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热搜的飙升榜上,此时赫然挂着一个#国家计划开启永陵发掘工程#的热搜。
    相关新闻发布于一个小时之前,此时已经窜到了热搜的第五位。
    其中挂在最上头的是新华社发的一条文章:
    【据gwy办公室今日讯,多位历史学者共同提交署名意向书,认为现今考古技术手段已经较为成熟,申请成立永陵定项委员会,对明朝十三陵中嘉靖皇帝的陵寝永陵开展发掘工作……】
    一旁的陆朝阳也在划拉着屏幕,似乎在看着某些评论:
    “这热搜窜的可真快啊,这会儿就第五……哦不,第四了。”
    陆朝阳和徐云的位置距离项目组内的其他成员很近,交谈的声音自然也传到了周围人的耳中。
    于是很快。
    便有几人也跟着翻起了手机。
    看着看着,一位短发的女生便好奇的眨了眨眼:
    “嘉靖皇帝的永陵呀……就是那个传说有《永乐大典》的陵墓?”
    在场年纪仅次于陆朝阳的唐飞点了点头,解释道:
    “没错,不过这事儿只是个传闻,可能性不大——根据永陵目前的勘探结果,永陵内应该是没有足够盛放《永乐大典》的空间的。”
    很明显。
    这位老哥也是个资深明粉。
    接着唐飞轻轻啧了一声,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有些疑惑起来:
    “不过上头居然会提出开启永陵的发掘计划,这就有些奇怪了……”
    听闻此言,负责订外卖的叶纸很是配合的捧了场:
    “唐博士,为什么会奇怪呀?我看很多皇帝的陵墓不是都被挖掘过吗?”
    唐飞轻轻摇了摇头,放下筷子,道:
    “在咱们华夏考古界有一句话,叫做‘考古不下明’,意思就是很少会发掘明朝之后的墓葬。”
    “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年代越往后,文献资料越丰富,历史学的研究就越全面,考古学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就越小。”
    “当然了,盗墓的情况除外——目前清朝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盗墓贼破坏过。”
    “至于明朝陵寝呢,建国后只开掘过定陵,而那次的挖掘工作……”
    “造成了华夏考古史上的一次惨案。”
    叶纸‘诶嘿’了一声:
    “惨案?”
    唐飞点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沉重,叹息道:
    “由于技术和观念问题,大量文物在出土后迅速风化毁坏,棺椁被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下令扔下山崖,万历皇帝和帝后的尸骨又在那几年被砸的尸骨无存,损失难以估量。”
    “为此在1997年,gwy还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通知》首次明确规定,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并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听到唐飞这番话。
    一旁的徐云亦是微微叹了口气。
    唐飞说的定陵挖掘,也是新华夏第一座经国家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项目。
    其实吧。
    项目最早准备发掘的是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那是在1955年10月份,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接到了一封时任燕京副市长吴晗写来的书信。
    内中说:
    “郭老:发掘长陵事,和各方面谈,都表示赞成。拟一报gwy文稿,可用否请斟酌改正。请你领衔,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都会签名赞成的。”
    这份报告很快被发往了上面,不过由于发掘难度问题,1956年4月才转而决定先试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
    定陵发掘工程正式启动。
    而这也正式解开了华夏考古史上知名惨剧的序幕。
    整个陵墓发掘的过程很顺利,没有人员伤亡,更没有考古小说里遇到的那些神鬼之事。
    前后不过几天,考古队很快就进入了地宫。
    地宫的后殿中停放着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三口棺椁,此前皆未遭到破坏,随葬品完整。
    另外土各类器物二千六百四十八件(不包括钱币和纽扣)。
    其中纺织品与衣物数量最多,共六百四十四件,主要是丝织品。
    此外较多者还有金器二百八十九件,银器二百七十一件,铜器六十五件,锡器三百七十件,玉器五十一件,漆器八十四件,首饰二百四十八件。
    然而由于当时的文物修复保存技术严重不足的缘故,专家们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来加固这些出土的丝织品。
    结果是初期效果不错,然而过了些时间之后,这些处理过的丝织品便开始出现了问题:
    它们陆续失去光泽、柔软和弹性,不但发黑发硬还变脆了。
    再加上当时也没有恒温恒湿避光的库房用来保存文物,结果导致这些丝织品大多严重损坏。
    同时为了满足定陵博物馆的展出需要,当时针对万历帝后的棺椁制造了复制品。
    孰料复制品造好后,定陵博物馆的某位负责人便命人将原棺椁当成垃圾给扔进了山沟。
    从此,万历帝后的原棺椁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天地宫中陈列的,仍是当年的复制品。
