,这玩意谁看啊?
最后,格瓦拉被腾讯收购,消失在了互联网的历史长河里。
而99旗下有个“猫眼电影”,是国内最大的影评+资讯类社区,有少许的购票业务,如德云社和开心麻花。
姚远想打造成垄断性的票务网站,按照原本的做法,现在是发展的好时机。
但他考虑再三,按兵不动。
票务网站的利润薄,不指望赚钱,只作为大文娱系统的一环。而未来几年,正是票务网站的竞争时期。
他不想再费心费力的去厮杀了,等快出结果的时候,自己掏钱下场就行了。
包括团购也是。
这是一种地位+心态的转变,从棋子变成了下棋人。
…………
旧金山。
1月的西海岸气候寒凉,北美影市仍沉浸在《阿凡达》的火热之中,照这个态势下去,《阿凡达》打破《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是板上钉钉的事。
全球第一,全球第二,都是詹姆斯卡梅隆!
牛逼大发了!
傍晚时分,米尔纳裹紧了风衣,买了一张《人类清除计划》的电影票。
“拜托你们千万不要再刷《阿凡达》了,我现在做梦都是一个个带尾巴的小蓝人。”
“那看什么?最近没有大制作。”
“《人类清除计划》吧,我看预告片很有意思。”
“那就看这个?ok,一致同意!”
米尔纳听着路人的议论,不禁笑了笑。
碰到一部强力作品未必是坏事,因为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高涨,其他电影也能分口汤喝——前提是质量足够优秀。
米尔纳进了电影院,上座率约莫6成,不高不低。
年轻人捧着爆米花,喝着可乐,都等待一场可能发生的惊悚刺激。看片名嘛,《人类清除计划》不刺激谁看啊?
影片开始,简单明了的介绍“杀戮日”背景。
主演是伊桑霍克,不算一线,但好歹也是个好莱坞明星。他衣着得体,开着豪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字幕打出:
杀戮日前5小时!
“这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大清洗,今夜的美国将血流成河,穷人们无处安身,富人们躲在安全稳固的房子里,渴望释放兽性的人们走上街头……也许这正是这个国家伟大的原因。”
主角回到了自家豪宅,通过与妻子的对话得知:一会有员工来升级最新的安保系统,女儿为和男朋友的事情而生父亲的气, 小儿子有些自闭倾向……
《人类清除计划》水准平平,胜在设定。
杀戮日的设定让米尔纳眼前一亮,紧跟着,吴京、张晋扮演的两个华裔员工出场,帮老板升级系统。
原本有5个小时,非常充足,但由于小儿子的破坏,导致费了一番手脚。
杀戮日悄然临近。
大女儿与男朋友谈恋爱,主角不同意,大女儿赌气把男朋友藏在卧室里,而男朋友表示这样不是办法,最好能好好谈一谈,女儿觉得有道理。
结果男朋友出来一照面。
飒!
美式居合斩!
(还有……)
() ↑返回顶部↑
这部片的故事很多。
在去年9月份,为了商讨引进《阿凡达》,电影局领导、中影领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高管齐聚一堂,看了15分钟的宣传片。
看完之后,我方人员全被震傻。
决定引进之后,院线也非常看好,认为票房能有5亿——当时国内最高票房是4亿多。
跟着便是贺岁档,《2012》《三枪》《十月围城》《锦衣卫》等挤在一起厮杀,乱哄哄如菜市场。
而《阿凡达》先在北美以及海外地区上映,票房刷爆,口碑惊人,国内也在宣传预热,媒体人先睹为快,同样被震傻。
按当时的话讲:“《阿凡达》达到了人类电影技术所能达到的顶点!”
就这样到了1月4日,正式上映。
颇有一种天神下凡,降维打击的感觉。
影片分3d、普通、imax三个版本,在京城,仅有的3家imax影院半小时就卖光了票,其它影院晚上12点的场次仍然抢手,观众评价“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
在上海,唯一一家有imax巨幕的和平影都门口,更出现了影迷彻夜排队的景象,有裹着被褥的,有自带台灯打牌聊天的,排在第一位的老兄,头晚七点就到了。
影迷激动,黄牛狂欢。
两百块一张的imax票炒到了一千二百块,还有开价三百替人排队的业务。
《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与技术冲击,上到主管部门,下到电影人和观众,几乎整整一年都在谈论相关话题。
“中国为什么拍不出《阿凡达》?”
