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5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算起账来,朕已经很久没有出过宫了,可惜眼下仍不是个好时机。芷儿,朕听说现在京里可是热闹了是不是?”
    “政治清明,生活富足,京师自然就会热闹。这都是托了陛下的福气。”
    皇帝并不完全自满于此,他扭了两下身子,闲走了没几步,又有太监从远处而来,他们低头轻步快走,“陛下,河南、四川巡抚求见。”
    “瞧瞧,没个歇息的时候。”朱厚照手指着笑骂,“回吧,回吧,你们先走一步,让他们在乾清宫等着朕。”
    说完他又抻了两下肩膀,“当皇帝啊,在臣子面前得注重仪态,所以大臣见得多了,朕这身骨头都要僵了。”
    王芷看着也笑着,天子平易近人,又勤政爱民,她自小读书最是崇敬这样的帝王。而且,她自己觉得正德皇帝,做得更好。
    乾清宫外,
    皇帝越过门槛,人未到,声先至,“费爱卿,彭爱卿,许久不见了!”
    费宏和彭泽,这是与王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官员,他们洁身自好,注重清名,粗暴的概括,可以说是偏向传统概念里君子的那一类。
    其中彭泽年纪大些,他与王琼、杨廷和同岁,今年五十二,费宏年纪小些,因为他少年成名,二十岁就中状元了,今年四十三岁。
    “臣彭泽(费宏)参见陛下。”
    “平身,平身。”
    皇帝从外面来,带了些冷气,搓着手仔细瞧瞧一年没见的两位大臣,开口就点到他们去年的亮眼之处,“四川风调雨顺了一年,几年的水利兴修终于有了成果,朕都看到奏报了,是个丰年,税粮都超过150万石了。河南也不错,你彭杀神不徇私情,不惧权贵,办得那几桩案子都很好嘛。”
    “谢陛下赞誉!”
    “赐座,赐座。”
    彭泽坐下以后,说道:“陛下,臣办案不是单单为了杀人,而是要为百姓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河南地处中原,百姓以土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本就是艰苦度日,如何还能受得住欺扰?”
    “朕都看到了,开封知府项儒监守自盗,与几个知县狼狈为奸,侵吞修河公款,再把自己那些有决堤被淹的危田强压给当地百姓,他敢做此等人神公愤之事,朕就敢要了他的脑袋。此案还在办理之中,说是还有其他人员涉及?”
    “是!”彭泽不卑不亢,没有丝毫隐藏之意,“微臣已查明,有周王府宗室牵涉其中。”
    周王,第一任名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袭封开封。
    明代有些王府的人出奇的多,其中代表之一就是周王府。
    朱厚照负着手,说道:“朕自小生长于宫中,幼时于先帝身旁听政时就老是听人讲,此事涉及太广,若追之过深,恐难收场。先帝待人宽厚,即便有心要为百姓主持公道,也很难不顾大局。但直至朕成年,仍不解‘恐难收场’四字。
    仿佛把这件事捂着,君臣上下都当做不知道,不管百姓哭天抢地哀嚎,这才叫可以收场。但当其不存在,它便不存在吗?咱们不深究,咱们收了场,百姓那边的场怎么收呢?回过头来再想,怎么就收不了场了?朕就不信这个邪,就是要看看到底能出什么事儿!彭爱卿!”
    “臣在!”
    “这次,朕支持你查下去,而且要一查到底,让咱们大伙儿都瞧瞧这里面是什么可怕的事,又能吓倒谁!!若是有人来威胁你,你把腰杆儿给朕挺直了,你也别管他们的后台是谁,因为,朕当你的后台!”
    彭泽本就是一身正气、不屈不挠之人,他听到皇帝这样讲话十分提气,直挺挺的跪了下去,高喊道:“圣明天子在上!臣代开封百姓叩谢圣恩!”
    “平身。”
    “谢陛下。”
    彭泽年纪大,在成化末期当官,所以他经历过成化末年、弘治初年的那种政治黑暗时期。他自己也完全能够体会成化、弘治、正德三个皇帝的区别。
    要说畅快肆意,真的是没有比这几年更畅快、更肆意的了。
    正德四年,宁夏有安化王之乱,蓟州还有遵化治乱,到了年末更有山西叛乱,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人对皇帝强推屯田清理有些怀疑,毕竟叛乱此起彼伏。
    但河南巡抚彭泽是不停的上奏疏要为皇帝正名,便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好皇帝。
    此次一年未见,一见面又是这样一番态度,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在他看来,这就是上天赐给天下苍生的仁义之君!
