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云的脸上露出一丝错愕,原本想要推辞的话语也卡到了喉咙口。
    不过很快。
    他的脑海中便划过了一道闪电:
    “老师,您是说……”
    潘院士轻轻点了点头:
    “没错,就是小陆。”
    ……
    第357章 项目组成立
    小陆。
    听到从潘院士口中冒出的这个人名。
    徐云内心在讶异的同时,也陡然冒出了一股惊喜。
    纵观整个科大校园。
    能被潘院士冠以小陆、同时又在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等方面能够帮助到徐云的人,有且只有一位。
    那就是……
    陆朝阳!
    一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了解这人后会觉得自己上了个毛的超级学霸。(上本书我曾经解释过,这里再解释一下,请不要将另一本学霸文的同姓角色套在这位身上,这是一位现实人物,把小说yy的模板套在现实人物身上其实是一种很不公平的做法)
    陆朝阳在他28岁那年就成为了中科大的正职教授、今年四十岁的他一共发表了rmp一篇,nature/science5篇,nature子刊9篇,pnas4篇,physicsreports1篇,physicalreviewletters29篇,相关引用6700多次……
    当初在小牛画像中出现安踏的彩蛋后,陆朝阳还对此做出过一个很合理的解释。
    只是此前由于陆朝阳微信没回……咳咳,忙于某些工作的原因,徐云一直没怎么和他进行接触。
    结果没想到……
    潘院士居然把陆朝阳这个大佬塞到了自己的课题组里?
    而就在徐云心思泛动之际,一旁的潘院士又出声道:
    “小徐,怎么样,愿意让小陆进组帮忙吗?”
    徐云连忙回过神,用力点了点头:
    “当然愿意了,陆教授能来帮忙可是我的荣幸。”
    “只是老师,陆教授他不是一直在您的组里跑课题吗,怎么会……”
    徐云上辈子和陆朝阳的关系还算不错,所以对于陆朝阳进组的安排并没什么意见——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本身也不是徐云的业务范畴,你让他来搞也搞不出啥成果。
    既然如此。
    还不如把这部分课题交给相关人士来做。
    这样的话,自己对孤点粒子的研究还能蹭上一些精尖的设备。
    只是徐云奇怪的是……
    陆朝阳一向是潘院士的左膀右臂,当年科大表白墙上甚至还有腐女在嗑这二位的cp,眼下潘院士为什么会安排他进自己的组呢?
    即便潘院士的主项目有赵政国“分功”,也不至于直接把陆朝阳给移出来吧?
    看着一脸疑惑的徐云,潘院士笑了笑,解释道:
    “小徐,我先问你,如果小陆在你的课题组中解决了孤点粒子在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方面的问题,那么论文发表的时候,你会给他相关论文的一作署名吗?”
    徐云毫不犹豫的点点头:
    “那当然会了。”
    他这可不是在客套或者受形势所迫说出来的违心之论。
    要知道。
    按照潘院士的任务分配。
    徐云这个项目组如果一切顺利,最后应该会有七到九篇涉及不同内容的论文产出。
    这些论文有的可能“只有”中科院二区水准,有的却可能达到cns子刊甚至主刊的质量。
    假设哈,假设所有问题一波通关,大概有三个成果会达到cns的主刊水平:
    孤点粒子的测绘运用。
    孤点粒子的势垒模型。
    孤点极化激元。
    以及空间相干性的内容。
    至于届时论文的一作人选,自然是冠以相关内容的负责人的名字。
    其中徐云准备自己带队解决的只有孤点粒子的量子态以及测定模块运用,也就是多篇2区加上1篇cns的期刊——依旧是假设一切顺利的情况。
    至于剩下的其他几个方向已经超过了徐云的能力范畴,只能拜托陆朝阳去完成。
    如此一来。
    相关论文一作的署名必然只能属于陆朝阳,徐云可没这脸皮去干摘桃子的事情。
    即便徐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他也不会去管这几个方向,而是会去考虑光环的其他奖励问题——例如止血明胶,那也是个妥妥的cns主刊的研究方向。
    换而言之。
    只要陆朝阳能力足够,或许能产出三篇cns论文。
    而这么多的cns成果……
    想到这里。
    徐云的表情不由微微一怔,心中隐隐冒出了某个猜测,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师,莫非陆教授……准备去冲那座山峰了?”
