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4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齐承遂哈哈大笑,“威宁伯真性情!”
    王烜老实惯了,“末将以为此战头功当属大司马,内外结合、攻心为上,如此才能克敌制胜。”
    “不管怎么说,斩了贼首头颅、缴获两千两黄金的左百户之名是要写上的。”此时齐承遂也知道这个人的姓名了。
    这一点是事实,谁也不能因为人家只是个百户而否认,不然奏疏里就写贼首死了,不写怎么死的?
    事后清理战场。
    第二天的时候,城外又来一路人马,为首之人身穿锦衣,腰系绣春刀。
    麻斌原本是要和上直亲卫一起出发的,但他是新任指挥副使,总是有些情况要熟悉,一些人也要认识,所以耽搁了几天。
    他这一路一共四百人,主要是来找杨尚义的。
    屋里。
    麻斌向杨尚义行礼,“锦衣卫奉圣旨核查蓟州军屯清理之事。遵化、迁西的战事都已经结了,恳请杨总兵安排负责清屯的人员,在下好与其对接。”
    杨尚义说:“清屯大事自然不会落下。不过战事之后,一切恢复从前尚需时间。按照大司马的意思,大军就要前往永平府了,麻副使不妨随我们一道。若是有乱兵,那是我们的事,若是有人清屯不力,那就交由麻副使。”
    麻斌一听这倒可以,于是点头答应下来。
    其实原本就应该是这样,大军用刀子开路,老实做事的活命,否则直接拿了脑袋。能有什么?他在宁夏不就这么做成了。
    杨尚义并不了解麻斌这个人,这个新的指挥副使其实让很多人都无所适从。
    没见过,不知道脾性,做起事情来不知道尺度如何,更不知道好不好沟通交流。
    完事之后杨尚义去找了齐承遂,说起这新指挥副使的事。其实麻斌这个人,兵部尚书倒是知道的,这名字原先在军报里出现过。
    齐承遂背着手,一边思索一边说道:“此人原是宁夏镇的一个百户,后升为宁夏后卫指挥使。只是不知陛下什么时候调他入京的。”
    “宁夏镇距离京师千里之遥,至少月余以前就该下的旨意。”
    齐承遂点头,“必定是如此。听说……是个下手狠决之人。”
    “所以陛下早先就预料到清屯之事会引起兵乱。”
    首先齐承遂这个兵部尚书来得很快,其次这个新的、他们不熟悉的锦衣卫副使紧接着跟上。若不是实现统筹安排好,哪里就有那么凑巧的事。
    “天子布局、谋划之能不让任何一位古来雄主,咱们呐就把事情做好就成。至于蓟州的军屯清理,那是天王老子来了也难挡了。”齐承遂抱起官帽戴在头上,“本官出去巡视,杨总兵,你自便。”
    这种官场上的老油条这个时候留他一人其实是有暗示。
    杨尚义也知道不能耽搁了,立马回去关门写信,写好之后就派专人去递,“分送通州、永平、密云等处各个卫所,叫他们加快推进清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语气要严厉一些,现在不清理,日后不准来向本官求情!”
    最后的半句不好写在信件里,信件里就是催促他们清屯的话写一写,其他的写进去万一被截获,到时候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其实他是想完成朝廷的命令,尽量少死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他提拔起来用的人。
    第五百八十八章 两千料大船
    朱厚照之所以派出六个甲级卫,就是因为似这样朝廷新策之后的叛乱,必定要用雷霆手段一击毙命。
    要是粘连不断、滴滴答答,后面还不知道多麻烦。
    这也是杨尚义先胜后败之后他生气的原因,其余各镇都在看着,官军如此羸弱,难免会有宵小生出不臣之心。
    好在朝廷调兵遣将算是稳住了蓟州的局势。
    “杨阁老,大司马不在,战后事宜你要一并安排好,功奖过罚,这是最要紧的。”皇帝在看完奏报后说。
    “老臣明白。陛下,还有一件事。巡视宣府和大同的兵马也已齐整,粮草再有几日就可完备。但如今蓟州之乱已平,大同和宣府还派兵马吗?”
