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107节
温润坐在马车里,也不耐热,扇子就没停下来。
“该死的林家,什么时候来闹不行?非得大夏天的过来,这昨天刚下了雨,今天热的能晒死人。”温润抱怨:“都三伏天了。”
跟蒸桑拿的温度一样,热死了。
翠花婶子拿了个蒲扇,也给温润扇风,知道东家不是怪她,只是单纯的不耐热,不由得道:“咱们这会子走,已经是凉快的了,到了县城那才叫热呢,下午更热,不过想必下午咱们就在阴凉处纳凉了,再忍一忍。”
“好吧。”温润吸了吸鼻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夏天就不是出门的好时候。”
温润宁愿顶风冒雪,也不想头上的是烈日骄阳。
因为是夏天么,温润的这辆马车的棚子也是有改装的,春秋和冬日,都是蒙的油布,防风防雨,还能有一点保暖的作用。
但是夏日就不一样了,车棚子上蒙的就不是油毡布了,而是清油布,前后不再是木板,而是挂的湘竹帘子,就连车窗上,都是蒙的轻纱,让车子能有一点小小的过堂风,不会觉得闷热。
相应的,外面的人,也有可能透过一些缝隙,看到里头两个人在干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温润敢让翠花婶子上马车的原因,这么一个四处漏风,通气良好的车厢里,一男一女能干什么?
何况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半老徐娘了。
就是马三儿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趟,老是往车厢里看,看的赶马车的刘三儿莫名其妙:“马三儿,你看啥呢?”
“没,我就是想看看,举人老爷出行,有啥不同?还要人给他打扇子?”他看到刘氏给人用蒲扇扇风了。
第108章 王大志家死人了
这又不是有隔音板,这么大的声音,温润都听到了。
翠花婶子听了就笑出声:“我给自己东家打个扇子怎么了?东家最不耐热,在家的时候,很少见到夏日里东家出门的,怕热,怕蚊虫叮咬,更怕出一身的汗,每日里都要晒水冲凉的!”
家里头有五十多个大澡盆子,每天都要倒满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般学生们上午在上学,中午会在私塾吃一顿午饭,然后冲凉,有脏衣服的还得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了,晒干的时候,学生们就午睡,然后起来,穿上干净的衣服,收拾书本回家去。
家里的一些活儿,学生们都要干,有的孩子出门去打猪草,背着背篓拎着割草的刀片,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背诵课本,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小一点的还会在放鸡鸭鹅等等家禽的时候,一边捡柴火,一边背诵《九九乘法表》呢。
这是这么久,温润给孩子们养成的习惯。
午休,养足精神,下午劳作,但是不能忘了上午教的东西。
如今唯一能全天候上课的只有老王家的两个孩子,以及隔壁杨家的三个。
不过这几日还加了两个,一个是村长家的大孙子张岭,一个是刘家的刘大力。
算一算,只有王家哥俩儿,杨木、张岭与刘大力,有希望最快考个秀才回来,其他的还要学呢。
“那也不能让你给他打扇子啊?他不是有折扇吗?”马三儿还挺为刘氏抱不平的:“你又不是他奴婢。”
严格来说,刘氏是自由之身,只不过是在王家做工而已,温润当时也是仔细考虑过的,按照这个时候的一些习惯和规定,老妈子自己在东家那里当牛做马都可以,可是老妈子的孩子,因为老妈子不是卖身的奴婢,故而也不是奴籍,只要老妈子的丈夫是个良民,那孩子依然能读书科举。
从父,不从母,这就是古代的操蛋规矩。
看一个人的出身,从来不看母亲,只看父亲。
除非你妈是公主,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公主的儿子,也要从父姓的啦。
“我只是太热了而已,大家快点赶路,到了县城,我请大家伙儿喝冰镇绿豆汤。”温润乐了:“翠花婶子也不要给我扇风了,我头发没乱吧?”
他早上起来就洗了澡,还有头发,夏天头发干得快,陈强家的特意给他重新梳了个头发。
其实来了这里这么久,温润一直对自己的长发没辙儿。
以前多是杨大婶给他梳理头发,后来有了陈强家的跟翠花婶子,就交给她们俩打理了,不过洗头发什么的,还是温润自己来,陈旭也会梳头发,但是他还小,手艺不如他母亲陈强家的好。
如今温润的头发就是一个发髻,上头用绸缎缠了两圈,以一根白玉头簪固定住,绸缎带子自然下垂到腰际以下,即不会让头发散下来,让人不舒服,又有缎带飘逸,不会显得突兀。
一身豆绿色的轻纱外罩,翠绿色的锦缎薄衫,温润这一身打扮,不说风流倜傥,但也绝对文质彬彬,不辱没他举人老爷的身份。
而且料子好啊,这个时候的东西都是最纯粹的自然材料做成的,想找个涤纶的你都找不到,像是第二层皮肤一样贴在身上。
绝对的夏日衣衫不二之选。
“没有,好着呢。”翠花婶子越看越满意:“东家就是好,有那个,文质彬彬的气质。”
夸的很诚恳,温润脸都红了。
人家俩人没事儿,马三儿还能说什么?
所幸他们走得早,也走得快,想趁着凉快赶紧赶路,不然太阳上来了,别说人了,牲口都热的受不了。
他们终于在午时之前就到了县城,温润目测,大概是九点多吧?