    “喔,对了,子充。”
    费宏立马抬头。
    “四川本是天府之国,不过受制于人口,耕地不过一千三百余万亩,要知道浙江可有四千六百余万亩呢,由此弄得税粮也不足,这次北边得发配不少人,朕已经下了旨意了,其中一部分就到四川垦荒去。”
    费宏抬手称,“若是能去自然最好,不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去少了无用,人去多了,所耗费钱粮又不知几何了。”
    先前他们还想过吸引流民去垦荒,比如说你自己恳的,就归你,而且前三年免赋税都行。但这没那么容易,流民都快饿死了,哪有命迁徙那么远。
    所以只能官府帮着做,但就是慢。
    四川在唐宋很繁华,但自宋以后一直没有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战乱导致人口少了很多,又加上道路崎岖,外来补充根本没那么容易的。
    所以说这是需要时间的地方。
    李白虽然说了一句蜀道难,其实很多人还是不理解,真的去走了一趟才有感触,基本上属于能活着走到目的地都不容易的程度。
    然而朱厚照不会因为它难就不做了。
    “……前两天,少府令顾佐入宫时与朕忽然谈到这个事,这也是少府内部在想的一个办法。就是商屯怎么样?”
    “商屯?”费宏思索了下,快速回味过来,“商屯的话……卖给谁呢?百姓大多自给自足。”
    “当然是卖给官府。”朱厚照笑了一下,“喔,朕可能没说清楚,少府之下有粮商,可以由它去进行商屯,所种出来的粮食,卖给官府作为军粮。这样,还可以省去运输之耗费。”
    “可四川眼下并无战乱。”
    朱厚照嘴角弯了弯,没有战乱?发动一场战争不就有了。不过这涉及到西南土司,是以后的布局。
    “再说吧。再过几日就是大朝会,可以议议这个事。”
    “是!”
    ……
    ……
    正德五年,三月四日。大朝会正式开始。
    皇帝和在京各大臣全部在天未亮时就已经起床,宫里的太监们动得更早,负责开宫门的早早就在等候着吉时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优化,现在的大朝会与以往是有些不同的。
    因为持续几日,所以每天都在奉天殿互相吵来吵去意义不大,所以朱厚照将会议的议程做了不少修改。
    首先四日一早,所有官员一齐朝拜皇帝,三呼万岁,这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场会议上,皇帝是主角,他会回望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得到的教训,并展望未来。
    所谓展望未来,就是提出未来几年的目标与主要任务,这些任务不是一个两个,通常都是五个以上,尽量包含社会主要方面。
    这个结束以后,则以省级行政区来做区分,各设分会场。
    皇帝以及皇帝委派的官员分别出席不同省份的分会场,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两大部分,第一当然是该省实际情况,第二大部分则是针对皇帝提出的未来任务,立足于该省的情况,各自提出意见,能或者不能,有什么特殊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旧例,这都可以讲。
    大明有两京一十三省,说不定未来还会增加,所以仅依靠朱厚照一个人是顾不过来的,因而他会指派杨一清、王鏊这样的内阁要员代替他出席一些省份的分会。
    其实有些省份的重要性并没那么高,本身也不需要皇帝都去听。内阁首辅、次辅完全可以代替皇帝处理一些事情。
    三个人会加快不少进度,基本上两到三天的时间,这个阶段就可以结束。
    第三个阶段呢,是合并起来一起讨论,尤其是前几次会议难以做出结论的地方,再拿出来说。不过就是不是所有人了,只有内阁、六部九卿和各地督抚,大概三十人左右。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关门会议。
    这是更小范围内,只有皇帝、内阁以及掌管京营的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可以参加。
    哪怕是巡抚,一样没有资格入内。
    因为先前已经有两次表达意见的机会,最后一次就没有什么表达不表达的问题了。皇帝和阁臣综合考虑之后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圣旨,巡抚领任务就行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第四阶段,也是朱厚照最看重,并坚定要求加上的。不管是多少人讨论,最后一定要有个结论,否则就是看着热热闹闹,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样一来,便抬升了阁臣的地位,所谓的凌驾于百官之上,也有了具体的体现。
    就正德五年而言,朱厚照所在意的不多,三件事情。
    第一,军屯清理;第二,红薯推广;第三,水师筹建。
    当然,这是他重视的,还有一些是臣子们怎样都不肯放弃的事,比如说监督各地官办的教育,治理为患的河道等等。
    这些也都可以加进去讨论,没有问题。
    奉天殿内挤满了官员,甚至有人不得不站到外面去,为了避免这部分人听不到皇帝的讲话,毕竟这会儿没有扩音设备,侍从室会将提前准备好的讲稿,印刷好后进行分发,听不到,可以看到,这样保证皇帝的意志能够传达。
    这都是一些很小的改革,或者只能称之为改动,已经正德五年了,这些小的改动朱厚照动起来都很随意,不像当初,连一个早朝的上朝时间都不能动。
    这样严肃的场合,他身穿圆领黄色龙袍,腰间系着玉带,虚岁已二十的皇帝年轻而身形挺拔,尤其腰间玉带一束,少年天子的英武之气一览无余。
    自他而下,文官依次而站。
    等到了时间点,就由尤址上前高喊:“正德五年大朝会,开始!请陛下!”
