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 第54节
几个寝室的女生都眼神交流,满眼的八卦之情简直掩都掩不住。
没办法,一中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太无聊了,每天除了学习,最新鲜的事,居然是听他们老师说‘三班有个学生爱学习,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如今,就连这事都不再新鲜了。
如今又发生一件新鲜事,还是发生在她们身边的,可不就好奇嘛。
610寝室的人全都守口如瓶,什么都没说。
因为江柠急着要书,正好有人书到期了,刘萍带着卢雪花和汪霞下去收书。
其他人还在寝室。
午休时间有限,大家都尽量在午休的时间,小眯一会儿,睡不着的,闭目养神一会儿也好。
也有午休的时候不睡觉,还在看书学习的。
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段。
江柠拿到书后,就下去送给江柏了。
江柏在下面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见她终于下来,问她:“怎么这么长时间?”
江柠也是轻描淡写:“书被别人借走了。”
江柏就没再问,翻开书:“哪篇是你写的?”
江柠翻到自己写的那篇标注着‘作者柠檬’的字样,“呶,以后看到这个作者,基本不出意外,都是我,《青年文摘》上也有我的作品,如果你们寝室有最近几期的杂志的话,应该能看到我。”
这些课外书,每个寝室能有个两三本就不错了,每期都有,想都不敢想。
江柏有些遗憾,这些刊登着妹妹作品的书都被借出去了,说:“回头一定记得拿回来。”
他仔细地阅读着妹妹的作品,内心腾升起骄傲的情绪。
在知道了妹妹的钱有了正当来源后,他还是将江柠给他的两件外套递还给了江柠,说:“鞋子我留下了,衣服我不缺,你拿去退了吧,挣了钱也别乱花,放银行存起来。”
他怕她下学期学费都还没有,就先把钱乱花了。
他不说,江柠也明白他的想法,说:“下学期的学费我心里有数,衣服给你买了,你就穿着。”
过了年,也是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正是爱面子的年纪,总是穿着江松穿剩下的旧衣服。
江柏见她坚持,就随手拿出一件衣服在手上,剩下的一件塞回到江柠手上,“你退回去。”也不等她说话,拔腿就跑了。
他个高腿长,初中又是习惯了跑步十多公里上下学的,很快就跑远了。
江柠也没勉强,他不要就不要吧,回头可以放店里卖掉。
*
王咏搬到江柠店里之后,也是松了口气。
这个年代,很多人卫生意识有限,有些不讲究的人,懒得去厕所,在巷子里随处小便的不在少数,他们尿意来了,随手一掏,对着墙根就是一泡。
王咏每天穿梭在这样的巷子里,鼻尖总是挥散不去的尿骚味,还有见他是外地人,总是过来打听他是来做什么的三姑六婆,以及下雨天,小巷里总是流淌着的乌黑的泛着臭味的脏水。
他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只一个背包。
就如他和江柠预估的那样,工作日这条街道上冷冷清清,并没有什么人过来,会路过这条街的,都是住在两个学校后面的教职工家属。
他们有些是听到那天来买过衣服的邻居提起,说江南制衣厂倒闭了,厂长欠了三千五百多万,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厂里发不出工资,就拿厂里的衣服抵工资,这些工人也可怜,拿着这些衣服出来卖,想把厂里欠的工钱抵回来,原价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衣服,现在只要二十九、三十九,都是好衣裳。
这些邻居们合何时听过这样狗血的八卦?一个个竖着耳朵,双眼放光的过来找这个传说中的服装店,一到店里,也没听到什么喇叭声,还好奇地问王咏:“小伙子,你就是那江南制衣厂的吧?听说你们制衣厂倒闭了,咋倒闭的?”
然后又听王咏讲了一遍厂长带着小姨子跑路的现场版,都满足了,又去看这个超级便宜的衣服,每个来听八卦的人,都买了一两件便宜外套,心满意足的回去了,回去将这个八卦讲给更多的人听,就连去菜市场卖菜,看到熟人都忍不住讲两句这个八卦。
听到八卦的人,立刻好奇地问:“那店铺衣服真那么便宜啊?”
“这我还能骗你?就在一中大门口一百多米的地方,吴中正大门的斜对面,那料子是相当好,街中心那边开价一百多块,那店里只要三十九,要不是他们制衣厂倒闭了,哪里有这样便宜的衣服啊?”
别说现在是九十年代中了,就是六七十年代,这样的一件好棉袄,没有二十块钱都买不到。
“还有那什么羽绒服,我大侄子前些天买了一件,噢哟,九十多块钱一件,贵嘛贵的要死,我看也不比一中那店里的好,面料也就普普通通。”
原本只是两个熟悉的人在聊天,结果身边竖了一堆耳朵在听的人,等买完菜,都往一中那边跑,看看是不是真有一个这么便宜的店。
于是到了下午,又有人来店里买衣服了。
一边买衣服,一边听八卦。
江柠原本以为工作日店里不会有生意,让王咏愿意开门就开门,不愿开门就走后面的小门进出,结果到了周五,学校门禁开放,江柠去店里一看,衣服居然少了不少。
王咏拿了一沓钱,数好了交给江柠:“五天,一共给你卖了八十七件衣服,外套四十二件,毛衣裤子四十五件,这是钱,都在这了。”
江柠诧异:“周一到周五居然还有生意?”
说到这个,王咏就不得不说江柠录的那则广告了,眉飞色舞地说:“没想到你录的那个广告,还挺管用,星期一那天来买衣服的人还不多,都是附近的邻居,回去大概是听说了制衣厂倒闭的事,过来打听厂长和小姨子的八卦来了,然后见衣服质量好价钱实惠,回去就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都不是附近的人,听说这里有厂子倒闭拉过来的便宜衣服卖,都赶来买衣服。”
一天十来件衣服的销量,也不需要王咏跟客人讨价还价,十分轻松,半点不费神不说,还给江柠帮了忙,他自己也有事情做,这几天卖衣服说八卦,那是不亦乐乎。
加上他自己还是新闻专业的,有记者证的职业人士,本来只是照着江柠的广告瞎说的,后面就开始添油加醋,自己改编,越说越多,连厂长在制衣厂和小姨子幽会被他老婆抓~奸的细节都冒出来了。
再经过别人口中的添油加醋,好家伙,江南制衣厂的八卦快传遍吴城了,也让江柠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
王咏说:“你明后两天,大喇叭再喊两天,保证效果更好,照这个趋势下去,你这批衣服怕是不够卖,最好再进一点。”他这几天卖衣服卖的还挺乐呵的,“刚好我最近没什么事,帮你卖卖衣服,你就专心写稿。”
他也算是体验生活嘛。
听的江柠噗嗤一乐,“行,我明天上午撸一万六给你。”
王咏有些犹豫,“你一个人行不行啊?”毕竟他留在吴城没回去,就是怕江柠一个人去网吧写作有危险,才每次都陪着的,要是江柠一个人可以去网吧写作,他也就没有留在吴城的必要了,直接回去就行了。
他想想还是不放心,要去陪江柠。
这个店江柠开不开也是无所谓,他要去网吧陪她写作,才是他目前正经的工作,便点头说:“行。”
*
那头,休息了一个星期的江爷爷,终于收起了满心的不舍,寻了个天晴的日子下山,找江爸和江大伯说了,他打算辞去巡山的工作,去吴城给江柠陪读的事。
江大伯听到这话简直觉得荒谬:“巡山这么好的工作,你说不要就不要,你要去吴城?你在吴城连吃喝都没有?你去当乞丐讨饭吗?”