到了县城就直奔县衙而去。
可是到了县衙才知道,县令大人出门去了,没说去哪儿,反正就是没在县衙里,说很快就会回来,但是回来的时候也不确定,大概是今晚,或者是明早。
没办法,温润只好带着人去了客栈。
马三儿他们是要回县衙报道的,还得回执命令,毕竟他现在是正儿八经的衙役了。
就是走的时候,这老小子流连的很。
看的温润莫名其妙。
不过天气要热起来了,温润急需找个地方避开这燥热的暑气。
他们中午是去的鸿升酒楼吃的饭,张大哥去另外一个铺子查账去了,没在酒楼里,这会儿的掌柜的,是以前的大伙计,现在对温润也依然热情的很。
安排最好的一个雅间,因为这次有女眷在,人也多一些,故而温润就选了雅间。
“上菜,清爽一点的,吃过了我们好回客栈去。”温润哗啦啦的扇风:“再来一份冰镇酸梅汤。”
“好的,好的,这就安排去。”掌柜的亲自来点的菜,不一会儿就拎了个甜白瓷的瓮过来,瓮身上还有水珠滑落:“这是冰镇酸梅汤,先喝一点,去去暑气。”
“好。”
众人赶紧分了一下这冰镇酸梅汤。
温润喝了一大口,舒坦了。
饭菜的确是清淡,白米饭,搭配的就是茭白毛豆,肉丝黄花,清蒸白鱼,鲜炸藕合,搭配鲜虾鸡蛋汤,没什么油水,却很清淡下饭。
天气热的温润都没什么胃口,吃过了饭就回去客栈。
午睡了一会儿,下午暑气太大,也没出门,客栈的小二送来了井水灞凉的果子给他们,啃了两个,还是觉得无聊,温润不由得坐在窗前,看着外头发呆。
他所在的地方,是在客栈临街的一处窗户那边,街上因为太热的关系,也没什么人,就连摆摊的都很少。
且多数人都热的蔫蔫的,也没什么活力。
不过这街道上,倒是有一队一队的白役,跟着正经的衙役巡逻,这么一会的功夫,都过去两队人马了。
有这样的人巡逻街道,街面上的混混啊,无赖啊,二流子的都不见了。
也是,一旦被抓到了,这帮人可不会跟他们客气。
看来多招收人手,还是有用的,起码治安情况不错,温润记得进城的时候,城门口还有二十几个人守着,虽然不收什么入城费,可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这帮官府的差役,也会下意识的瑟缩,如果是坏人,心里有鬼,肯定会害怕!
起码震慑效果不错,进出城门的人都急匆匆的,不敢起刺儿。
在窗户那里一趴,其实就是在发呆,直着眼睛,发呆了半天,最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晚上是酒楼将饭菜送来的,不过这次不那么清淡,有一道老醋花生,很是开胃。
更有一道盐焗鸡,味道也很好。
吃过了晚饭,温润只在客栈里溜达了一下,就冲了个凉,这个时候衙门来了人,是马三儿。
“县令大人回来了,明日辰时初,在衙门二堂审理此事。”马三儿看了看温润:“请明日辰时之前,到达县衙。”
“哦,好,知道了。”温润就是点点头而已。
马三儿又跟他说了点内幕消息:“小的回去派人打听了一下,林家为何急匆匆的要找刘氏回去。”
“哦?”温润端茶的手一顿,喝了一口茶,没有真的“端茶送客”:“是为什么?”
“刘氏不听一下吗?”马三儿看了看门口。
“我在。”结果翠花婶子就在温润身后的屏风那里:“你说吧。”
这房间里只有一个主位,自然是温润坐着的,马三儿在下首坐着。
温润身后是一面屏风,从门口这里看,只能看到那扇绣着桃花林的屏风,其实屏风后面还有一个小空间,就是给女眷们准备的,而且后头就是门,门外就是客栈内院。
这个院子将客栈一分为二,后头是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适合拖家带口的住。
前头都是客房,一间一间的,适合人少的时候入住。
温润选择在这里见马三儿,也是赶巧,翠花婶子给他送的茶水,客栈里可没有好茶,绿豆汤倒是有,可不能总喝绿豆汤啊。
刚上来送茶,这马三儿就来了,要不然马三儿也不会喝到茶,他那杯茶水,本来是温润给自己准备的。
结果便宜了他,幸好他带来的消息还不错。
“你在啊?”马三儿吓了一跳,这屏风后头要是不出声,他都看不出来后头有人。
“翠花婶子在,你就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温润没那个闲心跟马三儿这样的人打涟涟,干脆的叫他说个清楚明白。
“王家二伯你知道吧?”他提了个,让温润意外的人。
“他们家不是搬走了吗?”温润可是听说了,他们家被前任县令给收拾的,差点就弄死了,结果前任县令要下死手的时候,上头来了命令,得,这县令就走了,不过王家二伯他们一家子也没好过,从县城里搬了出去,还卖了房子还赌场的债务。
儿子胳膊也没保住。
“他们搬去了树林场那里,王家二伯还是做个小买卖,又买了一些田地,让他家儿子去种,可缺了一只手,种地很费劲,却不得不干活,王大志倒是个狠人,对自己儿子下死手的管了,再不管,可真要不得了!”
“后来流寇来袭,都知道树林场那里有钱,所以去那里的流寇最多,足足二百多个人啊!全都是穷凶极恶之辈……。”马三儿说的很严重的样子。
“等等,你等等!”温润举起手来,问他:“流寇一共有多少人啊?怎么大军围剿,跑出来这么多?我们那地方,够偏僻的了,还跑来三五十个,树林场我没去过,但是那里跑去二百多?”
这是流寇该有的数量吗?古代不是现代,人口少,且一些地方地广人稀。
流寇要是上了三五百个,那岂不是成了匪患?再说这三五百个人,啥都不干,就靠打家劫舍他们吃得饱吗?
何况这些是跑出来的漏网之鱼,这得多少漏网之鱼啊?
多少贼寇被抓捕,多少兵丁抓捕啊?怎么这么多漏网的啊?