“入世后,我们保护了10年的国产电影,保护的结果是电影人的集体堕落,他们学会了技术上的杂耍和营销上的炒作,就是没有用真心拍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
凡事怕对比,有《三枪》这种玩意在前头,再看看《阿凡达》,是个人都会骂。
《阿凡达》上映两周后,官方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大力繁荣创作云云……
后来确实繁荣了,但只是把《三枪》变成了《满江红》,《流浪地球》仍在孤军奋战。
……
姚远带着茵茵看了《阿凡达》。
他没什么想法,只关注了一家叫“格瓦拉”的票务网站。
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线上买电影票的网站,07年就有了,盛大给投的资,一直不温不火,借着《阿凡达》的东风,用户开始增长。
为什么呢?
因为线下买不着票,或者黄牛太贵了,格瓦拉原价卖票,自然受欢迎。
到了2013年底,格瓦拉已经拿下全国在线选座市场75%的份额,风头无两。与此同时,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也强势入局,硝烟四起。
格瓦拉败北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在竞争二三线城市市场的时候,败下阵来,没有打赢。
二是投入的补贴不够,人家都是9特惠票。
三是格瓦拉太文青,比如美团会参与某些商业大片的发行,垄断了在线票务,即这部电影只能在美团上买票。
格瓦拉也这么干,但它选的片都是《狼图腾》《闯入者》《念念》,这玩意谁看啊?
最后,格瓦拉被腾讯收购,消失在了互联网的历史长河里。
而99旗下有个“猫眼电影”,是国内最大的影评+资讯类社区,有少许的购票业务,如德云社和开心麻花。
姚远想打造成垄断性的票务网站,按照原本的做法,现在是发展的好时机。
但他考虑再三,按兵不动。
票务网站的利润薄,不指望赚钱,只作为大文娱系统的一环。而未来几年,正是票务网站的竞争时期。
他不想再费心费力的去厮杀了,等快出结果的时候,自己掏钱下场就行了。
包括团购也是。
这是一种地位+心态的转变,从棋子变成了下棋人。
…………
旧金山。
1月的西海岸气候寒凉,北美影市仍沉浸在《阿凡达》的火热之中,照这个态势下去,《阿凡达》打破《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是板上钉钉的事。
全球第一,全球第二,都是詹姆斯卡梅隆!
牛逼大发了!
傍晚时分,米尔纳裹紧了风衣,买了一张《人类清除计划》的电影票。
“拜托你们千万不要再刷《阿凡达》了,我现在做梦都是一个个带尾巴的小蓝人。”
“那看什么?最近没有大制作。”
“《人类清除计划》吧,我看预告片很有意思。”
“那就看这个?ok,一致同意!”
米尔纳听着路人的议论,不禁笑了笑。
碰到一部强力作品未必是坏事,因为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高涨,其他电影也能分口汤喝——前提是质量足够优秀。
米尔纳进了电影院,上座率约莫6成,不高不低。
年轻人捧着爆米花,喝着可乐,都等待一场可能发生的惊悚刺激。看片名嘛,《人类清除计划》不刺激谁看啊?
影片开始,简单明了的介绍“杀戮日”背景。
主演是伊桑霍克,不算一线,但好歹也是个好莱坞明星。他衣着得体,开着豪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字幕打出:
杀戮日前5小时!
