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何人得敬德青睐?”
“此人虽不通战阵之道,但精于医术,擅长包扎止血,若能随军,必有裨益!”
看李世民神情松动,尉迟恭笑道:“其实此人殿下亦知,东山寺李善。”
李世民呆了呆,神色一滞,手中的长弓都差点掉了。
怎么又是你?
怎么哪儿都有你?
你也太能折腾,太能跳了吧!
第六十一章 筹备(上)
“秋风未动蝉先觉……”
“还有那句,我醉欲眠君且去。”
看着面前李楷、长孙冲、高履行等人,李善觉得有点头痛,醉酒误事,醉酒误事啊!
自己日后真的小心了……不过也不能怪我,李善还挺委屈的。
谁让这具身体的酒精分解酶太不给力呢,如果是前世,这点酒还不够漱口的呢!
前日在长孙府喝得伶仃大醉,一不小心又发光发热了……都快把旁观者的眼睛都晃瞎了。
刚开始还只是半信半疑,结果这些秦王府子弟第二日就知道了……一语中的,全都说对了。
所以,今日一群人来朱家沟登门造访,也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前日李善醉酒后的那两句残诗……
“不瞒诸位,在下不擅诗文。”李善诚恳的说:“当年老师授课,在下求教,老师醉酒而言,我醉欲眠君且去……”
旁人也就罢了,李楷看过来的眼神颇为怪异……他不太信这句话。
来往也有半年多了,李楷早就发现,这位同姓好友所学极为驳杂,所知也极为广博,不管说到哪儿,他都能接的下去,而且对史书也非常熟悉。
反而是一些常识不太清楚,很有点终南山隐士出世的味道。
李善也是没辙啊,自己记得的诗文多了,但这两句残诗的全篇……还真不太记得!
怕众人还要追问,李善赶紧将话题转开,“今日长孙兄也来了。”
“理应登门拜会。”长孙某作揖行礼,他向来倨傲非常,但今日长孙冲开口相邀,他毫不犹豫的应下。
寒暄几句后,李善的视线落在后面一位少年郎身上,此人不过十二三岁年纪,脸型瘦长,皮肤白皙,正好奇的打量周围,李宅的房屋设计、室内装潢和这个时代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位是杜学士次子杜荷。”房遗直介绍道:“今日出行,邀其同来。”
秦王府幕僚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最受李世民厚待亲近,子嗣也颇为亲近。
而杜如晦长子杜构和李善不对付,这一两个月来,秦王府子弟常来朱家沟,杜构从未来过。
李善和杜荷相对行礼,心里却在想,依附太子李承乾造反连累杜家的……好像是这位?
又是一阵寒暄后,长孙某拱手道:“登门造访,当拜见令慈。”
正堂中,李善和李楷向朱氏介绍在座各位。
让众人惊奇的是,虽布衣木钗,但朱氏谈笑无忌,从容自如,对典故了如指掌。
朱氏口齿清晰的说起一箭双雕的长孙晟,聊起当年十八岁中进士而名扬天下的房玄龄,说起历任魏周隋的京兆杜氏的杜整,一直介绍到高履行,她突然微微蹙眉。
“北齐宗室?”
“正是。”李楷点头道:“履行曾祖乃北齐神武皇帝堂弟。”
朱氏微微点头,她知道神武皇帝即北齐的奠基人高欢。
李善侧头细细观察朱氏的神色,他觉得刚才那刻,母亲看似只是随口问了句,实则情绪有极其剧烈的波动。
长孙冲上前两步,行礼道:“叔母,消息已然传开,突厥大举南下,颉利可汗率军十余万进逼河东,遣派偏师袭扰关内,今日晨间急报入京,大震关失守。”
“大震关失守?”朱氏一怔,看了眼身边的儿子,解释道:“大震关乃是关中重镇,距离长安只有五百里。”
李善眨眨眼,五百里,听起来挺远,如果是高铁,两个小时之内,这时代骑马要多少时间?
“《魏书》有载,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听了李楷这句话,李善呃了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那也就是说,算上军报传递时间,突厥大军随时都可能杀到长安!
历史上有这么一遭吗?
长孙冲安慰道:“不过天策府、东宫均已出兵,攻入关中的只是突厥偏师。”
“但毕竟大震关被攻破,只怕这些时日城外杂乱无序,还请叔母入城一避。”
“入城相避?”朱氏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转头看向儿子,“大郎何意?”
真是误会,真不是我想入城避避……李善艰难的笑笑,转头向李楷投去幽怨的眼神,那日都说了不进城了!
