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后蜀)孟昶亲政
孟知祥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岁了,他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去了,而且还是急病,史书上记载孟知祥是中风,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是脑溢血而亡。
中午的时候孟知祥还在接见客人,但是突然感觉到不舒服,一阵眩晕,于是就急忙下去休息,而随即传来了他的儿子孟仁赞,也是他一直以来准备的继承人。
孟知祥很早就开始培养孟仁赞了,但是孟仁赞年纪还是太小,能学的东西十分的有限,但是在孟知祥的教导之下,还是打好了一个明君的基础,最起码在品行和素质上还是不错的,要是孟知祥能够继续多活几年,把这些东西彻底融贯在孟仁赞身上,那么孟仁赞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的,最起码守成没问题。
但是很遗憾,孟知祥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培养他的继承人了,这样一个半成品此时就要被他推到前台了。
等到孟仁赞到了孟知祥的寝宫,孟知祥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只是宣布孟仁赞监国,他开始养病,但是这个病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养好的,脑溢血在现在抢救不及时也是必死的,那时候更是绝症。
所以当天晚上,孟知祥就逝去了,享年六十一岁,比他的前一任皇帝王建少活了十一岁。
孟仁赞这个被孟知祥一直努力培养,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半成品,已经被历史逼到了前台,此时他刚刚十六岁。
但是十六岁的他已经不寻常了,最起码就算是在现在他也远远超过了同龄人,这就是那时候皇家继承人培训的厉害之处,虽然他是个半成品。
十四岁多一点的时候,孟仁赞已经是行军司马了,虽然他这个行军司马就是挂个名,但是这也是孟知祥有意为之,而且我史书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孟知祥在打仗的时候会带上孟仁赞,而等到孟知祥称帝之后,孟仁赞就变成了东川节度使。
孟仁赞有一个亲信护卫,是个指挥使,史书上曾经记载他跟着孟忠祥一起冲锋,和孟知祥一起战斗,而这支军队本身并不是作战部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此时孟仁赞也是参与战斗的,但是只是观战罢了并不是亲自参与战斗。孟知祥为了教育儿子真是煞费苦心。
据记载孟仁赞年少老成,天性聪颖,按照现在的说那绝对是天才,文采非常好,而且脑瓜转得快,很聪明,但是此时她看着自己的父亲静静的躺在床上,他也不知道干怎么办,毕竟他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孩。
而且他的出身也不是很厉害,他不像王衍一样,母亲很强势,他的母亲只是孟知祥的一个小妾,而且这个小妾原本还是李存勖的小妾,后来赏给孟知祥的,可以说要不是这个小妾生了一个聪明的好儿子,估计孟知祥根本不会理睬她。
而他的这个母亲能够给予孟仁赞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孟仁赞此时能够靠的上的人主要就一个,那就是他的“相父”赵季良,赵季良和孟知祥情同手足,可以说此时要是没有赵季良等这些终于孟知祥的老臣出来镇住场子,估计孟仁赞的结局和后周柴宗训的结局差不多,呵呵。
在孟知祥死了之后,赵季良迅速封锁消息,而后把另一个宰相王处回叫了回来。
王处回一回来听说皇帝死了,立马就开始哭啊,因为他知道这么短的时间皇帝根本来不及安排后事,而皇帝要是没有万全的安排,那么皇帝的身后事,就有很多的变故了。
但是此时赵季良还是很冷静的,哭了一会。擦干眼泪他对王处回说道:“现在外面诸侯藩镇手握重兵,就等着成都发生变故,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让储君登基。断绝了那些人的念头,不然咱们在这里哭也没有用。”
而赵季良所说的储君,这就没啥争议了,因为此时监国的就是十六岁的孟仁赞,虽然孟知祥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遗言,但是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
于是赵季良和王处回联合起来,筹备孟仁赞称帝的时候,此时就把孟仁赞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孟昶,他就是后蜀主。
在赵季良和王处回还有其他的一些老将的支持下,孟昶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的蜀国皇帝,但是登上了皇位不代表他就有皇帝的权力,每一次新皇帝登基,只要是皇帝年纪小点,那么必然要发生一个争斗,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到底是把国家的权利给这些大臣,还是皇帝收归到自己手里,这都是要斗争的,谁也不想放弃权利。
不过十六岁的孟昶虽然年少老成,但他对于赵季良等人十分信任,对于赵季良等人替他掌权,他暂时也没啥意见,再说赵季良等人并不是将孟昶架空,而且真真正正的帮助孟昶处理政务。
此时的孟昶还是小孩年纪,而且还是孟知祥皇帝培养计划的半成品,所以在一些素质上面不是很过关。
他做了皇帝,他的父亲也死了,没有人管它了,他就开始放纵了,他一直都很喜欢打马球,但是因为他的父亲,他不敢很放纵。除此之外一个少年,对于房中之术,尤其是皇家贵族的少年,对于男女之事更是启蒙的很早,所以少年难免忍受不了诱惑。
当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他自然是不敢,那时候他是他父亲皇帝培养计划中的好学生,但是现在他的父亲不在了,所以咱们就说这家伙是个半成品,呵呵。
没人束缚的日子,就是舒服,他闲了就玩玩马球,然后就选点宫女啥的,充实一下后宫,虽然也有人说孟昶其实不好色,史书上这么记载不过是因为是赵匡胤的影响,因为赵匡胤要抹黑孟昶为他进攻后蜀做辩护,但是这些东西咱们都不考虑,就先只说这一种说法。
不久枢密副使韩保贞,也是孟昶的嫡系,关系非常好,他找了个机会,就对孟昶说道:“陛下,你年纪还小,先帝早逝,你应该跟着赵季良先生好好学习治国,你现在不是皇子,而是皇帝,不能再想当初那么肆无忌惮的玩耍了,你要为蜀国和蜀国人民负责啊,要是你觉得玩一下没啥,那你就想想不久前的王衍吧,殷鉴不远。”
此时的孟昶还是一个好少年,而且韩保贞也是他的嫡系,他对一韩保贞也是很信任的,他立马就明白了,醒悟了,不再去打马球了,而选进宫来那些秀女之类的,也全部哪来的回哪去,全部遣散。
而对于韩保贞敢于直言面谏,孟昶也提出了表扬,不久赏赐给他好几斤的金子。
这就显现出孟昶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安乐的富家公子,他和前面的王衍是不一样的,他或许也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前期的确还真是不错。
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个人给他上书,说是以后言台官一定要清正廉洁的人担任。
这一句大而笼统的话,让孟昶很反感。这一句话说实话有点务虚,这令孟昶十分的反感,这正说明孟昶是个务实的人,他看了这句话之后曾经感慨了一句:“为什么没有说具体任用谁呢?”也就是说他想要最终的名单,一些具体而细的东西,而不是大而宽泛的务虚理论。
一开始的时候孟昶还真是想要好好的做个皇帝,毕竟从小打到孟知祥一直再给他灌输做个好领导的概念,他现在也只是在孟知祥的影响下继续下去而已。
虽然这家伙年纪小,但是脑瓜不笨,心肠不软,而且权谋之术也懂一点,要真是好好的励精图治,后蜀未必不能保全。
