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71节
新人初入职场,领导们看的不仅是他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是一样重要。
……
柳贺交了《世宗实录》的条文,回到史馆中,却发现他左右的罗万化与陈栋都不在座位上,外间却是喧闹一片,罗万化眼尖先瞧见他,连忙朝他招招手:“泽远,我等要为申谕德、王谕德庆贺,泽远也一道去。”
被众人围在中间的,恰是新升了左谕德的申时行与右谕德的王锡爵。
王锡爵晋升为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晋升可谓飞速,申时行则晋升了日讲官,两人同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晋升的速度却比丁士美、诸大绶要更迅速一些,可以说是简在帝心。
经筵日讲,那就是未来的宰相候补,翰林院的同僚们
自是也为申时行感到高兴,当然,众所周知,申时行会试的同考官是张居正,正是张居正点了他的考卷,眼下申时行正在官场的上升期,张居正已在内阁中站稳了脚跟,自然要扶持自己的弟子一把。
旁人也并没有他这样的运气。
左谕德与右谕德同为从五品,乃是太子属官。
隆庆帝自己在太子位上苦熬多年,自然不希望儿子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因而东宫太子之位早早立了,辅佐太子的也皆是得力的臣属。
“申谕德,王谕德,这是新任的柳修撰,张编修与邓编修,你二人应当见过的。”
申时行正如史书上所写,是个面相极柔和之人,与之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王锡爵看上去则要严肃一些,但两人都与柳贺几人客气地打着招呼。
翰林院都是一群清翰林,相处起来自然融洽,申时行王锡爵升了官也是高兴,众人便在长安街附近的一家酒楼吃了一顿大餐。
出去就餐时,众人自是又吐槽起了光禄寺的伙食——光禄寺难吃到皇帝的小厨房里用了一群太监做厨子,只是眼下众翰林要么初入官场,要么得维持翰林清贵的本色,该忍的还是得忍。
柳贺在席上向申时行、王锡爵客客气气地敬了酒,申时行是苏州吴县人,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离镇江府都不远。
“汝默兄,听说这一科武试你被命为主考官?”席上一位老翰林问道。
隆庆五年不仅有文科举,也有武科举,武试还未开始,朝中便有传闻说丁士美将与申时行一道主持。
大明朝武将地位虽低于文官,但对于在科举一途上毫无前程的官员子弟来说,走走武科举的路子倒也不差,毕竟也是天子亲选的天子门生。
申时行笑着称是。
席上王锡爵表情则有些奇怪。
事实上,这主持武试之事高拱原先属意的是王锡爵,但王锡爵与他一向不对盘,比如近日太子出阁读书,申时行升了左谕德兼日讲官,自然要行使为太子讲课的职责,而王锡爵同为詹事府的官位,负责的却是南京翰林院,职权与在北京时也是不同。
王锡爵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柳贺在史馆中修书,也从几位同僚口中听说过他的赫赫威名。
据说此前吏科都给事中韩楫上朝的时候插队,韩楫和高拱关系亲厚,便插到了王锡爵前面,王锡爵骂他:“此非权相堂庑,韩楫亦敢争先取捷耶?”
意思是说朝堂又不是高拱的地盘,你韩楫来这走后门吗?
退朝之后韩楫去找高拱哭诉,高拱气得不行,就把王锡爵叫过来骂一顿,谁知王锡爵脾气比他还大,又是骂骂咧咧把韩楫一顿训斥,把高拱都给骂呆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高拱急中生智,把礼部侍郎马自强叫了过来,马自强是王锡爵的房师,王锡爵自然不敢再骂,只得任由马自强骂了一顿。
但这也足以证明王锡爵实力的强悍了。
大明朝在立六部的同时设六科,为的就是监督六部,六科都给事中只是从七品,然而官小而权大,个个都是喷子中的喷子,其中吏科都给事中号称言官之首,所谓官升一级势减七分,形容的就是这些言官。
韩楫可谓高拱的重要打手,逮着徐阶一道乱喷,却被王锡爵骂到哭诉,王锡爵的喷功强悍,柳贺也不得不佩服。
王锡爵得罪了高拱,众翰林依旧与他相善,也有这件事的影响在。
为何王锡爵要怒斥韩楫插队,就是因为上朝排班时翰林官优先,韩楫在这边丢了脸,前些日子便在高拱的支持下上疏,要求史馆迁出午门。
这下王锡爵又怒了,继续掐架,翰林官们都站在他这边,别看翰林们平时文文秀秀的连只鸡都不敢杀,这个时候战斗力可谓爆棚,大家基本都是一甲出
身,要么就是进士中千挑万选的庶吉士,被塞过来修书已经很委屈了,还要搬办公室,那简直太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于是这一架王锡爵又赢了,但也是彻底把高拱给得罪了。
但王锡爵本人倒并不在意,他在官场上走的也不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路线,与同科的申时行完全不同。
柳贺一边默默喝酒,一边听着同僚们讲八卦。
他的同僚们不愧是进士中的佼佼者,讲起八卦来幽默又风趣,嘲讽意味还足,听得柳贺、张元忭与邓以赞纷纷竖起耳朵,只觉得再来一盘瓜子就更好了。
讲完八卦,众人不可避免地提起了俺答封贡一事,这是当今天子即位后最重要的一桩事,也是内阁的政柄。
此事一了,内阁首辅李春芳立刻求退,可惜李春芳上了疏,皇帝不允,又上了一疏还是不允,李春芳之后没再上疏,就被南京吏科给事中王桢弹劾,说他只上疏两次是为了骗取皇帝的恩德,为他弟弟调动工作,又说他爹居家不检。
李春芳于是在十八天内五辞首辅。
柳贺:“……”
内阁首辅之位坐着当真烫屁股。
其实在大明朝,越是重臣辞官时越是隆重,不辞个十回八回说明皇帝嫌弃你,举个例子说,柳贺家乡的黎县令(当然现在已经不是黎县令了)要辞官,他上疏了也没人理,皇帝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据说到了万历后期,福建人李廷机当阁老的时候,朝政松弛,李廷机干得快累死了,写辞呈给万历万历都不批,他气到写了一百二十三封辞呈,自己住到庙里表示老子不干了,可惜万历还是不批,李廷机得了个“庙祝阁老”的称呼,不顾抗旨直接跑回了老家去。
辞职辞不掉也是心累。
第96章 敕书
朝中大事与柳贺无关,作为翰林院新兵,他谨记着多听多看多学之事,如此也将翰林院内的门道摸得七七八八。
柳贺唯一不太能接受的便是起早,虽说他读书时已习惯了早起,但读书一事毕竟是自愿为之,累便少读一些,状态好的时候便多读一些,上班却是强制性的,且不能缺勤。
即便考中了状元,成为人人羡慕的京官,柳贺的愿望仍然是不上班。
