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14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太子的怒火,他们谁也受不住的。
    “还有在下的脑袋。”梅可甲附和说。
    王华又问:“那么接下来呢,是要本官配合你保护货源?”
    梅可甲露出微微的笑容。
    “中丞,商场之上你争我斗,虽然是为了几两碎银上不得台面,但也是成王败寇,手段什么的,在下该用的都会用的。简单的说,从来也没有别人打我,我却不还手的道理。所以中丞如果不介意,或许可以和在下合作一番,把那些要对付梅记的商家,勾出来。”
    王华没说不同意,他先问:“你想怎么做?”
    “中丞初来,浙江上下都知道您是太子的人,但中丞是文官,和魏公公不同,您这边只要没有特别明显的替我撑腰的姿态,他们很快就会怀疑、随后去试探您的态度。”
    “你是想来一个请君入瓮。”
    “不错。”
    王华思量了一下,缓缓的摇了摇头,“没有人会上这个当的,我是詹事府右谕德的身份出京,此时来浙江,谁也不会把我不当做太子的人。而且,还有些冒险,万一他们真的行动起来,断了你的货源,影响了今年的海贸,出了这岔子又当如何?耽误了殿下的事,这干系你我都担不住。”
    梅可甲劝道:“如果中丞不将我推出去,那么他们就会将矛头对准你了。”
    一样的套路再来一次,
    怎么赶走魏彬的,
    就怎么赶走王华。
    “在下知道,中丞想让浙江一切和原先一样,但魏彬败走,对方的气焰是止不住的,所以安稳得了一时,安稳不了一世。”
    梅可甲的意思,还是要露出獠牙,
    要凶起来,镇住那些人。
    王华起身背手,他很是细细得思量了一番。
    “……若是可以,还是先看看他们的动作如何?”
    梅可甲皱了皱眉,文官比太监虽然有‘品相’一些,但与此同时做事也就有一点循规蹈矩,如果是魏彬,只要有利,什么他不敢干?
    但他不能让王华这么保守。
    心中想了想,梅可甲说:“中丞,您真的认为一个湖州知府就可以参倒浙江的镇守太监吗?虽然陛下登基以来,数次限制厂卫,可一个四品知府,在宫里的公公眼里,还算不得什么吧?”
    王华眉目一皱,“你想说什么?”
    “中丞不知有没有想过。您没在的时候,在下的靠山是魏公公,魏公公可是浙江的镇守太监,那么对方呢,他们的靠山是谁?几个商人,可入不了魏公公的眼。”
    这话再说下去,就是要晃动大明朝的根本了。
    但王华人在京城的时候,太子就有过交代,要他清楚的知道浙闽的商人是和什么人在勾结。
    所以他没有阻止梅可甲。
    “海商的利益每年数百万,甚至是千万,不独被商人吃了,在下的同行们也得孝敬。省一级的,布政使衙门、按察使衙门哪个不拿银子?他们拿了银子就敢都揣进自己的口袋,难道不向北边送一点儿?”
    王华的拳头一紧。
    国事如此,实是让他心痛。
    “那你也送了这两个衙门?”
    “送是送了,但没送成。”梅可甲倒也说了实话,“收银子是一门学问。在下这个忽然从外地来的人,什么路数,他们不知道。所以这银子送了太少得罪人,送了太多他们不敢收。等到摸清在下的路数,他们就更不敢收了。”
    “那你觉得,刘大夏会不会收浙江的银子?”
    “这话在下可不敢说。”
    有明一代,官俸极低,如果家里祖上不富,自己还过得不错的,肯定是收了,至于是不是浙江的银子,那谁知道。
    王华苦笑了一番,“朝中诸公啊……最后叫你梅可甲看了一回大笑话。”
    这话梅可甲不敢受,“中丞言重了,这也不是笑话不笑话,但浙江上去的疏所说与民争利的实际就是如此。殿下若是不争,这银子也到不了‘民’的手中。他们叫殿下不与民争利,实际,是把这利给他们自己。”
    王华忽然想起自己在京城还和王鏊说过,殿下是否与民争利的事,当时他根本没想过还有另外一种理解。
    深呼吸了几口,他咬着牙颤声问,“他们,又是谁?”