孟知祥为人比较宽容,特别是到了后来,因为跟随他的都是一些老人,所以孟知祥对待他们都是十分宽容的,这就让这些藩镇个老将们养成了骄纵自大的习惯,就算是在孟知祥的身边没有时候还是不讲礼数,但是孟知祥很清楚这些人就这样,反正又不造反,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所以孟知祥并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是到了孟昶做了皇帝,这些藩镇诸侯更加的嚣张,他们在孟知祥面前就敢乱来,更不用说一个十六岁的小娃娃了。
孟昶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现在刚上台,位置还不稳,对于这些藩镇啥的应该继续忍,不能乱动手,因为他现在要啥没啥,动手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
而且这些藩镇虽然平时凶狠霸,不讲礼数,但是却还没有说要严重到造反的地步,只要不造反,孟昶就没有抓他们的把柄。
在这里面有一个叫做李仁罕的大将,这个人在当时孟知祥时代就曾经被人说是要造反,后来孟知祥不相信,就亲自到李仁罕的家里去,这一下子把李仁罕给感动了,此后李仁罕就老老实实的跟在孟知祥的后面。
但是他的名声在那个时候已经被坏掉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家伙就是不太靠谱,他是想要造反,而赵季良就十分怀疑他,在孟知祥死的那一天晚上,孟知祥就曾经派了王处回到李仁罕的家中去探查情况。
王处回到了李仁罕的家中,发现李仁罕正在做好防御工作,估计是怕被围剿,所以王处回回去之后也没说什么,就说一切正常。
这样赵季良才敢继续安心搞孟昶继位的事情,而等到孟昶继位之后,李仁罕更加不把孟昶放在眼里,他觉得自己在蜀国的地位很高,而且能够管得住自己的人已经死了,现在他在蜀国已经是很强大的存在了,没人敢动他。
所以他骄纵了,开始侵占别人土地,横行霸道,把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人民怨声载道,而此时的李仁罕虽然看不起孟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孟昶点头才行,于是他就给孟昶上书要求“判六军”,这个要求个要求可是真够大的,虽然只有三个字,这要是成功了,基本上蜀国境内的军队都归他调度了,之前王宗佶像王建要求大司马,基本上和这个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李仁罕是什么人?能够总管六军的只能是皇帝的顶尖亲信,但是你李仁罕是吗?你不但不是亲信,而且还是皇帝和大臣们想要干掉的对象,你这样的人谁敢让你总判六军,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所以很多人就找到了孟昶,他们觉得小皇帝没啥决断力,就开始在一边说不能封李仁罕总判六军,不然的话将来这家伙肯定是要造反的。
其实孟昶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已经开始和他的相父赵季良,还有一些亲信们开始商量了,而此时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与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这些人都是孟昶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跟着孟昶的,也算是孟昶的心腹,这些人也是非常不愿意看到李仁罕得势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富贵就在孟昶身上,要是孟昶完蛋了,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跟着完蛋的,但是要是孟昶能够好好的,将来他们这些亲信们全部都能得到想要的富贵,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他们在孟昶的身边也是一直说李仁罕是个大威胁,应该除掉,这一下子就坚定了孟昶的信心,这些老臣们真是太不像话了,实在是应该杀鸡儆猴,让他们老实一下。
于是孟昶下诏让李仁罕入朝,李仁罕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屠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还沉浸在掠夺土地和享受糜烂生活的欢愉中,他觉得在蜀国还有谁能够比自己更厉害?
但是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志得意满的到了皇宫中,还没有说上一句话,孟昶就示意早就埋伏在两边的武士拿下李仁罕,李仁罕虽然是个大将,但是现在年纪毕竟是有点大了,所以根本不是这些武士的对手,不久就被杀死了。
李仁罕死了之后孟昶下诏公布李仁罕的罪行,随后将李仁罕一家全部族灭,这就是政治斗争,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失败了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所有和自己相关人的性命,一直以来政治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外面的藩镇有个叫做李肇的,他进入成都的时候,以为年纪大了,所以就柱上了拐杖,而且他借口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不能跪下给皇帝扣头了,请小皇帝不要见怪,这是赤裸裸的轻视,但是孟昶当时知道自己的确是没啥底气,所以也没有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好好的安慰了他一番,让他好好养病。
但是李肇听说小皇帝竟然干掉了李仁罕,这一下子把他吓得不轻,急忙入朝求见孟昶,这时候把手里那根手杖一丢,跪地地上诚惶诚恐,而且很神奇的是他的病啥的全部都好了,一点毛病没有了。
对此孟昶或许会得意的笑一下,但是对于这样的老臣还是不用了为好,于是不久就下令给李肇一个养老的官,让他回去养老去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提的,这件事展示了孟昶作为一个少年皇帝应有的权谋智慧,当时李仁罕的外甥张业掌管禁军,孟昶诛杀李仁罕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个人造反,于是为了稳住张业,就封张业为宰相,用来麻痹张业,而张业得到了宰相的职位,也不想着为自己的老舅报仇了,老舅死了关他什么事,他现在能够坐上宰相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张业权柄在手,也不想想他的老舅是怎么死的,一点也不汲取经验教训,更加放肆任性,十分嚣张,最终竟然发展成在自己家里开置监狱,而且还贪婪无度,暴敛当地人民,“蜀人大怨”。
而孟昶一直以来,这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孟昶对他十分不满,最终见火候差不多,孟昶就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谋议,一举诛杀了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权臣。当然这是诛杀李仁罕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也归属于表现孟昶胆略和决断的类别,所以在这里一并说了。
孟昶诛杀了李仁罕很像历史上汉桓帝诛杀大将梁冀和康熙诛杀鳌拜,这都是少年天子诛杀掌权辅政大臣,这是非常有气魄的,要是孟昶能够继续好好的把这个皇帝做下去,那么或许孟昶现在在史书中或许是一位英明之主,但是很遗憾,孟昶他就是个半成品,“使用寿命”不足,所以很难从一而终,做一个好皇帝。
诛杀了李仁罕之后,一系列好处就出现了,老臣们对他恭敬了,将士们对他开始有点信服了,而就算是他的相父赵季良也不好意思在手握着全国的大权了,想要放出来一点给孟昶练练手,不能总让皇帝看着啊,赵季良的目的是按照孟知祥的思路继续培养皇帝,但是很遗憾赵季良在这方面没有办法和孟知祥比,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