    至于万历皇帝和帝后的尸体,也在大变动的那些年里在定陵博物馆广场公开砸毁并且焚毁。
    所以自那之后。
    华夏便从未开启过帝皇墓的发掘工作了。
    第362章 永乐大典的消息(下)
    总而言之。
    由于当初定陵发掘前后发生的惨剧。
    在那以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
    无论是上头的决策层还是考古学圈自身,都选择避开了古代皇帝陵寝的发掘工作。
    即便是有非皇帝陵寝的挖掘任务,往往也都会选择很柔和的挖掘技巧。
    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至今,一号坑还在发掘中。
    参观过兵马俑的同学,应该都曾经看过工作人员在现场直播式的发掘文物——他们都是拿刷子一点点清理的。
    又比如这几年很火的比较火的三星堆。
    三星堆持续考古了整整37年,才挖千分之二左右,原因就是担心再次发生定陵的惨剧。
    但是……
    科技连接的是现在和未来,考古连接的则是过去和现在。
    追寻历史中埋没的真相,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正向且有支持者的诉求。
    同时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技术也不断进行了更迭。
    至少在构建无氧防护断层这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技术,比60多年前强的太多太多。
    依旧以三星堆为例。
    目前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即便是展出状态下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因此技术上的进步其实是相当明显的。
    很多考古界人士其实都已经快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了,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股情绪喷发出来。
    他们就像一群已经到了下课时间但却被老师拖堂的学生,只差有人大吼一声“老师下课了”就会纷纷响应。
    在这种情况下。
    是否发掘皇帝陵寝,其实只差一个很小很小的推助力。
    而如今随着徐云任务的完成,某部古籍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跨越数百年的时光魂归永陵。
    它将某个不定的猜测,变成了暂时只有徐云知道的事实。
    作为任务奖励,这部古籍注定将要现世。
    因此自然而然的。
    在这股未知力量的影响下。
    某些上层的意见开始产生了微小的偏向,并且促成了发掘计划的形成。
    事实上。
    即便没有光环的间接影响,现实中距离下次开启皇陵也应该不会太久了——这是情绪、技术都达到某根线后的必然。
    视线再回归现实。
    在给众人科普好定陵惨案的事儿后,唐飞将手机重新拿起来划拉了几下,又开口道:
    “喏,你们看,网上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这时儿短时间内看来是消停不了了。”
    “当然了,今天上热搜的只是个意见雏形,想要形成方案并且立项,多半还需要一些时间。”
    “像当年的定陵,从立项到规划到动工,前后整整快小两年呢。”
    “两年?要那么久哇?” ↑返回顶部↑
    在热搜的飙升榜上,此时赫然挂着一个#国家计划开启永陵发掘工程#的热搜。
    相关新闻发布于一个小时之前,此时已经窜到了热搜的第五位。
    其中挂在最上头的是新华社发的一条文章:
    【据gwy办公室今日讯,多位历史学者共同提交署名意向书,认为现今考古技术手段已经较为成熟,申请成立永陵定项委员会,对明朝十三陵中嘉靖皇帝的陵寝永陵开展发掘工作……】
    一旁的陆朝阳也在划拉着屏幕,似乎在看着某些评论:
    “这热搜窜的可真快啊,这会儿就第五……哦不,第四了。”
    陆朝阳和徐云的位置距离项目组内的其他成员很近,交谈的声音自然也传到了周围人的耳中。
    于是很快。
    便有几人也跟着翻起了手机。
    看着看着,一位短发的女生便好奇的眨了眨眼:
    “嘉靖皇帝的永陵呀……就是那个传说有《永乐大典》的陵墓?”
    在场年纪仅次于陆朝阳的唐飞点了点头,解释道:
    “没错,不过这事儿只是个传闻,可能性不大——根据永陵目前的勘探结果,永陵内应该是没有足够盛放《永乐大典》的空间的。”
    很明显。
    这位老哥也是个资深明粉。
    接着唐飞轻轻啧了一声,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有些疑惑起来:
    “不过上头居然会提出开启永陵的发掘计划,这就有些奇怪了……”
    听闻此言,负责订外卖的叶纸很是配合的捧了场:
    “唐博士,为什么会奇怪呀?我看很多皇帝的陵墓不是都被挖掘过吗?”
    唐飞轻轻摇了摇头,放下筷子,道:
    “在咱们华夏考古界有一句话,叫做‘考古不下明’,意思就是很少会发掘明朝之后的墓葬。”
    “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年代越往后,文献资料越丰富,历史学的研究就越全面,考古学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就越小。”
    “当然了,盗墓的情况除外——目前清朝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盗墓贼破坏过。”
    “至于明朝陵寝呢,建国后只开掘过定陵,而那次的挖掘工作……”
    “造成了华夏考古史上的一次惨案。”
    叶纸‘诶嘿’了一声:
    “惨案?”