    第一百五十九章 争银子
    他们是谁?
    王华的这个问题问得好。
    梅可甲说:“来浙江的第一年,在下以为是那些大商人,有头有脸、有名有姓的,中丞说不定也听过,台州的费荣嘉,湖州的魏惠强,杭州的黄宗谅、宋肖翁。但后来和他们有过交手之后也觉得,他们都是锦衣玉食,谁会嫌命长去和东宫太子斗?完全不至于。于是不解。”
    “继而到第二年,在下就在想,会不会是浙江各府知府,布政使、按察使这些官员们,他们也有名字,但细想来也还是一样,他们会主动的想和殿下争斗吗?也不会。”
    “那么是谁?直到去年、今年在下才想明白。殿下要找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如果有一个名字,比如杭州的黄宗谅,是他在背后操纵这一一切,那么事情反倒简单了。哪怕这个名字的能量再大一些,又能怎样?殿下是大明储君,一道旨意,锦衣卫就可以把人带走,可为什么事情成了今天这样?”
    “因为这事儿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名字。如果要有。那就是浙江、福建。是这里大大小小的商人、宗族以及依赖他们银子而生的官员,不止地方,还有京城。是这些所有人。”
    在梅可甲的理解范围内,
    这当然就很难了。
    因为不可能把所有人抓起来一并杀了。
    “老爷。”
    巡抚衙门里的管家,是王华带过来的,这人跟了他十几年,到哪儿都带着。他的叫喊,让震惊中的王华从云游之中回神。
    “怎么了?”
    那人回道:“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来人了。”
    梅可甲面无表情,但其实情绪都在心里:来得可真够急的。
    “知道了。梅老板,你先别走。关于浙江的事,本官还有许多话要和你说。现在,你先到里边听一听。看看这两位能会说些什么。”
    梅可甲没二话,起身微微行礼后,拐到了后面去坐下。
    浙江的布政使是湖广右布政使李俨才转任,而按察使则还是原来的人担任,名叫党善吉,他不像李俨才那样,和什么人有什么姻亲的关系,
    他就是典型的大明官员。
    这样的官,七分想着自己,三分想着上司,百姓一分都没有。
    王华刚刚接受了一遍‘真实的与民争利’的洗礼,对于现在上门的两位可没觉得他们是怀着好意的。
    “职下李俨才(党善吉),见过中丞。”
    他们行了礼,一般来说能混个位置坐坐,但似乎这次没有……
    王华是状元出身,又是太子重视的官员,历任詹事府右谕德、山东布政使,经验丰富,来头不小。
    若真的想摆出一点势头,那还是能摆出来的,就看想不想而已。
    现在碰上这两人,王华就想摆架子。
    所以他回到主位坐着,与他们保持距离,也板着个脸。
    李俨才和党善吉相互看了看,他们有些摸不清这新任巡抚的脾气。
    巡抚,有段时间是常设官职,但在弘治年间不是,它就有点像是‘巡视组’的感觉,是皇帝为了什么目的,专门派过来的,
    所以这属于‘上差’。
    地方官绝不能得罪,否则他回京之后,在皇帝那边打你个小报告,那不是完犊子了。
    “中丞。”李俨才这个布政使先说话,“下官们本不想打扰中丞休息,下官也是几天前刚到任浙江布政使,到了之后便听说了眼下那件闹到了朝廷的事。下官想着,这件事儿怎么处置,终归是要看看中丞的意思。”
    王华回道:“既然是要紧的事,休息与否自然不重要。你们说来吧。”
    李俨才给党善吉使了使眼色,
    于是这个按察使开了口,“中丞或许也听过。便是浙江的镇守太监魏公公贪墨一事。魏公公贪财敛财、以至于到了主动索贿的地步。朝堂上,刘尚书也已向陛下陈奏,恳请陛下为浙江民生计,能够召回内官。据下官们了解,魏公公,不日就要回京了。”
    “是啊。”李俨才虽然初来浙江,但说到底他是文官,对太监自然没什么好的观感,所以自然也是开心的,“不过,中丞,魏公公在浙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日我们来就是想与中丞商议,那些人该怎么办?”
