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二天一早,我和大宝一组,林涛和陈诗羽一组,韩亮和程子砚一组,各自进行自己的工作。我和大宝以及赵永法医赶赴殡仪馆,对尸体进行复检;林涛和陈诗羽去了现场看看勘查有没有漏洞;而韩亮和程子砚则重新研究监控录像。我特地嘱咐程子砚要认真细致,从程子砚来我们勘查组办的第一起案件开始,我再也不敢小看图侦这个专业了,图侦也有图侦自己的技巧,比我之前想象的只是看监控要厉害多了,掌握技巧的人,比生手的人发现线索的概率要大多了。
尸体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因为全颅崩裂,所以整个面部都是变形的。死者的颞部皮肤有两处不短的挫裂创,一移动尸体,还有血液从颅腔内往外流。尸体已经经过了系统解剖,包括胸腹腔和盆腔、后背都已经打开检验过。我们这次尸体复核检验,只需要对重点部位,也就是头部进行检验,其他部位则没有再次检验的必要了。
我们沿着原来的切口打开了缝线,头皮里面的颅骨被赵永法医勉强拼凑起来。颅骨的骨折线有多处截断现象,说明头部经受了多次打击。
我把死者颅骨的碎骨片都清理出来,把尽是挫碎、损伤的脑组织也取了出来。脑干部位都有明确的损伤,说明死者的死亡过程非常快。
死者头皮的损伤主要集中于死者的右侧面颅部,可以看到类圆形的皮下出血,说明赵永法医判断是圆形截面的圆锤推断是正确的。我拿起手术刀,把死者右侧有损伤的面部部分的汗毛刮干净。
这是什么?我指着死者面部已经皮革样化的损伤部位说。
人体在生活状态下,虽然皮肤的水分在不断地流失,但是人体也在不断地补充水分,以保持动态平衡。但人体死亡后,摄取水分的能力丧失,血液循环停止,丧失的水分不能得到补充,水分从尸体皮肤较薄的部位或者有表皮剥脱处迅速蒸发,这部分的皮肤干燥,颜色加深,质地变硬,这就是皮革样化的形成机理。
虽然霍骏的头部皮肤只有两处挫裂创,但是其他部位因为被钝器打击,必然形成了表皮剥脱,所以在冷冻数天之后,这几处表皮剥脱的位置开始干燥、颜色加深,表皮剥脱部位的皮肤细节特征开始慢慢展露出来。
什么?赵永不明所以。
损伤表面好像有纹路,很有规律,一条一条的,纵横交错,像是纺织品的纹路一样。大宝眯着眼睛边看边说。
不是好像,是确定。我从勘查箱里拿出放大镜,把损伤表面放大,说,几乎所有打击点的表皮剥脱表面都有规则性的纹路,甚至这两处挫裂创的边缘也一样可以看到。
规律性纹路,这能说明什么?赵永说。
说明接触面的形态。我说。
可是,所有的金属工具,表面都是光滑的啊。赵永说。
我点点头,确实是这样,用金属工具打击人体,却在皮肤上留下纹路的,还真是闻所未闻。可是这么严重的、有规律形态的损伤,一不可能是非金属工具造成的,二不可能是非规律制式工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纹路呢?
会不会是用现场床单、枕巾等东西衬垫打击形成的?大宝说。
大宝的思路诱发了我们的想象。是啊,如果有东西衬垫,就可能把衬垫物的表面形态给印在皮肤上。不过,床单、枕巾之类的纺织品,质地是非常柔软的,即便有很大的暴力挤压,也不可能把柔软的纹路给压在皮肤之上。那,会不会是较硬的物体衬垫呢?又会是什么较硬的物体呢?
我让一名实习生打开了我的笔记本电脑,在一旁重新审视着现场的情况。从中心现场尸体周围摆放的物体来看,并没有任何一样物体可以作为衬垫物,或者作为衬垫物的同时还能把自身纹路留存下来的。
会不会是凶手自己带来的,然后又带走了?赵永说,可是,天气又不好,下雨天又带锤子,又要带衬垫物的,还真是多此一举啊。
下雨?我叫了一声,把身边的大宝吓了一大跳,对啊!下雨!雨衣可不可以?
