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阅读_第 1752 章
青州第一大族,便会成为容棱的足下之臣,可谁能想到,比巫族更大的把柄,会这么直接的送到容棱面前。
仅凭巫族的问题,可能还不足以让老爷子抛下颜面,亲自下跪,以求庇护,但算上这两封信,老人家就没有选择了。
这两封信,不光是付鸿达的。
其中一封是有人寄给付鸿达的,另一封,应当是付鸿达从付鸿晤那里“拿”来的。
落款没有名字,只留下一个印章。
那印章但凡是大族子弟,没有一个不认识的,那是皇后的凤印,通常仅用于深宫之中使用。
但这两封信,却是两封政令状。
一封,是一年前皇后给付鸿晤的,信中所言,要求青州布政司开城救灾,将重州因水患而家破人亡的难民接入青州,再以山道,送往同州安顿,其如下还有要求,要求救助难民数,不得低于五万,且精壮需得主占六成以上。
另一封信,则是两个月前,皇宫给付鸿达的,同样是一封救援信,要求付鸿达配合青州各衙,将安州因山泥坍塌而饱受摧害的灾民,以同样的方法,救入同州,救助人数不得低于三万,且这回要求,精壮需占八成以上。
赈灾救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之事,且不说这种政令,皇后她一介女流,有没有权利颁发,就算她没有,毕竟是善事,说出来也是美谈一桩。可偏偏,信上标注了救援人数,精壮人数。
这两条要求,可就耐人寻味了。
柳蔚记得,中国历史上,也有此类事件,其中就拿五胡十六国时期来说。
五胡十六国期,中原四分五裂,汉人、胡人,乱作一团,将中原之地,搅得是民不聊生。
在那时候,中原的统治者乃司马氏,司马氏有十几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八王之乱,便是八位王爷各分中原一角,日日都寻思着将朝堂之上那有名无实的帝王取而代之。
当然,八王互斗,那八个人必然都得有兵,可国家战乱,百姓衣不果腹,这种情况下,正常征兵显然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呢?就充兵吧,充兵其意,便是将百姓chā进兵营队列,原本只有三万的正兵,在混杂了七万精壮百姓后,突然就变成了十万大军。
因为大多数是百姓,这些士兵可谓没有丁点战斗经验,但没关系,死了就拿人命去填,打仗本就是拿命去打的,百姓的命不是命,那是蝼蚁。
一些因兵祸而颠沛流离的流民,甚至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一顿家人可以果腹的干粮,运气好的打完一场仗没死,还能升,那便能多吃些干粮,还能让家里人都吃饱穿暖。
乱世没有人xing,有的只是各凭本事的头破血流。
皇后这两封信,点名要精壮流民,还是运往同州,这打的不也是天灾的便宜?
将这些颠沛流离的难民收留,并入自己的私营,这些人可就成了她来日的精兵重兵。
不用通过州府衙门利用正常途径征兵,很好的确保了她身份暴露的危险。
这些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流浪者,都没有户籍资料了,说难听点,死了都没人知晓,将他们偷偷屯起来,又有谁能知晓?