不久孟知祥拆了赵季良的大权,赵季良只领户部,而盐铁和度支全部交给了别人,这也算是孟昶亲政的开始。(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中午的时候孟知祥还在接见客人,但是突然感觉到不舒服,一阵眩晕,于是就急忙下去休息,而随即传来了他的儿子孟仁赞,也是他一直以来准备的继承人。
孟知祥很早就开始培养孟仁赞了,但是孟仁赞年纪还是太小,能学的东西十分的有限,但是在孟知祥的教导之下,还是打好了一个明君的基础,最起码在品行和素质上还是不错的,要是孟知祥能够继续多活几年,把这些东西彻底融贯在孟仁赞身上,那么孟仁赞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的,最起码守成没问题。
但是很遗憾,孟知祥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培养他的继承人了,这样一个半成品此时就要被他推到前台了。
等到孟仁赞到了孟知祥的寝宫,孟知祥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只是宣布孟仁赞监国,他开始养病,但是这个病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养好的,脑溢血在现在抢救不及时也是必死的,那时候更是绝症。
所以当天晚上,孟知祥就逝去了,享年六十一岁,比他的前一任皇帝王建少活了十一岁。
孟仁赞这个被孟知祥一直努力培养,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半成品,已经被历史逼到了前台,此时他刚刚十六岁。
但是十六岁的他已经不寻常了,最起码就算是在现在他也远远超过了同龄人,这就是那时候皇家继承人培训的厉害之处,虽然他是个半成品。
十四岁多一点的时候,孟仁赞已经是行军司马了,虽然他这个行军司马就是挂个名,但是这也是孟知祥有意为之,而且我史书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孟知祥在打仗的时候会带上孟仁赞,而等到孟知祥称帝之后,孟仁赞就变成了东川节度使。
孟仁赞有一个亲信护卫,是个指挥使,史书上曾经记载他跟着孟忠祥一起冲锋,和孟知祥一起战斗,而这支军队本身并不是作战部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此时孟仁赞也是参与战斗的,但是只是观战罢了并不是亲自参与战斗。孟知祥为了教育儿子真是煞费苦心。
据记载孟仁赞年少老成,天性聪颖,按照现在的说那绝对是天才,文采非常好,而且脑瓜转得快,很聪明,但是此时她看着自己的父亲静静的躺在床上,他也不知道干怎么办,毕竟他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孩。
而且他的出身也不是很厉害,他不像王衍一样,母亲很强势,他的母亲只是孟知祥的一个小妾,而且这个小妾原本还是李存勖的小妾,后来赏给孟知祥的,可以说要不是这个小妾生了一个聪明的好儿子,估计孟知祥根本不会理睬她。
而他的这个母亲能够给予孟仁赞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孟仁赞此时能够靠的上的人主要就一个,那就是他的“相父”赵季良,赵季良和孟知祥情同手足,可以说此时要是没有赵季良等这些终于孟知祥的老臣出来镇住场子,估计孟仁赞的结局和后周柴宗训的结局差不多,呵呵。
在孟知祥死了之后,赵季良迅速封锁消息,而后把另一个宰相王处回叫了回来。
王处回一回来听说皇帝死了,立马就开始哭啊,因为他知道这么短的时间皇帝根本来不及安排后事,而皇帝要是没有万全的安排,那么皇帝的身后事,就有很多的变故了。
但是此时赵季良还是很冷静的,哭了一会。擦干眼泪他对王处回说道:“现在外面诸侯藩镇手握重兵,就等着成都发生变故,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让储君登基。断绝了那些人的念头,不然咱们在这里哭也没有用。”
而赵季良所说的储君,这就没啥争议了,因为此时监国的就是十六岁的孟仁赞,虽然孟知祥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遗言,但是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
于是赵季良和王处回联合起来,筹备孟仁赞称帝的时候,此时就把孟仁赞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孟昶,他就是后蜀主。
在赵季良和王处回还有其他的一些老将的支持下,孟昶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的蜀国皇帝,但是登上了皇位不代表他就有皇帝的权力,每一次新皇帝登基,只要是皇帝年纪小点,那么必然要发生一个争斗,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到底是把国家的权利给这些大臣,还是皇帝收归到自己手里,这都是要斗争的,谁也不想放弃权利。
不过十六岁的孟昶虽然年少老成,但他对于赵季良等人十分信任,对于赵季良等人替他掌权,他暂时也没啥意见,再说赵季良等人并不是将孟昶架空,而且真真正正的帮助孟昶处理政务。
此时的孟昶还是小孩年纪,而且还是孟知祥皇帝培养计划的半成品,所以在一些素质上面不是很过关。
他做了皇帝,他的父亲也死了,没有人管它了,他就开始放纵了,他一直都很喜欢打马球,但是因为他的父亲,他不敢很放纵。除此之外一个少年,对于房中之术,尤其是皇家贵族的少年,对于男女之事更是启蒙的很早,所以少年难免忍受不了诱惑。
当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他自然是不敢,那时候他是他父亲皇帝培养计划中的好学生,但是现在他的父亲不在了,所以咱们就说这家伙是个半成品,呵呵。
没人束缚的日子,就是舒服,他闲了就玩玩马球,然后就选点宫女啥的,充实一下后宫,虽然也有人说孟昶其实不好色,史书上这么记载不过是因为是赵匡胤的影响,因为赵匡胤要抹黑孟昶为他进攻后蜀做辩护,但是这些东西咱们都不考虑,就先只说这一种说法。
不久枢密副使韩保贞,也是孟昶的嫡系,关系非常好,他找了个机会,就对孟昶说道:“陛下,你年纪还小,先帝早逝,你应该跟着赵季良先生好好学习治国,你现在不是皇子,而是皇帝,不能再想当初那么肆无忌惮的玩耍了,你要为蜀国和蜀国人民负责啊,要是你觉得玩一下没啥,那你就想想不久前的王衍吧,殷鉴不远。”
此时的孟昶还是一个好少年,而且韩保贞也是他的嫡系,他对一韩保贞也是很信任的,他立马就明白了,醒悟了,不再去打马球了,而选进宫来那些秀女之类的,也全部哪来的回哪去,全部遣散。
而对于韩保贞敢于直言面谏,孟昶也提出了表扬,不久赏赐给他好几斤的金子。
这就显现出孟昶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安乐的富家公子,他和前面的王衍是不一样的,他或许也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前期的确还真是不错。
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个人给他上书,说是以后言台官一定要清正廉洁的人担任。
这一句大而笼统的话,让孟昶很反感。这一句话说实话有点务虚,这令孟昶十分的反感,这正说明孟昶是个务实的人,他看了这句话之后曾经感慨了一句:“为什么没有说具体任用谁呢?”也就是说他想要最终的名单,一些具体而细的东西,而不是大而宽泛的务虚理论。
一开始的时候孟昶还真是想要好好的做个皇帝,毕竟从小打到孟知祥一直再给他灌输做个好领导的概念,他现在也只是在孟知祥的影响下继续下去而已。
虽然这家伙年纪小,但是脑瓜不笨,心肠不软,而且权谋之术也懂一点,要真是好好的励精图治,后蜀未必不能保全。
孟知祥为人比较宽容,特别是到了后来,因为跟随他的都是一些老人,所以孟知祥对待他们都是十分宽容的,这就让这些藩镇个老将们养成了骄纵自大的习惯,就算是在孟知祥的身边没有时候还是不讲礼数,但是孟知祥很清楚这些人就这样,反正又不造反,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所以孟知祥并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是到了孟昶做了皇帝,这些藩镇诸侯更加的嚣张,他们在孟知祥面前就敢乱来,更不用说一个十六岁的小娃娃了。
