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敌国郡主后 第95节
大晋一共也只有七州之地,每一州的三司长官都是一方大员,位居从二品。这个品级哪怕放在整个朝堂之中,都可称高官。每一次三司长官的更替,都有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哪怕是高居皇位的帝王,也不能轻易地一言而决。
这次桓悦能轻易地更换整个朔州的三司长官,想必是和隐藏在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皇帝不在这个南北开战的关卡上大肆清算掀起大狱,而逃过一劫的官宦勋贵们,也要为之做出让步,付出代价。
风曲一一将话说完,见明湘低头,似有沉思之态,便安静的住了口,只静静等着。
明湘听完风曲所说,心想衡思是越发有主张了,恼火归恼火,该拿到手中的却一分也不会相让。
只是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如果当真以为做出让步,皇帝就会放下此事,那就大祸临头了。
桓悦在这方面,很有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味。他现在不彻底清算,是因为时势所迫,而不是肯大人有大量的就此终了。对方吐出来的那些好处和让步,桓悦绝不会因此有丝毫感念,反而要默默记上对方种种罪行,等到时过境迁,对方甚至都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忘掉了,就等到桓悦举起屠刀开始算总账的时候了。
他甚至都不会再拿对方多年前犯下的这一桩事来算账,而是要扯出别的罪名来,既不沾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的名声,又要让对方付出代价。
明湘禁不住摇头一笑,旋即敛去神色,道:“我已经叫雪醅来谈过了,彭向鸿放肆,居然敢指示手下杀害采风使,郭氏无忌,收养孤儿为自家私用,这都是不赦的大罪,但采风使遇害,也有采风使内部规矩不严,纠察失误的过错,勾结郭家的那个采风使,原本按例是不该留在朔州的,但采风使内部没有依照条例重新分派。”
“还有,采风使在执行任务时,缺乏足够的警醒,采风使队长居然孤身上路,这就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虽然条例中没有硬性规定,但身为鸾仪卫,自然应该警惕——你也要借此告诫玄部,从此四品以上的鸾仪卫,外出执行任务时需得派人随行,执行任务时,各鸾仪卫至少要三人以上结伴,总之这些规矩你自己看着细化。”
风曲应是。
明湘就忍不住叹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几个殉职的采风使,全都追赠一等,给家人赐金,妥善下葬,办的风光一点,千万不要寒了其他人的心。”
她揉了揉眉心,又道:“对了,我忘记说了,往后南边战事有关的消息,全部第一时间呈递上来,哪怕我在宫中。”
风曲闻言疑惑:“南边?”
明湘摇头:“现在还不好说。”
见明湘无意细说,风曲点头道:“是,微臣另有一事,已经和雪醅商议过了,特来禀报郡主——是鸾仪卫中,多有殉职后而无家人收殓下葬者,往常都是由北司安排,但墓地分散,不便祭扫,难免有怠慢之处,是以微臣想借此次安葬殉职采风使的机会,索性在京郊买一处地改做墓园,将无有家人收殓的鸾仪卫尽数安葬在一处。”
明湘对此并不反对,点头道:“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就是了。”
风曲顿了顿,道:“此外,微臣另有一事禀报——此次殉职的其中一名采风使出身不同,本来由其生前熟悉的鸾仪卫送信给其家眷,却被打了回来,其中言辞多有不敬郡主之处。”
说到此处,他小心翼翼抬起眼来,悄悄瞟着明湘神色:“此人虽昏聩,却有几分名望,微臣担忧为郡主惹来事端。”
“哦?”明湘终于被他的话引起了兴趣,很是惊奇地一手托腮,眼风扫过来,“对我言辞不敬?那是什么人物?”
.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爹!”指挥使坐在白部的茶房里,恨恨摔了个杯子,“儿女都没了,不但丝毫不问缘由,反而写信来破口大骂,牲畜尚有怜子之情,此人甚至不如牲畜!”
一旁的采风使队长转头一看大惊失色:“这是新的茶具,少一个就不成套了!”
指挥使没好气地白他一眼,从袖子里拽出一张信纸甩到他面前:“你自己看看。”
信上的字迹刀头燕尾苍劲有力,着实是一笔顶尖的好字。采风使队长粗粗一扫心中赞叹,然而等看清所写内容,禁不住面色微变。
那俨然是一封断绝亲情,痛陈不孝的问罪书!
作者有话说:
猜猜问罪书是谁写的
第106章
......
采风使队长在朔州经营多年, 自诩见多识广,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刻毒,丝毫不留情面的父亲。
“违背父命, 趁夜离家, 是为不孝;婚姻已定,弃家私逃,是为不贞;不遵婚事,背信弃义, 是为不义。丧德败行,与贼为伍,是为无德。如此不孝不贞不义之女,怎堪归吾李氏门墙?业已销户籍,去姓名,生死去留皆由天定, 与宗族无干。”
队长几乎不忍再看下去——不孝不贞不义, 其中无论哪一条单独从父亲口中说出来, 都足以彻彻底底摧毁一个儿女,将人打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从此生前死后都摆脱不掉恶名。
他目光一扫,瞥见信纸最末端那个落款,突然怔住了。
“河阳李敬慎?”采风使队长脱口而出, “是我知道的那个?”
指挥使这时怒气终于稍稍平定, 他看了采风使队长一眼:“就是最有名的那个李敬慎。”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这句诗出自《诗经·泮水》, 也是李敬慎名字的出处。
李敬慎本名李延, 少有才名, 是大儒李穆之孙,相传他在经义学问上得了李穆真传,李穆赞叹于身后衣钵有人传承,故而沿用了自己得名的那句诗,为李延改名敬慎,寄予厚望,希望李敬慎能胜过其祖。
然而,先帝登基之前,亦即明宗皇帝执政晚年,诸王角逐储君之位。身为天下闻名的大儒,李穆成为诸王争先拉拢的对象,卷入夺位之争。
夺位之争惨烈异常,不止一位皇子因此而获罪身死。明宗皇帝深恨膝下诸子手足相残,认定诸皇子是受了奸人挑唆,才会酿成兄弟阋墙的惨祸。于是大肆清洗诸皇子身边近臣,李穆亦受牵连,明宗皇帝本想处置他,念在李穆声名卓著,斥其为“心内藏奸,险恶之徒”,将其逐回建州老家。
文人最重声名,李穆本已年迈,又遭此贬斥,心下郁郁,未及还家,便吐血而死。李穆追随的那位皇子,亦在夺位中败北身死,更无人顾及李穆身后名。
至此,李穆的弟子、亲族对朝廷心生不满。无奈先帝是从众多兄弟中杀出来的铁血手段,等闲若敢非议朝廷,先帝真敢二话不说把他们全都砍了。于是他们能表达不满的手段也非常有限,无非就是闭门谢客,拒不出仕——然而他们忘了,这是科举取士的大晋,不是还未废除察举制的南齐。
他们不做官,朝廷也不缺能做官的人。于是李穆最看好的弟子儿孙,当真就这样闲置了下来,起初或许是没想通,后来想通了,才惊觉年纪已经不小。
这把年纪了,真的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和那些屡试不中的老秀才一起去考科举求官吗?要知道,他们年少时才名远播,绝非仅限于一州一县之地。现在如果一把年纪考科举,原本攒下的清高傲岸的声名可就全都毁了。
于是如李敬慎这般,大都没有出仕,反正他们家底丰厚,不做官反而更能积攒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清名。而这个李穆弟子儿孙中声名最大的李敬慎,自认为朝廷贤愚不分、祖父冤屈而死,越发格外地愤世嫉俗起来。流传在外的大都是一些借古讽今、痛陈世情的诗文。
李敬慎在民间名气虽大,但他既与士林中最为鼎盛的云州学派无所往来,又有个获罪的祖父,在官场上影响不大,先帝纵然听过他的名字,也懒得为这么个小角色脏了自己的手,当然就更不可能礼贤下士地三顾茅庐请他出门做官了。
桓悦登基,改元徽宁,设鸾仪卫。鸾仪卫在外的名声从来就没有好过,李敬慎更不会轻轻放过,为此写了不少诗文批判,痛陈鸾仪卫兴起,乃国之大害。
队长简直目瞪口呆:“清源居然是李敬慎那老东……的女儿?”