“听说这些贼寇有万多人,被围在山上的时候,还裹挟了一些山民和野人,不然大军也不会为了这么长时间,大军围捕的时候,其实他们就是一抓就溜,山路多啊,他们顺着山路跑的快,大军能抓的都抓了,可跑出来的也不少,还有一些人来过永宁县,知道这里是个下县,人口少,防备薄弱,幸好县令大人提前招收了不少人马,这才护住了县城。” ↑返回顶部↑
“该死的林家,什么时候来闹不行?非得大夏天的过来,这昨天刚下了雨,今天热的能晒死人。”温润抱怨:“都三伏天了。”
跟蒸桑拿的温度一样,热死了。
翠花婶子拿了个蒲扇,也给温润扇风,知道东家不是怪她,只是单纯的不耐热,不由得道:“咱们这会子走,已经是凉快的了,到了县城那才叫热呢,下午更热,不过想必下午咱们就在阴凉处纳凉了,再忍一忍。”
“好吧。”温润吸了吸鼻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夏天就不是出门的好时候。”
温润宁愿顶风冒雪,也不想头上的是烈日骄阳。
因为是夏天么,温润的这辆马车的棚子也是有改装的,春秋和冬日,都是蒙的油布,防风防雨,还能有一点保暖的作用。
但是夏日就不一样了,车棚子上蒙的就不是油毡布了,而是清油布,前后不再是木板,而是挂的湘竹帘子,就连车窗上,都是蒙的轻纱,让车子能有一点小小的过堂风,不会觉得闷热。
相应的,外面的人,也有可能透过一些缝隙,看到里头两个人在干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温润敢让翠花婶子上马车的原因,这么一个四处漏风,通气良好的车厢里,一男一女能干什么?
何况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半老徐娘了。
就是马三儿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趟,老是往车厢里看,看的赶马车的刘三儿莫名其妙:“马三儿,你看啥呢?”
“没,我就是想看看,举人老爷出行,有啥不同?还要人给他打扇子?”他看到刘氏给人用蒲扇扇风了。
第108章 王大志家死人了
这又不是有隔音板,这么大的声音,温润都听到了。
翠花婶子听了就笑出声:“我给自己东家打个扇子怎么了?东家最不耐热,在家的时候,很少见到夏日里东家出门的,怕热,怕蚊虫叮咬,更怕出一身的汗,每日里都要晒水冲凉的!”
家里头有五十多个大澡盆子,每天都要倒满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般学生们上午在上学,中午会在私塾吃一顿午饭,然后冲凉,有脏衣服的还得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了,晒干的时候,学生们就午睡,然后起来,穿上干净的衣服,收拾书本回家去。
家里的一些活儿,学生们都要干,有的孩子出门去打猪草,背着背篓拎着割草的刀片,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背诵课本,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小一点的还会在放鸡鸭鹅等等家禽的时候,一边捡柴火,一边背诵《九九乘法表》呢。
这是这么久,温润给孩子们养成的习惯。
午休,养足精神,下午劳作,但是不能忘了上午教的东西。
如今唯一能全天候上课的只有老王家的两个孩子,以及隔壁杨家的三个。
不过这几日还加了两个,一个是村长家的大孙子张岭,一个是刘家的刘大力。
算一算,只有王家哥俩儿,杨木、张岭与刘大力,有希望最快考个秀才回来,其他的还要学呢。
“那也不能让你给他打扇子啊?他不是有折扇吗?”马三儿还挺为刘氏抱不平的:“你又不是他奴婢。”
严格来说,刘氏是自由之身,只不过是在王家做工而已,温润当时也是仔细考虑过的,按照这个时候的一些习惯和规定,老妈子自己在东家那里当牛做马都可以,可是老妈子的孩子,因为老妈子不是卖身的奴婢,故而也不是奴籍,只要老妈子的丈夫是个良民,那孩子依然能读书科举。
从父,不从母,这就是古代的操蛋规矩。
看一个人的出身,从来不看母亲,只看父亲。
除非你妈是公主,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公主的儿子,也要从父姓的啦。
“我只是太热了而已,大家快点赶路,到了县城,我请大家伙儿喝冰镇绿豆汤。”温润乐了:“翠花婶子也不要给我扇风了,我头发没乱吧?”
他早上起来就洗了澡,还有头发,夏天头发干得快,陈强家的特意给他重新梳了个头发。
其实来了这里这么久,温润一直对自己的长发没辙儿。
以前多是杨大婶给他梳理头发,后来有了陈强家的跟翠花婶子,就交给她们俩打理了,不过洗头发什么的,还是温润自己来,陈旭也会梳头发,但是他还小,手艺不如他母亲陈强家的好。
如今温润的头发就是一个发髻,上头用绸缎缠了两圈,以一根白玉头簪固定住,绸缎带子自然下垂到腰际以下,即不会让头发散下来,让人不舒服,又有缎带飘逸,不会显得突兀。
一身豆绿色的轻纱外罩,翠绿色的锦缎薄衫,温润这一身打扮,不说风流倜傥,但也绝对文质彬彬,不辱没他举人老爷的身份。
而且料子好啊,这个时候的东西都是最纯粹的自然材料做成的,想找个涤纶的你都找不到,像是第二层皮肤一样贴在身上。
绝对的夏日衣衫不二之选。
“没有,好着呢。”翠花婶子越看越满意:“东家就是好,有那个,文质彬彬的气质。”
夸的很诚恳,温润脸都红了。
人家俩人没事儿,马三儿还能说什么?
所幸他们走得早,也走得快,想趁着凉快赶紧赶路,不然太阳上来了,别说人了,牲口都热的受不了。
他们终于在午时之前就到了县城,温润目测,大概是九点多吧?
