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98节
“但总归,整个项目是主团队管理的,其他实验室就是配合,分配实验任务……”
“异想天开了吧!”
最后一句是汪承林小声嘟囔出来的,他正和杜建华坐在一起,也针对的讨论起来,“反正我的团队肯定不加入项目,别管是五十亿还是一百亿,即便是一千亿,我们也不加入!”
“我也一样!”
杜建华肯定的点头,“记得最初王浩做交流重力研究,我们也根本没考虑合作,更不用说,现在的理论研究了。”
“加入项目,不就是做次项目吗?研究受制于人,实验都是分配过来的,研究还是要自己做,才会自由……”
汪承林认可的点头,“是啊,即便是做几千万的小研究,最少自由啊,要是加入王浩的项目,就是分配任务,即便最后有成果,也都是他们材料实验组,和其他团队都没关系,最多就只成果加个机构名字。”
杜建华道,“是啊,有什么意义?那不就等于是给别人打工,经费、研究都受制于人……”
他说着还不断摇头。
虽然国内超导领域的实验机构,项目经费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基金会,但他们也只认同科学基金会的统筹项目方向。
如果加入了王浩的项目,就等于头脑又多了一个‘上级’,研究也失去了自由度。
“根本得不偿失!”
“我们本来就是数一数二的团队,为什么要加入其他人的项目……”
“异想天开啊!”
“即便是王浩也不行……估计也没几个团队会加入,放心吧,这个项目进行不了!”
“项目批下来也没意义,我感觉方向还是不确定,即便理论说的通,但半拓扑理论已经很清晰了,难道还能更进一步?”
“应用上也一样,都已经制造出120k的材料,还能制造出150k,200k?”
“不可能的!”
“项目根本没多大意义……”
最后谈的是超导的发展问题,其实不止是杜建华和汪承林这么看,好多人都是这么看的。
现在已经有了半拓扑理论,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让理论更进一步简化,但简化也只是数学计算分析领域,实际上并没有质的突破。
应用上来说,已经制造出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的高温超导材料,后续再想有进步就很难了。
好多学者都认为,超导材料也是有瓶颈的,也许后续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再进行突破。
常温超导,暂时依旧只存在于想象而已。
汪承林和杜建华你一句、我一句,都表示自己对项目没兴趣,觉得王浩是在异想天开,他们否定项目、否定方向,也断言自己不会加入到项目中。
他们倒是没有质疑项目是否能申请下来。
这是王浩开口说起的项目,他他的个人影响力,审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现场的反应和他们的说辞完全不同。
当王浩说完了所有内容以后,会场内顿时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鼓掌最激烈的,就是一些中、小型实验室的代表。
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每一个团队都是大型实验室,国内能说是大型超导研究中心的,就只有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基础科学实验室以及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三家。
即便是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也差的很远。
对于中、小型的超导团队来说,能加入到五十亿大项目,分到一些经费也是很好的。
一则是因为经费确实吸引人,加入到项目中,最少能获得不少经费,至于配合研究,根本就不是问题,好多团队做项目,目的本来就是经费,而不是要做出什么重大研究。
另外,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新材料成果,好多团队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加入超大型项目分到经费,就是个超级好消息。
……
会议的剩余时间里,傅向东也上台说了一下计算组的工作,并谈起后续的研究方向。
他的上台就是为了说明一下,代数几何组的工作方向,也顺带露个脸为后续申请经费打下基础。
傅向东走下台以后,又有个实验组代表上台,只是说了十几分钟就下来了。
之后上午的会议结束,好多人就围在了王浩身边,问起了他说的‘五十亿’项目问题。
一些中小型实验团队的负责人,很干脆的表示,“王院士,我的团队要加入项目!”
“也算我一个,实验室几十号人,以后就听王院士的了!”
“你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没有二话,王院士,我们团队也是有实力的……”
这时候,杜建华、汪承林就感觉被孤立了,两人站在一起远远的看着,都表现的很不甘心,“这些人怎么就没有骨气呢?还加入项目,给别的团队做次项目,有什么意思?”
