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可经远舰铁甲堡底缘前后接连了75毫米的拱形防护装甲板,清末将它称为“穹甲”,从名字上也能看得出来,应该是向上拱起的才对,怎么会是凹陷的呢?
分析到这里,楚孑忽然想起釜屋衷道?的记载:“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
“难道?说,整个舰体是倾覆的?”楚孑提出了一种可能。
众人稍稍思索了一下,水哥点?了点?头:“确实?很有?可能,经远舰的姊妹舰‘来远’也是倾覆的。”
说到这,楚孑拿出了之前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大家在昏暗的房间里,一次次地看着这些录像和照片,努力地分辨,最终终于确定,铁甲堡两?侧的装甲板其?横截面为楔形,并且有?部分“肋骨”与其?连接。
这些和图纸上“经远舰”的装甲带底部信息完全相?符,有?了这样直观的证据,大家更加确定了船体是倒扣的状态。
把这一点?弄明白之后,大家又继续从铁甲堡出发,想要弄清楚经远舰的船首是在何处,通过分析,大家得知,经远舰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而是船首宽、船尾窄的梯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之后,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船首的方向在东北偏东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找到船首呢?
因为他?们这次水下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明确经远舰身份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位于船头的船舷两?侧,也就是经远舰的耳台有?两?门口径1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这是整个经远舰与同时?期的其?他?的舰最大的不同,也是特征最明显之处。
当然,耳台的发现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只要确定了耳台的位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经远舰的铭牌!
从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经远舰耳台的克虏伯大炮后面,有?两?个清晰的汉字——“經遠”。
寻找这两?个字,就是整个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只有?它才能确凿的证实?这条沉舰的身份。
而在推测出耳台的位置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更能“精确打击”了,唯一有?点?苦难的是,因为整艘经远舰呈现倒扣的沉态,沉舰的耳台都还在海床之下。
水哥当机立断,决定开始加大抽沙的工作量,不仅要让粤省打捞局一个队伍抽沙,他?还立即调来了两?个小型的抽沙抽泥机,决定让两?个水下考古小队自己组装自己负责,以后就可以三管齐下,把时?间“抢回来”!
……
经过三天的休息,“苏力”终于过去了,一众人又收拾好东西,重新登上了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
也是在这时?候,楚孑听到了一个消息,大连市华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国家某重点?实?验室出现了重大险情,包括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在内的12名队员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台风,冒死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而这最终导致了副所长等三位同志被卷入巨浪,英勇牺牲。
因为同处辽东地区,又有?很多驾驶员都和重工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上船之后,大家先?是对三位牺牲的同志默哀。
楚孑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牺牲”这两?个字不知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战争年代出现,即使是在和平盛世,依然有?诸多为了家国利益的人在做着牺牲,甚至付出生命。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台风的可怕,之前他?还听一些年轻船员抱怨说每次天气不好都要返航,出海还要重新做四锚定位,实?在是太麻烦了。
但?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大家才知道?谨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而这次水下考古工作,除了部分人员感冒和潜水副作用?疾病之外,没?有?受伤和死亡的重大事?故,都是多亏了这种谨慎的作风。
出海后,当天下午大家就决定下潜作业。
但?天公依旧不作美,海上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被风吹起的涌浪几乎有?两?米高。第一组潜水员已经穿好了整套的潜水装备,在平台上等的都热出汗了,风还没?有?变小。
幸好到了傍晚的时?候,整个海面都平静了下来,第一组队员终于下水了。
他?们将按照之前讨论过的沉舰倾覆的情况,进行水下探查,看看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很快,他?们便回到了水面之上。
二人中有?一位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水下考古队员,对于舰体的构造可以说是没?人比他?更熟悉了,他?很快告诉大家他?仅仅靠手摸就摸到了排污管和防撞台,这算是非常标志性的舰体结构,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完全正确。
而这,也说明了另一件事?。
如今海底残存的,其?实?是经远舰的中上层结构,也就是人员的活动层,而非机械层。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层铁皮之下,很可能还沉睡着二百多具经远将士的骸骨。
第112章
大家登上浙奉662号之后, 全员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下潜任务的队员们都在进行着准备,而即使是到了晚上, 所有的下潜任务都结束了,大家仍是没有放松。
最常见的场景, 就是大家围坐在工作平台船尾的过滤箱旁边人工筛选淤泥中可能残存的文?物。 ↑返回顶部↑
分析到这里,楚孑忽然想起釜屋衷道?的记载:“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
“难道?说,整个舰体是倾覆的?”楚孑提出了一种可能。
众人稍稍思索了一下,水哥点?了点?头:“确实?很有?可能,经远舰的姊妹舰‘来远’也是倾覆的。”
说到这,楚孑拿出了之前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大家在昏暗的房间里,一次次地看着这些录像和照片,努力地分辨,最终终于确定,铁甲堡两?侧的装甲板其?横截面为楔形,并且有?部分“肋骨”与其?连接。
这些和图纸上“经远舰”的装甲带底部信息完全相?符,有?了这样直观的证据,大家更加确定了船体是倒扣的状态。
把这一点?弄明白之后,大家又继续从铁甲堡出发,想要弄清楚经远舰的船首是在何处,通过分析,大家得知,经远舰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而是船首宽、船尾窄的梯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之后,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船首的方向在东北偏东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找到船首呢?
