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471节
但当时皇帝并没有明说。
现在么,又矢口否认。
孟樱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在京师几年了,正德皇帝掌朝堂、开海禁、强兵马,驱鞑靼。一战洗刷土木堡之耻,他的心机、手段和威望,就是在府里随便听听也听得到。
而她以及她的父亲,想要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认,并且祈祷着把这件事办好了,便可以解除这种‘暗软禁’。
梅怀古也不会去管她的心思,而是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因为此事重要,我爹便交代,好生伺候她,所以孟姑娘一直都没离开。”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重点不在这里,皇帝也不想听。
“那么,红薯呢?”
问出这话,朱厚照的视线也落在了梅怀古所带的袋子之上。
“微臣这就拿出来,听孟父说南边的人都叫他番薯,孟父,你快与陛下禀报。”
说话间,朱厚照已经自己走下去拿在手里看了起来。
红色的、椭圆状……的确是红薯。
“好啊!好啊!你们几个可算是立了一大功!”
一听皇帝说这话,三人都有些面带喜色,能让皇帝高兴,少不得一番赏赐。
其实所谓的种红薯,拿这个就可以种了。
他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还去邻居家的田里偷挖过。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种植的。当时他在农村,父母和爷爷奶奶辈会把这个东西先收在地窖里过冬,以免红薯被冻坏,到了来年开春,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气温在十几度,就种到地里进行培育,然后它会长出绿色的红薯苗。
等红薯苗长到30到50厘米,就剪下来,插到已经开垦好的地里,再之后等到九月份、十月份就可以收获了。
当然,红薯的种类繁多,我们国家又幅员辽阔,所以有的在春季种植、有的在夏季种植。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红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最为显著的就是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不挑地形,即便在山上也能种植。
从正常年景来看,一亩地种红薯能产2500到3000公斤,也就是徐光启所记录的‘一亩收数十石’(明朝一石是150斤)。其产量是一亩稻田的十几倍。
但,这个事呢要分两面看。
第一,指望红薯一到,就养活全国人民,那是开玩笑。
因为红薯的热量很低,不管你吃什么东西,人体总归是需要热量的,红薯的热量只有大米等谷物的三分之一,土豆和玉米基本也是和红薯一个水平,说得直白些,红薯吃得再多,80%是水,那有什么用?
所以不谈热量,只谈产量,这是耍流氓。
另外红薯没有油,吃多了肚子容易胀气,也就会导致一种情况,额,就是拉不出来……
所以即便红薯后来成为一种‘美食’,但始终不能成为主粮。
因而想象中依靠这个推平全世界,更加不可能。其实在真实历史中,红薯在隆庆、万历年间已经传入中国,到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官方都有记载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红薯。
但是,它并没有能拯救流民遍地的大明朝。
从这个维度来说,人祸永远是最大的问题,生产力很高的工业国家一样有饥民。
不过话又说回来,
在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的时候说红薯口感不好、吃多了泛酸一样是耍流氓。是完全不能理解灾民所说的一种矫情话。
对于沦落到啃树皮的人,能吃上这个就是升入天堂。
对于活在温饱线上的百姓来说,大米、小麦之外如再种植一点红薯,可以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甚至可以节省一点主粮进行储备或是售卖。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多出一种可以吃得食物,那总归是好事情。
继而就可以大大缓解如今尖锐的社会矛盾,老百姓稳住了,他推动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即便激进些也不会造成地动山摇的后果。
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能够增加社会的弹性,这是它的意义。而不是觉得它不能一直吃或者不能依靠它吊打全世界就认为它根本没有价值,这属于二极管思维。
所以在朱厚照的眼中,红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物。
而此时,他正捧着,这个他前世吃都不想吃的东西,现在要小心对待。
“陛下,不必……不必如此。”孟樱开了口,不够不确定自己讲得这话是不是得体,话到最后显得底气不足。
“为何?”
“因家父已经在老家培育种植,红薯是剪茎作种,所以……”
“喔?”朱厚照懂她意思了,“这么说,朕就是吃了它也没关心。孟父,是这样么?”
“回……回陛下是的,草民知道此事极为重要,若不先进行培育种植,也没有胆量来打扰陛下。”
“倒是聪明。”朱厚照忍不住赞了一句,有这个脑子才能办成事,“不过朕就不吃了吧,眼下季节合适,你带的这些还是都拿去培育。”
“是。”
“你说说,怎么带回来的,海外又是什么情况?”