付鸿晤是青州布政司,布政司管的就是一州的民政、田赋、户籍。
青州又是京都的门户,皇后将此事jiāo给付鸿晤来做,简直再适合不过。
但前提是,付鸿晤既会答应替其屯兵,那必然也说明,他与皇后早有勾结,狼狈为jiān。
助一国之后私屯重兵,这无论是朝野还是律法,都不能容忍,一旦揭露,直接就是个满门抄斩。
第1131章 从上到下,换上容棱的亲信
付鸿晤恐怕是真的不要命了,竟然从那么早开始,就将付家的兴衰存亡弃之不顾。
而付鸿达更了不得,一介庶子,竟避开付鸿晤,搭上了皇后。
第二封信的落款日期是两个月前,但两个月前,应当正是付鸿达与巫族建立关系的时候。
付鸿晤先与皇后关系良好,又转投巫族。
付鸿达尾随行至,刚与皇后拉上关系,也立刻就勾搭了巫族。
这两兄弟,倒 ↑返回顶部↑
仅凭巫族的问题,可能还不足以让老爷子抛下颜面,亲自下跪,以求庇护,但算上这两封信,老人家就没有选择了。
这两封信,不光是付鸿达的。
其中一封是有人寄给付鸿达的,另一封,应当是付鸿达从付鸿晤那里“拿”来的。
落款没有名字,只留下一个印章。
那印章但凡是大族子弟,没有一个不认识的,那是皇后的凤印,通常仅用于深宫之中使用。
但这两封信,却是两封政令状。
一封,是一年前皇后给付鸿晤的,信中所言,要求青州布政司开城救灾,将重州因水患而家破人亡的难民接入青州,再以山道,送往同州安顿,其如下还有要求,要求救助难民数,不得低于五万,且精壮需得主占六成以上。
另一封信,则是两个月前,皇宫给付鸿达的,同样是一封救援信,要求付鸿达配合青州各衙,将安州因山泥坍塌而饱受摧害的灾民,以同样的方法,救入同州,救助人数不得低于三万,且这回要求,精壮需占八成以上。
赈灾救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之事,且不说这种政令,皇后她一介女流,有没有权利颁发,就算她没有,毕竟是善事,说出来也是美谈一桩。可偏偏,信上标注了救援人数,精壮人数。
这两条要求,可就耐人寻味了。
柳蔚记得,中国历史上,也有此类事件,其中就拿五胡十六国时期来说。
五胡十六国期,中原四分五裂,汉人、胡人,乱作一团,将中原之地,搅得是民不聊生。
在那时候,中原的统治者乃司马氏,司马氏有十几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八王之乱,便是八位王爷各分中原一角,日日都寻思着将朝堂之上那有名无实的帝王取而代之。
当然,八王互斗,那八个人必然都得有兵,可国家战乱,百姓衣不果腹,这种情况下,正常征兵显然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呢?就充兵吧,充兵其意,便是将百姓chā进兵营队列,原本只有三万的正兵,在混杂了七万精壮百姓后,突然就变成了十万大军。
因为大多数是百姓,这些士兵可谓没有丁点战斗经验,但没关系,死了就拿人命去填,打仗本就是拿命去打的,百姓的命不是命,那是蝼蚁。
一些因兵祸而颠沛流离的流民,甚至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一顿家人可以果腹的干粮,运气好的打完一场仗没死,还能升,那便能多吃些干粮,还能让家里人都吃饱穿暖。
乱世没有人xing,有的只是各凭本事的头破血流。
皇后这两封信,点名要精壮流民,还是运往同州,这打的不也是天灾的便宜?
将这些颠沛流离的难民收留,并入自己的私营,这些人可就成了她来日的精兵重兵。
不用通过州府衙门利用正常途径征兵,很好的确保了她身份暴露的危险。
这些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流浪者,都没有户籍资料了,说难听点,死了都没人知晓,将他们偷偷屯起来,又有谁能知晓?
