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68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件事,咱家倒有听说。测量员到了县里以后,官府并不出面力推,各地士绅也不配合,甚至煽动百姓抵抗,要么就是找测量员的麻烦。”
    “是,而且读书人做事……”周逸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怎么说呢,都会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官府以‘民间反对之声众’为由向朝廷争取延缓,士绅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官场发声,时间再拖下去,朝堂上下人人都反对,那即便皇上想做,也要大费一番功夫。那些找测量员麻烦的,也必是构陷什么罪名,绝对不会粗暴行事。
    然而按道理说,朝廷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此事乃是为百姓减轻负担,为何做起来会得罪那么多人?一句话,财帛动人心,百姓的负担减轻了,谁的负担会增加?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可公公细想一番,士绅增加负担他们反对实属正常,可官员为什么反对?我们这些人的俸禄都是朝廷所发,负担加在哪里?”
    真要说起来,刘瑾是个没什么水平的人,他或许有几分机智,但有知识和聪明不是一回事。
    而且,他的行事作风,使得寻常意义上的读书人没有和他接触的,唯一天天给他‘补充点常识’的张永,那特么也就是个半吊子。
    因而现在周逸简单分析了一下,刘瑾也觉得‘神智大开’,仿佛见到了一片新天地。
    甚至于他语气中还有几分兴奋,“不错,不错。他们的行为是很奇怪,你继续说。”
    “官员们反对公公的理由,表面上是公公杀人,实际山,他们是怕清田令真的推行下去,更怕刀子落在自己的头上,到时候很多人家隐藏的田亩就会暴露出来,官绅,官绅,入朝即为官,返乡则为绅,官绅本是一体,无法分割。而公公推行的清田令,是既要他们的家财,又要他们的性命。如此一来,江南各地官员怎么会不反对?”
    刘瑾恨恨的道:“好在皇上没有受他们的诓骗!”
    其实真的从学术角度去看政治体制,一个集权的体制怎么会没有效率,所有人听着一个声音行事,总比他一言,你一语的讨论半天却没有动作要强吧?
    不说国家,哪怕是一个企业,也肯定是强势的领导人更有力量。
    封建君主制度之下,国家是绝对有行动能力的。
    只是所有的决策集于一人,这个人就会变得很关键。
    千年的帝制历史之中,有很多事做不下去,往往就是皇帝最后软弱了,或是掌控的能力不够强。
    就像清末的光绪皇帝,他要推行新政,总是屡屡受挫,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维新变法那一套不行。可要反过来看,为什么慈禧太后说一句,那马上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扑过来?
    当时反对她的人也很多,有用么?
    所以说皇帝的态度和决定是最为关键的。
    正德十一年这一次江南之乱,看起来官绅体系的反扑似乎总是找不对点,关键就在于刘瑾说的,皇帝没有受他们诓骗。
    否则京师哪怕是松一点口子,刘瑾就势如累卵,那自然就显得士绅的力量极其强大,似乎朝堂之上都是他们的声音。
    周逸此时也愿意听到刘瑾讲这句话,外朝文官没有争取到皇帝的圣意,那一次大的溃败是难以避免的,没有他……也会溃败。
    这样心中自我安慰了一句以后,他的心情也能更加平静下来。
    而接下来……
    刘瑾就对真正关键的事情感兴趣了,“如此说来,这帮人个个也都是为了自己在与咱家争。咱家不过陛下的一条狗,他们与咱家争,就是与陛下争。想必,他们是变着法子的……违逆朝廷的清田令吧?都有哪些法子?”
    周逸心中明白,这是宦官常用的办法,寻个由头,污蔑某人有谋反抗旨之意。
    “回禀公公,依照下官刚刚所言,官绅皆为一体,官员之后自有士绅,官员不好妄动。但士绅不一样,公公可由此处入手,想必蛛丝马迹还是很多的,比如说,他们如何联系自己台面上的官员,想了什么法子去暗中对抗清田令。
    恕下官直言,公公先前所为实在不智。派出厂卫把这些人都杀了,这是自断线索,这些士绅之家的台前人反而安全了。”
    周逸胆子大了些,因为他知道自己赌对了,刘瑾还是看重他的。
    事实上也如此,被他这么一点拨刘瑾忍不住心中的笑意,“你还真是个妙人。”
    “公公谬赞。”
    “好。”
    刘瑾心中畅快,因为他忽然明白思路了,这件事做起来也不难,世上的硬骨头很多,但绝对不是这群过惯了春花秋月的好日子的江南士绅。
    稍微上点手段,他们什么不说?