“某与母亲借住朱家沟大半年,受惠实多,此时弃村民而去,非是义举。”李善诚恳的说:“大唐立国不久,但兵锋锐利,少有人敌,既然秦王已然出兵,想必无忧。”
众人都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他们视李善为友,但都是世家子弟,朱家沟的村民在他们眼中实在没什么分量。
只有来朱家沟次数最频繁的李楷隐隐约约猜得到,朱家沟以朱姓为主,而朱氏也姓朱,李善母子北上落脚此处,只怕是刻意为之。
而且朱家沟的族长朱玮对李善极为关照,前几日长乐坡遇袭,李善未携随从,事后均被责罚。
朱氏微微点头赞许,给了李善一个满意的眼神,不再说起此事,不多时就回了后院。
李善拱手相谢,“放心就是,朝廷已然出兵,突厥必不至骚扰京兆。”
“倒不是怕突厥会侵扰京兆,而是粮草不济,一时间难以赈灾,只怕难民骚乱难制。”李楷想了想,“回头再送些兵器来吧,另外让郭叔留下。”
郭朴是李家的家将,是李客师的亲卫头领,曾授艺李楷以及其三位兄长。
此次秦王府出征,李客师未随军,郭朴正好来助朱家沟一臂之力。
长孙某许诺弄些兵器来,高履行说能弄副明光铠来,李善谢了又谢后说:“诸位还是尽早回程,以防不测。”
就在众人即将出门的时候,小蛮捧着茶盘进来。
只有四碗茶,厅内七八人,小蛮正不知所措,李善笑道:“长孙兄、杜兄都是初次登门,还请一品。”
杜荷脸色微变,“两碗均咬盏!”
“早听大郎、履行提过,如此技艺,神乎其技。”长孙某啧啧称奇,惋惜道:“可惜茶具粗鄙,明日让人送了一套茶具来。”
将一行人送走,李善搂着郭朴的肩膀,“郭叔,这次就劝仰仗你了。”
郭朴有些不自在,往后退了半步,躬身道:“当竭尽全力。”
第六十二章 筹备(下)
朱家沟这处村落历史并不悠久,约莫五六十年前,朱家先祖才迁居至此。
村落并不大,周围少有水源,又依山而立,周围少有平整田地,其实并不适宜建村。
好在这些年有东山寺护佑,无需缴纳税钱,又不用服徭役,村民日子勉强能过得下去,再到去年李善落脚此处,村中日子越来越好,即使不是年节时分,饭桌上也能看得到荤腥。
朱玮、李善陪着郭朴在村子外围走了一圈,倒是意外的发现,朱家沟这村落过日子有点难,但防御起来倒是不太难。
一般来说,村落都是四通八达,依水而建,防御起来很是费事,如果是县级的豪强,还能建壕墙立寨,普通的村落基本没什么太强的防御力。
半山腰上,居高临下俯视村落,李善拿了块木炭在地上画着,“西边是泾河,过来只有一条路。”
“东边和北边都是山,那边据说没村落?”
朱玮点头道:“北边要翻三座山才有人烟,东边……翻山过去就是禁苑,自然是人迹罕见。”
“所以防御主要是南边……这一大片都是平整田地,还是从隔壁村里买来的。”李善继续画图,“大致就是这样了,如何设置还要郭叔主持。”
郭朴看了眼李善,神色有些犹疑。
一旁的周赵捡了根树枝,好奇的点了点图中的标志,“这个符号是?”
“山脉,难以逾越。”
“这是?”
“泾河,那边是邻村的小溪。”
饶有兴致的听了半响,郭朴才啧啧道:“未满弱冠,随手绘制图形,在下祖孙三代均为丹阳房亲卫,从未见过……噢噢,也就当年的二郎君能为之。”
“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李善抹了把头上的汗,“他人不知,郭叔还不知晓吗……骑马、使槊无一能……”
由不得李善连连推辞,郭朴所说的二郎君就是李靖。
人家是能和韩信、卫青、霍去病齐名的名将,穿越者也摆不出谱来啊。
郭朴蹲下来细细看着地图,时不时用手比划下,又低头去看山下村落的布局,嘴里随口道:“骁勇善战,长于冲阵,不过逞勇而已。”
“论马术、槊术,二郎君在丹阳房并不出挑,但前朝寿光县公却言,唯二郎君可论孙吴之道。”
这个典故李善倒是听过,所谓的寿光县公指的应该是隋朝名将,李靖的舅舅韩擒虎。
向来没个正经的周赵点头赞同,“古往今来善战者莫过于西楚霸王,但也知习兵法而为万人敌。”
“正是此理。”郭朴也捡了根树枝,“村中青壮共计两百有余,加上寺中僧人,约莫两百五十人。”
“人手倒是够,但兵械少了些……”
“兵械足够。”朱玮咳嗽两声,“多年前关中大乱,在河边捡了些兵械……”
郭朴看了眼李善主动递来的长刀,“倒是好刀,看制式应是开皇年间所制,只是年久,已然生锈。”
朱玮和李善对视了眼,都没吭声,这些兵械大都是当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朱玮率族人做逃兵时带回来的。
周赵也没吭声,他时常见村中青壮操练,平日跟着李善的几个随从均勇武善战,武艺精熟。
“往东的村口不用管,往西边泾河的村口,只有一条道,分三十青壮足矣。”
郭朴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主要是南边,都是平整田地,至少要七十青壮看管。”
“再分出五十青壮,就在这儿。”郭朴点了点地图上的一个点,“记得这是祠堂?”
朱玮点点头,“不错,五十青壮驻扎此处,往西往南都可迅速抵达,如今刚刚入秋,备两件被褥就可。” ↑返回顶部↑
“此人虽不通战阵之道,但精于医术,擅长包扎止血,若能随军,必有裨益!”