他把“老东西”三个字硬生生咽下去,一时间只觉得匪夷所思:“我从前听景尧说,清源是他老师的女儿,难不成他居然是李敬慎教出来的?”
指挥使道:“我一开始也觉得十分吃惊,不过你们白部的档案上就是这样写的。”
队长犹自沉浸在震惊的情绪里:“李敬慎的诗文我也看过,文采自然是一等一的高妙,只是那诗中所写么,倒是十足十的令人不喜,这等愤世嫉俗的老……的文人,怎么能收得景尧这样正常的徒弟,生得清源这样的女儿。”
“所以清源这不是从家里跑了吗。”指挥使不咸不淡说,“景尧也没跟他老师再联系过吧。”
队长一噎,摇头失笑,等瞥见手中那张纸时,神情又变得不大好看:“你说这该怎么办呢,好端端的女儿家,连全尸都没留下,难道真葬到外面去,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
五名遇害的采风使尸体发现时,由于天热和日久,已经不成样子了,查案过程中,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冰块勉强保住尸体。等到回京时,鸾仪卫却是再没办法把惨不忍睹的尸体全须全尾运回去了,只好就地火化,只带着骨灰返回京中。
其他几个采风使,好歹家中有名有姓,有的家里人哭天抹泪接走了骨灰,葬入祖坟中。还有的家在外地,接了信已经动身赶来了,唯独清源一人的骨灰无处安置。
看李敬慎的态度,知道女儿‘从贼’加入鸾仪卫,简直恨不得在她生下来的时候就把她扼死,骨灰肯定是不能送回去了。但她一个未嫁无子的女儿家,难道随便找个地方葬了?
此时讲究事死如事生,身后事的处置极其要紧。指挥使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叹气:“这恐怕得统领拿主意了。”
.
风曲从郡主府领命出来,心里已经打叠好了计划,誓要先发制人——李敬慎空有虚名,实际上最多也就是写几篇酸文,再给鸾仪卫与永乐郡主本就不好的名声雪上加霜。但风曲却不这样想,他虽然不在乎鸾仪卫名声好坏,却很在乎永乐郡主的名声,况且,他最厌恶旁人拿抨击鸾仪卫做提升名望的跳板。
等他回了北司,却见玄部这边没几个人,反倒白部那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风曲一时疑惑,举步过去,眼看着白部的待客厅外,一群人人头攒动扒在外面,纷纷偷听,但因为偷听的人太多,反而显得十分滑稽。
“这是怎么了?”风曲轻轻地问。
他的声音很轻,然而鸾仪卫们一回头看见他还是吓了一跳。有几个鸾仪卫机灵,立刻低声七嘴八舌地给他解释起来。
风曲一个字也没听清,不得不指了一个:“你一个人说。”
鸾仪卫说:“大人,景尧的家眷来了。”
风曲:“嗯?”
来了就来了,把景尧的骨灰和抚恤一同带走,值得众人扒在这里围观吗?
鸾仪卫连忙补充:“他们想把清源的骨灰一同带走,说是有景尧二人生前的手书,清源的生死由景尧照料,与李家无关。”
风曲听得颠三倒四,大皱眉头:“手书?哪里来的手书,凡鸾仪卫在任上时,所有私事通过北司处理,白部这里没有留下存证,怎么会直接到家眷手中?”
“确实是他们二人的笔迹。”雪醅轻声道。
她从花厅侧门转了出来,对风曲道:“我命人核查了,应该是徽宁二年冬,景尧及其亲信执行任务时,曾经有一次被困山中遇险失联,当时寻找了一个月都没有找到人,差点按照殉职处理了,就是那时候,把遗书发给了家眷,后来找到人之后,白部为此还改了规定,从失联到确定殉职的时长改为三个月。”
鸾仪卫执行任务时危险极多,所以很多时候出去执行任务之前,都会先写好遗书发还北司保存,一旦确认殉职,将由北司发放到家眷手中。
“所以遗书中说的是?”风曲问。
雪醅说:“清源的信是一同封在景尧那封信中间的。”
她没有细说遗书的内容,但只这么淡淡一句,就已经足以说明许多了。
风曲一怔,忽的扶额:“我已经跟郡主说过修建墓园的事了,早知道如此,倒不急着提这件事,先把李敬慎料理了。”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是男女主感情线
第107章
桓悦的声音戛然而止
位置不同, 所思所想自然不同。
风曲谈起李敬慎时,想的是要料理这不知好歹的老东西。次日明湘入宫和桓悦见面时谈起李敬慎,说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债多了不愁, 明湘不知道背过多少骂名。李敬慎在骂她的人中论身份地位名气都排不上号, 明湘要是一个个报复过去,她早就活生生累死了。
因此和桓悦说起李敬慎时,明湘只简单提了一句,她关心的是:“现在南边战局正紧, 国中却还有许多纷纷物议,流传开来难免动摇人心,以我之见,是该好好整顿一二了。”
桓悦一手支颐,正静静出神,闻言忽然凉凉笑了笑:“心向南齐的人还真是不少, 也是, 到底南边那个, 才是他们心里的正统所在——不过这一片令人感动的赤胆忠心,连朕都要啧啧称奇, 百年前齐朝南逃的时候,怎么就忘记了把这群忠臣良将带走呢?”
当年齐朝仓皇南下,随齐朝皇帝南渡的除了皇室宗亲, 就是世家贵胄, 连大晋太/祖当时已经封了晋国公,都要被留下来‘抗击外敌’,说是抗击外敌, 其实打得就是让太/祖皇帝送死的主意。
朝堂重臣尚且陷于党争无法南下, 更遑论寻常人家了。若非太/祖皇帝带领手下精锐士卒奋力一搏, 届时乌戎大举入关,千里城郭沦为焦土,北方七州子民皆为奴隶的悲惨景象,就要化为现实了。
所以桓悦其实很难理解,当年那些被齐朝皇帝毫不留情抛下的百姓,有的后人居然会一心奉南朝为正统,认为晋朝乃是乱臣贼子,得位不正。
这份对南齐朝廷的耿耿忠心,还真是令人发笑啊!
