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19节
人活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权。
而自己图谋名和权的同时,也能获得最在意的功德,些许银钱,就显得不重要了。
再说,在古代这种官本位的社会,有权有名,还怕没利益?
“本官劝你等即便要选地,也挑边角之地,明白?”
有人一愣,有人一听就反应过来。
最好的农田自己拿了,反而会是祸源。
还不如一开始就盯着边角,到时候以此来谈,上官绝对不会太过分。
毕竟,没自己等具体办事的官吏,什么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就是个看着光鲜的泥胎金佛。
中看不中用。
所以才会有王安石变法,败的一塌糊涂。
除了得罪和损害了统治阶层外,变法全国推广时,坏事的主力军,就是下边的官吏。
青苗法规定借贷不得超过2分,行,明面上确实2分。
但下面的官吏有的是办法巧立名目,实际上收三、四分都是少的。
甚至利用青苗法,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趁机名正言顺的收割百姓的财富。
薛金平等人再次对石仲魁拱手道,“谢大人,我们明白该如何做。”
“很好”,石仲魁深吸一口气,“为官一任,造福一地,本官和众位也算没白费半个月的艰辛了。”
众人立马就是马屁连连。
但心里却不免嘀咕着,要是人人都如这位六元公,这天下大概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超过汉唐鼎盛期了。
有那么一瞬间,大家那是真心佩服和崇拜石仲魁了。
不管是贪官污吏,还是清流言官,内心深处其实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
五天后,三千水田开发出来后,随着6千青壮先行归家,这事就再也瞒不住了。
但此时才收到消息的人,已经晚很多人一步了。
别说吃肉了,喝汤的机会都不给你。
石仲魁不仅几天前就快马回京,用御书房行走的身份,轻易见到了皇帝。
而工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瞒了下来。
既然是任务之外多出来的农田,那大家分起来就不用担心被人指责了。
再说,即便无法全吃下,就不能用此来当人情?
石仲魁见过皇帝后,本以为升官、夸奖一套下来,自己就能回宛平城。
却没想到皇帝居然让夏守忠带自己去后宫见贾元春。
见面的过程还算和谐,可石仲魁出来时,脸上却阴云密布起来。
没想到自己只是出去屯田和开荒一月不到,贾家居然一声不响,通知也不通知自己一声,还是决定盖大观园。
既然这样,那自己也不用管贾家死活。
而且看贾元春虽然眉宇间显得忧心忡忡,却没阻止就能看出,这女人即便聪明,也只是深谙宫斗之术,而无远见。
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被吴贵妃逼迫、羞辱几次后,她连什么是主次矛盾都没看明白。
一心只想着女人那点争强好胜和不能丢贾家面子的事。
根本没想过皇帝的心思,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或许也和贾元春自己对皇帝也没半点情义有关。
这种心态,如何能得到皇帝的欢心。
只有等贾元春吃了大苦头,才会明白,什么吴贵妃,贾家的面子都是浮云。
更别说贾元春确实算不上绝色,甚至只能说端庄。
可端庄这个词,只能出现在皇后头上。
出现在贾元春身上,远比狐媚的危害更大。
想了想,石仲魁立马决定和贾元春分割。
实在是看情形,这女人不仅帮不到自己,自己反而会被她连累。
还有,元春身边的那个刘公公,绝对是蠢货中的战斗机。
居然在送自己出来时,暗示说元春被吴贵妃欺压的事。
而且皇帝让自己来见贾元春,很可能就存了试探的意思。
伸手拉了拉带自己过来的夏守忠,一张二百两的银票,悄无声息的进了夏守忠的手心。
“公公还请禀告陛下一声,臣还兼着疏通河道之事,至少三五个月无法归家。
太上皇给小臣定下的婚事,很可能会拖延不少时日。还请陛下开恩,为小臣在太上皇那边美言几句。”
这话咋一看没问题,反而显得石仲魁终于职事,有种大禹治水,三次归乡却不去家里的意思。
但夏守忠一听就明白,状元公这是暗示皇帝要是有意,那他就会把婚事尽可能的拖延下去。
拖多久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石仲魁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拖延自己的婚事。
结合刚才去见了贾元春的事,那石仲魁不满的肯定不是薛家,而是贾家。
否则正常来说,贾元春已经封妃了,傻子都想尽快和贾迎春完婚。
不说借助元春来为自己某更大的官位,光后妃妹夫的身份,足以让很多人顾忌和拍他马屁。
但皇帝不可能真答应,甚至明白了石仲魁的意思后,还会主动促成婚事,并且到时候必然会加恩于薛家和贾家。
这就是所谓的,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对你好。
夏守忠忙点头答应,而且这次他是真有些怕了石仲魁。
石仲魁是站在上帝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能猜到皇帝对待贾家和贾迎春的态度。
可这在夏守忠看来,就是石仲魁居然聪明到仅凭借三言两语和一点蛛丝马迹,就能猜到皇帝的想法。
这得多聪明,才能做到?