想到江柠这么小,就要自己操心自己的学费,江爷爷手掌捂着眼睛抹泪:“我不讨饭怎么办?不讨饭柠柠学费从哪里来?”
“你巡山一年稳稳的就有近小一千块钱,这么好挣的钱你不挣,你要出去要饭?”江大伯是怎么都想不通,“要饭要真那么挣钱,所有人都去要饭了,还轮得到你?”
江爸也是想不通,“家里债都还完了,日子眼看就好过起来了,你怎么想着不去巡山,出去要饭?”
江爷爷抹着眼泪说:“山路湿滑,我年纪大了,哪天在山上滑倒,死在山上都没人知道,趁着我现在还能动,我想去吴城,陪柠柠两年。”他说:“这个工作,你们兄弟俩哪个想要,就跟我到大队部说一声,若是都不想要,那我就跟大队书记去说,让他收回去了。”
大队长一般都管着一个大队的生产工作,像守林员工作的事情,一般都是大队书记在负责。
江大伯是泥瓦匠,九十年代正是各个村子建楼房的高爆发期,江大伯每天带着自己三个儿子,活都接不过来,又怎么会要江爷爷这巡山的工作?
江爸在外地打工,夫妻两个一年挣的钱比巡山多多了,他自认自己还年轻,还想搞个采石场之类的大事,又怎么会愿意接手守林员这样养老的工作?
可他们也不愿意江爷爷放弃这么稳定的工作。
在农村,有这样一份有着固定工资的工作,除了小学的老师,那真的是没有别人了。
他们是真不解,老爷子怎么想一出是一出,突然就不想干了。
江爷爷真下了决心,做事反而快了。
他在确定了两个儿子都不想要这份工作后,又去问了他的弟弟。
江爷爷的弟弟比江爷爷足足小了十二岁,他们的父亲在叔爷爷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是江爷爷小小年纪就又当父亲又当哥,将江叔爷爷养大。
只是在养到他十六岁后,已经嫁过来的江奶奶就不愿再养着江叔爷爷,将叔爷爷分了出去。
那时候叔爷爷也长成,能够自己挣工分养活自己了。
后来叔爷爷不知怎么,和来他们这里下乡的一个女知青看对眼,结了婚,叔奶奶不知是不是和她娘家那边断了亲,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也没有跟娘家那边有过来往,和叔爷爷结婚后,也不和江奶奶这边来往,像是憋了口气般,只一心培养两个儿子,培养出村里第一个大专生。
那年代的大专生可了不得,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呢,分配到他们镇上当了个小学老师,后没到一年,就被调到吴城中心小学去,娶了吴城中心小学校长的女儿,分了房子,落户在吴城,不论是过年过节,都不再回来,就跟入赘在他岳父家了一样。
江家人都生的好看,叔爷爷的大儿子也不例外,因为从小没做过什么农活,又遗传了江家人的白净,年轻时看着白白净净满脸书生气的人,谁都想不到,他会做出再也不回村看看的事。
他不回来,叔奶奶也没说过什么,又继续一心培养小儿子。
叔奶奶的小儿子,只比江松大六岁,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了距离吴城还要远,远到在省城近郊的一个镇上当了小学老师。
后来这个镇被划分到省城,成为省城下面区的一部分,小叔叔的待遇自然也越来越好,娶了他们同一所小学的老师,夫妻俩倒是没有分房,而是靠两人的积蓄在那里买了房子,谁想他们这地方后来居然被划分到省城去,他们也成了省城人,定居在省城。
说来,江家还真是一脉相传,不管是江叔爷爷生的两个儿子,还是江爸生的三个儿女,除了江柏还愿意留在老家,陪伴父母之外,剩下的两个儿女,都一个跑的比一个远,反正只要是念书考出去的,全部都像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小叔叔倒是孝顺人,把叔爷爷叔奶奶两口子接到城里去住,可老两口城里住不习惯,又回村子里来了。
大约是叔奶奶年轻时,熬的太过,才五十岁的人,看上去跟六十多岁似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梳着两个麻花辫,还像年轻时的小姑娘一样,垂在两边的胸口处,未说话,就先笑了,用过了二三十多年依然迥然于他们这里口音的外地话喊江爷爷:“大哥,你来找进财是不是有什么事?”
江爷爷是三房的人,江叔爷爷却是和大房二房的人混居在一块儿。
江爷爷的身体状况看着丝毫没比叔奶奶好多少,说:“我来问问进财,巡山的工作他想不想做?我干不动守林员了,他要是愿意干,我把守林员的工作给他。”
在他们这个小地方,还保留着六十七年代的,父母工作可以传给家人子女的传统。
江爷爷如果有家人愿意接手,这个工作很大可能性会优先江爷爷选择的家人。
叔奶奶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连声笑道:“愿意的,愿意的,这大好的工作,哪里能不愿意?”
叔爷爷年轻时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大学,一直在炭洞里背炭挖煤,活又累又重,还危险。
现在两个儿子都供出来了,他们终于可以歇歇了,就种了几亩地。
但不干背炭挖煤的活了,也没了收入来源。
此时江爷爷愿意把守林员的工作给江叔爷爷,叔奶奶简直喜出望外,连声喊着:“大哥,快进来坐,我给你泡杯茶。”又喊叔爷爷:“进财!进财!”
叔爷爷在后面的地里浇菜。
他是个看着比江爷爷还要沉默的人,和江爷爷长得十分像,只是外表看着比江爷爷小的多。
听了江爷爷的话,他还有几分还不确定:“大哥,你真要把这活让给我?”
江爷爷说:“我问过大平和国平了,他们都不愿意干,你要是愿意干,就给你。”
叔奶奶端了一杯茶过来:“愿意愿意,这么好的事,他哪能不愿意啊!”
江叔爷爷也说愿意,江爷爷便带着他去大队部,做交接的工作。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当守林员的这些年,偶尔不方便的时候,就是我弟弟替我巡山,他对守林员的工作,要巡哪些山,都清楚的很,他接了我的工作后,马上就能胜任。”
虽然有不少人来大队部打听过守林员工作的事情,可那些人又不是大队书记的亲人,他才不管他们工作的事,见江爷爷这边有接手的人,自然优先江爷爷选的人,加上叔爷爷也愿意马上就接手,两人很快就做好了交接的工作,正好又是年底,大队书记干脆叫了会计过来,把江爷爷这一年的工资给结了。
江爷爷握着从大队部结的工资,抬头望着仿佛近在咫尺的大山,满心怅然和迷茫。
他想大孙女开的那个店,那天他们去店里看了一下,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十分忧心,大孙女开的那什么服装店,衣服能不能卖的掉? ↑返回顶部↑
没办法,一中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太无聊了,每天除了学习,最新鲜的事,居然是听他们老师说‘三班有个学生爱学习,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如今,就连这事都不再新鲜了。
如今又发生一件新鲜事,还是发生在她们身边的,可不就好奇嘛。
610寝室的人全都守口如瓶,什么都没说。
因为江柠急着要书,正好有人书到期了,刘萍带着卢雪花和汪霞下去收书。
其他人还在寝室。
午休时间有限,大家都尽量在午休的时间,小眯一会儿,睡不着的,闭目养神一会儿也好。
也有午休的时候不睡觉,还在看书学习的。
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段。
江柠拿到书后,就下去送给江柏了。
江柏在下面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见她终于下来,问她:“怎么这么长时间?”