    不过在此之前,刘瑾不能忽略了周逸。
    人家递了投名状,他总得有些表示。这种有来有往,是完全在他的‘认知’之中的。
    他起身,打量了一下这个壮年官员,模样还是端正的,看着也没什么重大的缺陷,嘴巴利索、脑袋聪明,是个可用之人。
    他虽然和文官关系不好,也不敢直接插手皇帝的用人。
    因为他自知自己的名声已经极差,他出面推荐人肯定是不好使。
    不过他不行,不代表张永不行。
    “周逸,你且回去稍待,等着咱家的好消息。你也不必担心,刘瑾这个名字是不好使了,可刘瑾还有一帮兄弟,他们在皇上面前同样说得上话。我们是看着皇上长大,从小陪着皇上在东宫读书,你只要一心忠于皇上,少不了你的前程。”
    “公公,下官的这点前程倒是不急。”周逸拱手,分外淡定,“公公眼下还有一桩事要做。”
    “喔?”刘瑾大感意外,“你还有主意?”
    “有。”
    “说来,说来。”
    周逸抬了抬手臂,“公公这一番清田,想必已经查出了不少的隐田吧?”
    “不错。”
    “下官斗胆猜测,皇上圣威之下,公公必定不会自己私占。”
    “那是自然。”
    放以前他说不定还会动心思。
    但从中都出来以后,他一个马上六十的人真的看明白了许多。那些东西,皇帝愿意给他,他一辈子不会缺,不愿意给他自己私拿,下次就不是守皇陵而是直接死了。
    关键从感情来说,他也不愿意如此,他现在更想求得皇帝真正的原谅他。
    “既然公公不要私占,那些隐田又是无主,何不尽快分给流民?”周逸再作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这是陛下的圣旨,公公如此做就是迎合陛下,陛下的圣宠重过一切,是也不是?”
    “不错,你说的对。”
    “其二,公公在南京行事不管怎么说还是激烈了些,引得江南官绅无人不反。皇上是支持了公公,但皇上也承受着压力。如果公公确实在给流民分田,那名正言顺四字公公就占全了。到那个时候,不管何人,只要反对公公,那就是反对清田,反对为民谋利,公公想安插一个什么罪名不行?”
    刘瑾眼睛连连闪光,他心里爆粗口,他妈的,还得是这帮读书人,全身上下都是鬼心眼。
    而且说得还真他娘有道理。
    他一个坏人,把好事给干了,不仅给皇上得了名,而且把那帮好人全变成坏人宰了!
    “……公公这样杀人,不仅皇上更满意,而且公公更安全,再有清田的圣意也能做下去。到时候公公再见到皇上,便什么话也不需讲了,皇上自会嘉奖。”
    “好!好!好!之前,确实咱家大大的错了,只知杀人,不知办事,你很好!”刘瑾连喊三声,甚至要忍不住放声大笑,面对周逸也更加客气,“咱家这就赏你一套宅子,你莫要住远,以便时常亲近。等办成了此事,咱家也要向皇上上禀你的功劳!好啊,好啊。你这个人聪明,咱家喜欢。”
    一个太监说不出太有水平的话,不过大白话只要意思对就行。
    周逸微微一笑,面容之上也更加从容。
    第七百八十二章 牵连
    常州府。
    应天巡抚的轿子到了以后,受到了上下热烈接待。
    荆少奎原本并没有召见当地官员,只想着和常州知府丛长德通个气。
    能在常州这样的地方担任知府,丛长德也是有几分路子的,他自己本身族宗不显,但是他的老丈人乃是现在的户部侍郎黄幼达。
    朱厚照柄国十余年,所任用的重要官员已经和原来的历史大不相同。
    似户部侍郎这样的位置,他是偏向于任用专业事务官的,便是那种有实际履职经验,而尤其反对空谈、清谈之人到这样的职位上。
    此人算是得他信任,也有些地位。
    所以丛长德早早的收到了京师来的消息,在反对清田的路子上并没有走的太远,骑墙骑了半年,眼看这次天子旨意这样下,便更加知道怎么做了。
    此次巡抚亲至,也是他保命的好机会。
    而且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后,这次荆少奎一到,他便将常州府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的清田进度一一上报。
    不仅如此,他还禀报,“听闻中丞到常州府,四县的知县早早就已到府城等候,只待中丞吩咐。”
    荆少奎脸色平静,只是叹息,“本官都没有叫他们来,怎么就在府城等着了?”