    “平了吗?朕怎么不觉得呀?杨阁老入了夜一点儿都不担心蓟州再有什么变故吗?”
    皇帝这么问,除了杨一清以外其他人都不敢抬头。
    就是杨一清自己,那话也难说,万一宣府和大同后面出什么事呢?
    但是作为内阁首揆,他得考虑这样动用大军所耗费的钱粮和对百姓的负担。
    古时候行军,大批粮草尽管有车马,但这些东西又不是无人驾驶的,还是要征用很多民夫的。
    “等到朝廷清理屯田的旨意真的落了下去,那个时候再说乱象已平或许会更妥当一些。这两处兵马还是按照原来部署,一路出紫荆关、一路出居庸关,分别扼守入京的要道,一旦情况有变,要遵从大同、宣府两地的总兵官统一调遣。
    朕已派了锦衣卫沿边巡视,此番重压之下,说不准还会有狂悖之人大胆行事。至于那些被俘的乱兵,你们按本来的法子处置吧。朕只一条,不能跟着造了朝廷的反,往后日子还越来越好过,这个道理讲不通吧?”
    恩威、恩威,作为皇帝的确需要施恩于天下,但是不能光施恩,不降威。所以古人才说恩威分明,这样下面的人才知道服从。
    实际上朝廷练了骑兵、又屯兵于河套,对鞑靼的作战也胜了两仗,在可预见的未来之内,边军的人数和卫所都可以削减。
    说起来有些大胆,但事实是,在没有朱厚照以前,大明九边陈兵百万一样被撵着打,养这么多人有什么用啊?
    所以不管是流放还是杀头,朱厚照都会照准,蓟州本身也可以不要那么多兵马。
    留下部分人,更有利于现有资源的分配。
    朱厚照就是不明白这个杨尚义是怎么一回事,或许是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有些松懈了。让他根本没有一种京师东大门很放心的感觉。
    杨一清侧身,王炳向前两步,“臣奉旨处理蓟州清屯诸事,却不想闹出了遵化兵变之事,此事是臣疏忽失职,请陛下降罪责罚!”
    “王阁老平身。朕虽然被人背后说了严苛二字,但朕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蓟州情形你往日并不掌握,那些乱兵跟你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人本就是有善有恶,不能天下出了几个恶人,朕就让自己的心腹大臣跟着担罪吧?起来,朕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王炳听了几句温言,脸上的温度算是降了些。
    其实这是一场戏,他捧着皇帝,皇帝也不会真的拿他如何。
    “陛下恩赏分明,老臣感佩莫名!”
    其实原本负责此事的大臣们心里头都有些担忧,若是在自己的手里有什么变故,那还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现在皇帝能宽宥这一点,这压力小得多了。
    实际上,在蓟州出事的同时,
    宣府、大同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调换各卫所将校,西边是王守仁领兵回援,东边蓟州被朝廷禁军按在一处打,本身他们这两个地方也会有京营过来。
    可以说是有软有硬,朝廷这次就是强压着要他们完成屯田的清理。
    宣府总兵杨兴、大同总兵石奉也不能安心在衙门里闲坐了,本部的兵马粮草全都备了个齐,自个儿都打起了十二分的心思防范下面的人暗中起事。
    石奉发明了特别的办法,一是各级将校在这段时间必须在岗,无令不得胡乱窜动、离开自己辖地,总兵看住副将、副将看住指挥使,并且有个更绝的,他要求指挥使每两日上报千户、百户是否在自己的地方。
    将来哪里出事,他就追究哪个指挥使。
    这是大明防范宗室越级入京奏事的时候采取的办法,因为朝廷光下旨意没有用,于是下令地方官对本辖地内的宗室进行点卯,点卯不到者,是有相应处罚的,基本上就是坐牢。
    此时借鉴过来用,倒也不错。
    大同的这个办法虽然有些一刀切,但是确实切断了各个卫所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便出事,那是一个地方出事,其他地方不能和它形成联系,弄成像蓟州那样。
    第二个办法,石奉下令,大同镇各处兵马除非得其手令,否则任何人不能调动。其三,府库、粮仓这些地方则加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守。
    他自己则带着人马到几个清屯有阻力的地方去。
    如此严防死守,基本就差把连坐法拿过来用了。
    如此,他才敢向皇帝上奏疏,说大同无事。
    ……
    乾清宫。
    张璁在內侍的带领下前来拜见皇帝。
    他这几日其实是沉寂了不少,不像原来负责宁夏的时候,朝中上下不少人关注着他。
    这份沉寂其实和张璁的本意不符,所以他自己给皇帝上了一份谏言。
    入宫的时候,皇帝正背对着他,站在一张桌子前摆弄着什么。
    “微臣张璁,参见陛下。”
    “时近年关,本想过年以后再召见你。不过朕看你言辞恳切,不忍拖你几日。秉用,当初派你去宁夏就是个人见人躲的活儿,现在八镇齐上,朝中上下反对之声从未消失,你仍愿意再出山吗?”