因为他?们这次水下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明确经远舰身份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位于船头的船舷两?侧,也就是经远舰的耳台有?两?门口径1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这是整个经远舰与同时?期的其?他?的舰最大的不同,也是特征最明显之处。
当然,耳台的发现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只要确定了耳台的位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经远舰的铭牌!
从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经远舰耳台的克虏伯大炮后面,有?两?个清晰的汉字——“經遠”。
寻找这两?个字,就是整个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只有?它才能确凿的证实?这条沉舰的身份。
而在推测出耳台的位置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更能“精确打击”了,唯一有?点?苦难的是,因为整艘经远舰呈现倒扣的沉态,沉舰的耳台都还在海床之下。
水哥当机立断,决定开始加大抽沙的工作量,不仅要让粤省打捞局一个队伍抽沙,他?还立即调来了两?个小型的抽沙抽泥机,决定让两?个水下考古小队自己组装自己负责,以后就可以三管齐下,把时?间“抢回来”!
……
经过三天的休息,“苏力”终于过去了,一众人又收拾好东西,重新登上了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
也是在这时?候,楚孑听到了一个消息,大连市华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国家某重点?实?验室出现了重大险情,包括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在内的12名队员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台风,冒死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而这最终导致了副所长等三位同志被卷入巨浪,英勇牺牲。
因为同处辽东地区,又有?很多驾驶员都和重工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上船之后,大家先?是对三位牺牲的同志默哀。
楚孑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牺牲”这两?个字不知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战争年代出现,即使是在和平盛世,依然有?诸多为了家国利益的人在做着牺牲,甚至付出生命。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台风的可怕,之前他?还听一些年轻船员抱怨说每次天气不好都要返航,出海还要重新做四锚定位,实?在是太麻烦了。
但?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大家才知道?谨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而这次水下考古工作,除了部分人员感冒和潜水副作用?疾病之外,没?有?受伤和死亡的重大事?故,都是多亏了这种谨慎的作风。
出海后,当天下午大家就决定下潜作业。
但?天公依旧不作美,海上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被风吹起的涌浪几乎有?两?米高。第一组潜水员已经穿好了整套的潜水装备,在平台上等的都热出汗了,风还没?有?变小。
幸好到了傍晚的时?候,整个海面都平静了下来,第一组队员终于下水了。
他?们将按照之前讨论过的沉舰倾覆的情况,进行水下探查,看看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很快,他?们便回到了水面之上。
二人中有?一位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水下考古队员,对于舰体的构造可以说是没?人比他?更熟悉了,他?很快告诉大家他?仅仅靠手摸就摸到了排污管和防撞台,这算是非常标志性的舰体结构,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完全正确。
而这,也说明了另一件事?。
如今海底残存的,其?实?是经远舰的中上层结构,也就是人员的活动层,而非机械层。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层铁皮之下,很可能还沉睡着二百多具经远将士的骸骨。
第112章
大家登上浙奉662号之后, 全员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下潜任务的队员们都在进行着准备,而即使是到了晚上, 所有的下潜任务都结束了,大家仍是没有放松。
最常见的场景, 就是大家围坐在工作平台船尾的过滤箱旁边人工筛选淤泥中可能残存的文?物。 ↑返回顶部↑
可经远舰铁甲堡底缘前后接连了75毫米的拱形防护装甲板,清末将它称为“穹甲”,从名字上也能看得出来,应该是向上拱起的才对,怎么会是凹陷的呢?