“说起来,王浩做的研究,好像和我们申请的也类似啊,会影响到我们吗?”
“可能会吧?”
“管他呢!反正我肯定不会加入,即便王浩亲自来说,我也直接拒绝,我们基础研究中心完全能够独自做研究。”
“我们也一样!”
汪承林和杜建华对视一眼,脸上都写上了坚定,并表示即便申请不了新的项目,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研究中。
两人一起走出了会场。
等到了外面分开了以后,汪承林不由得轻呼一口气,仔细想了想,肯定了自己刚才的表现。
他刚才说的和心里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加入王浩的项目?
开什么玩笑!
如果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就没有了超导相关的大项目。
另外,加入王浩的项目有益无害,他们还能够以此来对于超导新方向的研究更加了解,同时还可以拿到不少的经费。
五十亿的项目啊!
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超导研究团队之一,加入到项目中,也肯定是最大的团队,拿到最多的实验工作。
即便只分到总经费的十分之一,也会有五个亿的资金。
汪承林很认真的想着,“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就加入王浩的项目。”
“即便是项目申请下来,也可以考虑一下……”
“杜建华那个家伙真是傻啊,竟然还不加入,最好是这样。到时候,我的团队就是最大的合作方,肯定能分到更多的实验工作和经费。”
“等有了研究成果以后,我们的贡献不说第一,也能有个第二吧?到时候,也许成果上还能有我的名字……”
汪承林满是期待的憧憬着。
另一边。
杜建华和汪承林的想法同出一辙,他也念叨着,“这个汪承林,真是脑子有病,还骨气?还自由?有经费才有自由!”
“也幸好啊……”
“我们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加入项目中,肯定能拿到大量经费,到时候……”
……
王浩来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找个集体的场合,说明一下研究方向,并说服其他实验团队,一起加入到系统性研究中。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天就有好多实验团队负责人找上门,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加入项目中。
更甚至……
晚上回到酒店的时候,他还连续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来自汪承林,另一个是杜建华。
两人都说明白天人太多,没办法和王浩详细的说,但是只要项目申请下来,基础科学中心(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一定会加入其中。
王浩都感觉怪怪的,他也没有多想,两家最大型的团队决定加入肯定是好消息。
更多的团队加入,才能更快的进行实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完成研究。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王浩继续参加会议,只不过内容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了。
后续的会议讨论的都是政策、方向性的问题。
最后一天的内容很有意思,是确定两个超导的应用项目,一个是电力相关的‘超导储电工程’,另一个则是组建超导电动机研究组。
后者只是个应用性的小研究,只要有材料供应,慢慢的研究完善就可以了。
前者则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力的存储、供给平衡问题。
在参加过材料会议后,王浩并没有直接返回西海,因为他收到了邀请,前往航天工业三区观看新设备实验。
这种新设备是以王浩的数学研究为基础,加装在导弹上以便让导弹具有反拦截能力。
第二天王浩等待了航天工业三区派来接待的人,随后他们乘坐飞机去了西京市。
在走出了西京机场以后,他就坐上了一辆军车,去往航天工业三区,位于西京周边的实验基地。
那里将会进行一次导弹反拦截实验,是利用最普通的测试弹,进行常规反导体系的反拦截,直至导弹击中目标。
普通导弹针对反导体系的反拦截过程,利用的就是航天工业三区下属137所,设计出的一款加装在常规导弹弹头下方位置的反拦截辅助装置——
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 导弹反拦截实验,计算复杂?王浩:这不是很简单吗?
航天工业三区实验基地,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荒山中,汽车开了有两个多小时,才到了实验基地前。
有接待人员打开了车门。
王浩迈步走出了车子,就看到一群人迎面走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六十多岁穿着衬衫军裤的老人,头发稍稍有些花白却显得精神奕奕。
老人走过来以后,双手紧紧的握住了王浩的手,满是热情的说道,“王院士,可算是把您等来了。”
旁边人员介绍道,“这是三区负责人赵兴利院士。” ↑返回顶部↑
“异想天开了吧!”