江柠也是轻描淡写:“书被别人借走了。”
江柏就没再问,翻开书:“哪篇是你写的?”
江柠翻到自己写的那篇标注着‘作者柠檬’的字样,“呶,以后看到这个作者,基本不出意外,都是我,《青年文摘》上也有我的作品,如果你们寝室有最近几期的杂志的话,应该能看到我。”
这些课外书,每个寝室能有个两三本就不错了,每期都有,想都不敢想。
江柏有些遗憾,这些刊登着妹妹作品的书都被借出去了,说:“回头一定记得拿回来。”
他仔细地阅读着妹妹的作品,内心腾升起骄傲的情绪。
在知道了妹妹的钱有了正当来源后,他还是将江柠给他的两件外套递还给了江柠,说:“鞋子我留下了,衣服我不缺,你拿去退了吧,挣了钱也别乱花,放银行存起来。”
他怕她下学期学费都还没有,就先把钱乱花了。
他不说,江柠也明白他的想法,说:“下学期的学费我心里有数,衣服给你买了,你就穿着。”
过了年,也是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正是爱面子的年纪,总是穿着江松穿剩下的旧衣服。
江柏见她坚持,就随手拿出一件衣服在手上,剩下的一件塞回到江柠手上,“你退回去。”也不等她说话,拔腿就跑了。
他个高腿长,初中又是习惯了跑步十多公里上下学的,很快就跑远了。
江柠也没勉强,他不要就不要吧,回头可以放店里卖掉。
*
王咏搬到江柠店里之后,也是松了口气。
这个年代,很多人卫生意识有限,有些不讲究的人,懒得去厕所,在巷子里随处小便的不在少数,他们尿意来了,随手一掏,对着墙根就是一泡。
王咏每天穿梭在这样的巷子里,鼻尖总是挥散不去的尿骚味,还有见他是外地人,总是过来打听他是来做什么的三姑六婆,以及下雨天,小巷里总是流淌着的乌黑的泛着臭味的脏水。
他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只一个背包。
就如他和江柠预估的那样,工作日这条街道上冷冷清清,并没有什么人过来,会路过这条街的,都是住在两个学校后面的教职工家属。
他们有些是听到那天来买过衣服的邻居提起,说江南制衣厂倒闭了,厂长欠了三千五百多万,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厂里发不出工资,就拿厂里的衣服抵工资,这些工人也可怜,拿着这些衣服出来卖,想把厂里欠的工钱抵回来,原价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衣服,现在只要二十九、三十九,都是好衣裳。
这些邻居们合何时听过这样狗血的八卦?一个个竖着耳朵,双眼放光的过来找这个传说中的服装店,一到店里,也没听到什么喇叭声,还好奇地问王咏:“小伙子,你就是那江南制衣厂的吧?听说你们制衣厂倒闭了,咋倒闭的?”
然后又听王咏讲了一遍厂长带着小姨子跑路的现场版,都满足了,又去看这个超级便宜的衣服,每个来听八卦的人,都买了一两件便宜外套,心满意足的回去了,回去将这个八卦讲给更多的人听,就连去菜市场卖菜,看到熟人都忍不住讲两句这个八卦。
听到八卦的人,立刻好奇地问:“那店铺衣服真那么便宜啊?”
“这我还能骗你?就在一中大门口一百多米的地方,吴中正大门的斜对面,那料子是相当好,街中心那边开价一百多块,那店里只要三十九,要不是他们制衣厂倒闭了,哪里有这样便宜的衣服啊?”
别说现在是九十年代中了,就是六七十年代,这样的一件好棉袄,没有二十块钱都买不到。
“还有那什么羽绒服,我大侄子前些天买了一件,噢哟,九十多块钱一件,贵嘛贵的要死,我看也不比一中那店里的好,面料也就普普通通。”
原本只是两个熟悉的人在聊天,结果身边竖了一堆耳朵在听的人,等买完菜,都往一中那边跑,看看是不是真有一个这么便宜的店。
于是到了下午,又有人来店里买衣服了。
一边买衣服,一边听八卦。
江柠原本以为工作日店里不会有生意,让王咏愿意开门就开门,不愿开门就走后面的小门进出,结果到了周五,学校门禁开放,江柠去店里一看,衣服居然少了不少。
王咏拿了一沓钱,数好了交给江柠:“五天,一共给你卖了八十七件衣服,外套四十二件,毛衣裤子四十五件,这是钱,都在这了。”
江柠诧异:“周一到周五居然还有生意?”
说到这个,王咏就不得不说江柠录的那则广告了,眉飞色舞地说:“没想到你录的那个广告,还挺管用,星期一那天来买衣服的人还不多,都是附近的邻居,回去大概是听说了制衣厂倒闭的事,过来打听厂长和小姨子的八卦来了,然后见衣服质量好价钱实惠,回去就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都不是附近的人,听说这里有厂子倒闭拉过来的便宜衣服卖,都赶来买衣服。”
一天十来件衣服的销量,也不需要王咏跟客人讨价还价,十分轻松,半点不费神不说,还给江柠帮了忙,他自己也有事情做,这几天卖衣服说八卦,那是不亦乐乎。
加上他自己还是新闻专业的,有记者证的职业人士,本来只是照着江柠的广告瞎说的,后面就开始添油加醋,自己改编,越说越多,连厂长在制衣厂和小姨子幽会被他老婆抓~奸的细节都冒出来了。
再经过别人口中的添油加醋,好家伙,江南制衣厂的八卦快传遍吴城了,也让江柠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
王咏说:“你明后两天,大喇叭再喊两天,保证效果更好,照这个趋势下去,你这批衣服怕是不够卖,最好再进一点。”他这几天卖衣服卖的还挺乐呵的,“刚好我最近没什么事,帮你卖卖衣服,你就专心写稿。”
他也算是体验生活嘛。
听的江柠噗嗤一乐,“行,我明天上午撸一万六给你。”
王咏有些犹豫,“你一个人行不行啊?”毕竟他留在吴城没回去,就是怕江柠一个人去网吧写作有危险,才每次都陪着的,要是江柠一个人可以去网吧写作,他也就没有留在吴城的必要了,直接回去就行了。
他想想还是不放心,要去陪江柠。
这个店江柠开不开也是无所谓,他要去网吧陪她写作,才是他目前正经的工作,便点头说:“行。”
*
那头,休息了一个星期的江爷爷,终于收起了满心的不舍,寻了个天晴的日子下山,找江爸和江大伯说了,他打算辞去巡山的工作,去吴城给江柠陪读的事。
江大伯听到这话简直觉得荒谬:“巡山这么好的工作,你说不要就不要,你要去吴城?你在吴城连吃喝都没有?你去当乞丐讨饭吗?”
