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6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主要还是针对新的研究内容感到郁闷,一辈子研究弦理论,甚至把弦理论发展到公认的‘大一统’理论,结果出现了一个和弦理论对立的新理论。
    这个新理论不仅仅是理论,还能联系实验提前做预测。
    爱德华-威腾大致看了下内容,基本上已经肯定了论证过程,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的研究,论证的严谨性不用质疑。
    其中和湮灭理论相关的部分,依旧是对湮灭力的基础定义。
    爱德华-威腾能轻易在最开始的数学部分就读懂核心内容——湮灭力的维度要高于其他三种微观作用力。
    后续的一些数学体系,则和弦理论部分研究存在冲突。
    如果最终实验证明结论是正确的,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湮灭力很可能是存在的。
    虽然包括上一次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缺失’,以及现在分析的新粒子,都只是对湮灭力的侧面论证,都只是以存在湮灭力为假设,并对湮灭力给出基础的定义,可若是能连续预测实验验证,次数多了自然能证明湮灭力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就在这里。
    湮灭理论的基础定义和弦理论存在部分的冲突。
    如果湮灭力被证明真实存在,岂不是反向证明弦理论是错误的?
    一辈子从事弦理论的研究,结果弦理论被其他人证明是错误的,爱德华-威腾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他长长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找出了一封手写的信件。
    这封信来自保罗菲尔-琼斯,是他去中国前写的。
    爱德华-威腾打开了信件,只见上面写着,“尊敬的威腾先生。
    弦理论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大的危机,湮灭理论是弦理论最大的挑战。
    所以我决定去西海大学研究湮灭理论。
    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知道一句话很有哲学意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意思就是说,必须要了解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去研究湮灭理论,才能找出湮灭理论的问题……”
    看着信件上的内容,爱德华-威腾不由的点了点头,思考着,“难道这就是保罗的方法?有研究成果,公布出来……”
    “然后,实验会证明没有任何发现?到时候,研究是错误的,湮灭力高维度的定义,自然也是错误的。”
    “再深入去分析,也许其他定义也是错误的,用弦理论替代的解释才说得通……”
    虽然感觉推断的有些不靠谱,但爱德华-威腾还是有些期待。
    因为他相信保罗菲尔-琼斯。
    保罗菲尔-琼斯对弦理论的狂热,可完全不亚于年轻时的自己!
    ……
    可不止爱德华-威腾一个人关注实验验证。
    当论文真正发表出来以后,就被很多人注意到了,《宇宙与微观物理》是最顶尖的量子物理学术期刊,领域内订购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再联合王浩、保罗菲尔-琼斯的名气,自然也就更加吸引关注。
    研究论文也不是纯粹的数学论证,而是联系到了实验问题。
    “183gev-187gev”能量区间内是否存在新的粒子,是可以研究查找论证的,很快就有专业人员开始查找过往的实验报告。
    有关“183gev-187gev”能量区间,过往有两份相关的报告,一个似乎最新的报告,说‘在178—195 gev范围内存在数值信号波动’。
    另一份则是八年前的报告,说‘182gev’附近存在异常数值波动,但给出的‘判定’则是‘实验误差所致’。
    两个信息放在一起,正常情况下依旧很难引起关注,因为各个能量点位类似的报告有很多。
    在粒子对撞实验中,细微异常比比皆是,绝大多数只是由实验产生和记录的大量事件,所引起的统计上的数据涨落。
    在这种情况下,当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时,很多随机异常现象就会消失。
    但是,联系到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的研究,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欧洲核子组织内好几个专业团队,都开始认真分析过去实验中,“183gev-187gev”能量区间内的数据。
    比如,格斯纳-雷尼尔。
    当格斯纳-雷尼尔看到最新的研究论文,他只感觉自己非常愚蠢,因为他一直都知道,最近的一个星期,迪迪埃-马约尔的团队在做高强度的实验数据筛选分析工作,还调用了大量的实验原始数据。
    另外,他还知道对方的团队是在寻找新粒子。
    当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格斯纳-雷尼尔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有些看不起迪迪埃-马约尔的水平,认为对方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现在格斯纳-雷尼尔明白了,“这家伙肯定提前知道些什么。”
    “也许就是从王浩那里得到的消息,才会大规模的做数据工作!”
    世界上没有那么巧合的事情。
    格斯纳-雷尼尔敢百分百肯定,马约尔的团队就是在做这个研究,他也马上交代起研究工作,希望能后来居上,赶上马约尔团队的进度。
    可惜,晚了……
    一个星期足够做很多事情了。
    此时,迪迪埃-马约尔已经有了成果,“183gev-187gev”,计算出的能量区间实在是太精准的,精准到要做的工作都大幅减小,他们找出了过去的实验中区间内所有的数据,甚至是原始的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了‘183gev-187gev区间能很可能存在新粒子’的结论。
    迪迪埃-马约尔感到郁闷的是,王浩发表论文的速度太快,他只是提前一个星期而已,其他团队肯定也在做研究。
    所以有了成果就必须要发表,而他本来是希望做的更深入精准一些。
    欧洲核子组织和《宇宙与微观世界》有合作,迪迪埃-马约尔也认识主编雷萨尔,他就干脆直接打电话过去询问,“我们在新粒子的研究上有成果了,研究发过去什么时候可以发表?”