分析到这里,楚孑忽然想起釜屋衷道?的记载:“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
“难道?说,整个舰体是倾覆的?”楚孑提出了一种可能。
众人稍稍思索了一下,水哥点?了点?头:“确实?很有?可能,经远舰的姊妹舰‘来远’也是倾覆的。”
说到这,楚孑拿出了之前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大家在昏暗的房间里,一次次地看着这些录像和照片,努力地分辨,最终终于确定,铁甲堡两?侧的装甲板其?横截面为楔形,并且有?部分“肋骨”与其?连接。
这些和图纸上“经远舰”的装甲带底部信息完全相?符,有?了这样直观的证据,大家更加确定了船体是倒扣的状态。
把这一点?弄明白之后,大家又继续从铁甲堡出发,想要弄清楚经远舰的船首是在何处,通过分析,大家得知,经远舰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而是船首宽、船尾窄的梯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之后,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船首的方向在东北偏东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找到船首呢?
因为他?们这次水下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明确经远舰身份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位于船头的船舷两?侧,也就是经远舰的耳台有?两?门口径1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这是整个经远舰与同时?期的其?他?的舰最大的不同,也是特征最明显之处。
当然,耳台的发现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只要确定了耳台的位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经远舰的铭牌!
从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经远舰耳台的克虏伯大炮后面,有?两?个清晰的汉字——“經遠”。
寻找这两?个字,就是整个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只有?它才能确凿的证实?这条沉舰的身份。
而在推测出耳台的位置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更能“精确打击”了,唯一有?点?苦难的是,因为整艘经远舰呈现倒扣的沉态,沉舰的耳台都还在海床之下。
水哥当机立断,决定开始加大抽沙的工作量,不仅要让粤省打捞局一个队伍抽沙,他?还立即调来了两?个小型的抽沙抽泥机,决定让两?个水下考古小队自己组装自己负责,以后就可以三管齐下,把时?间“抢回来”!
……
经过三天的休息,“苏力”终于过去了,一众人又收拾好东西,重新登上了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
也是在这时?候,楚孑听到了一个消息,大连市华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国家某重点?实?验室出现了重大险情,包括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在内的12名队员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台风,冒死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而这最终导致了副所长等三位同志被卷入巨浪,英勇牺牲。
因为同处辽东地区,又有?很多驾驶员都和重工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上船之后,大家先?是对三位牺牲的同志默哀。
楚孑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牺牲”这两?个字不知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战争年代出现,即使是在和平盛世,依然有?诸多为了家国利益的人在做着牺牲,甚至付出生命。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台风的可怕,之前他?还听一些年轻船员抱怨说每次天气不好都要返航,出海还要重新做四锚定位,实?在是太麻烦了。
但?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大家才知道?谨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而这次水下考古工作,除了部分人员感冒和潜水副作用?疾病之外,没?有?受伤和死亡的重大事?故,都是多亏了这种谨慎的作风。
出海后,当天下午大家就决定下潜作业。
但?天公依旧不作美,海上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被风吹起的涌浪几乎有?两?米高。第一组潜水员已经穿好了整套的潜水装备,在平台上等的都热出汗了,风还没?有?变小。
幸好到了傍晚的时?候,整个海面都平静了下来,第一组队员终于下水了。
他?们将按照之前讨论过的沉舰倾覆的情况,进行水下探查,看看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很快,他?们便回到了水面之上。
二人中有?一位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水下考古队员,对于舰体的构造可以说是没?人比他?更熟悉了,他?很快告诉大家他?仅仅靠手摸就摸到了排污管和防撞台,这算是非常标志性的舰体结构,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完全正确。
而这,也说明了另一件事?。
如今海底残存的,其?实?是经远舰的中上层结构,也就是人员的活动层,而非机械层。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层铁皮之下,很可能还沉睡着二百多具经远将士的骸骨。
第112章
大家登上浙奉662号之后, 全员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下潜任务的队员们都在进行着准备,而即使是到了晚上, 所有的下潜任务都结束了,大家仍是没有放松。
最常见的场景, 就是大家围坐在工作平台船尾的过滤箱旁边人工筛选淤泥中可能残存的文?物。
分析到这里,楚孑忽然想起釜屋衷道?的记载:“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
“难道?说,整个舰体是倾覆的?”楚孑提出了一种可能。
众人稍稍思索了一下,水哥点?了点?头:“确实?很有?可能,经远舰的姊妹舰‘来远’也是倾覆的。”
说到这,楚孑拿出了之前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大家在昏暗的房间里,一次次地看着这些录像和照片,努力地分辨,最终终于确定,铁甲堡两?侧的装甲板其?横截面为楔形,并且有?部分“肋骨”与其?连接。
这些和图纸上“经远舰”的装甲带底部信息完全相?符,有?了这样直观的证据,大家更加确定了船体是倒扣的状态。
把这一点?弄明白之后,大家又继续从铁甲堡出发,想要弄清楚经远舰的船首是在何处,通过分析,大家得知,经远舰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而是船首宽、船尾窄的梯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之后,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船首的方向在东北偏东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找到船首呢?