于是桓悦点头:“是该处置了,这些跳梁小丑死不足惜,若是胡说八道,反而容易动摇人心。”
不过如何处置,却是个难事。全都拉出去砍了做起来简单,但桓悦往后的声名也不必再要了。
明湘眨了眨眼:“你没有异议的话,那就交给鸾仪卫来做。”
桓悦侧首看她。
明湘半靠在榻上小几旁,一手托腮,乌黑秀美的眼睫闪动,美丽的眼睛正轻轻眨着。细细看去,能看出眼底闪烁的动人神光,既美丽又灵动,似乎在琢磨什么坏主意。
她鲜少露出这样活泼的神色来。
桓悦突然微微屏住了呼吸。他抬起手,试图去触碰明湘的面颊,动作极其轻柔,像是一只翩然的蝴蝶试图停留在花枝上。 ↑返回顶部↑
这次桓悦能轻易地更换整个朔州的三司长官,想必是和隐藏在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皇帝不在这个南北开战的关卡上大肆清算掀起大狱,而逃过一劫的官宦勋贵们,也要为之做出让步,付出代价。
风曲一一将话说完,见明湘低头,似有沉思之态,便安静的住了口,只静静等着。
明湘听完风曲所说,心想衡思是越发有主张了,恼火归恼火,该拿到手中的却一分也不会相让。
只是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如果当真以为做出让步,皇帝就会放下此事,那就大祸临头了。
桓悦在这方面,很有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味。他现在不彻底清算,是因为时势所迫,而不是肯大人有大量的就此终了。对方吐出来的那些好处和让步,桓悦绝不会因此有丝毫感念,反而要默默记上对方种种罪行,等到时过境迁,对方甚至都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忘掉了,就等到桓悦举起屠刀开始算总账的时候了。
他甚至都不会再拿对方多年前犯下的这一桩事来算账,而是要扯出别的罪名来,既不沾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的名声,又要让对方付出代价。
明湘禁不住摇头一笑,旋即敛去神色,道:“我已经叫雪醅来谈过了,彭向鸿放肆,居然敢指示手下杀害采风使,郭氏无忌,收养孤儿为自家私用,这都是不赦的大罪,但采风使遇害,也有采风使内部规矩不严,纠察失误的过错,勾结郭家的那个采风使,原本按例是不该留在朔州的,但采风使内部没有依照条例重新分派。”
“还有,采风使在执行任务时,缺乏足够的警醒,采风使队长居然孤身上路,这就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虽然条例中没有硬性规定,但身为鸾仪卫,自然应该警惕——你也要借此告诫玄部,从此四品以上的鸾仪卫,外出执行任务时需得派人随行,执行任务时,各鸾仪卫至少要三人以上结伴,总之这些规矩你自己看着细化。”
风曲应是。
明湘就忍不住叹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几个殉职的采风使,全都追赠一等,给家人赐金,妥善下葬,办的风光一点,千万不要寒了其他人的心。”
她揉了揉眉心,又道:“对了,我忘记说了,往后南边战事有关的消息,全部第一时间呈递上来,哪怕我在宫中。”
风曲闻言疑惑:“南边?”
明湘摇头:“现在还不好说。”
见明湘无意细说,风曲点头道:“是,微臣另有一事,已经和雪醅商议过了,特来禀报郡主——是鸾仪卫中,多有殉职后而无家人收殓下葬者,往常都是由北司安排,但墓地分散,不便祭扫,难免有怠慢之处,是以微臣想借此次安葬殉职采风使的机会,索性在京郊买一处地改做墓园,将无有家人收殓的鸾仪卫尽数安葬在一处。”
明湘对此并不反对,点头道:“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就是了。”
风曲顿了顿,道:“此外,微臣另有一事禀报——此次殉职的其中一名采风使出身不同,本来由其生前熟悉的鸾仪卫送信给其家眷,却被打了回来,其中言辞多有不敬郡主之处。”
说到此处,他小心翼翼抬起眼来,悄悄瞟着明湘神色:“此人虽昏聩,却有几分名望,微臣担忧为郡主惹来事端。”
“哦?”明湘终于被他的话引起了兴趣,很是惊奇地一手托腮,眼风扫过来,“对我言辞不敬?那是什么人物?”
.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爹!”指挥使坐在白部的茶房里,恨恨摔了个杯子,“儿女都没了,不但丝毫不问缘由,反而写信来破口大骂,牲畜尚有怜子之情,此人甚至不如牲畜!”
一旁的采风使队长转头一看大惊失色:“这是新的茶具,少一个就不成套了!”
指挥使没好气地白他一眼,从袖子里拽出一张信纸甩到他面前:“你自己看看。”
信上的字迹刀头燕尾苍劲有力,着实是一笔顶尖的好字。采风使队长粗粗一扫心中赞叹,然而等看清所写内容,禁不住面色微变。
那俨然是一封断绝亲情,痛陈不孝的问罪书!
作者有话说:
猜猜问罪书是谁写的
第106章
......
采风使队长在朔州经营多年, 自诩见多识广,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刻毒,丝毫不留情面的父亲。
“违背父命, 趁夜离家, 是为不孝;婚姻已定,弃家私逃,是为不贞;不遵婚事,背信弃义, 是为不义。丧德败行,与贼为伍,是为无德。如此不孝不贞不义之女,怎堪归吾李氏门墙?业已销户籍,去姓名,生死去留皆由天定, 与宗族无干。”
队长几乎不忍再看下去——不孝不贞不义, 其中无论哪一条单独从父亲口中说出来, 都足以彻彻底底摧毁一个儿女,将人打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从此生前死后都摆脱不掉恶名。
他目光一扫,瞥见信纸最末端那个落款,突然怔住了。
“河阳李敬慎?”采风使队长脱口而出, “是我知道的那个?”
指挥使这时怒气终于稍稍平定, 他看了采风使队长一眼:“就是最有名的那个李敬慎。”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这句诗出自《诗经·泮水》, 也是李敬慎名字的出处。
李敬慎本名李延, 少有才名, 是大儒李穆之孙,相传他在经义学问上得了李穆真传,李穆赞叹于身后衣钵有人传承,故而沿用了自己得名的那句诗,为李延改名敬慎,寄予厚望,希望李敬慎能胜过其祖。
然而,先帝登基之前,亦即明宗皇帝执政晚年,诸王角逐储君之位。身为天下闻名的大儒,李穆成为诸王争先拉拢的对象,卷入夺位之争。
夺位之争惨烈异常,不止一位皇子因此而获罪身死。明宗皇帝深恨膝下诸子手足相残,认定诸皇子是受了奸人挑唆,才会酿成兄弟阋墙的惨祸。于是大肆清洗诸皇子身边近臣,李穆亦受牵连,明宗皇帝本想处置他,念在李穆声名卓著,斥其为“心内藏奸,险恶之徒”,将其逐回建州老家。
文人最重声名,李穆本已年迈,又遭此贬斥,心下郁郁,未及还家,便吐血而死。李穆追随的那位皇子,亦在夺位中败北身死,更无人顾及李穆身后名。
至此,李穆的弟子、亲族对朝廷心生不满。无奈先帝是从众多兄弟中杀出来的铁血手段,等闲若敢非议朝廷,先帝真敢二话不说把他们全都砍了。于是他们能表达不满的手段也非常有限,无非就是闭门谢客,拒不出仕——然而他们忘了,这是科举取士的大晋,不是还未废除察举制的南齐。
他们不做官,朝廷也不缺能做官的人。于是李穆最看好的弟子儿孙,当真就这样闲置了下来,起初或许是没想通,后来想通了,才惊觉年纪已经不小。
这把年纪了,真的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和那些屡试不中的老秀才一起去考科举求官吗?要知道,他们年少时才名远播,绝非仅限于一州一县之地。现在如果一把年纪考科举,原本攒下的清高傲岸的声名可就全都毁了。
于是如李敬慎这般,大都没有出仕,反正他们家底丰厚,不做官反而更能积攒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清名。而这个李穆弟子儿孙中声名最大的李敬慎,自认为朝廷贤愚不分、祖父冤屈而死,越发格外地愤世嫉俗起来。流传在外的大都是一些借古讽今、痛陈世情的诗文。
李敬慎在民间名气虽大,但他既与士林中最为鼎盛的云州学派无所往来,又有个获罪的祖父,在官场上影响不大,先帝纵然听过他的名字,也懒得为这么个小角色脏了自己的手,当然就更不可能礼贤下士地三顾茅庐请他出门做官了。
桓悦登基,改元徽宁,设鸾仪卫。鸾仪卫在外的名声从来就没有好过,李敬慎更不会轻轻放过,为此写了不少诗文批判,痛陈鸾仪卫兴起,乃国之大害。
队长简直目瞪口呆:“清源居然是李敬慎那老东……的女儿?”