这般想的其实也不止他一个,大明朝的懒官不少,即便是皇帝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
柳贺如今卯时正要来衙门点个卯,正式上班的时间则要迟上一些,在这个时间里,柳贺可以在早点铺子里点上一碗豆腐脑,再夹上油条蘸着吃,只要别正好碰见下早朝的大佬们就行。
柳贺、张元忭和邓以赞虽然不需要去各部观政,但眼下三人仍然处于实习期,因而不需要上朝。
柳贺吃过早饭,再晃到翰林衙门中,继续修《世宗实录》。
他做事谨慎,虽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修书一事上,但只要做了,柳贺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看得眼花了,便倒一盅茶慢悠悠地喝。
史馆中卷宗浩如烟海,待久了难免会觉得疲乏,柳贺揉了揉眼睛,正要伏案休息片刻,就见赵志皋笑嘻嘻地朝他走来,递给他一袋果干:“这是我老家的特产,吃着解乏,柳修撰也尝一尝。”
赵志皋是浙江兰溪人,兰溪的蜜枣、杨梅等在京中都很有名气,赵志皋嗜甜,修史之余便要嚼一嚼果干,也时常给诸同僚带。
“多谢赵修撰。”
在史馆中待了近一月,柳贺与罗万化、陈栋,以及黄凤翔、沈鲤等人相处都算融洽,柳贺为人并不高调,与人相处时也尽量多做少说,但他读书、修史都极认真,他来了一月,翰林院诸翰林便发现,若有涉及典故出处之事询问柳贺,他必能有所回应。
“难怪此子能三元及第。”
柳贺只当自己是翰林院中一枚艰苦朴素的螺丝钉,他却不知,自他连中三元后,他的科举故事早已传遍了大明朝的大江南北,如今戏文里都不唱商文毅公连中三元之事了,唱的都是隆庆朝的柳三元。
能入翰林院者最是心高气傲,这里集结了大明朝精英中的精英,在科场上可谓所向披靡,即便柳贺连中三元,他的才学也未必真能征服他的同僚们。
但柳贺于修史一事上展现出的功底叫人佩服。
他每日所写的条文交上去,严肃如丁士美也时有夸赞。
干了一月后,柳贺也有些期待新考选的庶吉士进史馆了,如今史馆内修史的翰林虽然多,但翰林们通常身兼数职,比如黄凤翔除了修《实录》外,也要教宫内的小内侍读书,柳贺见他辑录《月令》、《学记》等,内容翔实又易于理解,可看性十足。
“泽远觉得我这书编得如何?还请泽远指正。”
柳贺着实挑不出毛病,只觉黄凤翔做事踏实又有功底,是他很佩服的那类人。
翰林们除了日讲、修史外,也有教导宫中内侍、撰写诰敕等职责,其中教导内侍算是一项美差,毕竟大明开国二百年,太监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便是杨一清都要借助张永之势才能扳倒刘瑾,张居正与冯保强强联合才能使内外清净,将改革推行下去。
结交宦官虽令清流不齿,却也是一条升官的捷径。
……
一转眼便到了隆庆五年的五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翰林院中同样是一片躁郁之声,隆庆年后朝局安稳,不似嘉靖年间斗得你死我活,翰林院这样的清闲之地也难免被卷入。
朝中无事,翰林官们自然也无事可做,柳贺专注地修着书,一边竖起耳朵
听八卦。
首辅李春芳又上疏求退,可惜天子仍不允,李春芳不得不在这个月上了第二道和第三道疏,到这时,天子终于答允了李春芳的请求,并赐他驰驿归乡,而高拱终于在这时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
这自然与柳贺干系不大,这一日,柳贺修书修得昏昏欲睡,整个人几乎要趴到桌上了,脚忽然被罗万化踢了一下,柳贺与罗万化相处融洽,明白此时要么是丁学士来了,要么是有内阁辅臣光临,便打起精神坐好,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
“张阁老。”
原来是张居正大驾光临,难怪翰林官们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
张居正贵人事忙,来此自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眼下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戴才奏报套虏封贡事宜,天子要求内阁出一份敕书,这敕书向来是翰林院的分内之事。
张居正走后,众翰林立即主动请缨,向丁士美表达了自己愿写的朴素心愿。
柳贺原先觉得翰林院中一片和谐,眼下却看出了竞争的一面,他心中不由感慨,这便是职场啊。
既然众翰林都有表现的想法,丁士美自然也不会让某一人独美,他便点了编修以上官职者数人:“一人写上一封,本官将择其中最出众者交给阁老,但修书之事不可耽误,若是误了期时,本官也不会饶过。”
翰林官们自是人人称是。
柳贺也领了写文章的职责,见身旁同僚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也不由多了几分认真。
罗万化不由低声道:“泽远,你是晚上出去……”
柳贺苦笑道:“一甫兄,小弟可没有那种兴致,不过昨晚看书有些迟了,早上又醒太早罢了。”
“这敕书你当好好写。”罗万化提醒道,“你一贯有才学,若是敕书得了阁老称赞,日后便不必担负这修书之责了。”
诰敕之事原本是由内阁负责,嘉靖年间,因张璁之言,嘉靖罢了内阁诰敕侍郎,而将诰敕官以翰林院词臣为之,而负责诰敕的翰林虽仍挂着翰林之职,但修书、修史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就可免了。
毕竟内阁事务为重。
众翰林接了任务,自然以这敕书为重,柳贺却不慌不忙地将《实录》的几个条文写完,反正丁士美也未催促,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
忙完条文,柳贺又将韩愈《贺雨表》读了一遍,他原本就很喜爱韩愈的文章,科考中练文章时也极力向韩愈靠近,而到了翰林院中,众翰林作文章时也以韩愈《贺雨表》与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为范本。
这起源于洪武朝时,太/祖命翰林院选择“唐宋名儒笺表可为法者”,众翰林衡定再三,最终以这两篇为样本,之后翰林文章便依此而作。
柳贺泡了一杯茶,配着赵志皋带来的果干吃,出过汗之后,思绪仿佛也更通畅了。
柳贺有一阵没写文章了,但文章功底依旧在,他磨好墨,闭目沉思了一会儿,腹中酝酿着敕书的格式。
思索了约莫一刻钟,柳贺才在稿纸上动笔,写这种文章的重点是要打好腹稿,不能一边想一边写,柳贺思考得慢,写起来速度却很快,不过一会儿,他便将一篇完整的敕书写完。
柳贺刚刚搁下毛笔,丁士美便自里间走出:“还有哪一位翰林未交?”
