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碗面馆
粉黛巷名字听起来风情万种,但实际上就是老城区的一条又窄又脏的旧巷子。
据说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曾是烟花街,所以才得着这样一个名字,后来日寇侵略,粉黛巷里大小馆子里的人都一哄而散,这里便日渐衰败下去,成了贩夫走卒的容身之所。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又成了市民们以物易物的“鬼市”。
因为房子老,交通不便,房租还便宜,所以后来这里仍然一直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场所,也是城中心治安最差的地方之一。
第一个报案丢锅的人,就是粉黛巷里“大碗”面馆的老板。
大碗面馆在巷子里赫赫有名,不是因为味道好,而是因为便宜实惠。
他们家的招牌上写着三种面——茄子肉丁面、虾米炝锅面和番茄鸡蛋面,但实际上只卖一种面,面的名字就叫“老板来碗面”。
每到中午,一些三和大神般的零工仔就会走进面馆,他们一般都喊一声“老板来碗面”,随后老板就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面条里两根青菜是标配,至于其他卤料,有的时候是飘着的几个茄丁,有的时候是捞出来的两片西红柿或者炝锅的白菜叶,如果能在面里找到肉丝,那吃饭的人估计一整天都有好运。
但大碗面馆仍然天天门庭若市,因为它分量实惠,而且价格从八年前就没涨过,一律五块钱一碗。所以打工的、小贩们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这里吃面。
面馆只有八个座位,所以大部分人都或蹲或站在巷子里,抱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呼噜呼噜吃完后,自己把碗放到洗碗盆里,然后便各奔东西。
面馆老板姓牛,面馆的地面儿就是牛老板的房子。
牛老板每天早上起来去市场买菜,上午收拾店面,把面卤和材料备好,点火煮汤,十点半营业,晚上十二点关门,生意一直火爆得很。
牛老板有一口煮面的大锅,这口锅据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锅是生铁锅,据说煮出来的面条特别筋道。
每次夜里打烊后,牛老板就把锅刷好擦净,再加热烧干,最后抹上一层薄薄的油,这样做锅就不会生锈。
但一个月前的某天早上,当牛老板来到面馆时,发现门口的锁已经被撬了。
面馆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一般来说,牛老板会在抽屉里留下一些零钱,预备着第二天找零用。
他赶紧进门拉开抽屉,发现零钱一分没少,桌椅板凳也没有被动过。
他走进厨房,这才发现那口祖传的大铁锅被硬生生从灶台上撬下来偷走了。
牛老板大怒,那口锅是牛家祖传的宝贝,他顿时火冒三丈,把门一锁就跑去警察局报了警。
按理说一口铁锅值不了多少钱,但是牛老板认为这口锅“有历史,算文物”,其价值远超那些普通的铁锅。于是林瑛便让施鲢调查一下这宗案子,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其实这个偷锅贼已经不只是第一次作案了。
无论是城区里的卤肉店、工地上的伙房、还是厂子里的食堂,最近这半个月已经6续被偷了七八口锅了,但这些地方都觉得一口锅不值得小题大做,有的还以为自己得罪了人或者被恶作剧,所以都没有报警。
这件事搞得警方十分尴尬,说是连环偷窃案吧,但窃贼一没有伤人,二没有偷价值很高的物品;说是小案件吧,可盗贼偷窃的频率却十分之高,毕竟也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
因此,最后刑警队开会商量之后,决定让施鲢作为专员来负责这个奇怪连环案,而且还特意通过各个派出所通知街道,尤其是那些有大铁锅的地方做好防盗准备。
风声一时紧张起来,好多街道都贴出了防贼防盗的警告。
谁知道“背锅侠”却毫不在意,继续自己的偷锅生涯,而且这个人神出鬼没,从来没被目击或者被监控拍到过。
我和沈喻那次在人吉屋巷子里的追击,还是第一次有人看到他的真面目。
施鲢对沈喻选择背锅侠案感到十分激动,他两个月以来一直为这宗案子烦恼不已,现在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把整理出来的卷宗都交给了沈喻。沈喻看完一遍直皱眉摇头,她于是申请把我拉了过来,让我也把卷宗翻阅一遍。
“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了你连扫描的工夫都省了。”她如此说。
我于是只好在档案室里翻看卷宗,施鲢帮沈喻找了一张魏阳市的大幅地图,沈喻拿过地图认真地看着。
“这个案子应该不难吧?”我问,“偷了这么多锅,总会留下不少线索吧?”
