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登基称帝和大梁的军政变革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温这一次称帝其实还是有点急促的,但是可能朱温觉得他已经等不了了,毕竟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虽然他现在是天下第一的大藩镇,但是他的地盘只占据了藩镇割据地盘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当时天下包括朱温在内一共有十个藩镇,这里面并不都是支持他称帝的。
    三月份,朱温接受了唐哀帝的禅位,四月初他就在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正式接受百官朝贺,预备登基称帝,第二天就废除唐朝天佑年号,预备改元。
    不久,朱温改名为朱晃,意思很明确,就是日光普照的意思,朱家普照大梁万里山河,这个名字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他的大哥,叫朱全昱,看看朱温真的要称帝了,就在一次酒后玩骰子的时候,对着朱温说道:“朱三,你就是一个小混混,你能当皇帝吗?你原本就是大唐的王侯,至尊至荣,你却把唐朝三百年基业毁了!你这是做的地道吗?我们朱家将来一定毁在你手里!现在还玩什么骰子,将来全族都没了!”说完把骰子摔在了地上,扬长而去。
    本来朱温正在兴头上,结果被朱全昱这样一搅合,也没有心思再玩下去了。也幸亏这是朱全昱说的,要是换个人,估计现在人头落地了。
    不久,朱全昱不想跟着朱温做大梁的皇族,就给朱温说他回老家去了。而朱温对他这个哥哥,虽然敬重,但是却没有好感,觉得他有点碍眼,也就允许了。
    到了后来李存勖大军进入开封,朱温一族全部被诛,只有朱全昱一支得以保全,这一点也不能不说是朱全昱的幸运或者说先见之明。
    朱温登基,虽然他和他的哥哥之前闹了点不愉快,但是根本不能影响称帝的步骤,在四月十八日,朱温正式举行禅位大典,建立大梁王朝,定都大梁也就是汴州,改元为开平。
    登基的过程没啥好说的,就是群臣朝拜,然后朱温换一身皇帝的衣服,坐上龙椅,在宫殿里接受朝拜,这样就完事了。
    这里要说的是朱温称帝后,发布的一道诏令,里面说得冠冕堂皇,内容很长,我就不搬上来了,把里面的要点简略说一下。
    第一条就是秉承天意,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梁,定都开封,改元开平元年。第二条就是把唐哀帝李祝封为济阴王,住在曹州。第三条是安抚唐朝旧臣,一切官职待遇如故。第四条,宣布长安作为国都的历史正式结束,之前的东都洛阳变成了西都,开封变成了帝都京师,长安京兆府变成了雍州。
    接受了朝拜,宣布了诏令,禅位就这样完成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和机构安排,梁朝在机构上和唐朝的差别基本不大,但是这里还是要说两个东西,这都是大梁朝的原创。
    第一个就是把原先唐朝的枢密院改成了崇政院,崇政院需要干的事情很多,也很重要,主要就是在群臣和皇帝之间的一个沟通,皇帝下达了命令,先到崇政院,崇政院的老大,崇政院使看了之后没有问题,或者有小问题,经过和皇帝沟通或者完善之后交给宰相去实施。这样一来可以说崇政院使就成了天子第一近臣,权柄在朝中无人可比,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皇帝的超级顾问,十分重要。所以对于人员的选拔就很关键了。在这个职位上的是一个贤能的人,那么就能平国甚至兴国,要是在这个职位上的人是一个无能小人,那么就能败国甚至亡国。
    对于这样的职位,我个人觉得对于保持一个国家或者王朝的持续稳定没有丝毫益处,因为这是一个催化或者说强化的皇帝能力的职位。可能大家一时不明白,我举个例子。
    还是在一个村子里,村长负责一切,村长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减少决策失误,设置一个顾问,这个顾问有能力而且有权利帮他制定方案或者政策。
    如果是一个勤劳能干,而且能力超群的村长,那么顾问这个职位就能起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减少决策的失误,而顾问这个职位就能把村长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把村长的工作失误减到最小。村长本来就很英明,有了顾问的查漏补缺,这样一来就更加英明了。所以在这里这个顾问就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但是要是村长是个懒散而且昏庸的人呢!首先一个可能,他识人不明,在顾问这个位置上放了一个无能奸佞小人。而村长比较懒,什么都不想做,而顾问有权利帮助村长决策,所以这个顾问就能把一些决策在经过村长同意的情况下颁布实施。而因为村长很无能,很懒,所以他不会关心他最信任的这个顾问到底搞了什么,只会为了肆意玩乐,把这些事全部交给顾问去办。