孟求中初次见到皇上,多少有些紧张,“草民回……回陛下的话,这些番薯是从草民从满剌加国偷偷运回,当地有弗朗机人,这些也最早是他们带到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
朱厚照的地理知识开始遭遇考验。
“是我大明属国吗?”
“回陛下。不是的,满刺加国属于暹罗王国,这些都是海外小国,与我天朝难以比拟。当地人也曾听闻我天朝天子,他们心生向往,只是远隔重洋,若不是为了求生的商人,一般人没有胆子面对海上风浪。”
朱厚照忍不住笑,
这话后半段就属于是胡说八道了。
不过现在的政治正确如此,他也不想花力气去纠正这个东西。
实际上,满刺加国就是后来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个地方,葡萄牙人最先到达这里,然后就发生战争,也导致了该国的衰亡。
时间点,就在大明正德年间。
换句话说,欧洲人的炮火已经抵在亚洲人的脑袋上了。
包括吕宋岛,也就是菲律宾,也是在本世纪被西班牙人侵略。
现在的大明朝经朱厚照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开海行商的利益团体,终有一天,来自大明的商人和来自欧洲的商人会撞上,按照这帮强盗的逻辑,你赚钱的生意,他们一定会动手抢和打。
或许那一天会比想象中的来得更早也说不定。
这些摆在一边,
眼前这个红薯还是让朱厚照分外激动。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三个字:要推广!
他很自然的笑纳了这个东西,让刘瑾端到一边。
然后对孟家父女说:“这样的作物往后必定活人无数,孟求中,你所立之功,比你想象的要大。朕也向来赏罚分明,说吧,可有需要?”
“这个……草民不敢。”
“陛下富有四海。”梅怀古提点他一下,“你尽管开口就好。”
孟求中抬起头,有些茫然,略带耿直的说:“陛下,草民想要百两纹银。”
朱厚照和梅怀古一时愕然。
“缺银子?”
“是,草民的女儿还没出嫁,嫁妆还没着落呢。”
孟樱一听是这么回事,立马闹了个大红脸,“爹!你怎么能和陛下说这些?”
“哈哈哈。”朱厚照却觉得颇为有趣,当皇帝久了,这么朴实的人的确少见,“孟求中,这个条件朕答应你,朕还可以给你更多。只有一样事,你要帮朕一个忙。”
“不敢,请陛下吩咐。”
“红薯这个作物,只有你种过,朕找一块地,你留下来把它伺候好。至于你在福建老家种植的那个,朕会下一道旨意,写明方法,令当地知县去伺候。你意下如何?”
孟求中一时犹豫,他本来想回老家的。
梅怀古则在边上敲打,“孟父,这是陛下给的机缘,还不快谢恩?!”
老农也没那么多的主意的,而且他不敢拒绝,便叩头说:“草民愿意听陛下的话。”
“好。刘瑾,你去取五百两银子过来,赏给孟求中。怀古,这两人我交给你,你安顿好,若是愿意住你府上就住,若是不愿意的话,就让人家自己成个家,在外边儿住。等朕选好一块地,到时候你领着他过去。”
“是!”
“好,下去吧。”
朱厚照没有和他们讲太多种植、推广之类的事、以及以后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家就是一个想要纹银百两的农民,不关心那些。
这是他和朝臣应该关心的事情。
看着木盘子里几颗红薯,他忍不住上手摸了摸,虽然说红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毕竟能吃、能养活更多的人,这对于他的帝王之志是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的。
后世之人曾经探究过气候和王朝更迭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汉唐之时,中原王朝都相对温暖。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乱世争霸中,根据地小而贫瘠的一方总是不能够获胜,这就是‘力量’的作用。统治者当然是需要各种优秀的品质,但手握多少‘力量’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力量’可以相对通俗的表示为:
你有多少地、能产多少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口。
不管从哪个方面想,红薯也属于是重大事项了,需要一个专门的得力之人。
朱厚照慢慢摸着,眼神之中则有认真以及略微压抑的激动与兴奋。
“刘瑾。”
皇帝的声音不似一般时候,此时显得有些厚重。
“奴婢在。”
“明日一早,传旨内阁、六部九卿入宫。除非离京,否则无故不得缺席。”
“是!”