    朱厚照目光扫视一圈大臣,这些就是他掌控全国的纽带,而下面的人则全都跪下叩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尤址再喊。
    这些礼仪程序原本不需要的,不过礼部的官员放不过他,朱厚照后来觉得这也不是核心问题,加了就加了,便允了他们。
    等到这些结束,就轮到朱厚照这个皇帝了。
    到目前为止,大朝会制度是他很满意的一项改动。世上的事,不怕做得慢,就怕没人做。通过这个机制他推动了一些事,并且系统的推动了一些事,而不是让他这个后世来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什么弄什么,所以哪怕动作慢一些、效率低一些,但事情总归在做,几年下来慢慢也见到成效了。
    “每一年的大朝会,都是朕最为开心的几日,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英才齐聚,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福祉出谋划策。今日以前,各地的主要官员朕都见了,从你们的口中,朕得知各地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各地的匪患有所缓解,正德四年的大明是海晏河清,四方安定,继而逐渐听人说起山东大治、浙江始富……朕心怀大慰……”
    第六百零五章 强力推进
    “……京里的官员不提,地方上,或许仍有少数人并不理解朝廷为何要在九边重镇清理军屯,毕竟先清理了宁夏,宁夏反了个安化王,再清理蓟州,蓟州又出了个遵化之乱。朕也知道,有些人在心里想,皇帝年少,心急气切,不懂得事缓则圆、徐徐图之。”
    朱厚照就站在上面,居高临下的训话,“说这话,想必还是不了解朕。清理军屯若能事缓而圆,朕岂会弃良法而不用?实际上,缓也好、急也好,丈量田地就是丈量田地,没有只丈量一半的道理,而且搞个半吊子,看不到太大的成效,还会将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不是更加愚蠢?
    当然,现在再谈这一点为时已晚。朕已经下定决心,再花一年的时间,势必要将九边军屯清理干净,大同要反、朕就镇压大同,陕西要反,朕就镇压陕西,要是九边联合起来一起反朕,朕死,亦不悔矣!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秦皇汉武再威武,也都作了古,汉末唐末再黑暗,百年之后一样会有大英雄救万民于水火。这大势之中,朕掀不起什么浪花,你们也都掀不起,既然如此,那清屯这件事还怕什么?做下去,没什么大不了!”
    皇帝撂出的话掷地有声,根本不容任何一点质疑。其中的决心也很清楚,一句话,谁要造反那就造好了,造得赢,砍了皇帝头去,造不赢?那就是皇帝砍你的头!
    不过朱厚照没提到内地卫所清理军屯的事,九边一搞定,内地卫所的战力更加不堪,这帮人既不会团结农民,也不敢自己拼命,哪里像边军至少还打过几场仗,所以这已经是不用讲的事了。
    上午的群臣大会结束以后,很多大臣都相对沉默。
    皇帝那种君临天下的强势让他们很有些压力,清理军屯针对是那些想要作乱的人,在场之人还好。但是红薯推广,涉及到好多个省份,那就是对主政的官员说的,推广要是不力,也没好果子吃。
    再加上水师筹建、地方断案剿匪,这任务可是不少。
    陆续出奉天殿时,王鏊看到王琼跑过去和王炳凑得近,顿时有些冷眼不屑,后面干脆看也不想去看了。 ↑返回顶部↑
    “算起账来,朕已经很久没有出过宫了,可惜眼下仍不是个好时机。芷儿,朕听说现在京里可是热闹了是不是?”
