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了这期待,别说2把扇子了,要是知府愿意,石仲魁立马送上另外一套扇子。
    “仲魁,本官见你好像还没有字,对吧?”
    石仲魁抱拳拜了下去,“不敢瞒恩县大人,晚生家中长辈早逝,实没机会得到师长教诲。”
    县太爷嘴角一笑,石仲魁虽然没明说,但一个教诲二字,无不表明了他的意思。
    “既如此,本县给你取个伯谦,如何?”
    石仲魁稍微一想,不由暗道这个看起来3、40岁的县太爷,水平还是很高的。
    仲魁的仲字,谐音中举的中。
    本来就有一举夺魁的意思在。
    伯仲之间的伯表示第一,仲为第二,所有用伯字确实很合适。
    最重要的还是个谦字。
    魁对谦,表示夺魁中举的同时,还需谦逊有礼。
    这话肯定是期待的意思,不是非得做个真君子。
    但古人对字的态度,不仅是师长对他的期待,也是让人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
    字的重要程度远比父母在自己还是小儿时,取的名字重要。
    今后在官场、亲友之间书信、自己留下的文章、作画上,用的都是姓加字。
    也就是说石伯谦这个名字,今后在石仲魁的人生中,用的次数远比石仲魁多。
    “谢恩师赐字,学生这里有礼了。”
    石仲魁双手拉着长袍下摆,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见他如此知趣,一点就透,县太爷高兴的抚须笑着道,“起来吧。”
    “谢恩师。”
    于洪高也不在乎便宜学生是否忙于钻营,是否没真的认可自己这个老师。
    他的目的非常明确。
    用扇子为自己谋划更高的官职,离开大兴县。
    石仲奎也不在乎这个便宜老师是不是正派,更不在乎他是不是谋划自己手里的那些古扇子。
    除非是会试时的座师,也就是点中自己为进士的主考官。
    其他科考主考官和学生之间,虽有师徒之名,却没想象中那么牢固。
    要是这位老师没什么前途,无非就是逢年过节,送上礼物,再附带感谢之类的书信。
    反之,就不同了。
    所以说白了,这种关系一个想找羽翼,一个想找靠山而已。
    老师出事,你可以帮忙奔走,却不用为他赔上自己。
    当然,你要是心怀公义认死理,或者别有用心,那就另说了。
    于洪高以为连秀才都不是的石仲魁,想不到那么远。
    却想不到一个现代人,没那么容易对某个人归心。
    即便记住对方的恩情,大部份也只是找机会还回去便是。
    而且,这种人就已经是大好人了。
    第15章 拜师
    自以为可以用师徒关系,束缚石仲魁的于洪高。
    接下来不仅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还不厌其烦的告诉他,应天府也就是京师下面的知府,在文章上面的喜好。
    而且大概是真高兴了,让管家去书房,把自己当年读书考秀才、举人时,师长传授和他自己做的批注都拿了出来。
    石仲魁大喜,同时心里也确定了自己这位恩师,想要更多的扇子。
    但于洪高这种做法,却让石仲魁恨不起来。
    反而在心里要感谢他。
    虽然没有进士考试,也就会试的资料。
    但手中的十几本注解和书稿,可以说就是考题秘籍,是无数穷苦学子,心心念念而不得的宝贝。
    甚至可以用来传家。
    这情分不可谓不大。
    但石仲魁心里也清楚,钱财或者家传扇子都好说,可想要自己为了于洪高而赔上前途,绝无可能。
    参加完答谢宴,石仲魁就回了京城的家。
    三天后,把注解和书稿全部抄写完成,默默的把手稿放进空间农场里。
    闭着眼睛躺在竹制躺椅上,用思维在空间里读书。
    这办法还是他在县试时,在空间里准备了四书五经和众多资料时,无意发现的。
    当时看到考题上,脑子里虽然很快想到原文和出处,但他还是想对照原书,免得出错。
    却没想到思维一动,空间农场里的论语就自动翻开。
    这在秀才和举人的考试中,绝对等于作弊器。
    多等了几天,到了三月初,石仲魁用一袋20斤的粗面做报酬,雇了一辆马车。
    装着百斤粗面,10斤桃脯、10斤柿子干、10斤干枣。
    还有自己为了练字和加深记忆,特意再次抄了一遍的注解和书稿,连同原稿,一起带到县太爷家中。
    因为是凌晨天还没完全亮就出发。
    到了县衙时,街上基本上没什么人。
    被管家接了进去后,东西也直接收进了库里。
    原因则是石仲魁送的又不是钱,二石仲魁是实实在在的弟子。
    别说百来斤的粮食、果脯了,就是再多十倍,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当然,也不会真有人傻乎乎的送上千斤的粮食。
    吩咐管家先不急着叫醒于洪高,而管家见他这么早来送东西,也是为了避免被人看到。
    心中不由对石仲魁的好感立马上了好几个台阶。
    不过,想到只是吃食,又对他有些嫌弃起来。
    石仲魁也不在意,送果脯的目的,是为了那个从来没见过的师娘。