付鸿晤是青州布政司,布政司管的就是一州的民政、田赋、户籍。
青州又是京都的门户,皇后将此事jiāo给付鸿晤来做,简直再适合不过。
但前提是,付鸿晤既会答应替其屯兵,那必然也说明,他与皇后早有勾结,狼狈为jiān。
助一国之后私屯重兵,这无论是朝野还是律法,都不能容忍,一旦揭露,直接就是个满门抄斩。
第1131章 从上到下,换上容棱的亲信
付鸿晤恐怕是真的不要命了,竟然从那么早开始,就将付家的兴衰存亡弃之不顾。
而付鸿达更了不得,一介庶子,竟避开付鸿晤,搭上了皇后。
第二封信的落款日期是两个月前,但两个月前,应当正是付鸿达与巫族建立关系的时候。
付鸿晤先与皇后关系良好,又转投巫族。
付鸿达尾随行至,刚与皇后拉上关系,也立刻就勾搭了巫族。
这两兄弟,倒 ↑返回顶部↑
青州第一大族,便会成为容棱的足下之臣,可谁能想到,比巫族更大的把柄,会这么直接的送到容棱面前。
仅凭巫族的问题,可能还不足以让老爷子抛下颜面,亲自下跪,以求庇护,但算上这两封信,老人家就没有选择了。
这两封信,不光是付鸿达的。
其中一封是有人寄给付鸿达的,另一封,应当是付鸿达从付鸿晤那里“拿”来的。
落款没有名字,只留下一个印章。
那印章但凡是大族子弟,没有一个不认识的,那是皇后的凤印,通常仅用于深宫之中使用。
但这两封信,却是两封政令状。
一封,是一年前皇后给付鸿晤的,信中所言,要求青州布政司开城救灾,将重州因水患而家破人亡的难民接入青州,再以山道,送往同州安顿,其如下还有要求,要求救助难民数,不得低于五万,且精壮需得主占六成以上。
另一封信,则是两个月前,皇宫给付鸿达的,同样是一封救援信,要求付鸿达配合青州各衙,将安州因山泥坍塌而饱受摧害的灾民,以同样的方法,救入同州,救助人数不得低于三万,且这回要求,精壮需占八成以上。
赈灾救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之事,且不说这种政令,皇后她一介女流,有没有权利颁发,就算她没有,毕竟是善事,说出来也是美谈一桩。可偏偏,信上标注了救援人数,精壮人数。
这两条要求,可就耐人寻味了。
柳蔚记得,中国历史上,也有此类事件,其中就拿五胡十六国时期来说。
五胡十六国期,中原四分五裂,汉人、胡人,乱作一团,将中原之地,搅得是民不聊生。
在那时候,中原的统治者乃司马氏,司马氏有十几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八王之乱,便是八位王爷各分中原一角,日日都寻思着将朝堂之上那有名无实的帝王取而代之。
当然,八王互斗,那八个人必然都得有兵,可国家战乱,百姓衣不果腹,这种情况下,正常征兵显然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呢?就充兵吧,充兵其意,便是将百姓chā进兵营队列,原本只有三万的正兵,在混杂了七万精壮百姓后,突然就变成了十万大军。
因为大多数是百姓,这些士兵可谓没有丁点战斗经验,但没关系,死了就拿人命去填,打仗本就是拿命去打的,百姓的命不是命,那是蝼蚁。
一些因兵祸而颠沛流离的流民,甚至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一顿家人可以果腹的干粮,运气好的打完一场仗没死,还能升,那便能多吃些干粮,还能让家里人都吃饱穿暖。
乱世没有人xing,有的只是各凭本事的头破血流。
皇后这两封信,点名要精壮流民,还是运往同州,这打的不也是天灾的便宜?
将这些颠沛流离的难民收留,并入自己的私营,这些人可就成了她来日的精兵重兵。
不用通过州府衙门利用正常途径征兵,很好的确保了她身份暴露的危险。
这些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流浪者,都没有户籍资料了,说难听点,死了都没人知晓,将他们偷偷屯起来,又有谁能知晓?