加上六元魁首的加成,夏守忠此刻面对石仲魁时,心里是真的虚了。
一种智商上被人碾压的感觉,真心让人难受。
把石仲魁送出皇宫,夏守忠片刻不停的就跑会御书房汇报。
而且他也不敢把自己刚才的那些想法告诉皇帝。
道理很简单,皇帝上有太上皇压着,下有很多文武勋贵向着太上皇。
所以压力极大的皇帝此时,绝不会忌惮石仲魁,反而会欣喜的不断重用他。
这要是一个天天跟着皇帝的内臣,被一个一两个月都见不到的外臣比下去,皇帝是不是会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更聪明点的太监?
果然,听了夏守忠的汇报后,皇帝嘴角一笑,“朕这位状元郎的心思就是多。”
随后看向夏守忠,可夏守忠这次仿佛忽然变傻了一样,没向前几次一样附和几句。
甚至夏守忠此时心里,已经在骂石仲魁。
一个聪明绝顶的大臣,要是和内臣大太监关系极好,皇帝想不疑心都不可能。
皇帝得不到回应,心里顿时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暗骂夏守忠蠢货的同时,不免想着石仲魁是不是得罪了夏守忠。
这么一来,皇帝一边心里高兴,两个心腹要是亲如一家,那该担心的就是自己。
一边又担心两个心腹要是内斗,那就等于内耗。
同样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
试探着问道,“石爱卿和元妃聊了些什么?”
夏守忠心里一紧,暗道来了。
从本心上来说,夏守忠此刻是想说石仲魁几句坏话的。
因为太监唯一能站稳脚跟的,就是主子的宠信。
甚至这关系到生死。
而对石仲魁来说,他其实也不愿意和夏守忠走的太近。
没看他只愿意和夏守忠保持金银交易,连夏守忠说带他去绣衣卫都不愿意嘛。
就是因为知道勾连内廷,绝对是皇帝最忌讳的。
而夏守忠毕竟跟着皇帝近二十年,当然能猜到他的一些心思。
同时也舍不得石仲魁这个一向很大方的金主。
实在是给的太多了。
仅仅一年多,前后就从他手里得了近2.6万两银子。
更别说按照石仲魁的建议,暗中煽风点火迫使一些后妃去建别院,再加上贾家居然也参与了进来。
之前那31根巨木,此时已经涨到了7千两一根,甚至看着情形,8、9千都不是没可能。
也就是说,光这31根巨木,就能赚到十万两银子。
虽然要和几个大太监和皇商分,可三万两肯定能分到。
如此一来,等于因为石仲魁,夏守忠的财富直接涨了5、6成。
而这还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这让夏守忠如何舍得真毁了石仲魁?
但此刻全说好话,也不行。 ↑返回顶部↑
而自己图谋名和权的同时,也能获得最在意的功德,些许银钱,就显得不重要了。
再说,在古代这种官本位的社会,有权有名,还怕没利益?
“本官劝你等即便要选地,也挑边角之地,明白?”
有人一愣,有人一听就反应过来。
最好的农田自己拿了,反而会是祸源。
还不如一开始就盯着边角,到时候以此来谈,上官绝对不会太过分。
毕竟,没自己等具体办事的官吏,什么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就是个看着光鲜的泥胎金佛。
中看不中用。
所以才会有王安石变法,败的一塌糊涂。
除了得罪和损害了统治阶层外,变法全国推广时,坏事的主力军,就是下边的官吏。
青苗法规定借贷不得超过2分,行,明面上确实2分。
但下面的官吏有的是办法巧立名目,实际上收三、四分都是少的。
甚至利用青苗法,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趁机名正言顺的收割百姓的财富。
薛金平等人再次对石仲魁拱手道,“谢大人,我们明白该如何做。”
“很好”,石仲魁深吸一口气,“为官一任,造福一地,本官和众位也算没白费半个月的艰辛了。”
众人立马就是马屁连连。
但心里却不免嘀咕着,要是人人都如这位六元公,这天下大概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超过汉唐鼎盛期了。
有那么一瞬间,大家那是真心佩服和崇拜石仲魁了。
不管是贪官污吏,还是清流言官,内心深处其实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
五天后,三千水田开发出来后,随着6千青壮先行归家,这事就再也瞒不住了。
但此时才收到消息的人,已经晚很多人一步了。
别说吃肉了,喝汤的机会都不给你。
石仲魁不仅几天前就快马回京,用御书房行走的身份,轻易见到了皇帝。
而工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瞒了下来。
既然是任务之外多出来的农田,那大家分起来就不用担心被人指责了。
再说,即便无法全吃下,就不能用此来当人情?