他把“老东西”三个字硬生生咽下去,一时间只觉得匪夷所思:“我从前听景尧说,清源是他老师的女儿,难不成他居然是李敬慎教出来的?”
指挥使道:“我一开始也觉得十分吃惊,不过你们白部的档案上就是这样写的。”
队长犹自沉浸在震惊的情绪里:“李敬慎的诗文我也看过,文采自然是一等一的高妙,只是那诗中所写么,倒是十足十的令人不喜,这等愤世嫉俗的老……的文人,怎么能收得景尧这样正常的徒弟,生得清源这样的女儿。”
“所以清源这不是从家里跑了吗。”指挥使不咸不淡说,“景尧也没跟他老师再联系过吧。”
队长一噎,摇头失笑,等瞥见手中那张纸时,神情又变得不大好看:“你说这该怎么办呢,好端端的女儿家,连全尸都没留下,难道真葬到外面去,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
五名遇害的采风使尸体发现时,由于天热和日久,已经不成样子了,查案过程中,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冰块勉强保住尸体。等到回京时,鸾仪卫却是再没办法把惨不忍睹的尸体全须全尾运回去了,只好就地火化,只带着骨灰返回京中。
其他几个采风使,好歹家中有名有姓,有的家里人哭天抹泪接走了骨灰,葬入祖坟中。还有的家在外地,接了信已经动身赶来了,唯独清源一人的骨灰无处安置。
看李敬慎的态度,知道女儿‘从贼’加入鸾仪卫,简直恨不得在她生下来的时候就把她扼死,骨灰肯定是不能送回去了。但她一个未嫁无子的女儿家,难道随便找个地方葬了?
此时讲究事死如事生,身后事的处置极其要紧。指挥使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叹气:“这恐怕得统领拿主意了。”
.
风曲从郡主府领命出来,心里已经打叠好了计划,誓要先发制人——李敬慎空有虚名,实际上最多也就是写几篇酸文,再给鸾仪卫与永乐郡主本就不好的名声雪上加霜。但风曲却不这样想,他虽然不在乎鸾仪卫名声好坏,却很在乎永乐郡主的名声,况且,他最厌恶旁人拿抨击鸾仪卫做提升名望的跳板。
等他回了北司,却见玄部这边没几个人,反倒白部那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风曲一时疑惑,举步过去,眼看着白部的待客厅外,一群人人头攒动扒在外面,纷纷偷听,但因为偷听的人太多,反而显得十分滑稽。
“这是怎么了?”风曲轻轻地问。
他的声音很轻,然而鸾仪卫们一回头看见他还是吓了一跳。有几个鸾仪卫机灵,立刻低声七嘴八舌地给他解释起来。
风曲一个字也没听清,不得不指了一个:“你一个人说。”
鸾仪卫说:“大人,景尧的家眷来了。”
风曲:“嗯?”
来了就来了,把景尧的骨灰和抚恤一同带走,值得众人扒在这里围观吗?
鸾仪卫连忙补充:“他们想把清源的骨灰一同带走,说是有景尧二人生前的手书,清源的生死由景尧照料,与李家无关。”
风曲听得颠三倒四,大皱眉头:“手书?哪里来的手书,凡鸾仪卫在任上时,所有私事通过北司处理,白部这里没有留下存证,怎么会直接到家眷手中?”
“确实是他们二人的笔迹。”雪醅轻声道。
她从花厅侧门转了出来,对风曲道:“我命人核查了,应该是徽宁二年冬,景尧及其亲信执行任务时,曾经有一次被困山中遇险失联,当时寻找了一个月都没有找到人,差点按照殉职处理了,就是那时候,把遗书发给了家眷,后来找到人之后,白部为此还改了规定,从失联到确定殉职的时长改为三个月。”
鸾仪卫执行任务时危险极多,所以很多时候出去执行任务之前,都会先写好遗书发还北司保存,一旦确认殉职,将由北司发放到家眷手中。
“所以遗书中说的是?”风曲问。
雪醅说:“清源的信是一同封在景尧那封信中间的。”
她没有细说遗书的内容,但只这么淡淡一句,就已经足以说明许多了。
风曲一怔,忽的扶额:“我已经跟郡主说过修建墓园的事了,早知道如此,倒不急着提这件事,先把李敬慎料理了。”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是男女主感情线
第107章
桓悦的声音戛然而止
位置不同, 所思所想自然不同。
风曲谈起李敬慎时,想的是要料理这不知好歹的老东西。次日明湘入宫和桓悦见面时谈起李敬慎,说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债多了不愁, 明湘不知道背过多少骂名。李敬慎在骂她的人中论身份地位名气都排不上号, 明湘要是一个个报复过去,她早就活生生累死了。
因此和桓悦说起李敬慎时,明湘只简单提了一句,她关心的是:“现在南边战局正紧, 国中却还有许多纷纷物议,流传开来难免动摇人心,以我之见,是该好好整顿一二了。”
桓悦一手支颐,正静静出神,闻言忽然凉凉笑了笑:“心向南齐的人还真是不少, 也是, 到底南边那个, 才是他们心里的正统所在——不过这一片令人感动的赤胆忠心,连朕都要啧啧称奇, 百年前齐朝南逃的时候,怎么就忘记了把这群忠臣良将带走呢?”
当年齐朝仓皇南下,随齐朝皇帝南渡的除了皇室宗亲, 就是世家贵胄, 连大晋太/祖当时已经封了晋国公,都要被留下来‘抗击外敌’,说是抗击外敌, 其实打得就是让太/祖皇帝送死的主意。
朝堂重臣尚且陷于党争无法南下, 更遑论寻常人家了。若非太/祖皇帝带领手下精锐士卒奋力一搏, 届时乌戎大举入关,千里城郭沦为焦土,北方七州子民皆为奴隶的悲惨景象,就要化为现实了。
所以桓悦其实很难理解,当年那些被齐朝皇帝毫不留情抛下的百姓,有的后人居然会一心奉南朝为正统,认为晋朝乃是乱臣贼子,得位不正。
这份对南齐朝廷的耿耿忠心,还真是令人发笑啊!