却说得了五百两银子的孟求中很是开心,
既然有了银子,他也不希望住到人家家里去,平海伯府的牌子实在吓人,进去之后一会儿这个规矩、那个规矩,他这个人自在惯了,搞得不好万一闯了祸那才是麻烦事。
梅怀古也按照旨意随他去了,便在外边儿给他找了个干净小院儿,不用打扫,直接就可以住进去。 ↑返回顶部↑
现在么,又矢口否认。
孟樱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在京师几年了,正德皇帝掌朝堂、开海禁、强兵马,驱鞑靼。一战洗刷土木堡之耻,他的心机、手段和威望,就是在府里随便听听也听得到。
而她以及她的父亲,想要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认,并且祈祷着把这件事办好了,便可以解除这种‘暗软禁’。
梅怀古也不会去管她的心思,而是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因为此事重要,我爹便交代,好生伺候她,所以孟姑娘一直都没离开。”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重点不在这里,皇帝也不想听。
“那么,红薯呢?”
问出这话,朱厚照的视线也落在了梅怀古所带的袋子之上。
“微臣这就拿出来,听孟父说南边的人都叫他番薯,孟父,你快与陛下禀报。”
说话间,朱厚照已经自己走下去拿在手里看了起来。
红色的、椭圆状……的确是红薯。
“好啊!好啊!你们几个可算是立了一大功!”
一听皇帝说这话,三人都有些面带喜色,能让皇帝高兴,少不得一番赏赐。
其实所谓的种红薯,拿这个就可以种了。
他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还去邻居家的田里偷挖过。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种植的。当时他在农村,父母和爷爷奶奶辈会把这个东西先收在地窖里过冬,以免红薯被冻坏,到了来年开春,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气温在十几度,就种到地里进行培育,然后它会长出绿色的红薯苗。
等红薯苗长到30到50厘米,就剪下来,插到已经开垦好的地里,再之后等到九月份、十月份就可以收获了。
当然,红薯的种类繁多,我们国家又幅员辽阔,所以有的在春季种植、有的在夏季种植。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红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最为显著的就是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不挑地形,即便在山上也能种植。
从正常年景来看,一亩地种红薯能产2500到3000公斤,也就是徐光启所记录的‘一亩收数十石’(明朝一石是150斤)。其产量是一亩稻田的十几倍。
但,这个事呢要分两面看。
第一,指望红薯一到,就养活全国人民,那是开玩笑。
因为红薯的热量很低,不管你吃什么东西,人体总归是需要热量的,红薯的热量只有大米等谷物的三分之一,土豆和玉米基本也是和红薯一个水平,说得直白些,红薯吃得再多,80%是水,那有什么用?
所以不谈热量,只谈产量,这是耍流氓。
另外红薯没有油,吃多了肚子容易胀气,也就会导致一种情况,额,就是拉不出来……
所以即便红薯后来成为一种‘美食’,但始终不能成为主粮。
因而想象中依靠这个推平全世界,更加不可能。其实在真实历史中,红薯在隆庆、万历年间已经传入中国,到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官方都有记载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红薯。
但是,它并没有能拯救流民遍地的大明朝。
从这个维度来说,人祸永远是最大的问题,生产力很高的工业国家一样有饥民。
不过话又说回来,
在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的时候说红薯口感不好、吃多了泛酸一样是耍流氓。是完全不能理解灾民所说的一种矫情话。
对于沦落到啃树皮的人,能吃上这个就是升入天堂。
对于活在温饱线上的百姓来说,大米、小麦之外如再种植一点红薯,可以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甚至可以节省一点主粮进行储备或是售卖。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多出一种可以吃得食物,那总归是好事情。
继而就可以大大缓解如今尖锐的社会矛盾,老百姓稳住了,他推动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即便激进些也不会造成地动山摇的后果。
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能够增加社会的弹性,这是它的意义。而不是觉得它不能一直吃或者不能依靠它吊打全世界就认为它根本没有价值,这属于二极管思维。
所以在朱厚照的眼中,红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物。
而此时,他正捧着,这个他前世吃都不想吃的东西,现在要小心对待。
“陛下,不必……不必如此。”孟樱开了口,不够不确定自己讲得这话是不是得体,话到最后显得底气不足。
“为何?”
“因家父已经在老家培育种植,红薯是剪茎作种,所以……”
“喔?”朱厚照懂她意思了,“这么说,朕就是吃了它也没关心。孟父,是这样么?”
“回……回陛下是的,草民知道此事极为重要,若不先进行培育种植,也没有胆量来打扰陛下。”
“倒是聪明。”朱厚照忍不住赞了一句,有这个脑子才能办成事,“不过朕就不吃了吧,眼下季节合适,你带的这些还是都拿去培育。”
“是。”
“你说说,怎么带回来的,海外又是什么情况?”
