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问哪个姜。
    “女字旁的姜。”
    梁远儒中气十足地说了声:“这个姓不错,很好。”
    姜迎灯对上他温厚的神色,略感亲切,随后释然地笑一下。
    老爷子很健谈,且是有文化的人,跟他们说起梁家在溯溪的历史,说当年皇帝南巡,都把梁园做帝王的行宫,家中还有皇帝亲赐楹联,又说道家里女眷又是如何风光选上当朝王妃。时以宁是真觉得厉害,于是搭腔很多,姜迎灯就坐在后排的暗处,安安静静地听着。
    一会儿,梁远儒忽的回首喊她一声:“小姜。”
    姜迎灯应了声。
    他侧眸看过来:“你是哪儿人来着?”
    “江都本地人。”
    梁远儒说:“我对江都人印象很好,年轻时在这儿工作过二十几年,受过恩惠,这地方风景也怡人——对了,我孙子前些年也在这儿读过书。”
    姜迎灯眸光一滞,声线淡弱地应:“……嗯。”
    见她寡言少语,搭不上话,梁远儒也没再问,转而看旁边的时以宁:“你们刚刚去哪儿拍了。”
    时以宁说:“去了云谷寺遗址,我手机拍了几张照,给您看看。”
    说着,她把照片调出来给老人家翻阅。
    “梁朔年轻的时候在这儿修行过一段时间,还给拂晓供了个灯,就是这个。”
    梁远儒有些老花,戴着眼镜,也得把手机往远了推,才堪堪见到上面的内容:“哟,这还真是个灯。”
    “是,不过灭了几百年了,现在就是个灰扑扑的塔,上面隐约能看见一些字迹——您能看清吗?”
    梁远儒对着照片,扶着眼镜看了会儿。
    而后,他想起什么,连连点头说着“我知道我知道。”
    “千佛灯,这个我知道,我孙子在我们那儿山上也供了一盏。”
    听到他提孙子,时以宁来劲得很,忙问:“做什么用的?”
    “说是给一个姑娘求平安,也不知道管不管用。”说着,梁远儒不屑地哼笑了声:“反正我是不信这些。”
    时以宁问:“您哪个孙子?”
    “梁净词,你们见过吧?上回。”
    时以宁嘿嘿笑:“是是是,带我们去祠堂的,帅得很,一表人才!”
    梁远儒脸上绽开的笑容不无得意:“我孙子是真聪明能干,国之栋梁。”
    刚入夏的小县城,漫天飘着被揉碎的云,车子慢吞jsg吞地驶在树荫下。前面俩人安静下来那一会儿,姜迎灯的耳畔只剩一片嘈杂的蝉声。
    她想起,梁净词为数不多领她去山上那几回。
    他遵循唯物主义,就是迈进了寺庙的门,也是在一旁看她点香,固执地不肯折一下腰。
    很有原则。
    但他看在眼里,不会对寺里的香客与规矩指指点点,只是信了那句:未到苦处,不信神佛。
    人都有空牵念的时光,留不住的情义,填不平的缺口,只好用那虚无的祷文与钟声、去自欺欺人地补上遗憾。
    最终,除了平安,还能求些什么呢?