雨衣?嗯!雨衣很多都是尼龙加聚氯乙烯的材质。赵永法医说,因为有尼龙的成分,所以质地会比普通纺织品要坚硬很多,那么它的纹路被留下来确实是有可能的。
而且这种纹路,也确实很像是雨衣的惯用纹路。我说完,转头看了看实习生,说,能不能麻烦你跑一趟,去超市挑几件雨衣买回来?
实习生点点头,转身出门。赵永说:记得开发票报销。
不一会儿,实习生就把几件雨衣买了回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雨衣展开,用放大镜观察上面的纹路。
一模一样啊!大宝说,走向规律什么的都一样。
我拿出一把比例尺,量了量,说:大小宽窄也差不多。
用雨衣衬垫,估计是为了防止血喷射出来。赵永说,所以我们在现场基本上只有看到滴落状血迹和血泊,喷溅状血迹很少。
是啊。我说,我开始一直觉得损伤很奇怪,虽然是用光滑平面的金属钝器打击,但是钝器的接触面总是有边缘的。打了十一下,只留有两处挫裂创,这不符合常理。如果是用一件雨衣作为衬垫,那么形成挫裂创的概率确实小了很多。 ↑返回顶部↑
尸体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因为全颅崩裂,所以整个面部都是变形的。死者的颞部皮肤有两处不短的挫裂创,一移动尸体,还有血液从颅腔内往外流。尸体已经经过了系统解剖,包括胸腹腔和盆腔、后背都已经打开检验过。我们这次尸体复核检验,只需要对重点部位,也就是头部进行检验,其他部位则没有再次检验的必要了。
我们沿着原来的切口打开了缝线,头皮里面的颅骨被赵永法医勉强拼凑起来。颅骨的骨折线有多处截断现象,说明头部经受了多次打击。
我把死者颅骨的碎骨片都清理出来,把尽是挫碎、损伤的脑组织也取了出来。脑干部位都有明确的损伤,说明死者的死亡过程非常快。
死者头皮的损伤主要集中于死者的右侧面颅部,可以看到类圆形的皮下出血,说明赵永法医判断是圆形截面的圆锤推断是正确的。我拿起手术刀,把死者右侧有损伤的面部部分的汗毛刮干净。
这是什么?我指着死者面部已经皮革样化的损伤部位说。
人体在生活状态下,虽然皮肤的水分在不断地流失,但是人体也在不断地补充水分,以保持动态平衡。但人体死亡后,摄取水分的能力丧失,血液循环停止,丧失的水分不能得到补充,水分从尸体皮肤较薄的部位或者有表皮剥脱处迅速蒸发,这部分的皮肤干燥,颜色加深,质地变硬,这就是皮革样化的形成机理。
虽然霍骏的头部皮肤只有两处挫裂创,但是其他部位因为被钝器打击,必然形成了表皮剥脱,所以在冷冻数天之后,这几处表皮剥脱的位置开始干燥、颜色加深,表皮剥脱部位的皮肤细节特征开始慢慢展露出来。
什么?赵永不明所以。
损伤表面好像有纹路,很有规律,一条一条的,纵横交错,像是纺织品的纹路一样。大宝眯着眼睛边看边说。
不是好像,是确定。我从勘查箱里拿出放大镜,把损伤表面放大,说,几乎所有打击点的表皮剥脱表面都有规则性的纹路,甚至这两处挫裂创的边缘也一样可以看到。
规律性纹路,这能说明什么?赵永说。
说明接触面的形态。我说。
可是,所有的金属工具,表面都是光滑的啊。赵永说。
我点点头,确实是这样,用金属工具打击人体,却在皮肤上留下纹路的,还真是闻所未闻。可是这么严重的、有规律形态的损伤,一不可能是非金属工具造成的,二不可能是非规律制式工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纹路呢?
