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挖通了?”杨清宁微微一怔,随即说道:“那我得去进去瞧瞧。”
    “里面湿气重,老爷的风寒刚好,待他们修整得差不多了,老爷再进去看吧。”
    “也好。”杨清宁紧接着问道:“小敏子和小柜子最近在做些什么?”
    “自他们搬进衙门,每日就是闲逛,到处打听有关老爷的消息。”
    杨清宁点点头,道:“看来我就猜的没错。算算时间送信儿的,应该就在这两日到,咱们还需小心些。”
    “老爷以为来的会是皇上吗?”
    杨清宁想了想,道:“距离三年孝期还有三个月,这次他应该不会来,大约会派营骁卫过来,暗中确认我的身份。”
    若是按凌璋真实的死亡时间算,三年孝期早在三个月之前就满了,只是对外宣布的凌璋的死亡时间要晚上半年,所以还有三个月才到三年。
    “再过三个月就要过年了。”
    “是啊,过年放假,皇上能有几日的空闲,多半会在那时候过来。”一想到要空出三个月来等他,杨清宁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道:“三个月的时间太长了,也不知要耽误我多少生意。”
    “老爷可是改了主意?”
    杨清宁思量了思量,道:“你去牙行,买些匠人回来,要死契的那种,有多少买多少。”
    “好,我这就去。”
    俗话说的好,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杨清宁看来,任何事都不能耽误他赚钱,有了钱,他去哪儿都有底气。
    夜,城外的官道上,一支马队疾驰而过,去的方向正是陵县县城。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后,他们来到了城门外。
    “开城门!”
    一声呼和,惊醒了正在打盹的城门守卫,他们急忙起身,探头往下看。陵县并非边城,也非什么军事要地,基本不可能有人攻城,城门上的守卫也就二三十个,还是轮流值守,已经有好些年没人在半夜三更叫开城门的。
    来的是一只马队,约莫有三十人左右,手中举着火把,虽然在夜里,却依旧能看清他们身上衣服的颜色,红色的斗篷尤为显眼。
    城门上的人扬声问道:“来者何人,因何进城?”
    “锦衣卫,奉命办差!”
    “锦衣卫?”城门上的人相互对视一眼,锦衣卫可是天子禁军,他们不动则已,一动必定是大事。
    “劳烦大人将令牌及手令放入筐中。”
    话音落下,一个竹筐从城门上慢慢吊了下来,其中一名锦衣卫翻身下马,来到近前,将他要的东西放了进去。竹筐缓缓上升,城门上的人看到了令牌,随即派人向县太爷去送信儿。
    “诸位大人稍待,我们马上开城门。”
    话虽这么说,但他们还是磨蹭了一盏茶的功夫,才缓缓打开城门。他们这样的小县城,锦衣卫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若是来,那肯定是冲着县太爷去的,他们磨蹭这会儿功夫,就是为了给县太爷留出逃跑的时间,可见这县太爷在陵县百姓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
    马队见状纵马上前,眨眼间的功夫,便进了城门。
    守卫急忙关上城门,看着他们离去的方向,不禁猜测他们县太爷到底犯了什么事,能将这群煞神引来。
    马队在街道上疾驰,很快便来到了县衙门口,有人上前叫开了大门,一行人翻身下马,径直进了衙门。
    郭子聪睡得正香,突然听到有人禀告,说是锦衣卫进了城门,略一思量,便起了身,随即派人去杨府报信。他刚穿好衣服,便又有人过来禀告,说是人已经进了衙门,在前厅等候。于是他整了整身上的官袍,径直去了前厅。
    郭子聪今年三十岁,十七岁考中进士,且是二甲十三名,对于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人来说,这样的成绩已是十分优秀,更幸运的是,皇上钦点他去了翰林院。这事令他兴奋了好一段时日,也让同科举子十分羡慕。
    要知道想要入阁,首选条件就是翰林院出身,否则就算再优秀,顶多做到一部尚书的位置,很难再往上走一步。翰林院是多少读书人挤破脑袋都想去的地方,他怎能不兴奋。
    只是现实的官场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虽有满腹才华,且有一颗报国之心,奈何不懂人情世故,进了翰林院四五年,竟寸步未进。还被牵扯进皇后余党之中,因此在诏狱呆了半年之久。在诏狱时,他被严刑拷打,身上的伤就没断过,还因此废了一只手,若非他老师从中斡旋,他怕是会死在诏狱之中,再无出来的可能。
    向来刚正不阿的老师不怕受他牵连,到处为他奔走,终于为他洗清了嫌疑。只是他已心灰意冷,不想再涉足官场,本想养好伤后,便回乡做个教书先生。谁知却在临行前,接到了任命他为陵县县令的圣旨。
    他对老师提出辞官的想法,被老师斥责了一顿,又彻夜长谈了一番,他这才打消了辞官的想法,拿着圣旨来了陵县。虽然他听了老师的话,来陵县做起了县太爷,却再无往上爬的念头,一心想着浑水摸鱼,不再崭露头角。
    他初次见杨清宁,是因为一起案件,杨清宁在郊外遭人持刀抢劫,那些劫匪钱没抢到,还被打得鼻青脸肿,被人用一根绳串上,送进了衙门。他听着新鲜,便决定出来见一见,于是便看到了男生女相的俊美男子。
    其实他在京都时见过杨清宁,就是那年他考中进士,被宣召入宫那日,杨清宁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往外看,被他一眼看到,并记在了心里。后来,他曾问过老师,才知道原来他并非妃嫔,而是太子身边的内侍,大名鼎鼎的宁公公。 ↑返回顶部↑
    “挖通了?”杨清宁微微一怔,随即说道:“那我得去进去瞧瞧。”
    “里面湿气重,老爷的风寒刚好,待他们修整得差不多了,老爷再进去看吧。”
    “也好。”杨清宁紧接着问道:“小敏子和小柜子最近在做些什么?”