最后一句是汪承林小声嘟囔出来的,他正和杜建华坐在一起,也针对的讨论起来,“反正我的团队肯定不加入项目,别管是五十亿还是一百亿,即便是一千亿,我们也不加入!”
“我也一样!”
杜建华肯定的点头,“记得最初王浩做交流重力研究,我们也根本没考虑合作,更不用说,现在的理论研究了。”
“加入项目,不就是做次项目吗?研究受制于人,实验都是分配过来的,研究还是要自己做,才会自由……”
汪承林认可的点头,“是啊,即便是做几千万的小研究,最少自由啊,要是加入王浩的项目,就是分配任务,即便最后有成果,也都是他们材料实验组,和其他团队都没关系,最多就只成果加个机构名字。”
杜建华道,“是啊,有什么意义?那不就等于是给别人打工,经费、研究都受制于人……”
他说着还不断摇头。
虽然国内超导领域的实验机构,项目经费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基金会,但他们也只认同科学基金会的统筹项目方向。
如果加入了王浩的项目,就等于头脑又多了一个‘上级’,研究也失去了自由度。
“根本得不偿失!”
“我们本来就是数一数二的团队,为什么要加入其他人的项目……”
“异想天开啊!”
“即便是王浩也不行……估计也没几个团队会加入,放心吧,这个项目进行不了!”
“项目批下来也没意义,我感觉方向还是不确定,即便理论说的通,但半拓扑理论已经很清晰了,难道还能更进一步?”
“应用上也一样,都已经制造出120k的材料,还能制造出150k,200k?”
“不可能的!”
“项目根本没多大意义……”
最后谈的是超导的发展问题,其实不止是杜建华和汪承林这么看,好多人都是这么看的。
现在已经有了半拓扑理论,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让理论更进一步简化,但简化也只是数学计算分析领域,实际上并没有质的突破。
应用上来说,已经制造出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的高温超导材料,后续再想有进步就很难了。
好多学者都认为,超导材料也是有瓶颈的,也许后续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再进行突破。
常温超导,暂时依旧只存在于想象而已。
汪承林和杜建华你一句、我一句,都表示自己对项目没兴趣,觉得王浩是在异想天开,他们否定项目、否定方向,也断言自己不会加入到项目中。
他们倒是没有质疑项目是否能申请下来。
这是王浩开口说起的项目,他他的个人影响力,审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现场的反应和他们的说辞完全不同。
当王浩说完了所有内容以后,会场内顿时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鼓掌最激烈的,就是一些中、小型实验室的代表。
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每一个团队都是大型实验室,国内能说是大型超导研究中心的,就只有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基础科学实验室以及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三家。
即便是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也差的很远。
对于中、小型的超导团队来说,能加入到五十亿大项目,分到一些经费也是很好的。
一则是因为经费确实吸引人,加入到项目中,最少能获得不少经费,至于配合研究,根本就不是问题,好多团队做项目,目的本来就是经费,而不是要做出什么重大研究。
另外,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新材料成果,好多团队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加入超大型项目分到经费,就是个超级好消息。
……
会议的剩余时间里,傅向东也上台说了一下计算组的工作,并谈起后续的研究方向。
他的上台就是为了说明一下,代数几何组的工作方向,也顺带露个脸为后续申请经费打下基础。
傅向东走下台以后,又有个实验组代表上台,只是说了十几分钟就下来了。
之后上午的会议结束,好多人就围在了王浩身边,问起了他说的‘五十亿’项目问题。
一些中小型实验团队的负责人,很干脆的表示,“王院士,我的团队要加入项目!”
“也算我一个,实验室几十号人,以后就听王院士的了!”
“你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没有二话,王院士,我们团队也是有实力的……”
这时候,杜建华、汪承林就感觉被孤立了,两人站在一起远远的看着,都表现的很不甘心,“这些人怎么就没有骨气呢?还加入项目,给别的团队做次项目,有什么意思?”