    雷萨尔听的眼前一亮,马上开口道,“是确认新粒子存在了?”
    迪迪埃-马约尔道,“还不能完全确定,但置信度也很高。”
    雷萨尔顿时变得没兴趣了,他想了想说道,“那就下一期吧,下一次测试试验后,成果一起发表。”
    迪迪埃-马约尔用力扯了扯嘴角,最终放弃了在《宇宙与微观世界》上发表。
    下一期?
    粒子对撞实验后?
    到时候,其他研究组肯定已经有成果了,也许都会确定发现新粒子,他们团队的成果还有什么意义?
    迪迪埃-马约尔干脆就把成果放在了实验组报告的主页上,还给核子组织提交了成果报告简述,很快核子组织的官方首页,也更新了马约尔团队新成果的消息——
    《183gev-187gev区间很可能存在新粒子》。
    很可能,不是确定。
    这其中存在一个标准差数值的差别,物理学家们公认五个标准差,才能确定发现新粒子。
    在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异常的信号,是真的检测到粒子,还是系统数据误报呢?
    这是需要判断的问题,而判断方法就是设置置信区间并计算偏差度。
    信号越强烈、数值越偏离无粒子状态下的理论数值,那么信号的真实性就越高,统计学上用“标准差”来表示信号的偏离度。
    在正态分布下,95%的双尾置信区间是1.96个标准差,也就是说当信号的偏离度是1.96个标准差,那就有95%的概率是一次真实检测,但是,仍有5%的误报可能。
    五个标准差,才能确定排除干扰的可能发现了新粒子。
    马约尔团队发现新粒子的置信度似乎1.85个标准差,换算可以理解为90%左右。
    在正常的情况下,1.85个标准差的结论,是无法说明发现新粒子的,但结合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的研究,结论似乎就变得非常有说服力。
    很多人都开始关注下个月的粒子对撞测试实验。
    到时候,更高强度的实验、更加完善的数据,应该能发现这个新粒子了吧!
    ……
    西海大学,梅森数科学实验室。
    主任办公室。
    看着一个个报道的新闻,朱建荣坐在沙发上,不由得扯了扯嘴角,“计算分析出新粒子……”
    “这是小研究?”
    当再看向王浩的时候,他都不知该怎么开口了。
    果然!
    他又被忽悠了!
    朱建荣沉了好半天,还是问道,“王教授,这个新研究的结论,也就是新粒子,能确定吗?”
    王浩想了想,说道,“哪怕是我自己的研究,也不敢百分百肯定,毕竟是新粒子,也许下个月的粒子对撞实验也无法发现。这个新粒子衰变速度非常快,信号强度很低。”
    朱建荣听罢转头看向保罗菲尔-琼斯。
    保罗菲尔-琼斯思考着说了个数字,“超过二点五八个标准差。”
    “??”
    朱建荣顿时满脸迷茫。
    王浩扯了扯嘴角,帮忙翻译了一下,“超过百分之九十九,他说的是下个月实验发现的可能。迪迪埃-马约尔的团队,已经依照过往的数据,把置信度提升到1.85个标准差,换算实验强度,这一次发现的概率就很大了。”
    “哦、哦。”
    朱建荣连续点头,只感觉智商受到了碾压,还是道,“这个研究,能分析出新粒子,很牛啊!”