    “自他们搬进衙门,每日就是闲逛,到处打听有关老爷的消息。”
    杨清宁点点头,道:“看来我就猜的没错。算算时间送信儿的,应该就在这两日到,咱们还需小心些。”
    “老爷以为来的会是皇上吗?”
    杨清宁想了想,道:“距离三年孝期还有三个月,这次他应该不会来,大约会派营骁卫过来,暗中确认我的身份。”
    若是按凌璋真实的死亡时间算,三年孝期早在三个月之前就满了,只是对外宣布的凌璋的死亡时间要晚上半年,所以还有三个月才到三年。
    “再过三个月就要过年了。”
    “是啊,过年放假,皇上能有几日的空闲,多半会在那时候过来。”一想到要空出三个月来等他,杨清宁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道:“三个月的时间太长了,也不知要耽误我多少生意。”
    “老爷可是改了主意?”
    杨清宁思量了思量,道:“你去牙行,买些匠人回来,要死契的那种,有多少买多少。”
    “好,我这就去。”
    俗话说的好,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杨清宁看来,任何事都不能耽误他赚钱,有了钱,他去哪儿都有底气。
    夜,城外的官道上,一支马队疾驰而过,去的方向正是陵县县城。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后,他们来到了城门外。
    “开城门!”
    一声呼和,惊醒了正在打盹的城门守卫,他们急忙起身,探头往下看。陵县并非边城,也非什么军事要地,基本不可能有人攻城,城门上的守卫也就二三十个,还是轮流值守,已经有好些年没人在半夜三更叫开城门的。
    来的是一只马队,约莫有三十人左右,手中举着火把,虽然在夜里,却依旧能看清他们身上衣服的颜色,红色的斗篷尤为显眼。
    城门上的人扬声问道:“来者何人,因何进城?”
    “锦衣卫,奉命办差!”
    “锦衣卫?”城门上的人相互对视一眼,锦衣卫可是天子禁军,他们不动则已,一动必定是大事。
    “劳烦大人将令牌及手令放入筐中。”
    话音落下,一个竹筐从城门上慢慢吊了下来,其中一名锦衣卫翻身下马,来到近前,将他要的东西放了进去。竹筐缓缓上升,城门上的人看到了令牌,随即派人向县太爷去送信儿。
    “诸位大人稍待,我们马上开城门。”
    话虽这么说,但他们还是磨蹭了一盏茶的功夫,才缓缓打开城门。他们这样的小县城,锦衣卫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若是来,那肯定是冲着县太爷去的,他们磨蹭这会儿功夫,就是为了给县太爷留出逃跑的时间,可见这县太爷在陵县百姓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
    马队见状纵马上前,眨眼间的功夫,便进了城门。
    守卫急忙关上城门,看着他们离去的方向,不禁猜测他们县太爷到底犯了什么事,能将这群煞神引来。
    马队在街道上疾驰,很快便来到了县衙门口,有人上前叫开了大门,一行人翻身下马,径直进了衙门。
    郭子聪睡得正香,突然听到有人禀告,说是锦衣卫进了城门,略一思量,便起了身,随即派人去杨府报信。他刚穿好衣服,便又有人过来禀告,说是人已经进了衙门,在前厅等候。于是他整了整身上的官袍,径直去了前厅。
    郭子聪今年三十岁,十七岁考中进士,且是二甲十三名,对于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人来说,这样的成绩已是十分优秀,更幸运的是,皇上钦点他去了翰林院。这事令他兴奋了好一段时日,也让同科举子十分羡慕。
    要知道想要入阁,首选条件就是翰林院出身,否则就算再优秀,顶多做到一部尚书的位置,很难再往上走一步。翰林院是多少读书人挤破脑袋都想去的地方,他怎能不兴奋。
    只是现实的官场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虽有满腹才华,且有一颗报国之心,奈何不懂人情世故,进了翰林院四五年,竟寸步未进。还被牵扯进皇后余党之中,因此在诏狱呆了半年之久。在诏狱时,他被严刑拷打,身上的伤就没断过,还因此废了一只手,若非他老师从中斡旋,他怕是会死在诏狱之中,再无出来的可能。
    向来刚正不阿的老师不怕受他牵连,到处为他奔走,终于为他洗清了嫌疑。只是他已心灰意冷,不想再涉足官场,本想养好伤后,便回乡做个教书先生。谁知却在临行前,接到了任命他为陵县县令的圣旨。
    他对老师提出辞官的想法,被老师斥责了一顿,又彻夜长谈了一番,他这才打消了辞官的想法,拿着圣旨来了陵县。虽然他听了老师的话,来陵县做起了县太爷,却再无往上爬的念头,一心想着浑水摸鱼,不再崭露头角。
    他初次见杨清宁,是因为一起案件,杨清宁在郊外遭人持刀抢劫,那些劫匪钱没抢到,还被打得鼻青脸肿,被人用一根绳串上,送进了衙门。他听着新鲜,便决定出来见一见,于是便看到了男生女相的俊美男子。
    其实他在京都时见过杨清宁,就是那年他考中进士,被宣召入宫那日,杨清宁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往外看,被他一眼看到,并记在了心里。后来,他曾问过老师,才知道原来他并非妃嫔,而是太子身边的内侍,大名鼎鼎的宁公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