“说起来,王浩做的研究,好像和我们申请的也类似啊,会影响到我们吗?”
“可能会吧?”
“管他呢!反正我肯定不会加入,即便王浩亲自来说,我也直接拒绝,我们基础研究中心完全能够独自做研究。”
“我们也一样!”
汪承林和杜建华对视一眼,脸上都写上了坚定,并表示即便申请不了新的项目,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研究中。
两人一起走出了会场。
等到了外面分开了以后,汪承林不由得轻呼一口气,仔细想了想,肯定了自己刚才的表现。
他刚才说的和心里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加入王浩的项目?
开什么玩笑!
如果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就没有了超导相关的大项目。
另外,加入王浩的项目有益无害,他们还能够以此来对于超导新方向的研究更加了解,同时还可以拿到不少的经费。
五十亿的项目啊!
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超导研究团队之一,加入到项目中,也肯定是最大的团队,拿到最多的实验工作。
即便只分到总经费的十分之一,也会有五个亿的资金。
汪承林很认真的想着,“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就加入王浩的项目。”
“即便是项目申请下来,也可以考虑一下……”
“杜建华那个家伙真是傻啊,竟然还不加入,最好是这样。到时候,我的团队就是最大的合作方,肯定能分到更多的实验工作和经费。”
“等有了研究成果以后,我们的贡献不说第一,也能有个第二吧?到时候,也许成果上还能有我的名字……”
汪承林满是期待的憧憬着。
另一边。
杜建华和汪承林的想法同出一辙,他也念叨着,“这个汪承林,真是脑子有病,还骨气?还自由?有经费才有自由!”
“也幸好啊……”
“我们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加入项目中,肯定能拿到大量经费,到时候……”
……
王浩来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找个集体的场合,说明一下研究方向,并说服其他实验团队,一起加入到系统性研究中。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天就有好多实验团队负责人找上门,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加入项目中。
更甚至……
晚上回到酒店的时候,他还连续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来自汪承林,另一个是杜建华。
两人都说明白天人太多,没办法和王浩详细的说,但是只要项目申请下来,基础科学中心(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一定会加入其中。
王浩都感觉怪怪的,他也没有多想,两家最大型的团队决定加入肯定是好消息。
更多的团队加入,才能更快的进行实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完成研究。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王浩继续参加会议,只不过内容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了。
后续的会议讨论的都是政策、方向性的问题。
最后一天的内容很有意思,是确定两个超导的应用项目,一个是电力相关的‘超导储电工程’,另一个则是组建超导电动机研究组。
后者只是个应用性的小研究,只要有材料供应,慢慢的研究完善就可以了。
前者则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力的存储、供给平衡问题。
在参加过材料会议后,王浩并没有直接返回西海,因为他收到了邀请,前往航天工业三区观看新设备实验。
这种新设备是以王浩的数学研究为基础,加装在导弹上以便让导弹具有反拦截能力。
第二天王浩等待了航天工业三区派来接待的人,随后他们乘坐飞机去了西京市。
在走出了西京机场以后,他就坐上了一辆军车,去往航天工业三区,位于西京周边的实验基地。
那里将会进行一次导弹反拦截实验,是利用最普通的测试弹,进行常规反导体系的反拦截,直至导弹击中目标。
普通导弹针对反导体系的反拦截过程,利用的就是航天工业三区下属137所,设计出的一款加装在常规导弹弹头下方位置的反拦截辅助装置——
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 导弹反拦截实验,计算复杂?王浩:这不是很简单吗?
航天工业三区实验基地,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荒山中,汽车开了有两个多小时,才到了实验基地前。
有接待人员打开了车门。
王浩迈步走出了车子,就看到一群人迎面走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六十多岁穿着衬衫军裤的老人,头发稍稍有些花白却显得精神奕奕。
老人走过来以后,双手紧紧的握住了王浩的手,满是热情的说道,“王院士,可算是把您等来了。”
旁边人员介绍道,“这是三区负责人赵兴利院士。” ↑返回顶部↑
“但总归,整个项目是主团队管理的,其他实验室就是配合,分配实验任务……”
“异想天开了吧!”