石仲魁见过皇帝后,本以为升官、夸奖一套下来,自己就能回宛平城。
却没想到皇帝居然让夏守忠带自己去后宫见贾元春。
见面的过程还算和谐,可石仲魁出来时,脸上却阴云密布起来。
没想到自己只是出去屯田和开荒一月不到,贾家居然一声不响,通知也不通知自己一声,还是决定盖大观园。
既然这样,那自己也不用管贾家死活。
而且看贾元春虽然眉宇间显得忧心忡忡,却没阻止就能看出,这女人即便聪明,也只是深谙宫斗之术,而无远见。
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被吴贵妃逼迫、羞辱几次后,她连什么是主次矛盾都没看明白。
一心只想着女人那点争强好胜和不能丢贾家面子的事。
根本没想过皇帝的心思,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或许也和贾元春自己对皇帝也没半点情义有关。
这种心态,如何能得到皇帝的欢心。
只有等贾元春吃了大苦头,才会明白,什么吴贵妃,贾家的面子都是浮云。
更别说贾元春确实算不上绝色,甚至只能说端庄。
可端庄这个词,只能出现在皇后头上。
出现在贾元春身上,远比狐媚的危害更大。
想了想,石仲魁立马决定和贾元春分割。
实在是看情形,这女人不仅帮不到自己,自己反而会被她连累。
还有,元春身边的那个刘公公,绝对是蠢货中的战斗机。
居然在送自己出来时,暗示说元春被吴贵妃欺压的事。
而且皇帝让自己来见贾元春,很可能就存了试探的意思。
伸手拉了拉带自己过来的夏守忠,一张二百两的银票,悄无声息的进了夏守忠的手心。
“公公还请禀告陛下一声,臣还兼着疏通河道之事,至少三五个月无法归家。
太上皇给小臣定下的婚事,很可能会拖延不少时日。还请陛下开恩,为小臣在太上皇那边美言几句。”
这话咋一看没问题,反而显得石仲魁终于职事,有种大禹治水,三次归乡却不去家里的意思。
但夏守忠一听就明白,状元公这是暗示皇帝要是有意,那他就会把婚事尽可能的拖延下去。
拖多久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石仲魁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拖延自己的婚事。
结合刚才去见了贾元春的事,那石仲魁不满的肯定不是薛家,而是贾家。
否则正常来说,贾元春已经封妃了,傻子都想尽快和贾迎春完婚。
不说借助元春来为自己某更大的官位,光后妃妹夫的身份,足以让很多人顾忌和拍他马屁。
但皇帝不可能真答应,甚至明白了石仲魁的意思后,还会主动促成婚事,并且到时候必然会加恩于薛家和贾家。
这就是所谓的,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对你好。
夏守忠忙点头答应,而且这次他是真有些怕了石仲魁。
石仲魁是站在上帝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能猜到皇帝对待贾家和贾迎春的态度。
可这在夏守忠看来,就是石仲魁居然聪明到仅凭借三言两语和一点蛛丝马迹,就能猜到皇帝的想法。
这得多聪明,才能做到?
加上六元魁首的加成,夏守忠此刻面对石仲魁时,心里是真的虚了。
一种智商上被人碾压的感觉,真心让人难受。
把石仲魁送出皇宫,夏守忠片刻不停的就跑会御书房汇报。
而且他也不敢把自己刚才的那些想法告诉皇帝。
道理很简单,皇帝上有太上皇压着,下有很多文武勋贵向着太上皇。
所以压力极大的皇帝此时,绝不会忌惮石仲魁,反而会欣喜的不断重用他。
这要是一个天天跟着皇帝的内臣,被一个一两个月都见不到的外臣比下去,皇帝是不是会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更聪明点的太监?