于是桓悦点头:“是该处置了,这些跳梁小丑死不足惜,若是胡说八道,反而容易动摇人心。”
不过如何处置,却是个难事。全都拉出去砍了做起来简单,但桓悦往后的声名也不必再要了。
明湘眨了眨眼:“你没有异议的话,那就交给鸾仪卫来做。”
桓悦侧首看她。
明湘半靠在榻上小几旁,一手托腮,乌黑秀美的眼睫闪动,美丽的眼睛正轻轻眨着。细细看去,能看出眼底闪烁的动人神光,既美丽又灵动,似乎在琢磨什么坏主意。
她鲜少露出这样活泼的神色来。
桓悦突然微微屏住了呼吸。他抬起手,试图去触碰明湘的面颊,动作极其轻柔,像是一只翩然的蝴蝶试图停留在花枝上。 ↑返回顶部↑
大晋一共也只有七州之地,每一州的三司长官都是一方大员,位居从二品。这个品级哪怕放在整个朝堂之中,都可称高官。每一次三司长官的更替,都有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哪怕是高居皇位的帝王,也不能轻易地一言而决。
这次桓悦能轻易地更换整个朔州的三司长官,想必是和隐藏在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皇帝不在这个南北开战的关卡上大肆清算掀起大狱,而逃过一劫的官宦勋贵们,也要为之做出让步,付出代价。
风曲一一将话说完,见明湘低头,似有沉思之态,便安静的住了口,只静静等着。
明湘听完风曲所说,心想衡思是越发有主张了,恼火归恼火,该拿到手中的却一分也不会相让。
只是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如果当真以为做出让步,皇帝就会放下此事,那就大祸临头了。
桓悦在这方面,很有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味。他现在不彻底清算,是因为时势所迫,而不是肯大人有大量的就此终了。对方吐出来的那些好处和让步,桓悦绝不会因此有丝毫感念,反而要默默记上对方种种罪行,等到时过境迁,对方甚至都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忘掉了,就等到桓悦举起屠刀开始算总账的时候了。
他甚至都不会再拿对方多年前犯下的这一桩事来算账,而是要扯出别的罪名来,既不沾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的名声,又要让对方付出代价。
明湘禁不住摇头一笑,旋即敛去神色,道:“我已经叫雪醅来谈过了,彭向鸿放肆,居然敢指示手下杀害采风使,郭氏无忌,收养孤儿为自家私用,这都是不赦的大罪,但采风使遇害,也有采风使内部规矩不严,纠察失误的过错,勾结郭家的那个采风使,原本按例是不该留在朔州的,但采风使内部没有依照条例重新分派。”
“还有,采风使在执行任务时,缺乏足够的警醒,采风使队长居然孤身上路,这就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虽然条例中没有硬性规定,但身为鸾仪卫,自然应该警惕——你也要借此告诫玄部,从此四品以上的鸾仪卫,外出执行任务时需得派人随行,执行任务时,各鸾仪卫至少要三人以上结伴,总之这些规矩你自己看着细化。”
风曲应是。
明湘就忍不住叹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几个殉职的采风使,全都追赠一等,给家人赐金,妥善下葬,办的风光一点,千万不要寒了其他人的心。”
她揉了揉眉心,又道:“对了,我忘记说了,往后南边战事有关的消息,全部第一时间呈递上来,哪怕我在宫中。”
风曲闻言疑惑:“南边?”
明湘摇头:“现在还不好说。”
见明湘无意细说,风曲点头道:“是,微臣另有一事,已经和雪醅商议过了,特来禀报郡主——是鸾仪卫中,多有殉职后而无家人收殓下葬者,往常都是由北司安排,但墓地分散,不便祭扫,难免有怠慢之处,是以微臣想借此次安葬殉职采风使的机会,索性在京郊买一处地改做墓园,将无有家人收殓的鸾仪卫尽数安葬在一处。”
明湘对此并不反对,点头道:“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就是了。”
风曲顿了顿,道:“此外,微臣另有一事禀报——此次殉职的其中一名采风使出身不同,本来由其生前熟悉的鸾仪卫送信给其家眷,却被打了回来,其中言辞多有不敬郡主之处。”
说到此处,他小心翼翼抬起眼来,悄悄瞟着明湘神色:“此人虽昏聩,却有几分名望,微臣担忧为郡主惹来事端。”
“哦?”明湘终于被他的话引起了兴趣,很是惊奇地一手托腮,眼风扫过来,“对我言辞不敬?那是什么人物?”
.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爹!”指挥使坐在白部的茶房里,恨恨摔了个杯子,“儿女都没了,不但丝毫不问缘由,反而写信来破口大骂,牲畜尚有怜子之情,此人甚至不如牲畜!”
一旁的采风使队长转头一看大惊失色:“这是新的茶具,少一个就不成套了!”
指挥使没好气地白他一眼,从袖子里拽出一张信纸甩到他面前:“你自己看看。”
信上的字迹刀头燕尾苍劲有力,着实是一笔顶尖的好字。采风使队长粗粗一扫心中赞叹,然而等看清所写内容,禁不住面色微变。
那俨然是一封断绝亲情,痛陈不孝的问罪书!
作者有话说:
猜猜问罪书是谁写的
第106章
......
采风使队长在朔州经营多年, 自诩见多识广,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刻毒,丝毫不留情面的父亲。
“违背父命, 趁夜离家, 是为不孝;婚姻已定,弃家私逃,是为不贞;不遵婚事,背信弃义, 是为不义。丧德败行,与贼为伍,是为无德。如此不孝不贞不义之女,怎堪归吾李氏门墙?业已销户籍,去姓名,生死去留皆由天定, 与宗族无干。”
队长几乎不忍再看下去——不孝不贞不义, 其中无论哪一条单独从父亲口中说出来, 都足以彻彻底底摧毁一个儿女,将人打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从此生前死后都摆脱不掉恶名。
他目光一扫,瞥见信纸最末端那个落款,突然怔住了。
“河阳李敬慎?”采风使队长脱口而出, “是我知道的那个?”
指挥使这时怒气终于稍稍平定, 他看了采风使队长一眼:“就是最有名的那个李敬慎。”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这句诗出自《诗经·泮水》, 也是李敬慎名字的出处。
李敬慎本名李延, 少有才名, 是大儒李穆之孙,相传他在经义学问上得了李穆真传,李穆赞叹于身后衣钵有人传承,故而沿用了自己得名的那句诗,为李延改名敬慎,寄予厚望,希望李敬慎能胜过其祖。
然而,先帝登基之前,亦即明宗皇帝执政晚年,诸王角逐储君之位。身为天下闻名的大儒,李穆成为诸王争先拉拢的对象,卷入夺位之争。
夺位之争惨烈异常,不止一位皇子因此而获罪身死。明宗皇帝深恨膝下诸子手足相残,认定诸皇子是受了奸人挑唆,才会酿成兄弟阋墙的惨祸。于是大肆清洗诸皇子身边近臣,李穆亦受牵连,明宗皇帝本想处置他,念在李穆声名卓著,斥其为“心内藏奸,险恶之徒”,将其逐回建州老家。
文人最重声名,李穆本已年迈,又遭此贬斥,心下郁郁,未及还家,便吐血而死。李穆追随的那位皇子,亦在夺位中败北身死,更无人顾及李穆身后名。
至此,李穆的弟子、亲族对朝廷心生不满。无奈先帝是从众多兄弟中杀出来的铁血手段,等闲若敢非议朝廷,先帝真敢二话不说把他们全都砍了。于是他们能表达不满的手段也非常有限,无非就是闭门谢客,拒不出仕——然而他们忘了,这是科举取士的大晋,不是还未废除察举制的南齐。
他们不做官,朝廷也不缺能做官的人。于是李穆最看好的弟子儿孙,当真就这样闲置了下来,起初或许是没想通,后来想通了,才惊觉年纪已经不小。
这把年纪了,真的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和那些屡试不中的老秀才一起去考科举求官吗?要知道,他们年少时才名远播,绝非仅限于一州一县之地。现在如果一把年纪考科举,原本攒下的清高傲岸的声名可就全都毁了。
于是如李敬慎这般,大都没有出仕,反正他们家底丰厚,不做官反而更能积攒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清名。而这个李穆弟子儿孙中声名最大的李敬慎,自认为朝廷贤愚不分、祖父冤屈而死,越发格外地愤世嫉俗起来。流传在外的大都是一些借古讽今、痛陈世情的诗文。
李敬慎在民间名气虽大,但他既与士林中最为鼎盛的云州学派无所往来,又有个获罪的祖父,在官场上影响不大,先帝纵然听过他的名字,也懒得为这么个小角色脏了自己的手,当然就更不可能礼贤下士地三顾茅庐请他出门做官了。
桓悦登基,改元徽宁,设鸾仪卫。鸾仪卫在外的名声从来就没有好过,李敬慎更不会轻轻放过,为此写了不少诗文批判,痛陈鸾仪卫兴起,乃国之大害。
队长简直目瞪口呆:“清源居然是李敬慎那老东……的女儿?”