    唐飞点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沉重,叹息道:
    “由于技术和观念问题,大量文物在出土后迅速风化毁坏,棺椁被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下令扔下山崖,万历皇帝和帝后的尸骨又在那几年被砸的尸骨无存,损失难以估量。”
    “为此在1997年,gwy还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通知》首次明确规定,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并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听到唐飞这番话。
    一旁的徐云亦是微微叹了口气。
    唐飞说的定陵挖掘,也是新华夏第一座经国家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项目。
    其实吧。
    项目最早准备发掘的是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那是在1955年10月份,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接到了一封时任燕京副市长吴晗写来的书信。
    内中说:
    “郭老:发掘长陵事,和各方面谈,都表示赞成。拟一报gwy文稿,可用否请斟酌改正。请你领衔,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都会签名赞成的。”
    这份报告很快被发往了上面,不过由于发掘难度问题,1956年4月才转而决定先试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
    定陵发掘工程正式启动。
    而这也正式解开了华夏考古史上知名惨剧的序幕。
    整个陵墓发掘的过程很顺利,没有人员伤亡,更没有考古小说里遇到的那些神鬼之事。
    前后不过几天,考古队很快就进入了地宫。
    地宫的后殿中停放着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三口棺椁,此前皆未遭到破坏,随葬品完整。
    另外土各类器物二千六百四十八件(不包括钱币和纽扣)。
    其中纺织品与衣物数量最多,共六百四十四件,主要是丝织品。
    此外较多者还有金器二百八十九件,银器二百七十一件,铜器六十五件,锡器三百七十件,玉器五十一件,漆器八十四件,首饰二百四十八件。
    然而由于当时的文物修复保存技术严重不足的缘故,专家们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来加固这些出土的丝织品。
    结果是初期效果不错,然而过了些时间之后,这些处理过的丝织品便开始出现了问题:
    它们陆续失去光泽、柔软和弹性,不但发黑发硬还变脆了。
    再加上当时也没有恒温恒湿避光的库房用来保存文物,结果导致这些丝织品大多严重损坏。
    同时为了满足定陵博物馆的展出需要,当时针对万历帝后的棺椁制造了复制品。
    孰料复制品造好后,定陵博物馆的某位负责人便命人将原棺椁当成垃圾给扔进了山沟。
    从此,万历帝后的原棺椁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天地宫中陈列的,仍是当年的复制品。
    至于万历皇帝和帝后的尸体,也在大变动的那些年里在定陵博物馆广场公开砸毁并且焚毁。
    所以自那之后。
    华夏便从未开启过帝皇墓的发掘工作了。
    第362章 永乐大典的消息(下)
    总而言之。
    由于当初定陵发掘前后发生的惨剧。
    在那以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
    无论是上头的决策层还是考古学圈自身,都选择避开了古代皇帝陵寝的发掘工作。
    即便是有非皇帝陵寝的挖掘任务,往往也都会选择很柔和的挖掘技巧。
    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至今,一号坑还在发掘中。
    参观过兵马俑的同学,应该都曾经看过工作人员在现场直播式的发掘文物——他们都是拿刷子一点点清理的。
    又比如这几年很火的比较火的三星堆。
    三星堆持续考古了整整37年,才挖千分之二左右,原因就是担心再次发生定陵的惨剧。
    但是……
    科技连接的是现在和未来,考古连接的则是过去和现在。
    追寻历史中埋没的真相,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正向且有支持者的诉求。
    同时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技术也不断进行了更迭。
    至少在构建无氧防护断层这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技术,比60多年前强的太多太多。
    依旧以三星堆为例。
    目前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即便是展出状态下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因此技术上的进步其实是相当明显的。
    很多考古界人士其实都已经快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了,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股情绪喷发出来。
    他们就像一群已经到了下课时间但却被老师拖堂的学生,只差有人大吼一声“老师下课了”就会纷纷响应。
    在这种情况下。
    是否发掘皇帝陵寝,其实只差一个很小很小的推助力。
    而如今随着徐云任务的完成,某部古籍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跨越数百年的时光魂归永陵。
    它将某个不定的猜测,变成了暂时只有徐云知道的事实。
    作为任务奖励,这部古籍注定将要现世。
    因此自然而然的。
    在这股未知力量的影响下。
    某些上层的意见开始产生了微小的偏向,并且促成了发掘计划的形成。
    事实上。
    即便没有光环的间接影响,现实中距离下次开启皇陵也应该不会太久了——这是情绪、技术都达到某根线后的必然。
    视线再回归现实。
    在给众人科普好定陵惨案的事儿后,唐飞将手机重新拿起来划拉了几下,又开口道:
    “喏,你们看,网上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这时儿短时间内看来是消停不了了。”
    “当然了,今天上热搜的只是个意见雏形,想要形成方案并且立项,多半还需要一些时间。”
    “像当年的定陵,从立项到规划到动工,前后整整快小两年呢。”
    “两年?要那么久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