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科举制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数年,已然有不少州郡之才俊怨声载道,何也?还不是因为那些中正自然是会从中择与其亲近者,又或者是收受钱帛……如今曹魏处,不过数年,已经处置了两名州中正,可见其短,所以,当谨慎为要。”徐庶这番话,得到了不少官吏的赞同,特别是那些职位稍低者,更是反应激烈。
    而陈祗,却冷眼旁观着那些人拿口舌那些比划,有些时候,陈祗不得不佩服咱们中文的博大精深,说话骂人有拐弯的,有嘲讽的,有阴损的,有隐意的……林林种种,让陈祗好好见识了一番。陈祗抬起了眼皮,看到刘备的神情,嘴角稍稍一弯又收敛了去,他很明白刘备的心思。
    这位刘备仁兄,可是一向志向远大,而且,简直就是曹操的生死大敌,况且昔日刘备也在一次酒后向我与庞统笑言过,他多年以来,经过了摸索与总结,走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就是因为自己“每与操反”曹操往东,刘备必定往西,曹操说今天下雨,刘备会告诉大家,今天不用戴伞出门,就跟后世的那些民主国家的民主党派一般,执政党拥护什么,我们在野党就必须反对什么,不管理由充足不充足,先反对再说。
    况且,刘备这么做,才能有今日,所以,那些臣工要让刘备去拾人牙慧,刘备能乐意的安心接受不成?第一点,从心理方面就过不去,至少暂时过不去。果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政治会议,而当夜,一众心腹被刘备留了下来,陈祗亦在其中,刘备喋喋不休地报怨着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荆州士民对自己的忠诚。同时也发泄着对那曹操的不满,要不是那曹操弄出这一手,那些世家门阀何必默许家族中的精英往邺城而投?
    “主公,咱们应该早作出决断才是,现如今只是荆州,再过年余,若是益州也闻风而动,那到时候,我们还有何人材可用?”诸葛亮站了出来向刘备进言道。
    刘备头疼,或者说他不想就这么轻易的屈服,目光扫了一眼在场的诸人,最后,落在了那眯着眼睛,望着跟前的茶盏出神的陈祗身上,而那些原本窃窃私语的人也都止熄了声音,看向似乎研究茶水里边有没有微生物活动迹象的陈祗的身上。
    --------------------
    “奉孝啊,汝沉思不言,莫非想到了什么良策?”刘备清了清嗓子,向那仍旧恍然未觉诸人目光的陈祗询问道,陈祗微微一愣,抬起了头来,方知自己已然成了诸人目光的焦点,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主公,祗是在想,世家门阀的才俊,是走了不少,不过,却也有人从北地而来,祗所思量的,便是此事。”
    诸人皆是一愣,而这里专门负责替刘备招揽人材的马良抢却双眼一亮,那些斑白的眉头微微一扬:“你是说些些寒门庶族?”
    陈祗点了点头:“这两年来,九品官人法,却实为曹魏收罗了不少的人材,可是主公及诸位发现没有,拔为官吏者,却只是那些才俊之中的极少部分,况且,那些中正,多为世家大族服务,却断了天下不少才俊的仕途之路,所以,此法有大弊病。”
    “这个,我们也是知道的,莫非贤弟有良策可以解决不成?”庞统兴趣大增,连声催促着陈祗道。
    陈祗不由得苦笑道:“祗倒是有个想法,只不过,还不太成熟,需要再斟酌一番,到时,再拿出来,让诸位一起看看有没有施行的可能。”
    此言一出,刘备张大了嘴,看着陈祗,突然喜道:“不愧是奉孝,好,备待你佳音便是,诸君还有何良策?”这话问了等于白问,至少,陈祗正在盘算的科举制还有好几百年才出现。既然担下了这个重任,陈祗自然要努力地做好。
    况且,这正是陈祗所需要看到的,原本以为九品官人法出现的后遗症与影响,可能会在曹操死后才出现,可是谁也料想不到如今竟然已经现出了苗头,不过这样也好,更利于陈祗推出更崭新的官吏录用制度:科举制。
    这也是为什么陈祗选择刘备而不择曹操的原因,因为,曹丕等人与世家门阀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陈祗没有办法去插足其间,至于江东,那个烂摊子陈祗可不愿意去碰壁,更重要的是,孙权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好鸟,陈祗还想着长命百岁,可不希望在自己老去之时,让六七十岁的孙权发了妖疯来抄家灭门。
    而现在,虽然推出这个科举制似乎早了点,但是,对于刘备这些事“必与操反”的在野党而言,却是最为合适的政治武器。科举制度的价值在于公平原则。中国科举制亦堪为教育制度典范。
    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可以说,后世的官吏使用制度,亦是如此。且不说中国,但说整个世界,中国科举制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之后,在西方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要求向中国学习,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一股浪潮,彻底冲涤改革了西方各国授官赐爵时任人唯亲、滥用职权的现状。
    一七九一年,法国于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开始实行官方文职考试。一八零零年,德国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一八三八年,英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的科举制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进入行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一八八三年,美国国会通过行政改革议案,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尔后,西方各国都步法、德、英、美等国后尘,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通过考试选拔公职官员的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其在东方的殖民地,从而使这源于中华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