孟求中初次见到皇上,多少有些紧张,“草民回……回陛下的话,这些番薯是从草民从满剌加国偷偷运回,当地有弗朗机人,这些也最早是他们带到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
朱厚照的地理知识开始遭遇考验。
“是我大明属国吗?”
“回陛下。不是的,满刺加国属于暹罗王国,这些都是海外小国,与我天朝难以比拟。当地人也曾听闻我天朝天子,他们心生向往,只是远隔重洋,若不是为了求生的商人,一般人没有胆子面对海上风浪。”
朱厚照忍不住笑,
这话后半段就属于是胡说八道了。
不过现在的政治正确如此,他也不想花力气去纠正这个东西。
实际上,满刺加国就是后来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个地方,葡萄牙人最先到达这里,然后就发生战争,也导致了该国的衰亡。
时间点,就在大明正德年间。
换句话说,欧洲人的炮火已经抵在亚洲人的脑袋上了。
包括吕宋岛,也就是菲律宾,也是在本世纪被西班牙人侵略。
现在的大明朝经朱厚照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开海行商的利益团体,终有一天,来自大明的商人和来自欧洲的商人会撞上,按照这帮强盗的逻辑,你赚钱的生意,他们一定会动手抢和打。
或许那一天会比想象中的来得更早也说不定。
这些摆在一边,
眼前这个红薯还是让朱厚照分外激动。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三个字:要推广!
他很自然的笑纳了这个东西,让刘瑾端到一边。
然后对孟家父女说:“这样的作物往后必定活人无数,孟求中,你所立之功,比你想象的要大。朕也向来赏罚分明,说吧,可有需要?”
“这个……草民不敢。”
“陛下富有四海。”梅怀古提点他一下,“你尽管开口就好。”
孟求中抬起头,有些茫然,略带耿直的说:“陛下,草民想要百两纹银。”
朱厚照和梅怀古一时愕然。
“缺银子?”
“是,草民的女儿还没出嫁,嫁妆还没着落呢。”
孟樱一听是这么回事,立马闹了个大红脸,“爹!你怎么能和陛下说这些?”
“哈哈哈。”朱厚照却觉得颇为有趣,当皇帝久了,这么朴实的人的确少见,“孟求中,这个条件朕答应你,朕还可以给你更多。只有一样事,你要帮朕一个忙。”
“不敢,请陛下吩咐。”
“红薯这个作物,只有你种过,朕找一块地,你留下来把它伺候好。至于你在福建老家种植的那个,朕会下一道旨意,写明方法,令当地知县去伺候。你意下如何?”
孟求中一时犹豫,他本来想回老家的。
梅怀古则在边上敲打,“孟父,这是陛下给的机缘,还不快谢恩?!”
老农也没那么多的主意的,而且他不敢拒绝,便叩头说:“草民愿意听陛下的话。”
“好。刘瑾,你去取五百两银子过来,赏给孟求中。怀古,这两人我交给你,你安顿好,若是愿意住你府上就住,若是不愿意的话,就让人家自己成个家,在外边儿住。等朕选好一块地,到时候你领着他过去。”
“是!”
“好,下去吧。”
朱厚照没有和他们讲太多种植、推广之类的事、以及以后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家就是一个想要纹银百两的农民,不关心那些。
这是他和朝臣应该关心的事情。
看着木盘子里几颗红薯,他忍不住上手摸了摸,虽然说红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毕竟能吃、能养活更多的人,这对于他的帝王之志是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的。
后世之人曾经探究过气候和王朝更迭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汉唐之时,中原王朝都相对温暖。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乱世争霸中,根据地小而贫瘠的一方总是不能够获胜,这就是‘力量’的作用。统治者当然是需要各种优秀的品质,但手握多少‘力量’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力量’可以相对通俗的表示为:
你有多少地、能产多少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口。
不管从哪个方面想,红薯也属于是重大事项了,需要一个专门的得力之人。
朱厚照慢慢摸着,眼神之中则有认真以及略微压抑的激动与兴奋。
“刘瑾。”
皇帝的声音不似一般时候,此时显得有些厚重。
“奴婢在。”
“明日一早,传旨内阁、六部九卿入宫。除非离京,否则无故不得缺席。”
“是!”