    张璁从宁夏回来以后就换上了圆领红袍的官服,他三十六七的年纪,却在今年时来运转忽然走上高位,而随着位置增长的,还有他按捺不住的野心。
    如果没什么机会,那倒也算了。但皇帝推行清理军屯这事,是不顾朝堂中的反对声音,用兵、用刀开路,其决心可见一斑。
    他相信,哪怕是皇帝也会在这种时候感觉到一定程度的无力感,所以他要在此时助力。
    过往的经历让他明白一些事情,官场上,有的时候就是一次对的投机,立马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臣也知趋利避害,但陛下赐厚恩于臣,若是不为陛下赴汤蹈火,臣岂不为非人耶?”
    朱厚照在心里暂时按下张璁在麻斌事件上犯下的微小错误,决意以此时的大局为重。
    “过年后吧。过年以后,你以右副都御使之职担朕亲使,赴各镇督办清屯事宜。朕已经派了锦衣卫作为第一轮,你为第二轮,第一轮要见血的,而且眼下天气苦寒,锦衣卫的人受得了,你这个文弱书生啊,还是现在先在京里过了冬再说。”
    “是!臣领旨谢恩!”
    “起来吧,到朕身边来。”
    朱厚照搓着手,把刚刚在桌上理了半天的东西也拿给他看。
    张璁双手接过,尽显恭敬。
    “陛下,这是……宝船?”
    他们捧在手里的是一个木制宝船的模型。
    “这是平海伯给朕的新玩意儿。”朱厚照指着说道:“现在各地所用的战船都是四百料的座船,船长8丈6尺,宽1丈7尺,带双桅,用能用,太小了些。这个新玩意儿是两千料的大宝船,总长有21丈,宽4丈余,每艘船可装铜铁铳炮4座,火器百余支,不算舵工、火长、民稍这类人员,可载战兵150到200人。”
    张璁略微一算就惊了,“那要是造上50艘,陛下岂不是能有万人大军行于海上?”
    皇帝只笑笑,“这种船,造价在每艘两千两,朕要造上100艘,那也不过是20万两银子。主要是两万人再加杂役人员的饷银、粮食消耗,以及各类火器的花费,这才是个天大的数字啊。”
    张璁眼珠子一动,“那陛下可分批先筹建,近期也有个一万人,也可无敌于海上了。”
    从他这个反应,朱厚照能看出来张璁和一般的文臣有些不同。
    基本上他和严嵩似的,什么都顺着皇帝的心意。
    时间久了,他的身边就会越来越聚集这些人。
    但朱厚照知道自己在做正事,所以他不在乎奸臣不奸臣的名头。
    毕竟有些问题他回答不了……
    因为他是后世来客,他无法解释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性,所以只能以自己的意志去推行。
    “朕也是这个想法,来来来,”朱厚照拉着他,说道:“你看这边上,都是可以装着火炮的。大明沿海各地,这些年一直都饱受倭寇侵扰,虽然是来自海上,但倭患也是患,朕要建一支强大的水师,直捣老巢!海疆一平,海贸才能稳定! ↑返回顶部↑
    齐承遂哈哈大笑,“威宁伯真性情!”