    潘院士闻言沉默了几秒钟,伸手扶了扶眼镜框,表情依旧看不出波动:
    “是有这想法,不过准确来说,这是一次尝试。”
    “无论是我还是小陆,都没有任何把握这次能保证攀到峰顶——毕竟小陆他才四十岁,未免太年轻了一些。”
    砰砰砰——
    听完潘院士的这番话,徐云的心脏顿时飞快的跳动了起来。
    原来如此……
    他就琢磨着潘院士怎么会舍得把陆朝阳这个左膀右臂安排到自己组里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众所周知。
    华夏的科研体系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优青、青江、青千、杰青、长江、大千。
    其中青尖,指的是青年拔尖人才。
    这是一顶目前市场上认可度很高的铁帽子,薪水行情大约在30-40万之间。
    优青,则是优秀青年基金。
    目前除了国内优青,还有一个海外优秀青年,简称海优。
    大概意思就是在外面读博士,或者在外面做博士后,做的挺好,论文挺多,然后引进回来当教授or副教授。
    剩下的青江便是青年长江。
    青千指的是青年千人等等……
    青年长江又叫做小长江,对标的是优青,可以算是青年阶段达到的第二高梯队。
    这一档再上去便是杰青,可以对标长江学者和大千——其中大千的全称在国内是一个禁词,甚至互联网都搜不到,为的是保护那些上榜人才。
    另外在小长江之上、长江之下还有一个万人计划,地位上显得稍逊一筹。
    也就是说。
    ‘青’字头的极限,便是杰青。
    目前国内杰青的资助力度大概每年国家拨款四五百万,所属单位一般会1比1配套经费,偶尔也有1比2和1比3的。
    杰青的本子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提交,然后初审,初审过了就上会,再往后就是一些404的内容了。
    同时作为国内科研帽子的第一梯队,杰青还有一个别称。
    叫做……
    半步院士!
    而陆朝阳早在数年前便入选了杰青名单,并且随着成果的积累,他已经有了冲击那座科研最高峰的资格。
    一旦能登上山顶,那就是……
    华夏院士!
    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之遥,实际上却难如天堑。
    首先横在陆朝阳面前的,便是他的年龄。
    陆朝阳是82年生人,今年刚好40岁。
    而华夏最年轻的院士叫做卢柯,当选年龄38周岁。
    比卢柯年纪稍晚点的是张亚平院士,同样也是38周岁多一些的时候选上的院士职称。
    但是……
    这两位大佬都是在十多年前评选上的院士职称,这些年实际上在年龄这块国内的线一直都在收紧。 ↑返回顶部↑
    徐云的脸上露出一丝错愕,原本想要推辞的话语也卡到了喉咙口。
    不过很快。
    他的脑海中便划过了一道闪电:
    “老师,您是说……”
    潘院士轻轻点了点头:
    “没错,就是小陆。”
    ……
    第357章 项目组成立
    小陆。
    听到从潘院士口中冒出的这个人名。
    徐云内心在讶异的同时,也陡然冒出了一股惊喜。
    纵观整个科大校园。
    能被潘院士冠以小陆、同时又在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等方面能够帮助到徐云的人,有且只有一位。
    那就是……
    陆朝阳!
    一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了解这人后会觉得自己上了个毛的超级学霸。(上本书我曾经解释过,这里再解释一下,请不要将另一本学霸文的同姓角色套在这位身上,这是一位现实人物,把小说yy的模板套在现实人物身上其实是一种很不公平的做法)
    陆朝阳在他28岁那年就成为了中科大的正职教授、今年四十岁的他一共发表了rmp一篇,nature/science5篇,nature子刊9篇,pnas4篇,physicsreports1篇,physicalreviewletters29篇,相关引用6700多次……
    当初在小牛画像中出现安踏的彩蛋后,陆朝阳还对此做出过一个很合理的解释。
    只是此前由于陆朝阳微信没回……咳咳,忙于某些工作的原因,徐云一直没怎么和他进行接触。
    结果没想到……
    潘院士居然把陆朝阳这个大佬塞到了自己的课题组里?
    而就在徐云心思泛动之际,一旁的潘院士又出声道:
    “小徐,怎么样,愿意让小陆进组帮忙吗?”
    徐云连忙回过神,用力点了点头:
    “当然愿意了,陆教授能来帮忙可是我的荣幸。”
    “只是老师,陆教授他不是一直在您的组里跑课题吗,怎么会……”
    徐云上辈子和陆朝阳的关系还算不错,所以对于陆朝阳进组的安排并没什么意见——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本身也不是徐云的业务范畴,你让他来搞也搞不出啥成果。
    既然如此。
    还不如把这部分课题交给相关人士来做。
    这样的话,自己对孤点粒子的研究还能蹭上一些精尖的设备。
    只是徐云奇怪的是……
    陆朝阳一向是潘院士的左膀右臂,当年科大表白墙上甚至还有腐女在嗑这二位的cp,眼下潘院士为什么会安排他进自己的组呢?