孟昶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现在刚上台,位置还不稳,对于这些藩镇啥的应该继续忍,不能乱动手,因为他现在要啥没啥,动手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
而且这些藩镇虽然平时凶狠霸,不讲礼数,但是却还没有说要严重到造反的地步,只要不造反,孟昶就没有抓他们的把柄。
在这里面有一个叫做李仁罕的大将,这个人在当时孟知祥时代就曾经被人说是要造反,后来孟知祥不相信,就亲自到李仁罕的家里去,这一下子把李仁罕给感动了,此后李仁罕就老老实实的跟在孟知祥的后面。
但是他的名声在那个时候已经被坏掉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家伙就是不太靠谱,他是想要造反,而赵季良就十分怀疑他,在孟知祥死的那一天晚上,孟知祥就曾经派了王处回到李仁罕的家中去探查情况。
王处回到了李仁罕的家中,发现李仁罕正在做好防御工作,估计是怕被围剿,所以王处回回去之后也没说什么,就说一切正常。
这样赵季良才敢继续安心搞孟昶继位的事情,而等到孟昶继位之后,李仁罕更加不把孟昶放在眼里,他觉得自己在蜀国的地位很高,而且能够管得住自己的人已经死了,现在他在蜀国已经是很强大的存在了,没人敢动他。
所以他骄纵了,开始侵占别人土地,横行霸道,把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人民怨声载道,而此时的李仁罕虽然看不起孟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孟昶点头才行,于是他就给孟昶上书要求“判六军”,这个要求个要求可是真够大的,虽然只有三个字,这要是成功了,基本上蜀国境内的军队都归他调度了,之前王宗佶像王建要求大司马,基本上和这个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李仁罕是什么人?能够总管六军的只能是皇帝的顶尖亲信,但是你李仁罕是吗?你不但不是亲信,而且还是皇帝和大臣们想要干掉的对象,你这样的人谁敢让你总判六军,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所以很多人就找到了孟昶,他们觉得小皇帝没啥决断力,就开始在一边说不能封李仁罕总判六军,不然的话将来这家伙肯定是要造反的。
其实孟昶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已经开始和他的相父赵季良,还有一些亲信们开始商量了,而此时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与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这些人都是孟昶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跟着孟昶的,也算是孟昶的心腹,这些人也是非常不愿意看到李仁罕得势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富贵就在孟昶身上,要是孟昶完蛋了,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跟着完蛋的,但是要是孟昶能够好好的,将来他们这些亲信们全部都能得到想要的富贵,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他们在孟昶的身边也是一直说李仁罕是个大威胁,应该除掉,这一下子就坚定了孟昶的信心,这些老臣们真是太不像话了,实在是应该杀鸡儆猴,让他们老实一下。
于是孟昶下诏让李仁罕入朝,李仁罕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屠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还沉浸在掠夺土地和享受糜烂生活的欢愉中,他觉得在蜀国还有谁能够比自己更厉害?
但是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志得意满的到了皇宫中,还没有说上一句话,孟昶就示意早就埋伏在两边的武士拿下李仁罕,李仁罕虽然是个大将,但是现在年纪毕竟是有点大了,所以根本不是这些武士的对手,不久就被杀死了。
李仁罕死了之后孟昶下诏公布李仁罕的罪行,随后将李仁罕一家全部族灭,这就是政治斗争,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失败了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所有和自己相关人的性命,一直以来政治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外面的藩镇有个叫做李肇的,他进入成都的时候,以为年纪大了,所以就柱上了拐杖,而且他借口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不能跪下给皇帝扣头了,请小皇帝不要见怪,这是赤裸裸的轻视,但是孟昶当时知道自己的确是没啥底气,所以也没有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好好的安慰了他一番,让他好好养病。
但是李肇听说小皇帝竟然干掉了李仁罕,这一下子把他吓得不轻,急忙入朝求见孟昶,这时候把手里那根手杖一丢,跪地地上诚惶诚恐,而且很神奇的是他的病啥的全部都好了,一点毛病没有了。
对此孟昶或许会得意的笑一下,但是对于这样的老臣还是不用了为好,于是不久就下令给李肇一个养老的官,让他回去养老去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提的,这件事展示了孟昶作为一个少年皇帝应有的权谋智慧,当时李仁罕的外甥张业掌管禁军,孟昶诛杀李仁罕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个人造反,于是为了稳住张业,就封张业为宰相,用来麻痹张业,而张业得到了宰相的职位,也不想着为自己的老舅报仇了,老舅死了关他什么事,他现在能够坐上宰相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张业权柄在手,也不想想他的老舅是怎么死的,一点也不汲取经验教训,更加放肆任性,十分嚣张,最终竟然发展成在自己家里开置监狱,而且还贪婪无度,暴敛当地人民,“蜀人大怨”。
而孟昶一直以来,这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孟昶对他十分不满,最终见火候差不多,孟昶就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谋议,一举诛杀了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权臣。当然这是诛杀李仁罕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也归属于表现孟昶胆略和决断的类别,所以在这里一并说了。
孟昶诛杀了李仁罕很像历史上汉桓帝诛杀大将梁冀和康熙诛杀鳌拜,这都是少年天子诛杀掌权辅政大臣,这是非常有气魄的,要是孟昶能够继续好好的把这个皇帝做下去,那么或许孟昶现在在史书中或许是一位英明之主,但是很遗憾,孟昶他就是个半成品,“使用寿命”不足,所以很难从一而终,做一个好皇帝。
诛杀了李仁罕之后,一系列好处就出现了,老臣们对他恭敬了,将士们对他开始有点信服了,而就算是他的相父赵季良也不好意思在手握着全国的大权了,想要放出来一点给孟昶练练手,不能总让皇帝看着啊,赵季良的目的是按照孟知祥的思路继续培养皇帝,但是很遗憾赵季良在这方面没有办法和孟知祥比,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