却说得了五百两银子的孟求中很是开心,
既然有了银子,他也不希望住到人家家里去,平海伯府的牌子实在吓人,进去之后一会儿这个规矩、那个规矩,他这个人自在惯了,搞得不好万一闯了祸那才是麻烦事。
梅怀古也按照旨意随他去了,便在外边儿给他找了个干净小院儿,不用打扫,直接就可以住进去。 ↑返回顶部↑
但当时皇帝并没有明说。
现在么,又矢口否认。
孟樱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在京师几年了,正德皇帝掌朝堂、开海禁、强兵马,驱鞑靼。一战洗刷土木堡之耻,他的心机、手段和威望,就是在府里随便听听也听得到。
而她以及她的父亲,想要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认,并且祈祷着把这件事办好了,便可以解除这种‘暗软禁’。
梅怀古也不会去管她的心思,而是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因为此事重要,我爹便交代,好生伺候她,所以孟姑娘一直都没离开。”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重点不在这里,皇帝也不想听。
“那么,红薯呢?”
问出这话,朱厚照的视线也落在了梅怀古所带的袋子之上。
“微臣这就拿出来,听孟父说南边的人都叫他番薯,孟父,你快与陛下禀报。”
说话间,朱厚照已经自己走下去拿在手里看了起来。
红色的、椭圆状……的确是红薯。
“好啊!好啊!你们几个可算是立了一大功!”
一听皇帝说这话,三人都有些面带喜色,能让皇帝高兴,少不得一番赏赐。
其实所谓的种红薯,拿这个就可以种了。
他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还去邻居家的田里偷挖过。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种植的。当时他在农村,父母和爷爷奶奶辈会把这个东西先收在地窖里过冬,以免红薯被冻坏,到了来年开春,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气温在十几度,就种到地里进行培育,然后它会长出绿色的红薯苗。
等红薯苗长到30到50厘米,就剪下来,插到已经开垦好的地里,再之后等到九月份、十月份就可以收获了。
当然,红薯的种类繁多,我们国家又幅员辽阔,所以有的在春季种植、有的在夏季种植。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红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最为显著的就是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不挑地形,即便在山上也能种植。
从正常年景来看,一亩地种红薯能产2500到3000公斤,也就是徐光启所记录的‘一亩收数十石’(明朝一石是150斤)。其产量是一亩稻田的十几倍。
但,这个事呢要分两面看。
第一,指望红薯一到,就养活全国人民,那是开玩笑。
因为红薯的热量很低,不管你吃什么东西,人体总归是需要热量的,红薯的热量只有大米等谷物的三分之一,土豆和玉米基本也是和红薯一个水平,说得直白些,红薯吃得再多,80%是水,那有什么用?
所以不谈热量,只谈产量,这是耍流氓。
另外红薯没有油,吃多了肚子容易胀气,也就会导致一种情况,额,就是拉不出来……
所以即便红薯后来成为一种‘美食’,但始终不能成为主粮。
因而想象中依靠这个推平全世界,更加不可能。其实在真实历史中,红薯在隆庆、万历年间已经传入中国,到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官方都有记载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红薯。
但是,它并没有能拯救流民遍地的大明朝。
从这个维度来说,人祸永远是最大的问题,生产力很高的工业国家一样有饥民。
不过话又说回来,
在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的时候说红薯口感不好、吃多了泛酸一样是耍流氓。是完全不能理解灾民所说的一种矫情话。
对于沦落到啃树皮的人,能吃上这个就是升入天堂。
对于活在温饱线上的百姓来说,大米、小麦之外如再种植一点红薯,可以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甚至可以节省一点主粮进行储备或是售卖。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多出一种可以吃得食物,那总归是好事情。
继而就可以大大缓解如今尖锐的社会矛盾,老百姓稳住了,他推动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即便激进些也不会造成地动山摇的后果。
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能够增加社会的弹性,这是它的意义。而不是觉得它不能一直吃或者不能依靠它吊打全世界就认为它根本没有价值,这属于二极管思维。
所以在朱厚照的眼中,红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物。
而此时,他正捧着,这个他前世吃都不想吃的东西,现在要小心对待。
“陛下,不必……不必如此。”孟樱开了口,不够不确定自己讲得这话是不是得体,话到最后显得底气不足。
“为何?”
“因家父已经在老家培育种植,红薯是剪茎作种,所以……”
“喔?”朱厚照懂她意思了,“这么说,朕就是吃了它也没关心。孟父,是这样么?”
“回……回陛下是的,草民知道此事极为重要,若不先进行培育种植,也没有胆量来打扰陛下。”
“倒是聪明。”朱厚照忍不住赞了一句,有这个脑子才能办成事,“不过朕就不吃了吧,眼下季节合适,你带的这些还是都拿去培育。”
“是。”
“你说说,怎么带回来的,海外又是什么情况?”