最后一句是汪承林小声嘟囔出来的,他正和杜建华坐在一起,也针对的讨论起来,“反正我的团队肯定不加入项目,别管是五十亿还是一百亿,即便是一千亿,我们也不加入!”
“我也一样!”
杜建华肯定的点头,“记得最初王浩做交流重力研究,我们也根本没考虑合作,更不用说,现在的理论研究了。”
“加入项目,不就是做次项目吗?研究受制于人,实验都是分配过来的,研究还是要自己做,才会自由……”
汪承林认可的点头,“是啊,即便是做几千万的小研究,最少自由啊,要是加入王浩的项目,就是分配任务,即便最后有成果,也都是他们材料实验组,和其他团队都没关系,最多就只成果加个机构名字。”
杜建华道,“是啊,有什么意义?那不就等于是给别人打工,经费、研究都受制于人……”
他说着还不断摇头。
虽然国内超导领域的实验机构,项目经费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基金会,但他们也只认同科学基金会的统筹项目方向。
如果加入了王浩的项目,就等于头脑又多了一个‘上级’,研究也失去了自由度。
“根本得不偿失!”
“我们本来就是数一数二的团队,为什么要加入其他人的项目……”
“异想天开啊!”
“即便是王浩也不行……估计也没几个团队会加入,放心吧,这个项目进行不了!”
“项目批下来也没意义,我感觉方向还是不确定,即便理论说的通,但半拓扑理论已经很清晰了,难道还能更进一步?”
“应用上也一样,都已经制造出120k的材料,还能制造出150k,200k?”
“不可能的!”
“项目根本没多大意义……”
最后谈的是超导的发展问题,其实不止是杜建华和汪承林这么看,好多人都是这么看的。
现在已经有了半拓扑理论,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让理论更进一步简化,但简化也只是数学计算分析领域,实际上并没有质的突破。
应用上来说,已经制造出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的高温超导材料,后续再想有进步就很难了。
好多学者都认为,超导材料也是有瓶颈的,也许后续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再进行突破。
常温超导,暂时依旧只存在于想象而已。
汪承林和杜建华你一句、我一句,都表示自己对项目没兴趣,觉得王浩是在异想天开,他们否定项目、否定方向,也断言自己不会加入到项目中。
他们倒是没有质疑项目是否能申请下来。
这是王浩开口说起的项目,他他的个人影响力,审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现场的反应和他们的说辞完全不同。
当王浩说完了所有内容以后,会场内顿时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鼓掌最激烈的,就是一些中、小型实验室的代表。
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每一个团队都是大型实验室,国内能说是大型超导研究中心的,就只有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基础科学实验室以及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三家。
即便是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也差的很远。
对于中、小型的超导团队来说,能加入到五十亿大项目,分到一些经费也是很好的。
一则是因为经费确实吸引人,加入到项目中,最少能获得不少经费,至于配合研究,根本就不是问题,好多团队做项目,目的本来就是经费,而不是要做出什么重大研究。
另外,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新材料成果,好多团队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加入超大型项目分到经费,就是个超级好消息。
……
会议的剩余时间里,傅向东也上台说了一下计算组的工作,并谈起后续的研究方向。
他的上台就是为了说明一下,代数几何组的工作方向,也顺带露个脸为后续申请经费打下基础。
傅向东走下台以后,又有个实验组代表上台,只是说了十几分钟就下来了。
之后上午的会议结束,好多人就围在了王浩身边,问起了他说的‘五十亿’项目问题。
一些中小型实验团队的负责人,很干脆的表示,“王院士,我的团队要加入项目!”
“也算我一个,实验室几十号人,以后就听王院士的了!”
“你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没有二话,王院士,我们团队也是有实力的……”
这时候,杜建华、汪承林就感觉被孤立了,两人站在一起远远的看着,都表现的很不甘心,“这些人怎么就没有骨气呢?还加入项目,给别的团队做次项目,有什么意思?”