    姜迎灯看着老爷子的后脑勺,轻声地开口问道:“什么时候供的灯。”
    梁远儒回忆一番,说:“应该是有一回元宵供上的,好几年了。”
    第59章 c15
    听见梁远儒这句回答的时候, 姜迎灯有些脑袋犯昏,肋骨中间倏然像是被什么东西顶了一下,胃部正钝钝的疼。她将要应声, 回答又被这难受袭下去。
    连带,眼睛变酸。情绪与身体机能都在这停一阵走一阵的路上急速滑坡。
    “学姐, 你好点没?”时以宁注意到姜迎灯苍白的面色, 回头看她一眼。
    姜迎灯摇摇头,没有说话的力气, 喝一口手里的气泡水, 但恶心感却变得更重。她揉开川字眉,又捂了捂翻江倒海的胃。
    梁远儒见状,回头瞅了瞅迎灯, “你怎么了小姜。”
    一声小姜被他叫得朗朗上口,姜迎灯发自内心地笑了下,但唇角力气微薄, 笑意转瞬即逝,面色憔悴。
    时以宁解释说:“她晕车, 从燕城开过来大半天, 难受得不行。”
    梁远儒:“晕车?去旁边店里买个风油精,试试看管不管用。”
    姜迎灯摆手说:“没什么用。”
    “那你回头还是飞回去, 小姑娘看着就弱不禁风的,哪儿禁得起这一路颠。”看不出来,梁远儒还是个行侠仗义的热心肠,“你单位不给你报销我给你报。”
    时以宁哈哈一笑:“还是爷爷懂怜香惜玉。”
    “这都称不上怜香惜玉了, 病患得受照顾, 人之常情。”
    他的通情达理让姜迎灯觉得亲近。
    她看着老人生出皱纹却慈眉善目的一张脸。叫她去店里买风油精,这话好像不是梁家的爷爷在对她嘱咐, 而是她自己的爷爷。
    姜迎灯说:“不用了,我看安排吧。”
    手机屏幕上,被调到最暗的界面,搜索框里没输完的“千佛灯”几个字被她急速删掉,姜迎灯把手机塞回包里,想看看还有没有剩余的陈皮糖,对她来说唯一管用的治晕车药,但一无所获。
    姜迎灯没想到最后,梁远儒真的给她准备了一支风油精,是让随行的保镖去买的。
    那会儿,拍摄团队正在南山山脚下取景。
    拍摄没正式开始,梁远儒指着梁园门前一块介绍梁园的碑文,给他们讲历史。
    姜迎灯身体状况还没缓解,静静站在队伍一侧,看黑色石碑上面的文字,一瓶矿泉水从后面被人递过来。
    她好奇地望过去。
    “周暮辞让给你买的!”有人喊了声,“不是晕车么。”
    他今天人都没到场……她脸一热,接过,但没喝。
    碑文的介绍里写道崇祯年间的梁家文人都是东林党,看这行字,时以宁天真地问姜迎灯:“这个梁朔也是东林党?”
    “是。”
    “东林党不是坏的吗?”
    姜迎灯说:“当时是一个制裁皇权和对抗阉党的派系,文官集团的代表,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坏人,”她想了想,公正地补充一句,“人没有好坏之分,纵观历史,就更复杂了。”
    梁远儒点点头附和说:“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立场的高下。”
    想了一想,她低声喃喃:“其实立场也没有高下。”
    梁远儒若有所思的眼望过来,嘴唇微翕,似是要说几句什么,但又没再聊深,一行人往阶上走,这个建在半山腰的园林海拔略高,即便炎夏,林间的森森冷气,让姜迎灯缓解了暑热和晕车带来的不适。
    梁远儒:“我很喜欢明朝这个朝代,很有气节,当年崇祯帝的死也是很悲壮,知不知道这一段?”
    吹牛谈天的时间,老爷子很随和,一脸要考考他们的样子,时以宁问为什么。
    姜迎灯说:“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李自成打到皇城来,崇祯至死不南迁,他说我可以死,但是不要伤害我的百姓,所以最后真的缢死在一棵老槐树下面,后来到了清朝,这棵树还被顺治锁上,命名为罪槐。”
    “罪槐?罪名的罪吗?”时以宁问她。
    “嗯,”她轻声地说,“不过,罪不罪的,谁能定义。不然怎么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朱由检是个好皇帝。”
    姜迎灯声线柔和,听得人舒适,再看她一眼,素面朝天的一张鹅蛋脸,少些气色。黑色挂脖吊带,配一条卡其的工装阔腿裤,看起来很酷很松弛的打扮,却因为路途遥远和她的精气神不熨帖,姜迎灯比来时显得蔫了许多,脸色十分苍白。
    显露出以前念书的时候,在她的身上由内而外的那种苍白。
    如果不是太疲倦,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聊到这里,梁远儒的保镖过来。
    “给那姑娘,”说着,梁远儒接过风油精,很热心地递给姜迎灯,“你往太阳穴涂一涂,手腕上涂一涂,有用得很。”
    迎灯受宠若惊,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茬,只好接了东西,讷讷说一句:“谢谢。”
    时以宁不知道查了会儿什么资料,抬头看一眼园林的牌匾:“这儿从前是个什么避难所吗?”