    丛长德略微沉吟,心说何必这样明知故问,现在有个杀神逮着人杀,能不来么。
    “若是一个月前,各地都能这样积极,又何必多此祸事?”
    “中丞所言极是,不过……现在已经如此,也只能尽力挽救,也免了再惹圣怒。”
    荆少奎说道:“那好吧,既然来了,那就见见。再有,内阁张阁老来了信,不管京里如何震动,不管江南如何混乱,我们这些人还是要把清田的事做好。明日见了以后,你随同本官挑两个县,亲眼瞧瞧丈田的进度,这样回禀起来心中也有些底气。不仅是本官,还有你。咱们都要在新的鱼鳞图册上署名的。若是不准,将来查起来的话,也难逃一死。”
    “是!”丛长德回应的很坚决。
    翌日。
    四个县的知县连同常州知府都在。
    实实在在的说,四品知府和七品知县在推进具体的事项上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有的士绅之家官府背景强大,还有的田亩那是某某宗藩的,他们也力有不逮。
    所以见荆少奎,一方面是是要禀报清田进展,一方面也是想说说困难。
    这些困难他们解决不了,可是他们担心南京的刘瑾不管不顾,凡是推进不力的都斩掉,那也是蛮冤的。
    武进知县便说:“因奸宦为乱,现如今全县上下都有一定程度的恐慌,大户们倒是愿意让人量田了,其中有田契的地倒也还好,哪怕实际量出来的比往年多出个五亩、十亩也不成问题,不过就是重新确认。关键在于那些隐田,原本都是由各家耕种,按照现在的规矩,这些便不能再归属于那几家头上,这就有些为难了。”
    读书人说话还是顾几分面子。
    荆少奎也听得明白,为什么为难?
    因为这就是直接从大户的手中抢田,而且不是五亩、十亩,可能是百亩、甚至是千亩。
    虽然从法理来说,这些田地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属于他们,有的是投献、有的是侵占,现在都冠以隐田的名头,实际上背后不知道藏了多少事。
    但法理是一回事,现实是一回事,有的人家已经占了这些田产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现在忽然要剥夺了……
    这又不是合谋大部分力量,欺负一家,
    这是要知县衙门去和县里的大户作对。
    所谓的为难,是难在此处。
    不管是什么改革,想平平静静的就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那都是不容易的。
    荆少奎答说:“昨日我与丛知府说内阁张阁老来信,叮嘱我们一定要关心清田大事。实际上内阁的王阁老、杨阁老都分别来信了,其中要点没什么好隐瞒,都可以告诉你们。他们说要本官与刘瑾全力周旋,想尽办法保全些忠心于朝廷、忠心于陛下的臣子。而刘瑾那人,本官是见过的……”
    荆少奎的视线掠过他们,“你们今日来想必也存了这样的心思,本官便说句实在话,要想本官保全,你总得要给一个理由。好让我与刘瑾据理力争。似你这样难事一样不做,哪家同意就量哪家,虽说也有点进度,但到后面还是会跟不上,到时候要怎么保全?”