果然,听了夏守忠的汇报后,皇帝嘴角一笑,“朕这位状元郎的心思就是多。”
随后看向夏守忠,可夏守忠这次仿佛忽然变傻了一样,没向前几次一样附和几句。
甚至夏守忠此时心里,已经在骂石仲魁。
一个聪明绝顶的大臣,要是和内臣大太监关系极好,皇帝想不疑心都不可能。
皇帝得不到回应,心里顿时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暗骂夏守忠蠢货的同时,不免想着石仲魁是不是得罪了夏守忠。
这么一来,皇帝一边心里高兴,两个心腹要是亲如一家,那该担心的就是自己。
一边又担心两个心腹要是内斗,那就等于内耗。
同样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
试探着问道,“石爱卿和元妃聊了些什么?”
夏守忠心里一紧,暗道来了。
从本心上来说,夏守忠此刻是想说石仲魁几句坏话的。
因为太监唯一能站稳脚跟的,就是主子的宠信。
甚至这关系到生死。
而对石仲魁来说,他其实也不愿意和夏守忠走的太近。
没看他只愿意和夏守忠保持金银交易,连夏守忠说带他去绣衣卫都不愿意嘛。
就是因为知道勾连内廷,绝对是皇帝最忌讳的。
而夏守忠毕竟跟着皇帝近二十年,当然能猜到他的一些心思。
同时也舍不得石仲魁这个一向很大方的金主。
实在是给的太多了。
仅仅一年多,前后就从他手里得了近2.6万两银子。
更别说按照石仲魁的建议,暗中煽风点火迫使一些后妃去建别院,再加上贾家居然也参与了进来。
之前那31根巨木,此时已经涨到了7千两一根,甚至看着情形,8、9千都不是没可能。
也就是说,光这31根巨木,就能赚到十万两银子。
虽然要和几个大太监和皇商分,可三万两肯定能分到。
如此一来,等于因为石仲魁,夏守忠的财富直接涨了5、6成。
而这还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这让夏守忠如何舍得真毁了石仲魁?
但此刻全说好话,也不行。 ↑返回顶部↑
人活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权。
而自己图谋名和权的同时,也能获得最在意的功德,些许银钱,就显得不重要了。
再说,在古代这种官本位的社会,有权有名,还怕没利益?
“本官劝你等即便要选地,也挑边角之地,明白?”
有人一愣,有人一听就反应过来。
最好的农田自己拿了,反而会是祸源。
还不如一开始就盯着边角,到时候以此来谈,上官绝对不会太过分。
毕竟,没自己等具体办事的官吏,什么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就是个看着光鲜的泥胎金佛。
中看不中用。
所以才会有王安石变法,败的一塌糊涂。
除了得罪和损害了统治阶层外,变法全国推广时,坏事的主力军,就是下边的官吏。
青苗法规定借贷不得超过2分,行,明面上确实2分。
但下面的官吏有的是办法巧立名目,实际上收三、四分都是少的。
甚至利用青苗法,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趁机名正言顺的收割百姓的财富。
薛金平等人再次对石仲魁拱手道,“谢大人,我们明白该如何做。”
“很好”,石仲魁深吸一口气,“为官一任,造福一地,本官和众位也算没白费半个月的艰辛了。”
众人立马就是马屁连连。
但心里却不免嘀咕着,要是人人都如这位六元公,这天下大概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超过汉唐鼎盛期了。
有那么一瞬间,大家那是真心佩服和崇拜石仲魁了。
不管是贪官污吏,还是清流言官,内心深处其实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
五天后,三千水田开发出来后,随着6千青壮先行归家,这事就再也瞒不住了。
但此时才收到消息的人,已经晚很多人一步了。
别说吃肉了,喝汤的机会都不给你。
石仲魁不仅几天前就快马回京,用御书房行走的身份,轻易见到了皇帝。
而工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瞒了下来。
既然是任务之外多出来的农田,那大家分起来就不用担心被人指责了。
再说,即便无法全吃下,就不能用此来当人情?