    王华眉眼一抬,
    梅可甲此人,于官员的心思倒是琢磨的清楚。
    他说这些人会来试探自己的态度,还真是一语中的。
    “魏公公被抓走了吗?你们哪里得来的消息?为何本院从未得知?”
    巡抚这一句话问得李、党二人憋了一回,
    “这个,浙江已人人知晓了呀。”
    “人人知晓有什么用。圣旨这么说了,还是太子这么说了?又或者,是大司马和你们这么说的?”
    两人双双摇头,“那没有,那没有。”
    李俨才不想白跑一趟,他皱眉凝思,还是想了个办法,“中丞,太子殿下爱民亲民,魏彬是东宫的太监,出了这样的事,殿下那边是怎么也不会忽视不管的。圣旨左右也就一两天的事,即便有变故,魏彬回京的大局是不会变的。”
    这话王华就不会去轻易推翻他,正好他想知道知道这两人接下来还有什么说法。
    所以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你们说得‘那些人怎么办’,那些人是谁?”
    党善吉心中一喜,立马开口说道:“便是梅记的主人,梅可甲。此人用心险恶,自弘治十一年开始,就一直向魏公公行贿,于是短短几年的时间梅可甲便获利兆万,浙江各地府、县之生丝、茶叶皆以供应梅记为先!”
    王华虽然不是很懂浙江,
    但他也懂大明律法。
    魏彬现在还好好的呢。
    案子没审,魏彬也没审,浙江的按察使凭什么说这个话?这样讲出来自己的偏向性也太强了点。
    但他也想到梅可甲之前说得——请君入瓮。
    其实他有一点没懂,一会儿还是要问问。
    而眼下……
    王华转向李俨才,“布政使衙门是什么意见?赞同吗?”
    “下官于此事了解不深,一切还是要听中丞的意思。不过商人行贿镇守太监,按律也是要问罪的。”
    “把梅可甲抓起来?”王华又转向按察使问道。 ↑返回顶部↑
    太子的怒火,他们谁也受不住的。
    “还有在下的脑袋。”梅可甲附和说。
    王华又问:“那么接下来呢,是要本官配合你保护货源?”
    梅可甲露出微微的笑容。
    “中丞,商场之上你争我斗,虽然是为了几两碎银上不得台面,但也是成王败寇,手段什么的,在下该用的都会用的。简单的说,从来也没有别人打我,我却不还手的道理。所以中丞如果不介意,或许可以和在下合作一番,把那些要对付梅记的商家,勾出来。”
    王华没说不同意,他先问:“你想怎么做?”
    “中丞初来,浙江上下都知道您是太子的人,但中丞是文官,和魏公公不同,您这边只要没有特别明显的替我撑腰的姿态,他们很快就会怀疑、随后去试探您的态度。”
    “你是想来一个请君入瓮。”
    “不错。”
    王华思量了一下,缓缓的摇了摇头,“没有人会上这个当的,我是詹事府右谕德的身份出京,此时来浙江,谁也不会把我不当做太子的人。而且,还有些冒险,万一他们真的行动起来,断了你的货源,影响了今年的海贸,出了这岔子又当如何?耽误了殿下的事,这干系你我都担不住。”
    梅可甲劝道:“如果中丞不将我推出去,那么他们就会将矛头对准你了。”
    一样的套路再来一次,
    怎么赶走魏彬的,
    就怎么赶走王华。
    “在下知道,中丞想让浙江一切和原先一样,但魏彬败走,对方的气焰是止不住的,所以安稳得了一时,安稳不了一世。”
    梅可甲的意思,还是要露出獠牙,
    要凶起来,镇住那些人。
    王华起身背手,他很是细细得思量了一番。
    “……若是可以,还是先看看他们的动作如何?”
    梅可甲皱了皱眉,文官比太监虽然有‘品相’一些,但与此同时做事也就有一点循规蹈矩,如果是魏彬,只要有利,什么他不敢干?