会不会是用现场床单、枕巾等东西衬垫打击形成的?大宝说。
大宝的思路诱发了我们的想象。是啊,如果有东西衬垫,就可能把衬垫物的表面形态给印在皮肤上。不过,床单、枕巾之类的纺织品,质地是非常柔软的,即便有很大的暴力挤压,也不可能把柔软的纹路给压在皮肤之上。那,会不会是较硬的物体衬垫呢?又会是什么较硬的物体呢?
我让一名实习生打开了我的笔记本电脑,在一旁重新审视着现场的情况。从中心现场尸体周围摆放的物体来看,并没有任何一样物体可以作为衬垫物,或者作为衬垫物的同时还能把自身纹路留存下来的。
会不会是凶手自己带来的,然后又带走了?赵永说,可是,天气又不好,下雨天又带锤子,又要带衬垫物的,还真是多此一举啊。
下雨?我叫了一声,把身边的大宝吓了一大跳,对啊!下雨!雨衣可不可以?
雨衣?嗯!雨衣很多都是尼龙加聚氯乙烯的材质。赵永法医说,因为有尼龙的成分,所以质地会比普通纺织品要坚硬很多,那么它的纹路被留下来确实是有可能的。
而且这种纹路,也确实很像是雨衣的惯用纹路。我说完,转头看了看实习生,说,能不能麻烦你跑一趟,去超市挑几件雨衣买回来?
实习生点点头,转身出门。赵永说:记得开发票报销。
不一会儿,实习生就把几件雨衣买了回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雨衣展开,用放大镜观察上面的纹路。
一模一样啊!大宝说,走向规律什么的都一样。
我拿出一把比例尺,量了量,说:大小宽窄也差不多。
用雨衣衬垫,估计是为了防止血喷射出来。赵永说,所以我们在现场基本上只有看到滴落状血迹和血泊,喷溅状血迹很少。
是啊。我说,我开始一直觉得损伤很奇怪,虽然是用光滑平面的金属钝器打击,但是钝器的接触面总是有边缘的。打了十一下,只留有两处挫裂创,这不符合常理。如果是用一件雨衣作为衬垫,那么形成挫裂创的概率确实小了很多。 ↑返回顶部↑
第二天一早,我和大宝一组,林涛和陈诗羽一组,韩亮和程子砚一组,各自进行自己的工作。我和大宝以及赵永法医赶赴殡仪馆,对尸体进行复检;林涛和陈诗羽去了现场看看勘查有没有漏洞;而韩亮和程子砚则重新研究监控录像。我特地嘱咐程子砚要认真细致,从程子砚来我们勘查组办的第一起案件开始,我再也不敢小看图侦这个专业了,图侦也有图侦自己的技巧,比我之前想象的只是看监控要厉害多了,掌握技巧的人,比生手的人发现线索的概率要大多了。
尸体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因为全颅崩裂,所以整个面部都是变形的。死者的颞部皮肤有两处不短的挫裂创,一移动尸体,还有血液从颅腔内往外流。尸体已经经过了系统解剖,包括胸腹腔和盆腔、后背都已经打开检验过。我们这次尸体复核检验,只需要对重点部位,也就是头部进行检验,其他部位则没有再次检验的必要了。
我们沿着原来的切口打开了缝线,头皮里面的颅骨被赵永法医勉强拼凑起来。颅骨的骨折线有多处截断现象,说明头部经受了多次打击。
我把死者颅骨的碎骨片都清理出来,把尽是挫碎、损伤的脑组织也取了出来。脑干部位都有明确的损伤,说明死者的死亡过程非常快。
死者头皮的损伤主要集中于死者的右侧面颅部,可以看到类圆形的皮下出血,说明赵永法医判断是圆形截面的圆锤推断是正确的。我拿起手术刀,把死者右侧有损伤的面部部分的汗毛刮干净。
这是什么?我指着死者面部已经皮革样化的损伤部位说。
人体在生活状态下,虽然皮肤的水分在不断地流失,但是人体也在不断地补充水分,以保持动态平衡。但人体死亡后,摄取水分的能力丧失,血液循环停止,丧失的水分不能得到补充,水分从尸体皮肤较薄的部位或者有表皮剥脱处迅速蒸发,这部分的皮肤干燥,颜色加深,质地变硬,这就是皮革样化的形成机理。
虽然霍骏的头部皮肤只有两处挫裂创,但是其他部位因为被钝器打击,必然形成了表皮剥脱,所以在冷冻数天之后,这几处表皮剥脱的位置开始干燥、颜色加深,表皮剥脱部位的皮肤细节特征开始慢慢展露出来。
什么?赵永不明所以。
损伤表面好像有纹路,很有规律,一条一条的,纵横交错,像是纺织品的纹路一样。大宝眯着眼睛边看边说。
不是好像,是确定。我从勘查箱里拿出放大镜,把损伤表面放大,说,几乎所有打击点的表皮剥脱表面都有规则性的纹路,甚至这两处挫裂创的边缘也一样可以看到。
规律性纹路,这能说明什么?赵永说。
说明接触面的形态。我说。
可是,所有的金属工具,表面都是光滑的啊。赵永说。
我点点头,确实是这样,用金属工具打击人体,却在皮肤上留下纹路的,还真是闻所未闻。可是这么严重的、有规律形态的损伤,一不可能是非金属工具造成的,二不可能是非规律制式工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纹路呢?