“这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大清洗,今夜的美国将血流成河,穷人们无处安身,富人们躲在安全稳固的房子里,渴望释放兽性的人们走上街头……也许这正是这个国家伟大的原因。”
主角回到了自家豪宅,通过与妻子的对话得知:一会有员工来升级最新的安保系统,女儿为和男朋友的事情而生父亲的气, 小儿子有些自闭倾向……
《人类清除计划》水准平平,胜在设定。
杀戮日的设定让米尔纳眼前一亮,紧跟着,吴京、张晋扮演的两个华裔员工出场,帮老板升级系统。
原本有5个小时,非常充足,但由于小儿子的破坏,导致费了一番手脚。
杀戮日悄然临近。
大女儿与男朋友谈恋爱,主角不同意,大女儿赌气把男朋友藏在卧室里,而男朋友表示这样不是办法,最好能好好谈一谈,女儿觉得有道理。
结果男朋友出来一照面。
飒!
美式居合斩!
(还有……)
() ↑返回顶部↑
2010年的新年,姚远是从看电影开始的,但不是看《人类清除计划》,而是《阿凡达》。
这部片的故事很多。
在去年9月份,为了商讨引进《阿凡达》,电影局领导、中影领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高管齐聚一堂,看了15分钟的宣传片。
看完之后,我方人员全被震傻。
决定引进之后,院线也非常看好,认为票房能有5亿——当时国内最高票房是4亿多。
跟着便是贺岁档,《2012》《三枪》《十月围城》《锦衣卫》等挤在一起厮杀,乱哄哄如菜市场。
而《阿凡达》先在北美以及海外地区上映,票房刷爆,口碑惊人,国内也在宣传预热,媒体人先睹为快,同样被震傻。
按当时的话讲:“《阿凡达》达到了人类电影技术所能达到的顶点!”
就这样到了1月4日,正式上映。
颇有一种天神下凡,降维打击的感觉。
影片分3d、普通、imax三个版本,在京城,仅有的3家imax影院半小时就卖光了票,其它影院晚上12点的场次仍然抢手,观众评价“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
在上海,唯一一家有imax巨幕的和平影都门口,更出现了影迷彻夜排队的景象,有裹着被褥的,有自带台灯打牌聊天的,排在第一位的老兄,头晚七点就到了。
影迷激动,黄牛狂欢。
两百块一张的imax票炒到了一千二百块,还有开价三百替人排队的业务。
《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与技术冲击,上到主管部门,下到电影人和观众,几乎整整一年都在谈论相关话题。
“中国为什么拍不出《阿凡达》?”
“入世后,我们保护了10年的国产电影,保护的结果是电影人的集体堕落,他们学会了技术上的杂耍和营销上的炒作,就是没有用真心拍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
凡事怕对比,有《三枪》这种玩意在前头,再看看《阿凡达》,是个人都会骂。
《阿凡达》上映两周后,官方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大力繁荣创作云云……
后来确实繁荣了,但只是把《三枪》变成了《满江红》,《流浪地球》仍在孤军奋战。
……
姚远带着茵茵看了《阿凡达》。
他没什么想法,只关注了一家叫“格瓦拉”的票务网站。
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线上买电影票的网站,07年就有了,盛大给投的资,一直不温不火,借着《阿凡达》的东风,用户开始增长。
为什么呢?
因为线下买不着票,或者黄牛太贵了,格瓦拉原价卖票,自然受欢迎。
到了2013年底,格瓦拉已经拿下全国在线选座市场75%的份额,风头无两。与此同时,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也强势入局,硝烟四起。
格瓦拉败北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在竞争二三线城市市场的时候,败下阵来,没有打赢。
二是投入的补贴不够,人家都是9特惠票。
三是格瓦拉太文青,比如美团会参与某些商业大片的发行,垄断了在线票务,即这部电影只能在美团上买票。
格瓦拉也这么干,但它选的片都是《狼图腾》《闯入者》《念念》,这玩意谁看啊?
最后,格瓦拉被腾讯收购,消失在了互联网的历史长河里。
而99旗下有个“猫眼电影”,是国内最大的影评+资讯类社区,有少许的购票业务,如德云社和开心麻花。
姚远想打造成垄断性的票务网站,按照原本的做法,现在是发展的好时机。
但他考虑再三,按兵不动。
票务网站的利润薄,不指望赚钱,只作为大文娱系统的一环。而未来几年,正是票务网站的竞争时期。
他不想再费心费力的去厮杀了,等快出结果的时候,自己掏钱下场就行了。
包括团购也是。
这是一种地位+心态的转变,从棋子变成了下棋人。
…………
旧金山。
1月的西海岸气候寒凉,北美影市仍沉浸在《阿凡达》的火热之中,照这个态势下去,《阿凡达》打破《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是板上钉钉的事。
全球第一,全球第二,都是詹姆斯卡梅隆!