他把“老东西”三个字硬生生咽下去,一时间只觉得匪夷所思:“我从前听景尧说,清源是他老师的女儿,难不成他居然是李敬慎教出来的?”
指挥使道:“我一开始也觉得十分吃惊,不过你们白部的档案上就是这样写的。”
队长犹自沉浸在震惊的情绪里:“李敬慎的诗文我也看过,文采自然是一等一的高妙,只是那诗中所写么,倒是十足十的令人不喜,这等愤世嫉俗的老……的文人,怎么能收得景尧这样正常的徒弟,生得清源这样的女儿。”
“所以清源这不是从家里跑了吗。”指挥使不咸不淡说,“景尧也没跟他老师再联系过吧。”
队长一噎,摇头失笑,等瞥见手中那张纸时,神情又变得不大好看:“你说这该怎么办呢,好端端的女儿家,连全尸都没留下,难道真葬到外面去,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
五名遇害的采风使尸体发现时,由于天热和日久,已经不成样子了,查案过程中,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冰块勉强保住尸体。等到回京时,鸾仪卫却是再没办法把惨不忍睹的尸体全须全尾运回去了,只好就地火化,只带着骨灰返回京中。
其他几个采风使,好歹家中有名有姓,有的家里人哭天抹泪接走了骨灰,葬入祖坟中。还有的家在外地,接了信已经动身赶来了,唯独清源一人的骨灰无处安置。
看李敬慎的态度,知道女儿‘从贼’加入鸾仪卫,简直恨不得在她生下来的时候就把她扼死,骨灰肯定是不能送回去了。但她一个未嫁无子的女儿家,难道随便找个地方葬了?
此时讲究事死如事生,身后事的处置极其要紧。指挥使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叹气:“这恐怕得统领拿主意了。”
.
风曲从郡主府领命出来,心里已经打叠好了计划,誓要先发制人——李敬慎空有虚名,实际上最多也就是写几篇酸文,再给鸾仪卫与永乐郡主本就不好的名声雪上加霜。但风曲却不这样想,他虽然不在乎鸾仪卫名声好坏,却很在乎永乐郡主的名声,况且,他最厌恶旁人拿抨击鸾仪卫做提升名望的跳板。
等他回了北司,却见玄部这边没几个人,反倒白部那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风曲一时疑惑,举步过去,眼看着白部的待客厅外,一群人人头攒动扒在外面,纷纷偷听,但因为偷听的人太多,反而显得十分滑稽。
“这是怎么了?”风曲轻轻地问。
他的声音很轻,然而鸾仪卫们一回头看见他还是吓了一跳。有几个鸾仪卫机灵,立刻低声七嘴八舌地给他解释起来。
风曲一个字也没听清,不得不指了一个:“你一个人说。”
鸾仪卫说:“大人,景尧的家眷来了。”
风曲:“嗯?”
来了就来了,把景尧的骨灰和抚恤一同带走,值得众人扒在这里围观吗?
鸾仪卫连忙补充:“他们想把清源的骨灰一同带走,说是有景尧二人生前的手书,清源的生死由景尧照料,与李家无关。”
风曲听得颠三倒四,大皱眉头:“手书?哪里来的手书,凡鸾仪卫在任上时,所有私事通过北司处理,白部这里没有留下存证,怎么会直接到家眷手中?”
“确实是他们二人的笔迹。”雪醅轻声道。
她从花厅侧门转了出来,对风曲道:“我命人核查了,应该是徽宁二年冬,景尧及其亲信执行任务时,曾经有一次被困山中遇险失联,当时寻找了一个月都没有找到人,差点按照殉职处理了,就是那时候,把遗书发给了家眷,后来找到人之后,白部为此还改了规定,从失联到确定殉职的时长改为三个月。”
鸾仪卫执行任务时危险极多,所以很多时候出去执行任务之前,都会先写好遗书发还北司保存,一旦确认殉职,将由北司发放到家眷手中。
“所以遗书中说的是?”风曲问。
雪醅说:“清源的信是一同封在景尧那封信中间的。”
她没有细说遗书的内容,但只这么淡淡一句,就已经足以说明许多了。
风曲一怔,忽的扶额:“我已经跟郡主说过修建墓园的事了,早知道如此,倒不急着提这件事,先把李敬慎料理了。”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是男女主感情线
第107章
桓悦的声音戛然而止
位置不同, 所思所想自然不同。
风曲谈起李敬慎时,想的是要料理这不知好歹的老东西。次日明湘入宫和桓悦见面时谈起李敬慎,说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债多了不愁, 明湘不知道背过多少骂名。李敬慎在骂她的人中论身份地位名气都排不上号, 明湘要是一个个报复过去,她早就活生生累死了。
因此和桓悦说起李敬慎时,明湘只简单提了一句,她关心的是:“现在南边战局正紧, 国中却还有许多纷纷物议,流传开来难免动摇人心,以我之见,是该好好整顿一二了。”
桓悦一手支颐,正静静出神,闻言忽然凉凉笑了笑:“心向南齐的人还真是不少, 也是, 到底南边那个, 才是他们心里的正统所在——不过这一片令人感动的赤胆忠心,连朕都要啧啧称奇, 百年前齐朝南逃的时候,怎么就忘记了把这群忠臣良将带走呢?”
当年齐朝仓皇南下,随齐朝皇帝南渡的除了皇室宗亲, 就是世家贵胄, 连大晋太/祖当时已经封了晋国公,都要被留下来‘抗击外敌’,说是抗击外敌, 其实打得就是让太/祖皇帝送死的主意。
朝堂重臣尚且陷于党争无法南下, 更遑论寻常人家了。若非太/祖皇帝带领手下精锐士卒奋力一搏, 届时乌戎大举入关,千里城郭沦为焦土,北方七州子民皆为奴隶的悲惨景象,就要化为现实了。
所以桓悦其实很难理解,当年那些被齐朝皇帝毫不留情抛下的百姓,有的后人居然会一心奉南朝为正统,认为晋朝乃是乱臣贼子,得位不正。
这份对南齐朝廷的耿耿忠心,还真是令人发笑啊!