会不会是用现场床单、枕巾等东西衬垫打击形成的?大宝说。
大宝的思路诱发了我们的想象。是啊,如果有东西衬垫,就可能把衬垫物的表面形态给印在皮肤上。不过,床单、枕巾之类的纺织品,质地是非常柔软的,即便有很大的暴力挤压,也不可能把柔软的纹路给压在皮肤之上。那,会不会是较硬的物体衬垫呢?又会是什么较硬的物体呢?
我让一名实习生打开了我的笔记本电脑,在一旁重新审视着现场的情况。从中心现场尸体周围摆放的物体来看,并没有任何一样物体可以作为衬垫物,或者作为衬垫物的同时还能把自身纹路留存下来的。
会不会是凶手自己带来的,然后又带走了?赵永说,可是,天气又不好,下雨天又带锤子,又要带衬垫物的,还真是多此一举啊。
下雨?我叫了一声,把身边的大宝吓了一大跳,对啊!下雨!雨衣可不可以?
雨衣?嗯!雨衣很多都是尼龙加聚氯乙烯的材质。赵永法医说,因为有尼龙的成分,所以质地会比普通纺织品要坚硬很多,那么它的纹路被留下来确实是有可能的。
而且这种纹路,也确实很像是雨衣的惯用纹路。我说完,转头看了看实习生,说,能不能麻烦你跑一趟,去超市挑几件雨衣买回来?
实习生点点头,转身出门。赵永说:记得开发票报销。
不一会儿,实习生就把几件雨衣买了回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雨衣展开,用放大镜观察上面的纹路。
一模一样啊!大宝说,走向规律什么的都一样。
我拿出一把比例尺,量了量,说:大小宽窄也差不多。
用雨衣衬垫,估计是为了防止血喷射出来。赵永说,所以我们在现场基本上只有看到滴落状血迹和血泊,喷溅状血迹很少。
是啊。我说,我开始一直觉得损伤很奇怪,虽然是用光滑平面的金属钝器打击,但是钝器的接触面总是有边缘的。打了十一下,只留有两处挫裂创,这不符合常理。如果是用一件雨衣作为衬垫,那么形成挫裂创的概率确实小了很多。
尸体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因为全颅崩裂,所以整个面部都是变形的。死者的颞部皮肤有两处不短的挫裂创,一移动尸体,还有血液从颅腔内往外流。尸体已经经过了系统解剖,包括胸腹腔和盆腔、后背都已经打开检验过。我们这次尸体复核检验,只需要对重点部位,也就是头部进行检验,其他部位则没有再次检验的必要了。
我们沿着原来的切口打开了缝线,头皮里面的颅骨被赵永法医勉强拼凑起来。颅骨的骨折线有多处截断现象,说明头部经受了多次打击。
我把死者颅骨的碎骨片都清理出来,把尽是挫碎、损伤的脑组织也取了出来。脑干部位都有明确的损伤,说明死者的死亡过程非常快。
死者头皮的损伤主要集中于死者的右侧面颅部,可以看到类圆形的皮下出血,说明赵永法医判断是圆形截面的圆锤推断是正确的。我拿起手术刀,把死者右侧有损伤的面部部分的汗毛刮干净。
这是什么?我指着死者面部已经皮革样化的损伤部位说。
人体在生活状态下,虽然皮肤的水分在不断地流失,但是人体也在不断地补充水分,以保持动态平衡。但人体死亡后,摄取水分的能力丧失,血液循环停止,丧失的水分不能得到补充,水分从尸体皮肤较薄的部位或者有表皮剥脱处迅速蒸发,这部分的皮肤干燥,颜色加深,质地变硬,这就是皮革样化的形成机理。