    那武进知县心中一急,“中丞,非是下官不为,实在是人微言轻,下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怎么力不足?你处理不了的人,有人能处理,一封奏疏上禀,让那刘瑾来处理就行了。” ↑返回顶部↑
    “这件事,咱家倒有听说。测量员到了县里以后,官府并不出面力推,各地士绅也不配合,甚至煽动百姓抵抗,要么就是找测量员的麻烦。”
    “是,而且读书人做事……”周逸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怎么说呢,都会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官府以‘民间反对之声众’为由向朝廷争取延缓,士绅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官场发声,时间再拖下去,朝堂上下人人都反对,那即便皇上想做,也要大费一番功夫。那些找测量员麻烦的,也必是构陷什么罪名,绝对不会粗暴行事。
    然而按道理说,朝廷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此事乃是为百姓减轻负担,为何做起来会得罪那么多人?一句话,财帛动人心,百姓的负担减轻了,谁的负担会增加?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可公公细想一番,士绅增加负担他们反对实属正常,可官员为什么反对?我们这些人的俸禄都是朝廷所发,负担加在哪里?”
    真要说起来,刘瑾是个没什么水平的人,他或许有几分机智,但有知识和聪明不是一回事。
    而且,他的行事作风,使得寻常意义上的读书人没有和他接触的,唯一天天给他‘补充点常识’的张永,那特么也就是个半吊子。
    因而现在周逸简单分析了一下,刘瑾也觉得‘神智大开’,仿佛见到了一片新天地。
    甚至于他语气中还有几分兴奋,“不错,不错。他们的行为是很奇怪,你继续说。”
    “官员们反对公公的理由,表面上是公公杀人,实际山,他们是怕清田令真的推行下去,更怕刀子落在自己的头上,到时候很多人家隐藏的田亩就会暴露出来,官绅,官绅,入朝即为官,返乡则为绅,官绅本是一体,无法分割。而公公推行的清田令,是既要他们的家财,又要他们的性命。如此一来,江南各地官员怎么会不反对?”
    刘瑾恨恨的道:“好在皇上没有受他们的诓骗!”
    其实真的从学术角度去看政治体制,一个集权的体制怎么会没有效率,所有人听着一个声音行事,总比他一言,你一语的讨论半天却没有动作要强吧?
    不说国家,哪怕是一个企业,也肯定是强势的领导人更有力量。
    封建君主制度之下,国家是绝对有行动能力的。
    只是所有的决策集于一人,这个人就会变得很关键。
    千年的帝制历史之中,有很多事做不下去,往往就是皇帝最后软弱了,或是掌控的能力不够强。
    就像清末的光绪皇帝,他要推行新政,总是屡屡受挫,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维新变法那一套不行。可要反过来看,为什么慈禧太后说一句,那马上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扑过来?
    当时反对她的人也很多,有用么?
    所以说皇帝的态度和决定是最为关键的。
    正德十一年这一次江南之乱,看起来官绅体系的反扑似乎总是找不对点,关键就在于刘瑾说的,皇帝没有受他们诓骗。
    否则京师哪怕是松一点口子,刘瑾就势如累卵,那自然就显得士绅的力量极其强大,似乎朝堂之上都是他们的声音。
    周逸此时也愿意听到刘瑾讲这句话,外朝文官没有争取到皇帝的圣意,那一次大的溃败是难以避免的,没有他……也会溃败。
    这样心中自我安慰了一句以后,他的心情也能更加平静下来。
    而接下来……
    刘瑾就对真正关键的事情感兴趣了,“如此说来,这帮人个个也都是为了自己在与咱家争。咱家不过陛下的一条狗,他们与咱家争,就是与陛下争。想必,他们是变着法子的……违逆朝廷的清田令吧?都有哪些法子?”
    周逸心中明白,这是宦官常用的办法,寻个由头,污蔑某人有谋反抗旨之意。
    “回禀公公,依照下官刚刚所言,官绅皆为一体,官员之后自有士绅,官员不好妄动。但士绅不一样,公公可由此处入手,想必蛛丝马迹还是很多的,比如说,他们如何联系自己台面上的官员,想了什么法子去暗中对抗清田令。
    恕下官直言,公公先前所为实在不智。派出厂卫把这些人都杀了,这是自断线索,这些士绅之家的台前人反而安全了。”
    周逸胆子大了些,因为他知道自己赌对了,刘瑾还是看重他的。
    事实上也如此,被他这么一点拨刘瑾忍不住心中的笑意,“你还真是个妙人。”
    “公公谬赞。”
    “好。”
    刘瑾心中畅快,因为他忽然明白思路了,这件事做起来也不难,世上的硬骨头很多,但绝对不是这群过惯了春花秋月的好日子的江南士绅。
    稍微上点手段,他们什么不说?
