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0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斥候一路跟着他从洛阳走到这里,对此已见怪不怪,诚实回复道:“将军利害,这都能算出来,王敦主力的确往东去了,但王敦自己带了一支军队南下,看方向,是冲着豫章去的。”
    赵申收起龟甲,“那我算准了一半,四舍五入,便算是算准了,好了,整军,我们去会一会这位王将军!”
    请假条
    今天有事外出,所以请假一天
    第1209章 大势所趋
    赵申和祖逖在江北汇合之后,祖逖将中军先锋交给赵申来打,他从另一路渡江进入江南。
    和轻骑打游击,深入敌营四处惹火的赵实不同,赵申这边前锋将军是要实打实的把王敦手里的城池打下来,交托人管理后才能更进一步的。
    需要和中军、后军紧密的联系,因此,他手上有单独的一台电台和简易发电机,可以单独和赵含章、祖逖联系。
    只不过他打法清奇,不喜欢稳扎稳打的往下推,而是喜欢只攻要塞之地,且迂回作战,反过来孤立一些战力不高,或是被迫投靠王敦,但抵抗意志不坚决的官员。
    在他们意识到孤立无援,打不过时,后方大军又将至,他们便会举城投降。
    对后军来说,这简直是送人头和送军功,后军捡城池捡得不亦乐乎。
    所以赵申和军队关系良好,每每需要补充粮草、军备和战斗人员,他们都能快速响应,绝不拖沓。
    让祖逖侧目的是,他这样的打法,伤亡竟也不大,到现在,他才补充一次兵员,送下来的多是伤兵。
    因为攻城速度快,军队行进路线飘忽不定,王敦已失民心,群众基础极差,这让他一时摸不着这支军队的底细。
    但屁股后面跟着一支赵家军他还是知道的,哪怕他已经决定放弃江南,转战广州,也不能允许自己的权威被如此挑战。
    且,自从赵家军渡江之后,他也需要一场大战来鼓舞士气。
    王敦为此放出假消息,并示意部将从广昌县败走,让他们通过,他则带着兵马在广昌至鄡阳的中途伏击。
    赵申依旧神神叨叨的,但攻下广昌县后他没有算卦,而是连派出五路斥候,让他们沿途查探。
    五路斥候什么都没探到。
    赵申皱眉,下令道:“再探!”
    再探也没探出什么异常来。
    赵申想了想,还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假若路上有伏军……他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决定多费些力气,于是派平信带两千人大张旗鼓的绕路去鄱阳,他则带大军悄悄的往东南方向去乐安。
    王敦没伏击到人,但也不气馁,直接带着大军抄近道去鄱阳阻击。
    双方在鄱阳郊外遭遇,打了一场,平信就只有两千人,机动性强,他又不需要一定要打赢,将军给他的命令是,“保存下最大战斗力。”
    于是他在发现打不过之后,找到机会就鸣金收兵,转身跑了。
    因为他们只有两千人在此,而此前他们声势浩大,王敦怀疑前方有埋伏,这两千人是在佯败,请君入瓮,所以他拦下部将道:“穷寇莫追,我们回鄱阳。”
    当务之急是南昌,得把豫章郡的南昌攻打下来,好率领大军南下
    平信见他们不追了,就又悄咪咪的跟在他们身后,时不时的出现骚扰他们一下,他们一回头,他就跑。
    这让王敦的部将更加确信赵申是想请君入瓮,但王敦有些怀疑,扭头问斥候,“可有查探到他们的大军?”
    斥候道:“当与他们在一处,我等查探过他们离开后的痕迹,土灶数量当能供应四万人左右。”
    王敦眉头皱得更紧了,片刻后脸色一变,叫道:“不好,他这是声东击西。”
    如果他们还有四万多人,怎么可能每次跑来攻击他们都是同一拨人?