孟求中初次见到皇上,多少有些紧张,“草民回……回陛下的话,这些番薯是从草民从满剌加国偷偷运回,当地有弗朗机人,这些也最早是他们带到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
朱厚照的地理知识开始遭遇考验。
“是我大明属国吗?”
“回陛下。不是的,满刺加国属于暹罗王国,这些都是海外小国,与我天朝难以比拟。当地人也曾听闻我天朝天子,他们心生向往,只是远隔重洋,若不是为了求生的商人,一般人没有胆子面对海上风浪。”
朱厚照忍不住笑,
这话后半段就属于是胡说八道了。
不过现在的政治正确如此,他也不想花力气去纠正这个东西。
实际上,满刺加国就是后来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个地方,葡萄牙人最先到达这里,然后就发生战争,也导致了该国的衰亡。
时间点,就在大明正德年间。
换句话说,欧洲人的炮火已经抵在亚洲人的脑袋上了。
包括吕宋岛,也就是菲律宾,也是在本世纪被西班牙人侵略。
现在的大明朝经朱厚照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开海行商的利益团体,终有一天,来自大明的商人和来自欧洲的商人会撞上,按照这帮强盗的逻辑,你赚钱的生意,他们一定会动手抢和打。
或许那一天会比想象中的来得更早也说不定。
这些摆在一边,
眼前这个红薯还是让朱厚照分外激动。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三个字:要推广!
他很自然的笑纳了这个东西,让刘瑾端到一边。
然后对孟家父女说:“这样的作物往后必定活人无数,孟求中,你所立之功,比你想象的要大。朕也向来赏罚分明,说吧,可有需要?”
“这个……草民不敢。”
“陛下富有四海。”梅怀古提点他一下,“你尽管开口就好。”
孟求中抬起头,有些茫然,略带耿直的说:“陛下,草民想要百两纹银。”
朱厚照和梅怀古一时愕然。
“缺银子?”
“是,草民的女儿还没出嫁,嫁妆还没着落呢。”
孟樱一听是这么回事,立马闹了个大红脸,“爹!你怎么能和陛下说这些?”
“哈哈哈。”朱厚照却觉得颇为有趣,当皇帝久了,这么朴实的人的确少见,“孟求中,这个条件朕答应你,朕还可以给你更多。只有一样事,你要帮朕一个忙。”
“不敢,请陛下吩咐。”
“红薯这个作物,只有你种过,朕找一块地,你留下来把它伺候好。至于你在福建老家种植的那个,朕会下一道旨意,写明方法,令当地知县去伺候。你意下如何?”
孟求中一时犹豫,他本来想回老家的。
梅怀古则在边上敲打,“孟父,这是陛下给的机缘,还不快谢恩?!”
老农也没那么多的主意的,而且他不敢拒绝,便叩头说:“草民愿意听陛下的话。”
“好。刘瑾,你去取五百两银子过来,赏给孟求中。怀古,这两人我交给你,你安顿好,若是愿意住你府上就住,若是不愿意的话,就让人家自己成个家,在外边儿住。等朕选好一块地,到时候你领着他过去。”
“是!”
“好,下去吧。”
朱厚照没有和他们讲太多种植、推广之类的事、以及以后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家就是一个想要纹银百两的农民,不关心那些。
这是他和朝臣应该关心的事情。
看着木盘子里几颗红薯,他忍不住上手摸了摸,虽然说红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毕竟能吃、能养活更多的人,这对于他的帝王之志是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的。
后世之人曾经探究过气候和王朝更迭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汉唐之时,中原王朝都相对温暖。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乱世争霸中,根据地小而贫瘠的一方总是不能够获胜,这就是‘力量’的作用。统治者当然是需要各种优秀的品质,但手握多少‘力量’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力量’可以相对通俗的表示为:
你有多少地、能产多少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口。
不管从哪个方面想,红薯也属于是重大事项了,需要一个专门的得力之人。
朱厚照慢慢摸着,眼神之中则有认真以及略微压抑的激动与兴奋。
“刘瑾。”
皇帝的声音不似一般时候,此时显得有些厚重。
“奴婢在。”
“明日一早,传旨内阁、六部九卿入宫。除非离京,否则无故不得缺席。”
“是!”