想到江柠这么小,就要自己操心自己的学费,江爷爷手掌捂着眼睛抹泪:“我不讨饭怎么办?不讨饭柠柠学费从哪里来?”
“你巡山一年稳稳的就有近小一千块钱,这么好挣的钱你不挣,你要出去要饭?”江大伯是怎么都想不通,“要饭要真那么挣钱,所有人都去要饭了,还轮得到你?”
江爸也是想不通,“家里债都还完了,日子眼看就好过起来了,你怎么想着不去巡山,出去要饭?”
江爷爷抹着眼泪说:“山路湿滑,我年纪大了,哪天在山上滑倒,死在山上都没人知道,趁着我现在还能动,我想去吴城,陪柠柠两年。”他说:“这个工作,你们兄弟俩哪个想要,就跟我到大队部说一声,若是都不想要,那我就跟大队书记去说,让他收回去了。”
大队长一般都管着一个大队的生产工作,像守林员工作的事情,一般都是大队书记在负责。
江大伯是泥瓦匠,九十年代正是各个村子建楼房的高爆发期,江大伯每天带着自己三个儿子,活都接不过来,又怎么会要江爷爷这巡山的工作?
江爸在外地打工,夫妻两个一年挣的钱比巡山多多了,他自认自己还年轻,还想搞个采石场之类的大事,又怎么会愿意接手守林员这样养老的工作?
可他们也不愿意江爷爷放弃这么稳定的工作。
在农村,有这样一份有着固定工资的工作,除了小学的老师,那真的是没有别人了。
他们是真不解,老爷子怎么想一出是一出,突然就不想干了。
江爷爷真下了决心,做事反而快了。
他在确定了两个儿子都不想要这份工作后,又去问了他的弟弟。
江爷爷的弟弟比江爷爷足足小了十二岁,他们的父亲在叔爷爷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是江爷爷小小年纪就又当父亲又当哥,将江叔爷爷养大。
只是在养到他十六岁后,已经嫁过来的江奶奶就不愿再养着江叔爷爷,将叔爷爷分了出去。
那时候叔爷爷也长成,能够自己挣工分养活自己了。
后来叔爷爷不知怎么,和来他们这里下乡的一个女知青看对眼,结了婚,叔奶奶不知是不是和她娘家那边断了亲,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也没有跟娘家那边有过来往,和叔爷爷结婚后,也不和江奶奶这边来往,像是憋了口气般,只一心培养两个儿子,培养出村里第一个大专生。
那年代的大专生可了不得,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呢,分配到他们镇上当了个小学老师,后没到一年,就被调到吴城中心小学去,娶了吴城中心小学校长的女儿,分了房子,落户在吴城,不论是过年过节,都不再回来,就跟入赘在他岳父家了一样。
江家人都生的好看,叔爷爷的大儿子也不例外,因为从小没做过什么农活,又遗传了江家人的白净,年轻时看着白白净净满脸书生气的人,谁都想不到,他会做出再也不回村看看的事。
他不回来,叔奶奶也没说过什么,又继续一心培养小儿子。
叔奶奶的小儿子,只比江松大六岁,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了距离吴城还要远,远到在省城近郊的一个镇上当了小学老师。
后来这个镇被划分到省城,成为省城下面区的一部分,小叔叔的待遇自然也越来越好,娶了他们同一所小学的老师,夫妻俩倒是没有分房,而是靠两人的积蓄在那里买了房子,谁想他们这地方后来居然被划分到省城去,他们也成了省城人,定居在省城。
说来,江家还真是一脉相传,不管是江叔爷爷生的两个儿子,还是江爸生的三个儿女,除了江柏还愿意留在老家,陪伴父母之外,剩下的两个儿女,都一个跑的比一个远,反正只要是念书考出去的,全部都像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小叔叔倒是孝顺人,把叔爷爷叔奶奶两口子接到城里去住,可老两口城里住不习惯,又回村子里来了。
大约是叔奶奶年轻时,熬的太过,才五十岁的人,看上去跟六十多岁似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梳着两个麻花辫,还像年轻时的小姑娘一样,垂在两边的胸口处,未说话,就先笑了,用过了二三十多年依然迥然于他们这里口音的外地话喊江爷爷:“大哥,你来找进财是不是有什么事?”
江爷爷是三房的人,江叔爷爷却是和大房二房的人混居在一块儿。
江爷爷的身体状况看着丝毫没比叔奶奶好多少,说:“我来问问进财,巡山的工作他想不想做?我干不动守林员了,他要是愿意干,我把守林员的工作给他。”
在他们这个小地方,还保留着六十七年代的,父母工作可以传给家人子女的传统。
江爷爷如果有家人愿意接手,这个工作很大可能性会优先江爷爷选择的家人。
叔奶奶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连声笑道:“愿意的,愿意的,这大好的工作,哪里能不愿意?”
叔爷爷年轻时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大学,一直在炭洞里背炭挖煤,活又累又重,还危险。
现在两个儿子都供出来了,他们终于可以歇歇了,就种了几亩地。
但不干背炭挖煤的活了,也没了收入来源。
此时江爷爷愿意把守林员的工作给江叔爷爷,叔奶奶简直喜出望外,连声喊着:“大哥,快进来坐,我给你泡杯茶。”又喊叔爷爷:“进财!进财!”
叔爷爷在后面的地里浇菜。
他是个看着比江爷爷还要沉默的人,和江爷爷长得十分像,只是外表看着比江爷爷小的多。
听了江爷爷的话,他还有几分还不确定:“大哥,你真要把这活让给我?”
江爷爷说:“我问过大平和国平了,他们都不愿意干,你要是愿意干,就给你。”
叔奶奶端了一杯茶过来:“愿意愿意,这么好的事,他哪能不愿意啊!”
江叔爷爷也说愿意,江爷爷便带着他去大队部,做交接的工作。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当守林员的这些年,偶尔不方便的时候,就是我弟弟替我巡山,他对守林员的工作,要巡哪些山,都清楚的很,他接了我的工作后,马上就能胜任。”
虽然有不少人来大队部打听过守林员工作的事情,可那些人又不是大队书记的亲人,他才不管他们工作的事,见江爷爷这边有接手的人,自然优先江爷爷选的人,加上叔爷爷也愿意马上就接手,两人很快就做好了交接的工作,正好又是年底,大队书记干脆叫了会计过来,把江爷爷这一年的工资给结了。
江爷爷握着从大队部结的工资,抬头望着仿佛近在咫尺的大山,满心怅然和迷茫。
他想大孙女开的那个店,那天他们去店里看了一下,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十分忧心,大孙女开的那什么服装店,衣服能不能卖的掉? ↑返回顶部↑
几个寝室的女生都眼神交流,满眼的八卦之情简直掩都掩不住。
没办法,一中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太无聊了,每天除了学习,最新鲜的事,居然是听他们老师说‘三班有个学生爱学习,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如今,就连这事都不再新鲜了。
如今又发生一件新鲜事,还是发生在她们身边的,可不就好奇嘛。
610寝室的人全都守口如瓶,什么都没说。
因为江柠急着要书,正好有人书到期了,刘萍带着卢雪花和汪霞下去收书。
其他人还在寝室。
午休时间有限,大家都尽量在午休的时间,小眯一会儿,睡不着的,闭目养神一会儿也好。
也有午休的时候不睡觉,还在看书学习的。
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段。
江柠拿到书后,就下去送给江柏了。
江柏在下面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见她终于下来,问她:“怎么这么长时间?”