牛逼大发了!
傍晚时分,米尔纳裹紧了风衣,买了一张《人类清除计划》的电影票。
“拜托你们千万不要再刷《阿凡达》了,我现在做梦都是一个个带尾巴的小蓝人。”
“那看什么?最近没有大制作。”
“《人类清除计划》吧,我看预告片很有意思。”
“那就看这个?ok,一致同意!”
米尔纳听着路人的议论,不禁笑了笑。
碰到一部强力作品未必是坏事,因为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高涨,其他电影也能分口汤喝——前提是质量足够优秀。
米尔纳进了电影院,上座率约莫6成,不高不低。
年轻人捧着爆米花,喝着可乐,都等待一场可能发生的惊悚刺激。看片名嘛,《人类清除计划》不刺激谁看啊?
影片开始,简单明了的介绍“杀戮日”背景。
主演是伊桑霍克,不算一线,但好歹也是个好莱坞明星。他衣着得体,开着豪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字幕打出:
杀戮日前5小时!
“这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大清洗,今夜的美国将血流成河,穷人们无处安身,富人们躲在安全稳固的房子里,渴望释放兽性的人们走上街头……也许这正是这个国家伟大的原因。”
主角回到了自家豪宅,通过与妻子的对话得知:一会有员工来升级最新的安保系统,女儿为和男朋友的事情而生父亲的气, 小儿子有些自闭倾向……
《人类清除计划》水准平平,胜在设定。
杀戮日的设定让米尔纳眼前一亮,紧跟着,吴京、张晋扮演的两个华裔员工出场,帮老板升级系统。
原本有5个小时,非常充足,但由于小儿子的破坏,导致费了一番手脚。
杀戮日悄然临近。
大女儿与男朋友谈恋爱,主角不同意,大女儿赌气把男朋友藏在卧室里,而男朋友表示这样不是办法,最好能好好谈一谈,女儿觉得有道理。
结果男朋友出来一照面。
飒!
美式居合斩!
(还有……)
()
这部片的故事很多。
在去年9月份,为了商讨引进《阿凡达》,电影局领导、中影领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高管齐聚一堂,看了15分钟的宣传片。
看完之后,我方人员全被震傻。
决定引进之后,院线也非常看好,认为票房能有5亿——当时国内最高票房是4亿多。
跟着便是贺岁档,《2012》《三枪》《十月围城》《锦衣卫》等挤在一起厮杀,乱哄哄如菜市场。
而《阿凡达》先在北美以及海外地区上映,票房刷爆,口碑惊人,国内也在宣传预热,媒体人先睹为快,同样被震傻。
按当时的话讲:“《阿凡达》达到了人类电影技术所能达到的顶点!”
就这样到了1月4日,正式上映。
颇有一种天神下凡,降维打击的感觉。
影片分3d、普通、imax三个版本,在京城,仅有的3家imax影院半小时就卖光了票,其它影院晚上12点的场次仍然抢手,观众评价“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
在上海,唯一一家有imax巨幕的和平影都门口,更出现了影迷彻夜排队的景象,有裹着被褥的,有自带台灯打牌聊天的,排在第一位的老兄,头晚七点就到了。
影迷激动,黄牛狂欢。
两百块一张的imax票炒到了一千二百块,还有开价三百替人排队的业务。
《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与技术冲击,上到主管部门,下到电影人和观众,几乎整整一年都在谈论相关话题。
“中国为什么拍不出《阿凡达》?”