    他说着竖起大拇指。
    依靠理论的研究,计算分析出新粒子,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之前唯一完全依靠理论分析出的新粒子,就只有‘希格斯粒子’,其他即便是中微子,也是结合实验数据以及理论,才提前预测出来的。
    而‘希格斯粒子’,是一整套完善的理论,粒子标准模型刚有雏形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理论,几十年后才真正在实验中检测出来的。
    现在则是一篇论文的分析计算,就得出了存在新粒子的结论,完全可以称得上‘非常重大的’研究成果。
    哪怕是比不上希格斯粒子、中微子等,也是量子物理最顶级的成果。
    王浩则是摇头道,“只是个小研究而已,重点在于理论基础,而不是结论。”
    朱建荣再次扯了扯嘴角。
    “确实如此。”
    保罗菲尔-琼斯则认可的点头说道,“这只是针对单独粒子衰变过程的分析。如果最终证明存在新粒子,也就代表湮灭力的维度很可能更高。” ↑返回顶部↑
    他主要还是针对新的研究内容感到郁闷,一辈子研究弦理论,甚至把弦理论发展到公认的‘大一统’理论,结果出现了一个和弦理论对立的新理论。
    这个新理论不仅仅是理论,还能联系实验提前做预测。
    爱德华-威腾大致看了下内容,基本上已经肯定了论证过程,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的研究,论证的严谨性不用质疑。
    其中和湮灭理论相关的部分,依旧是对湮灭力的基础定义。
    爱德华-威腾能轻易在最开始的数学部分就读懂核心内容——湮灭力的维度要高于其他三种微观作用力。
    后续的一些数学体系,则和弦理论部分研究存在冲突。
    如果最终实验证明结论是正确的,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湮灭力很可能是存在的。
    虽然包括上一次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缺失’,以及现在分析的新粒子,都只是对湮灭力的侧面论证,都只是以存在湮灭力为假设,并对湮灭力给出基础的定义,可若是能连续预测实验验证,次数多了自然能证明湮灭力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就在这里。
    湮灭理论的基础定义和弦理论存在部分的冲突。
    如果湮灭力被证明真实存在,岂不是反向证明弦理论是错误的?
    一辈子从事弦理论的研究,结果弦理论被其他人证明是错误的,爱德华-威腾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他长长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找出了一封手写的信件。
    这封信来自保罗菲尔-琼斯,是他去中国前写的。
    爱德华-威腾打开了信件,只见上面写着,“尊敬的威腾先生。
    弦理论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大的危机,湮灭理论是弦理论最大的挑战。
    所以我决定去西海大学研究湮灭理论。
    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知道一句话很有哲学意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意思就是说,必须要了解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去研究湮灭理论,才能找出湮灭理论的问题……”
    看着信件上的内容,爱德华-威腾不由的点了点头,思考着,“难道这就是保罗的方法?有研究成果,公布出来……”
    “然后,实验会证明没有任何发现?到时候,研究是错误的,湮灭力高维度的定义,自然也是错误的。”
    “再深入去分析,也许其他定义也是错误的,用弦理论替代的解释才说得通……”
    虽然感觉推断的有些不靠谱,但爱德华-威腾还是有些期待。
    因为他相信保罗菲尔-琼斯。
    保罗菲尔-琼斯对弦理论的狂热,可完全不亚于年轻时的自己!
    ……
    可不止爱德华-威腾一个人关注实验验证。
    当论文真正发表出来以后,就被很多人注意到了,《宇宙与微观物理》是最顶尖的量子物理学术期刊,领域内订购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再联合王浩、保罗菲尔-琼斯的名气,自然也就更加吸引关注。
    研究论文也不是纯粹的数学论证,而是联系到了实验问题。
    “183gev-187gev”能量区间内是否存在新的粒子,是可以研究查找论证的,很快就有专业人员开始查找过往的实验报告。
    有关“183gev-187gev”能量区间,过往有两份相关的报告,一个似乎最新的报告,说‘在178—195 gev范围内存在数值信号波动’。
    另一份则是八年前的报告,说‘182gev’附近存在异常数值波动,但给出的‘判定’则是‘实验误差所致’。
    两个信息放在一起,正常情况下依旧很难引起关注,因为各个能量点位类似的报告有很多。
    在粒子对撞实验中,细微异常比比皆是,绝大多数只是由实验产生和记录的大量事件,所引起的统计上的数据涨落。
    在这种情况下,当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时,很多随机异常现象就会消失。
    但是,联系到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的研究,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欧洲核子组织内好几个专业团队,都开始认真分析过去实验中,“183gev-187gev”能量区间内的数据。
    比如,格斯纳-雷尼尔。
    当格斯纳-雷尼尔看到最新的研究论文,他只感觉自己非常愚蠢,因为他一直都知道,最近的一个星期,迪迪埃-马约尔的团队在做高强度的实验数据筛选分析工作,还调用了大量的实验原始数据。
    另外,他还知道对方的团队是在寻找新粒子。
    当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格斯纳-雷尼尔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有些看不起迪迪埃-马约尔的水平,认为对方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现在格斯纳-雷尼尔明白了,“这家伙肯定提前知道些什么。”
    “也许就是从王浩那里得到的消息,才会大规模的做数据工作!”