看李世民神情松动,尉迟恭笑道:“其实此人殿下亦知,东山寺李善。”
李世民呆了呆,神色一滞,手中的长弓都差点掉了。
怎么又是你?
怎么哪儿都有你?
你也太能折腾,太能跳了吧!
第六十一章 筹备(上)
“秋风未动蝉先觉……”
“还有那句,我醉欲眠君且去。”
看着面前李楷、长孙冲、高履行等人,李善觉得有点头痛,醉酒误事,醉酒误事啊!
自己日后真的小心了……不过也不能怪我,李善还挺委屈的。
谁让这具身体的酒精分解酶太不给力呢,如果是前世,这点酒还不够漱口的呢!
前日在长孙府喝得伶仃大醉,一不小心又发光发热了……都快把旁观者的眼睛都晃瞎了。
刚开始还只是半信半疑,结果这些秦王府子弟第二日就知道了……一语中的,全都说对了。
所以,今日一群人来朱家沟登门造访,也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前日李善醉酒后的那两句残诗……
“不瞒诸位,在下不擅诗文。”李善诚恳的说:“当年老师授课,在下求教,老师醉酒而言,我醉欲眠君且去……”
旁人也就罢了,李楷看过来的眼神颇为怪异……他不太信这句话。
来往也有半年多了,李楷早就发现,这位同姓好友所学极为驳杂,所知也极为广博,不管说到哪儿,他都能接的下去,而且对史书也非常熟悉。
反而是一些常识不太清楚,很有点终南山隐士出世的味道。
李善也是没辙啊,自己记得的诗文多了,但这两句残诗的全篇……还真不太记得!
怕众人还要追问,李善赶紧将话题转开,“今日长孙兄也来了。”
“理应登门拜会。”长孙某作揖行礼,他向来倨傲非常,但今日长孙冲开口相邀,他毫不犹豫的应下。
寒暄几句后,李善的视线落在后面一位少年郎身上,此人不过十二三岁年纪,脸型瘦长,皮肤白皙,正好奇的打量周围,李宅的房屋设计、室内装潢和这个时代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位是杜学士次子杜荷。”房遗直介绍道:“今日出行,邀其同来。”
秦王府幕僚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最受李世民厚待亲近,子嗣也颇为亲近。
而杜如晦长子杜构和李善不对付,这一两个月来,秦王府子弟常来朱家沟,杜构从未来过。
李善和杜荷相对行礼,心里却在想,依附太子李承乾造反连累杜家的……好像是这位?
又是一阵寒暄后,长孙某拱手道:“登门造访,当拜见令慈。”
正堂中,李善和李楷向朱氏介绍在座各位。
让众人惊奇的是,虽布衣木钗,但朱氏谈笑无忌,从容自如,对典故了如指掌。
朱氏口齿清晰的说起一箭双雕的长孙晟,聊起当年十八岁中进士而名扬天下的房玄龄,说起历任魏周隋的京兆杜氏的杜整,一直介绍到高履行,她突然微微蹙眉。
“北齐宗室?”
“正是。”李楷点头道:“履行曾祖乃北齐神武皇帝堂弟。”
朱氏微微点头,她知道神武皇帝即北齐的奠基人高欢。
李善侧头细细观察朱氏的神色,他觉得刚才那刻,母亲看似只是随口问了句,实则情绪有极其剧烈的波动。
长孙冲上前两步,行礼道:“叔母,消息已然传开,突厥大举南下,颉利可汗率军十余万进逼河东,遣派偏师袭扰关内,今日晨间急报入京,大震关失守。”
“大震关失守?”朱氏一怔,看了眼身边的儿子,解释道:“大震关乃是关中重镇,距离长安只有五百里。”
李善眨眨眼,五百里,听起来挺远,如果是高铁,两个小时之内,这时代骑马要多少时间?
“《魏书》有载,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听了李楷这句话,李善呃了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那也就是说,算上军报传递时间,突厥大军随时都可能杀到长安!
历史上有这么一遭吗?
长孙冲安慰道:“不过天策府、东宫均已出兵,攻入关中的只是突厥偏师。”
“但毕竟大震关被攻破,只怕这些时日城外杂乱无序,还请叔母入城一避。”
“入城相避?”朱氏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转头看向儿子,“大郎何意?”
真是误会,真不是我想入城避避……李善艰难的笑笑,转头向李楷投去幽怨的眼神,那日都说了不进城了!
