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应
袁绍除了说服宗室,以及洛阳诸侯。还派了信使奔赴各州,寻找盟友、名士为自己鼓吹。天下诸侯,第一个响应的就是扬州刺史陈温。陈温是袁绍老乡,与袁绍等人相友善,虽然诸侯讨董时,他因为扬州诸事羁绊而未能出兵,但后来曹操来募兵,他却是爽快得很。
第二个响应的,就是名将朱儁。朱儁因平黄巾之乱而受封钱塘侯,历任显贵之职,后又于河内太守任上,屡次击败张燕。董卓专政,畏忌朱儁,拜其为太仆,以为自己之副,朱儁素来看不惯董卓,于是拒辞不受,又屡屡上书反对迁都之事。最后不为董卓所喜,于是迁都的时候也没带上他。朱儁怕董卓害他,于是率家兵护了一家老小出奔中牟。这时得闻太后与弘农王俱在,袁绍纠集宗室与诸侯,欲重立弘农王为天子。朱儁素来敬重礼法,认为纲常不能乱,于是瞬时布告天下,同意袁绍此举。
接着响应的,是陶谦。之前陶谦也没兴兵讨董,他来徐州之后,埋头发展,不喜欢瞎掺和。但朱儁和他关系友善,朱儁有书来此,劝他一同上书,同意重立弘农王,陶谦无法,只好同意。
天下诸镇,便只有三家宗室益州刘焉、荆州刘表、幽州刘虞没有发表意见了,不知道是因为避嫌,还是有其他原因。
不过就算如此,袁绍也很满意了。天下诸州,徐、扬、豫、兖、冀都已经公开声明,站在自己这一边。而洛阳都城亦在盟军之手,大势已成矣。重立弘农王,谁人可挡?
就在袁绍志得意满的时候,刘备找上门来了。
刘备找上门来第一句话就单刀直入:“本初,我还是反对现在就重立天子。”
袁绍心想,木已成舟,我把持天下大势,你刘玄德还能奈我何?于是笑道:“玄德,此事并不是你反对,就能够阻止得了的。重立天子,势在必行!”
刘备淡淡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董卓未灭,岂可妄立新主?我与郑师、家岳书信沟通,他们亦持此论。想来荆州刘景升,幽州刘太傅、益州刘君侯等,亦别有想法……”
刘备没说完,袁绍就匆匆打断:“玄德,你真欲坏我大事乎?”语气有点气急败坏了。卢植与郑玄,目前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在士林中却是一呼百应的人物。而刘焉、刘虞、刘表这三人,不但各据一州,且都是大汉宗亲,说话份量十足。且刘表出为荆州刺史,刘虞加大司马、加太傅、进封襄贲侯,可都是董卓下的诏书,有这层关系在,若是他们也听了刘备的表示反对,这废立之事,只怕就真的进行不下去了。袁绍辛辛苦苦筹划到现在,又岂能眼争争看着自己白忙一番?要刘备敢真的如此,他决定就立即率兵与刘备来个鱼死网破。
刘备见袁绍急眼了,知道这威胁有效。于是话风一转,道:“本初,我也不是反对你行废立之事。我之初意本是我等齐心合力,攻破长安,执董卓而问其罪,然后再与天下诸贤商讨天家之事。不意本初如此心急。既然本初一意孤行,而讨董之事无可继。我也不愿留在此地,空耗时日。闻青州黄巾复起,抄掠郡县,残害百姓。我愿出镇青州,扫灭黄巾余孽,以保一方平安,还望本初成全!”
袁绍听完,转怒为喜,心道,你要去青州?行,我巴不得你不在洛阳捣乱。青州那么乱,你就去那和叛贼们折腾吧。新立天子之后,朝堂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那么多空位,要是刘备待在朝堂与自己相争,以他历来之功绩,只怕自己要付出不少才行。既然刘备自请出镇青州,那么,朝堂之上,便是自己一言九鼎了。于是袁绍道:“好!天子登基大典之后,我必上书,表玄德为青州牧。”
刘备拱了拱手,道:“既如此,便有劳本初了。”说完,转身就走。他和袁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自然不会说话不算话。在此期间,他将不会联合旁人阻挠袁绍的大计。而袁绍自然会主动回报。倘或袁绍真的敢说话不算,他也有的是手段来应付。
董卓回了长安,因有关山险阻,又背靠凉州。因此不由大松一口气。又使部下段煨屯华阴,牛辅屯安邑,董越屯黾池,其余诸将校各屯诸县以御诸侯,安排妥当后,自以为万事无忧,于是便开始重新作威作福起来。
先是暗使光禄勋上表拜自己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天子与百官不得不从。又行僭越,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服饰几近天子。其弟奉车都尉董旻,拜左将军,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典兵事。于是宗族内外,并居列位。董氏子孙纵然是垂髫小童,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天子与百官畏董卓残暴,只得忍声吞气,是以董卓所请,无一不从。
董卓又于长安效外筑万岁坞,高厚七丈,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为震慑群臣,又常邀百官于坞中置酒宴饮,淫乐纵恣。宴行至半,则牵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杀之。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其残暴血腥如此。而坐中诸人,观之无不战栗而亡失匕箸,董卓则饮食自若,悠然自得。
董卓又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以充国用。于是更相诬引,冤死者不计其数。董卓竟毫不在意。
董卓在长安,闻刘备孤军攻陷函谷关,不怒反喜,笑道:“自函谷关至长安,其间大军无数,县邑重重,度刘备一人之力,如何能敌我凉州虎狼。其势难继,我关中无忧也。”于是继续沉迷于丝竹酒肉之中。
不久,关东消息传来,袁绍召集诸侯,欲于洛阳重立弘农王为天子。天下诸镇,已有数人响应。董卓闻讯,勃然大怒,掷杯于地,咬牙切齿的道:“袁氏小儿,也敢枉议废立?气死老夫也!”