于是桓悦点头:“是该处置了,这些跳梁小丑死不足惜,若是胡说八道,反而容易动摇人心。”
不过如何处置,却是个难事。全都拉出去砍了做起来简单,但桓悦往后的声名也不必再要了。
明湘眨了眨眼:“你没有异议的话,那就交给鸾仪卫来做。”
桓悦侧首看她。
明湘半靠在榻上小几旁,一手托腮,乌黑秀美的眼睫闪动,美丽的眼睛正轻轻眨着。细细看去,能看出眼底闪烁的动人神光,既美丽又灵动,似乎在琢磨什么坏主意。
她鲜少露出这样活泼的神色来。
桓悦突然微微屏住了呼吸。他抬起手,试图去触碰明湘的面颊,动作极其轻柔,像是一只翩然的蝴蝶试图停留在花枝上。
这次桓悦能轻易地更换整个朔州的三司长官,想必是和隐藏在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皇帝不在这个南北开战的关卡上大肆清算掀起大狱,而逃过一劫的官宦勋贵们,也要为之做出让步,付出代价。
风曲一一将话说完,见明湘低头,似有沉思之态,便安静的住了口,只静静等着。
明湘听完风曲所说,心想衡思是越发有主张了,恼火归恼火,该拿到手中的却一分也不会相让。
只是彭向鸿身后的那些人,如果当真以为做出让步,皇帝就会放下此事,那就大祸临头了。
桓悦在这方面,很有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味。他现在不彻底清算,是因为时势所迫,而不是肯大人有大量的就此终了。对方吐出来的那些好处和让步,桓悦绝不会因此有丝毫感念,反而要默默记上对方种种罪行,等到时过境迁,对方甚至都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忘掉了,就等到桓悦举起屠刀开始算总账的时候了。
他甚至都不会再拿对方多年前犯下的这一桩事来算账,而是要扯出别的罪名来,既不沾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的名声,又要让对方付出代价。
明湘禁不住摇头一笑,旋即敛去神色,道:“我已经叫雪醅来谈过了,彭向鸿放肆,居然敢指示手下杀害采风使,郭氏无忌,收养孤儿为自家私用,这都是不赦的大罪,但采风使遇害,也有采风使内部规矩不严,纠察失误的过错,勾结郭家的那个采风使,原本按例是不该留在朔州的,但采风使内部没有依照条例重新分派。”
“还有,采风使在执行任务时,缺乏足够的警醒,采风使队长居然孤身上路,这就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虽然条例中没有硬性规定,但身为鸾仪卫,自然应该警惕——你也要借此告诫玄部,从此四品以上的鸾仪卫,外出执行任务时需得派人随行,执行任务时,各鸾仪卫至少要三人以上结伴,总之这些规矩你自己看着细化。”
风曲应是。
明湘就忍不住叹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几个殉职的采风使,全都追赠一等,给家人赐金,妥善下葬,办的风光一点,千万不要寒了其他人的心。”
她揉了揉眉心,又道:“对了,我忘记说了,往后南边战事有关的消息,全部第一时间呈递上来,哪怕我在宫中。”
风曲闻言疑惑:“南边?”
明湘摇头:“现在还不好说。”
见明湘无意细说,风曲点头道:“是,微臣另有一事,已经和雪醅商议过了,特来禀报郡主——是鸾仪卫中,多有殉职后而无家人收殓下葬者,往常都是由北司安排,但墓地分散,不便祭扫,难免有怠慢之处,是以微臣想借此次安葬殉职采风使的机会,索性在京郊买一处地改做墓园,将无有家人收殓的鸾仪卫尽数安葬在一处。”
明湘对此并不反对,点头道:“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就是了。”
风曲顿了顿,道:“此外,微臣另有一事禀报——此次殉职的其中一名采风使出身不同,本来由其生前熟悉的鸾仪卫送信给其家眷,却被打了回来,其中言辞多有不敬郡主之处。”
说到此处,他小心翼翼抬起眼来,悄悄瞟着明湘神色:“此人虽昏聩,却有几分名望,微臣担忧为郡主惹来事端。”
“哦?”明湘终于被他的话引起了兴趣,很是惊奇地一手托腮,眼风扫过来,“对我言辞不敬?那是什么人物?”
.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爹!”指挥使坐在白部的茶房里,恨恨摔了个杯子,“儿女都没了,不但丝毫不问缘由,反而写信来破口大骂,牲畜尚有怜子之情,此人甚至不如牲畜!”
一旁的采风使队长转头一看大惊失色:“这是新的茶具,少一个就不成套了!”
指挥使没好气地白他一眼,从袖子里拽出一张信纸甩到他面前:“你自己看看。”
信上的字迹刀头燕尾苍劲有力,着实是一笔顶尖的好字。采风使队长粗粗一扫心中赞叹,然而等看清所写内容,禁不住面色微变。
那俨然是一封断绝亲情,痛陈不孝的问罪书!
作者有话说:
猜猜问罪书是谁写的
第106章
......
采风使队长在朔州经营多年, 自诩见多识广,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刻毒,丝毫不留情面的父亲。
“违背父命, 趁夜离家, 是为不孝;婚姻已定,弃家私逃,是为不贞;不遵婚事,背信弃义, 是为不义。丧德败行,与贼为伍,是为无德。如此不孝不贞不义之女,怎堪归吾李氏门墙?业已销户籍,去姓名,生死去留皆由天定, 与宗族无干。”
队长几乎不忍再看下去——不孝不贞不义, 其中无论哪一条单独从父亲口中说出来, 都足以彻彻底底摧毁一个儿女,将人打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从此生前死后都摆脱不掉恶名。
他目光一扫,瞥见信纸最末端那个落款,突然怔住了。
“河阳李敬慎?”采风使队长脱口而出, “是我知道的那个?”
指挥使这时怒气终于稍稍平定, 他看了采风使队长一眼:“就是最有名的那个李敬慎。”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这句诗出自《诗经·泮水》, 也是李敬慎名字的出处。
李敬慎本名李延, 少有才名, 是大儒李穆之孙,相传他在经义学问上得了李穆真传,李穆赞叹于身后衣钵有人传承,故而沿用了自己得名的那句诗,为李延改名敬慎,寄予厚望,希望李敬慎能胜过其祖。
然而,先帝登基之前,亦即明宗皇帝执政晚年,诸王角逐储君之位。身为天下闻名的大儒,李穆成为诸王争先拉拢的对象,卷入夺位之争。
夺位之争惨烈异常,不止一位皇子因此而获罪身死。明宗皇帝深恨膝下诸子手足相残,认定诸皇子是受了奸人挑唆,才会酿成兄弟阋墙的惨祸。于是大肆清洗诸皇子身边近臣,李穆亦受牵连,明宗皇帝本想处置他,念在李穆声名卓著,斥其为“心内藏奸,险恶之徒”,将其逐回建州老家。
文人最重声名,李穆本已年迈,又遭此贬斥,心下郁郁,未及还家,便吐血而死。李穆追随的那位皇子,亦在夺位中败北身死,更无人顾及李穆身后名。
至此,李穆的弟子、亲族对朝廷心生不满。无奈先帝是从众多兄弟中杀出来的铁血手段,等闲若敢非议朝廷,先帝真敢二话不说把他们全都砍了。于是他们能表达不满的手段也非常有限,无非就是闭门谢客,拒不出仕——然而他们忘了,这是科举取士的大晋,不是还未废除察举制的南齐。
他们不做官,朝廷也不缺能做官的人。于是李穆最看好的弟子儿孙,当真就这样闲置了下来,起初或许是没想通,后来想通了,才惊觉年纪已经不小。
这把年纪了,真的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和那些屡试不中的老秀才一起去考科举求官吗?要知道,他们年少时才名远播,绝非仅限于一州一县之地。现在如果一把年纪考科举,原本攒下的清高傲岸的声名可就全都毁了。
于是如李敬慎这般,大都没有出仕,反正他们家底丰厚,不做官反而更能积攒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清名。而这个李穆弟子儿孙中声名最大的李敬慎,自认为朝廷贤愚不分、祖父冤屈而死,越发格外地愤世嫉俗起来。流传在外的大都是一些借古讽今、痛陈世情的诗文。
李敬慎在民间名气虽大,但他既与士林中最为鼎盛的云州学派无所往来,又有个获罪的祖父,在官场上影响不大,先帝纵然听过他的名字,也懒得为这么个小角色脏了自己的手,当然就更不可能礼贤下士地三顾茅庐请他出门做官了。
桓悦登基,改元徽宁,设鸾仪卫。鸾仪卫在外的名声从来就没有好过,李敬慎更不会轻轻放过,为此写了不少诗文批判,痛陈鸾仪卫兴起,乃国之大害。
队长简直目瞪口呆:“清源居然是李敬慎那老东……的女儿?”