    有时一天还跑过来挑衅两次。
    王敦每次都是派部将出战,但他每次都会督战,他记性好,对这支时不时冒出来的像老鼠一样的军队很眼熟了。
    “大军不在此处,这两千人是为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他们……”王敦的脑子飞速运转,很快想到了余汗县,咬牙道:“他们当是去了乐安,从乐安转道去余汗,再从余汗去南昌……”
    那就近很多了,而且,恰好避开了他的势力范围。
    乐安县县令没有投降王敦,而是撕毁王敦写来的信,然后还公开上疏琅琊王,说王敦是乱臣贼子。
    王敦当时注意力都在建康,想着他只要打下建康,这些小县令再反对也没用,因此没答理这些反对他的小县令。
    没想到,当时的放过却应在了今日。
    王敦立即留下一部人阻击这两千人,命令大军极速前进,要在两天之内到达南昌。
    而此时,赵申已经在乐安县县令的帮助下从乐安和鄱阳间穿过,到达余汗,这里驻扎了戴渊的一部分军队,他可以从这里穿过去往南昌。
    但这时候赵申已经不急了,他当着王敦到南昌城外,到时候他和戴家军从余汗往南昌一包,这才是请君入瓮。
    祖逖收到赵申的电报时甚是满意,当即命还留在江北的大军渡江,然后分三路,两路去往江东追击王敦主力,一路则和赵驹、米策和王仪风一起收复江南被王敦占去的城池。
    六路大军在江南江东穿梭,把赵申没攻下的城池攻下接管过来,将其连成一片。
    祖逖甚是强势,不仅江南,吴郡一带被本地门阀士族掌控的地方也被进入。
    这些地方的驻军多听从于周氏,当下周氏的当家人叫周玘。
    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吴国名臣,其父周处吴亡后入晋,官至御史中丞,他此时也在建康,赵家军入城之后,他就一直被迫留在城中了。
    祖逖请他护送琅琊王一家进京。
    周玘为人谨慎,知道这件事不好拒绝,就答应了下来。
    临走前,他要给家人写一封信。
    祖逖欣然答应。
    周玘的信送回义兴,一直对过境的王敦大军不搭理的周家军突然对王敦大军出手,阻拦了他们的去路,赵实很快就追了上来,并给后军留下信息。
    两路后军很快追了上来。
    周玘的信送出去,和琅琊王一家及王导渡江时,看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还是忍不住叹息一声。
    天下分合似乎有天道左右,只不知,他和周氏的前程是否也被命运注定呢?
    在看到赵家军有序的渡江后,建康城内外的百姓会好奇的去看热闹,会热烈的讨论这件事,神态间却不见反感和厌恶,当时他便知,周氏该顺应时势选择赵含章了。
    所以祖逖“请”他留在建康城中保护琅琊王,以防备王敦的刺客时,他没有想过要逃走,而是顺势留了下来。
    第1210章 回京
    民心这东西,看不着,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周玘在赵家军渡江之后就感受到了江南百姓对他们的包容,甚至是欢迎和喜爱。
    这是琅琊王一行人到江南时所没有的。
    司马睿南下两年,本地的门阀士族大多接受了他,但普通百姓普遍无感,甚至有不少人心生抵触和厌恶。
    周玘知道为什么,这些北方人大量南迁,有很多南人的生意变好了,因此欢迎他们;但更多的南人发现,自北人南迁后,他们的土地在变少,劳作在变多,收益却没有增加。
    而且,王敦和司马睿为了准备抵抗江北的势力,这一年在江南招募了大量的兵员。
    在有些地方,招募不到的,直接发兵役。
    此时虽还未到民怨沸腾的地步,但民间的抱怨声也不少,而且,自秦汉一统之后,华夏人对统一和平有一种刻在血脉里的执念。
    很多百姓虽不识字,却也坚信,若要长江两岸和平、安定,务须统一。
    司马睿到时,周玘没有感受到百姓的那股迫切,王导行事温和,愿意让出更多的利益给他们南方士族,他也没有从士族们身上感受到对司马睿的拥护。
    比如他。
    所以当他在赵家军渡江后感受到百姓的那股迫切,以及各门阀家主对祖逖的顺从,对洛阳赵含章的向往时,他心中就做了决定。
    周氏乃江南士族的领头人,他手中掌握着江南士族中最多的兵力,最大的兵权。
    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江南各门阀士族。
    周玘前脚跟着琅琊王上船,后脚江、陆等家家主也收拾东西渡江去,远远缀在他们队伍后面前往洛阳。
    而逃难到江南的北方士族,只要还有余力的,也都包袱款款的跟上,因不知前路如何,故把家人暂时留在江南。
    还有些因战乱逃亡落魄下来的士族,他们也趁此机会混入队伍之中,厚着脸皮请求一些故旧之家支援,帮助他们一起回到洛阳。
    都知道赵含章求贤若渴,洛阳又有招贤考,所以士子们即便落魄,依旧信心满满,觉得只要到达洛阳,让赵含章看到他们的才华,他们就可以出人头地。