“你错了,这件案子非常之难。案子不合逻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细节都不合逻辑。”沈喻边说边在地图上做着标记,“而且他作案手法看似笨拙,但其实十分高明,犯了这么多起案子,但其实根本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偷锅这件事情本来就费力不讨好,况且他要真的像我们目睹的那次似的,背着那么大一口锅在街上晃悠,怎么会这么久都没人发现呢?”
“也对,背着一口锅,实在是够显眼的——你在干什么?”
“我在分析他下一个偷锅的地方在哪里。”沈喻说。
“但是我想的是,他偷锅干什么。”我说。
沈喻好像没听到我的话,因为她在地图上已经把背锅侠的行窃地点用马克笔标注了出来。
我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背锅侠并不是随机选择偷窃地点的,因为沈喻标起来的那些点分布虽然不算均匀,但是看起来十分熟悉。
到目前为止,背锅侠已经6续犯下了八起案件,其中七起案件都已经知道了失主的身份。但第八起案件里的铁锅,也就是我追贼时捡到的那口,还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一直没人报案。
“七起偷锅都没被人发现,为什么就最后一次被人发现,而且还是被我们俩发现呢?”我忽然想到这一点,纳闷地说。
“说明别人认为这是没什么意义的案子,所以上天注定轮到我来破呗。”沈喻说。
我记得,她当时很难得的回过头冲我笑了笑。是的,我本来不想在这里敲下这些字立下什么fg,但她确实对我笑了,那笑容不同她以往带着许多骄傲和自信的笑容,而是显得那么平静柔和。
无论如何,人吉巷丢锅的主人还是要查出来的,所以我自然要请施鲢帮忙。
施鲢这家伙虽然是个鼻涕精,但交给他办什么事儿都还麻利得很。他马上给人吉巷的辖区派出所打了电话,让找街道居委会到处走访一下,打听下还有没有谁家丢了锅。
社区片儿警的工作效率高,但居委会大妈的效率似乎更胜一筹。才过了半天施鲢就收到了反馈,人吉巷的住家租户都没有丢过锅,不光没丢过锅,他们都甚至没有用过这么大的一口锅。
“那么大的锅,是部队用来熬杀猪菜的吧?”
“就是,我们家才几口人,那口锅做的饭能给整条巷子的人吃了!”
居委会大妈打电话,绘声绘色地把走访的回馈跟施鲢讲了一下,然后这家伙又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了我们。
“人吉巷周遭的社区反正没有丢锅的人家,是不是附近其他社区的?”我问沈喻道。
“不可能,”她飞快地做结论道,“你看周围都是人员密集的社区,而且咱们吃饭的时间不早不晚。从他以往偷锅的情况来看,都是选择夜深人静的时间动手,他更没必要从另一个地方行窃之后,然后还在人来人往的时候背着一口大锅窜到人吉巷来——除非,他有特殊的目的。”
“什么目的?”