    但他不能让王华这么保守。
    心中想了想,梅可甲说:“中丞,您真的认为一个湖州知府就可以参倒浙江的镇守太监吗?虽然陛下登基以来,数次限制厂卫,可一个四品知府,在宫里的公公眼里,还算不得什么吧?”
    王华眉目一皱,“你想说什么?”
    “中丞不知有没有想过。您没在的时候,在下的靠山是魏公公,魏公公可是浙江的镇守太监,那么对方呢,他们的靠山是谁?几个商人,可入不了魏公公的眼。”
    这话再说下去,就是要晃动大明朝的根本了。
    但王华人在京城的时候,太子就有过交代,要他清楚的知道浙闽的商人是和什么人在勾结。
    所以他没有阻止梅可甲。
    “海商的利益每年数百万,甚至是千万,不独被商人吃了,在下的同行们也得孝敬。省一级的,布政使衙门、按察使衙门哪个不拿银子?他们拿了银子就敢都揣进自己的口袋,难道不向北边送一点儿?”
    王华的拳头一紧。
    国事如此,实是让他心痛。
    “那你也送了这两个衙门?”
    “送是送了,但没送成。”梅可甲倒也说了实话,“收银子是一门学问。在下这个忽然从外地来的人,什么路数,他们不知道。所以这银子送了太少得罪人,送了太多他们不敢收。等到摸清在下的路数,他们就更不敢收了。”
    “那你觉得,刘大夏会不会收浙江的银子?”
    “这话在下可不敢说。”
    有明一代,官俸极低,如果家里祖上不富,自己还过得不错的,肯定是收了,至于是不是浙江的银子,那谁知道。
    王华苦笑了一番,“朝中诸公啊……最后叫你梅可甲看了一回大笑话。”
    这话梅可甲不敢受,“中丞言重了,这也不是笑话不笑话,但浙江上去的疏所说与民争利的实际就是如此。殿下若是不争,这银子也到不了‘民’的手中。他们叫殿下不与民争利,实际,是把这利给他们自己。”
    王华忽然想起自己在京城还和王鏊说过,殿下是否与民争利的事,当时他根本没想过还有另外一种理解。
    深呼吸了几口,他咬着牙颤声问,“他们,又是谁?”
    第一百五十九章 争银子
    他们是谁?
    王华的这个问题问得好。
    梅可甲说:“来浙江的第一年,在下以为是那些大商人,有头有脸、有名有姓的,中丞说不定也听过,台州的费荣嘉,湖州的魏惠强,杭州的黄宗谅、宋肖翁。但后来和他们有过交手之后也觉得,他们都是锦衣玉食,谁会嫌命长去和东宫太子斗?完全不至于。于是不解。”
    “继而到第二年,在下就在想,会不会是浙江各府知府,布政使、按察使这些官员们,他们也有名字,但细想来也还是一样,他们会主动的想和殿下争斗吗?也不会。”
    “那么是谁?直到去年、今年在下才想明白。殿下要找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如果有一个名字,比如杭州的黄宗谅,是他在背后操纵这一一切,那么事情反倒简单了。哪怕这个名字的能量再大一些,又能怎样?殿下是大明储君,一道旨意,锦衣卫就可以把人带走,可为什么事情成了今天这样?”
    “因为这事儿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名字。如果要有。那就是浙江、福建。是这里大大小小的商人、宗族以及依赖他们银子而生的官员,不止地方,还有京城。是这些所有人。”
    在梅可甲的理解范围内,
    这当然就很难了。
    因为不可能把所有人抓起来一并杀了。
    “老爷。”
    巡抚衙门里的管家,是王华带过来的,这人跟了他十几年,到哪儿都带着。他的叫喊,让震惊中的王华从云游之中回神。
    “怎么了?”