却说得了五百两银子的孟求中很是开心,
既然有了银子,他也不希望住到人家家里去,平海伯府的牌子实在吓人,进去之后一会儿这个规矩、那个规矩,他这个人自在惯了,搞得不好万一闯了祸那才是麻烦事。
梅怀古也按照旨意随他去了,便在外边儿给他找了个干净小院儿,不用打扫,直接就可以住进去。
现在么,又矢口否认。
孟樱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在京师几年了,正德皇帝掌朝堂、开海禁、强兵马,驱鞑靼。一战洗刷土木堡之耻,他的心机、手段和威望,就是在府里随便听听也听得到。
而她以及她的父亲,想要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认,并且祈祷着把这件事办好了,便可以解除这种‘暗软禁’。
梅怀古也不会去管她的心思,而是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因为此事重要,我爹便交代,好生伺候她,所以孟姑娘一直都没离开。”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重点不在这里,皇帝也不想听。
“那么,红薯呢?”
问出这话,朱厚照的视线也落在了梅怀古所带的袋子之上。
“微臣这就拿出来,听孟父说南边的人都叫他番薯,孟父,你快与陛下禀报。”
说话间,朱厚照已经自己走下去拿在手里看了起来。
红色的、椭圆状……的确是红薯。
“好啊!好啊!你们几个可算是立了一大功!”
一听皇帝说这话,三人都有些面带喜色,能让皇帝高兴,少不得一番赏赐。
其实所谓的种红薯,拿这个就可以种了。
他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还去邻居家的田里偷挖过。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种植的。当时他在农村,父母和爷爷奶奶辈会把这个东西先收在地窖里过冬,以免红薯被冻坏,到了来年开春,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气温在十几度,就种到地里进行培育,然后它会长出绿色的红薯苗。
等红薯苗长到30到50厘米,就剪下来,插到已经开垦好的地里,再之后等到九月份、十月份就可以收获了。
当然,红薯的种类繁多,我们国家又幅员辽阔,所以有的在春季种植、有的在夏季种植。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红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最为显著的就是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不挑地形,即便在山上也能种植。
从正常年景来看,一亩地种红薯能产2500到3000公斤,也就是徐光启所记录的‘一亩收数十石’(明朝一石是150斤)。其产量是一亩稻田的十几倍。
但,这个事呢要分两面看。
第一,指望红薯一到,就养活全国人民,那是开玩笑。
因为红薯的热量很低,不管你吃什么东西,人体总归是需要热量的,红薯的热量只有大米等谷物的三分之一,土豆和玉米基本也是和红薯一个水平,说得直白些,红薯吃得再多,80%是水,那有什么用?
所以不谈热量,只谈产量,这是耍流氓。
另外红薯没有油,吃多了肚子容易胀气,也就会导致一种情况,额,就是拉不出来……
所以即便红薯后来成为一种‘美食’,但始终不能成为主粮。
因而想象中依靠这个推平全世界,更加不可能。其实在真实历史中,红薯在隆庆、万历年间已经传入中国,到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官方都有记载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红薯。
但是,它并没有能拯救流民遍地的大明朝。
从这个维度来说,人祸永远是最大的问题,生产力很高的工业国家一样有饥民。
不过话又说回来,
在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的时候说红薯口感不好、吃多了泛酸一样是耍流氓。是完全不能理解灾民所说的一种矫情话。
对于沦落到啃树皮的人,能吃上这个就是升入天堂。
对于活在温饱线上的百姓来说,大米、小麦之外如再种植一点红薯,可以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甚至可以节省一点主粮进行储备或是售卖。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多出一种可以吃得食物,那总归是好事情。
继而就可以大大缓解如今尖锐的社会矛盾,老百姓稳住了,他推动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即便激进些也不会造成地动山摇的后果。
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能够增加社会的弹性,这是它的意义。而不是觉得它不能一直吃或者不能依靠它吊打全世界就认为它根本没有价值,这属于二极管思维。
所以在朱厚照的眼中,红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物。
而此时,他正捧着,这个他前世吃都不想吃的东西,现在要小心对待。
“陛下,不必……不必如此。”孟樱开了口,不够不确定自己讲得这话是不是得体,话到最后显得底气不足。
“为何?”
“因家父已经在老家培育种植,红薯是剪茎作种,所以……”
“喔?”朱厚照懂她意思了,“这么说,朕就是吃了它也没关心。孟父,是这样么?”
“回……回陛下是的,草民知道此事极为重要,若不先进行培育种植,也没有胆量来打扰陛下。”
“倒是聪明。”朱厚照忍不住赞了一句,有这个脑子才能办成事,“不过朕就不吃了吧,眼下季节合适,你带的这些还是都拿去培育。”
“是。”
“你说说,怎么带回来的,海外又是什么情况?”