沈喻还没有回答,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返回顶部↑
据说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曾是烟花街,所以才得着这样一个名字,后来日寇侵略,粉黛巷里大小馆子里的人都一哄而散,这里便日渐衰败下去,成了贩夫走卒的容身之所。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又成了市民们以物易物的“鬼市”。
因为房子老,交通不便,房租还便宜,所以后来这里仍然一直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场所,也是城中心治安最差的地方之一。
第一个报案丢锅的人,就是粉黛巷里“大碗”面馆的老板。
大碗面馆在巷子里赫赫有名,不是因为味道好,而是因为便宜实惠。
他们家的招牌上写着三种面——茄子肉丁面、虾米炝锅面和番茄鸡蛋面,但实际上只卖一种面,面的名字就叫“老板来碗面”。
每到中午,一些三和大神般的零工仔就会走进面馆,他们一般都喊一声“老板来碗面”,随后老板就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面条里两根青菜是标配,至于其他卤料,有的时候是飘着的几个茄丁,有的时候是捞出来的两片西红柿或者炝锅的白菜叶,如果能在面里找到肉丝,那吃饭的人估计一整天都有好运。
但大碗面馆仍然天天门庭若市,因为它分量实惠,而且价格从八年前就没涨过,一律五块钱一碗。所以打工的、小贩们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这里吃面。
面馆只有八个座位,所以大部分人都或蹲或站在巷子里,抱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呼噜呼噜吃完后,自己把碗放到洗碗盆里,然后便各奔东西。
面馆老板姓牛,面馆的地面儿就是牛老板的房子。
牛老板每天早上起来去市场买菜,上午收拾店面,把面卤和材料备好,点火煮汤,十点半营业,晚上十二点关门,生意一直火爆得很。
牛老板有一口煮面的大锅,这口锅据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锅是生铁锅,据说煮出来的面条特别筋道。
每次夜里打烊后,牛老板就把锅刷好擦净,再加热烧干,最后抹上一层薄薄的油,这样做锅就不会生锈。
但一个月前的某天早上,当牛老板来到面馆时,发现门口的锁已经被撬了。
面馆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一般来说,牛老板会在抽屉里留下一些零钱,预备着第二天找零用。
他赶紧进门拉开抽屉,发现零钱一分没少,桌椅板凳也没有被动过。
他走进厨房,这才发现那口祖传的大铁锅被硬生生从灶台上撬下来偷走了。
牛老板大怒,那口锅是牛家祖传的宝贝,他顿时火冒三丈,把门一锁就跑去警察局报了警。
按理说一口铁锅值不了多少钱,但是牛老板认为这口锅“有历史,算文物”,其价值远超那些普通的铁锅。于是林瑛便让施鲢调查一下这宗案子,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其实这个偷锅贼已经不只是第一次作案了。
无论是城区里的卤肉店、工地上的伙房、还是厂子里的食堂,最近这半个月已经6续被偷了七八口锅了,但这些地方都觉得一口锅不值得小题大做,有的还以为自己得罪了人或者被恶作剧,所以都没有报警。
这件事搞得警方十分尴尬,说是连环偷窃案吧,但窃贼一没有伤人,二没有偷价值很高的物品;说是小案件吧,可盗贼偷窃的频率却十分之高,毕竟也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
因此,最后刑警队开会商量之后,决定让施鲢作为专员来负责这个奇怪连环案,而且还特意通过各个派出所通知街道,尤其是那些有大铁锅的地方做好防盗准备。
风声一时紧张起来,好多街道都贴出了防贼防盗的警告。
谁知道“背锅侠”却毫不在意,继续自己的偷锅生涯,而且这个人神出鬼没,从来没被目击或者被监控拍到过。
我和沈喻那次在人吉屋巷子里的追击,还是第一次有人看到他的真面目。
施鲢对沈喻选择背锅侠案感到十分激动,他两个月以来一直为这宗案子烦恼不已,现在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把整理出来的卷宗都交给了沈喻。沈喻看完一遍直皱眉摇头,她于是申请把我拉了过来,让我也把卷宗翻阅一遍。
“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了你连扫描的工夫都省了。”她如此说。
我于是只好在档案室里翻看卷宗,施鲢帮沈喻找了一张魏阳市的大幅地图,沈喻拿过地图认真地看着。
“这个案子应该不难吧?”我问,“偷了这么多锅,总会留下不少线索吧?”
“你错了,这件案子非常之难。案子不合逻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细节都不合逻辑。”沈喻边说边在地图上做着标记,“而且他作案手法看似笨拙,但其实十分高明,犯了这么多起案子,但其实根本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偷锅这件事情本来就费力不讨好,况且他要真的像我们目睹的那次似的,背着那么大一口锅在街上晃悠,怎么会这么久都没人发现呢?”
“也对,背着一口锅,实在是够显眼的——你在干什么?”