    在这里又有一个可能,那个顾问是个无能贪婪之人,他不想着造福全村人,只想着中饱私囊自己捞好处,今天占李家一块地,明天抢张家一头牛。这样一来整个村子就有可能变成了那个顾问自家的后花园,他能够长时间的把村长控制起来,进而控制全村。
    原本村长就是昏庸无能的,再加上一个昏庸无能很贪婪的顾问,那么顾问这个职位就把村长的昏庸和无能再次延伸和扩展,变成了整个决策层的昏庸和无能,这样一来村长本身的昏庸和无能就被无限的放大了。
    历史上很多这样到例子,虽然他们不是因为崇政院使这个职位,但是那些职位的性质和崇政院使基本上是类似的。这一点在后面还会说,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第一人崇政院使,当仁不让的朱温手下第一信臣——敬翔。
    我们接着讲朱温的第二个改变,那就是建立建昌院,这个建昌院的老大叫做建昌院使,这个主要负责全国的财务税负以及物资等等,说白了就是整个帝国的钱粮大管家,第一任建昌院使是朱温的养子朱友文。
    朱友文小时候就被朱温收为养子,很讨朱温喜欢,一直把他做亲儿子,也很受重用,在朱温称帝后被封博王。他一直以来都是负责帮朱温调配钱粮统管赋税收支,这一次成了建昌院使也算是实至名归不出人意料。
    大梁在政治上的变革并不多,主要的就是这两点,这两点的变革很少有评价,因为大梁存在时间比较短,而研究五代十国的人也比较少,能够直接拿来用的成果更少,所以关于这两点变革的评价我们在后面会专门评述,这里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
    在军事制度上,主要的变革还是集中在中央禁军的变革。
    在唐朝中央禁军一共有三军六支队伍,分别是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三军六支队伍。但是到了大梁,变成了六军十二支队伍,分别是左右羽林、龙虎、神武、天威、天武、英武十二支军队。
    这些禁军军号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基本上全部的都是继承了唐朝禁军的军号,而对于唐末的禁军军号左右羽林、龙武、神武更是直接继承。这里的左右龙武军原本在唐朝也是左右龙虎军,但是为了避李渊祖先李虎的讳,改为了左右龙武军,到了大梁自然是不需要在避唐朝的讳,所以重新改为了左右龙虎军。
    虽然在名号上完全继承了唐朝,但是在本质上,也就是禁军的组成方面却又是根本区别的。
    大梁的禁军几乎全部都是有原先开封镇所宣武军组成的,基本上都是宣武军的主力以及一些非正式编制人员,也就是挂在宣武军名下的部队,这些有很多都是朱温早些年南征北战的精锐,也都是朱温手下的嫡系,可以做到完全信任的,所以这些人都自然而然的成了新编的禁军驻守京师。
    但是从后梁开始,戍卫京师不仅仅有禁军六军,还有一个叫做侍卫亲军。侍卫亲军的崛起,可以说是对禁军制度一个比较大的打击。甚至到了最后,侍卫亲军的发展,直接取代了禁军,让禁军成为了一个空架子,成了帝王的排场和仪仗,而不是一支正规的军事部队了。而他的地位的就很自然的被侍卫亲军取代了。
    要说侍卫亲军的发展,我们还要从唐末说起,在唐末的藩镇里面我们知道有一支军事力量叫做牙兵,所谓牙兵就是住在牙城的军队,他们基本上也算是藩镇统帅的亲信,但是后期,这些牙兵因为战斗力都很强,动辄就把节度使赶跑了或者干掉了,所以很多的节度使都感觉到了威胁。
    他们急切的需要另一股新的力量在取代原本牙兵的地位,甚至比牙兵的地位更加的亲近。这一点在魏博军镇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比较全面。这一点前面已经简单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
    而这些藩镇取代牙兵的那一股力量就是亲军,也就是后面侍卫亲军的雏形,基本上后面四个王朝和十国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有人说侍卫亲军就是牙兵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但是在这个制度在大梁刚刚建立的时候,侍卫亲军和禁军的地位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发展和强化。到了后面,随着侍卫亲军制度的发展和强化,最终取代了禁军制度,把禁军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和仪仗,失去了他的军事意义。(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朱温这一次称帝其实还是有点急促的,但是可能朱温觉得他已经等不了了,毕竟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虽然他现在是天下第一的大藩镇,但是他的地盘只占据了藩镇割据地盘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当时天下包括朱温在内一共有十个藩镇,这里面并不都是支持他称帝的。