不久孟知祥拆了赵季良的大权,赵季良只领户部,而盐铁和度支全部交给了别人,这也算是孟昶亲政的开始。(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孟知祥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岁了,他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去了,而且还是急病,史书上记载孟知祥是中风,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是脑溢血而亡。
中午的时候孟知祥还在接见客人,但是突然感觉到不舒服,一阵眩晕,于是就急忙下去休息,而随即传来了他的儿子孟仁赞,也是他一直以来准备的继承人。
孟知祥很早就开始培养孟仁赞了,但是孟仁赞年纪还是太小,能学的东西十分的有限,但是在孟知祥的教导之下,还是打好了一个明君的基础,最起码在品行和素质上还是不错的,要是孟知祥能够继续多活几年,把这些东西彻底融贯在孟仁赞身上,那么孟仁赞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的,最起码守成没问题。
但是很遗憾,孟知祥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培养他的继承人了,这样一个半成品此时就要被他推到前台了。
等到孟仁赞到了孟知祥的寝宫,孟知祥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只是宣布孟仁赞监国,他开始养病,但是这个病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养好的,脑溢血在现在抢救不及时也是必死的,那时候更是绝症。
所以当天晚上,孟知祥就逝去了,享年六十一岁,比他的前一任皇帝王建少活了十一岁。
孟仁赞这个被孟知祥一直努力培养,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半成品,已经被历史逼到了前台,此时他刚刚十六岁。
但是十六岁的他已经不寻常了,最起码就算是在现在他也远远超过了同龄人,这就是那时候皇家继承人培训的厉害之处,虽然他是个半成品。
十四岁多一点的时候,孟仁赞已经是行军司马了,虽然他这个行军司马就是挂个名,但是这也是孟知祥有意为之,而且我史书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孟知祥在打仗的时候会带上孟仁赞,而等到孟知祥称帝之后,孟仁赞就变成了东川节度使。
孟仁赞有一个亲信护卫,是个指挥使,史书上曾经记载他跟着孟忠祥一起冲锋,和孟知祥一起战斗,而这支军队本身并不是作战部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此时孟仁赞也是参与战斗的,但是只是观战罢了并不是亲自参与战斗。孟知祥为了教育儿子真是煞费苦心。
据记载孟仁赞年少老成,天性聪颖,按照现在的说那绝对是天才,文采非常好,而且脑瓜转得快,很聪明,但是此时她看着自己的父亲静静的躺在床上,他也不知道干怎么办,毕竟他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孩。
而且他的出身也不是很厉害,他不像王衍一样,母亲很强势,他的母亲只是孟知祥的一个小妾,而且这个小妾原本还是李存勖的小妾,后来赏给孟知祥的,可以说要不是这个小妾生了一个聪明的好儿子,估计孟知祥根本不会理睬她。
而他的这个母亲能够给予孟仁赞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孟仁赞此时能够靠的上的人主要就一个,那就是他的“相父”赵季良,赵季良和孟知祥情同手足,可以说此时要是没有赵季良等这些终于孟知祥的老臣出来镇住场子,估计孟仁赞的结局和后周柴宗训的结局差不多,呵呵。
在孟知祥死了之后,赵季良迅速封锁消息,而后把另一个宰相王处回叫了回来。
王处回一回来听说皇帝死了,立马就开始哭啊,因为他知道这么短的时间皇帝根本来不及安排后事,而皇帝要是没有万全的安排,那么皇帝的身后事,就有很多的变故了。
但是此时赵季良还是很冷静的,哭了一会。擦干眼泪他对王处回说道:“现在外面诸侯藩镇手握重兵,就等着成都发生变故,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让储君登基。断绝了那些人的念头,不然咱们在这里哭也没有用。”
而赵季良所说的储君,这就没啥争议了,因为此时监国的就是十六岁的孟仁赞,虽然孟知祥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遗言,但是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
于是赵季良和王处回联合起来,筹备孟仁赞称帝的时候,此时就把孟仁赞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孟昶,他就是后蜀主。
在赵季良和王处回还有其他的一些老将的支持下,孟昶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的蜀国皇帝,但是登上了皇位不代表他就有皇帝的权力,每一次新皇帝登基,只要是皇帝年纪小点,那么必然要发生一个争斗,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到底是把国家的权利给这些大臣,还是皇帝收归到自己手里,这都是要斗争的,谁也不想放弃权利。
不过十六岁的孟昶虽然年少老成,但他对于赵季良等人十分信任,对于赵季良等人替他掌权,他暂时也没啥意见,再说赵季良等人并不是将孟昶架空,而且真真正正的帮助孟昶处理政务。
此时的孟昶还是小孩年纪,而且还是孟知祥皇帝培养计划的半成品,所以在一些素质上面不是很过关。
他做了皇帝,他的父亲也死了,没有人管它了,他就开始放纵了,他一直都很喜欢打马球,但是因为他的父亲,他不敢很放纵。除此之外一个少年,对于房中之术,尤其是皇家贵族的少年,对于男女之事更是启蒙的很早,所以少年难免忍受不了诱惑。
当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他自然是不敢,那时候他是他父亲皇帝培养计划中的好学生,但是现在他的父亲不在了,所以咱们就说这家伙是个半成品,呵呵。
没人束缚的日子,就是舒服,他闲了就玩玩马球,然后就选点宫女啥的,充实一下后宫,虽然也有人说孟昶其实不好色,史书上这么记载不过是因为是赵匡胤的影响,因为赵匡胤要抹黑孟昶为他进攻后蜀做辩护,但是这些东西咱们都不考虑,就先只说这一种说法。
不久枢密副使韩保贞,也是孟昶的嫡系,关系非常好,他找了个机会,就对孟昶说道:“陛下,你年纪还小,先帝早逝,你应该跟着赵季良先生好好学习治国,你现在不是皇子,而是皇帝,不能再想当初那么肆无忌惮的玩耍了,你要为蜀国和蜀国人民负责啊,要是你觉得玩一下没啥,那你就想想不久前的王衍吧,殷鉴不远。”
此时的孟昶还是一个好少年,而且韩保贞也是他的嫡系,他对一韩保贞也是很信任的,他立马就明白了,醒悟了,不再去打马球了,而选进宫来那些秀女之类的,也全部哪来的回哪去,全部遣散。
而对于韩保贞敢于直言面谏,孟昶也提出了表扬,不久赏赐给他好几斤的金子。
这就显现出孟昶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安乐的富家公子,他和前面的王衍是不一样的,他或许也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前期的确还真是不错。
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个人给他上书,说是以后言台官一定要清正廉洁的人担任。
这一句大而笼统的话,让孟昶很反感。这一句话说实话有点务虚,这令孟昶十分的反感,这正说明孟昶是个务实的人,他看了这句话之后曾经感慨了一句:“为什么没有说具体任用谁呢?”也就是说他想要最终的名单,一些具体而细的东西,而不是大而宽泛的务虚理论。
一开始的时候孟昶还真是想要好好的做个皇帝,毕竟从小打到孟知祥一直再给他灌输做个好领导的概念,他现在也只是在孟知祥的影响下继续下去而已。
虽然这家伙年纪小,但是脑瓜不笨,心肠不软,而且权谋之术也懂一点,要真是好好的励精图治,后蜀未必不能保全。