    王烜老实惯了,“末将以为此战头功当属大司马,内外结合、攻心为上,如此才能克敌制胜。”
    “不管怎么说,斩了贼首头颅、缴获两千两黄金的左百户之名是要写上的。”此时齐承遂也知道这个人的姓名了。
    这一点是事实,谁也不能因为人家只是个百户而否认,不然奏疏里就写贼首死了,不写怎么死的?
    事后清理战场。
    第二天的时候,城外又来一路人马,为首之人身穿锦衣,腰系绣春刀。
    麻斌原本是要和上直亲卫一起出发的,但他是新任指挥副使,总是有些情况要熟悉,一些人也要认识,所以耽搁了几天。
    他这一路一共四百人,主要是来找杨尚义的。
    屋里。
    麻斌向杨尚义行礼,“锦衣卫奉圣旨核查蓟州军屯清理之事。遵化、迁西的战事都已经结了,恳请杨总兵安排负责清屯的人员,在下好与其对接。”
    杨尚义说:“清屯大事自然不会落下。不过战事之后,一切恢复从前尚需时间。按照大司马的意思,大军就要前往永平府了,麻副使不妨随我们一道。若是有乱兵,那是我们的事,若是有人清屯不力,那就交由麻副使。”
    麻斌一听这倒可以,于是点头答应下来。
    其实原本就应该是这样,大军用刀子开路,老实做事的活命,否则直接拿了脑袋。能有什么?他在宁夏不就这么做成了。
    杨尚义并不了解麻斌这个人,这个新的指挥副使其实让很多人都无所适从。
    没见过,不知道脾性,做起事情来不知道尺度如何,更不知道好不好沟通交流。
    完事之后杨尚义去找了齐承遂,说起这新指挥副使的事。其实麻斌这个人,兵部尚书倒是知道的,这名字原先在军报里出现过。
    齐承遂背着手,一边思索一边说道:“此人原是宁夏镇的一个百户,后升为宁夏后卫指挥使。只是不知陛下什么时候调他入京的。”
    “宁夏镇距离京师千里之遥,至少月余以前就该下的旨意。”
    齐承遂点头,“必定是如此。听说……是个下手狠决之人。”
    “所以陛下早先就预料到清屯之事会引起兵乱。”
    首先齐承遂这个兵部尚书来得很快,其次这个新的、他们不熟悉的锦衣卫副使紧接着跟上。若不是实现统筹安排好,哪里就有那么凑巧的事。
    “天子布局、谋划之能不让任何一位古来雄主,咱们呐就把事情做好就成。至于蓟州的军屯清理,那是天王老子来了也难挡了。”齐承遂抱起官帽戴在头上,“本官出去巡视,杨总兵,你自便。”
    这种官场上的老油条这个时候留他一人其实是有暗示。
    杨尚义也知道不能耽搁了,立马回去关门写信,写好之后就派专人去递,“分送通州、永平、密云等处各个卫所,叫他们加快推进清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语气要严厉一些,现在不清理,日后不准来向本官求情!”
    最后的半句不好写在信件里,信件里就是催促他们清屯的话写一写,其他的写进去万一被截获,到时候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其实他是想完成朝廷的命令,尽量少死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他提拔起来用的人。
    第五百八十八章 两千料大船
    朱厚照之所以派出六个甲级卫,就是因为似这样朝廷新策之后的叛乱,必定要用雷霆手段一击毙命。
    要是粘连不断、滴滴答答,后面还不知道多麻烦。
    这也是杨尚义先胜后败之后他生气的原因,其余各镇都在看着,官军如此羸弱,难免会有宵小生出不臣之心。
    好在朝廷调兵遣将算是稳住了蓟州的局势。
    “杨阁老,大司马不在,战后事宜你要一并安排好,功奖过罚,这是最要紧的。”皇帝在看完奏报后说。
    “老臣明白。陛下,还有一件事。巡视宣府和大同的兵马也已齐整,粮草再有几日就可完备。但如今蓟州之乱已平,大同和宣府还派兵马吗?”