因为他?们这次水下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明确经远舰身份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位于船头的船舷两?侧,也就是经远舰的耳台有?两?门口径1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这是整个经远舰与同时?期的其?他?的舰最大的不同,也是特征最明显之处。
当然,耳台的发现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只要确定了耳台的位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经远舰的铭牌!
从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经远舰耳台的克虏伯大炮后面,有?两?个清晰的汉字——“經遠”。
寻找这两?个字,就是整个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只有?它才能确凿的证实?这条沉舰的身份。
而在推测出耳台的位置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更能“精确打击”了,唯一有?点?苦难的是,因为整艘经远舰呈现倒扣的沉态,沉舰的耳台都还在海床之下。
水哥当机立断,决定开始加大抽沙的工作量,不仅要让粤省打捞局一个队伍抽沙,他?还立即调来了两?个小型的抽沙抽泥机,决定让两?个水下考古小队自己组装自己负责,以后就可以三管齐下,把时?间“抢回来”!
……
经过三天的休息,“苏力”终于过去了,一众人又收拾好东西,重新登上了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
也是在这时?候,楚孑听到了一个消息,大连市华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国家某重点?实?验室出现了重大险情,包括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在内的12名队员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台风,冒死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而这最终导致了副所长等三位同志被卷入巨浪,英勇牺牲。
因为同处辽东地区,又有?很多驾驶员都和重工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上船之后,大家先?是对三位牺牲的同志默哀。
楚孑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牺牲”这两?个字不知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战争年代出现,即使是在和平盛世,依然有?诸多为了家国利益的人在做着牺牲,甚至付出生命。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台风的可怕,之前他?还听一些年轻船员抱怨说每次天气不好都要返航,出海还要重新做四锚定位,实?在是太麻烦了。
但?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大家才知道?谨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而这次水下考古工作,除了部分人员感冒和潜水副作用?疾病之外,没?有?受伤和死亡的重大事?故,都是多亏了这种谨慎的作风。
出海后,当天下午大家就决定下潜作业。
但?天公依旧不作美,海上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被风吹起的涌浪几乎有?两?米高。第一组潜水员已经穿好了整套的潜水装备,在平台上等的都热出汗了,风还没?有?变小。
幸好到了傍晚的时?候,整个海面都平静了下来,第一组队员终于下水了。
他?们将按照之前讨论过的沉舰倾覆的情况,进行水下探查,看看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很快,他?们便回到了水面之上。
二人中有?一位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水下考古队员,对于舰体的构造可以说是没?人比他?更熟悉了,他?很快告诉大家他?仅仅靠手摸就摸到了排污管和防撞台,这算是非常标志性的舰体结构,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完全正确。
而这,也说明了另一件事?。
如今海底残存的,其?实?是经远舰的中上层结构,也就是人员的活动层,而非机械层。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层铁皮之下,很可能还沉睡着二百多具经远将士的骸骨。
第112章
大家登上浙奉662号之后, 全员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下潜任务的队员们都在进行着准备,而即使是到了晚上, 所有的下潜任务都结束了,大家仍是没有放松。
最常见的场景, 就是大家围坐在工作平台船尾的过滤箱旁边人工筛选淤泥中可能残存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