应声者不过三两人而已。
柳贺原本觉得自己写得挺快的,此刻才蓦然意识到,他居然是最慢的几人之一。 ↑返回顶部↑
……
柳贺交了《世宗实录》的条文,回到史馆中,却发现他左右的罗万化与陈栋都不在座位上,外间却是喧闹一片,罗万化眼尖先瞧见他,连忙朝他招招手:“泽远,我等要为申谕德、王谕德庆贺,泽远也一道去。”
被众人围在中间的,恰是新升了左谕德的申时行与右谕德的王锡爵。
王锡爵晋升为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晋升可谓飞速,申时行则晋升了日讲官,两人同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晋升的速度却比丁士美、诸大绶要更迅速一些,可以说是简在帝心。
经筵日讲,那就是未来的宰相候补,翰林院的同僚们
自是也为申时行感到高兴,当然,众所周知,申时行会试的同考官是张居正,正是张居正点了他的考卷,眼下申时行正在官场的上升期,张居正已在内阁中站稳了脚跟,自然要扶持自己的弟子一把。
旁人也并没有他这样的运气。
左谕德与右谕德同为从五品,乃是太子属官。
隆庆帝自己在太子位上苦熬多年,自然不希望儿子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因而东宫太子之位早早立了,辅佐太子的也皆是得力的臣属。
“申谕德,王谕德,这是新任的柳修撰,张编修与邓编修,你二人应当见过的。”
申时行正如史书上所写,是个面相极柔和之人,与之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王锡爵看上去则要严肃一些,但两人都与柳贺几人客气地打着招呼。
翰林院都是一群清翰林,相处起来自然融洽,申时行王锡爵升了官也是高兴,众人便在长安街附近的一家酒楼吃了一顿大餐。
出去就餐时,众人自是又吐槽起了光禄寺的伙食——光禄寺难吃到皇帝的小厨房里用了一群太监做厨子,只是眼下众翰林要么初入官场,要么得维持翰林清贵的本色,该忍的还是得忍。
柳贺在席上向申时行、王锡爵客客气气地敬了酒,申时行是苏州吴县人,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离镇江府都不远。
“汝默兄,听说这一科武试你被命为主考官?”席上一位老翰林问道。
隆庆五年不仅有文科举,也有武科举,武试还未开始,朝中便有传闻说丁士美将与申时行一道主持。
大明朝武将地位虽低于文官,但对于在科举一途上毫无前程的官员子弟来说,走走武科举的路子倒也不差,毕竟也是天子亲选的天子门生。
申时行笑着称是。
席上王锡爵表情则有些奇怪。
事实上,这主持武试之事高拱原先属意的是王锡爵,但王锡爵与他一向不对盘,比如近日太子出阁读书,申时行升了左谕德兼日讲官,自然要行使为太子讲课的职责,而王锡爵同为詹事府的官位,负责的却是南京翰林院,职权与在北京时也是不同。
王锡爵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柳贺在史馆中修书,也从几位同僚口中听说过他的赫赫威名。
据说此前吏科都给事中韩楫上朝的时候插队,韩楫和高拱关系亲厚,便插到了王锡爵前面,王锡爵骂他:“此非权相堂庑,韩楫亦敢争先取捷耶?”
意思是说朝堂又不是高拱的地盘,你韩楫来这走后门吗?
退朝之后韩楫去找高拱哭诉,高拱气得不行,就把王锡爵叫过来骂一顿,谁知王锡爵脾气比他还大,又是骂骂咧咧把韩楫一顿训斥,把高拱都给骂呆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高拱急中生智,把礼部侍郎马自强叫了过来,马自强是王锡爵的房师,王锡爵自然不敢再骂,只得任由马自强骂了一顿。
但这也足以证明王锡爵实力的强悍了。
大明朝在立六部的同时设六科,为的就是监督六部,六科都给事中只是从七品,然而官小而权大,个个都是喷子中的喷子,其中吏科都给事中号称言官之首,所谓官升一级势减七分,形容的就是这些言官。
韩楫可谓高拱的重要打手,逮着徐阶一道乱喷,却被王锡爵骂到哭诉,王锡爵的喷功强悍,柳贺也不得不佩服。
王锡爵得罪了高拱,众翰林依旧与他相善,也有这件事的影响在。
为何王锡爵要怒斥韩楫插队,就是因为上朝排班时翰林官优先,韩楫在这边丢了脸,前些日子便在高拱的支持下上疏,要求史馆迁出午门。
这下王锡爵又怒了,继续掐架,翰林官们都站在他这边,别看翰林们平时文文秀秀的连只鸡都不敢杀,这个时候战斗力可谓爆棚,大家基本都是一甲出
身,要么就是进士中千挑万选的庶吉士,被塞过来修书已经很委屈了,还要搬办公室,那简直太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于是这一架王锡爵又赢了,但也是彻底把高拱给得罪了。
但王锡爵本人倒并不在意,他在官场上走的也不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路线,与同科的申时行完全不同。
柳贺一边默默喝酒,一边听着同僚们讲八卦。
他的同僚们不愧是进士中的佼佼者,讲起八卦来幽默又风趣,嘲讽意味还足,听得柳贺、张元忭与邓以赞纷纷竖起耳朵,只觉得再来一盘瓜子就更好了。
讲完八卦,众人不可避免地提起了俺答封贡一事,这是当今天子即位后最重要的一桩事,也是内阁的政柄。
此事一了,内阁首辅李春芳立刻求退,可惜李春芳上了疏,皇帝不允,又上了一疏还是不允,李春芳之后没再上疏,就被南京吏科给事中王桢弹劾,说他只上疏两次是为了骗取皇帝的恩德,为他弟弟调动工作,又说他爹居家不检。
李春芳于是在十八天内五辞首辅。
柳贺:“……”
内阁首辅之位坐着当真烫屁股。
其实在大明朝,越是重臣辞官时越是隆重,不辞个十回八回说明皇帝嫌弃你,举个例子说,柳贺家乡的黎县令(当然现在已经不是黎县令了)要辞官,他上疏了也没人理,皇帝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据说到了万历后期,福建人李廷机当阁老的时候,朝政松弛,李廷机干得快累死了,写辞呈给万历万历都不批,他气到写了一百二十三封辞呈,自己住到庙里表示老子不干了,可惜万历还是不批,李廷机得了个“庙祝阁老”的称呼,不顾抗旨直接跑回了老家去。
辞职辞不掉也是心累。
第96章 敕书
朝中大事与柳贺无关,作为翰林院新兵,他谨记着多听多看多学之事,如此也将翰林院内的门道摸得七七八八。
柳贺唯一不太能接受的便是起早,虽说他读书时已习惯了早起,但读书一事毕竟是自愿为之,累便少读一些,状态好的时候便多读一些,上班却是强制性的,且不能缺勤。
即便考中了状元,成为人人羡慕的京官,柳贺的愿望仍然是不上班。