“入世后,我们保护了10年的国产电影,保护的结果是电影人的集体堕落,他们学会了技术上的杂耍和营销上的炒作,就是没有用真心拍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
凡事怕对比,有《三枪》这种玩意在前头,再看看《阿凡达》,是个人都会骂。
《阿凡达》上映两周后,官方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大力繁荣创作云云……
后来确实繁荣了,但只是把《三枪》变成了《满江红》,《流浪地球》仍在孤军奋战。
……
姚远带着茵茵看了《阿凡达》。
他没什么想法,只关注了一家叫“格瓦拉”的票务网站。
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线上买电影票的网站,07年就有了,盛大给投的资,一直不温不火,借着《阿凡达》的东风,用户开始增长。
为什么呢?
因为线下买不着票,或者黄牛太贵了,格瓦拉原价卖票,自然受欢迎。
到了2013年底,格瓦拉已经拿下全国在线选座市场75%的份额,风头无两。与此同时,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也强势入局,硝烟四起。
格瓦拉败北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在竞争二三线城市市场的时候,败下阵来,没有打赢。
二是投入的补贴不够,人家都是9特惠票。
三是格瓦拉太文青,比如美团会参与某些商业大片的发行,垄断了在线票务,即这部电影只能在美团上买票。
格瓦拉也这么干,但它选的片都是《狼图腾》《闯入者》《念念》,这玩意谁看啊?
最后,格瓦拉被腾讯收购,消失在了互联网的历史长河里。
而99旗下有个“猫眼电影”,是国内最大的影评+资讯类社区,有少许的购票业务,如德云社和开心麻花。
姚远想打造成垄断性的票务网站,按照原本的做法,现在是发展的好时机。
但他考虑再三,按兵不动。
票务网站的利润薄,不指望赚钱,只作为大文娱系统的一环。而未来几年,正是票务网站的竞争时期。
他不想再费心费力的去厮杀了,等快出结果的时候,自己掏钱下场就行了。
包括团购也是。
这是一种地位+心态的转变,从棋子变成了下棋人。
…………
旧金山。
1月的西海岸气候寒凉,北美影市仍沉浸在《阿凡达》的火热之中,照这个态势下去,《阿凡达》打破《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是板上钉钉的事。
全球第一,全球第二,都是詹姆斯卡梅隆!
牛逼大发了!
傍晚时分,米尔纳裹紧了风衣,买了一张《人类清除计划》的电影票。
“拜托你们千万不要再刷《阿凡达》了,我现在做梦都是一个个带尾巴的小蓝人。”
“那看什么?最近没有大制作。”
“《人类清除计划》吧,我看预告片很有意思。”
“那就看这个?ok,一致同意!”
米尔纳听着路人的议论,不禁笑了笑。
碰到一部强力作品未必是坏事,因为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高涨,其他电影也能分口汤喝——前提是质量足够优秀。
米尔纳进了电影院,上座率约莫6成,不高不低。
年轻人捧着爆米花,喝着可乐,都等待一场可能发生的惊悚刺激。看片名嘛,《人类清除计划》不刺激谁看啊?
影片开始,简单明了的介绍“杀戮日”背景。
主演是伊桑霍克,不算一线,但好歹也是个好莱坞明星。他衣着得体,开着豪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字幕打出:
杀戮日前5小时!
“这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大清洗,今夜的美国将血流成河,穷人们无处安身,富人们躲在安全稳固的房子里,渴望释放兽性的人们走上街头……也许这正是这个国家伟大的原因。”
主角回到了自家豪宅,通过与妻子的对话得知:一会有员工来升级最新的安保系统,女儿为和男朋友的事情而生父亲的气, 小儿子有些自闭倾向……
《人类清除计划》水准平平,胜在设定。
杀戮日的设定让米尔纳眼前一亮,紧跟着,吴京、张晋扮演的两个华裔员工出场,帮老板升级系统。
原本有5个小时,非常充足,但由于小儿子的破坏,导致费了一番手脚。
杀戮日悄然临近。
大女儿与男朋友谈恋爱,主角不同意,大女儿赌气把男朋友藏在卧室里,而男朋友表示这样不是办法,最好能好好谈一谈,女儿觉得有道理。
结果男朋友出来一照面。
飒!
美式居合斩!
(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