    那人回道:“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来人了。”
    梅可甲面无表情,但其实情绪都在心里:来得可真够急的。
    “知道了。梅老板,你先别走。关于浙江的事,本官还有许多话要和你说。现在,你先到里边听一听。看看这两位能会说些什么。”
    梅可甲没二话,起身微微行礼后,拐到了后面去坐下。
    浙江的布政使是湖广右布政使李俨才转任,而按察使则还是原来的人担任,名叫党善吉,他不像李俨才那样,和什么人有什么姻亲的关系,
    他就是典型的大明官员。
    这样的官,七分想着自己,三分想着上司,百姓一分都没有。
    王华刚刚接受了一遍‘真实的与民争利’的洗礼,对于现在上门的两位可没觉得他们是怀着好意的。
    “职下李俨才(党善吉),见过中丞。”
    他们行了礼,一般来说能混个位置坐坐,但似乎这次没有……
    王华是状元出身,又是太子重视的官员,历任詹事府右谕德、山东布政使,经验丰富,来头不小。
    若真的想摆出一点势头,那还是能摆出来的,就看想不想而已。
    现在碰上这两人,王华就想摆架子。
    所以他回到主位坐着,与他们保持距离,也板着个脸。
    李俨才和党善吉相互看了看,他们有些摸不清这新任巡抚的脾气。
    巡抚,有段时间是常设官职,但在弘治年间不是,它就有点像是‘巡视组’的感觉,是皇帝为了什么目的,专门派过来的,
    所以这属于‘上差’。
    地方官绝不能得罪,否则他回京之后,在皇帝那边打你个小报告,那不是完犊子了。
    “中丞。”李俨才这个布政使先说话,“下官们本不想打扰中丞休息,下官也是几天前刚到任浙江布政使,到了之后便听说了眼下那件闹到了朝廷的事。下官想着,这件事儿怎么处置,终归是要看看中丞的意思。”
    王华回道:“既然是要紧的事,休息与否自然不重要。你们说来吧。”
    李俨才给党善吉使了使眼色,
    于是这个按察使开了口,“中丞或许也听过。便是浙江的镇守太监魏公公贪墨一事。魏公公贪财敛财、以至于到了主动索贿的地步。朝堂上,刘尚书也已向陛下陈奏,恳请陛下为浙江民生计,能够召回内官。据下官们了解,魏公公,不日就要回京了。”
    “是啊。”李俨才虽然初来浙江,但说到底他是文官,对太监自然没什么好的观感,所以自然也是开心的,“不过,中丞,魏公公在浙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日我们来就是想与中丞商议,那些人该怎么办?”
    王华眉眼一抬,
    梅可甲此人,于官员的心思倒是琢磨的清楚。
    他说这些人会来试探自己的态度,还真是一语中的。
    “魏公公被抓走了吗?你们哪里得来的消息?为何本院从未得知?”
    巡抚这一句话问得李、党二人憋了一回,
    “这个,浙江已人人知晓了呀。”
    “人人知晓有什么用。圣旨这么说了,还是太子这么说了?又或者,是大司马和你们这么说的?”
    两人双双摇头,“那没有,那没有。”
    李俨才不想白跑一趟,他皱眉凝思,还是想了个办法,“中丞,太子殿下爱民亲民,魏彬是东宫的太监,出了这样的事,殿下那边是怎么也不会忽视不管的。圣旨左右也就一两天的事,即便有变故,魏彬回京的大局是不会变的。”
    这话王华就不会去轻易推翻他,正好他想知道知道这两人接下来还有什么说法。
    所以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你们说得‘那些人怎么办’,那些人是谁?”
    党善吉心中一喜,立马开口说道:“便是梅记的主人,梅可甲。此人用心险恶,自弘治十一年开始,就一直向魏公公行贿,于是短短几年的时间梅可甲便获利兆万,浙江各地府、县之生丝、茶叶皆以供应梅记为先!”
    王华虽然不是很懂浙江,
    但他也懂大明律法。
    魏彬现在还好好的呢。
    案子没审,魏彬也没审,浙江的按察使凭什么说这个话?这样讲出来自己的偏向性也太强了点。
    但他也想到梅可甲之前说得——请君入瓮。
    其实他有一点没懂,一会儿还是要问问。
    而眼下……
    王华转向李俨才,“布政使衙门是什么意见?赞同吗?”
    “下官于此事了解不深,一切还是要听中丞的意思。不过商人行贿镇守太监,按律也是要问罪的。”
    “把梅可甲抓起来?”王华又转向按察使问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