    不过在此之前,刘瑾不能忽略了周逸。
    人家递了投名状,他总得有些表示。这种有来有往,是完全在他的‘认知’之中的。
    他起身,打量了一下这个壮年官员,模样还是端正的,看着也没什么重大的缺陷,嘴巴利索、脑袋聪明,是个可用之人。
    他虽然和文官关系不好,也不敢直接插手皇帝的用人。
    因为他自知自己的名声已经极差,他出面推荐人肯定是不好使。
    不过他不行,不代表张永不行。
    “周逸,你且回去稍待,等着咱家的好消息。你也不必担心,刘瑾这个名字是不好使了,可刘瑾还有一帮兄弟,他们在皇上面前同样说得上话。我们是看着皇上长大,从小陪着皇上在东宫读书,你只要一心忠于皇上,少不了你的前程。”
    “公公,下官的这点前程倒是不急。”周逸拱手,分外淡定,“公公眼下还有一桩事要做。”
    “喔?”刘瑾大感意外,“你还有主意?”
    “有。”
    “说来,说来。”
    周逸抬了抬手臂,“公公这一番清田,想必已经查出了不少的隐田吧?”
    “不错。”
    “下官斗胆猜测,皇上圣威之下,公公必定不会自己私占。”
    “那是自然。”
    放以前他说不定还会动心思。
    但从中都出来以后,他一个马上六十的人真的看明白了许多。那些东西,皇帝愿意给他,他一辈子不会缺,不愿意给他自己私拿,下次就不是守皇陵而是直接死了。
    关键从感情来说,他也不愿意如此,他现在更想求得皇帝真正的原谅他。
    “既然公公不要私占,那些隐田又是无主,何不尽快分给流民?”周逸再作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这是陛下的圣旨,公公如此做就是迎合陛下,陛下的圣宠重过一切,是也不是?”
    “不错,你说的对。”
    “其二,公公在南京行事不管怎么说还是激烈了些,引得江南官绅无人不反。皇上是支持了公公,但皇上也承受着压力。如果公公确实在给流民分田,那名正言顺四字公公就占全了。到那个时候,不管何人,只要反对公公,那就是反对清田,反对为民谋利,公公想安插一个什么罪名不行?”
    刘瑾眼睛连连闪光,他心里爆粗口,他妈的,还得是这帮读书人,全身上下都是鬼心眼。
    而且说得还真他娘有道理。
    他一个坏人,把好事给干了,不仅给皇上得了名,而且把那帮好人全变成坏人宰了!
    “……公公这样杀人,不仅皇上更满意,而且公公更安全,再有清田的圣意也能做下去。到时候公公再见到皇上,便什么话也不需讲了,皇上自会嘉奖。”
    “好!好!好!之前,确实咱家大大的错了,只知杀人,不知办事,你很好!”刘瑾连喊三声,甚至要忍不住放声大笑,面对周逸也更加客气,“咱家这就赏你一套宅子,你莫要住远,以便时常亲近。等办成了此事,咱家也要向皇上上禀你的功劳!好啊,好啊。你这个人聪明,咱家喜欢。”
    一个太监说不出太有水平的话,不过大白话只要意思对就行。
    周逸微微一笑,面容之上也更加从容。
    第七百八十二章 牵连
    常州府。
    应天巡抚的轿子到了以后,受到了上下热烈接待。
    荆少奎原本并没有召见当地官员,只想着和常州知府丛长德通个气。
    能在常州这样的地方担任知府,丛长德也是有几分路子的,他自己本身族宗不显,但是他的老丈人乃是现在的户部侍郎黄幼达。
    朱厚照柄国十余年,所任用的重要官员已经和原来的历史大不相同。
    似户部侍郎这样的位置,他是偏向于任用专业事务官的,便是那种有实际履职经验,而尤其反对空谈、清谈之人到这样的职位上。
    此人算是得他信任,也有些地位。
    所以丛长德早早的收到了京师来的消息,在反对清田的路子上并没有走的太远,骑墙骑了半年,眼看这次天子旨意这样下,便更加知道怎么做了。
    此次巡抚亲至,也是他保命的好机会。
    而且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后,这次荆少奎一到,他便将常州府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的清田进度一一上报。
    不仅如此,他还禀报,“听闻中丞到常州府,四县的知县早早就已到府城等候,只待中丞吩咐。”
    荆少奎脸色平静,只是叹息,“本官都没有叫他们来,怎么就在府城等着了?”