于是董卓匆匆召集了众臣商议,结果文武百官集体沉默,不出一言。董卓大怒,于是连罢司空种拂、太尉赵谦。拜光禄大夫淳于嘉为司空,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其时王允为司徒,录尚书事。于是董卓便召王允、马日磾、淳于嘉三人过府议事。问及关东之事,三公齐齐伏地,道:“唯太师之命是从!”
董卓怒气填胸,却又发作不得。他再跋扈,也不可能把这三人给杀了。要知道,能任三公职位之人,无一不是名重望隆之辈。再者,他也需要人手理政。否则他也忙不过来。
董卓见百官不配合,三公也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于是第二日上朝,厉声责问天子:“今袁绍于洛阳,欲重立废帝为天子,天子闻之,欲何为耶?”
天子年幼,长期受董卓欺凌,今见董卓须发皆张,一脸狰狞,不由心胆俱颤,弱声道:“皆由太师作主!”
董卓见天子战栗,不复初见之时聪慧,怒哼一声,心道刘氏子其弱如斯,不足立也。却也不想想是自己太过凶恶。
王允看不下去了,董卓欺凌百官他也就忍了,恐吓天子,岂是人臣所为?于是出列奏道:“太师,袁绍狼子野心,妄议国事,其罪重也。我等宜以檄文布告天下,以正天下视听。另我关中兵多将广,粮草丰富,请太师遣一上将率众出长安,以讨袁绍。另袁绍弟袁术无端占据南阳,荆州刺史刘表正厉兵秣马,与袁术争。太师可遣一偏师,出关助刘表以击袁术。若夺南阳,则袁术无处可去,于此,断袁绍一臂助也。”
董卓见王允终于开声,而且所说有理有据,于是董卓怒气渐消。王允见董卓边听边点头,于是插了一句,道:“执金吾士孙瑞有才谋,通兵事。臣保奏其为南阳太守,可使其率偏师出武关,以助刘表。还请太师允之。”
董卓怒气既消,心神恢复清明,听闻王允之言,微笑道:“司徒之言甚为有理,且待吾细细思之。”
董卓回家一想,王允说的都是好办法,要不就这么办?不过董卓疑心极大,且素知王允等人不是自己一路人,于是于家中置酒宴,令诸将前来议事。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了,齐声嚷道:“太师,此计甚妙,还等什么,我等愿为先锋,引大兵出关中,击袁绍、夺洛阳,以酬太师!”
董卓听了,不置可否,见贾诩在一旁一言不发,于是问道:“文和可有想法?”
贾诩见董卓相问,放下酒杯,缓缓道:“以檄文布告天下,可也。出兵击袁绍,此乃下下之策,以偏师出武关,更不可为。”
董卓听了,哦了一声,饶有兴致的偏头看着贾诩道:“愿闻其详。”
贾诩道:“今天子为天下正朔、一国之主,而有逆臣行废立之事,以檄文讨之,得其正也。是以必行之!出兵讨袁,得不偿失也。自关东枉自兴兵,关东诸侯,不从太师之命久矣。讨之何益?以我凉州之力,而敌关东诸侯,太师自度,何时能扫平诸侯?与其陷入争斗,徒耗钱粮甲士,不如保守京兆、凉州。关东诸侯无外敌之忧,必陷入权力之争,曹操逼死王匡、刘表之击袁术,便是如此。太师何不静坐高台,观其内斗。待其内耗剧烈之时,太师自引大军出关中,扫平诸侯,天下指日可定也。”
董卓听了,抚须大笑,道:“文和真吾子房也。”于是令赏绢帛百匹,骏马二匹,美婢四人。
贾诩又道:“士孙瑞素来心向关东诸侯,太师万万不可使其引兵出武关。”
董卓欣然从之。
于是第二日,董卓令王允率百官炮制檄文布告天下,声讨袁绍。又擢士孙瑞为尚书仆射,以佐王允。对于出兵之事,却是不再提及。
...