    “平了吗?朕怎么不觉得呀?杨阁老入了夜一点儿都不担心蓟州再有什么变故吗?”
    皇帝这么问,除了杨一清以外其他人都不敢抬头。
    就是杨一清自己,那话也难说,万一宣府和大同后面出什么事呢?
    但是作为内阁首揆,他得考虑这样动用大军所耗费的钱粮和对百姓的负担。
    古时候行军,大批粮草尽管有车马,但这些东西又不是无人驾驶的,还是要征用很多民夫的。
    “等到朝廷清理屯田的旨意真的落了下去,那个时候再说乱象已平或许会更妥当一些。这两处兵马还是按照原来部署,一路出紫荆关、一路出居庸关,分别扼守入京的要道,一旦情况有变,要遵从大同、宣府两地的总兵官统一调遣。
    朕已派了锦衣卫沿边巡视,此番重压之下,说不准还会有狂悖之人大胆行事。至于那些被俘的乱兵,你们按本来的法子处置吧。朕只一条,不能跟着造了朝廷的反,往后日子还越来越好过,这个道理讲不通吧?”
    恩威、恩威,作为皇帝的确需要施恩于天下,但是不能光施恩,不降威。所以古人才说恩威分明,这样下面的人才知道服从。
    实际上朝廷练了骑兵、又屯兵于河套,对鞑靼的作战也胜了两仗,在可预见的未来之内,边军的人数和卫所都可以削减。
    说起来有些大胆,但事实是,在没有朱厚照以前,大明九边陈兵百万一样被撵着打,养这么多人有什么用啊?
    所以不管是流放还是杀头,朱厚照都会照准,蓟州本身也可以不要那么多兵马。
    留下部分人,更有利于现有资源的分配。
    朱厚照就是不明白这个杨尚义是怎么一回事,或许是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有些松懈了。让他根本没有一种京师东大门很放心的感觉。
    杨一清侧身,王炳向前两步,“臣奉旨处理蓟州清屯诸事,却不想闹出了遵化兵变之事,此事是臣疏忽失职,请陛下降罪责罚!”
    “王阁老平身。朕虽然被人背后说了严苛二字,但朕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蓟州情形你往日并不掌握,那些乱兵跟你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人本就是有善有恶,不能天下出了几个恶人,朕就让自己的心腹大臣跟着担罪吧?起来,朕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王炳听了几句温言,脸上的温度算是降了些。
    其实这是一场戏,他捧着皇帝,皇帝也不会真的拿他如何。
    “陛下恩赏分明,老臣感佩莫名!”
    其实原本负责此事的大臣们心里头都有些担忧,若是在自己的手里有什么变故,那还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现在皇帝能宽宥这一点,这压力小得多了。
    实际上,在蓟州出事的同时,
    宣府、大同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调换各卫所将校,西边是王守仁领兵回援,东边蓟州被朝廷禁军按在一处打,本身他们这两个地方也会有京营过来。
    可以说是有软有硬,朝廷这次就是强压着要他们完成屯田的清理。
    宣府总兵杨兴、大同总兵石奉也不能安心在衙门里闲坐了,本部的兵马粮草全都备了个齐,自个儿都打起了十二分的心思防范下面的人暗中起事。
    石奉发明了特别的办法,一是各级将校在这段时间必须在岗,无令不得胡乱窜动、离开自己辖地,总兵看住副将、副将看住指挥使,并且有个更绝的,他要求指挥使每两日上报千户、百户是否在自己的地方。
    将来哪里出事,他就追究哪个指挥使。
    这是大明防范宗室越级入京奏事的时候采取的办法,因为朝廷光下旨意没有用,于是下令地方官对本辖地内的宗室进行点卯,点卯不到者,是有相应处罚的,基本上就是坐牢。
    此时借鉴过来用,倒也不错。
    大同的这个办法虽然有些一刀切,但是确实切断了各个卫所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便出事,那是一个地方出事,其他地方不能和它形成联系,弄成像蓟州那样。
    第二个办法,石奉下令,大同镇各处兵马除非得其手令,否则任何人不能调动。其三,府库、粮仓这些地方则加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守。
    他自己则带着人马到几个清屯有阻力的地方去。
    如此严防死守,基本就差把连坐法拿过来用了。
    如此,他才敢向皇帝上奏疏,说大同无事。
    ……
    乾清宫。
    张璁在內侍的带领下前来拜见皇帝。
    他这几日其实是沉寂了不少,不像原来负责宁夏的时候,朝中上下不少人关注着他。
    这份沉寂其实和张璁的本意不符,所以他自己给皇帝上了一份谏言。
    入宫的时候,皇帝正背对着他,站在一张桌子前摆弄着什么。
    “微臣张璁,参见陛下。”
    “时近年关,本想过年以后再召见你。不过朕看你言辞恳切,不忍拖你几日。秉用,当初派你去宁夏就是个人见人躲的活儿,现在八镇齐上,朝中上下反对之声从未消失,你仍愿意再出山吗?”