“说起来,王浩做的研究,好像和我们申请的也类似啊,会影响到我们吗?”
“可能会吧?”
“管他呢!反正我肯定不会加入,即便王浩亲自来说,我也直接拒绝,我们基础研究中心完全能够独自做研究。”
“我们也一样!”
汪承林和杜建华对视一眼,脸上都写上了坚定,并表示即便申请不了新的项目,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研究中。
两人一起走出了会场。
等到了外面分开了以后,汪承林不由得轻呼一口气,仔细想了想,肯定了自己刚才的表现。
他刚才说的和心里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加入王浩的项目?
开什么玩笑!
如果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就没有了超导相关的大项目。
另外,加入王浩的项目有益无害,他们还能够以此来对于超导新方向的研究更加了解,同时还可以拿到不少的经费。
五十亿的项目啊!
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超导研究团队之一,加入到项目中,也肯定是最大的团队,拿到最多的实验工作。
即便只分到总经费的十分之一,也会有五个亿的资金。
汪承林很认真的想着,“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就加入王浩的项目。”
“即便是项目申请下来,也可以考虑一下……”
“杜建华那个家伙真是傻啊,竟然还不加入,最好是这样。到时候,我的团队就是最大的合作方,肯定能分到更多的实验工作和经费。”
“等有了研究成果以后,我们的贡献不说第一,也能有个第二吧?到时候,也许成果上还能有我的名字……”
汪承林满是期待的憧憬着。
另一边。
杜建华和汪承林的想法同出一辙,他也念叨着,“这个汪承林,真是脑子有病,还骨气?还自由?有经费才有自由!”
“也幸好啊……”
“我们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加入项目中,肯定能拿到大量经费,到时候……”
……
王浩来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找个集体的场合,说明一下研究方向,并说服其他实验团队,一起加入到系统性研究中。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天就有好多实验团队负责人找上门,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加入项目中。
更甚至……
晚上回到酒店的时候,他还连续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来自汪承林,另一个是杜建华。
两人都说明白天人太多,没办法和王浩详细的说,但是只要项目申请下来,基础科学中心(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一定会加入其中。
王浩都感觉怪怪的,他也没有多想,两家最大型的团队决定加入肯定是好消息。
更多的团队加入,才能更快的进行实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完成研究。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王浩继续参加会议,只不过内容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了。
后续的会议讨论的都是政策、方向性的问题。
最后一天的内容很有意思,是确定两个超导的应用项目,一个是电力相关的‘超导储电工程’,另一个则是组建超导电动机研究组。
后者只是个应用性的小研究,只要有材料供应,慢慢的研究完善就可以了。
前者则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力的存储、供给平衡问题。
在参加过材料会议后,王浩并没有直接返回西海,因为他收到了邀请,前往航天工业三区观看新设备实验。
这种新设备是以王浩的数学研究为基础,加装在导弹上以便让导弹具有反拦截能力。
第二天王浩等待了航天工业三区派来接待的人,随后他们乘坐飞机去了西京市。
在走出了西京机场以后,他就坐上了一辆军车,去往航天工业三区,位于西京周边的实验基地。
那里将会进行一次导弹反拦截实验,是利用最普通的测试弹,进行常规反导体系的反拦截,直至导弹击中目标。
普通导弹针对反导体系的反拦截过程,利用的就是航天工业三区下属137所,设计出的一款加装在常规导弹弹头下方位置的反拦截辅助装置——
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 导弹反拦截实验,计算复杂?王浩:这不是很简单吗?
航天工业三区实验基地,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荒山中,汽车开了有两个多小时,才到了实验基地前。
有接待人员打开了车门。
王浩迈步走出了车子,就看到一群人迎面走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六十多岁穿着衬衫军裤的老人,头发稍稍有些花白却显得精神奕奕。
老人走过来以后,双手紧紧的握住了王浩的手,满是热情的说道,“王院士,可算是把您等来了。”
旁边人员介绍道,“这是三区负责人赵兴利院士。”
“异想天开了吧!”