    “政治清明,生活富足,京师自然就会热闹。这都是托了陛下的福气。”
    皇帝并不完全自满于此,他扭了两下身子,闲走了没几步,又有太监从远处而来,他们低头轻步快走,“陛下,河南、四川巡抚求见。”
    “瞧瞧,没个歇息的时候。”朱厚照手指着笑骂,“回吧,回吧,你们先走一步,让他们在乾清宫等着朕。”
    说完他又抻了两下肩膀,“当皇帝啊,在臣子面前得注重仪态,所以大臣见得多了,朕这身骨头都要僵了。”
    王芷看着也笑着,天子平易近人,又勤政爱民,她自小读书最是崇敬这样的帝王。而且,她自己觉得正德皇帝,做得更好。
    乾清宫外,
    皇帝越过门槛,人未到,声先至,“费爱卿,彭爱卿,许久不见了!”
    费宏和彭泽,这是与王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官员,他们洁身自好,注重清名,粗暴的概括,可以说是偏向传统概念里君子的那一类。
    其中彭泽年纪大些,他与王琼、杨廷和同岁,今年五十二,费宏年纪小些,因为他少年成名,二十岁就中状元了,今年四十三岁。
    “臣彭泽(费宏)参见陛下。”
    “平身,平身。”
    皇帝从外面来,带了些冷气,搓着手仔细瞧瞧一年没见的两位大臣,开口就点到他们去年的亮眼之处,“四川风调雨顺了一年,几年的水利兴修终于有了成果,朕都看到奏报了,是个丰年,税粮都超过150万石了。河南也不错,你彭杀神不徇私情,不惧权贵,办得那几桩案子都很好嘛。”
    “谢陛下赞誉!”
    “赐座,赐座。”
    彭泽坐下以后,说道:“陛下,臣办案不是单单为了杀人,而是要为百姓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河南地处中原,百姓以土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本就是艰苦度日,如何还能受得住欺扰?”
    “朕都看到了,开封知府项儒监守自盗,与几个知县狼狈为奸,侵吞修河公款,再把自己那些有决堤被淹的危田强压给当地百姓,他敢做此等人神公愤之事,朕就敢要了他的脑袋。此案还在办理之中,说是还有其他人员涉及?”
    “是!”彭泽不卑不亢,没有丝毫隐藏之意,“微臣已查明,有周王府宗室牵涉其中。”
    周王,第一任名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袭封开封。
    明代有些王府的人出奇的多,其中代表之一就是周王府。
    朱厚照负着手,说道:“朕自小生长于宫中,幼时于先帝身旁听政时就老是听人讲,此事涉及太广,若追之过深,恐难收场。先帝待人宽厚,即便有心要为百姓主持公道,也很难不顾大局。但直至朕成年,仍不解‘恐难收场’四字。
    仿佛把这件事捂着,君臣上下都当做不知道,不管百姓哭天抢地哀嚎,这才叫可以收场。但当其不存在,它便不存在吗?咱们不深究,咱们收了场,百姓那边的场怎么收呢?回过头来再想,怎么就收不了场了?朕就不信这个邪,就是要看看到底能出什么事儿!彭爱卿!”
    “臣在!”
    “这次,朕支持你查下去,而且要一查到底,让咱们大伙儿都瞧瞧这里面是什么可怕的事,又能吓倒谁!!若是有人来威胁你,你把腰杆儿给朕挺直了,你也别管他们的后台是谁,因为,朕当你的后台!”
    彭泽本就是一身正气、不屈不挠之人,他听到皇帝这样讲话十分提气,直挺挺的跪了下去,高喊道:“圣明天子在上!臣代开封百姓叩谢圣恩!”
    “平身。”
    “谢陛下。”
    彭泽年纪大,在成化末期当官,所以他经历过成化末年、弘治初年的那种政治黑暗时期。他自己也完全能够体会成化、弘治、正德三个皇帝的区别。
    要说畅快肆意,真的是没有比这几年更畅快、更肆意的了。
    正德四年,宁夏有安化王之乱,蓟州还有遵化治乱,到了年末更有山西叛乱,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人对皇帝强推屯田清理有些怀疑,毕竟叛乱此起彼伏。
    但河南巡抚彭泽是不停的上奏疏要为皇帝正名,便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好皇帝。
    此次一年未见,一见面又是这样一番态度,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在他看来,这就是上天赐给天下苍生的仁义之君!