    空间产出的果蔬,在口感上不会比宫廷采买的零食差。
    再说,真正的礼物,是自己袖子里的2把扇子。
    既然于洪高的目的就是扇子,石仲魁当然不会一次性把扇子全送给他。
    越是表现的纠结,不舍得,却又真的送出扇子,于洪高反而会越珍惜。
    然后为了他的科举之路出谋划策,甚至亲自指点。
    作为正牌二甲进士第五名出身的前辈,于洪高脑袋里的经验,可比注解和书稿更重要。
    而且,他还留下了会试的经验没说。
    你付出,我就支付回报,简单、明了,还不用冒着吃官司的风险,抢夺他人祖传宝物。
    于洪高这种手段才叫高明,也恰到好处。
    日头升起来之后,于洪高穿戴整齐,走出卧房,就见管家等在院子外。
    没多久,用过早餐在书房里等了一会,就见石仲魁捧着一叠书册跟着管家走了进来。
    挥手让管家下去,于洪高强忍着心里的期待。
    接过自己的原稿,再看看石仲魁的手书,见字迹工整,比起县试时的字也有一些进步。
    不由抚须露出笑容道,“还不错,看起来是用心了。”
    “学生还要写过恩师,这几天边抄写边琢磨,越沉进去,就越觉得自己以往只会背书,而不知书中奥义和道理。”
    于洪高再次点头,又听石仲魁说道,“恩师手中的书稿,是学生第二遍抄录的稿子。
    这心有所得、自然就有些许进步。”
    于洪高听完一惊,仅仅是抄书,当然不难。
    但要是真如石仲魁所说的一样,是一边书写,一边沉浸文章和注解中,根本不可能快的起来。
    七天抄两遍,等于还温习了两遍,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
    可不等他开始考校一番,石仲魁就拜道,“学生无以为报,只能时常服侍于恩师坐前,认真聆听恩师教诲。”
    说完,就从袖子里拿出个长条布袋,“恩师,这是弟子新些的两篇时文。”
    于洪高一见布袋的外形,就知道里面是扇子。
    又听石仲魁的话,不由满意的点点头,这明摆着是送扇子,却说成时文。
    “你先坐,待我细细看来再说。”
    这一等就等了至少两炷香,也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于洪高这才有些意犹未尽的把扇子收起来,坐在官帽椅子上思索片刻。
    从书架上找出十几份文章,放在书桌上,盯着石仲魁看,却又不说话。
    好一会,石仲魁才听到一句话,而且瞬间明白于洪高这是在考校自己。
    也就是说,书桌上的那一叠纸,在他心里还挺重要的。 ↑返回顶部↑
    有了这期待,别说2把扇子了,要是知府愿意,石仲魁立马送上另外一套扇子。
    “仲魁,本官见你好像还没有字,对吧?”
    石仲魁抱拳拜了下去,“不敢瞒恩县大人,晚生家中长辈早逝,实没机会得到师长教诲。”
    县太爷嘴角一笑,石仲魁虽然没明说,但一个教诲二字,无不表明了他的意思。
    “既如此,本县给你取个伯谦,如何?”
    石仲魁稍微一想,不由暗道这个看起来3、40岁的县太爷,水平还是很高的。
    仲魁的仲字,谐音中举的中。
    本来就有一举夺魁的意思在。
    伯仲之间的伯表示第一,仲为第二,所有用伯字确实很合适。
    最重要的还是个谦字。
    魁对谦,表示夺魁中举的同时,还需谦逊有礼。
    这话肯定是期待的意思,不是非得做个真君子。
    但古人对字的态度,不仅是师长对他的期待,也是让人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
    字的重要程度远比父母在自己还是小儿时,取的名字重要。
    今后在官场、亲友之间书信、自己留下的文章、作画上,用的都是姓加字。
    也就是说石伯谦这个名字,今后在石仲魁的人生中,用的次数远比石仲魁多。
    “谢恩师赐字,学生这里有礼了。”
    石仲魁双手拉着长袍下摆,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见他如此知趣,一点就透,县太爷高兴的抚须笑着道,“起来吧。”
    “谢恩师。”
    于洪高也不在乎便宜学生是否忙于钻营,是否没真的认可自己这个老师。
    他的目的非常明确。
    用扇子为自己谋划更高的官职,离开大兴县。
    石仲奎也不在乎这个便宜老师是不是正派,更不在乎他是不是谋划自己手里的那些古扇子。
    除非是会试时的座师,也就是点中自己为进士的主考官。
    其他科考主考官和学生之间,虽有师徒之名,却没想象中那么牢固。
    要是这位老师没什么前途,无非就是逢年过节,送上礼物,再附带感谢之类的书信。
    反之,就不同了。
    所以说白了,这种关系一个想找羽翼,一个想找靠山而已。
    老师出事,你可以帮忙奔走,却不用为他赔上自己。
    当然,你要是心怀公义认死理,或者别有用心,那就另说了。
    于洪高以为连秀才都不是的石仲魁,想不到那么远。
    却想不到一个现代人,没那么容易对某个人归心。
    即便记住对方的恩情,大部份也只是找机会还回去便是。
    而且,这种人就已经是大好人了。