这般想的其实也不止他一个,大明朝的懒官不少,即便是皇帝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
柳贺如今卯时正要来衙门点个卯,正式上班的时间则要迟上一些,在这个时间里,柳贺可以在早点铺子里点上一碗豆腐脑,再夹上油条蘸着吃,只要别正好碰见下早朝的大佬们就行。
柳贺、张元忭和邓以赞虽然不需要去各部观政,但眼下三人仍然处于实习期,因而不需要上朝。
柳贺吃过早饭,再晃到翰林衙门中,继续修《世宗实录》。
他做事谨慎,虽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修书一事上,但只要做了,柳贺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看得眼花了,便倒一盅茶慢悠悠地喝。
史馆中卷宗浩如烟海,待久了难免会觉得疲乏,柳贺揉了揉眼睛,正要伏案休息片刻,就见赵志皋笑嘻嘻地朝他走来,递给他一袋果干:“这是我老家的特产,吃着解乏,柳修撰也尝一尝。”
赵志皋是浙江兰溪人,兰溪的蜜枣、杨梅等在京中都很有名气,赵志皋嗜甜,修史之余便要嚼一嚼果干,也时常给诸同僚带。
“多谢赵修撰。”
在史馆中待了近一月,柳贺与罗万化、陈栋,以及黄凤翔、沈鲤等人相处都算融洽,柳贺为人并不高调,与人相处时也尽量多做少说,但他读书、修史都极认真,他来了一月,翰林院诸翰林便发现,若有涉及典故出处之事询问柳贺,他必能有所回应。
“难怪此子能三元及第。”
柳贺只当自己是翰林院中一枚艰苦朴素的螺丝钉,他却不知,自他连中三元后,他的科举故事早已传遍了大明朝的大江南北,如今戏文里都不唱商文毅公连中三元之事了,唱的都是隆庆朝的柳三元。
能入翰林院者最是心高气傲,这里集结了大明朝精英中的精英,在科场上可谓所向披靡,即便柳贺连中三元,他的才学也未必真能征服他的同僚们。
但柳贺于修史一事上展现出的功底叫人佩服。
他每日所写的条文交上去,严肃如丁士美也时有夸赞。
干了一月后,柳贺也有些期待新考选的庶吉士进史馆了,如今史馆内修史的翰林虽然多,但翰林们通常身兼数职,比如黄凤翔除了修《实录》外,也要教宫内的小内侍读书,柳贺见他辑录《月令》、《学记》等,内容翔实又易于理解,可看性十足。
“泽远觉得我这书编得如何?还请泽远指正。”
柳贺着实挑不出毛病,只觉黄凤翔做事踏实又有功底,是他很佩服的那类人。
翰林们除了日讲、修史外,也有教导宫中内侍、撰写诰敕等职责,其中教导内侍算是一项美差,毕竟大明开国二百年,太监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便是杨一清都要借助张永之势才能扳倒刘瑾,张居正与冯保强强联合才能使内外清净,将改革推行下去。
结交宦官虽令清流不齿,却也是一条升官的捷径。
……
一转眼便到了隆庆五年的五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翰林院中同样是一片躁郁之声,隆庆年后朝局安稳,不似嘉靖年间斗得你死我活,翰林院这样的清闲之地也难免被卷入。
朝中无事,翰林官们自然也无事可做,柳贺专注地修着书,一边竖起耳朵
听八卦。
首辅李春芳又上疏求退,可惜天子仍不允,李春芳不得不在这个月上了第二道和第三道疏,到这时,天子终于答允了李春芳的请求,并赐他驰驿归乡,而高拱终于在这时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
这自然与柳贺干系不大,这一日,柳贺修书修得昏昏欲睡,整个人几乎要趴到桌上了,脚忽然被罗万化踢了一下,柳贺与罗万化相处融洽,明白此时要么是丁学士来了,要么是有内阁辅臣光临,便打起精神坐好,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
“张阁老。”
原来是张居正大驾光临,难怪翰林官们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
张居正贵人事忙,来此自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眼下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戴才奏报套虏封贡事宜,天子要求内阁出一份敕书,这敕书向来是翰林院的分内之事。
张居正走后,众翰林立即主动请缨,向丁士美表达了自己愿写的朴素心愿。
柳贺原先觉得翰林院中一片和谐,眼下却看出了竞争的一面,他心中不由感慨,这便是职场啊。
既然众翰林都有表现的想法,丁士美自然也不会让某一人独美,他便点了编修以上官职者数人:“一人写上一封,本官将择其中最出众者交给阁老,但修书之事不可耽误,若是误了期时,本官也不会饶过。”
翰林官们自是人人称是。
柳贺也领了写文章的职责,见身旁同僚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也不由多了几分认真。
罗万化不由低声道:“泽远,你是晚上出去……”
柳贺苦笑道:“一甫兄,小弟可没有那种兴致,不过昨晚看书有些迟了,早上又醒太早罢了。”
“这敕书你当好好写。”罗万化提醒道,“你一贯有才学,若是敕书得了阁老称赞,日后便不必担负这修书之责了。”
诰敕之事原本是由内阁负责,嘉靖年间,因张璁之言,嘉靖罢了内阁诰敕侍郎,而将诰敕官以翰林院词臣为之,而负责诰敕的翰林虽仍挂着翰林之职,但修书、修史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就可免了。
毕竟内阁事务为重。
众翰林接了任务,自然以这敕书为重,柳贺却不慌不忙地将《实录》的几个条文写完,反正丁士美也未催促,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
忙完条文,柳贺又将韩愈《贺雨表》读了一遍,他原本就很喜爱韩愈的文章,科考中练文章时也极力向韩愈靠近,而到了翰林院中,众翰林作文章时也以韩愈《贺雨表》与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为范本。
这起源于洪武朝时,太/祖命翰林院选择“唐宋名儒笺表可为法者”,众翰林衡定再三,最终以这两篇为样本,之后翰林文章便依此而作。
柳贺泡了一杯茶,配着赵志皋带来的果干吃,出过汗之后,思绪仿佛也更通畅了。
柳贺有一阵没写文章了,但文章功底依旧在,他磨好墨,闭目沉思了一会儿,腹中酝酿着敕书的格式。
思索了约莫一刻钟,柳贺才在稿纸上动笔,写这种文章的重点是要打好腹稿,不能一边想一边写,柳贺思考得慢,写起来速度却很快,不过一会儿,他便将一篇完整的敕书写完。
柳贺刚刚搁下毛笔,丁士美便自里间走出:“还有哪一位翰林未交?”