... ↑返回顶部↑
第二个响应的,就是名将朱儁。朱儁因平黄巾之乱而受封钱塘侯,历任显贵之职,后又于河内太守任上,屡次击败张燕。董卓专政,畏忌朱儁,拜其为太仆,以为自己之副,朱儁素来看不惯董卓,于是拒辞不受,又屡屡上书反对迁都之事。最后不为董卓所喜,于是迁都的时候也没带上他。朱儁怕董卓害他,于是率家兵护了一家老小出奔中牟。这时得闻太后与弘农王俱在,袁绍纠集宗室与诸侯,欲重立弘农王为天子。朱儁素来敬重礼法,认为纲常不能乱,于是瞬时布告天下,同意袁绍此举。
接着响应的,是陶谦。之前陶谦也没兴兵讨董,他来徐州之后,埋头发展,不喜欢瞎掺和。但朱儁和他关系友善,朱儁有书来此,劝他一同上书,同意重立弘农王,陶谦无法,只好同意。
天下诸镇,便只有三家宗室益州刘焉、荆州刘表、幽州刘虞没有发表意见了,不知道是因为避嫌,还是有其他原因。
不过就算如此,袁绍也很满意了。天下诸州,徐、扬、豫、兖、冀都已经公开声明,站在自己这一边。而洛阳都城亦在盟军之手,大势已成矣。重立弘农王,谁人可挡?
就在袁绍志得意满的时候,刘备找上门来了。
刘备找上门来第一句话就单刀直入:“本初,我还是反对现在就重立天子。”
袁绍心想,木已成舟,我把持天下大势,你刘玄德还能奈我何?于是笑道:“玄德,此事并不是你反对,就能够阻止得了的。重立天子,势在必行!”
刘备淡淡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董卓未灭,岂可妄立新主?我与郑师、家岳书信沟通,他们亦持此论。想来荆州刘景升,幽州刘太傅、益州刘君侯等,亦别有想法……”
刘备没说完,袁绍就匆匆打断:“玄德,你真欲坏我大事乎?”语气有点气急败坏了。卢植与郑玄,目前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在士林中却是一呼百应的人物。而刘焉、刘虞、刘表这三人,不但各据一州,且都是大汉宗亲,说话份量十足。且刘表出为荆州刺史,刘虞加大司马、加太傅、进封襄贲侯,可都是董卓下的诏书,有这层关系在,若是他们也听了刘备的表示反对,这废立之事,只怕就真的进行不下去了。袁绍辛辛苦苦筹划到现在,又岂能眼争争看着自己白忙一番?要刘备敢真的如此,他决定就立即率兵与刘备来个鱼死网破。
刘备见袁绍急眼了,知道这威胁有效。于是话风一转,道:“本初,我也不是反对你行废立之事。我之初意本是我等齐心合力,攻破长安,执董卓而问其罪,然后再与天下诸贤商讨天家之事。不意本初如此心急。既然本初一意孤行,而讨董之事无可继。我也不愿留在此地,空耗时日。闻青州黄巾复起,抄掠郡县,残害百姓。我愿出镇青州,扫灭黄巾余孽,以保一方平安,还望本初成全!”
袁绍听完,转怒为喜,心道,你要去青州?行,我巴不得你不在洛阳捣乱。青州那么乱,你就去那和叛贼们折腾吧。新立天子之后,朝堂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那么多空位,要是刘备待在朝堂与自己相争,以他历来之功绩,只怕自己要付出不少才行。既然刘备自请出镇青州,那么,朝堂之上,便是自己一言九鼎了。于是袁绍道:“好!天子登基大典之后,我必上书,表玄德为青州牧。”
刘备拱了拱手,道:“既如此,便有劳本初了。”说完,转身就走。他和袁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自然不会说话不算话。在此期间,他将不会联合旁人阻挠袁绍的大计。而袁绍自然会主动回报。倘或袁绍真的敢说话不算,他也有的是手段来应付。
董卓回了长安,因有关山险阻,又背靠凉州。因此不由大松一口气。又使部下段煨屯华阴,牛辅屯安邑,董越屯黾池,其余诸将校各屯诸县以御诸侯,安排妥当后,自以为万事无忧,于是便开始重新作威作福起来。
先是暗使光禄勋上表拜自己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天子与百官不得不从。又行僭越,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服饰几近天子。其弟奉车都尉董旻,拜左将军,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典兵事。于是宗族内外,并居列位。董氏子孙纵然是垂髫小童,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天子与百官畏董卓残暴,只得忍声吞气,是以董卓所请,无一不从。
董卓又于长安效外筑万岁坞,高厚七丈,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为震慑群臣,又常邀百官于坞中置酒宴饮,淫乐纵恣。宴行至半,则牵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杀之。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其残暴血腥如此。而坐中诸人,观之无不战栗而亡失匕箸,董卓则饮食自若,悠然自得。
董卓又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以充国用。于是更相诬引,冤死者不计其数。董卓竟毫不在意。
董卓在长安,闻刘备孤军攻陷函谷关,不怒反喜,笑道:“自函谷关至长安,其间大军无数,县邑重重,度刘备一人之力,如何能敌我凉州虎狼。其势难继,我关中无忧也。”于是继续沉迷于丝竹酒肉之中。
不久,关东消息传来,袁绍召集诸侯,欲于洛阳重立弘农王为天子。天下诸镇,已有数人响应。董卓闻讯,勃然大怒,掷杯于地,咬牙切齿的道:“袁氏小儿,也敢枉议废立?气死老夫也!”