    丛长德略微沉吟,心说何必这样明知故问,现在有个杀神逮着人杀,能不来么。
    “若是一个月前,各地都能这样积极,又何必多此祸事?”
    “中丞所言极是,不过……现在已经如此,也只能尽力挽救,也免了再惹圣怒。”
    荆少奎说道:“那好吧,既然来了,那就见见。再有,内阁张阁老来了信,不管京里如何震动,不管江南如何混乱,我们这些人还是要把清田的事做好。明日见了以后,你随同本官挑两个县,亲眼瞧瞧丈田的进度,这样回禀起来心中也有些底气。不仅是本官,还有你。咱们都要在新的鱼鳞图册上署名的。若是不准,将来查起来的话,也难逃一死。”
    “是!”丛长德回应的很坚决。
    翌日。
    四个县的知县连同常州知府都在。
    实实在在的说,四品知府和七品知县在推进具体的事项上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有的士绅之家官府背景强大,还有的田亩那是某某宗藩的,他们也力有不逮。
    所以见荆少奎,一方面是是要禀报清田进展,一方面也是想说说困难。
    这些困难他们解决不了,可是他们担心南京的刘瑾不管不顾,凡是推进不力的都斩掉,那也是蛮冤的。
    武进知县便说:“因奸宦为乱,现如今全县上下都有一定程度的恐慌,大户们倒是愿意让人量田了,其中有田契的地倒也还好,哪怕实际量出来的比往年多出个五亩、十亩也不成问题,不过就是重新确认。关键在于那些隐田,原本都是由各家耕种,按照现在的规矩,这些便不能再归属于那几家头上,这就有些为难了。”
    读书人说话还是顾几分面子。
    荆少奎也听得明白,为什么为难?
    因为这就是直接从大户的手中抢田,而且不是五亩、十亩,可能是百亩、甚至是千亩。
    虽然从法理来说,这些田地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属于他们,有的是投献、有的是侵占,现在都冠以隐田的名头,实际上背后不知道藏了多少事。
    但法理是一回事,现实是一回事,有的人家已经占了这些田产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现在忽然要剥夺了……
    这又不是合谋大部分力量,欺负一家,
    这是要知县衙门去和县里的大户作对。
    所谓的为难,是难在此处。
    不管是什么改革,想平平静静的就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那都是不容易的。
    荆少奎答说:“昨日我与丛知府说内阁张阁老来信,叮嘱我们一定要关心清田大事。实际上内阁的王阁老、杨阁老都分别来信了,其中要点没什么好隐瞒,都可以告诉你们。他们说要本官与刘瑾全力周旋,想尽办法保全些忠心于朝廷、忠心于陛下的臣子。而刘瑾那人,本官是见过的……”
    荆少奎的视线掠过他们,“你们今日来想必也存了这样的心思,本官便说句实在话,要想本官保全,你总得要给一个理由。好让我与刘瑾据理力争。似你这样难事一样不做,哪家同意就量哪家,虽说也有点进度,但到后面还是会跟不上,到时候要怎么保全?”
    那武进知县心中一急,“中丞,非是下官不为,实在是人微言轻,下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怎么力不足?你处理不了的人,有人能处理,一封奏疏上禀,让那刘瑾来处理就行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