“某与母亲借住朱家沟大半年,受惠实多,此时弃村民而去,非是义举。”李善诚恳的说:“大唐立国不久,但兵锋锐利,少有人敌,既然秦王已然出兵,想必无忧。”
众人都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他们视李善为友,但都是世家子弟,朱家沟的村民在他们眼中实在没什么分量。
只有来朱家沟次数最频繁的李楷隐隐约约猜得到,朱家沟以朱姓为主,而朱氏也姓朱,李善母子北上落脚此处,只怕是刻意为之。
而且朱家沟的族长朱玮对李善极为关照,前几日长乐坡遇袭,李善未携随从,事后均被责罚。
朱氏微微点头赞许,给了李善一个满意的眼神,不再说起此事,不多时就回了后院。
李善拱手相谢,“放心就是,朝廷已然出兵,突厥必不至骚扰京兆。”
“倒不是怕突厥会侵扰京兆,而是粮草不济,一时间难以赈灾,只怕难民骚乱难制。”李楷想了想,“回头再送些兵器来吧,另外让郭叔留下。”
郭朴是李家的家将,是李客师的亲卫头领,曾授艺李楷以及其三位兄长。
此次秦王府出征,李客师未随军,郭朴正好来助朱家沟一臂之力。
长孙某许诺弄些兵器来,高履行说能弄副明光铠来,李善谢了又谢后说:“诸位还是尽早回程,以防不测。”
就在众人即将出门的时候,小蛮捧着茶盘进来。
只有四碗茶,厅内七八人,小蛮正不知所措,李善笑道:“长孙兄、杜兄都是初次登门,还请一品。”
杜荷脸色微变,“两碗均咬盏!”
“早听大郎、履行提过,如此技艺,神乎其技。”长孙某啧啧称奇,惋惜道:“可惜茶具粗鄙,明日让人送了一套茶具来。”
将一行人送走,李善搂着郭朴的肩膀,“郭叔,这次就劝仰仗你了。”
郭朴有些不自在,往后退了半步,躬身道:“当竭尽全力。”
第六十二章 筹备(下)
朱家沟这处村落历史并不悠久,约莫五六十年前,朱家先祖才迁居至此。
村落并不大,周围少有水源,又依山而立,周围少有平整田地,其实并不适宜建村。
好在这些年有东山寺护佑,无需缴纳税钱,又不用服徭役,村民日子勉强能过得下去,再到去年李善落脚此处,村中日子越来越好,即使不是年节时分,饭桌上也能看得到荤腥。
朱玮、李善陪着郭朴在村子外围走了一圈,倒是意外的发现,朱家沟这村落过日子有点难,但防御起来倒是不太难。
一般来说,村落都是四通八达,依水而建,防御起来很是费事,如果是县级的豪强,还能建壕墙立寨,普通的村落基本没什么太强的防御力。
半山腰上,居高临下俯视村落,李善拿了块木炭在地上画着,“西边是泾河,过来只有一条路。”
“东边和北边都是山,那边据说没村落?”
朱玮点头道:“北边要翻三座山才有人烟,东边……翻山过去就是禁苑,自然是人迹罕见。”
“所以防御主要是南边……这一大片都是平整田地,还是从隔壁村里买来的。”李善继续画图,“大致就是这样了,如何设置还要郭叔主持。”
郭朴看了眼李善,神色有些犹疑。
一旁的周赵捡了根树枝,好奇的点了点图中的标志,“这个符号是?”
“山脉,难以逾越。”
“这是?”
“泾河,那边是邻村的小溪。”
饶有兴致的听了半响,郭朴才啧啧道:“未满弱冠,随手绘制图形,在下祖孙三代均为丹阳房亲卫,从未见过……噢噢,也就当年的二郎君能为之。”
“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李善抹了把头上的汗,“他人不知,郭叔还不知晓吗……骑马、使槊无一能……”
由不得李善连连推辞,郭朴所说的二郎君就是李靖。
人家是能和韩信、卫青、霍去病齐名的名将,穿越者也摆不出谱来啊。
郭朴蹲下来细细看着地图,时不时用手比划下,又低头去看山下村落的布局,嘴里随口道:“骁勇善战,长于冲阵,不过逞勇而已。”
“论马术、槊术,二郎君在丹阳房并不出挑,但前朝寿光县公却言,唯二郎君可论孙吴之道。”
这个典故李善倒是听过,所谓的寿光县公指的应该是隋朝名将,李靖的舅舅韩擒虎。
向来没个正经的周赵点头赞同,“古往今来善战者莫过于西楚霸王,但也知习兵法而为万人敌。”
“正是此理。”郭朴也捡了根树枝,“村中青壮共计两百有余,加上寺中僧人,约莫两百五十人。”
“人手倒是够,但兵械少了些……”
“兵械足够。”朱玮咳嗽两声,“多年前关中大乱,在河边捡了些兵械……”
郭朴看了眼李善主动递来的长刀,“倒是好刀,看制式应是开皇年间所制,只是年久,已然生锈。”
朱玮和李善对视了眼,都没吭声,这些兵械大都是当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朱玮率族人做逃兵时带回来的。
周赵也没吭声,他时常见村中青壮操练,平日跟着李善的几个随从均勇武善战,武艺精熟。
“往东的村口不用管,往西边泾河的村口,只有一条道,分三十青壮足矣。”
郭朴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主要是南边,都是平整田地,至少要七十青壮看管。”
“再分出五十青壮,就在这儿。”郭朴点了点地图上的一个点,“记得这是祠堂?”
朱玮点点头,“不错,五十青壮驻扎此处,往西往南都可迅速抵达,如今刚刚入秋,备两件被褥就可。” ↑返回顶部↑
“何人得敬德青睐?”