于是董卓匆匆召集了众臣商议,结果文武百官集体沉默,不出一言。董卓大怒,于是连罢司空种拂、太尉赵谦。拜光禄大夫淳于嘉为司空,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其时王允为司徒,录尚书事。于是董卓便召王允、马日磾、淳于嘉三人过府议事。问及关东之事,三公齐齐伏地,道:“唯太师之命是从!”
董卓怒气填胸,却又发作不得。他再跋扈,也不可能把这三人给杀了。要知道,能任三公职位之人,无一不是名重望隆之辈。再者,他也需要人手理政。否则他也忙不过来。
董卓见百官不配合,三公也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于是第二日上朝,厉声责问天子:“今袁绍于洛阳,欲重立废帝为天子,天子闻之,欲何为耶?”
天子年幼,长期受董卓欺凌,今见董卓须发皆张,一脸狰狞,不由心胆俱颤,弱声道:“皆由太师作主!”
董卓见天子战栗,不复初见之时聪慧,怒哼一声,心道刘氏子其弱如斯,不足立也。却也不想想是自己太过凶恶。
王允看不下去了,董卓欺凌百官他也就忍了,恐吓天子,岂是人臣所为?于是出列奏道:“太师,袁绍狼子野心,妄议国事,其罪重也。我等宜以檄文布告天下,以正天下视听。另我关中兵多将广,粮草丰富,请太师遣一上将率众出长安,以讨袁绍。另袁绍弟袁术无端占据南阳,荆州刺史刘表正厉兵秣马,与袁术争。太师可遣一偏师,出关助刘表以击袁术。若夺南阳,则袁术无处可去,于此,断袁绍一臂助也。”
董卓见王允终于开声,而且所说有理有据,于是董卓怒气渐消。王允见董卓边听边点头,于是插了一句,道:“执金吾士孙瑞有才谋,通兵事。臣保奏其为南阳太守,可使其率偏师出武关,以助刘表。还请太师允之。”
董卓怒气既消,心神恢复清明,听闻王允之言,微笑道:“司徒之言甚为有理,且待吾细细思之。”
董卓回家一想,王允说的都是好办法,要不就这么办?不过董卓疑心极大,且素知王允等人不是自己一路人,于是于家中置酒宴,令诸将前来议事。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了,齐声嚷道:“太师,此计甚妙,还等什么,我等愿为先锋,引大兵出关中,击袁绍、夺洛阳,以酬太师!”
董卓听了,不置可否,见贾诩在一旁一言不发,于是问道:“文和可有想法?”
贾诩见董卓相问,放下酒杯,缓缓道:“以檄文布告天下,可也。出兵击袁绍,此乃下下之策,以偏师出武关,更不可为。”
董卓听了,哦了一声,饶有兴致的偏头看着贾诩道:“愿闻其详。”
贾诩道:“今天子为天下正朔、一国之主,而有逆臣行废立之事,以檄文讨之,得其正也。是以必行之!出兵讨袁,得不偿失也。自关东枉自兴兵,关东诸侯,不从太师之命久矣。讨之何益?以我凉州之力,而敌关东诸侯,太师自度,何时能扫平诸侯?与其陷入争斗,徒耗钱粮甲士,不如保守京兆、凉州。关东诸侯无外敌之忧,必陷入权力之争,曹操逼死王匡、刘表之击袁术,便是如此。太师何不静坐高台,观其内斗。待其内耗剧烈之时,太师自引大军出关中,扫平诸侯,天下指日可定也。”
董卓听了,抚须大笑,道:“文和真吾子房也。”于是令赏绢帛百匹,骏马二匹,美婢四人。
贾诩又道:“士孙瑞素来心向关东诸侯,太师万万不可使其引兵出武关。”
董卓欣然从之。
于是第二日,董卓令王允率百官炮制檄文布告天下,声讨袁绍。又擢士孙瑞为尚书仆射,以佐王允。对于出兵之事,却是不再提及。
...