江柠也是轻描淡写:“书被别人借走了。”
江柏就没再问,翻开书:“哪篇是你写的?”
江柠翻到自己写的那篇标注着‘作者柠檬’的字样,“呶,以后看到这个作者,基本不出意外,都是我,《青年文摘》上也有我的作品,如果你们寝室有最近几期的杂志的话,应该能看到我。”
这些课外书,每个寝室能有个两三本就不错了,每期都有,想都不敢想。
江柏有些遗憾,这些刊登着妹妹作品的书都被借出去了,说:“回头一定记得拿回来。”
他仔细地阅读着妹妹的作品,内心腾升起骄傲的情绪。
在知道了妹妹的钱有了正当来源后,他还是将江柠给他的两件外套递还给了江柠,说:“鞋子我留下了,衣服我不缺,你拿去退了吧,挣了钱也别乱花,放银行存起来。”
他怕她下学期学费都还没有,就先把钱乱花了。
他不说,江柠也明白他的想法,说:“下学期的学费我心里有数,衣服给你买了,你就穿着。”
过了年,也是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正是爱面子的年纪,总是穿着江松穿剩下的旧衣服。
江柏见她坚持,就随手拿出一件衣服在手上,剩下的一件塞回到江柠手上,“你退回去。”也不等她说话,拔腿就跑了。
他个高腿长,初中又是习惯了跑步十多公里上下学的,很快就跑远了。
江柠也没勉强,他不要就不要吧,回头可以放店里卖掉。
*
王咏搬到江柠店里之后,也是松了口气。
这个年代,很多人卫生意识有限,有些不讲究的人,懒得去厕所,在巷子里随处小便的不在少数,他们尿意来了,随手一掏,对着墙根就是一泡。
王咏每天穿梭在这样的巷子里,鼻尖总是挥散不去的尿骚味,还有见他是外地人,总是过来打听他是来做什么的三姑六婆,以及下雨天,小巷里总是流淌着的乌黑的泛着臭味的脏水。
他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只一个背包。
就如他和江柠预估的那样,工作日这条街道上冷冷清清,并没有什么人过来,会路过这条街的,都是住在两个学校后面的教职工家属。
他们有些是听到那天来买过衣服的邻居提起,说江南制衣厂倒闭了,厂长欠了三千五百多万,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厂里发不出工资,就拿厂里的衣服抵工资,这些工人也可怜,拿着这些衣服出来卖,想把厂里欠的工钱抵回来,原价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衣服,现在只要二十九、三十九,都是好衣裳。
这些邻居们合何时听过这样狗血的八卦?一个个竖着耳朵,双眼放光的过来找这个传说中的服装店,一到店里,也没听到什么喇叭声,还好奇地问王咏:“小伙子,你就是那江南制衣厂的吧?听说你们制衣厂倒闭了,咋倒闭的?”
然后又听王咏讲了一遍厂长带着小姨子跑路的现场版,都满足了,又去看这个超级便宜的衣服,每个来听八卦的人,都买了一两件便宜外套,心满意足的回去了,回去将这个八卦讲给更多的人听,就连去菜市场卖菜,看到熟人都忍不住讲两句这个八卦。
听到八卦的人,立刻好奇地问:“那店铺衣服真那么便宜啊?”
“这我还能骗你?就在一中大门口一百多米的地方,吴中正大门的斜对面,那料子是相当好,街中心那边开价一百多块,那店里只要三十九,要不是他们制衣厂倒闭了,哪里有这样便宜的衣服啊?”
别说现在是九十年代中了,就是六七十年代,这样的一件好棉袄,没有二十块钱都买不到。
“还有那什么羽绒服,我大侄子前些天买了一件,噢哟,九十多块钱一件,贵嘛贵的要死,我看也不比一中那店里的好,面料也就普普通通。”
原本只是两个熟悉的人在聊天,结果身边竖了一堆耳朵在听的人,等买完菜,都往一中那边跑,看看是不是真有一个这么便宜的店。
于是到了下午,又有人来店里买衣服了。
一边买衣服,一边听八卦。
江柠原本以为工作日店里不会有生意,让王咏愿意开门就开门,不愿开门就走后面的小门进出,结果到了周五,学校门禁开放,江柠去店里一看,衣服居然少了不少。
王咏拿了一沓钱,数好了交给江柠:“五天,一共给你卖了八十七件衣服,外套四十二件,毛衣裤子四十五件,这是钱,都在这了。”
江柠诧异:“周一到周五居然还有生意?”
说到这个,王咏就不得不说江柠录的那则广告了,眉飞色舞地说:“没想到你录的那个广告,还挺管用,星期一那天来买衣服的人还不多,都是附近的邻居,回去大概是听说了制衣厂倒闭的事,过来打听厂长和小姨子的八卦来了,然后见衣服质量好价钱实惠,回去就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都不是附近的人,听说这里有厂子倒闭拉过来的便宜衣服卖,都赶来买衣服。”
一天十来件衣服的销量,也不需要王咏跟客人讨价还价,十分轻松,半点不费神不说,还给江柠帮了忙,他自己也有事情做,这几天卖衣服说八卦,那是不亦乐乎。
加上他自己还是新闻专业的,有记者证的职业人士,本来只是照着江柠的广告瞎说的,后面就开始添油加醋,自己改编,越说越多,连厂长在制衣厂和小姨子幽会被他老婆抓~奸的细节都冒出来了。
再经过别人口中的添油加醋,好家伙,江南制衣厂的八卦快传遍吴城了,也让江柠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
王咏说:“你明后两天,大喇叭再喊两天,保证效果更好,照这个趋势下去,你这批衣服怕是不够卖,最好再进一点。”他这几天卖衣服卖的还挺乐呵的,“刚好我最近没什么事,帮你卖卖衣服,你就专心写稿。”
他也算是体验生活嘛。
听的江柠噗嗤一乐,“行,我明天上午撸一万六给你。”
王咏有些犹豫,“你一个人行不行啊?”毕竟他留在吴城没回去,就是怕江柠一个人去网吧写作有危险,才每次都陪着的,要是江柠一个人可以去网吧写作,他也就没有留在吴城的必要了,直接回去就行了。
他想想还是不放心,要去陪江柠。
这个店江柠开不开也是无所谓,他要去网吧陪她写作,才是他目前正经的工作,便点头说:“行。”
*
那头,休息了一个星期的江爷爷,终于收起了满心的不舍,寻了个天晴的日子下山,找江爸和江大伯说了,他打算辞去巡山的工作,去吴城给江柠陪读的事。
江大伯听到这话简直觉得荒谬:“巡山这么好的工作,你说不要就不要,你要去吴城?你在吴城连吃喝都没有?你去当乞丐讨饭吗?”