    梁远儒反问:“避难所?”
    姜迎灯解释说:“晚清时期,江南爆发过几次很严重的瘟疫,当时统治者对瘟疫的态度很消极,战争、朝廷,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瘟疫蔓延得很快,百姓死伤惨重。好在有一些地方官员和民间收容机构还在做实事,这个园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被作为医馆和收容所,当时住在这里的不是梁氏后人,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在南山山脚,他一直在救助病患,不过这一段正史上记载很少,反而是医疗史的书上有写到,基本都是一笔带过。”
    她同样抬头看匾,说:“除了帝王行宫,梁朔的爱恨纠葛,这里也承载了很多更值得说道的价值。”
    梁远儒听得恍然,连连点头,又问她:“是个什么病?”
    “史料写的不太明确。可能是现在的疟疾,霍乱之类的。”
    “是么,这事儿我还真不知道。”
    姜迎灯随他们走进园中。
    梁远儒精神虽好,但腿脚还是不如年轻人,走一程山路,要在檐下歇一刻钟,捶捶腿,捏捏腰,疏通筋骨。
    保镖在旁边站如松,气势惊人,搞得几个小姑娘大气不管出。
    梁远儒捶了会儿腿,才望向迎灯,忽而开口说了句:“你知道的很多。”
    姜迎灯一愣,忙谦虚摇头:“没有,只是偶尔看看闲书,喜欢读野史。”
    “野史里的东西才是大有看头。”
    她莞尔,点头说是。
    “家里有读书人?”梁远儒又问她。
    姜迎灯本不想提,但犹豫少顷,觉得不回话不礼貌,还是开了口:“爸爸是老师。”
    “那也是知识分子家庭了。”
    时以宁插嘴:“是呢,学姐很博学的,一看就是家教很好!——我懂得也多,不过我历史巨烂,以前考试都是死记硬背的。”
    姜迎灯面红耳热,叫她小声些。
    梁远儒笑了笑。 ↑返回顶部↑
    他问哪个姜。
    “女字旁的姜。”
    梁远儒中气十足地说了声:“这个姓不错,很好。”
    姜迎灯对上他温厚的神色,略感亲切,随后释然地笑一下。
    老爷子很健谈,且是有文化的人,跟他们说起梁家在溯溪的历史,说当年皇帝南巡,都把梁园做帝王的行宫,家中还有皇帝亲赐楹联,又说道家里女眷又是如何风光选上当朝王妃。时以宁是真觉得厉害,于是搭腔很多,姜迎灯就坐在后排的暗处,安安静静地听着。
    一会儿,梁远儒忽的回首喊她一声:“小姜。”
    姜迎灯应了声。
    他侧眸看过来:“你是哪儿人来着?”
    “江都本地人。”
    梁远儒说:“我对江都人印象很好,年轻时在这儿工作过二十几年,受过恩惠,这地方风景也怡人——对了,我孙子前些年也在这儿读过书。”
    姜迎灯眸光一滞,声线淡弱地应:“……嗯。”
    见她寡言少语,搭不上话,梁远儒也没再问,转而看旁边的时以宁:“你们刚刚去哪儿拍了。”
    时以宁说:“去了云谷寺遗址,我手机拍了几张照,给您看看。”
    说着,她把照片调出来给老人家翻阅。
    “梁朔年轻的时候在这儿修行过一段时间,还给拂晓供了个灯,就是这个。”
    梁远儒有些老花,戴着眼镜,也得把手机往远了推,才堪堪见到上面的内容:“哟,这还真是个灯。”
    “是,不过灭了几百年了,现在就是个灰扑扑的塔,上面隐约能看见一些字迹——您能看清吗?”
    梁远儒对着照片,扶着眼镜看了会儿。
    而后,他想起什么,连连点头说着“我知道我知道。”
    “千佛灯,这个我知道,我孙子在我们那儿山上也供了一盏。”
    听到他提孙子,时以宁来劲得很,忙问:“做什么用的?”