    “喔,对了,子充。”
    费宏立马抬头。
    “四川本是天府之国,不过受制于人口,耕地不过一千三百余万亩,要知道浙江可有四千六百余万亩呢,由此弄得税粮也不足,这次北边得发配不少人,朕已经下了旨意了,其中一部分就到四川垦荒去。”
    费宏抬手称,“若是能去自然最好,不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去少了无用,人去多了,所耗费钱粮又不知几何了。”
    先前他们还想过吸引流民去垦荒,比如说你自己恳的,就归你,而且前三年免赋税都行。但这没那么容易,流民都快饿死了,哪有命迁徙那么远。
    所以只能官府帮着做,但就是慢。
    四川在唐宋很繁华,但自宋以后一直没有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战乱导致人口少了很多,又加上道路崎岖,外来补充根本没那么容易的。
    所以说这是需要时间的地方。
    李白虽然说了一句蜀道难,其实很多人还是不理解,真的去走了一趟才有感触,基本上属于能活着走到目的地都不容易的程度。
    然而朱厚照不会因为它难就不做了。
    “……前两天,少府令顾佐入宫时与朕忽然谈到这个事,这也是少府内部在想的一个办法。就是商屯怎么样?”
    “商屯?”费宏思索了下,快速回味过来,“商屯的话……卖给谁呢?百姓大多自给自足。”
    “当然是卖给官府。”朱厚照笑了一下,“喔,朕可能没说清楚,少府之下有粮商,可以由它去进行商屯,所种出来的粮食,卖给官府作为军粮。这样,还可以省去运输之耗费。”
    “可四川眼下并无战乱。”
    朱厚照嘴角弯了弯,没有战乱?发动一场战争不就有了。不过这涉及到西南土司,是以后的布局。
    “再说吧。再过几日就是大朝会,可以议议这个事。”
    “是!”
    ……
    ……
    正德五年,三月四日。大朝会正式开始。
    皇帝和在京各大臣全部在天未亮时就已经起床,宫里的太监们动得更早,负责开宫门的早早就在等候着吉时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优化,现在的大朝会与以往是有些不同的。
    因为持续几日,所以每天都在奉天殿互相吵来吵去意义不大,所以朱厚照将会议的议程做了不少修改。
    首先四日一早,所有官员一齐朝拜皇帝,三呼万岁,这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场会议上,皇帝是主角,他会回望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得到的教训,并展望未来。
    所谓展望未来,就是提出未来几年的目标与主要任务,这些任务不是一个两个,通常都是五个以上,尽量包含社会主要方面。
    这个结束以后,则以省级行政区来做区分,各设分会场。
    皇帝以及皇帝委派的官员分别出席不同省份的分会场,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两大部分,第一当然是该省实际情况,第二大部分则是针对皇帝提出的未来任务,立足于该省的情况,各自提出意见,能或者不能,有什么特殊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旧例,这都可以讲。
    大明有两京一十三省,说不定未来还会增加,所以仅依靠朱厚照一个人是顾不过来的,因而他会指派杨一清、王鏊这样的内阁要员代替他出席一些省份的分会。
    其实有些省份的重要性并没那么高,本身也不需要皇帝都去听。内阁首辅、次辅完全可以代替皇帝处理一些事情。
    三个人会加快不少进度,基本上两到三天的时间,这个阶段就可以结束。
    第三个阶段呢,是合并起来一起讨论,尤其是前几次会议难以做出结论的地方,再拿出来说。不过就是不是所有人了,只有内阁、六部九卿和各地督抚,大概三十人左右。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关门会议。
    这是更小范围内,只有皇帝、内阁以及掌管京营的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可以参加。
    哪怕是巡抚,一样没有资格入内。
    因为先前已经有两次表达意见的机会,最后一次就没有什么表达不表达的问题了。皇帝和阁臣综合考虑之后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圣旨,巡抚领任务就行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第四阶段,也是朱厚照最看重,并坚定要求加上的。不管是多少人讨论,最后一定要有个结论,否则就是看着热热闹闹,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样一来,便抬升了阁臣的地位,所谓的凌驾于百官之上,也有了具体的体现。
    就正德五年而言,朱厚照所在意的不多,三件事情。
    第一,军屯清理;第二,红薯推广;第三,水师筹建。
    当然,这是他重视的,还有一些是臣子们怎样都不肯放弃的事,比如说监督各地官办的教育,治理为患的河道等等。
    这些也都可以加进去讨论,没有问题。
    奉天殿内挤满了官员,甚至有人不得不站到外面去,为了避免这部分人听不到皇帝的讲话,毕竟这会儿没有扩音设备,侍从室会将提前准备好的讲稿,印刷好后进行分发,听不到,可以看到,这样保证皇帝的意志能够传达。
    这都是一些很小的改革,或者只能称之为改动,已经正德五年了,这些小的改动朱厚照动起来都很随意,不像当初,连一个早朝的上朝时间都不能动。
    这样严肃的场合,他身穿圆领黄色龙袍,腰间系着玉带,虚岁已二十的皇帝年轻而身形挺拔,尤其腰间玉带一束,少年天子的英武之气一览无余。
    自他而下,文官依次而站。
    等到了时间点,就由尤址上前高喊:“正德五年大朝会,开始!请陛下!”