    世界上没有那么巧合的事情。
    格斯纳-雷尼尔敢百分百肯定,马约尔的团队就是在做这个研究,他也马上交代起研究工作,希望能后来居上,赶上马约尔团队的进度。
    可惜,晚了……
    一个星期足够做很多事情了。
    此时,迪迪埃-马约尔已经有了成果,“183gev-187gev”,计算出的能量区间实在是太精准的,精准到要做的工作都大幅减小,他们找出了过去的实验中区间内所有的数据,甚至是原始的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了‘183gev-187gev区间能很可能存在新粒子’的结论。
    迪迪埃-马约尔感到郁闷的是,王浩发表论文的速度太快,他只是提前一个星期而已,其他团队肯定也在做研究。
    所以有了成果就必须要发表,而他本来是希望做的更深入精准一些。
    欧洲核子组织和《宇宙与微观世界》有合作,迪迪埃-马约尔也认识主编雷萨尔,他就干脆直接打电话过去询问,“我们在新粒子的研究上有成果了,研究发过去什么时候可以发表?”
    雷萨尔听的眼前一亮,马上开口道,“是确认新粒子存在了?”
    迪迪埃-马约尔道,“还不能完全确定,但置信度也很高。”
    雷萨尔顿时变得没兴趣了,他想了想说道,“那就下一期吧,下一次测试试验后,成果一起发表。”
    迪迪埃-马约尔用力扯了扯嘴角,最终放弃了在《宇宙与微观世界》上发表。
    下一期?
    粒子对撞实验后?
    到时候,其他研究组肯定已经有成果了,也许都会确定发现新粒子,他们团队的成果还有什么意义?
    迪迪埃-马约尔干脆就把成果放在了实验组报告的主页上,还给核子组织提交了成果报告简述,很快核子组织的官方首页,也更新了马约尔团队新成果的消息——
    《183gev-187gev区间很可能存在新粒子》。
    很可能,不是确定。
    这其中存在一个标准差数值的差别,物理学家们公认五个标准差,才能确定发现新粒子。
    在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异常的信号,是真的检测到粒子,还是系统数据误报呢?
    这是需要判断的问题,而判断方法就是设置置信区间并计算偏差度。
    信号越强烈、数值越偏离无粒子状态下的理论数值,那么信号的真实性就越高,统计学上用“标准差”来表示信号的偏离度。
    在正态分布下,95%的双尾置信区间是1.96个标准差,也就是说当信号的偏离度是1.96个标准差,那就有95%的概率是一次真实检测,但是,仍有5%的误报可能。
    五个标准差,才能确定排除干扰的可能发现了新粒子。
    马约尔团队发现新粒子的置信度似乎1.85个标准差,换算可以理解为90%左右。
    在正常的情况下,1.85个标准差的结论,是无法说明发现新粒子的,但结合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的研究,结论似乎就变得非常有说服力。
    很多人都开始关注下个月的粒子对撞测试实验。
    到时候,更高强度的实验、更加完善的数据,应该能发现这个新粒子了吧!
    ……
    西海大学,梅森数科学实验室。
    主任办公室。
    看着一个个报道的新闻,朱建荣坐在沙发上,不由得扯了扯嘴角,“计算分析出新粒子……”
    “这是小研究?”
    当再看向王浩的时候,他都不知该怎么开口了。
    果然!
    他又被忽悠了!
    朱建荣沉了好半天,还是问道,“王教授,这个新研究的结论,也就是新粒子,能确定吗?”
    王浩想了想,说道,“哪怕是我自己的研究,也不敢百分百肯定,毕竟是新粒子,也许下个月的粒子对撞实验也无法发现。这个新粒子衰变速度非常快,信号强度很低。”
    朱建荣听罢转头看向保罗菲尔-琼斯。
    保罗菲尔-琼斯思考着说了个数字,“超过二点五八个标准差。”
    “??”
    朱建荣顿时满脸迷茫。
    王浩扯了扯嘴角,帮忙翻译了一下,“超过百分之九十九,他说的是下个月实验发现的可能。迪迪埃-马约尔的团队,已经依照过往的数据,把置信度提升到1.85个标准差,换算实验强度,这一次发现的概率就很大了。”
    “哦、哦。”
    朱建荣连续点头,只感觉智商受到了碾压,还是道,“这个研究,能分析出新粒子,很牛啊!”
    他说着竖起大拇指。
    依靠理论的研究,计算分析出新粒子,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之前唯一完全依靠理论分析出的新粒子,就只有‘希格斯粒子’,其他即便是中微子,也是结合实验数据以及理论,才提前预测出来的。
    而‘希格斯粒子’,是一整套完善的理论,粒子标准模型刚有雏形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理论,几十年后才真正在实验中检测出来的。
    现在则是一篇论文的分析计算,就得出了存在新粒子的结论,完全可以称得上‘非常重大的’研究成果。
    哪怕是比不上希格斯粒子、中微子等,也是量子物理最顶级的成果。
    王浩则是摇头道,“只是个小研究而已,重点在于理论基础,而不是结论。”
    朱建荣再次扯了扯嘴角。
    “确实如此。”
    保罗菲尔-琼斯则认可的点头说道,“这只是针对单独粒子衰变过程的分析。如果最终证明存在新粒子,也就代表湮灭力的维度很可能更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