    三月份,朱温接受了唐哀帝的禅位,四月初他就在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正式接受百官朝贺,预备登基称帝,第二天就废除唐朝天佑年号,预备改元。
    不久,朱温改名为朱晃,意思很明确,就是日光普照的意思,朱家普照大梁万里山河,这个名字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他的大哥,叫朱全昱,看看朱温真的要称帝了,就在一次酒后玩骰子的时候,对着朱温说道:“朱三,你就是一个小混混,你能当皇帝吗?你原本就是大唐的王侯,至尊至荣,你却把唐朝三百年基业毁了!你这是做的地道吗?我们朱家将来一定毁在你手里!现在还玩什么骰子,将来全族都没了!”说完把骰子摔在了地上,扬长而去。
    本来朱温正在兴头上,结果被朱全昱这样一搅合,也没有心思再玩下去了。也幸亏这是朱全昱说的,要是换个人,估计现在人头落地了。
    不久,朱全昱不想跟着朱温做大梁的皇族,就给朱温说他回老家去了。而朱温对他这个哥哥,虽然敬重,但是却没有好感,觉得他有点碍眼,也就允许了。
    到了后来李存勖大军进入开封,朱温一族全部被诛,只有朱全昱一支得以保全,这一点也不能不说是朱全昱的幸运或者说先见之明。
    朱温登基,虽然他和他的哥哥之前闹了点不愉快,但是根本不能影响称帝的步骤,在四月十八日,朱温正式举行禅位大典,建立大梁王朝,定都大梁也就是汴州,改元为开平。
    登基的过程没啥好说的,就是群臣朝拜,然后朱温换一身皇帝的衣服,坐上龙椅,在宫殿里接受朝拜,这样就完事了。
    这里要说的是朱温称帝后,发布的一道诏令,里面说得冠冕堂皇,内容很长,我就不搬上来了,把里面的要点简略说一下。
    第一条就是秉承天意,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梁,定都开封,改元开平元年。第二条就是把唐哀帝李祝封为济阴王,住在曹州。第三条是安抚唐朝旧臣,一切官职待遇如故。第四条,宣布长安作为国都的历史正式结束,之前的东都洛阳变成了西都,开封变成了帝都京师,长安京兆府变成了雍州。
    接受了朝拜,宣布了诏令,禅位就这样完成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和机构安排,梁朝在机构上和唐朝的差别基本不大,但是这里还是要说两个东西,这都是大梁朝的原创。
    第一个就是把原先唐朝的枢密院改成了崇政院,崇政院需要干的事情很多,也很重要,主要就是在群臣和皇帝之间的一个沟通,皇帝下达了命令,先到崇政院,崇政院的老大,崇政院使看了之后没有问题,或者有小问题,经过和皇帝沟通或者完善之后交给宰相去实施。这样一来可以说崇政院使就成了天子第一近臣,权柄在朝中无人可比,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皇帝的超级顾问,十分重要。所以对于人员的选拔就很关键了。在这个职位上的是一个贤能的人,那么就能平国甚至兴国,要是在这个职位上的人是一个无能小人,那么就能败国甚至亡国。
    对于这样的职位,我个人觉得对于保持一个国家或者王朝的持续稳定没有丝毫益处,因为这是一个催化或者说强化的皇帝能力的职位。可能大家一时不明白,我举个例子。
    还是在一个村子里,村长负责一切,村长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减少决策失误,设置一个顾问,这个顾问有能力而且有权利帮他制定方案或者政策。
    如果是一个勤劳能干,而且能力超群的村长,那么顾问这个职位就能起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减少决策的失误,而顾问这个职位就能把村长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把村长的工作失误减到最小。村长本来就很英明,有了顾问的查漏补缺,这样一来就更加英明了。所以在这里这个顾问就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但是要是村长是个懒散而且昏庸的人呢!首先一个可能,他识人不明,在顾问这个位置上放了一个无能奸佞小人。而村长比较懒,什么都不想做,而顾问有权利帮助村长决策,所以这个顾问就能把一些决策在经过村长同意的情况下颁布实施。而因为村长很无能,很懒,所以他不会关心他最信任的这个顾问到底搞了什么,只会为了肆意玩乐,把这些事全部交给顾问去办。