应声者不过三两人而已。
柳贺原本觉得自己写得挺快的,此刻才蓦然意识到,他居然是最慢的几人之一。 ↑返回顶部↑
新人初入职场,领导们看的不仅是他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是一样重要。
……
柳贺交了《世宗实录》的条文,回到史馆中,却发现他左右的罗万化与陈栋都不在座位上,外间却是喧闹一片,罗万化眼尖先瞧见他,连忙朝他招招手:“泽远,我等要为申谕德、王谕德庆贺,泽远也一道去。”
被众人围在中间的,恰是新升了左谕德的申时行与右谕德的王锡爵。
王锡爵晋升为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晋升可谓飞速,申时行则晋升了日讲官,两人同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晋升的速度却比丁士美、诸大绶要更迅速一些,可以说是简在帝心。
经筵日讲,那就是未来的宰相候补,翰林院的同僚们
自是也为申时行感到高兴,当然,众所周知,申时行会试的同考官是张居正,正是张居正点了他的考卷,眼下申时行正在官场的上升期,张居正已在内阁中站稳了脚跟,自然要扶持自己的弟子一把。
旁人也并没有他这样的运气。
左谕德与右谕德同为从五品,乃是太子属官。
隆庆帝自己在太子位上苦熬多年,自然不希望儿子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因而东宫太子之位早早立了,辅佐太子的也皆是得力的臣属。
“申谕德,王谕德,这是新任的柳修撰,张编修与邓编修,你二人应当见过的。”
申时行正如史书上所写,是个面相极柔和之人,与之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王锡爵看上去则要严肃一些,但两人都与柳贺几人客气地打着招呼。
翰林院都是一群清翰林,相处起来自然融洽,申时行王锡爵升了官也是高兴,众人便在长安街附近的一家酒楼吃了一顿大餐。
出去就餐时,众人自是又吐槽起了光禄寺的伙食——光禄寺难吃到皇帝的小厨房里用了一群太监做厨子,只是眼下众翰林要么初入官场,要么得维持翰林清贵的本色,该忍的还是得忍。
柳贺在席上向申时行、王锡爵客客气气地敬了酒,申时行是苏州吴县人,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离镇江府都不远。
“汝默兄,听说这一科武试你被命为主考官?”席上一位老翰林问道。
隆庆五年不仅有文科举,也有武科举,武试还未开始,朝中便有传闻说丁士美将与申时行一道主持。
大明朝武将地位虽低于文官,但对于在科举一途上毫无前程的官员子弟来说,走走武科举的路子倒也不差,毕竟也是天子亲选的天子门生。
申时行笑着称是。
席上王锡爵表情则有些奇怪。
事实上,这主持武试之事高拱原先属意的是王锡爵,但王锡爵与他一向不对盘,比如近日太子出阁读书,申时行升了左谕德兼日讲官,自然要行使为太子讲课的职责,而王锡爵同为詹事府的官位,负责的却是南京翰林院,职权与在北京时也是不同。
王锡爵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柳贺在史馆中修书,也从几位同僚口中听说过他的赫赫威名。
据说此前吏科都给事中韩楫上朝的时候插队,韩楫和高拱关系亲厚,便插到了王锡爵前面,王锡爵骂他:“此非权相堂庑,韩楫亦敢争先取捷耶?”
意思是说朝堂又不是高拱的地盘,你韩楫来这走后门吗?
退朝之后韩楫去找高拱哭诉,高拱气得不行,就把王锡爵叫过来骂一顿,谁知王锡爵脾气比他还大,又是骂骂咧咧把韩楫一顿训斥,把高拱都给骂呆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高拱急中生智,把礼部侍郎马自强叫了过来,马自强是王锡爵的房师,王锡爵自然不敢再骂,只得任由马自强骂了一顿。
但这也足以证明王锡爵实力的强悍了。
大明朝在立六部的同时设六科,为的就是监督六部,六科都给事中只是从七品,然而官小而权大,个个都是喷子中的喷子,其中吏科都给事中号称言官之首,所谓官升一级势减七分,形容的就是这些言官。
韩楫可谓高拱的重要打手,逮着徐阶一道乱喷,却被王锡爵骂到哭诉,王锡爵的喷功强悍,柳贺也不得不佩服。
王锡爵得罪了高拱,众翰林依旧与他相善,也有这件事的影响在。
为何王锡爵要怒斥韩楫插队,就是因为上朝排班时翰林官优先,韩楫在这边丢了脸,前些日子便在高拱的支持下上疏,要求史馆迁出午门。
这下王锡爵又怒了,继续掐架,翰林官们都站在他这边,别看翰林们平时文文秀秀的连只鸡都不敢杀,这个时候战斗力可谓爆棚,大家基本都是一甲出
身,要么就是进士中千挑万选的庶吉士,被塞过来修书已经很委屈了,还要搬办公室,那简直太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于是这一架王锡爵又赢了,但也是彻底把高拱给得罪了。
但王锡爵本人倒并不在意,他在官场上走的也不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路线,与同科的申时行完全不同。
柳贺一边默默喝酒,一边听着同僚们讲八卦。
他的同僚们不愧是进士中的佼佼者,讲起八卦来幽默又风趣,嘲讽意味还足,听得柳贺、张元忭与邓以赞纷纷竖起耳朵,只觉得再来一盘瓜子就更好了。
讲完八卦,众人不可避免地提起了俺答封贡一事,这是当今天子即位后最重要的一桩事,也是内阁的政柄。
此事一了,内阁首辅李春芳立刻求退,可惜李春芳上了疏,皇帝不允,又上了一疏还是不允,李春芳之后没再上疏,就被南京吏科给事中王桢弹劾,说他只上疏两次是为了骗取皇帝的恩德,为他弟弟调动工作,又说他爹居家不检。
李春芳于是在十八天内五辞首辅。
柳贺:“……”
内阁首辅之位坐着当真烫屁股。
其实在大明朝,越是重臣辞官时越是隆重,不辞个十回八回说明皇帝嫌弃你,举个例子说,柳贺家乡的黎县令(当然现在已经不是黎县令了)要辞官,他上疏了也没人理,皇帝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据说到了万历后期,福建人李廷机当阁老的时候,朝政松弛,李廷机干得快累死了,写辞呈给万历万历都不批,他气到写了一百二十三封辞呈,自己住到庙里表示老子不干了,可惜万历还是不批,李廷机得了个“庙祝阁老”的称呼,不顾抗旨直接跑回了老家去。
辞职辞不掉也是心累。
第96章 敕书
朝中大事与柳贺无关,作为翰林院新兵,他谨记着多听多看多学之事,如此也将翰林院内的门道摸得七七八八。
柳贺唯一不太能接受的便是起早,虽说他读书时已习惯了早起,但读书一事毕竟是自愿为之,累便少读一些,状态好的时候便多读一些,上班却是强制性的,且不能缺勤。
即便考中了状元,成为人人羡慕的京官,柳贺的愿望仍然是不上班。