    张璁从宁夏回来以后就换上了圆领红袍的官服,他三十六七的年纪,却在今年时来运转忽然走上高位,而随着位置增长的,还有他按捺不住的野心。
    如果没什么机会,那倒也算了。但皇帝推行清理军屯这事,是不顾朝堂中的反对声音,用兵、用刀开路,其决心可见一斑。
    他相信,哪怕是皇帝也会在这种时候感觉到一定程度的无力感,所以他要在此时助力。
    过往的经历让他明白一些事情,官场上,有的时候就是一次对的投机,立马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臣也知趋利避害,但陛下赐厚恩于臣,若是不为陛下赴汤蹈火,臣岂不为非人耶?”
    朱厚照在心里暂时按下张璁在麻斌事件上犯下的微小错误,决意以此时的大局为重。
    “过年后吧。过年以后,你以右副都御使之职担朕亲使,赴各镇督办清屯事宜。朕已经派了锦衣卫作为第一轮,你为第二轮,第一轮要见血的,而且眼下天气苦寒,锦衣卫的人受得了,你这个文弱书生啊,还是现在先在京里过了冬再说。”
    “是!臣领旨谢恩!”
    “起来吧,到朕身边来。”
    朱厚照搓着手,把刚刚在桌上理了半天的东西也拿给他看。
    张璁双手接过,尽显恭敬。
    “陛下,这是……宝船?”
    他们捧在手里的是一个木制宝船的模型。
    “这是平海伯给朕的新玩意儿。”朱厚照指着说道:“现在各地所用的战船都是四百料的座船,船长8丈6尺,宽1丈7尺,带双桅,用能用,太小了些。这个新玩意儿是两千料的大宝船,总长有21丈,宽4丈余,每艘船可装铜铁铳炮4座,火器百余支,不算舵工、火长、民稍这类人员,可载战兵150到200人。”
    张璁略微一算就惊了,“那要是造上50艘,陛下岂不是能有万人大军行于海上?”
    皇帝只笑笑,“这种船,造价在每艘两千两,朕要造上100艘,那也不过是20万两银子。主要是两万人再加杂役人员的饷银、粮食消耗,以及各类火器的花费,这才是个天大的数字啊。”
    张璁眼珠子一动,“那陛下可分批先筹建,近期也有个一万人,也可无敌于海上了。”
    从他这个反应,朱厚照能看出来张璁和一般的文臣有些不同。
    基本上他和严嵩似的,什么都顺着皇帝的心意。
    时间久了,他的身边就会越来越聚集这些人。
    但朱厚照知道自己在做正事,所以他不在乎奸臣不奸臣的名头。
    毕竟有些问题他回答不了……
    因为他是后世来客,他无法解释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性,所以只能以自己的意志去推行。
    “朕也是这个想法,来来来,”朱厚照拉着他,说道:“你看这边上,都是可以装着火炮的。大明沿海各地,这些年一直都饱受倭寇侵扰,虽然是来自海上,但倭患也是患,朕要建一支强大的水师,直捣老巢!海疆一平,海贸才能稳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