    即便潘院士的主项目有赵政国“分功”,也不至于直接把陆朝阳给移出来吧?
    看着一脸疑惑的徐云,潘院士笑了笑,解释道:
    “小徐,我先问你,如果小陆在你的课题组中解决了孤点粒子在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方面的问题,那么论文发表的时候,你会给他相关论文的一作署名吗?”
    徐云毫不犹豫的点点头:
    “那当然会了。”
    他这可不是在客套或者受形势所迫说出来的违心之论。
    要知道。
    按照潘院士的任务分配。
    徐云这个项目组如果一切顺利,最后应该会有七到九篇涉及不同内容的论文产出。
    这些论文有的可能“只有”中科院二区水准,有的却可能达到cns子刊甚至主刊的质量。
    假设哈,假设所有问题一波通关,大概有三个成果会达到cns的主刊水平:
    孤点粒子的测绘运用。
    孤点粒子的势垒模型。
    孤点极化激元。
    以及空间相干性的内容。
    至于届时论文的一作人选,自然是冠以相关内容的负责人的名字。
    其中徐云准备自己带队解决的只有孤点粒子的量子态以及测定模块运用,也就是多篇2区加上1篇cns的期刊——依旧是假设一切顺利的情况。
    至于剩下的其他几个方向已经超过了徐云的能力范畴,只能拜托陆朝阳去完成。
    如此一来。
    相关论文一作的署名必然只能属于陆朝阳,徐云可没这脸皮去干摘桃子的事情。
    即便徐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他也不会去管这几个方向,而是会去考虑光环的其他奖励问题——例如止血明胶,那也是个妥妥的cns主刊的研究方向。
    换而言之。
    只要陆朝阳能力足够,或许能产出三篇cns论文。
    而这么多的cns成果……
    想到这里。
    徐云的表情不由微微一怔,心中隐隐冒出了某个猜测,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师,莫非陆教授……准备去冲那座山峰了?”
    潘院士闻言沉默了几秒钟,伸手扶了扶眼镜框,表情依旧看不出波动:
    “是有这想法,不过准确来说,这是一次尝试。”
    “无论是我还是小陆,都没有任何把握这次能保证攀到峰顶——毕竟小陆他才四十岁,未免太年轻了一些。”
    砰砰砰——
    听完潘院士的这番话,徐云的心脏顿时飞快的跳动了起来。
    原来如此……
    他就琢磨着潘院士怎么会舍得把陆朝阳这个左膀右臂安排到自己组里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众所周知。
    华夏的科研体系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优青、青江、青千、杰青、长江、大千。
    其中青尖,指的是青年拔尖人才。
    这是一顶目前市场上认可度很高的铁帽子,薪水行情大约在30-40万之间。
    优青,则是优秀青年基金。
    目前除了国内优青,还有一个海外优秀青年,简称海优。
    大概意思就是在外面读博士,或者在外面做博士后,做的挺好,论文挺多,然后引进回来当教授or副教授。
    剩下的青江便是青年长江。
    青千指的是青年千人等等……
    青年长江又叫做小长江,对标的是优青,可以算是青年阶段达到的第二高梯队。
    这一档再上去便是杰青,可以对标长江学者和大千——其中大千的全称在国内是一个禁词,甚至互联网都搜不到,为的是保护那些上榜人才。
    另外在小长江之上、长江之下还有一个万人计划,地位上显得稍逊一筹。
    也就是说。
    ‘青’字头的极限,便是杰青。
    目前国内杰青的资助力度大概每年国家拨款四五百万,所属单位一般会1比1配套经费,偶尔也有1比2和1比3的。
    杰青的本子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提交,然后初审,初审过了就上会,再往后就是一些404的内容了。
    同时作为国内科研帽子的第一梯队,杰青还有一个别称。
    叫做……
    半步院士!
    而陆朝阳早在数年前便入选了杰青名单,并且随着成果的积累,他已经有了冲击那座科研最高峰的资格。
    一旦能登上山顶,那就是……
    华夏院士!
    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之遥,实际上却难如天堑。
    首先横在陆朝阳面前的,便是他的年龄。
    陆朝阳是82年生人,今年刚好40岁。
    而华夏最年轻的院士叫做卢柯,当选年龄38周岁。
    比卢柯年纪稍晚点的是张亚平院士,同样也是38周岁多一些的时候选上的院士职称。
    但是……
    这两位大佬都是在十多年前评选上的院士职称,这些年实际上在年龄这块国内的线一直都在收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