想到江柠这么小,就要自己操心自己的学费,江爷爷手掌捂着眼睛抹泪:“我不讨饭怎么办?不讨饭柠柠学费从哪里来?”
“你巡山一年稳稳的就有近小一千块钱,这么好挣的钱你不挣,你要出去要饭?”江大伯是怎么都想不通,“要饭要真那么挣钱,所有人都去要饭了,还轮得到你?”
江爸也是想不通,“家里债都还完了,日子眼看就好过起来了,你怎么想着不去巡山,出去要饭?”
江爷爷抹着眼泪说:“山路湿滑,我年纪大了,哪天在山上滑倒,死在山上都没人知道,趁着我现在还能动,我想去吴城,陪柠柠两年。”他说:“这个工作,你们兄弟俩哪个想要,就跟我到大队部说一声,若是都不想要,那我就跟大队书记去说,让他收回去了。”
大队长一般都管着一个大队的生产工作,像守林员工作的事情,一般都是大队书记在负责。
江大伯是泥瓦匠,九十年代正是各个村子建楼房的高爆发期,江大伯每天带着自己三个儿子,活都接不过来,又怎么会要江爷爷这巡山的工作?
江爸在外地打工,夫妻两个一年挣的钱比巡山多多了,他自认自己还年轻,还想搞个采石场之类的大事,又怎么会愿意接手守林员这样养老的工作?
可他们也不愿意江爷爷放弃这么稳定的工作。
在农村,有这样一份有着固定工资的工作,除了小学的老师,那真的是没有别人了。
他们是真不解,老爷子怎么想一出是一出,突然就不想干了。
江爷爷真下了决心,做事反而快了。
他在确定了两个儿子都不想要这份工作后,又去问了他的弟弟。
江爷爷的弟弟比江爷爷足足小了十二岁,他们的父亲在叔爷爷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是江爷爷小小年纪就又当父亲又当哥,将江叔爷爷养大。
只是在养到他十六岁后,已经嫁过来的江奶奶就不愿再养着江叔爷爷,将叔爷爷分了出去。
那时候叔爷爷也长成,能够自己挣工分养活自己了。
后来叔爷爷不知怎么,和来他们这里下乡的一个女知青看对眼,结了婚,叔奶奶不知是不是和她娘家那边断了亲,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也没有跟娘家那边有过来往,和叔爷爷结婚后,也不和江奶奶这边来往,像是憋了口气般,只一心培养两个儿子,培养出村里第一个大专生。
那年代的大专生可了不得,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呢,分配到他们镇上当了个小学老师,后没到一年,就被调到吴城中心小学去,娶了吴城中心小学校长的女儿,分了房子,落户在吴城,不论是过年过节,都不再回来,就跟入赘在他岳父家了一样。
江家人都生的好看,叔爷爷的大儿子也不例外,因为从小没做过什么农活,又遗传了江家人的白净,年轻时看着白白净净满脸书生气的人,谁都想不到,他会做出再也不回村看看的事。
他不回来,叔奶奶也没说过什么,又继续一心培养小儿子。
叔奶奶的小儿子,只比江松大六岁,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了距离吴城还要远,远到在省城近郊的一个镇上当了小学老师。
后来这个镇被划分到省城,成为省城下面区的一部分,小叔叔的待遇自然也越来越好,娶了他们同一所小学的老师,夫妻俩倒是没有分房,而是靠两人的积蓄在那里买了房子,谁想他们这地方后来居然被划分到省城去,他们也成了省城人,定居在省城。
说来,江家还真是一脉相传,不管是江叔爷爷生的两个儿子,还是江爸生的三个儿女,除了江柏还愿意留在老家,陪伴父母之外,剩下的两个儿女,都一个跑的比一个远,反正只要是念书考出去的,全部都像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小叔叔倒是孝顺人,把叔爷爷叔奶奶两口子接到城里去住,可老两口城里住不习惯,又回村子里来了。
大约是叔奶奶年轻时,熬的太过,才五十岁的人,看上去跟六十多岁似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梳着两个麻花辫,还像年轻时的小姑娘一样,垂在两边的胸口处,未说话,就先笑了,用过了二三十多年依然迥然于他们这里口音的外地话喊江爷爷:“大哥,你来找进财是不是有什么事?”
江爷爷是三房的人,江叔爷爷却是和大房二房的人混居在一块儿。
江爷爷的身体状况看着丝毫没比叔奶奶好多少,说:“我来问问进财,巡山的工作他想不想做?我干不动守林员了,他要是愿意干,我把守林员的工作给他。”
在他们这个小地方,还保留着六十七年代的,父母工作可以传给家人子女的传统。
江爷爷如果有家人愿意接手,这个工作很大可能性会优先江爷爷选择的家人。
叔奶奶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连声笑道:“愿意的,愿意的,这大好的工作,哪里能不愿意?”
叔爷爷年轻时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大学,一直在炭洞里背炭挖煤,活又累又重,还危险。
现在两个儿子都供出来了,他们终于可以歇歇了,就种了几亩地。
但不干背炭挖煤的活了,也没了收入来源。
此时江爷爷愿意把守林员的工作给江叔爷爷,叔奶奶简直喜出望外,连声喊着:“大哥,快进来坐,我给你泡杯茶。”又喊叔爷爷:“进财!进财!”
叔爷爷在后面的地里浇菜。
他是个看着比江爷爷还要沉默的人,和江爷爷长得十分像,只是外表看着比江爷爷小的多。
听了江爷爷的话,他还有几分还不确定:“大哥,你真要把这活让给我?”
江爷爷说:“我问过大平和国平了,他们都不愿意干,你要是愿意干,就给你。”
叔奶奶端了一杯茶过来:“愿意愿意,这么好的事,他哪能不愿意啊!”
江叔爷爷也说愿意,江爷爷便带着他去大队部,做交接的工作。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当守林员的这些年,偶尔不方便的时候,就是我弟弟替我巡山,他对守林员的工作,要巡哪些山,都清楚的很,他接了我的工作后,马上就能胜任。”
虽然有不少人来大队部打听过守林员工作的事情,可那些人又不是大队书记的亲人,他才不管他们工作的事,见江爷爷这边有接手的人,自然优先江爷爷选的人,加上叔爷爷也愿意马上就接手,两人很快就做好了交接的工作,正好又是年底,大队书记干脆叫了会计过来,把江爷爷这一年的工资给结了。
江爷爷握着从大队部结的工资,抬头望着仿佛近在咫尺的大山,满心怅然和迷茫。
他想大孙女开的那个店,那天他们去店里看了一下,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十分忧心,大孙女开的那什么服装店,衣服能不能卖的掉?