    因此,琅琊王和王导渡江之后,发现跟在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越来越庞大。
    司马睿忍不住撩起帘子探头往后看,官道漫漫,两边树木葱茏,一眼望去,跟在后面的行人中偶尔夹杂着马车、骡车、驴车和牛车,时不时的还有人骑着马从官道下的草地上驰过,卷起灰尘漫天,更远的地方他就看不到了。
    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司马睿是第二次看见了,第一次是在南逃时,当时也有大量的士族百姓跟在他身后。
    但当时每个人脸上都是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就是他,也对自己的选择一再质疑,显得犹豫不定。
    可现在,跟在他身后的人脸上都带着向往的表情,眼睛明亮的盯着前方,坚定不移的朝前走。
    即便他们中间隔着一支护卫的赵家军,他依然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希望和昂扬。
    司马睿眼眶一红,备受打击,放下帘子后在位置上坐正,但肩膀和腰背还是没忍住垮下来,轻轻地靠在车壁上。
    一旁捧着书认真看的司马绍感受到了父亲的低落,他就放下书,也撩起帘子往外看。
    只一眼他就明白了,放下帘子和父亲道:“父亲应该感到高兴,我们的能力不足以使他们和平幸福,如今重担卸下,压力也就没有了。”
    司马睿一想也是,心情好了许多,“也是,只是以后家族荣兴就要靠你了。”
    司马绍颔首,“父亲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
    司马绍的沉稳给了司马睿莫大的信心,他呼出一口气,一脸欣慰和信赖的看着他,好了,这下他的压力彻底给出去了。
    护卫司马睿一行的赵家军并不阻拦跟在队伍后面的人,偶尔发生意外时,还会分出一部分兵力来维持秩序。
    一些骨头比较硬,或是没有故旧愿意帮扶的士子见状,干脆找上来请求赵家军的帮忙。
    护卫参军平义想了想,让他们跟着护卫军一起用饭,一日两餐,将士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晚上要是露营也会分给他们一些被褥,容许他们驻扎在军队左右。
    投靠而来的士子越来越多,但平义也不是谁都收留的,要是说不出自家的来历,背不出几页的族谱,或是衣著穿戴看着还好的,他都是不帮忙的。
    即便如此,被他收留的士子也越来越多。
    然后临近洛阳时,某一天夜里,安静下来的露营外围突然发出惨叫声,然后一阵嘈杂,但很快嘈杂声就散去,地上则是多出了八具尸体。
    黑夜中接连亮起火把,露宿在不远处的各世家家主都派人过来查问情况。
    平义当着来人的面将刀上的血擦在尸体身上,和他们笑道:“不是什么大事,只是逆贼王敦派了刺客来谋杀琅琊王,被我等拿下了。” ↑返回顶部↑
    斥候一路跟着他从洛阳走到这里,对此已见怪不怪,诚实回复道:“将军利害,这都能算出来,王敦主力的确往东去了,但王敦自己带了一支军队南下,看方向,是冲着豫章去的。”
    赵申收起龟甲,“那我算准了一半,四舍五入,便算是算准了,好了,整军,我们去会一会这位王将军!”
    请假条
    今天有事外出,所以请假一天
    第1209章 大势所趋
    赵申和祖逖在江北汇合之后,祖逖将中军先锋交给赵申来打,他从另一路渡江进入江南。
    和轻骑打游击,深入敌营四处惹火的赵实不同,赵申这边前锋将军是要实打实的把王敦手里的城池打下来,交托人管理后才能更进一步的。
    需要和中军、后军紧密的联系,因此,他手上有单独的一台电台和简易发电机,可以单独和赵含章、祖逖联系。
    只不过他打法清奇,不喜欢稳扎稳打的往下推,而是喜欢只攻要塞之地,且迂回作战,反过来孤立一些战力不高,或是被迫投靠王敦,但抵抗意志不坚决的官员。
    在他们意识到孤立无援,打不过时,后方大军又将至,他们便会举城投降。
    对后军来说,这简直是送人头和送军功,后军捡城池捡得不亦乐乎。
    所以赵申和军队关系良好,每每需要补充粮草、军备和战斗人员,他们都能快速响应,绝不拖沓。
    让祖逖侧目的是,他这样的打法,伤亡竟也不大,到现在,他才补充一次兵员,送下来的多是伤兵。
    因为攻城速度快,军队行进路线飘忽不定,王敦已失民心,群众基础极差,这让他一时摸不着这支军队的底细。
    但屁股后面跟着一支赵家军他还是知道的,哪怕他已经决定放弃江南,转战广州,也不能允许自己的权威被如此挑战。
    且,自从赵家军渡江之后,他也需要一场大战来鼓舞士气。
    王敦为此放出假消息,并示意部将从广昌县败走,让他们通过,他则带着兵马在广昌至鄡阳的中途伏击。
    赵申依旧神神叨叨的,但攻下广昌县后他没有算卦,而是连派出五路斥候,让他们沿途查探。
    五路斥候什么都没探到。
    赵申皱眉,下令道:“再探!”