孟知祥为人比较宽容,特别是到了后来,因为跟随他的都是一些老人,所以孟知祥对待他们都是十分宽容的,这就让这些藩镇个老将们养成了骄纵自大的习惯,就算是在孟知祥的身边没有时候还是不讲礼数,但是孟知祥很清楚这些人就这样,反正又不造反,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所以孟知祥并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是到了孟昶做了皇帝,这些藩镇诸侯更加的嚣张,他们在孟知祥面前就敢乱来,更不用说一个十六岁的小娃娃了。
孟昶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现在刚上台,位置还不稳,对于这些藩镇啥的应该继续忍,不能乱动手,因为他现在要啥没啥,动手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
而且这些藩镇虽然平时凶狠霸,不讲礼数,但是却还没有说要严重到造反的地步,只要不造反,孟昶就没有抓他们的把柄。
在这里面有一个叫做李仁罕的大将,这个人在当时孟知祥时代就曾经被人说是要造反,后来孟知祥不相信,就亲自到李仁罕的家里去,这一下子把李仁罕给感动了,此后李仁罕就老老实实的跟在孟知祥的后面。
但是他的名声在那个时候已经被坏掉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家伙就是不太靠谱,他是想要造反,而赵季良就十分怀疑他,在孟知祥死的那一天晚上,孟知祥就曾经派了王处回到李仁罕的家中去探查情况。
王处回到了李仁罕的家中,发现李仁罕正在做好防御工作,估计是怕被围剿,所以王处回回去之后也没说什么,就说一切正常。
这样赵季良才敢继续安心搞孟昶继位的事情,而等到孟昶继位之后,李仁罕更加不把孟昶放在眼里,他觉得自己在蜀国的地位很高,而且能够管得住自己的人已经死了,现在他在蜀国已经是很强大的存在了,没人敢动他。
所以他骄纵了,开始侵占别人土地,横行霸道,把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人民怨声载道,而此时的李仁罕虽然看不起孟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孟昶点头才行,于是他就给孟昶上书要求“判六军”,这个要求个要求可是真够大的,虽然只有三个字,这要是成功了,基本上蜀国境内的军队都归他调度了,之前王宗佶像王建要求大司马,基本上和这个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李仁罕是什么人?能够总管六军的只能是皇帝的顶尖亲信,但是你李仁罕是吗?你不但不是亲信,而且还是皇帝和大臣们想要干掉的对象,你这样的人谁敢让你总判六军,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所以很多人就找到了孟昶,他们觉得小皇帝没啥决断力,就开始在一边说不能封李仁罕总判六军,不然的话将来这家伙肯定是要造反的。
其实孟昶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已经开始和他的相父赵季良,还有一些亲信们开始商量了,而此时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与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这些人都是孟昶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跟着孟昶的,也算是孟昶的心腹,这些人也是非常不愿意看到李仁罕得势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富贵就在孟昶身上,要是孟昶完蛋了,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跟着完蛋的,但是要是孟昶能够好好的,将来他们这些亲信们全部都能得到想要的富贵,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他们在孟昶的身边也是一直说李仁罕是个大威胁,应该除掉,这一下子就坚定了孟昶的信心,这些老臣们真是太不像话了,实在是应该杀鸡儆猴,让他们老实一下。
于是孟昶下诏让李仁罕入朝,李仁罕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屠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还沉浸在掠夺土地和享受糜烂生活的欢愉中,他觉得在蜀国还有谁能够比自己更厉害?
但是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志得意满的到了皇宫中,还没有说上一句话,孟昶就示意早就埋伏在两边的武士拿下李仁罕,李仁罕虽然是个大将,但是现在年纪毕竟是有点大了,所以根本不是这些武士的对手,不久就被杀死了。
李仁罕死了之后孟昶下诏公布李仁罕的罪行,随后将李仁罕一家全部族灭,这就是政治斗争,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失败了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所有和自己相关人的性命,一直以来政治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外面的藩镇有个叫做李肇的,他进入成都的时候,以为年纪大了,所以就柱上了拐杖,而且他借口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不能跪下给皇帝扣头了,请小皇帝不要见怪,这是赤裸裸的轻视,但是孟昶当时知道自己的确是没啥底气,所以也没有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好好的安慰了他一番,让他好好养病。
但是李肇听说小皇帝竟然干掉了李仁罕,这一下子把他吓得不轻,急忙入朝求见孟昶,这时候把手里那根手杖一丢,跪地地上诚惶诚恐,而且很神奇的是他的病啥的全部都好了,一点毛病没有了。
对此孟昶或许会得意的笑一下,但是对于这样的老臣还是不用了为好,于是不久就下令给李肇一个养老的官,让他回去养老去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提的,这件事展示了孟昶作为一个少年皇帝应有的权谋智慧,当时李仁罕的外甥张业掌管禁军,孟昶诛杀李仁罕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个人造反,于是为了稳住张业,就封张业为宰相,用来麻痹张业,而张业得到了宰相的职位,也不想着为自己的老舅报仇了,老舅死了关他什么事,他现在能够坐上宰相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张业权柄在手,也不想想他的老舅是怎么死的,一点也不汲取经验教训,更加放肆任性,十分嚣张,最终竟然发展成在自己家里开置监狱,而且还贪婪无度,暴敛当地人民,“蜀人大怨”。
而孟昶一直以来,这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孟昶对他十分不满,最终见火候差不多,孟昶就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谋议,一举诛杀了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权臣。当然这是诛杀李仁罕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也归属于表现孟昶胆略和决断的类别,所以在这里一并说了。
孟昶诛杀了李仁罕很像历史上汉桓帝诛杀大将梁冀和康熙诛杀鳌拜,这都是少年天子诛杀掌权辅政大臣,这是非常有气魄的,要是孟昶能够继续好好的把这个皇帝做下去,那么或许孟昶现在在史书中或许是一位英明之主,但是很遗憾,孟昶他就是个半成品,“使用寿命”不足,所以很难从一而终,做一个好皇帝。
诛杀了李仁罕之后,一系列好处就出现了,老臣们对他恭敬了,将士们对他开始有点信服了,而就算是他的相父赵季良也不好意思在手握着全国的大权了,想要放出来一点给孟昶练练手,不能总让皇帝看着啊,赵季良的目的是按照孟知祥的思路继续培养皇帝,但是很遗憾赵季良在这方面没有办法和孟知祥比,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