    --------------------
    科举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内在需要和人材需要制度改革的外在环境需求。虽然科举制度后来被废止,但科举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却仍存活于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初考,中、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事实上都是科举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新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至于为什么陈祗要先把那九品官人法先丢出来,第一点就是这个社会现在还处于士族社会制度的上升期阶段,而陈祗,若是提前拿出科举制度,虽然会受到那些寒门庶族的热烈欢迎,但是,肯定会受到那些世族门阀的强力打击,这可不是陈祗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如今,等它的弊病出现之后,再拿科举制来补充的话,起到了一个拾遗补漏的作用。
    同时,荆州的世家门阀远远没有中原多,也没有中原的世家门阀强势,再一点,益州如今办学成风,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一来,作为补充作用的科举制度也就有了它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和空间。
    陈祗在家里边吹牛打屁,逗着儿子,调戏妻妾花了五天的时间,然后,再花上两天的时间把早已准备好的那关于科举制的详细内容翻了出来,重新添笔润色,并且对一些地方进行了修整之后,这才呈到了刘备的案头上。
    以六艺为基准,以时务策而观其能,但凡录用者,入官学以习官事,一年后择其合格者授以假官,入幕为吏实习之后,方可据其才干,授以实职。刘备有些好奇:“实乃上上之善策,若是施行,备可收天下之心,不过,既已以考试,嗯,既然用考试选拔出了人材,为何还要让他们入学?这点让备实在是有些不太明白。”
    “主公”陈祗微微往前倾了倾身子:“如今天下,乃是士族的天下啊……祗如此做,正是为了削弱家对于国的影响。”
    刘备闻言,拿着陈祗所书手札的手不由得微微一颤,眼中闪烁过一道明悟的光彩,站起了身来,手中依旧紧紧地捏着这份书札,缓缓地踱步。陈祗安坐于榻,不紧不慢地道:“主公若是觉得会影响与士族的关系,这一条放一放也是可以,不过,日后再行增补,怕是……”陈祗嘴角微微地弯出了一个不起眼的弧度。
    --------------------
    ps:更新到了,大伙慢慢看,继续努力,有推荐票什么的投下,嘿嘿,总之别太难看就是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不过数年,已然有不少州郡之才俊怨声载道,何也?还不是因为那些中正自然是会从中择与其亲近者,又或者是收受钱帛……如今曹魏处,不过数年,已经处置了两名州中正,可见其短,所以,当谨慎为要。”徐庶这番话,得到了不少官吏的赞同,特别是那些职位稍低者,更是反应激烈。
    而陈祗,却冷眼旁观着那些人拿口舌那些比划,有些时候,陈祗不得不佩服咱们中文的博大精深,说话骂人有拐弯的,有嘲讽的,有阴损的,有隐意的……林林种种,让陈祗好好见识了一番。陈祗抬起了眼皮,看到刘备的神情,嘴角稍稍一弯又收敛了去,他很明白刘备的心思。
    这位刘备仁兄,可是一向志向远大,而且,简直就是曹操的生死大敌,况且昔日刘备也在一次酒后向我与庞统笑言过,他多年以来,经过了摸索与总结,走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就是因为自己“每与操反”曹操往东,刘备必定往西,曹操说今天下雨,刘备会告诉大家,今天不用戴伞出门,就跟后世的那些民主国家的民主党派一般,执政党拥护什么,我们在野党就必须反对什么,不管理由充足不充足,先反对再说。
    况且,刘备这么做,才能有今日,所以,那些臣工要让刘备去拾人牙慧,刘备能乐意的安心接受不成?第一点,从心理方面就过不去,至少暂时过不去。果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政治会议,而当夜,一众心腹被刘备留了下来,陈祗亦在其中,刘备喋喋不休地报怨着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荆州士民对自己的忠诚。同时也发泄着对那曹操的不满,要不是那曹操弄出这一手,那些世家门阀何必默许家族中的精英往邺城而投?
    “主公,咱们应该早作出决断才是,现如今只是荆州,再过年余,若是益州也闻风而动,那到时候,我们还有何人材可用?”诸葛亮站了出来向刘备进言道。
    刘备头疼,或者说他不想就这么轻易的屈服,目光扫了一眼在场的诸人,最后,落在了那眯着眼睛,望着跟前的茶盏出神的陈祗身上,而那些原本窃窃私语的人也都止熄了声音,看向似乎研究茶水里边有没有微生物活动迹象的陈祗的身上。
    --------------------
    “奉孝啊,汝沉思不言,莫非想到了什么良策?”刘备清了清嗓子,向那仍旧恍然未觉诸人目光的陈祗询问道,陈祗微微一愣,抬起了头来,方知自己已然成了诸人目光的焦点,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主公,祗是在想,世家门阀的才俊,是走了不少,不过,却也有人从北地而来,祗所思量的,便是此事。”
    诸人皆是一愣,而这里专门负责替刘备招揽人材的马良抢却双眼一亮,那些斑白的眉头微微一扬:“你是说些些寒门庶族?”