到了县城就直奔县衙而去。
可是到了县衙才知道,县令大人出门去了,没说去哪儿,反正就是没在县衙里,说很快就会回来,但是回来的时候也不确定,大概是今晚,或者是明早。
没办法,温润只好带着人去了客栈。
马三儿他们是要回县衙报道的,还得回执命令,毕竟他现在是正儿八经的衙役了。
就是走的时候,这老小子流连的很。
看的温润莫名其妙。
不过天气要热起来了,温润急需找个地方避开这燥热的暑气。
他们中午是去的鸿升酒楼吃的饭,张大哥去另外一个铺子查账去了,没在酒楼里,这会儿的掌柜的,是以前的大伙计,现在对温润也依然热情的很。
安排最好的一个雅间,因为这次有女眷在,人也多一些,故而温润就选了雅间。
“上菜,清爽一点的,吃过了我们好回客栈去。”温润哗啦啦的扇风:“再来一份冰镇酸梅汤。”
“好的,好的,这就安排去。”掌柜的亲自来点的菜,不一会儿就拎了个甜白瓷的瓮过来,瓮身上还有水珠滑落:“这是冰镇酸梅汤,先喝一点,去去暑气。”
“好。”
众人赶紧分了一下这冰镇酸梅汤。
温润喝了一大口,舒坦了。
饭菜的确是清淡,白米饭,搭配的就是茭白毛豆,肉丝黄花,清蒸白鱼,鲜炸藕合,搭配鲜虾鸡蛋汤,没什么油水,却很清淡下饭。
天气热的温润都没什么胃口,吃过了饭就回去客栈。
午睡了一会儿,下午暑气太大,也没出门,客栈的小二送来了井水灞凉的果子给他们,啃了两个,还是觉得无聊,温润不由得坐在窗前,看着外头发呆。
他所在的地方,是在客栈临街的一处窗户那边,街上因为太热的关系,也没什么人,就连摆摊的都很少。
且多数人都热的蔫蔫的,也没什么活力。
不过这街道上,倒是有一队一队的白役,跟着正经的衙役巡逻,这么一会的功夫,都过去两队人马了。
有这样的人巡逻街道,街面上的混混啊,无赖啊,二流子的都不见了。
也是,一旦被抓到了,这帮人可不会跟他们客气。
看来多招收人手,还是有用的,起码治安情况不错,温润记得进城的时候,城门口还有二十几个人守着,虽然不收什么入城费,可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这帮官府的差役,也会下意识的瑟缩,如果是坏人,心里有鬼,肯定会害怕!
起码震慑效果不错,进出城门的人都急匆匆的,不敢起刺儿。
在窗户那里一趴,其实就是在发呆,直着眼睛,发呆了半天,最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晚上是酒楼将饭菜送来的,不过这次不那么清淡,有一道老醋花生,很是开胃。
更有一道盐焗鸡,味道也很好。
吃过了晚饭,温润只在客栈里溜达了一下,就冲了个凉,这个时候衙门来了人,是马三儿。
“县令大人回来了,明日辰时初,在衙门二堂审理此事。”马三儿看了看温润:“请明日辰时之前,到达县衙。”
“哦,好,知道了。”温润就是点点头而已。
马三儿又跟他说了点内幕消息:“小的回去派人打听了一下,林家为何急匆匆的要找刘氏回去。”
“哦?”温润端茶的手一顿,喝了一口茶,没有真的“端茶送客”:“是为什么?”
“刘氏不听一下吗?”马三儿看了看门口。
“我在。”结果翠花婶子就在温润身后的屏风那里:“你说吧。”
这房间里只有一个主位,自然是温润坐着的,马三儿在下首坐着。
温润身后是一面屏风,从门口这里看,只能看到那扇绣着桃花林的屏风,其实屏风后面还有一个小空间,就是给女眷们准备的,而且后头就是门,门外就是客栈内院。
这个院子将客栈一分为二,后头是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适合拖家带口的住。
前头都是客房,一间一间的,适合人少的时候入住。
温润选择在这里见马三儿,也是赶巧,翠花婶子给他送的茶水,客栈里可没有好茶,绿豆汤倒是有,可不能总喝绿豆汤啊。
刚上来送茶,这马三儿就来了,要不然马三儿也不会喝到茶,他那杯茶水,本来是温润给自己准备的。
结果便宜了他,幸好他带来的消息还不错。
“你在啊?”马三儿吓了一跳,这屏风后头要是不出声,他都看不出来后头有人。
“翠花婶子在,你就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温润没那个闲心跟马三儿这样的人打涟涟,干脆的叫他说个清楚明白。
“王家二伯你知道吧?”他提了个,让温润意外的人。
“他们家不是搬走了吗?”温润可是听说了,他们家被前任县令给收拾的,差点就弄死了,结果前任县令要下死手的时候,上头来了命令,得,这县令就走了,不过王家二伯他们一家子也没好过,从县城里搬了出去,还卖了房子还赌场的债务。
儿子胳膊也没保住。
“他们搬去了树林场那里,王家二伯还是做个小买卖,又买了一些田地,让他家儿子去种,可缺了一只手,种地很费劲,却不得不干活,王大志倒是个狠人,对自己儿子下死手的管了,再不管,可真要不得了!”
“后来流寇来袭,都知道树林场那里有钱,所以去那里的流寇最多,足足二百多个人啊!全都是穷凶极恶之辈……。”马三儿说的很严重的样子。
“等等,你等等!”温润举起手来,问他:“流寇一共有多少人啊?怎么大军围剿,跑出来这么多?我们那地方,够偏僻的了,还跑来三五十个,树林场我没去过,但是那里跑去二百多?”
这是流寇该有的数量吗?古代不是现代,人口少,且一些地方地广人稀。
流寇要是上了三五百个,那岂不是成了匪患?再说这三五百个人,啥都不干,就靠打家劫舍他们吃得饱吗?
何况这些是跑出来的漏网之鱼,这得多少漏网之鱼啊?
多少贼寇被抓捕,多少兵丁抓捕啊?怎么这么多漏网的啊?