石仲魁见过皇帝后,本以为升官、夸奖一套下来,自己就能回宛平城。
却没想到皇帝居然让夏守忠带自己去后宫见贾元春。
见面的过程还算和谐,可石仲魁出来时,脸上却阴云密布起来。
没想到自己只是出去屯田和开荒一月不到,贾家居然一声不响,通知也不通知自己一声,还是决定盖大观园。
既然这样,那自己也不用管贾家死活。
而且看贾元春虽然眉宇间显得忧心忡忡,却没阻止就能看出,这女人即便聪明,也只是深谙宫斗之术,而无远见。
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被吴贵妃逼迫、羞辱几次后,她连什么是主次矛盾都没看明白。
一心只想着女人那点争强好胜和不能丢贾家面子的事。
根本没想过皇帝的心思,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或许也和贾元春自己对皇帝也没半点情义有关。
这种心态,如何能得到皇帝的欢心。
只有等贾元春吃了大苦头,才会明白,什么吴贵妃,贾家的面子都是浮云。
更别说贾元春确实算不上绝色,甚至只能说端庄。
可端庄这个词,只能出现在皇后头上。
出现在贾元春身上,远比狐媚的危害更大。
想了想,石仲魁立马决定和贾元春分割。
实在是看情形,这女人不仅帮不到自己,自己反而会被她连累。
还有,元春身边的那个刘公公,绝对是蠢货中的战斗机。
居然在送自己出来时,暗示说元春被吴贵妃欺压的事。
而且皇帝让自己来见贾元春,很可能就存了试探的意思。
伸手拉了拉带自己过来的夏守忠,一张二百两的银票,悄无声息的进了夏守忠的手心。
“公公还请禀告陛下一声,臣还兼着疏通河道之事,至少三五个月无法归家。
太上皇给小臣定下的婚事,很可能会拖延不少时日。还请陛下开恩,为小臣在太上皇那边美言几句。”
这话咋一看没问题,反而显得石仲魁终于职事,有种大禹治水,三次归乡却不去家里的意思。
但夏守忠一听就明白,状元公这是暗示皇帝要是有意,那他就会把婚事尽可能的拖延下去。
拖多久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石仲魁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拖延自己的婚事。
结合刚才去见了贾元春的事,那石仲魁不满的肯定不是薛家,而是贾家。
否则正常来说,贾元春已经封妃了,傻子都想尽快和贾迎春完婚。
不说借助元春来为自己某更大的官位,光后妃妹夫的身份,足以让很多人顾忌和拍他马屁。
但皇帝不可能真答应,甚至明白了石仲魁的意思后,还会主动促成婚事,并且到时候必然会加恩于薛家和贾家。
这就是所谓的,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对你好。
夏守忠忙点头答应,而且这次他是真有些怕了石仲魁。
石仲魁是站在上帝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能猜到皇帝对待贾家和贾迎春的态度。
可这在夏守忠看来,就是石仲魁居然聪明到仅凭借三言两语和一点蛛丝马迹,就能猜到皇帝的想法。
这得多聪明,才能做到?
加上六元魁首的加成,夏守忠此刻面对石仲魁时,心里是真的虚了。
一种智商上被人碾压的感觉,真心让人难受。
把石仲魁送出皇宫,夏守忠片刻不停的就跑会御书房汇报。
而且他也不敢把自己刚才的那些想法告诉皇帝。
道理很简单,皇帝上有太上皇压着,下有很多文武勋贵向着太上皇。
所以压力极大的皇帝此时,绝不会忌惮石仲魁,反而会欣喜的不断重用他。
这要是一个天天跟着皇帝的内臣,被一个一两个月都见不到的外臣比下去,皇帝是不是会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更聪明点的太监?
果然,听了夏守忠的汇报后,皇帝嘴角一笑,“朕这位状元郎的心思就是多。”
随后看向夏守忠,可夏守忠这次仿佛忽然变傻了一样,没向前几次一样附和几句。
甚至夏守忠此时心里,已经在骂石仲魁。
一个聪明绝顶的大臣,要是和内臣大太监关系极好,皇帝想不疑心都不可能。
皇帝得不到回应,心里顿时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暗骂夏守忠蠢货的同时,不免想着石仲魁是不是得罪了夏守忠。
这么一来,皇帝一边心里高兴,两个心腹要是亲如一家,那该担心的就是自己。
一边又担心两个心腹要是内斗,那就等于内耗。
同样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
试探着问道,“石爱卿和元妃聊了些什么?”