“此人虽不通战阵之道,但精于医术,擅长包扎止血,若能随军,必有裨益!”
看李世民神情松动,尉迟恭笑道:“其实此人殿下亦知,东山寺李善。”
李世民呆了呆,神色一滞,手中的长弓都差点掉了。
怎么又是你?
怎么哪儿都有你?
你也太能折腾,太能跳了吧!
第六十一章 筹备(上)
“秋风未动蝉先觉……”
“还有那句,我醉欲眠君且去。”
看着面前李楷、长孙冲、高履行等人,李善觉得有点头痛,醉酒误事,醉酒误事啊!
自己日后真的小心了……不过也不能怪我,李善还挺委屈的。
谁让这具身体的酒精分解酶太不给力呢,如果是前世,这点酒还不够漱口的呢!
前日在长孙府喝得伶仃大醉,一不小心又发光发热了……都快把旁观者的眼睛都晃瞎了。
刚开始还只是半信半疑,结果这些秦王府子弟第二日就知道了……一语中的,全都说对了。
所以,今日一群人来朱家沟登门造访,也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前日李善醉酒后的那两句残诗……
“不瞒诸位,在下不擅诗文。”李善诚恳的说:“当年老师授课,在下求教,老师醉酒而言,我醉欲眠君且去……”
旁人也就罢了,李楷看过来的眼神颇为怪异……他不太信这句话。
来往也有半年多了,李楷早就发现,这位同姓好友所学极为驳杂,所知也极为广博,不管说到哪儿,他都能接的下去,而且对史书也非常熟悉。
反而是一些常识不太清楚,很有点终南山隐士出世的味道。
李善也是没辙啊,自己记得的诗文多了,但这两句残诗的全篇……还真不太记得!
怕众人还要追问,李善赶紧将话题转开,“今日长孙兄也来了。”
“理应登门拜会。”长孙某作揖行礼,他向来倨傲非常,但今日长孙冲开口相邀,他毫不犹豫的应下。
寒暄几句后,李善的视线落在后面一位少年郎身上,此人不过十二三岁年纪,脸型瘦长,皮肤白皙,正好奇的打量周围,李宅的房屋设计、室内装潢和这个时代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位是杜学士次子杜荷。”房遗直介绍道:“今日出行,邀其同来。”
秦王府幕僚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最受李世民厚待亲近,子嗣也颇为亲近。
而杜如晦长子杜构和李善不对付,这一两个月来,秦王府子弟常来朱家沟,杜构从未来过。
李善和杜荷相对行礼,心里却在想,依附太子李承乾造反连累杜家的……好像是这位?
又是一阵寒暄后,长孙某拱手道:“登门造访,当拜见令慈。”
正堂中,李善和李楷向朱氏介绍在座各位。
让众人惊奇的是,虽布衣木钗,但朱氏谈笑无忌,从容自如,对典故了如指掌。
朱氏口齿清晰的说起一箭双雕的长孙晟,聊起当年十八岁中进士而名扬天下的房玄龄,说起历任魏周隋的京兆杜氏的杜整,一直介绍到高履行,她突然微微蹙眉。
“北齐宗室?”
“正是。”李楷点头道:“履行曾祖乃北齐神武皇帝堂弟。”
朱氏微微点头,她知道神武皇帝即北齐的奠基人高欢。
李善侧头细细观察朱氏的神色,他觉得刚才那刻,母亲看似只是随口问了句,实则情绪有极其剧烈的波动。
长孙冲上前两步,行礼道:“叔母,消息已然传开,突厥大举南下,颉利可汗率军十余万进逼河东,遣派偏师袭扰关内,今日晨间急报入京,大震关失守。”
“大震关失守?”朱氏一怔,看了眼身边的儿子,解释道:“大震关乃是关中重镇,距离长安只有五百里。”
李善眨眨眼,五百里,听起来挺远,如果是高铁,两个小时之内,这时代骑马要多少时间?
“《魏书》有载,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听了李楷这句话,李善呃了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那也就是说,算上军报传递时间,突厥大军随时都可能杀到长安!
历史上有这么一遭吗?
长孙冲安慰道:“不过天策府、东宫均已出兵,攻入关中的只是突厥偏师。”
“但毕竟大震关被攻破,只怕这些时日城外杂乱无序,还请叔母入城一避。”
“入城相避?”朱氏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转头看向儿子,“大郎何意?”
真是误会,真不是我想入城避避……李善艰难的笑笑,转头向李楷投去幽怨的眼神,那日都说了不进城了!