他把“老东西”三个字硬生生咽下去,一时间只觉得匪夷所思:“我从前听景尧说,清源是他老师的女儿,难不成他居然是李敬慎教出来的?”
指挥使道:“我一开始也觉得十分吃惊,不过你们白部的档案上就是这样写的。”
队长犹自沉浸在震惊的情绪里:“李敬慎的诗文我也看过,文采自然是一等一的高妙,只是那诗中所写么,倒是十足十的令人不喜,这等愤世嫉俗的老……的文人,怎么能收得景尧这样正常的徒弟,生得清源这样的女儿。”
“所以清源这不是从家里跑了吗。”指挥使不咸不淡说,“景尧也没跟他老师再联系过吧。”
队长一噎,摇头失笑,等瞥见手中那张纸时,神情又变得不大好看:“你说这该怎么办呢,好端端的女儿家,连全尸都没留下,难道真葬到外面去,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
五名遇害的采风使尸体发现时,由于天热和日久,已经不成样子了,查案过程中,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冰块勉强保住尸体。等到回京时,鸾仪卫却是再没办法把惨不忍睹的尸体全须全尾运回去了,只好就地火化,只带着骨灰返回京中。
其他几个采风使,好歹家中有名有姓,有的家里人哭天抹泪接走了骨灰,葬入祖坟中。还有的家在外地,接了信已经动身赶来了,唯独清源一人的骨灰无处安置。
看李敬慎的态度,知道女儿‘从贼’加入鸾仪卫,简直恨不得在她生下来的时候就把她扼死,骨灰肯定是不能送回去了。但她一个未嫁无子的女儿家,难道随便找个地方葬了?
此时讲究事死如事生,身后事的处置极其要紧。指挥使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叹气:“这恐怕得统领拿主意了。”
.
风曲从郡主府领命出来,心里已经打叠好了计划,誓要先发制人——李敬慎空有虚名,实际上最多也就是写几篇酸文,再给鸾仪卫与永乐郡主本就不好的名声雪上加霜。但风曲却不这样想,他虽然不在乎鸾仪卫名声好坏,却很在乎永乐郡主的名声,况且,他最厌恶旁人拿抨击鸾仪卫做提升名望的跳板。
等他回了北司,却见玄部这边没几个人,反倒白部那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风曲一时疑惑,举步过去,眼看着白部的待客厅外,一群人人头攒动扒在外面,纷纷偷听,但因为偷听的人太多,反而显得十分滑稽。
“这是怎么了?”风曲轻轻地问。
他的声音很轻,然而鸾仪卫们一回头看见他还是吓了一跳。有几个鸾仪卫机灵,立刻低声七嘴八舌地给他解释起来。
风曲一个字也没听清,不得不指了一个:“你一个人说。”
鸾仪卫说:“大人,景尧的家眷来了。”
风曲:“嗯?”
来了就来了,把景尧的骨灰和抚恤一同带走,值得众人扒在这里围观吗?
鸾仪卫连忙补充:“他们想把清源的骨灰一同带走,说是有景尧二人生前的手书,清源的生死由景尧照料,与李家无关。”
风曲听得颠三倒四,大皱眉头:“手书?哪里来的手书,凡鸾仪卫在任上时,所有私事通过北司处理,白部这里没有留下存证,怎么会直接到家眷手中?”
“确实是他们二人的笔迹。”雪醅轻声道。
她从花厅侧门转了出来,对风曲道:“我命人核查了,应该是徽宁二年冬,景尧及其亲信执行任务时,曾经有一次被困山中遇险失联,当时寻找了一个月都没有找到人,差点按照殉职处理了,就是那时候,把遗书发给了家眷,后来找到人之后,白部为此还改了规定,从失联到确定殉职的时长改为三个月。”
鸾仪卫执行任务时危险极多,所以很多时候出去执行任务之前,都会先写好遗书发还北司保存,一旦确认殉职,将由北司发放到家眷手中。
“所以遗书中说的是?”风曲问。
雪醅说:“清源的信是一同封在景尧那封信中间的。”
她没有细说遗书的内容,但只这么淡淡一句,就已经足以说明许多了。
风曲一怔,忽的扶额:“我已经跟郡主说过修建墓园的事了,早知道如此,倒不急着提这件事,先把李敬慎料理了。”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是男女主感情线
第107章
桓悦的声音戛然而止
位置不同, 所思所想自然不同。
风曲谈起李敬慎时,想的是要料理这不知好歹的老东西。次日明湘入宫和桓悦见面时谈起李敬慎,说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债多了不愁, 明湘不知道背过多少骂名。李敬慎在骂她的人中论身份地位名气都排不上号, 明湘要是一个个报复过去,她早就活生生累死了。
因此和桓悦说起李敬慎时,明湘只简单提了一句,她关心的是:“现在南边战局正紧, 国中却还有许多纷纷物议,流传开来难免动摇人心,以我之见,是该好好整顿一二了。”
桓悦一手支颐,正静静出神,闻言忽然凉凉笑了笑:“心向南齐的人还真是不少, 也是, 到底南边那个, 才是他们心里的正统所在——不过这一片令人感动的赤胆忠心,连朕都要啧啧称奇, 百年前齐朝南逃的时候,怎么就忘记了把这群忠臣良将带走呢?”
当年齐朝仓皇南下,随齐朝皇帝南渡的除了皇室宗亲, 就是世家贵胄, 连大晋太/祖当时已经封了晋国公,都要被留下来‘抗击外敌’,说是抗击外敌, 其实打得就是让太/祖皇帝送死的主意。
朝堂重臣尚且陷于党争无法南下, 更遑论寻常人家了。若非太/祖皇帝带领手下精锐士卒奋力一搏, 届时乌戎大举入关,千里城郭沦为焦土,北方七州子民皆为奴隶的悲惨景象,就要化为现实了。
所以桓悦其实很难理解,当年那些被齐朝皇帝毫不留情抛下的百姓,有的后人居然会一心奉南朝为正统,认为晋朝乃是乱臣贼子,得位不正。
这份对南齐朝廷的耿耿忠心,还真是令人发笑啊!
于是桓悦点头:“是该处置了,这些跳梁小丑死不足惜,若是胡说八道,反而容易动摇人心。”
不过如何处置,却是个难事。全都拉出去砍了做起来简单,但桓悦往后的声名也不必再要了。
明湘眨了眨眼:“你没有异议的话,那就交给鸾仪卫来做。”
桓悦侧首看她。
明湘半靠在榻上小几旁,一手托腮,乌黑秀美的眼睫闪动,美丽的眼睛正轻轻眨着。细细看去,能看出眼底闪烁的动人神光,既美丽又灵动,似乎在琢磨什么坏主意。
她鲜少露出这样活泼的神色来。
桓悦突然微微屏住了呼吸。他抬起手,试图去触碰明湘的面颊,动作极其轻柔,像是一只翩然的蝴蝶试图停留在花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