... ↑返回顶部↑
袁绍除了说服宗室,以及洛阳诸侯。还派了信使奔赴各州,寻找盟友、名士为自己鼓吹。天下诸侯,第一个响应的就是扬州刺史陈温。陈温是袁绍老乡,与袁绍等人相友善,虽然诸侯讨董时,他因为扬州诸事羁绊而未能出兵,但后来曹操来募兵,他却是爽快得很。
第二个响应的,就是名将朱儁。朱儁因平黄巾之乱而受封钱塘侯,历任显贵之职,后又于河内太守任上,屡次击败张燕。董卓专政,畏忌朱儁,拜其为太仆,以为自己之副,朱儁素来看不惯董卓,于是拒辞不受,又屡屡上书反对迁都之事。最后不为董卓所喜,于是迁都的时候也没带上他。朱儁怕董卓害他,于是率家兵护了一家老小出奔中牟。这时得闻太后与弘农王俱在,袁绍纠集宗室与诸侯,欲重立弘农王为天子。朱儁素来敬重礼法,认为纲常不能乱,于是瞬时布告天下,同意袁绍此举。
接着响应的,是陶谦。之前陶谦也没兴兵讨董,他来徐州之后,埋头发展,不喜欢瞎掺和。但朱儁和他关系友善,朱儁有书来此,劝他一同上书,同意重立弘农王,陶谦无法,只好同意。
天下诸镇,便只有三家宗室益州刘焉、荆州刘表、幽州刘虞没有发表意见了,不知道是因为避嫌,还是有其他原因。
不过就算如此,袁绍也很满意了。天下诸州,徐、扬、豫、兖、冀都已经公开声明,站在自己这一边。而洛阳都城亦在盟军之手,大势已成矣。重立弘农王,谁人可挡?
就在袁绍志得意满的时候,刘备找上门来了。
刘备找上门来第一句话就单刀直入:“本初,我还是反对现在就重立天子。”
袁绍心想,木已成舟,我把持天下大势,你刘玄德还能奈我何?于是笑道:“玄德,此事并不是你反对,就能够阻止得了的。重立天子,势在必行!”
刘备淡淡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董卓未灭,岂可妄立新主?我与郑师、家岳书信沟通,他们亦持此论。想来荆州刘景升,幽州刘太傅、益州刘君侯等,亦别有想法……”
刘备没说完,袁绍就匆匆打断:“玄德,你真欲坏我大事乎?”语气有点气急败坏了。卢植与郑玄,目前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在士林中却是一呼百应的人物。而刘焉、刘虞、刘表这三人,不但各据一州,且都是大汉宗亲,说话份量十足。且刘表出为荆州刺史,刘虞加大司马、加太傅、进封襄贲侯,可都是董卓下的诏书,有这层关系在,若是他们也听了刘备的表示反对,这废立之事,只怕就真的进行不下去了。袁绍辛辛苦苦筹划到现在,又岂能眼争争看着自己白忙一番?要刘备敢真的如此,他决定就立即率兵与刘备来个鱼死网破。
刘备见袁绍急眼了,知道这威胁有效。于是话风一转,道:“本初,我也不是反对你行废立之事。我之初意本是我等齐心合力,攻破长安,执董卓而问其罪,然后再与天下诸贤商讨天家之事。不意本初如此心急。既然本初一意孤行,而讨董之事无可继。我也不愿留在此地,空耗时日。闻青州黄巾复起,抄掠郡县,残害百姓。我愿出镇青州,扫灭黄巾余孽,以保一方平安,还望本初成全!”
袁绍听完,转怒为喜,心道,你要去青州?行,我巴不得你不在洛阳捣乱。青州那么乱,你就去那和叛贼们折腾吧。新立天子之后,朝堂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那么多空位,要是刘备待在朝堂与自己相争,以他历来之功绩,只怕自己要付出不少才行。既然刘备自请出镇青州,那么,朝堂之上,便是自己一言九鼎了。于是袁绍道:“好!天子登基大典之后,我必上书,表玄德为青州牧。”
刘备拱了拱手,道:“既如此,便有劳本初了。”说完,转身就走。他和袁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自然不会说话不算话。在此期间,他将不会联合旁人阻挠袁绍的大计。而袁绍自然会主动回报。倘或袁绍真的敢说话不算,他也有的是手段来应付。
董卓回了长安,因有关山险阻,又背靠凉州。因此不由大松一口气。又使部下段煨屯华阴,牛辅屯安邑,董越屯黾池,其余诸将校各屯诸县以御诸侯,安排妥当后,自以为万事无忧,于是便开始重新作威作福起来。
先是暗使光禄勋上表拜自己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天子与百官不得不从。又行僭越,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服饰几近天子。其弟奉车都尉董旻,拜左将军,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典兵事。于是宗族内外,并居列位。董氏子孙纵然是垂髫小童,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天子与百官畏董卓残暴,只得忍声吞气,是以董卓所请,无一不从。
董卓又于长安效外筑万岁坞,高厚七丈,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为震慑群臣,又常邀百官于坞中置酒宴饮,淫乐纵恣。宴行至半,则牵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杀之。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其残暴血腥如此。而坐中诸人,观之无不战栗而亡失匕箸,董卓则饮食自若,悠然自得。
董卓又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以充国用。于是更相诬引,冤死者不计其数。董卓竟毫不在意。
董卓在长安,闻刘备孤军攻陷函谷关,不怒反喜,笑道:“自函谷关至长安,其间大军无数,县邑重重,度刘备一人之力,如何能敌我凉州虎狼。其势难继,我关中无忧也。”于是继续沉迷于丝竹酒肉之中。
不久,关东消息传来,袁绍召集诸侯,欲于洛阳重立弘农王为天子。天下诸镇,已有数人响应。董卓闻讯,勃然大怒,掷杯于地,咬牙切齿的道:“袁氏小儿,也敢枉议废立?气死老夫也!”