“某与母亲借住朱家沟大半年,受惠实多,此时弃村民而去,非是义举。”李善诚恳的说:“大唐立国不久,但兵锋锐利,少有人敌,既然秦王已然出兵,想必无忧。”
众人都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他们视李善为友,但都是世家子弟,朱家沟的村民在他们眼中实在没什么分量。
只有来朱家沟次数最频繁的李楷隐隐约约猜得到,朱家沟以朱姓为主,而朱氏也姓朱,李善母子北上落脚此处,只怕是刻意为之。
而且朱家沟的族长朱玮对李善极为关照,前几日长乐坡遇袭,李善未携随从,事后均被责罚。
朱氏微微点头赞许,给了李善一个满意的眼神,不再说起此事,不多时就回了后院。
李善拱手相谢,“放心就是,朝廷已然出兵,突厥必不至骚扰京兆。”
“倒不是怕突厥会侵扰京兆,而是粮草不济,一时间难以赈灾,只怕难民骚乱难制。”李楷想了想,“回头再送些兵器来吧,另外让郭叔留下。”
郭朴是李家的家将,是李客师的亲卫头领,曾授艺李楷以及其三位兄长。
此次秦王府出征,李客师未随军,郭朴正好来助朱家沟一臂之力。
长孙某许诺弄些兵器来,高履行说能弄副明光铠来,李善谢了又谢后说:“诸位还是尽早回程,以防不测。”
就在众人即将出门的时候,小蛮捧着茶盘进来。
只有四碗茶,厅内七八人,小蛮正不知所措,李善笑道:“长孙兄、杜兄都是初次登门,还请一品。”
杜荷脸色微变,“两碗均咬盏!”
“早听大郎、履行提过,如此技艺,神乎其技。”长孙某啧啧称奇,惋惜道:“可惜茶具粗鄙,明日让人送了一套茶具来。”
将一行人送走,李善搂着郭朴的肩膀,“郭叔,这次就劝仰仗你了。”
郭朴有些不自在,往后退了半步,躬身道:“当竭尽全力。”
第六十二章 筹备(下)
朱家沟这处村落历史并不悠久,约莫五六十年前,朱家先祖才迁居至此。
村落并不大,周围少有水源,又依山而立,周围少有平整田地,其实并不适宜建村。
好在这些年有东山寺护佑,无需缴纳税钱,又不用服徭役,村民日子勉强能过得下去,再到去年李善落脚此处,村中日子越来越好,即使不是年节时分,饭桌上也能看得到荤腥。
朱玮、李善陪着郭朴在村子外围走了一圈,倒是意外的发现,朱家沟这村落过日子有点难,但防御起来倒是不太难。
一般来说,村落都是四通八达,依水而建,防御起来很是费事,如果是县级的豪强,还能建壕墙立寨,普通的村落基本没什么太强的防御力。
半山腰上,居高临下俯视村落,李善拿了块木炭在地上画着,“西边是泾河,过来只有一条路。”
“东边和北边都是山,那边据说没村落?”
朱玮点头道:“北边要翻三座山才有人烟,东边……翻山过去就是禁苑,自然是人迹罕见。”
“所以防御主要是南边……这一大片都是平整田地,还是从隔壁村里买来的。”李善继续画图,“大致就是这样了,如何设置还要郭叔主持。”
郭朴看了眼李善,神色有些犹疑。
一旁的周赵捡了根树枝,好奇的点了点图中的标志,“这个符号是?”
“山脉,难以逾越。”
“这是?”
“泾河,那边是邻村的小溪。”
饶有兴致的听了半响,郭朴才啧啧道:“未满弱冠,随手绘制图形,在下祖孙三代均为丹阳房亲卫,从未见过……噢噢,也就当年的二郎君能为之。”
“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李善抹了把头上的汗,“他人不知,郭叔还不知晓吗……骑马、使槊无一能……”
由不得李善连连推辞,郭朴所说的二郎君就是李靖。
人家是能和韩信、卫青、霍去病齐名的名将,穿越者也摆不出谱来啊。
郭朴蹲下来细细看着地图,时不时用手比划下,又低头去看山下村落的布局,嘴里随口道:“骁勇善战,长于冲阵,不过逞勇而已。”
“论马术、槊术,二郎君在丹阳房并不出挑,但前朝寿光县公却言,唯二郎君可论孙吴之道。”
这个典故李善倒是听过,所谓的寿光县公指的应该是隋朝名将,李靖的舅舅韩擒虎。
向来没个正经的周赵点头赞同,“古往今来善战者莫过于西楚霸王,但也知习兵法而为万人敌。”
“正是此理。”郭朴也捡了根树枝,“村中青壮共计两百有余,加上寺中僧人,约莫两百五十人。”
“人手倒是够,但兵械少了些……”
“兵械足够。”朱玮咳嗽两声,“多年前关中大乱,在河边捡了些兵械……”
郭朴看了眼李善主动递来的长刀,“倒是好刀,看制式应是开皇年间所制,只是年久,已然生锈。”
朱玮和李善对视了眼,都没吭声,这些兵械大都是当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朱玮率族人做逃兵时带回来的。
周赵也没吭声,他时常见村中青壮操练,平日跟着李善的几个随从均勇武善战,武艺精熟。
“往东的村口不用管,往西边泾河的村口,只有一条道,分三十青壮足矣。”
郭朴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主要是南边,都是平整田地,至少要七十青壮看管。”
“再分出五十青壮,就在这儿。”郭朴点了点地图上的一个点,“记得这是祠堂?”