    再探也没探出什么异常来。
    赵申想了想,还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假若路上有伏军……他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决定多费些力气,于是派平信带两千人大张旗鼓的绕路去鄱阳,他则带大军悄悄的往东南方向去乐安。
    王敦没伏击到人,但也不气馁,直接带着大军抄近道去鄱阳阻击。
    双方在鄱阳郊外遭遇,打了一场,平信就只有两千人,机动性强,他又不需要一定要打赢,将军给他的命令是,“保存下最大战斗力。”
    于是他在发现打不过之后,找到机会就鸣金收兵,转身跑了。
    因为他们只有两千人在此,而此前他们声势浩大,王敦怀疑前方有埋伏,这两千人是在佯败,请君入瓮,所以他拦下部将道:“穷寇莫追,我们回鄱阳。”
    当务之急是南昌,得把豫章郡的南昌攻打下来,好率领大军南下
    平信见他们不追了,就又悄咪咪的跟在他们身后,时不时的出现骚扰他们一下,他们一回头,他就跑。
    这让王敦的部将更加确信赵申是想请君入瓮,但王敦有些怀疑,扭头问斥候,“可有查探到他们的大军?”
    斥候道:“当与他们在一处,我等查探过他们离开后的痕迹,土灶数量当能供应四万人左右。”
    王敦眉头皱得更紧了,片刻后脸色一变,叫道:“不好,他这是声东击西。”
    如果他们还有四万多人,怎么可能每次跑来攻击他们都是同一拨人?
    有时一天还跑过来挑衅两次。
    王敦每次都是派部将出战,但他每次都会督战,他记性好,对这支时不时冒出来的像老鼠一样的军队很眼熟了。
    “大军不在此处,这两千人是为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他们……”王敦的脑子飞速运转,很快想到了余汗县,咬牙道:“他们当是去了乐安,从乐安转道去余汗,再从余汗去南昌……”
    那就近很多了,而且,恰好避开了他的势力范围。
    乐安县县令没有投降王敦,而是撕毁王敦写来的信,然后还公开上疏琅琊王,说王敦是乱臣贼子。
    王敦当时注意力都在建康,想着他只要打下建康,这些小县令再反对也没用,因此没答理这些反对他的小县令。
    没想到,当时的放过却应在了今日。
    王敦立即留下一部人阻击这两千人,命令大军极速前进,要在两天之内到达南昌。
    而此时,赵申已经在乐安县县令的帮助下从乐安和鄱阳间穿过,到达余汗,这里驻扎了戴渊的一部分军队,他可以从这里穿过去往南昌。
    但这时候赵申已经不急了,他当着王敦到南昌城外,到时候他和戴家军从余汗往南昌一包,这才是请君入瓮。
    祖逖收到赵申的电报时甚是满意,当即命还留在江北的大军渡江,然后分三路,两路去往江东追击王敦主力,一路则和赵驹、米策和王仪风一起收复江南被王敦占去的城池。
    六路大军在江南江东穿梭,把赵申没攻下的城池攻下接管过来,将其连成一片。
    祖逖甚是强势,不仅江南,吴郡一带被本地门阀士族掌控的地方也被进入。
    这些地方的驻军多听从于周氏,当下周氏的当家人叫周玘。
    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吴国名臣,其父周处吴亡后入晋,官至御史中丞,他此时也在建康,赵家军入城之后,他就一直被迫留在城中了。
    祖逖请他护送琅琊王一家进京。
    周玘为人谨慎,知道这件事不好拒绝,就答应了下来。
    临走前,他要给家人写一封信。
    祖逖欣然答应。
    周玘的信送回义兴,一直对过境的王敦大军不搭理的周家军突然对王敦大军出手,阻拦了他们的去路,赵实很快就追了上来,并给后军留下信息。
    两路后军很快追了上来。
    周玘的信送出去,和琅琊王一家及王导渡江时,看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还是忍不住叹息一声。
    天下分合似乎有天道左右,只不知,他和周氏的前程是否也被命运注定呢?