于是董卓匆匆召集了众臣商议,结果文武百官集体沉默,不出一言。董卓大怒,于是连罢司空种拂、太尉赵谦。拜光禄大夫淳于嘉为司空,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其时王允为司徒,录尚书事。于是董卓便召王允、马日磾、淳于嘉三人过府议事。问及关东之事,三公齐齐伏地,道:“唯太师之命是从!”
董卓怒气填胸,却又发作不得。他再跋扈,也不可能把这三人给杀了。要知道,能任三公职位之人,无一不是名重望隆之辈。再者,他也需要人手理政。否则他也忙不过来。
董卓见百官不配合,三公也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于是第二日上朝,厉声责问天子:“今袁绍于洛阳,欲重立废帝为天子,天子闻之,欲何为耶?”
天子年幼,长期受董卓欺凌,今见董卓须发皆张,一脸狰狞,不由心胆俱颤,弱声道:“皆由太师作主!”
董卓见天子战栗,不复初见之时聪慧,怒哼一声,心道刘氏子其弱如斯,不足立也。却也不想想是自己太过凶恶。
王允看不下去了,董卓欺凌百官他也就忍了,恐吓天子,岂是人臣所为?于是出列奏道:“太师,袁绍狼子野心,妄议国事,其罪重也。我等宜以檄文布告天下,以正天下视听。另我关中兵多将广,粮草丰富,请太师遣一上将率众出长安,以讨袁绍。另袁绍弟袁术无端占据南阳,荆州刺史刘表正厉兵秣马,与袁术争。太师可遣一偏师,出关助刘表以击袁术。若夺南阳,则袁术无处可去,于此,断袁绍一臂助也。”
董卓见王允终于开声,而且所说有理有据,于是董卓怒气渐消。王允见董卓边听边点头,于是插了一句,道:“执金吾士孙瑞有才谋,通兵事。臣保奏其为南阳太守,可使其率偏师出武关,以助刘表。还请太师允之。”
董卓怒气既消,心神恢复清明,听闻王允之言,微笑道:“司徒之言甚为有理,且待吾细细思之。”
董卓回家一想,王允说的都是好办法,要不就这么办?不过董卓疑心极大,且素知王允等人不是自己一路人,于是于家中置酒宴,令诸将前来议事。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了,齐声嚷道:“太师,此计甚妙,还等什么,我等愿为先锋,引大兵出关中,击袁绍、夺洛阳,以酬太师!”
董卓听了,不置可否,见贾诩在一旁一言不发,于是问道:“文和可有想法?”
贾诩见董卓相问,放下酒杯,缓缓道:“以檄文布告天下,可也。出兵击袁绍,此乃下下之策,以偏师出武关,更不可为。”
董卓听了,哦了一声,饶有兴致的偏头看着贾诩道:“愿闻其详。”
贾诩道:“今天子为天下正朔、一国之主,而有逆臣行废立之事,以檄文讨之,得其正也。是以必行之!出兵讨袁,得不偿失也。自关东枉自兴兵,关东诸侯,不从太师之命久矣。讨之何益?以我凉州之力,而敌关东诸侯,太师自度,何时能扫平诸侯?与其陷入争斗,徒耗钱粮甲士,不如保守京兆、凉州。关东诸侯无外敌之忧,必陷入权力之争,曹操逼死王匡、刘表之击袁术,便是如此。太师何不静坐高台,观其内斗。待其内耗剧烈之时,太师自引大军出关中,扫平诸侯,天下指日可定也。”
董卓听了,抚须大笑,道:“文和真吾子房也。”于是令赏绢帛百匹,骏马二匹,美婢四人。
贾诩又道:“士孙瑞素来心向关东诸侯,太师万万不可使其引兵出武关。”
董卓欣然从之。
于是第二日,董卓令王允率百官炮制檄文布告天下,声讨袁绍。又擢士孙瑞为尚书仆射,以佐王允。对于出兵之事,却是不再提及。
...