朱玮点点头,“不错,五十青壮驻扎此处,往西往南都可迅速抵达,如今刚刚入秋,备两件被褥就可。”
“此人虽不通战阵之道,但精于医术,擅长包扎止血,若能随军,必有裨益!”
看李世民神情松动,尉迟恭笑道:“其实此人殿下亦知,东山寺李善。”
李世民呆了呆,神色一滞,手中的长弓都差点掉了。
怎么又是你?
怎么哪儿都有你?
你也太能折腾,太能跳了吧!
第六十一章 筹备(上)
“秋风未动蝉先觉……”
“还有那句,我醉欲眠君且去。”
看着面前李楷、长孙冲、高履行等人,李善觉得有点头痛,醉酒误事,醉酒误事啊!
自己日后真的小心了……不过也不能怪我,李善还挺委屈的。
谁让这具身体的酒精分解酶太不给力呢,如果是前世,这点酒还不够漱口的呢!
前日在长孙府喝得伶仃大醉,一不小心又发光发热了……都快把旁观者的眼睛都晃瞎了。
刚开始还只是半信半疑,结果这些秦王府子弟第二日就知道了……一语中的,全都说对了。
所以,今日一群人来朱家沟登门造访,也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前日李善醉酒后的那两句残诗……
“不瞒诸位,在下不擅诗文。”李善诚恳的说:“当年老师授课,在下求教,老师醉酒而言,我醉欲眠君且去……”
旁人也就罢了,李楷看过来的眼神颇为怪异……他不太信这句话。
来往也有半年多了,李楷早就发现,这位同姓好友所学极为驳杂,所知也极为广博,不管说到哪儿,他都能接的下去,而且对史书也非常熟悉。
反而是一些常识不太清楚,很有点终南山隐士出世的味道。
李善也是没辙啊,自己记得的诗文多了,但这两句残诗的全篇……还真不太记得!
怕众人还要追问,李善赶紧将话题转开,“今日长孙兄也来了。”
“理应登门拜会。”长孙某作揖行礼,他向来倨傲非常,但今日长孙冲开口相邀,他毫不犹豫的应下。
寒暄几句后,李善的视线落在后面一位少年郎身上,此人不过十二三岁年纪,脸型瘦长,皮肤白皙,正好奇的打量周围,李宅的房屋设计、室内装潢和这个时代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位是杜学士次子杜荷。”房遗直介绍道:“今日出行,邀其同来。”
秦王府幕僚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最受李世民厚待亲近,子嗣也颇为亲近。
而杜如晦长子杜构和李善不对付,这一两个月来,秦王府子弟常来朱家沟,杜构从未来过。
李善和杜荷相对行礼,心里却在想,依附太子李承乾造反连累杜家的……好像是这位?
又是一阵寒暄后,长孙某拱手道:“登门造访,当拜见令慈。”
正堂中,李善和李楷向朱氏介绍在座各位。
让众人惊奇的是,虽布衣木钗,但朱氏谈笑无忌,从容自如,对典故了如指掌。
朱氏口齿清晰的说起一箭双雕的长孙晟,聊起当年十八岁中进士而名扬天下的房玄龄,说起历任魏周隋的京兆杜氏的杜整,一直介绍到高履行,她突然微微蹙眉。
“北齐宗室?”
“正是。”李楷点头道:“履行曾祖乃北齐神武皇帝堂弟。”
朱氏微微点头,她知道神武皇帝即北齐的奠基人高欢。
李善侧头细细观察朱氏的神色,他觉得刚才那刻,母亲看似只是随口问了句,实则情绪有极其剧烈的波动。
长孙冲上前两步,行礼道:“叔母,消息已然传开,突厥大举南下,颉利可汗率军十余万进逼河东,遣派偏师袭扰关内,今日晨间急报入京,大震关失守。”
“大震关失守?”朱氏一怔,看了眼身边的儿子,解释道:“大震关乃是关中重镇,距离长安只有五百里。”
李善眨眨眼,五百里,听起来挺远,如果是高铁,两个小时之内,这时代骑马要多少时间?
“《魏书》有载,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听了李楷这句话,李善呃了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那也就是说,算上军报传递时间,突厥大军随时都可能杀到长安!
历史上有这么一遭吗?
长孙冲安慰道:“不过天策府、东宫均已出兵,攻入关中的只是突厥偏师。”
“但毕竟大震关被攻破,只怕这些时日城外杂乱无序,还请叔母入城一避。”
“入城相避?”朱氏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转头看向儿子,“大郎何意?”
真是误会,真不是我想入城避避……李善艰难的笑笑,转头向李楷投去幽怨的眼神,那日都说了不进城了!