    在这里又有一个可能,那个顾问是个无能贪婪之人,他不想着造福全村人,只想着中饱私囊自己捞好处,今天占李家一块地,明天抢张家一头牛。这样一来整个村子就有可能变成了那个顾问自家的后花园,他能够长时间的把村长控制起来,进而控制全村。
    原本村长就是昏庸无能的,再加上一个昏庸无能很贪婪的顾问,那么顾问这个职位就把村长的昏庸和无能再次延伸和扩展,变成了整个决策层的昏庸和无能,这样一来村长本身的昏庸和无能就被无限的放大了。
    历史上很多这样到例子,虽然他们不是因为崇政院使这个职位,但是那些职位的性质和崇政院使基本上是类似的。这一点在后面还会说,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第一人崇政院使,当仁不让的朱温手下第一信臣——敬翔。
    我们接着讲朱温的第二个改变,那就是建立建昌院,这个建昌院的老大叫做建昌院使,这个主要负责全国的财务税负以及物资等等,说白了就是整个帝国的钱粮大管家,第一任建昌院使是朱温的养子朱友文。
    朱友文小时候就被朱温收为养子,很讨朱温喜欢,一直把他做亲儿子,也很受重用,在朱温称帝后被封博王。他一直以来都是负责帮朱温调配钱粮统管赋税收支,这一次成了建昌院使也算是实至名归不出人意料。
    大梁在政治上的变革并不多,主要的就是这两点,这两点的变革很少有评价,因为大梁存在时间比较短,而研究五代十国的人也比较少,能够直接拿来用的成果更少,所以关于这两点变革的评价我们在后面会专门评述,这里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
    在军事制度上,主要的变革还是集中在中央禁军的变革。
    在唐朝中央禁军一共有三军六支队伍,分别是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三军六支队伍。但是到了大梁,变成了六军十二支队伍,分别是左右羽林、龙虎、神武、天威、天武、英武十二支军队。
    这些禁军军号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基本上全部的都是继承了唐朝禁军的军号,而对于唐末的禁军军号左右羽林、龙武、神武更是直接继承。这里的左右龙武军原本在唐朝也是左右龙虎军,但是为了避李渊祖先李虎的讳,改为了左右龙武军,到了大梁自然是不需要在避唐朝的讳,所以重新改为了左右龙虎军。
    虽然在名号上完全继承了唐朝,但是在本质上,也就是禁军的组成方面却又是根本区别的。
    大梁的禁军几乎全部都是有原先开封镇所宣武军组成的,基本上都是宣武军的主力以及一些非正式编制人员,也就是挂在宣武军名下的部队,这些有很多都是朱温早些年南征北战的精锐,也都是朱温手下的嫡系,可以做到完全信任的,所以这些人都自然而然的成了新编的禁军驻守京师。
    但是从后梁开始,戍卫京师不仅仅有禁军六军,还有一个叫做侍卫亲军。侍卫亲军的崛起,可以说是对禁军制度一个比较大的打击。甚至到了最后,侍卫亲军的发展,直接取代了禁军,让禁军成为了一个空架子,成了帝王的排场和仪仗,而不是一支正规的军事部队了。而他的地位的就很自然的被侍卫亲军取代了。
    要说侍卫亲军的发展,我们还要从唐末说起,在唐末的藩镇里面我们知道有一支军事力量叫做牙兵,所谓牙兵就是住在牙城的军队,他们基本上也算是藩镇统帅的亲信,但是后期,这些牙兵因为战斗力都很强,动辄就把节度使赶跑了或者干掉了,所以很多的节度使都感觉到了威胁。
    他们急切的需要另一股新的力量在取代原本牙兵的地位,甚至比牙兵的地位更加的亲近。这一点在魏博军镇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比较全面。这一点前面已经简单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
    而这些藩镇取代牙兵的那一股力量就是亲军,也就是后面侍卫亲军的雏形,基本上后面四个王朝和十国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有人说侍卫亲军就是牙兵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但是在这个制度在大梁刚刚建立的时候,侍卫亲军和禁军的地位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发展和强化。到了后面,随着侍卫亲军制度的发展和强化,最终取代了禁军制度,把禁军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和仪仗,失去了他的军事意义。(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