“听说这些贼寇有万多人,被围在山上的时候,还裹挟了一些山民和野人,不然大军也不会为了这么长时间,大军围捕的时候,其实他们就是一抓就溜,山路多啊,他们顺着山路跑的快,大军能抓的都抓了,可跑出来的也不少,还有一些人来过永宁县,知道这里是个下县,人口少,防备薄弱,幸好县令大人提前招收了不少人马,这才护住了县城。” ↑返回顶部↑
温润坐在马车里,也不耐热,扇子就没停下来。
“该死的林家,什么时候来闹不行?非得大夏天的过来,这昨天刚下了雨,今天热的能晒死人。”温润抱怨:“都三伏天了。”
跟蒸桑拿的温度一样,热死了。
翠花婶子拿了个蒲扇,也给温润扇风,知道东家不是怪她,只是单纯的不耐热,不由得道:“咱们这会子走,已经是凉快的了,到了县城那才叫热呢,下午更热,不过想必下午咱们就在阴凉处纳凉了,再忍一忍。”
“好吧。”温润吸了吸鼻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夏天就不是出门的好时候。”
温润宁愿顶风冒雪,也不想头上的是烈日骄阳。
因为是夏天么,温润的这辆马车的棚子也是有改装的,春秋和冬日,都是蒙的油布,防风防雨,还能有一点保暖的作用。
但是夏日就不一样了,车棚子上蒙的就不是油毡布了,而是清油布,前后不再是木板,而是挂的湘竹帘子,就连车窗上,都是蒙的轻纱,让车子能有一点小小的过堂风,不会觉得闷热。
相应的,外面的人,也有可能透过一些缝隙,看到里头两个人在干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温润敢让翠花婶子上马车的原因,这么一个四处漏风,通气良好的车厢里,一男一女能干什么?
何况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半老徐娘了。
就是马三儿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趟,老是往车厢里看,看的赶马车的刘三儿莫名其妙:“马三儿,你看啥呢?”
“没,我就是想看看,举人老爷出行,有啥不同?还要人给他打扇子?”他看到刘氏给人用蒲扇扇风了。
第108章 王大志家死人了
这又不是有隔音板,这么大的声音,温润都听到了。
翠花婶子听了就笑出声:“我给自己东家打个扇子怎么了?东家最不耐热,在家的时候,很少见到夏日里东家出门的,怕热,怕蚊虫叮咬,更怕出一身的汗,每日里都要晒水冲凉的!”
家里头有五十多个大澡盆子,每天都要倒满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般学生们上午在上学,中午会在私塾吃一顿午饭,然后冲凉,有脏衣服的还得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了,晒干的时候,学生们就午睡,然后起来,穿上干净的衣服,收拾书本回家去。
家里的一些活儿,学生们都要干,有的孩子出门去打猪草,背着背篓拎着割草的刀片,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背诵课本,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小一点的还会在放鸡鸭鹅等等家禽的时候,一边捡柴火,一边背诵《九九乘法表》呢。
这是这么久,温润给孩子们养成的习惯。
午休,养足精神,下午劳作,但是不能忘了上午教的东西。
如今唯一能全天候上课的只有老王家的两个孩子,以及隔壁杨家的三个。
不过这几日还加了两个,一个是村长家的大孙子张岭,一个是刘家的刘大力。
算一算,只有王家哥俩儿,杨木、张岭与刘大力,有希望最快考个秀才回来,其他的还要学呢。
“那也不能让你给他打扇子啊?他不是有折扇吗?”马三儿还挺为刘氏抱不平的:“你又不是他奴婢。”
严格来说,刘氏是自由之身,只不过是在王家做工而已,温润当时也是仔细考虑过的,按照这个时候的一些习惯和规定,老妈子自己在东家那里当牛做马都可以,可是老妈子的孩子,因为老妈子不是卖身的奴婢,故而也不是奴籍,只要老妈子的丈夫是个良民,那孩子依然能读书科举。
从父,不从母,这就是古代的操蛋规矩。
看一个人的出身,从来不看母亲,只看父亲。
除非你妈是公主,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公主的儿子,也要从父姓的啦。
“我只是太热了而已,大家快点赶路,到了县城,我请大家伙儿喝冰镇绿豆汤。”温润乐了:“翠花婶子也不要给我扇风了,我头发没乱吧?”
他早上起来就洗了澡,还有头发,夏天头发干得快,陈强家的特意给他重新梳了个头发。
其实来了这里这么久,温润一直对自己的长发没辙儿。
以前多是杨大婶给他梳理头发,后来有了陈强家的跟翠花婶子,就交给她们俩打理了,不过洗头发什么的,还是温润自己来,陈旭也会梳头发,但是他还小,手艺不如他母亲陈强家的好。
如今温润的头发就是一个发髻,上头用绸缎缠了两圈,以一根白玉头簪固定住,绸缎带子自然下垂到腰际以下,即不会让头发散下来,让人不舒服,又有缎带飘逸,不会显得突兀。
一身豆绿色的轻纱外罩,翠绿色的锦缎薄衫,温润这一身打扮,不说风流倜傥,但也绝对文质彬彬,不辱没他举人老爷的身份。
而且料子好啊,这个时候的东西都是最纯粹的自然材料做成的,想找个涤纶的你都找不到,像是第二层皮肤一样贴在身上。
绝对的夏日衣衫不二之选。
“没有,好着呢。”翠花婶子越看越满意:“东家就是好,有那个,文质彬彬的气质。”
夸的很诚恳,温润脸都红了。
人家俩人没事儿,马三儿还能说什么?
所幸他们走得早,也走得快,想趁着凉快赶紧赶路,不然太阳上来了,别说人了,牲口都热的受不了。
他们终于在午时之前就到了县城,温润目测,大概是九点多吧?