这般想的其实也不止他一个,大明朝的懒官不少,即便是皇帝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
柳贺如今卯时正要来衙门点个卯,正式上班的时间则要迟上一些,在这个时间里,柳贺可以在早点铺子里点上一碗豆腐脑,再夹上油条蘸着吃,只要别正好碰见下早朝的大佬们就行。
柳贺、张元忭和邓以赞虽然不需要去各部观政,但眼下三人仍然处于实习期,因而不需要上朝。
柳贺吃过早饭,再晃到翰林衙门中,继续修《世宗实录》。
他做事谨慎,虽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修书一事上,但只要做了,柳贺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看得眼花了,便倒一盅茶慢悠悠地喝。
史馆中卷宗浩如烟海,待久了难免会觉得疲乏,柳贺揉了揉眼睛,正要伏案休息片刻,就见赵志皋笑嘻嘻地朝他走来,递给他一袋果干:“这是我老家的特产,吃着解乏,柳修撰也尝一尝。”
赵志皋是浙江兰溪人,兰溪的蜜枣、杨梅等在京中都很有名气,赵志皋嗜甜,修史之余便要嚼一嚼果干,也时常给诸同僚带。
“多谢赵修撰。”
在史馆中待了近一月,柳贺与罗万化、陈栋,以及黄凤翔、沈鲤等人相处都算融洽,柳贺为人并不高调,与人相处时也尽量多做少说,但他读书、修史都极认真,他来了一月,翰林院诸翰林便发现,若有涉及典故出处之事询问柳贺,他必能有所回应。
“难怪此子能三元及第。”
柳贺只当自己是翰林院中一枚艰苦朴素的螺丝钉,他却不知,自他连中三元后,他的科举故事早已传遍了大明朝的大江南北,如今戏文里都不唱商文毅公连中三元之事了,唱的都是隆庆朝的柳三元。
能入翰林院者最是心高气傲,这里集结了大明朝精英中的精英,在科场上可谓所向披靡,即便柳贺连中三元,他的才学也未必真能征服他的同僚们。
但柳贺于修史一事上展现出的功底叫人佩服。
他每日所写的条文交上去,严肃如丁士美也时有夸赞。
干了一月后,柳贺也有些期待新考选的庶吉士进史馆了,如今史馆内修史的翰林虽然多,但翰林们通常身兼数职,比如黄凤翔除了修《实录》外,也要教宫内的小内侍读书,柳贺见他辑录《月令》、《学记》等,内容翔实又易于理解,可看性十足。
“泽远觉得我这书编得如何?还请泽远指正。”
柳贺着实挑不出毛病,只觉黄凤翔做事踏实又有功底,是他很佩服的那类人。
翰林们除了日讲、修史外,也有教导宫中内侍、撰写诰敕等职责,其中教导内侍算是一项美差,毕竟大明开国二百年,太监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便是杨一清都要借助张永之势才能扳倒刘瑾,张居正与冯保强强联合才能使内外清净,将改革推行下去。
结交宦官虽令清流不齿,却也是一条升官的捷径。
……
一转眼便到了隆庆五年的五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翰林院中同样是一片躁郁之声,隆庆年后朝局安稳,不似嘉靖年间斗得你死我活,翰林院这样的清闲之地也难免被卷入。
朝中无事,翰林官们自然也无事可做,柳贺专注地修着书,一边竖起耳朵
听八卦。
首辅李春芳又上疏求退,可惜天子仍不允,李春芳不得不在这个月上了第二道和第三道疏,到这时,天子终于答允了李春芳的请求,并赐他驰驿归乡,而高拱终于在这时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
这自然与柳贺干系不大,这一日,柳贺修书修得昏昏欲睡,整个人几乎要趴到桌上了,脚忽然被罗万化踢了一下,柳贺与罗万化相处融洽,明白此时要么是丁学士来了,要么是有内阁辅臣光临,便打起精神坐好,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
“张阁老。”
原来是张居正大驾光临,难怪翰林官们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
张居正贵人事忙,来此自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眼下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戴才奏报套虏封贡事宜,天子要求内阁出一份敕书,这敕书向来是翰林院的分内之事。
张居正走后,众翰林立即主动请缨,向丁士美表达了自己愿写的朴素心愿。
柳贺原先觉得翰林院中一片和谐,眼下却看出了竞争的一面,他心中不由感慨,这便是职场啊。
既然众翰林都有表现的想法,丁士美自然也不会让某一人独美,他便点了编修以上官职者数人:“一人写上一封,本官将择其中最出众者交给阁老,但修书之事不可耽误,若是误了期时,本官也不会饶过。”
翰林官们自是人人称是。
柳贺也领了写文章的职责,见身旁同僚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也不由多了几分认真。
罗万化不由低声道:“泽远,你是晚上出去……”
柳贺苦笑道:“一甫兄,小弟可没有那种兴致,不过昨晚看书有些迟了,早上又醒太早罢了。”
“这敕书你当好好写。”罗万化提醒道,“你一贯有才学,若是敕书得了阁老称赞,日后便不必担负这修书之责了。”
诰敕之事原本是由内阁负责,嘉靖年间,因张璁之言,嘉靖罢了内阁诰敕侍郎,而将诰敕官以翰林院词臣为之,而负责诰敕的翰林虽仍挂着翰林之职,但修书、修史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就可免了。
毕竟内阁事务为重。
众翰林接了任务,自然以这敕书为重,柳贺却不慌不忙地将《实录》的几个条文写完,反正丁士美也未催促,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
忙完条文,柳贺又将韩愈《贺雨表》读了一遍,他原本就很喜爱韩愈的文章,科考中练文章时也极力向韩愈靠近,而到了翰林院中,众翰林作文章时也以韩愈《贺雨表》与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为范本。
这起源于洪武朝时,太/祖命翰林院选择“唐宋名儒笺表可为法者”,众翰林衡定再三,最终以这两篇为样本,之后翰林文章便依此而作。
柳贺泡了一杯茶,配着赵志皋带来的果干吃,出过汗之后,思绪仿佛也更通畅了。
柳贺有一阵没写文章了,但文章功底依旧在,他磨好墨,闭目沉思了一会儿,腹中酝酿着敕书的格式。
思索了约莫一刻钟,柳贺才在稿纸上动笔,写这种文章的重点是要打好腹稿,不能一边想一边写,柳贺思考得慢,写起来速度却很快,不过一会儿,他便将一篇完整的敕书写完。
柳贺刚刚搁下毛笔,丁士美便自里间走出:“还有哪一位翰林未交?”