付鸿晤是青州布政司,布政司管的就是一州的民政、田赋、户籍。
青州又是京都的门户,皇后将此事jiāo给付鸿晤来做,简直再适合不过。
但前提是,付鸿晤既会答应替其屯兵,那必然也说明,他与皇后早有勾结,狼狈为jiān。
助一国之后私屯重兵,这无论是朝野还是律法,都不能容忍,一旦揭露,直接就是个满门抄斩。
第1131章 从上到下,换上容棱的亲信
付鸿晤恐怕是真的不要命了,竟然从那么早开始,就将付家的兴衰存亡弃之不顾。
而付鸿达更了不得,一介庶子,竟避开付鸿晤,搭上了皇后。
第二封信的落款日期是两个月前,但两个月前,应当正是付鸿达与巫族建立关系的时候。
付鸿晤先与皇后关系良好,又转投巫族。
付鸿达尾随行至,刚与皇后拉上关系,也立刻就勾搭了巫族。
这两兄弟,倒
仅凭巫族的问题,可能还不足以让老爷子抛下颜面,亲自下跪,以求庇护,但算上这两封信,老人家就没有选择了。
这两封信,不光是付鸿达的。
其中一封是有人寄给付鸿达的,另一封,应当是付鸿达从付鸿晤那里“拿”来的。
落款没有名字,只留下一个印章。
那印章但凡是大族子弟,没有一个不认识的,那是皇后的凤印,通常仅用于深宫之中使用。
但这两封信,却是两封政令状。
一封,是一年前皇后给付鸿晤的,信中所言,要求青州布政司开城救灾,将重州因水患而家破人亡的难民接入青州,再以山道,送往同州安顿,其如下还有要求,要求救助难民数,不得低于五万,且精壮需得主占六成以上。
另一封信,则是两个月前,皇宫给付鸿达的,同样是一封救援信,要求付鸿达配合青州各衙,将安州因山泥坍塌而饱受摧害的灾民,以同样的方法,救入同州,救助人数不得低于三万,且这回要求,精壮需占八成以上。
赈灾救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之事,且不说这种政令,皇后她一介女流,有没有权利颁发,就算她没有,毕竟是善事,说出来也是美谈一桩。可偏偏,信上标注了救援人数,精壮人数。
这两条要求,可就耐人寻味了。
柳蔚记得,中国历史上,也有此类事件,其中就拿五胡十六国时期来说。
五胡十六国期,中原四分五裂,汉人、胡人,乱作一团,将中原之地,搅得是民不聊生。
在那时候,中原的统治者乃司马氏,司马氏有十几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八王之乱,便是八位王爷各分中原一角,日日都寻思着将朝堂之上那有名无实的帝王取而代之。
当然,八王互斗,那八个人必然都得有兵,可国家战乱,百姓衣不果腹,这种情况下,正常征兵显然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呢?就充兵吧,充兵其意,便是将百姓chā进兵营队列,原本只有三万的正兵,在混杂了七万精壮百姓后,突然就变成了十万大军。
因为大多数是百姓,这些士兵可谓没有丁点战斗经验,但没关系,死了就拿人命去填,打仗本就是拿命去打的,百姓的命不是命,那是蝼蚁。
一些因兵祸而颠沛流离的流民,甚至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一顿家人可以果腹的干粮,运气好的打完一场仗没死,还能升,那便能多吃些干粮,还能让家里人都吃饱穿暖。
乱世没有人xing,有的只是各凭本事的头破血流。
皇后这两封信,点名要精壮流民,还是运往同州,这打的不也是天灾的便宜?
将这些颠沛流离的难民收留,并入自己的私营,这些人可就成了她来日的精兵重兵。
不用通过州府衙门利用正常途径征兵,很好的确保了她身份暴露的危险。
这些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流浪者,都没有户籍资料了,说难听点,死了都没人知晓,将他们偷偷屯起来,又有谁能知晓?
付鸿晤是青州布政司,布政司管的就是一州的民政、田赋、户籍。
青州又是京都的门户,皇后将此事jiāo给付鸿晤来做,简直再适合不过。
但前提是,付鸿晤既会答应替其屯兵,那必然也说明,他与皇后早有勾结,狼狈为jiān。
助一国之后私屯重兵,这无论是朝野还是律法,都不能容忍,一旦揭露,直接就是个满门抄斩。
第1131章 从上到下,换上容棱的亲信
付鸿晤恐怕是真的不要命了,竟然从那么早开始,就将付家的兴衰存亡弃之不顾。
而付鸿达更了不得,一介庶子,竟避开付鸿晤,搭上了皇后。
第二封信的落款日期是两个月前,但两个月前,应当正是付鸿达与巫族建立关系的时候。
付鸿晤先与皇后关系良好,又转投巫族。
付鸿达尾随行至,刚与皇后拉上关系,也立刻就勾搭了巫族。
这两兄弟,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