夏守忠心里一紧,暗道来了。
从本心上来说,夏守忠此刻是想说石仲魁几句坏话的。
因为太监唯一能站稳脚跟的,就是主子的宠信。
甚至这关系到生死。
而对石仲魁来说,他其实也不愿意和夏守忠走的太近。
没看他只愿意和夏守忠保持金银交易,连夏守忠说带他去绣衣卫都不愿意嘛。
就是因为知道勾连内廷,绝对是皇帝最忌讳的。
而夏守忠毕竟跟着皇帝近二十年,当然能猜到他的一些心思。
同时也舍不得石仲魁这个一向很大方的金主。
实在是给的太多了。
仅仅一年多,前后就从他手里得了近2.6万两银子。
更别说按照石仲魁的建议,暗中煽风点火迫使一些后妃去建别院,再加上贾家居然也参与了进来。
之前那31根巨木,此时已经涨到了7千两一根,甚至看着情形,8、9千都不是没可能。
也就是说,光这31根巨木,就能赚到十万两银子。
虽然要和几个大太监和皇商分,可三万两肯定能分到。
如此一来,等于因为石仲魁,夏守忠的财富直接涨了5、6成。
而这还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这让夏守忠如何舍得真毁了石仲魁?
但此刻全说好话,也不行。
而自己图谋名和权的同时,也能获得最在意的功德,些许银钱,就显得不重要了。
再说,在古代这种官本位的社会,有权有名,还怕没利益?
“本官劝你等即便要选地,也挑边角之地,明白?”
有人一愣,有人一听就反应过来。
最好的农田自己拿了,反而会是祸源。
还不如一开始就盯着边角,到时候以此来谈,上官绝对不会太过分。
毕竟,没自己等具体办事的官吏,什么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就是个看着光鲜的泥胎金佛。
中看不中用。
所以才会有王安石变法,败的一塌糊涂。
除了得罪和损害了统治阶层外,变法全国推广时,坏事的主力军,就是下边的官吏。
青苗法规定借贷不得超过2分,行,明面上确实2分。
但下面的官吏有的是办法巧立名目,实际上收三、四分都是少的。
甚至利用青苗法,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趁机名正言顺的收割百姓的财富。
薛金平等人再次对石仲魁拱手道,“谢大人,我们明白该如何做。”
“很好”,石仲魁深吸一口气,“为官一任,造福一地,本官和众位也算没白费半个月的艰辛了。”
众人立马就是马屁连连。
但心里却不免嘀咕着,要是人人都如这位六元公,这天下大概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超过汉唐鼎盛期了。
有那么一瞬间,大家那是真心佩服和崇拜石仲魁了。
不管是贪官污吏,还是清流言官,内心深处其实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
五天后,三千水田开发出来后,随着6千青壮先行归家,这事就再也瞒不住了。
但此时才收到消息的人,已经晚很多人一步了。
别说吃肉了,喝汤的机会都不给你。
石仲魁不仅几天前就快马回京,用御书房行走的身份,轻易见到了皇帝。
而工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瞒了下来。
既然是任务之外多出来的农田,那大家分起来就不用担心被人指责了。
再说,即便无法全吃下,就不能用此来当人情?
石仲魁见过皇帝后,本以为升官、夸奖一套下来,自己就能回宛平城。
却没想到皇帝居然让夏守忠带自己去后宫见贾元春。
见面的过程还算和谐,可石仲魁出来时,脸上却阴云密布起来。
没想到自己只是出去屯田和开荒一月不到,贾家居然一声不响,通知也不通知自己一声,还是决定盖大观园。
既然这样,那自己也不用管贾家死活。
而且看贾元春虽然眉宇间显得忧心忡忡,却没阻止就能看出,这女人即便聪明,也只是深谙宫斗之术,而无远见。
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被吴贵妃逼迫、羞辱几次后,她连什么是主次矛盾都没看明白。
一心只想着女人那点争强好胜和不能丢贾家面子的事。
根本没想过皇帝的心思,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或许也和贾元春自己对皇帝也没半点情义有关。
这种心态,如何能得到皇帝的欢心。
只有等贾元春吃了大苦头,才会明白,什么吴贵妃,贾家的面子都是浮云。
更别说贾元春确实算不上绝色,甚至只能说端庄。
可端庄这个词,只能出现在皇后头上。
出现在贾元春身上,远比狐媚的危害更大。
想了想,石仲魁立马决定和贾元春分割。