应声者不过三两人而已。
柳贺原本觉得自己写得挺快的,此刻才蓦然意识到,他居然是最慢的几人之一。
……
柳贺交了《世宗实录》的条文,回到史馆中,却发现他左右的罗万化与陈栋都不在座位上,外间却是喧闹一片,罗万化眼尖先瞧见他,连忙朝他招招手:“泽远,我等要为申谕德、王谕德庆贺,泽远也一道去。”
被众人围在中间的,恰是新升了左谕德的申时行与右谕德的王锡爵。
王锡爵晋升为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晋升可谓飞速,申时行则晋升了日讲官,两人同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晋升的速度却比丁士美、诸大绶要更迅速一些,可以说是简在帝心。
经筵日讲,那就是未来的宰相候补,翰林院的同僚们
自是也为申时行感到高兴,当然,众所周知,申时行会试的同考官是张居正,正是张居正点了他的考卷,眼下申时行正在官场的上升期,张居正已在内阁中站稳了脚跟,自然要扶持自己的弟子一把。
旁人也并没有他这样的运气。
左谕德与右谕德同为从五品,乃是太子属官。
隆庆帝自己在太子位上苦熬多年,自然不希望儿子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因而东宫太子之位早早立了,辅佐太子的也皆是得力的臣属。
“申谕德,王谕德,这是新任的柳修撰,张编修与邓编修,你二人应当见过的。”
申时行正如史书上所写,是个面相极柔和之人,与之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王锡爵看上去则要严肃一些,但两人都与柳贺几人客气地打着招呼。
翰林院都是一群清翰林,相处起来自然融洽,申时行王锡爵升了官也是高兴,众人便在长安街附近的一家酒楼吃了一顿大餐。
出去就餐时,众人自是又吐槽起了光禄寺的伙食——光禄寺难吃到皇帝的小厨房里用了一群太监做厨子,只是眼下众翰林要么初入官场,要么得维持翰林清贵的本色,该忍的还是得忍。
柳贺在席上向申时行、王锡爵客客气气地敬了酒,申时行是苏州吴县人,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离镇江府都不远。
“汝默兄,听说这一科武试你被命为主考官?”席上一位老翰林问道。
隆庆五年不仅有文科举,也有武科举,武试还未开始,朝中便有传闻说丁士美将与申时行一道主持。
大明朝武将地位虽低于文官,但对于在科举一途上毫无前程的官员子弟来说,走走武科举的路子倒也不差,毕竟也是天子亲选的天子门生。
申时行笑着称是。
席上王锡爵表情则有些奇怪。
事实上,这主持武试之事高拱原先属意的是王锡爵,但王锡爵与他一向不对盘,比如近日太子出阁读书,申时行升了左谕德兼日讲官,自然要行使为太子讲课的职责,而王锡爵同为詹事府的官位,负责的却是南京翰林院,职权与在北京时也是不同。
王锡爵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柳贺在史馆中修书,也从几位同僚口中听说过他的赫赫威名。
据说此前吏科都给事中韩楫上朝的时候插队,韩楫和高拱关系亲厚,便插到了王锡爵前面,王锡爵骂他:“此非权相堂庑,韩楫亦敢争先取捷耶?”
意思是说朝堂又不是高拱的地盘,你韩楫来这走后门吗?
退朝之后韩楫去找高拱哭诉,高拱气得不行,就把王锡爵叫过来骂一顿,谁知王锡爵脾气比他还大,又是骂骂咧咧把韩楫一顿训斥,把高拱都给骂呆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高拱急中生智,把礼部侍郎马自强叫了过来,马自强是王锡爵的房师,王锡爵自然不敢再骂,只得任由马自强骂了一顿。
但这也足以证明王锡爵实力的强悍了。
大明朝在立六部的同时设六科,为的就是监督六部,六科都给事中只是从七品,然而官小而权大,个个都是喷子中的喷子,其中吏科都给事中号称言官之首,所谓官升一级势减七分,形容的就是这些言官。
韩楫可谓高拱的重要打手,逮着徐阶一道乱喷,却被王锡爵骂到哭诉,王锡爵的喷功强悍,柳贺也不得不佩服。
王锡爵得罪了高拱,众翰林依旧与他相善,也有这件事的影响在。
为何王锡爵要怒斥韩楫插队,就是因为上朝排班时翰林官优先,韩楫在这边丢了脸,前些日子便在高拱的支持下上疏,要求史馆迁出午门。
这下王锡爵又怒了,继续掐架,翰林官们都站在他这边,别看翰林们平时文文秀秀的连只鸡都不敢杀,这个时候战斗力可谓爆棚,大家基本都是一甲出
身,要么就是进士中千挑万选的庶吉士,被塞过来修书已经很委屈了,还要搬办公室,那简直太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于是这一架王锡爵又赢了,但也是彻底把高拱给得罪了。
但王锡爵本人倒并不在意,他在官场上走的也不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路线,与同科的申时行完全不同。
柳贺一边默默喝酒,一边听着同僚们讲八卦。
他的同僚们不愧是进士中的佼佼者,讲起八卦来幽默又风趣,嘲讽意味还足,听得柳贺、张元忭与邓以赞纷纷竖起耳朵,只觉得再来一盘瓜子就更好了。
讲完八卦,众人不可避免地提起了俺答封贡一事,这是当今天子即位后最重要的一桩事,也是内阁的政柄。
此事一了,内阁首辅李春芳立刻求退,可惜李春芳上了疏,皇帝不允,又上了一疏还是不允,李春芳之后没再上疏,就被南京吏科给事中王桢弹劾,说他只上疏两次是为了骗取皇帝的恩德,为他弟弟调动工作,又说他爹居家不检。
李春芳于是在十八天内五辞首辅。
柳贺:“……”
内阁首辅之位坐着当真烫屁股。
其实在大明朝,越是重臣辞官时越是隆重,不辞个十回八回说明皇帝嫌弃你,举个例子说,柳贺家乡的黎县令(当然现在已经不是黎县令了)要辞官,他上疏了也没人理,皇帝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据说到了万历后期,福建人李廷机当阁老的时候,朝政松弛,李廷机干得快累死了,写辞呈给万历万历都不批,他气到写了一百二十三封辞呈,自己住到庙里表示老子不干了,可惜万历还是不批,李廷机得了个“庙祝阁老”的称呼,不顾抗旨直接跑回了老家去。
辞职辞不掉也是心累。
第96章 敕书
朝中大事与柳贺无关,作为翰林院新兵,他谨记着多听多看多学之事,如此也将翰林院内的门道摸得七七八八。
柳贺唯一不太能接受的便是起早,虽说他读书时已习惯了早起,但读书一事毕竟是自愿为之,累便少读一些,状态好的时候便多读一些,上班却是强制性的,且不能缺勤。
即便考中了状元,成为人人羡慕的京官,柳贺的愿望仍然是不上班。
这般想的其实也不止他一个,大明朝的懒官不少,即便是皇帝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