    “说是给一个姑娘求平安,也不知道管不管用。”说着,梁远儒不屑地哼笑了声:“反正我是不信这些。”
    时以宁问:“您哪个孙子?”
    “梁净词,你们见过吧?上回。”
    时以宁嘿嘿笑:“是是是,带我们去祠堂的,帅得很,一表人才!”
    梁远儒脸上绽开的笑容不无得意:“我孙子是真聪明能干,国之栋梁。”
    刚入夏的小县城,漫天飘着被揉碎的云,车子慢吞jsg吞地驶在树荫下。前面俩人安静下来那一会儿,姜迎灯的耳畔只剩一片嘈杂的蝉声。
    她想起,梁净词为数不多领她去山上那几回。
    他遵循唯物主义,就是迈进了寺庙的门,也是在一旁看她点香,固执地不肯折一下腰。
    很有原则。
    但他看在眼里,不会对寺里的香客与规矩指指点点,只是信了那句:未到苦处,不信神佛。
    人都有空牵念的时光,留不住的情义,填不平的缺口,只好用那虚无的祷文与钟声、去自欺欺人地补上遗憾。
    最终,除了平安,还能求些什么呢?
    姜迎灯看着老爷子的后脑勺,轻声地开口问道:“什么时候供的灯。”
    梁远儒回忆一番,说:“应该是有一回元宵供上的,好几年了。”
    第59章 c15
    听见梁远儒这句回答的时候, 姜迎灯有些脑袋犯昏,肋骨中间倏然像是被什么东西顶了一下,胃部正钝钝的疼。她将要应声, 回答又被这难受袭下去。
    连带,眼睛变酸。情绪与身体机能都在这停一阵走一阵的路上急速滑坡。
    “学姐, 你好点没?”时以宁注意到姜迎灯苍白的面色, 回头看她一眼。
    姜迎灯摇摇头,没有说话的力气, 喝一口手里的气泡水, 但恶心感却变得更重。她揉开川字眉,又捂了捂翻江倒海的胃。
    梁远儒见状,回头瞅了瞅迎灯, “你怎么了小姜。”
    一声小姜被他叫得朗朗上口,姜迎灯发自内心地笑了下,但唇角力气微薄, 笑意转瞬即逝,面色憔悴。
    时以宁解释说:“她晕车, 从燕城开过来大半天, 难受得不行。”
    梁远儒:“晕车?去旁边店里买个风油精,试试看管不管用。”
    姜迎灯摆手说:“没什么用。”
    “那你回头还是飞回去, 小姑娘看着就弱不禁风的,哪儿禁得起这一路颠。”看不出来,梁远儒还是个行侠仗义的热心肠,“你单位不给你报销我给你报。”
    时以宁哈哈一笑:“还是爷爷懂怜香惜玉。”
    “这都称不上怜香惜玉了, 病患得受照顾, 人之常情。”
    他的通情达理让姜迎灯觉得亲近。
    她看着老人生出皱纹却慈眉善目的一张脸。叫她去店里买风油精,这话好像不是梁家的爷爷在对她嘱咐, 而是她自己的爷爷。
    姜迎灯说:“不用了,我看安排吧。”
    手机屏幕上,被调到最暗的界面,搜索框里没输完的“千佛灯”几个字被她急速删掉,姜迎灯把手机塞回包里,想看看还有没有剩余的陈皮糖,对她来说唯一管用的治晕车药,但一无所获。
    姜迎灯没想到最后,梁远儒真的给她准备了一支风油精,是让随行的保镖去买的。
    那会儿,拍摄团队正在南山山脚下取景。
    拍摄没正式开始,梁远儒指着梁园门前一块介绍梁园的碑文,给他们讲历史。
    姜迎灯身体状况还没缓解,静静站在队伍一侧,看黑色石碑上面的文字,一瓶矿泉水从后面被人递过来。
    她好奇地望过去。
    “周暮辞让给你买的!”有人喊了声,“不是晕车么。”
    他今天人都没到场……她脸一热,接过,但没喝。
    碑文的介绍里写道崇祯年间的梁家文人都是东林党,看这行字,时以宁天真地问姜迎灯:“这个梁朔也是东林党?”
    “是。”
    “东林党不是坏的吗?”