    朱厚照目光扫视一圈大臣,这些就是他掌控全国的纽带,而下面的人则全都跪下叩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尤址再喊。
    这些礼仪程序原本不需要的,不过礼部的官员放不过他,朱厚照后来觉得这也不是核心问题,加了就加了,便允了他们。
    等到这些结束,就轮到朱厚照这个皇帝了。
    到目前为止,大朝会制度是他很满意的一项改动。世上的事,不怕做得慢,就怕没人做。通过这个机制他推动了一些事,并且系统的推动了一些事,而不是让他这个后世来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什么弄什么,所以哪怕动作慢一些、效率低一些,但事情总归在做,几年下来慢慢也见到成效了。
    “每一年的大朝会,都是朕最为开心的几日,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英才齐聚,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福祉出谋划策。今日以前,各地的主要官员朕都见了,从你们的口中,朕得知各地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各地的匪患有所缓解,正德四年的大明是海晏河清,四方安定,继而逐渐听人说起山东大治、浙江始富……朕心怀大慰……”
    第六百零五章 强力推进
    “……京里的官员不提,地方上,或许仍有少数人并不理解朝廷为何要在九边重镇清理军屯,毕竟先清理了宁夏,宁夏反了个安化王,再清理蓟州,蓟州又出了个遵化之乱。朕也知道,有些人在心里想,皇帝年少,心急气切,不懂得事缓则圆、徐徐图之。”
    朱厚照就站在上面,居高临下的训话,“说这话,想必还是不了解朕。清理军屯若能事缓而圆,朕岂会弃良法而不用?实际上,缓也好、急也好,丈量田地就是丈量田地,没有只丈量一半的道理,而且搞个半吊子,看不到太大的成效,还会将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不是更加愚蠢?
    当然,现在再谈这一点为时已晚。朕已经下定决心,再花一年的时间,势必要将九边军屯清理干净,大同要反、朕就镇压大同,陕西要反,朕就镇压陕西,要是九边联合起来一起反朕,朕死,亦不悔矣!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秦皇汉武再威武,也都作了古,汉末唐末再黑暗,百年之后一样会有大英雄救万民于水火。这大势之中,朕掀不起什么浪花,你们也都掀不起,既然如此,那清屯这件事还怕什么?做下去,没什么大不了!”
    皇帝撂出的话掷地有声,根本不容任何一点质疑。其中的决心也很清楚,一句话,谁要造反那就造好了,造得赢,砍了皇帝头去,造不赢?那就是皇帝砍你的头!
    不过朱厚照没提到内地卫所清理军屯的事,九边一搞定,内地卫所的战力更加不堪,这帮人既不会团结农民,也不敢自己拼命,哪里像边军至少还打过几场仗,所以这已经是不用讲的事了。
    上午的群臣大会结束以后,很多大臣都相对沉默。
    皇帝那种君临天下的强势让他们很有些压力,清理军屯针对是那些想要作乱的人,在场之人还好。但是红薯推广,涉及到好多个省份,那就是对主政的官员说的,推广要是不力,也没好果子吃。
    再加上水师筹建、地方断案剿匪,这任务可是不少。
    陆续出奉天殿时,王鏊看到王琼跑过去和王炳凑得近,顿时有些冷眼不屑,后面干脆看也不想去看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