...
第二个响应的,就是名将朱儁。朱儁因平黄巾之乱而受封钱塘侯,历任显贵之职,后又于河内太守任上,屡次击败张燕。董卓专政,畏忌朱儁,拜其为太仆,以为自己之副,朱儁素来看不惯董卓,于是拒辞不受,又屡屡上书反对迁都之事。最后不为董卓所喜,于是迁都的时候也没带上他。朱儁怕董卓害他,于是率家兵护了一家老小出奔中牟。这时得闻太后与弘农王俱在,袁绍纠集宗室与诸侯,欲重立弘农王为天子。朱儁素来敬重礼法,认为纲常不能乱,于是瞬时布告天下,同意袁绍此举。
接着响应的,是陶谦。之前陶谦也没兴兵讨董,他来徐州之后,埋头发展,不喜欢瞎掺和。但朱儁和他关系友善,朱儁有书来此,劝他一同上书,同意重立弘农王,陶谦无法,只好同意。
天下诸镇,便只有三家宗室益州刘焉、荆州刘表、幽州刘虞没有发表意见了,不知道是因为避嫌,还是有其他原因。
不过就算如此,袁绍也很满意了。天下诸州,徐、扬、豫、兖、冀都已经公开声明,站在自己这一边。而洛阳都城亦在盟军之手,大势已成矣。重立弘农王,谁人可挡?
就在袁绍志得意满的时候,刘备找上门来了。
刘备找上门来第一句话就单刀直入:“本初,我还是反对现在就重立天子。”
袁绍心想,木已成舟,我把持天下大势,你刘玄德还能奈我何?于是笑道:“玄德,此事并不是你反对,就能够阻止得了的。重立天子,势在必行!”
刘备淡淡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董卓未灭,岂可妄立新主?我与郑师、家岳书信沟通,他们亦持此论。想来荆州刘景升,幽州刘太傅、益州刘君侯等,亦别有想法……”
刘备没说完,袁绍就匆匆打断:“玄德,你真欲坏我大事乎?”语气有点气急败坏了。卢植与郑玄,目前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在士林中却是一呼百应的人物。而刘焉、刘虞、刘表这三人,不但各据一州,且都是大汉宗亲,说话份量十足。且刘表出为荆州刺史,刘虞加大司马、加太傅、进封襄贲侯,可都是董卓下的诏书,有这层关系在,若是他们也听了刘备的表示反对,这废立之事,只怕就真的进行不下去了。袁绍辛辛苦苦筹划到现在,又岂能眼争争看着自己白忙一番?要刘备敢真的如此,他决定就立即率兵与刘备来个鱼死网破。
刘备见袁绍急眼了,知道这威胁有效。于是话风一转,道:“本初,我也不是反对你行废立之事。我之初意本是我等齐心合力,攻破长安,执董卓而问其罪,然后再与天下诸贤商讨天家之事。不意本初如此心急。既然本初一意孤行,而讨董之事无可继。我也不愿留在此地,空耗时日。闻青州黄巾复起,抄掠郡县,残害百姓。我愿出镇青州,扫灭黄巾余孽,以保一方平安,还望本初成全!”
袁绍听完,转怒为喜,心道,你要去青州?行,我巴不得你不在洛阳捣乱。青州那么乱,你就去那和叛贼们折腾吧。新立天子之后,朝堂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那么多空位,要是刘备待在朝堂与自己相争,以他历来之功绩,只怕自己要付出不少才行。既然刘备自请出镇青州,那么,朝堂之上,便是自己一言九鼎了。于是袁绍道:“好!天子登基大典之后,我必上书,表玄德为青州牧。”
刘备拱了拱手,道:“既如此,便有劳本初了。”说完,转身就走。他和袁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自然不会说话不算话。在此期间,他将不会联合旁人阻挠袁绍的大计。而袁绍自然会主动回报。倘或袁绍真的敢说话不算,他也有的是手段来应付。
董卓回了长安,因有关山险阻,又背靠凉州。因此不由大松一口气。又使部下段煨屯华阴,牛辅屯安邑,董越屯黾池,其余诸将校各屯诸县以御诸侯,安排妥当后,自以为万事无忧,于是便开始重新作威作福起来。
先是暗使光禄勋上表拜自己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天子与百官不得不从。又行僭越,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服饰几近天子。其弟奉车都尉董旻,拜左将军,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典兵事。于是宗族内外,并居列位。董氏子孙纵然是垂髫小童,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天子与百官畏董卓残暴,只得忍声吞气,是以董卓所请,无一不从。
董卓又于长安效外筑万岁坞,高厚七丈,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为震慑群臣,又常邀百官于坞中置酒宴饮,淫乐纵恣。宴行至半,则牵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杀之。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其残暴血腥如此。而坐中诸人,观之无不战栗而亡失匕箸,董卓则饮食自若,悠然自得。
董卓又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以充国用。于是更相诬引,冤死者不计其数。董卓竟毫不在意。
董卓在长安,闻刘备孤军攻陷函谷关,不怒反喜,笑道:“自函谷关至长安,其间大军无数,县邑重重,度刘备一人之力,如何能敌我凉州虎狼。其势难继,我关中无忧也。”于是继续沉迷于丝竹酒肉之中。
不久,关东消息传来,袁绍召集诸侯,欲于洛阳重立弘农王为天子。天下诸镇,已有数人响应。董卓闻讯,勃然大怒,掷杯于地,咬牙切齿的道:“袁氏小儿,也敢枉议废立?气死老夫也!”