    在看到赵家军有序的渡江后,建康城内外的百姓会好奇的去看热闹,会热烈的讨论这件事,神态间却不见反感和厌恶,当时他便知,周氏该顺应时势选择赵含章了。
    所以祖逖“请”他留在建康城中保护琅琊王,以防备王敦的刺客时,他没有想过要逃走,而是顺势留了下来。
    第1210章 回京
    民心这东西,看不着,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周玘在赵家军渡江之后就感受到了江南百姓对他们的包容,甚至是欢迎和喜爱。
    这是琅琊王一行人到江南时所没有的。
    司马睿南下两年,本地的门阀士族大多接受了他,但普通百姓普遍无感,甚至有不少人心生抵触和厌恶。
    周玘知道为什么,这些北方人大量南迁,有很多南人的生意变好了,因此欢迎他们;但更多的南人发现,自北人南迁后,他们的土地在变少,劳作在变多,收益却没有增加。
    而且,王敦和司马睿为了准备抵抗江北的势力,这一年在江南招募了大量的兵员。
    在有些地方,招募不到的,直接发兵役。
    此时虽还未到民怨沸腾的地步,但民间的抱怨声也不少,而且,自秦汉一统之后,华夏人对统一和平有一种刻在血脉里的执念。
    很多百姓虽不识字,却也坚信,若要长江两岸和平、安定,务须统一。
    司马睿到时,周玘没有感受到百姓的那股迫切,王导行事温和,愿意让出更多的利益给他们南方士族,他也没有从士族们身上感受到对司马睿的拥护。
    比如他。
    所以当他在赵家军渡江后感受到百姓的那股迫切,以及各门阀家主对祖逖的顺从,对洛阳赵含章的向往时,他心中就做了决定。
    周氏乃江南士族的领头人,他手中掌握着江南士族中最多的兵力,最大的兵权。
    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江南各门阀士族。
    周玘前脚跟着琅琊王上船,后脚江、陆等家家主也收拾东西渡江去,远远缀在他们队伍后面前往洛阳。
    而逃难到江南的北方士族,只要还有余力的,也都包袱款款的跟上,因不知前路如何,故把家人暂时留在江南。
    还有些因战乱逃亡落魄下来的士族,他们也趁此机会混入队伍之中,厚着脸皮请求一些故旧之家支援,帮助他们一起回到洛阳。
    都知道赵含章求贤若渴,洛阳又有招贤考,所以士子们即便落魄,依旧信心满满,觉得只要到达洛阳,让赵含章看到他们的才华,他们就可以出人头地。
    因此,琅琊王和王导渡江之后,发现跟在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越来越庞大。
    司马睿忍不住撩起帘子探头往后看,官道漫漫,两边树木葱茏,一眼望去,跟在后面的行人中偶尔夹杂着马车、骡车、驴车和牛车,时不时的还有人骑着马从官道下的草地上驰过,卷起灰尘漫天,更远的地方他就看不到了。
    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司马睿是第二次看见了,第一次是在南逃时,当时也有大量的士族百姓跟在他身后。
    但当时每个人脸上都是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就是他,也对自己的选择一再质疑,显得犹豫不定。
    可现在,跟在他身后的人脸上都带着向往的表情,眼睛明亮的盯着前方,坚定不移的朝前走。
    即便他们中间隔着一支护卫的赵家军,他依然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希望和昂扬。
    司马睿眼眶一红,备受打击,放下帘子后在位置上坐正,但肩膀和腰背还是没忍住垮下来,轻轻地靠在车壁上。
    一旁捧着书认真看的司马绍感受到了父亲的低落,他就放下书,也撩起帘子往外看。
    只一眼他就明白了,放下帘子和父亲道:“父亲应该感到高兴,我们的能力不足以使他们和平幸福,如今重担卸下,压力也就没有了。”
    司马睿一想也是,心情好了许多,“也是,只是以后家族荣兴就要靠你了。”
    司马绍颔首,“父亲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
    司马绍的沉稳给了司马睿莫大的信心,他呼出一口气,一脸欣慰和信赖的看着他,好了,这下他的压力彻底给出去了。
    护卫司马睿一行的赵家军并不阻拦跟在队伍后面的人,偶尔发生意外时,还会分出一部分兵力来维持秩序。
    一些骨头比较硬,或是没有故旧愿意帮扶的士子见状,干脆找上来请求赵家军的帮忙。
    护卫参军平义想了想,让他们跟着护卫军一起用饭,一日两餐,将士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晚上要是露营也会分给他们一些被褥,容许他们驻扎在军队左右。
    投靠而来的士子越来越多,但平义也不是谁都收留的,要是说不出自家的来历,背不出几页的族谱,或是衣著穿戴看着还好的,他都是不帮忙的。
    即便如此,被他收留的士子也越来越多。
    然后临近洛阳时,某一天夜里,安静下来的露营外围突然发出惨叫声,然后一阵嘈杂,但很快嘈杂声就散去,地上则是多出了八具尸体。
    黑夜中接连亮起火把,露宿在不远处的各世家家主都派人过来查问情况。
    平义当着来人的面将刀上的血擦在尸体身上,和他们笑道:“不是什么大事,只是逆贼王敦派了刺客来谋杀琅琊王,被我等拿下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