实在是看情形,这女人不仅帮不到自己,自己反而会被她连累。
还有,元春身边的那个刘公公,绝对是蠢货中的战斗机。
居然在送自己出来时,暗示说元春被吴贵妃欺压的事。
而且皇帝让自己来见贾元春,很可能就存了试探的意思。
伸手拉了拉带自己过来的夏守忠,一张二百两的银票,悄无声息的进了夏守忠的手心。
“公公还请禀告陛下一声,臣还兼着疏通河道之事,至少三五个月无法归家。
太上皇给小臣定下的婚事,很可能会拖延不少时日。还请陛下开恩,为小臣在太上皇那边美言几句。”
这话咋一看没问题,反而显得石仲魁终于职事,有种大禹治水,三次归乡却不去家里的意思。
但夏守忠一听就明白,状元公这是暗示皇帝要是有意,那他就会把婚事尽可能的拖延下去。
拖多久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石仲魁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拖延自己的婚事。
结合刚才去见了贾元春的事,那石仲魁不满的肯定不是薛家,而是贾家。
否则正常来说,贾元春已经封妃了,傻子都想尽快和贾迎春完婚。
不说借助元春来为自己某更大的官位,光后妃妹夫的身份,足以让很多人顾忌和拍他马屁。
但皇帝不可能真答应,甚至明白了石仲魁的意思后,还会主动促成婚事,并且到时候必然会加恩于薛家和贾家。
这就是所谓的,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对你好。
夏守忠忙点头答应,而且这次他是真有些怕了石仲魁。
石仲魁是站在上帝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能猜到皇帝对待贾家和贾迎春的态度。
可这在夏守忠看来,就是石仲魁居然聪明到仅凭借三言两语和一点蛛丝马迹,就能猜到皇帝的想法。
这得多聪明,才能做到?
加上六元魁首的加成,夏守忠此刻面对石仲魁时,心里是真的虚了。
一种智商上被人碾压的感觉,真心让人难受。
把石仲魁送出皇宫,夏守忠片刻不停的就跑会御书房汇报。
而且他也不敢把自己刚才的那些想法告诉皇帝。
道理很简单,皇帝上有太上皇压着,下有很多文武勋贵向着太上皇。
所以压力极大的皇帝此时,绝不会忌惮石仲魁,反而会欣喜的不断重用他。
这要是一个天天跟着皇帝的内臣,被一个一两个月都见不到的外臣比下去,皇帝是不是会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更聪明点的太监?
果然,听了夏守忠的汇报后,皇帝嘴角一笑,“朕这位状元郎的心思就是多。”
随后看向夏守忠,可夏守忠这次仿佛忽然变傻了一样,没向前几次一样附和几句。
甚至夏守忠此时心里,已经在骂石仲魁。
一个聪明绝顶的大臣,要是和内臣大太监关系极好,皇帝想不疑心都不可能。
皇帝得不到回应,心里顿时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暗骂夏守忠蠢货的同时,不免想着石仲魁是不是得罪了夏守忠。
这么一来,皇帝一边心里高兴,两个心腹要是亲如一家,那该担心的就是自己。
一边又担心两个心腹要是内斗,那就等于内耗。
同样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
试探着问道,“石爱卿和元妃聊了些什么?”
夏守忠心里一紧,暗道来了。
从本心上来说,夏守忠此刻是想说石仲魁几句坏话的。
因为太监唯一能站稳脚跟的,就是主子的宠信。
甚至这关系到生死。
而对石仲魁来说,他其实也不愿意和夏守忠走的太近。
没看他只愿意和夏守忠保持金银交易,连夏守忠说带他去绣衣卫都不愿意嘛。
就是因为知道勾连内廷,绝对是皇帝最忌讳的。
而夏守忠毕竟跟着皇帝近二十年,当然能猜到他的一些心思。
同时也舍不得石仲魁这个一向很大方的金主。
实在是给的太多了。
仅仅一年多,前后就从他手里得了近2.6万两银子。
更别说按照石仲魁的建议,暗中煽风点火迫使一些后妃去建别院,再加上贾家居然也参与了进来。
之前那31根巨木,此时已经涨到了7千两一根,甚至看着情形,8、9千都不是没可能。
也就是说,光这31根巨木,就能赚到十万两银子。
虽然要和几个大太监和皇商分,可三万两肯定能分到。
如此一来,等于因为石仲魁,夏守忠的财富直接涨了5、6成。
而这还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这让夏守忠如何舍得真毁了石仲魁?
但此刻全说好话,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