最后一句是汪承林小声嘟囔出来的,他正和杜建华坐在一起,也针对的讨论起来,“反正我的团队肯定不加入项目,别管是五十亿还是一百亿,即便是一千亿,我们也不加入!”
“我也一样!”
杜建华肯定的点头,“记得最初王浩做交流重力研究,我们也根本没考虑合作,更不用说,现在的理论研究了。”
“加入项目,不就是做次项目吗?研究受制于人,实验都是分配过来的,研究还是要自己做,才会自由……”
汪承林认可的点头,“是啊,即便是做几千万的小研究,最少自由啊,要是加入王浩的项目,就是分配任务,即便最后有成果,也都是他们材料实验组,和其他团队都没关系,最多就只成果加个机构名字。”
杜建华道,“是啊,有什么意义?那不就等于是给别人打工,经费、研究都受制于人……”
他说着还不断摇头。
虽然国内超导领域的实验机构,项目经费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基金会,但他们也只认同科学基金会的统筹项目方向。
如果加入了王浩的项目,就等于头脑又多了一个‘上级’,研究也失去了自由度。
“根本得不偿失!”
“我们本来就是数一数二的团队,为什么要加入其他人的项目……”
“异想天开啊!”
“即便是王浩也不行……估计也没几个团队会加入,放心吧,这个项目进行不了!”
“项目批下来也没意义,我感觉方向还是不确定,即便理论说的通,但半拓扑理论已经很清晰了,难道还能更进一步?”
“应用上也一样,都已经制造出120k的材料,还能制造出150k,200k?”
“不可能的!”
“项目根本没多大意义……”
最后谈的是超导的发展问题,其实不止是杜建华和汪承林这么看,好多人都是这么看的。
现在已经有了半拓扑理论,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让理论更进一步简化,但简化也只是数学计算分析领域,实际上并没有质的突破。
应用上来说,已经制造出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的高温超导材料,后续再想有进步就很难了。
好多学者都认为,超导材料也是有瓶颈的,也许后续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再进行突破。
常温超导,暂时依旧只存在于想象而已。
汪承林和杜建华你一句、我一句,都表示自己对项目没兴趣,觉得王浩是在异想天开,他们否定项目、否定方向,也断言自己不会加入到项目中。
他们倒是没有质疑项目是否能申请下来。
这是王浩开口说起的项目,他他的个人影响力,审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现场的反应和他们的说辞完全不同。
当王浩说完了所有内容以后,会场内顿时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鼓掌最激烈的,就是一些中、小型实验室的代表。
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每一个团队都是大型实验室,国内能说是大型超导研究中心的,就只有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基础科学实验室以及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三家。
即便是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也差的很远。
对于中、小型的超导团队来说,能加入到五十亿大项目,分到一些经费也是很好的。
一则是因为经费确实吸引人,加入到项目中,最少能获得不少经费,至于配合研究,根本就不是问题,好多团队做项目,目的本来就是经费,而不是要做出什么重大研究。
另外,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新材料成果,好多团队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加入超大型项目分到经费,就是个超级好消息。
……
会议的剩余时间里,傅向东也上台说了一下计算组的工作,并谈起后续的研究方向。
他的上台就是为了说明一下,代数几何组的工作方向,也顺带露个脸为后续申请经费打下基础。
傅向东走下台以后,又有个实验组代表上台,只是说了十几分钟就下来了。
之后上午的会议结束,好多人就围在了王浩身边,问起了他说的‘五十亿’项目问题。
一些中小型实验团队的负责人,很干脆的表示,“王院士,我的团队要加入项目!”
“也算我一个,实验室几十号人,以后就听王院士的了!”
“你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没有二话,王院士,我们团队也是有实力的……”
这时候,杜建华、汪承林就感觉被孤立了,两人站在一起远远的看着,都表现的很不甘心,“这些人怎么就没有骨气呢?还加入项目,给别的团队做次项目,有什么意思?”