    第15章 拜师
    自以为可以用师徒关系,束缚石仲魁的于洪高。
    接下来不仅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还不厌其烦的告诉他,应天府也就是京师下面的知府,在文章上面的喜好。
    而且大概是真高兴了,让管家去书房,把自己当年读书考秀才、举人时,师长传授和他自己做的批注都拿了出来。
    石仲魁大喜,同时心里也确定了自己这位恩师,想要更多的扇子。
    但于洪高这种做法,却让石仲魁恨不起来。
    反而在心里要感谢他。
    虽然没有进士考试,也就会试的资料。
    但手中的十几本注解和书稿,可以说就是考题秘籍,是无数穷苦学子,心心念念而不得的宝贝。
    甚至可以用来传家。
    这情分不可谓不大。
    但石仲魁心里也清楚,钱财或者家传扇子都好说,可想要自己为了于洪高而赔上前途,绝无可能。
    参加完答谢宴,石仲魁就回了京城的家。
    三天后,把注解和书稿全部抄写完成,默默的把手稿放进空间农场里。
    闭着眼睛躺在竹制躺椅上,用思维在空间里读书。
    这办法还是他在县试时,在空间里准备了四书五经和众多资料时,无意发现的。
    当时看到考题上,脑子里虽然很快想到原文和出处,但他还是想对照原书,免得出错。
    却没想到思维一动,空间农场里的论语就自动翻开。
    这在秀才和举人的考试中,绝对等于作弊器。
    多等了几天,到了三月初,石仲魁用一袋20斤的粗面做报酬,雇了一辆马车。
    装着百斤粗面,10斤桃脯、10斤柿子干、10斤干枣。
    还有自己为了练字和加深记忆,特意再次抄了一遍的注解和书稿,连同原稿,一起带到县太爷家中。
    因为是凌晨天还没完全亮就出发。
    到了县衙时,街上基本上没什么人。
    被管家接了进去后,东西也直接收进了库里。
    原因则是石仲魁送的又不是钱,二石仲魁是实实在在的弟子。
    别说百来斤的粮食、果脯了,就是再多十倍,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当然,也不会真有人傻乎乎的送上千斤的粮食。
    吩咐管家先不急着叫醒于洪高,而管家见他这么早来送东西,也是为了避免被人看到。
    心中不由对石仲魁的好感立马上了好几个台阶。
    不过,想到只是吃食,又对他有些嫌弃起来。
    石仲魁也不在意,送果脯的目的,是为了那个从来没见过的师娘。
    空间产出的果蔬,在口感上不会比宫廷采买的零食差。
    再说,真正的礼物,是自己袖子里的2把扇子。
    既然于洪高的目的就是扇子,石仲魁当然不会一次性把扇子全送给他。
    越是表现的纠结,不舍得,却又真的送出扇子,于洪高反而会越珍惜。
    然后为了他的科举之路出谋划策,甚至亲自指点。
    作为正牌二甲进士第五名出身的前辈,于洪高脑袋里的经验,可比注解和书稿更重要。
    而且,他还留下了会试的经验没说。
    你付出,我就支付回报,简单、明了,还不用冒着吃官司的风险,抢夺他人祖传宝物。
    于洪高这种手段才叫高明,也恰到好处。
    日头升起来之后,于洪高穿戴整齐,走出卧房,就见管家等在院子外。
    没多久,用过早餐在书房里等了一会,就见石仲魁捧着一叠书册跟着管家走了进来。
    挥手让管家下去,于洪高强忍着心里的期待。
    接过自己的原稿,再看看石仲魁的手书,见字迹工整,比起县试时的字也有一些进步。
    不由抚须露出笑容道,“还不错,看起来是用心了。”
    “学生还要写过恩师,这几天边抄写边琢磨,越沉进去,就越觉得自己以往只会背书,而不知书中奥义和道理。”
    于洪高再次点头,又听石仲魁说道,“恩师手中的书稿,是学生第二遍抄录的稿子。
    这心有所得、自然就有些许进步。”
    于洪高听完一惊,仅仅是抄书,当然不难。
    但要是真如石仲魁所说的一样,是一边书写,一边沉浸文章和注解中,根本不可能快的起来。
    七天抄两遍,等于还温习了两遍,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
    可不等他开始考校一番,石仲魁就拜道,“学生无以为报,只能时常服侍于恩师坐前,认真聆听恩师教诲。”
    说完,就从袖子里拿出个长条布袋,“恩师,这是弟子新些的两篇时文。”
    于洪高一见布袋的外形,就知道里面是扇子。
    又听石仲魁的话,不由满意的点点头,这明摆着是送扇子,却说成时文。
    “你先坐,待我细细看来再说。”
    这一等就等了至少两炷香,也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于洪高这才有些意犹未尽的把扇子收起来,坐在官帽椅子上思索片刻。
    从书架上找出十几份文章,放在书桌上,盯着石仲魁看,却又不说话。
    好一会,石仲魁才听到一句话,而且瞬间明白于洪高这是在考校自己。
    也就是说,书桌上的那一叠纸,在他心里还挺重要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