    姜迎灯说:“当时是一个制裁皇权和对抗阉党的派系,文官集团的代表,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坏人,”她想了想,公正地补充一句,“人没有好坏之分,纵观历史,就更复杂了。”
    梁远儒点点头附和说:“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立场的高下。”
    想了一想,她低声喃喃:“其实立场也没有高下。”
    梁远儒若有所思的眼望过来,嘴唇微翕,似是要说几句什么,但又没再聊深,一行人往阶上走,这个建在半山腰的园林海拔略高,即便炎夏,林间的森森冷气,让姜迎灯缓解了暑热和晕车带来的不适。
    梁远儒:“我很喜欢明朝这个朝代,很有气节,当年崇祯帝的死也是很悲壮,知不知道这一段?”
    吹牛谈天的时间,老爷子很随和,一脸要考考他们的样子,时以宁问为什么。
    姜迎灯说:“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李自成打到皇城来,崇祯至死不南迁,他说我可以死,但是不要伤害我的百姓,所以最后真的缢死在一棵老槐树下面,后来到了清朝,这棵树还被顺治锁上,命名为罪槐。”
    “罪槐?罪名的罪吗?”时以宁问她。
    “嗯,”她轻声地说,“不过,罪不罪的,谁能定义。不然怎么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朱由检是个好皇帝。”
    姜迎灯声线柔和,听得人舒适,再看她一眼,素面朝天的一张鹅蛋脸,少些气色。黑色挂脖吊带,配一条卡其的工装阔腿裤,看起来很酷很松弛的打扮,却因为路途遥远和她的精气神不熨帖,姜迎灯比来时显得蔫了许多,脸色十分苍白。
    显露出以前念书的时候,在她的身上由内而外的那种苍白。
    如果不是太疲倦,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聊到这里,梁远儒的保镖过来。
    “给那姑娘,”说着,梁远儒接过风油精,很热心地递给姜迎灯,“你往太阳穴涂一涂,手腕上涂一涂,有用得很。”
    迎灯受宠若惊,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茬,只好接了东西,讷讷说一句:“谢谢。”
    时以宁不知道查了会儿什么资料,抬头看一眼园林的牌匾:“这儿从前是个什么避难所吗?”
    梁远儒反问:“避难所?”
    姜迎灯解释说:“晚清时期,江南爆发过几次很严重的瘟疫,当时统治者对瘟疫的态度很消极,战争、朝廷,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瘟疫蔓延得很快,百姓死伤惨重。好在有一些地方官员和民间收容机构还在做实事,这个园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被作为医馆和收容所,当时住在这里的不是梁氏后人,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在南山山脚,他一直在救助病患,不过这一段正史上记载很少,反而是医疗史的书上有写到,基本都是一笔带过。”
    她同样抬头看匾,说:“除了帝王行宫,梁朔的爱恨纠葛,这里也承载了很多更值得说道的价值。”
    梁远儒听得恍然,连连点头,又问她:“是个什么病?”
    “史料写的不太明确。可能是现在的疟疾,霍乱之类的。”
    “是么,这事儿我还真不知道。”
    姜迎灯随他们走进园中。
    梁远儒精神虽好,但腿脚还是不如年轻人,走一程山路,要在檐下歇一刻钟,捶捶腿,捏捏腰,疏通筋骨。
    保镖在旁边站如松,气势惊人,搞得几个小姑娘大气不管出。
    梁远儒捶了会儿腿,才望向迎灯,忽而开口说了句:“你知道的很多。”
    姜迎灯一愣,忙谦虚摇头:“没有,只是偶尔看看闲书,喜欢读野史。”
    “野史里的东西才是大有看头。”
    她莞尔,点头说是。
    “家里有读书人?”梁远儒又问她。
    姜迎灯本不想提,但犹豫少顷,觉得不回话不礼貌,还是开了口:“爸爸是老师。”
    “那也是知识分子家庭了。”
    时以宁插嘴:“是呢,学姐很博学的,一看就是家教很好!——我懂得也多,不过我历史巨烂,以前考试都是死记硬背的。”
    姜迎灯面红耳热,叫她小声些。
    梁远儒笑了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