“说起来,王浩做的研究,好像和我们申请的也类似啊,会影响到我们吗?”
“可能会吧?”
“管他呢!反正我肯定不会加入,即便王浩亲自来说,我也直接拒绝,我们基础研究中心完全能够独自做研究。”
“我们也一样!”
汪承林和杜建华对视一眼,脸上都写上了坚定,并表示即便申请不了新的项目,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研究中。
两人一起走出了会场。
等到了外面分开了以后,汪承林不由得轻呼一口气,仔细想了想,肯定了自己刚才的表现。
他刚才说的和心里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加入王浩的项目?
开什么玩笑!
如果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就没有了超导相关的大项目。
另外,加入王浩的项目有益无害,他们还能够以此来对于超导新方向的研究更加了解,同时还可以拿到不少的经费。
五十亿的项目啊!
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超导研究团队之一,加入到项目中,也肯定是最大的团队,拿到最多的实验工作。
即便只分到总经费的十分之一,也会有五个亿的资金。
汪承林很认真的想着,“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就加入王浩的项目。”
“即便是项目申请下来,也可以考虑一下……”
“杜建华那个家伙真是傻啊,竟然还不加入,最好是这样。到时候,我的团队就是最大的合作方,肯定能分到更多的实验工作和经费。”
“等有了研究成果以后,我们的贡献不说第一,也能有个第二吧?到时候,也许成果上还能有我的名字……”
汪承林满是期待的憧憬着。
另一边。
杜建华和汪承林的想法同出一辙,他也念叨着,“这个汪承林,真是脑子有病,还骨气?还自由?有经费才有自由!”
“也幸好啊……”
“我们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加入项目中,肯定能拿到大量经费,到时候……”
……
王浩来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找个集体的场合,说明一下研究方向,并说服其他实验团队,一起加入到系统性研究中。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天就有好多实验团队负责人找上门,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加入项目中。
更甚至……
晚上回到酒店的时候,他还连续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来自汪承林,另一个是杜建华。
两人都说明白天人太多,没办法和王浩详细的说,但是只要项目申请下来,基础科学中心(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一定会加入其中。
王浩都感觉怪怪的,他也没有多想,两家最大型的团队决定加入肯定是好消息。
更多的团队加入,才能更快的进行实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完成研究。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王浩继续参加会议,只不过内容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了。
后续的会议讨论的都是政策、方向性的问题。
最后一天的内容很有意思,是确定两个超导的应用项目,一个是电力相关的‘超导储电工程’,另一个则是组建超导电动机研究组。
后者只是个应用性的小研究,只要有材料供应,慢慢的研究完善就可以了。
前者则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力的存储、供给平衡问题。
在参加过材料会议后,王浩并没有直接返回西海,因为他收到了邀请,前往航天工业三区观看新设备实验。
这种新设备是以王浩的数学研究为基础,加装在导弹上以便让导弹具有反拦截能力。
第二天王浩等待了航天工业三区派来接待的人,随后他们乘坐飞机去了西京市。
在走出了西京机场以后,他就坐上了一辆军车,去往航天工业三区,位于西京周边的实验基地。
那里将会进行一次导弹反拦截实验,是利用最普通的测试弹,进行常规反导体系的反拦截,直至导弹击中目标。
普通导弹针对反导体系的反拦截过程,利用的就是航天工业三区下属137所,设计出的一款加装在常规导弹弹头下方位置的反拦截辅助装置——
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 导弹反拦截实验,计算复杂?王浩:这不是很简单吗?
航天工业三区实验基地,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荒山中,汽车开了有两个多小时,才到了实验基地前。
有接待人员打开了车门。
王浩迈步走出了车子,就看到一群人迎面走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六十多岁穿着衬衫军裤的老人,头发稍稍有些花白却显得精神奕奕。
老人走过来以后,双手紧紧的握住了王浩的手,满是热情的说道,“王院士,可算是把您等来了。”
旁边人员介绍道,“这是三区负责人赵兴利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