到了县城就直奔县衙而去。
可是到了县衙才知道,县令大人出门去了,没说去哪儿,反正就是没在县衙里,说很快就会回来,但是回来的时候也不确定,大概是今晚,或者是明早。
没办法,温润只好带着人去了客栈。
马三儿他们是要回县衙报道的,还得回执命令,毕竟他现在是正儿八经的衙役了。
就是走的时候,这老小子流连的很。
看的温润莫名其妙。
不过天气要热起来了,温润急需找个地方避开这燥热的暑气。
他们中午是去的鸿升酒楼吃的饭,张大哥去另外一个铺子查账去了,没在酒楼里,这会儿的掌柜的,是以前的大伙计,现在对温润也依然热情的很。
安排最好的一个雅间,因为这次有女眷在,人也多一些,故而温润就选了雅间。
“上菜,清爽一点的,吃过了我们好回客栈去。”温润哗啦啦的扇风:“再来一份冰镇酸梅汤。”
“好的,好的,这就安排去。”掌柜的亲自来点的菜,不一会儿就拎了个甜白瓷的瓮过来,瓮身上还有水珠滑落:“这是冰镇酸梅汤,先喝一点,去去暑气。”
“好。”
众人赶紧分了一下这冰镇酸梅汤。
温润喝了一大口,舒坦了。
饭菜的确是清淡,白米饭,搭配的就是茭白毛豆,肉丝黄花,清蒸白鱼,鲜炸藕合,搭配鲜虾鸡蛋汤,没什么油水,却很清淡下饭。
天气热的温润都没什么胃口,吃过了饭就回去客栈。
午睡了一会儿,下午暑气太大,也没出门,客栈的小二送来了井水灞凉的果子给他们,啃了两个,还是觉得无聊,温润不由得坐在窗前,看着外头发呆。
他所在的地方,是在客栈临街的一处窗户那边,街上因为太热的关系,也没什么人,就连摆摊的都很少。
且多数人都热的蔫蔫的,也没什么活力。
不过这街道上,倒是有一队一队的白役,跟着正经的衙役巡逻,这么一会的功夫,都过去两队人马了。
有这样的人巡逻街道,街面上的混混啊,无赖啊,二流子的都不见了。
也是,一旦被抓到了,这帮人可不会跟他们客气。
看来多招收人手,还是有用的,起码治安情况不错,温润记得进城的时候,城门口还有二十几个人守着,虽然不收什么入城费,可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这帮官府的差役,也会下意识的瑟缩,如果是坏人,心里有鬼,肯定会害怕!
起码震慑效果不错,进出城门的人都急匆匆的,不敢起刺儿。
在窗户那里一趴,其实就是在发呆,直着眼睛,发呆了半天,最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晚上是酒楼将饭菜送来的,不过这次不那么清淡,有一道老醋花生,很是开胃。
更有一道盐焗鸡,味道也很好。
吃过了晚饭,温润只在客栈里溜达了一下,就冲了个凉,这个时候衙门来了人,是马三儿。
“县令大人回来了,明日辰时初,在衙门二堂审理此事。”马三儿看了看温润:“请明日辰时之前,到达县衙。”
“哦,好,知道了。”温润就是点点头而已。
马三儿又跟他说了点内幕消息:“小的回去派人打听了一下,林家为何急匆匆的要找刘氏回去。”
“哦?”温润端茶的手一顿,喝了一口茶,没有真的“端茶送客”:“是为什么?”
“刘氏不听一下吗?”马三儿看了看门口。
“我在。”结果翠花婶子就在温润身后的屏风那里:“你说吧。”
这房间里只有一个主位,自然是温润坐着的,马三儿在下首坐着。
温润身后是一面屏风,从门口这里看,只能看到那扇绣着桃花林的屏风,其实屏风后面还有一个小空间,就是给女眷们准备的,而且后头就是门,门外就是客栈内院。
这个院子将客栈一分为二,后头是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适合拖家带口的住。
前头都是客房,一间一间的,适合人少的时候入住。
温润选择在这里见马三儿,也是赶巧,翠花婶子给他送的茶水,客栈里可没有好茶,绿豆汤倒是有,可不能总喝绿豆汤啊。
刚上来送茶,这马三儿就来了,要不然马三儿也不会喝到茶,他那杯茶水,本来是温润给自己准备的。
结果便宜了他,幸好他带来的消息还不错。
“你在啊?”马三儿吓了一跳,这屏风后头要是不出声,他都看不出来后头有人。
“翠花婶子在,你就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温润没那个闲心跟马三儿这样的人打涟涟,干脆的叫他说个清楚明白。
“王家二伯你知道吧?”他提了个,让温润意外的人。
“他们家不是搬走了吗?”温润可是听说了,他们家被前任县令给收拾的,差点就弄死了,结果前任县令要下死手的时候,上头来了命令,得,这县令就走了,不过王家二伯他们一家子也没好过,从县城里搬了出去,还卖了房子还赌场的债务。
儿子胳膊也没保住。
“他们搬去了树林场那里,王家二伯还是做个小买卖,又买了一些田地,让他家儿子去种,可缺了一只手,种地很费劲,却不得不干活,王大志倒是个狠人,对自己儿子下死手的管了,再不管,可真要不得了!”
“后来流寇来袭,都知道树林场那里有钱,所以去那里的流寇最多,足足二百多个人啊!全都是穷凶极恶之辈……。”马三儿说的很严重的样子。
“等等,你等等!”温润举起手来,问他:“流寇一共有多少人啊?怎么大军围剿,跑出来这么多?我们那地方,够偏僻的了,还跑来三五十个,树林场我没去过,但是那里跑去二百多?”
这是流寇该有的数量吗?古代不是现代,人口少,且一些地方地广人稀。
流寇要是上了三五百个,那岂不是成了匪患?再说这三五百个人,啥都不干,就靠打家劫舍他们吃得饱吗?
何况这些是跑出来的漏网之鱼,这得多少漏网之鱼啊?
多少贼寇被抓捕,多少兵丁抓捕啊?怎么这么多漏网的啊?