于是董卓匆匆召集了众臣商议,结果文武百官集体沉默,不出一言。董卓大怒,于是连罢司空种拂、太尉赵谦。拜光禄大夫淳于嘉为司空,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其时王允为司徒,录尚书事。于是董卓便召王允、马日磾、淳于嘉三人过府议事。问及关东之事,三公齐齐伏地,道:“唯太师之命是从!”
董卓怒气填胸,却又发作不得。他再跋扈,也不可能把这三人给杀了。要知道,能任三公职位之人,无一不是名重望隆之辈。再者,他也需要人手理政。否则他也忙不过来。
董卓见百官不配合,三公也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于是第二日上朝,厉声责问天子:“今袁绍于洛阳,欲重立废帝为天子,天子闻之,欲何为耶?”
天子年幼,长期受董卓欺凌,今见董卓须发皆张,一脸狰狞,不由心胆俱颤,弱声道:“皆由太师作主!”
董卓见天子战栗,不复初见之时聪慧,怒哼一声,心道刘氏子其弱如斯,不足立也。却也不想想是自己太过凶恶。
王允看不下去了,董卓欺凌百官他也就忍了,恐吓天子,岂是人臣所为?于是出列奏道:“太师,袁绍狼子野心,妄议国事,其罪重也。我等宜以檄文布告天下,以正天下视听。另我关中兵多将广,粮草丰富,请太师遣一上将率众出长安,以讨袁绍。另袁绍弟袁术无端占据南阳,荆州刺史刘表正厉兵秣马,与袁术争。太师可遣一偏师,出关助刘表以击袁术。若夺南阳,则袁术无处可去,于此,断袁绍一臂助也。”
董卓见王允终于开声,而且所说有理有据,于是董卓怒气渐消。王允见董卓边听边点头,于是插了一句,道:“执金吾士孙瑞有才谋,通兵事。臣保奏其为南阳太守,可使其率偏师出武关,以助刘表。还请太师允之。”
董卓怒气既消,心神恢复清明,听闻王允之言,微笑道:“司徒之言甚为有理,且待吾细细思之。”
董卓回家一想,王允说的都是好办法,要不就这么办?不过董卓疑心极大,且素知王允等人不是自己一路人,于是于家中置酒宴,令诸将前来议事。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了,齐声嚷道:“太师,此计甚妙,还等什么,我等愿为先锋,引大兵出关中,击袁绍、夺洛阳,以酬太师!”
董卓听了,不置可否,见贾诩在一旁一言不发,于是问道:“文和可有想法?”
贾诩见董卓相问,放下酒杯,缓缓道:“以檄文布告天下,可也。出兵击袁绍,此乃下下之策,以偏师出武关,更不可为。”
董卓听了,哦了一声,饶有兴致的偏头看着贾诩道:“愿闻其详。”
贾诩道:“今天子为天下正朔、一国之主,而有逆臣行废立之事,以檄文讨之,得其正也。是以必行之!出兵讨袁,得不偿失也。自关东枉自兴兵,关东诸侯,不从太师之命久矣。讨之何益?以我凉州之力,而敌关东诸侯,太师自度,何时能扫平诸侯?与其陷入争斗,徒耗钱粮甲士,不如保守京兆、凉州。关东诸侯无外敌之忧,必陷入权力之争,曹操逼死王匡、刘表之击袁术,便是如此。太师何不静坐高台,观其内斗。待其内耗剧烈之时,太师自引大军出关中,扫平诸侯,天下指日可定也。”
董卓听了,抚须大笑,道:“文和真吾子房也。”于是令赏绢帛百匹,骏马二匹,美婢四人。
贾诩又道:“士孙瑞素来心向关东诸侯,太师万万不可使其引兵出武关。”
董卓欣然从之。
于是第二日,董卓令王允率百官炮制檄文布告天下,声讨袁绍。又擢士孙瑞为尚书仆射,以佐王允。对于出兵之事,却是不再提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