“某与母亲借住朱家沟大半年,受惠实多,此时弃村民而去,非是义举。”李善诚恳的说:“大唐立国不久,但兵锋锐利,少有人敌,既然秦王已然出兵,想必无忧。”
众人都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他们视李善为友,但都是世家子弟,朱家沟的村民在他们眼中实在没什么分量。
只有来朱家沟次数最频繁的李楷隐隐约约猜得到,朱家沟以朱姓为主,而朱氏也姓朱,李善母子北上落脚此处,只怕是刻意为之。
而且朱家沟的族长朱玮对李善极为关照,前几日长乐坡遇袭,李善未携随从,事后均被责罚。
朱氏微微点头赞许,给了李善一个满意的眼神,不再说起此事,不多时就回了后院。
李善拱手相谢,“放心就是,朝廷已然出兵,突厥必不至骚扰京兆。”
“倒不是怕突厥会侵扰京兆,而是粮草不济,一时间难以赈灾,只怕难民骚乱难制。”李楷想了想,“回头再送些兵器来吧,另外让郭叔留下。”
郭朴是李家的家将,是李客师的亲卫头领,曾授艺李楷以及其三位兄长。
此次秦王府出征,李客师未随军,郭朴正好来助朱家沟一臂之力。
长孙某许诺弄些兵器来,高履行说能弄副明光铠来,李善谢了又谢后说:“诸位还是尽早回程,以防不测。”
就在众人即将出门的时候,小蛮捧着茶盘进来。
只有四碗茶,厅内七八人,小蛮正不知所措,李善笑道:“长孙兄、杜兄都是初次登门,还请一品。”
杜荷脸色微变,“两碗均咬盏!”
“早听大郎、履行提过,如此技艺,神乎其技。”长孙某啧啧称奇,惋惜道:“可惜茶具粗鄙,明日让人送了一套茶具来。”
将一行人送走,李善搂着郭朴的肩膀,“郭叔,这次就劝仰仗你了。”
郭朴有些不自在,往后退了半步,躬身道:“当竭尽全力。”
第六十二章 筹备(下)
朱家沟这处村落历史并不悠久,约莫五六十年前,朱家先祖才迁居至此。
村落并不大,周围少有水源,又依山而立,周围少有平整田地,其实并不适宜建村。
好在这些年有东山寺护佑,无需缴纳税钱,又不用服徭役,村民日子勉强能过得下去,再到去年李善落脚此处,村中日子越来越好,即使不是年节时分,饭桌上也能看得到荤腥。
朱玮、李善陪着郭朴在村子外围走了一圈,倒是意外的发现,朱家沟这村落过日子有点难,但防御起来倒是不太难。
一般来说,村落都是四通八达,依水而建,防御起来很是费事,如果是县级的豪强,还能建壕墙立寨,普通的村落基本没什么太强的防御力。
半山腰上,居高临下俯视村落,李善拿了块木炭在地上画着,“西边是泾河,过来只有一条路。”
“东边和北边都是山,那边据说没村落?”
朱玮点头道:“北边要翻三座山才有人烟,东边……翻山过去就是禁苑,自然是人迹罕见。”
“所以防御主要是南边……这一大片都是平整田地,还是从隔壁村里买来的。”李善继续画图,“大致就是这样了,如何设置还要郭叔主持。”
郭朴看了眼李善,神色有些犹疑。
一旁的周赵捡了根树枝,好奇的点了点图中的标志,“这个符号是?”
“山脉,难以逾越。”
“这是?”
“泾河,那边是邻村的小溪。”
饶有兴致的听了半响,郭朴才啧啧道:“未满弱冠,随手绘制图形,在下祖孙三代均为丹阳房亲卫,从未见过……噢噢,也就当年的二郎君能为之。”
“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李善抹了把头上的汗,“他人不知,郭叔还不知晓吗……骑马、使槊无一能……”
由不得李善连连推辞,郭朴所说的二郎君就是李靖。
人家是能和韩信、卫青、霍去病齐名的名将,穿越者也摆不出谱来啊。
郭朴蹲下来细细看着地图,时不时用手比划下,又低头去看山下村落的布局,嘴里随口道:“骁勇善战,长于冲阵,不过逞勇而已。”
“论马术、槊术,二郎君在丹阳房并不出挑,但前朝寿光县公却言,唯二郎君可论孙吴之道。”
这个典故李善倒是听过,所谓的寿光县公指的应该是隋朝名将,李靖的舅舅韩擒虎。
向来没个正经的周赵点头赞同,“古往今来善战者莫过于西楚霸王,但也知习兵法而为万人敌。”
“正是此理。”郭朴也捡了根树枝,“村中青壮共计两百有余,加上寺中僧人,约莫两百五十人。”
“人手倒是够,但兵械少了些……”
“兵械足够。”朱玮咳嗽两声,“多年前关中大乱,在河边捡了些兵械……”
郭朴看了眼李善主动递来的长刀,“倒是好刀,看制式应是开皇年间所制,只是年久,已然生锈。”
朱玮和李善对视了眼,都没吭声,这些兵械大都是当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朱玮率族人做逃兵时带回来的。
周赵也没吭声,他时常见村中青壮操练,平日跟着李善的几个随从均勇武善战,武艺精熟。
“往东的村口不用管,往西边泾河的村口,只有一条道,分三十青壮足矣。”
郭朴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主要是南边,都是平整田地,至少要七十青壮看管。”
“再分出五十青壮,就在这儿。”郭朴点了点地图上的一个点,“记得这是祠堂?”
朱玮点点头,“不错,五十青壮驻扎此处,往西往南都可迅速抵达,如今刚刚入秋,备两件被褥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