没办法,一中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太无聊了,每天除了学习,最新鲜的事,居然是听他们老师说‘三班有个学生爱学习,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如今,就连这事都不再新鲜了。
如今又发生一件新鲜事,还是发生在她们身边的,可不就好奇嘛。
610寝室的人全都守口如瓶,什么都没说。
因为江柠急着要书,正好有人书到期了,刘萍带着卢雪花和汪霞下去收书。
其他人还在寝室。
午休时间有限,大家都尽量在午休的时间,小眯一会儿,睡不着的,闭目养神一会儿也好。
也有午休的时候不睡觉,还在看书学习的。
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段。
江柠拿到书后,就下去送给江柏了。
江柏在下面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见她终于下来,问她:“怎么这么长时间?”
江柠也是轻描淡写:“书被别人借走了。”
江柏就没再问,翻开书:“哪篇是你写的?”
江柠翻到自己写的那篇标注着‘作者柠檬’的字样,“呶,以后看到这个作者,基本不出意外,都是我,《青年文摘》上也有我的作品,如果你们寝室有最近几期的杂志的话,应该能看到我。”
这些课外书,每个寝室能有个两三本就不错了,每期都有,想都不敢想。
江柏有些遗憾,这些刊登着妹妹作品的书都被借出去了,说:“回头一定记得拿回来。”
他仔细地阅读着妹妹的作品,内心腾升起骄傲的情绪。
在知道了妹妹的钱有了正当来源后,他还是将江柠给他的两件外套递还给了江柠,说:“鞋子我留下了,衣服我不缺,你拿去退了吧,挣了钱也别乱花,放银行存起来。”
他怕她下学期学费都还没有,就先把钱乱花了。
他不说,江柠也明白他的想法,说:“下学期的学费我心里有数,衣服给你买了,你就穿着。”
过了年,也是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正是爱面子的年纪,总是穿着江松穿剩下的旧衣服。
江柏见她坚持,就随手拿出一件衣服在手上,剩下的一件塞回到江柠手上,“你退回去。”也不等她说话,拔腿就跑了。
他个高腿长,初中又是习惯了跑步十多公里上下学的,很快就跑远了。
江柠也没勉强,他不要就不要吧,回头可以放店里卖掉。
*
王咏搬到江柠店里之后,也是松了口气。
这个年代,很多人卫生意识有限,有些不讲究的人,懒得去厕所,在巷子里随处小便的不在少数,他们尿意来了,随手一掏,对着墙根就是一泡。
王咏每天穿梭在这样的巷子里,鼻尖总是挥散不去的尿骚味,还有见他是外地人,总是过来打听他是来做什么的三姑六婆,以及下雨天,小巷里总是流淌着的乌黑的泛着臭味的脏水。
他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只一个背包。
就如他和江柠预估的那样,工作日这条街道上冷冷清清,并没有什么人过来,会路过这条街的,都是住在两个学校后面的教职工家属。
他们有些是听到那天来买过衣服的邻居提起,说江南制衣厂倒闭了,厂长欠了三千五百多万,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厂里发不出工资,就拿厂里的衣服抵工资,这些工人也可怜,拿着这些衣服出来卖,想把厂里欠的工钱抵回来,原价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衣服,现在只要二十九、三十九,都是好衣裳。
这些邻居们合何时听过这样狗血的八卦?一个个竖着耳朵,双眼放光的过来找这个传说中的服装店,一到店里,也没听到什么喇叭声,还好奇地问王咏:“小伙子,你就是那江南制衣厂的吧?听说你们制衣厂倒闭了,咋倒闭的?”
然后又听王咏讲了一遍厂长带着小姨子跑路的现场版,都满足了,又去看这个超级便宜的衣服,每个来听八卦的人,都买了一两件便宜外套,心满意足的回去了,回去将这个八卦讲给更多的人听,就连去菜市场卖菜,看到熟人都忍不住讲两句这个八卦。
听到八卦的人,立刻好奇地问:“那店铺衣服真那么便宜啊?”
“这我还能骗你?就在一中大门口一百多米的地方,吴中正大门的斜对面,那料子是相当好,街中心那边开价一百多块,那店里只要三十九,要不是他们制衣厂倒闭了,哪里有这样便宜的衣服啊?”
别说现在是九十年代中了,就是六七十年代,这样的一件好棉袄,没有二十块钱都买不到。
“还有那什么羽绒服,我大侄子前些天买了一件,噢哟,九十多块钱一件,贵嘛贵的要死,我看也不比一中那店里的好,面料也就普普通通。”
原本只是两个熟悉的人在聊天,结果身边竖了一堆耳朵在听的人,等买完菜,都往一中那边跑,看看是不是真有一个这么便宜的店。
于是到了下午,又有人来店里买衣服了。
一边买衣服,一边听八卦。
江柠原本以为工作日店里不会有生意,让王咏愿意开门就开门,不愿开门就走后面的小门进出,结果到了周五,学校门禁开放,江柠去店里一看,衣服居然少了不少。
王咏拿了一沓钱,数好了交给江柠:“五天,一共给你卖了八十七件衣服,外套四十二件,毛衣裤子四十五件,这是钱,都在这了。”
江柠诧异:“周一到周五居然还有生意?”
说到这个,王咏就不得不说江柠录的那则广告了,眉飞色舞地说:“没想到你录的那个广告,还挺管用,星期一那天来买衣服的人还不多,都是附近的邻居,回去大概是听说了制衣厂倒闭的事,过来打听厂长和小姨子的八卦来了,然后见衣服质量好价钱实惠,回去就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都不是附近的人,听说这里有厂子倒闭拉过来的便宜衣服卖,都赶来买衣服。”
一天十来件衣服的销量,也不需要王咏跟客人讨价还价,十分轻松,半点不费神不说,还给江柠帮了忙,他自己也有事情做,这几天卖衣服说八卦,那是不亦乐乎。
加上他自己还是新闻专业的,有记者证的职业人士,本来只是照着江柠的广告瞎说的,后面就开始添油加醋,自己改编,越说越多,连厂长在制衣厂和小姨子幽会被他老婆抓~奸的细节都冒出来了。
再经过别人口中的添油加醋,好家伙,江南制衣厂的八卦快传遍吴城了,也让江柠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
王咏说:“你明后两天,大喇叭再喊两天,保证效果更好,照这个趋势下去,你这批衣服怕是不够卖,最好再进一点。”他这几天卖衣服卖的还挺乐呵的,“刚好我最近没什么事,帮你卖卖衣服,你就专心写稿。”
他也算是体验生活嘛。
听的江柠噗嗤一乐,“行,我明天上午撸一万六给你。”
王咏有些犹豫,“你一个人行不行啊?”毕竟他留在吴城没回去,就是怕江柠一个人去网吧写作有危险,才每次都陪着的,要是江柠一个人可以去网吧写作,他也就没有留在吴城的必要了,直接回去就行了。
他想想还是不放心,要去陪江柠。
这个店江柠开不开也是无所谓,他要去网吧陪她写作,才是他目前正经的工作,便点头说:“行。”
*
那头,休息了一个星期的江爷爷,终于收起了满心的不舍,寻了个天晴的日子下山,找江爸和江大伯说了,他打算辞去巡山的工作,去吴城给江柠陪读的事。
江大伯听到这话简直觉得荒谬:“巡山这么好的工作,你说不要就不要,你要去吴城?你在吴城连吃喝都没有?你去当乞丐讨饭吗?”