“听说这些贼寇有万多人,被围在山上的时候,还裹挟了一些山民和野人,不然大军也不会为了这么长时间,大军围捕的时候,其实他们就是一抓就溜,山路多啊,他们顺着山路跑的快,大军能抓的都抓了,可跑出来的也不少,还有一些人来过永宁县,知道这里是个下县,人口少,防备薄弱,幸好县令大人提前招收了不少人马,这才护住了县城。”
“该死的林家,什么时候来闹不行?非得大夏天的过来,这昨天刚下了雨,今天热的能晒死人。”温润抱怨:“都三伏天了。”
跟蒸桑拿的温度一样,热死了。
翠花婶子拿了个蒲扇,也给温润扇风,知道东家不是怪她,只是单纯的不耐热,不由得道:“咱们这会子走,已经是凉快的了,到了县城那才叫热呢,下午更热,不过想必下午咱们就在阴凉处纳凉了,再忍一忍。”
“好吧。”温润吸了吸鼻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夏天就不是出门的好时候。”
温润宁愿顶风冒雪,也不想头上的是烈日骄阳。
因为是夏天么,温润的这辆马车的棚子也是有改装的,春秋和冬日,都是蒙的油布,防风防雨,还能有一点保暖的作用。
但是夏日就不一样了,车棚子上蒙的就不是油毡布了,而是清油布,前后不再是木板,而是挂的湘竹帘子,就连车窗上,都是蒙的轻纱,让车子能有一点小小的过堂风,不会觉得闷热。
相应的,外面的人,也有可能透过一些缝隙,看到里头两个人在干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温润敢让翠花婶子上马车的原因,这么一个四处漏风,通气良好的车厢里,一男一女能干什么?
何况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半老徐娘了。
就是马三儿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趟,老是往车厢里看,看的赶马车的刘三儿莫名其妙:“马三儿,你看啥呢?”
“没,我就是想看看,举人老爷出行,有啥不同?还要人给他打扇子?”他看到刘氏给人用蒲扇扇风了。
第108章 王大志家死人了
这又不是有隔音板,这么大的声音,温润都听到了。
翠花婶子听了就笑出声:“我给自己东家打个扇子怎么了?东家最不耐热,在家的时候,很少见到夏日里东家出门的,怕热,怕蚊虫叮咬,更怕出一身的汗,每日里都要晒水冲凉的!”
家里头有五十多个大澡盆子,每天都要倒满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般学生们上午在上学,中午会在私塾吃一顿午饭,然后冲凉,有脏衣服的还得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了,晒干的时候,学生们就午睡,然后起来,穿上干净的衣服,收拾书本回家去。
家里的一些活儿,学生们都要干,有的孩子出门去打猪草,背着背篓拎着割草的刀片,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背诵课本,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小一点的还会在放鸡鸭鹅等等家禽的时候,一边捡柴火,一边背诵《九九乘法表》呢。
这是这么久,温润给孩子们养成的习惯。
午休,养足精神,下午劳作,但是不能忘了上午教的东西。
如今唯一能全天候上课的只有老王家的两个孩子,以及隔壁杨家的三个。
不过这几日还加了两个,一个是村长家的大孙子张岭,一个是刘家的刘大力。
算一算,只有王家哥俩儿,杨木、张岭与刘大力,有希望最快考个秀才回来,其他的还要学呢。
“那也不能让你给他打扇子啊?他不是有折扇吗?”马三儿还挺为刘氏抱不平的:“你又不是他奴婢。”
严格来说,刘氏是自由之身,只不过是在王家做工而已,温润当时也是仔细考虑过的,按照这个时候的一些习惯和规定,老妈子自己在东家那里当牛做马都可以,可是老妈子的孩子,因为老妈子不是卖身的奴婢,故而也不是奴籍,只要老妈子的丈夫是个良民,那孩子依然能读书科举。
从父,不从母,这就是古代的操蛋规矩。
看一个人的出身,从来不看母亲,只看父亲。
除非你妈是公主,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公主的儿子,也要从父姓的啦。
“我只是太热了而已,大家快点赶路,到了县城,我请大家伙儿喝冰镇绿豆汤。”温润乐了:“翠花婶子也不要给我扇风了,我头发没乱吧?”
他早上起来就洗了澡,还有头发,夏天头发干得快,陈强家的特意给他重新梳了个头发。
其实来了这里这么久,温润一直对自己的长发没辙儿。
以前多是杨大婶给他梳理头发,后来有了陈强家的跟翠花婶子,就交给她们俩打理了,不过洗头发什么的,还是温润自己来,陈旭也会梳头发,但是他还小,手艺不如他母亲陈强家的好。
如今温润的头发就是一个发髻,上头用绸缎缠了两圈,以一根白玉头簪固定住,绸缎带子自然下垂到腰际以下,即不会让头发散下来,让人不舒服,又有缎带飘逸,不会显得突兀。
一身豆绿色的轻纱外罩,翠绿色的锦缎薄衫,温润这一身打扮,不说风流倜傥,但也绝对文质彬彬,不辱没他举人老爷的身份。
而且料子好啊,这个时候的东西都是最纯粹的自然材料做成的,想找个涤纶的你都找不到,像是第二层皮肤一样贴在身上。
绝对的夏日衣衫不二之选。
“没有,好着呢。”翠花婶子越看越满意:“东家就是好,有那个,文质彬彬的气质。”
夸的很诚恳,温润脸都红了。
人家俩人没事儿,马三儿还能说什么?
所幸他们走得早,也走得快,想趁着凉快赶紧赶路,不然太阳上来了,别说人了,牲口都热的受不了。
他们终于在午时之前就到了县城,温润目测,大概是九点多吧?