柳贺如今卯时正要来衙门点个卯,正式上班的时间则要迟上一些,在这个时间里,柳贺可以在早点铺子里点上一碗豆腐脑,再夹上油条蘸着吃,只要别正好碰见下早朝的大佬们就行。
柳贺、张元忭和邓以赞虽然不需要去各部观政,但眼下三人仍然处于实习期,因而不需要上朝。
柳贺吃过早饭,再晃到翰林衙门中,继续修《世宗实录》。
他做事谨慎,虽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修书一事上,但只要做了,柳贺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看得眼花了,便倒一盅茶慢悠悠地喝。
史馆中卷宗浩如烟海,待久了难免会觉得疲乏,柳贺揉了揉眼睛,正要伏案休息片刻,就见赵志皋笑嘻嘻地朝他走来,递给他一袋果干:“这是我老家的特产,吃着解乏,柳修撰也尝一尝。”
赵志皋是浙江兰溪人,兰溪的蜜枣、杨梅等在京中都很有名气,赵志皋嗜甜,修史之余便要嚼一嚼果干,也时常给诸同僚带。
“多谢赵修撰。”
在史馆中待了近一月,柳贺与罗万化、陈栋,以及黄凤翔、沈鲤等人相处都算融洽,柳贺为人并不高调,与人相处时也尽量多做少说,但他读书、修史都极认真,他来了一月,翰林院诸翰林便发现,若有涉及典故出处之事询问柳贺,他必能有所回应。
“难怪此子能三元及第。”
柳贺只当自己是翰林院中一枚艰苦朴素的螺丝钉,他却不知,自他连中三元后,他的科举故事早已传遍了大明朝的大江南北,如今戏文里都不唱商文毅公连中三元之事了,唱的都是隆庆朝的柳三元。
能入翰林院者最是心高气傲,这里集结了大明朝精英中的精英,在科场上可谓所向披靡,即便柳贺连中三元,他的才学也未必真能征服他的同僚们。
但柳贺于修史一事上展现出的功底叫人佩服。
他每日所写的条文交上去,严肃如丁士美也时有夸赞。
干了一月后,柳贺也有些期待新考选的庶吉士进史馆了,如今史馆内修史的翰林虽然多,但翰林们通常身兼数职,比如黄凤翔除了修《实录》外,也要教宫内的小内侍读书,柳贺见他辑录《月令》、《学记》等,内容翔实又易于理解,可看性十足。
“泽远觉得我这书编得如何?还请泽远指正。”
柳贺着实挑不出毛病,只觉黄凤翔做事踏实又有功底,是他很佩服的那类人。
翰林们除了日讲、修史外,也有教导宫中内侍、撰写诰敕等职责,其中教导内侍算是一项美差,毕竟大明开国二百年,太监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便是杨一清都要借助张永之势才能扳倒刘瑾,张居正与冯保强强联合才能使内外清净,将改革推行下去。
结交宦官虽令清流不齿,却也是一条升官的捷径。
……
一转眼便到了隆庆五年的五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翰林院中同样是一片躁郁之声,隆庆年后朝局安稳,不似嘉靖年间斗得你死我活,翰林院这样的清闲之地也难免被卷入。
朝中无事,翰林官们自然也无事可做,柳贺专注地修着书,一边竖起耳朵
听八卦。
首辅李春芳又上疏求退,可惜天子仍不允,李春芳不得不在这个月上了第二道和第三道疏,到这时,天子终于答允了李春芳的请求,并赐他驰驿归乡,而高拱终于在这时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
这自然与柳贺干系不大,这一日,柳贺修书修得昏昏欲睡,整个人几乎要趴到桌上了,脚忽然被罗万化踢了一下,柳贺与罗万化相处融洽,明白此时要么是丁学士来了,要么是有内阁辅臣光临,便打起精神坐好,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
“张阁老。”
原来是张居正大驾光临,难怪翰林官们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
张居正贵人事忙,来此自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眼下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戴才奏报套虏封贡事宜,天子要求内阁出一份敕书,这敕书向来是翰林院的分内之事。
张居正走后,众翰林立即主动请缨,向丁士美表达了自己愿写的朴素心愿。
柳贺原先觉得翰林院中一片和谐,眼下却看出了竞争的一面,他心中不由感慨,这便是职场啊。
既然众翰林都有表现的想法,丁士美自然也不会让某一人独美,他便点了编修以上官职者数人:“一人写上一封,本官将择其中最出众者交给阁老,但修书之事不可耽误,若是误了期时,本官也不会饶过。”
翰林官们自是人人称是。
柳贺也领了写文章的职责,见身旁同僚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也不由多了几分认真。
罗万化不由低声道:“泽远,你是晚上出去……”
柳贺苦笑道:“一甫兄,小弟可没有那种兴致,不过昨晚看书有些迟了,早上又醒太早罢了。”
“这敕书你当好好写。”罗万化提醒道,“你一贯有才学,若是敕书得了阁老称赞,日后便不必担负这修书之责了。”
诰敕之事原本是由内阁负责,嘉靖年间,因张璁之言,嘉靖罢了内阁诰敕侍郎,而将诰敕官以翰林院词臣为之,而负责诰敕的翰林虽仍挂着翰林之职,但修书、修史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就可免了。
毕竟内阁事务为重。
众翰林接了任务,自然以这敕书为重,柳贺却不慌不忙地将《实录》的几个条文写完,反正丁士美也未催促,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
忙完条文,柳贺又将韩愈《贺雨表》读了一遍,他原本就很喜爱韩愈的文章,科考中练文章时也极力向韩愈靠近,而到了翰林院中,众翰林作文章时也以韩愈《贺雨表》与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为范本。
这起源于洪武朝时,太/祖命翰林院选择“唐宋名儒笺表可为法者”,众翰林衡定再三,最终以这两篇为样本,之后翰林文章便依此而作。
柳贺泡了一杯茶,配着赵志皋带来的果干吃,出过汗之后,思绪仿佛也更通畅了。
柳贺有一阵没写文章了,但文章功底依旧在,他磨好墨,闭目沉思了一会儿,腹中酝酿着敕书的格式。
思索了约莫一刻钟,柳贺才在稿纸上动笔,写这种文章的重点是要打好腹稿,不能一边想一边写,柳贺思考得慢,写起来速度却很快,不过一会儿,他便将一篇完整的敕书写完。
柳贺刚刚搁下毛笔,丁士美便自里间走出:“还有哪一位翰林未交?”
应声者不过三两人而已。
柳贺原本觉得自己写得挺快的,此刻才蓦然意识到,他居然是最慢的几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