孟求中初次见到皇上,多少有些紧张,“草民回……回陛下的话,这些番薯是从草民从满剌加国偷偷运回,当地有弗朗机人,这些也最早是他们带到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
朱厚照的地理知识开始遭遇考验。
“是我大明属国吗?”
“回陛下。不是的,满刺加国属于暹罗王国,这些都是海外小国,与我天朝难以比拟。当地人也曾听闻我天朝天子,他们心生向往,只是远隔重洋,若不是为了求生的商人,一般人没有胆子面对海上风浪。”
朱厚照忍不住笑,
这话后半段就属于是胡说八道了。
不过现在的政治正确如此,他也不想花力气去纠正这个东西。
实际上,满刺加国就是后来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个地方,葡萄牙人最先到达这里,然后就发生战争,也导致了该国的衰亡。
时间点,就在大明正德年间。
换句话说,欧洲人的炮火已经抵在亚洲人的脑袋上了。
包括吕宋岛,也就是菲律宾,也是在本世纪被西班牙人侵略。
现在的大明朝经朱厚照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开海行商的利益团体,终有一天,来自大明的商人和来自欧洲的商人会撞上,按照这帮强盗的逻辑,你赚钱的生意,他们一定会动手抢和打。
或许那一天会比想象中的来得更早也说不定。
这些摆在一边,
眼前这个红薯还是让朱厚照分外激动。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三个字:要推广!
他很自然的笑纳了这个东西,让刘瑾端到一边。
然后对孟家父女说:“这样的作物往后必定活人无数,孟求中,你所立之功,比你想象的要大。朕也向来赏罚分明,说吧,可有需要?”
“这个……草民不敢。”
“陛下富有四海。”梅怀古提点他一下,“你尽管开口就好。”
孟求中抬起头,有些茫然,略带耿直的说:“陛下,草民想要百两纹银。”
朱厚照和梅怀古一时愕然。
“缺银子?”
“是,草民的女儿还没出嫁,嫁妆还没着落呢。”
孟樱一听是这么回事,立马闹了个大红脸,“爹!你怎么能和陛下说这些?”
“哈哈哈。”朱厚照却觉得颇为有趣,当皇帝久了,这么朴实的人的确少见,“孟求中,这个条件朕答应你,朕还可以给你更多。只有一样事,你要帮朕一个忙。”
“不敢,请陛下吩咐。”
“红薯这个作物,只有你种过,朕找一块地,你留下来把它伺候好。至于你在福建老家种植的那个,朕会下一道旨意,写明方法,令当地知县去伺候。你意下如何?”
孟求中一时犹豫,他本来想回老家的。
梅怀古则在边上敲打,“孟父,这是陛下给的机缘,还不快谢恩?!”
老农也没那么多的主意的,而且他不敢拒绝,便叩头说:“草民愿意听陛下的话。”
“好。刘瑾,你去取五百两银子过来,赏给孟求中。怀古,这两人我交给你,你安顿好,若是愿意住你府上就住,若是不愿意的话,就让人家自己成个家,在外边儿住。等朕选好一块地,到时候你领着他过去。”
“是!”
“好,下去吧。”
朱厚照没有和他们讲太多种植、推广之类的事、以及以后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家就是一个想要纹银百两的农民,不关心那些。
这是他和朝臣应该关心的事情。
看着木盘子里几颗红薯,他忍不住上手摸了摸,虽然说红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毕竟能吃、能养活更多的人,这对于他的帝王之志是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的。
后世之人曾经探究过气候和王朝更迭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汉唐之时,中原王朝都相对温暖。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乱世争霸中,根据地小而贫瘠的一方总是不能够获胜,这就是‘力量’的作用。统治者当然是需要各种优秀的品质,但手握多少‘力量’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力量’可以相对通俗的表示为:
你有多少地、能产多少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口。
不管从哪个方面想,红薯也属于是重大事项了,需要一个专门的得力之人。
朱厚照慢慢摸着,眼神之中则有认真以及略微压抑的激动与兴奋。
“刘瑾。”
皇帝的声音不似一般时候,此时显得有些厚重。
“奴婢在。”
“明日一早,传旨内阁、六部九卿入宫。除非离京,否则无故不得缺席。”
“是!”
却说得了五百两银子的孟求中很是开心,
既然有了银子,他也不希望住到人家家里去,平海伯府的牌子实在吓人,进去之后一会儿这个规矩、那个规矩,他这个人自在惯了,搞得不好万一闯了祸那才是麻烦事。
梅怀古也按照旨意随他去了,便在外边儿给他找了个干净小院儿,不用打扫,直接就可以住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