虽然霍骏的头部皮肤只有两处挫裂创,但是其他部位因为被钝器打击,必然形成了表皮剥脱,所以在冷冻数天之后,这几处表皮剥脱的位置开始干燥、颜色加深,表皮剥脱部位的皮肤细节特征开始慢慢展露出来。
什么?赵永不明所以。
损伤表面好像有纹路,很有规律,一条一条的,纵横交错,像是纺织品的纹路一样。大宝眯着眼睛边看边说。
不是好像,是确定。我从勘查箱里拿出放大镜,把损伤表面放大,说,几乎所有打击点的表皮剥脱表面都有规则性的纹路,甚至这两处挫裂创的边缘也一样可以看到。
规律性纹路,这能说明什么?赵永说。
说明接触面的形态。我说。
可是,所有的金属工具,表面都是光滑的啊。赵永说。
我点点头,确实是这样,用金属工具打击人体,却在皮肤上留下纹路的,还真是闻所未闻。可是这么严重的、有规律形态的损伤,一不可能是非金属工具造成的,二不可能是非规律制式工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纹路呢?
会不会是用现场床单、枕巾等东西衬垫打击形成的?大宝说。
大宝的思路诱发了我们的想象。是啊,如果有东西衬垫,就可能把衬垫物的表面形态给印在皮肤上。不过,床单、枕巾之类的纺织品,质地是非常柔软的,即便有很大的暴力挤压,也不可能把柔软的纹路给压在皮肤之上。那,会不会是较硬的物体衬垫呢?又会是什么较硬的物体呢?
我让一名实习生打开了我的笔记本电脑,在一旁重新审视着现场的情况。从中心现场尸体周围摆放的物体来看,并没有任何一样物体可以作为衬垫物,或者作为衬垫物的同时还能把自身纹路留存下来的。
会不会是凶手自己带来的,然后又带走了?赵永说,可是,天气又不好,下雨天又带锤子,又要带衬垫物的,还真是多此一举啊。
下雨?我叫了一声,把身边的大宝吓了一大跳,对啊!下雨!雨衣可不可以?
雨衣?嗯!雨衣很多都是尼龙加聚氯乙烯的材质。赵永法医说,因为有尼龙的成分,所以质地会比普通纺织品要坚硬很多,那么它的纹路被留下来确实是有可能的。
而且这种纹路,也确实很像是雨衣的惯用纹路。我说完,转头看了看实习生,说,能不能麻烦你跑一趟,去超市挑几件雨衣买回来?
实习生点点头,转身出门。赵永说:记得开发票报销。
不一会儿,实习生就把几件雨衣买了回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雨衣展开,用放大镜观察上面的纹路。
一模一样啊!大宝说,走向规律什么的都一样。
我拿出一把比例尺,量了量,说:大小宽窄也差不多。
用雨衣衬垫,估计是为了防止血喷射出来。赵永说,所以我们在现场基本上只有看到滴落状血迹和血泊,喷溅状血迹很少。
是啊。我说,我开始一直觉得损伤很奇怪,虽然是用光滑平面的金属钝器打击,但是钝器的接触面总是有边缘的。打了十一下,只留有两处挫裂创,这不符合常理。如果是用一件雨衣作为衬垫,那么形成挫裂创的概率确实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