不久孟知祥拆了赵季良的大权,赵季良只领户部,而盐铁和度支全部交给了别人,这也算是孟昶亲政的开始。(未完待续)
中午的时候孟知祥还在接见客人,但是突然感觉到不舒服,一阵眩晕,于是就急忙下去休息,而随即传来了他的儿子孟仁赞,也是他一直以来准备的继承人。
孟知祥很早就开始培养孟仁赞了,但是孟仁赞年纪还是太小,能学的东西十分的有限,但是在孟知祥的教导之下,还是打好了一个明君的基础,最起码在品行和素质上还是不错的,要是孟知祥能够继续多活几年,把这些东西彻底融贯在孟仁赞身上,那么孟仁赞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的,最起码守成没问题。
但是很遗憾,孟知祥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培养他的继承人了,这样一个半成品此时就要被他推到前台了。
等到孟仁赞到了孟知祥的寝宫,孟知祥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只是宣布孟仁赞监国,他开始养病,但是这个病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养好的,脑溢血在现在抢救不及时也是必死的,那时候更是绝症。
所以当天晚上,孟知祥就逝去了,享年六十一岁,比他的前一任皇帝王建少活了十一岁。
孟仁赞这个被孟知祥一直努力培养,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半成品,已经被历史逼到了前台,此时他刚刚十六岁。
但是十六岁的他已经不寻常了,最起码就算是在现在他也远远超过了同龄人,这就是那时候皇家继承人培训的厉害之处,虽然他是个半成品。
十四岁多一点的时候,孟仁赞已经是行军司马了,虽然他这个行军司马就是挂个名,但是这也是孟知祥有意为之,而且我史书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孟知祥在打仗的时候会带上孟仁赞,而等到孟知祥称帝之后,孟仁赞就变成了东川节度使。
孟仁赞有一个亲信护卫,是个指挥使,史书上曾经记载他跟着孟忠祥一起冲锋,和孟知祥一起战斗,而这支军队本身并不是作战部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此时孟仁赞也是参与战斗的,但是只是观战罢了并不是亲自参与战斗。孟知祥为了教育儿子真是煞费苦心。
据记载孟仁赞年少老成,天性聪颖,按照现在的说那绝对是天才,文采非常好,而且脑瓜转得快,很聪明,但是此时她看着自己的父亲静静的躺在床上,他也不知道干怎么办,毕竟他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孩。
而且他的出身也不是很厉害,他不像王衍一样,母亲很强势,他的母亲只是孟知祥的一个小妾,而且这个小妾原本还是李存勖的小妾,后来赏给孟知祥的,可以说要不是这个小妾生了一个聪明的好儿子,估计孟知祥根本不会理睬她。
而他的这个母亲能够给予孟仁赞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孟仁赞此时能够靠的上的人主要就一个,那就是他的“相父”赵季良,赵季良和孟知祥情同手足,可以说此时要是没有赵季良等这些终于孟知祥的老臣出来镇住场子,估计孟仁赞的结局和后周柴宗训的结局差不多,呵呵。
在孟知祥死了之后,赵季良迅速封锁消息,而后把另一个宰相王处回叫了回来。
王处回一回来听说皇帝死了,立马就开始哭啊,因为他知道这么短的时间皇帝根本来不及安排后事,而皇帝要是没有万全的安排,那么皇帝的身后事,就有很多的变故了。
但是此时赵季良还是很冷静的,哭了一会。擦干眼泪他对王处回说道:“现在外面诸侯藩镇手握重兵,就等着成都发生变故,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让储君登基。断绝了那些人的念头,不然咱们在这里哭也没有用。”
而赵季良所说的储君,这就没啥争议了,因为此时监国的就是十六岁的孟仁赞,虽然孟知祥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遗言,但是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
于是赵季良和王处回联合起来,筹备孟仁赞称帝的时候,此时就把孟仁赞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孟昶,他就是后蜀主。
在赵季良和王处回还有其他的一些老将的支持下,孟昶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的蜀国皇帝,但是登上了皇位不代表他就有皇帝的权力,每一次新皇帝登基,只要是皇帝年纪小点,那么必然要发生一个争斗,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到底是把国家的权利给这些大臣,还是皇帝收归到自己手里,这都是要斗争的,谁也不想放弃权利。
不过十六岁的孟昶虽然年少老成,但他对于赵季良等人十分信任,对于赵季良等人替他掌权,他暂时也没啥意见,再说赵季良等人并不是将孟昶架空,而且真真正正的帮助孟昶处理政务。
此时的孟昶还是小孩年纪,而且还是孟知祥皇帝培养计划的半成品,所以在一些素质上面不是很过关。
他做了皇帝,他的父亲也死了,没有人管它了,他就开始放纵了,他一直都很喜欢打马球,但是因为他的父亲,他不敢很放纵。除此之外一个少年,对于房中之术,尤其是皇家贵族的少年,对于男女之事更是启蒙的很早,所以少年难免忍受不了诱惑。
当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他自然是不敢,那时候他是他父亲皇帝培养计划中的好学生,但是现在他的父亲不在了,所以咱们就说这家伙是个半成品,呵呵。
没人束缚的日子,就是舒服,他闲了就玩玩马球,然后就选点宫女啥的,充实一下后宫,虽然也有人说孟昶其实不好色,史书上这么记载不过是因为是赵匡胤的影响,因为赵匡胤要抹黑孟昶为他进攻后蜀做辩护,但是这些东西咱们都不考虑,就先只说这一种说法。
不久枢密副使韩保贞,也是孟昶的嫡系,关系非常好,他找了个机会,就对孟昶说道:“陛下,你年纪还小,先帝早逝,你应该跟着赵季良先生好好学习治国,你现在不是皇子,而是皇帝,不能再想当初那么肆无忌惮的玩耍了,你要为蜀国和蜀国人民负责啊,要是你觉得玩一下没啥,那你就想想不久前的王衍吧,殷鉴不远。”
此时的孟昶还是一个好少年,而且韩保贞也是他的嫡系,他对一韩保贞也是很信任的,他立马就明白了,醒悟了,不再去打马球了,而选进宫来那些秀女之类的,也全部哪来的回哪去,全部遣散。
而对于韩保贞敢于直言面谏,孟昶也提出了表扬,不久赏赐给他好几斤的金子。
这就显现出孟昶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安乐的富家公子,他和前面的王衍是不一样的,他或许也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前期的确还真是不错。
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个人给他上书,说是以后言台官一定要清正廉洁的人担任。
这一句大而笼统的话,让孟昶很反感。这一句话说实话有点务虚,这令孟昶十分的反感,这正说明孟昶是个务实的人,他看了这句话之后曾经感慨了一句:“为什么没有说具体任用谁呢?”也就是说他想要最终的名单,一些具体而细的东西,而不是大而宽泛的务虚理论。
一开始的时候孟昶还真是想要好好的做个皇帝,毕竟从小打到孟知祥一直再给他灌输做个好领导的概念,他现在也只是在孟知祥的影响下继续下去而已。
虽然这家伙年纪小,但是脑瓜不笨,心肠不软,而且权谋之术也懂一点,要真是好好的励精图治,后蜀未必不能保全。
孟知祥为人比较宽容,特别是到了后来,因为跟随他的都是一些老人,所以孟知祥对待他们都是十分宽容的,这就让这些藩镇个老将们养成了骄纵自大的习惯,就算是在孟知祥的身边没有时候还是不讲礼数,但是孟知祥很清楚这些人就这样,反正又不造反,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所以孟知祥并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是到了孟昶做了皇帝,这些藩镇诸侯更加的嚣张,他们在孟知祥面前就敢乱来,更不用说一个十六岁的小娃娃了。