到了县城就直奔县衙而去。
可是到了县衙才知道,县令大人出门去了,没说去哪儿,反正就是没在县衙里,说很快就会回来,但是回来的时候也不确定,大概是今晚,或者是明早。
没办法,温润只好带着人去了客栈。
马三儿他们是要回县衙报道的,还得回执命令,毕竟他现在是正儿八经的衙役了。
就是走的时候,这老小子流连的很。
看的温润莫名其妙。
不过天气要热起来了,温润急需找个地方避开这燥热的暑气。
他们中午是去的鸿升酒楼吃的饭,张大哥去另外一个铺子查账去了,没在酒楼里,这会儿的掌柜的,是以前的大伙计,现在对温润也依然热情的很。
安排最好的一个雅间,因为这次有女眷在,人也多一些,故而温润就选了雅间。
“上菜,清爽一点的,吃过了我们好回客栈去。”温润哗啦啦的扇风:“再来一份冰镇酸梅汤。”
“好的,好的,这就安排去。”掌柜的亲自来点的菜,不一会儿就拎了个甜白瓷的瓮过来,瓮身上还有水珠滑落:“这是冰镇酸梅汤,先喝一点,去去暑气。”
“好。”
众人赶紧分了一下这冰镇酸梅汤。
温润喝了一大口,舒坦了。
饭菜的确是清淡,白米饭,搭配的就是茭白毛豆,肉丝黄花,清蒸白鱼,鲜炸藕合,搭配鲜虾鸡蛋汤,没什么油水,却很清淡下饭。
天气热的温润都没什么胃口,吃过了饭就回去客栈。
午睡了一会儿,下午暑气太大,也没出门,客栈的小二送来了井水灞凉的果子给他们,啃了两个,还是觉得无聊,温润不由得坐在窗前,看着外头发呆。
他所在的地方,是在客栈临街的一处窗户那边,街上因为太热的关系,也没什么人,就连摆摊的都很少。
且多数人都热的蔫蔫的,也没什么活力。
不过这街道上,倒是有一队一队的白役,跟着正经的衙役巡逻,这么一会的功夫,都过去两队人马了。
有这样的人巡逻街道,街面上的混混啊,无赖啊,二流子的都不见了。
也是,一旦被抓到了,这帮人可不会跟他们客气。
看来多招收人手,还是有用的,起码治安情况不错,温润记得进城的时候,城门口还有二十几个人守着,虽然不收什么入城费,可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这帮官府的差役,也会下意识的瑟缩,如果是坏人,心里有鬼,肯定会害怕!
起码震慑效果不错,进出城门的人都急匆匆的,不敢起刺儿。
在窗户那里一趴,其实就是在发呆,直着眼睛,发呆了半天,最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晚上是酒楼将饭菜送来的,不过这次不那么清淡,有一道老醋花生,很是开胃。
更有一道盐焗鸡,味道也很好。
吃过了晚饭,温润只在客栈里溜达了一下,就冲了个凉,这个时候衙门来了人,是马三儿。
“县令大人回来了,明日辰时初,在衙门二堂审理此事。”马三儿看了看温润:“请明日辰时之前,到达县衙。”
“哦,好,知道了。”温润就是点点头而已。
马三儿又跟他说了点内幕消息:“小的回去派人打听了一下,林家为何急匆匆的要找刘氏回去。”
“哦?”温润端茶的手一顿,喝了一口茶,没有真的“端茶送客”:“是为什么?”
“刘氏不听一下吗?”马三儿看了看门口。
“我在。”结果翠花婶子就在温润身后的屏风那里:“你说吧。”
这房间里只有一个主位,自然是温润坐着的,马三儿在下首坐着。
温润身后是一面屏风,从门口这里看,只能看到那扇绣着桃花林的屏风,其实屏风后面还有一个小空间,就是给女眷们准备的,而且后头就是门,门外就是客栈内院。
这个院子将客栈一分为二,后头是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适合拖家带口的住。
前头都是客房,一间一间的,适合人少的时候入住。
温润选择在这里见马三儿,也是赶巧,翠花婶子给他送的茶水,客栈里可没有好茶,绿豆汤倒是有,可不能总喝绿豆汤啊。
刚上来送茶,这马三儿就来了,要不然马三儿也不会喝到茶,他那杯茶水,本来是温润给自己准备的。
结果便宜了他,幸好他带来的消息还不错。
“你在啊?”马三儿吓了一跳,这屏风后头要是不出声,他都看不出来后头有人。
“翠花婶子在,你就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温润没那个闲心跟马三儿这样的人打涟涟,干脆的叫他说个清楚明白。
“王家二伯你知道吧?”他提了个,让温润意外的人。
“他们家不是搬走了吗?”温润可是听说了,他们家被前任县令给收拾的,差点就弄死了,结果前任县令要下死手的时候,上头来了命令,得,这县令就走了,不过王家二伯他们一家子也没好过,从县城里搬了出去,还卖了房子还赌场的债务。
儿子胳膊也没保住。
“他们搬去了树林场那里,王家二伯还是做个小买卖,又买了一些田地,让他家儿子去种,可缺了一只手,种地很费劲,却不得不干活,王大志倒是个狠人,对自己儿子下死手的管了,再不管,可真要不得了!”
“后来流寇来袭,都知道树林场那里有钱,所以去那里的流寇最多,足足二百多个人啊!全都是穷凶极恶之辈……。”马三儿说的很严重的样子。
“等等,你等等!”温润举起手来,问他:“流寇一共有多少人啊?怎么大军围剿,跑出来这么多?我们那地方,够偏僻的了,还跑来三五十个,树林场我没去过,但是那里跑去二百多?”
这是流寇该有的数量吗?古代不是现代,人口少,且一些地方地广人稀。
流寇要是上了三五百个,那岂不是成了匪患?再说这三五百个人,啥都不干,就靠打家劫舍他们吃得饱吗?
何况这些是跑出来的漏网之鱼,这得多少漏网之鱼啊?
多少贼寇被抓捕,多少兵丁抓捕啊?怎么这么多漏网的啊?
“听说这些贼寇有万多人,被围在山上的时候,还裹挟了一些山民和野人,不然大军也不会为了这么长时间,大军围捕的时候,其实他们就是一抓就溜,山路多啊,他们顺着山路跑的快,大军能抓的都抓了,可跑出来的也不少,还有一些人来过永宁县,知道这里是个下县,人口少,防备薄弱,幸好县令大人提前招收了不少人马,这才护住了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