    陈祗点了点头:“这两年来,九品官人法,却实为曹魏收罗了不少的人材,可是主公及诸位发现没有,拔为官吏者,却只是那些才俊之中的极少部分,况且,那些中正,多为世家大族服务,却断了天下不少才俊的仕途之路,所以,此法有大弊病。”
    “这个,我们也是知道的,莫非贤弟有良策可以解决不成?”庞统兴趣大增,连声催促着陈祗道。
    陈祗不由得苦笑道:“祗倒是有个想法,只不过,还不太成熟,需要再斟酌一番,到时,再拿出来,让诸位一起看看有没有施行的可能。”
    此言一出,刘备张大了嘴,看着陈祗,突然喜道:“不愧是奉孝,好,备待你佳音便是,诸君还有何良策?”这话问了等于白问,至少,陈祗正在盘算的科举制还有好几百年才出现。既然担下了这个重任,陈祗自然要努力地做好。
    况且,这正是陈祗所需要看到的,原本以为九品官人法出现的后遗症与影响,可能会在曹操死后才出现,可是谁也料想不到如今竟然已经现出了苗头,不过这样也好,更利于陈祗推出更崭新的官吏录用制度:科举制。
    这也是为什么陈祗选择刘备而不择曹操的原因,因为,曹丕等人与世家门阀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陈祗没有办法去插足其间,至于江东,那个烂摊子陈祗可不愿意去碰壁,更重要的是,孙权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好鸟,陈祗还想着长命百岁,可不希望在自己老去之时,让六七十岁的孙权发了妖疯来抄家灭门。
    而现在,虽然推出这个科举制似乎早了点,但是,对于刘备这些事“必与操反”的在野党而言,却是最为合适的政治武器。科举制度的价值在于公平原则。中国科举制亦堪为教育制度典范。
    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可以说,后世的官吏使用制度,亦是如此。且不说中国,但说整个世界,中国科举制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之后,在西方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要求向中国学习,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一股浪潮,彻底冲涤改革了西方各国授官赐爵时任人唯亲、滥用职权的现状。
    一七九一年,法国于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开始实行官方文职考试。一八零零年,德国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一八三八年,英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的科举制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进入行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一八八三年,美国国会通过行政改革议案,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尔后,西方各国都步法、德、英、美等国后尘,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通过考试选拔公职官员的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其在东方的殖民地,从而使这源于中华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
    --------------------
    科举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内在需要和人材需要制度改革的外在环境需求。虽然科举制度后来被废止,但科举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却仍存活于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初考,中、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事实上都是科举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新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至于为什么陈祗要先把那九品官人法先丢出来,第一点就是这个社会现在还处于士族社会制度的上升期阶段,而陈祗,若是提前拿出科举制度,虽然会受到那些寒门庶族的热烈欢迎,但是,肯定会受到那些世族门阀的强力打击,这可不是陈祗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如今,等它的弊病出现之后,再拿科举制来补充的话,起到了一个拾遗补漏的作用。
    同时,荆州的世家门阀远远没有中原多,也没有中原的世家门阀强势,再一点,益州如今办学成风,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一来,作为补充作用的科举制度也就有了它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和空间。
    陈祗在家里边吹牛打屁,逗着儿子,调戏妻妾花了五天的时间,然后,再花上两天的时间把早已准备好的那关于科举制的详细内容翻了出来,重新添笔润色,并且对一些地方进行了修整之后,这才呈到了刘备的案头上。
    以六艺为基准,以时务策而观其能,但凡录用者,入官学以习官事,一年后择其合格者授以假官,入幕为吏实习之后,方可据其才干,授以实职。刘备有些好奇:“实乃上上之善策,若是施行,备可收天下之心,不过,既已以考试,嗯,既然用考试选拔出了人材,为何还要让他们入学?这点让备实在是有些不太明白。”
    “主公”陈祗微微往前倾了倾身子:“如今天下,乃是士族的天下啊……祗如此做,正是为了削弱家对于国的影响。”
    刘备闻言,拿着陈祗所书手札的手不由得微微一颤,眼中闪烁过一道明悟的光彩,站起了身来,手中依旧紧紧地捏着这份书札,缓缓地踱步。陈祗安坐于榻,不紧不慢地道:“主公若是觉得会影响与士族的关系,这一条放一放也是可以,不过,日后再行增补,怕是……”陈祗嘴角微微地弯出了一个不起眼的弧度。
    --------------------
    ps:更新到了,大伙慢慢看,继续努力,有推荐票什么的投下,嘿嘿,总之别太难看就是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