孟昶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现在刚上台,位置还不稳,对于这些藩镇啥的应该继续忍,不能乱动手,因为他现在要啥没啥,动手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
而且这些藩镇虽然平时凶狠霸,不讲礼数,但是却还没有说要严重到造反的地步,只要不造反,孟昶就没有抓他们的把柄。
在这里面有一个叫做李仁罕的大将,这个人在当时孟知祥时代就曾经被人说是要造反,后来孟知祥不相信,就亲自到李仁罕的家里去,这一下子把李仁罕给感动了,此后李仁罕就老老实实的跟在孟知祥的后面。
但是他的名声在那个时候已经被坏掉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家伙就是不太靠谱,他是想要造反,而赵季良就十分怀疑他,在孟知祥死的那一天晚上,孟知祥就曾经派了王处回到李仁罕的家中去探查情况。
王处回到了李仁罕的家中,发现李仁罕正在做好防御工作,估计是怕被围剿,所以王处回回去之后也没说什么,就说一切正常。
这样赵季良才敢继续安心搞孟昶继位的事情,而等到孟昶继位之后,李仁罕更加不把孟昶放在眼里,他觉得自己在蜀国的地位很高,而且能够管得住自己的人已经死了,现在他在蜀国已经是很强大的存在了,没人敢动他。
所以他骄纵了,开始侵占别人土地,横行霸道,把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人民怨声载道,而此时的李仁罕虽然看不起孟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孟昶点头才行,于是他就给孟昶上书要求“判六军”,这个要求个要求可是真够大的,虽然只有三个字,这要是成功了,基本上蜀国境内的军队都归他调度了,之前王宗佶像王建要求大司马,基本上和这个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李仁罕是什么人?能够总管六军的只能是皇帝的顶尖亲信,但是你李仁罕是吗?你不但不是亲信,而且还是皇帝和大臣们想要干掉的对象,你这样的人谁敢让你总判六军,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所以很多人就找到了孟昶,他们觉得小皇帝没啥决断力,就开始在一边说不能封李仁罕总判六军,不然的话将来这家伙肯定是要造反的。
其实孟昶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已经开始和他的相父赵季良,还有一些亲信们开始商量了,而此时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与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这些人都是孟昶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跟着孟昶的,也算是孟昶的心腹,这些人也是非常不愿意看到李仁罕得势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富贵就在孟昶身上,要是孟昶完蛋了,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跟着完蛋的,但是要是孟昶能够好好的,将来他们这些亲信们全部都能得到想要的富贵,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他们在孟昶的身边也是一直说李仁罕是个大威胁,应该除掉,这一下子就坚定了孟昶的信心,这些老臣们真是太不像话了,实在是应该杀鸡儆猴,让他们老实一下。
于是孟昶下诏让李仁罕入朝,李仁罕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屠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还沉浸在掠夺土地和享受糜烂生活的欢愉中,他觉得在蜀国还有谁能够比自己更厉害?
但是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志得意满的到了皇宫中,还没有说上一句话,孟昶就示意早就埋伏在两边的武士拿下李仁罕,李仁罕虽然是个大将,但是现在年纪毕竟是有点大了,所以根本不是这些武士的对手,不久就被杀死了。
李仁罕死了之后孟昶下诏公布李仁罕的罪行,随后将李仁罕一家全部族灭,这就是政治斗争,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失败了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所有和自己相关人的性命,一直以来政治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外面的藩镇有个叫做李肇的,他进入成都的时候,以为年纪大了,所以就柱上了拐杖,而且他借口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不能跪下给皇帝扣头了,请小皇帝不要见怪,这是赤裸裸的轻视,但是孟昶当时知道自己的确是没啥底气,所以也没有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好好的安慰了他一番,让他好好养病。
但是李肇听说小皇帝竟然干掉了李仁罕,这一下子把他吓得不轻,急忙入朝求见孟昶,这时候把手里那根手杖一丢,跪地地上诚惶诚恐,而且很神奇的是他的病啥的全部都好了,一点毛病没有了。
对此孟昶或许会得意的笑一下,但是对于这样的老臣还是不用了为好,于是不久就下令给李肇一个养老的官,让他回去养老去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提的,这件事展示了孟昶作为一个少年皇帝应有的权谋智慧,当时李仁罕的外甥张业掌管禁军,孟昶诛杀李仁罕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个人造反,于是为了稳住张业,就封张业为宰相,用来麻痹张业,而张业得到了宰相的职位,也不想着为自己的老舅报仇了,老舅死了关他什么事,他现在能够坐上宰相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张业权柄在手,也不想想他的老舅是怎么死的,一点也不汲取经验教训,更加放肆任性,十分嚣张,最终竟然发展成在自己家里开置监狱,而且还贪婪无度,暴敛当地人民,“蜀人大怨”。
而孟昶一直以来,这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孟昶对他十分不满,最终见火候差不多,孟昶就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谋议,一举诛杀了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权臣。当然这是诛杀李仁罕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也归属于表现孟昶胆略和决断的类别,所以在这里一并说了。
孟昶诛杀了李仁罕很像历史上汉桓帝诛杀大将梁冀和康熙诛杀鳌拜,这都是少年天子诛杀掌权辅政大臣,这是非常有气魄的,要是孟昶能够继续好好的把这个皇帝做下去,那么或许孟昶现在在史书中或许是一位英明之主,但是很遗憾,孟昶他就是个半成品,“使用寿命”不足,所以很难从一而终,做一个好皇帝。
诛杀了李仁罕之后,一系列好处就出现了,老臣们对他恭敬了,将士们对他开始有点信服了,而就算是他的相父赵季良也不好意思在手握着全国的大权了,想要放出来一点给孟昶练练手,不能总让皇帝看着啊,赵季良的目的是按照孟知祥的思路继续培养皇帝,但是很遗憾赵季良在这方面没有办法和孟知祥比,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
不久孟知祥拆了赵季良的大权,赵季良只领户部,而盐铁和度支全部交给了别人,这也算是孟昶亲政的开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