想到江柠这么小,就要自己操心自己的学费,江爷爷手掌捂着眼睛抹泪:“我不讨饭怎么办?不讨饭柠柠学费从哪里来?”
“你巡山一年稳稳的就有近小一千块钱,这么好挣的钱你不挣,你要出去要饭?”江大伯是怎么都想不通,“要饭要真那么挣钱,所有人都去要饭了,还轮得到你?”
江爸也是想不通,“家里债都还完了,日子眼看就好过起来了,你怎么想着不去巡山,出去要饭?”
江爷爷抹着眼泪说:“山路湿滑,我年纪大了,哪天在山上滑倒,死在山上都没人知道,趁着我现在还能动,我想去吴城,陪柠柠两年。”他说:“这个工作,你们兄弟俩哪个想要,就跟我到大队部说一声,若是都不想要,那我就跟大队书记去说,让他收回去了。”
大队长一般都管着一个大队的生产工作,像守林员工作的事情,一般都是大队书记在负责。
江大伯是泥瓦匠,九十年代正是各个村子建楼房的高爆发期,江大伯每天带着自己三个儿子,活都接不过来,又怎么会要江爷爷这巡山的工作?
江爸在外地打工,夫妻两个一年挣的钱比巡山多多了,他自认自己还年轻,还想搞个采石场之类的大事,又怎么会愿意接手守林员这样养老的工作?
可他们也不愿意江爷爷放弃这么稳定的工作。
在农村,有这样一份有着固定工资的工作,除了小学的老师,那真的是没有别人了。
他们是真不解,老爷子怎么想一出是一出,突然就不想干了。
江爷爷真下了决心,做事反而快了。
他在确定了两个儿子都不想要这份工作后,又去问了他的弟弟。
江爷爷的弟弟比江爷爷足足小了十二岁,他们的父亲在叔爷爷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是江爷爷小小年纪就又当父亲又当哥,将江叔爷爷养大。
只是在养到他十六岁后,已经嫁过来的江奶奶就不愿再养着江叔爷爷,将叔爷爷分了出去。
那时候叔爷爷也长成,能够自己挣工分养活自己了。
后来叔爷爷不知怎么,和来他们这里下乡的一个女知青看对眼,结了婚,叔奶奶不知是不是和她娘家那边断了亲,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也没有跟娘家那边有过来往,和叔爷爷结婚后,也不和江奶奶这边来往,像是憋了口气般,只一心培养两个儿子,培养出村里第一个大专生。
那年代的大专生可了不得,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呢,分配到他们镇上当了个小学老师,后没到一年,就被调到吴城中心小学去,娶了吴城中心小学校长的女儿,分了房子,落户在吴城,不论是过年过节,都不再回来,就跟入赘在他岳父家了一样。
江家人都生的好看,叔爷爷的大儿子也不例外,因为从小没做过什么农活,又遗传了江家人的白净,年轻时看着白白净净满脸书生气的人,谁都想不到,他会做出再也不回村看看的事。
他不回来,叔奶奶也没说过什么,又继续一心培养小儿子。
叔奶奶的小儿子,只比江松大六岁,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了距离吴城还要远,远到在省城近郊的一个镇上当了小学老师。
后来这个镇被划分到省城,成为省城下面区的一部分,小叔叔的待遇自然也越来越好,娶了他们同一所小学的老师,夫妻俩倒是没有分房,而是靠两人的积蓄在那里买了房子,谁想他们这地方后来居然被划分到省城去,他们也成了省城人,定居在省城。
说来,江家还真是一脉相传,不管是江叔爷爷生的两个儿子,还是江爸生的三个儿女,除了江柏还愿意留在老家,陪伴父母之外,剩下的两个儿女,都一个跑的比一个远,反正只要是念书考出去的,全部都像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小叔叔倒是孝顺人,把叔爷爷叔奶奶两口子接到城里去住,可老两口城里住不习惯,又回村子里来了。
大约是叔奶奶年轻时,熬的太过,才五十岁的人,看上去跟六十多岁似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梳着两个麻花辫,还像年轻时的小姑娘一样,垂在两边的胸口处,未说话,就先笑了,用过了二三十多年依然迥然于他们这里口音的外地话喊江爷爷:“大哥,你来找进财是不是有什么事?”
江爷爷是三房的人,江叔爷爷却是和大房二房的人混居在一块儿。
江爷爷的身体状况看着丝毫没比叔奶奶好多少,说:“我来问问进财,巡山的工作他想不想做?我干不动守林员了,他要是愿意干,我把守林员的工作给他。”
在他们这个小地方,还保留着六十七年代的,父母工作可以传给家人子女的传统。
江爷爷如果有家人愿意接手,这个工作很大可能性会优先江爷爷选择的家人。
叔奶奶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连声笑道:“愿意的,愿意的,这大好的工作,哪里能不愿意?”
叔爷爷年轻时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大学,一直在炭洞里背炭挖煤,活又累又重,还危险。
现在两个儿子都供出来了,他们终于可以歇歇了,就种了几亩地。
但不干背炭挖煤的活了,也没了收入来源。
此时江爷爷愿意把守林员的工作给江叔爷爷,叔奶奶简直喜出望外,连声喊着:“大哥,快进来坐,我给你泡杯茶。”又喊叔爷爷:“进财!进财!”
叔爷爷在后面的地里浇菜。
他是个看着比江爷爷还要沉默的人,和江爷爷长得十分像,只是外表看着比江爷爷小的多。
听了江爷爷的话,他还有几分还不确定:“大哥,你真要把这活让给我?”
江爷爷说:“我问过大平和国平了,他们都不愿意干,你要是愿意干,就给你。”
叔奶奶端了一杯茶过来:“愿意愿意,这么好的事,他哪能不愿意啊!”
江叔爷爷也说愿意,江爷爷便带着他去大队部,做交接的工作。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当守林员的这些年,偶尔不方便的时候,就是我弟弟替我巡山,他对守林员的工作,要巡哪些山,都清楚的很,他接了我的工作后,马上就能胜任。”
虽然有不少人来大队部打听过守林员工作的事情,可那些人又不是大队书记的亲人,他才不管他们工作的事,见江爷爷这边有接手的人,自然优先江爷爷选的人,加上叔爷爷也愿意马上就接手,两人很快就做好了交接的工作,正好又是年底,大队书记干脆叫了会计过来,把江爷爷这一年的工资给结了。
江爷爷握着从大队部结的工资,抬头望着仿佛近在咫尺的大山,满心怅然和迷茫。
他想大孙女开的那个店,那天他们去店里看了一下,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十分忧心,大孙女开的那什么服装店,衣服能不能卖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