“我在分析他下一个偷锅的地方在哪里。”沈喻说。
“但是我想的是,他偷锅干什么。”我说。
沈喻好像没听到我的话,因为她在地图上已经把背锅侠的行窃地点用马克笔标注了出来。
我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背锅侠并不是随机选择偷窃地点的,因为沈喻标起来的那些点分布虽然不算均匀,但是看起来十分熟悉。
到目前为止,背锅侠已经6续犯下了八起案件,其中七起案件都已经知道了失主的身份。但第八起案件里的铁锅,也就是我追贼时捡到的那口,还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一直没人报案。
“七起偷锅都没被人发现,为什么就最后一次被人发现,而且还是被我们俩发现呢?”我忽然想到这一点,纳闷地说。
“说明别人认为这是没什么意义的案子,所以上天注定轮到我来破呗。”沈喻说。
我记得,她当时很难得的回过头冲我笑了笑。是的,我本来不想在这里敲下这些字立下什么fg,但她确实对我笑了,那笑容不同她以往带着许多骄傲和自信的笑容,而是显得那么平静柔和。
无论如何,人吉巷丢锅的主人还是要查出来的,所以我自然要请施鲢帮忙。
施鲢这家伙虽然是个鼻涕精,但交给他办什么事儿都还麻利得很。他马上给人吉巷的辖区派出所打了电话,让找街道居委会到处走访一下,打听下还有没有谁家丢了锅。
社区片儿警的工作效率高,但居委会大妈的效率似乎更胜一筹。才过了半天施鲢就收到了反馈,人吉巷的住家租户都没有丢过锅,不光没丢过锅,他们都甚至没有用过这么大的一口锅。
“那么大的锅,是部队用来熬杀猪菜的吧?”
“就是,我们家才几口人,那口锅做的饭能给整条巷子的人吃了!”
居委会大妈打电话,绘声绘色地把走访的回馈跟施鲢讲了一下,然后这家伙又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了我们。
“人吉巷周遭的社区反正没有丢锅的人家,是不是附近其他社区的?”我问沈喻道。
“不可能,”她飞快地做结论道,“你看周围都是人员密集的社区,而且咱们吃饭的时间不早不晚。从他以往偷锅的情况来看,都是选择夜深人静的时间动手,他更没必要从另一个地方行窃之后,然后还在人来人往的时候背着一口大锅窜到人吉巷来——除非,他有特殊的目的。”
“什么目的?”
沈喻还没有回答,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返回顶部↑
粉黛巷名字听起来风情万种,但实际上就是老城区的一条又窄又脏的旧巷子。
据说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曾是烟花街,所以才得着这样一个名字,后来日寇侵略,粉黛巷里大小馆子里的人都一哄而散,这里便日渐衰败下去,成了贩夫走卒的容身之所。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又成了市民们以物易物的“鬼市”。
因为房子老,交通不便,房租还便宜,所以后来这里仍然一直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场所,也是城中心治安最差的地方之一。
第一个报案丢锅的人,就是粉黛巷里“大碗”面馆的老板。
大碗面馆在巷子里赫赫有名,不是因为味道好,而是因为便宜实惠。
他们家的招牌上写着三种面——茄子肉丁面、虾米炝锅面和番茄鸡蛋面,但实际上只卖一种面,面的名字就叫“老板来碗面”。
每到中午,一些三和大神般的零工仔就会走进面馆,他们一般都喊一声“老板来碗面”,随后老板就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面条里两根青菜是标配,至于其他卤料,有的时候是飘着的几个茄丁,有的时候是捞出来的两片西红柿或者炝锅的白菜叶,如果能在面里找到肉丝,那吃饭的人估计一整天都有好运。
但大碗面馆仍然天天门庭若市,因为它分量实惠,而且价格从八年前就没涨过,一律五块钱一碗。所以打工的、小贩们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这里吃面。
面馆只有八个座位,所以大部分人都或蹲或站在巷子里,抱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呼噜呼噜吃完后,自己把碗放到洗碗盆里,然后便各奔东西。
面馆老板姓牛,面馆的地面儿就是牛老板的房子。
牛老板每天早上起来去市场买菜,上午收拾店面,把面卤和材料备好,点火煮汤,十点半营业,晚上十二点关门,生意一直火爆得很。
牛老板有一口煮面的大锅,这口锅据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锅是生铁锅,据说煮出来的面条特别筋道。
每次夜里打烊后,牛老板就把锅刷好擦净,再加热烧干,最后抹上一层薄薄的油,这样做锅就不会生锈。
但一个月前的某天早上,当牛老板来到面馆时,发现门口的锁已经被撬了。
面馆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一般来说,牛老板会在抽屉里留下一些零钱,预备着第二天找零用。
他赶紧进门拉开抽屉,发现零钱一分没少,桌椅板凳也没有被动过。
他走进厨房,这才发现那口祖传的大铁锅被硬生生从灶台上撬下来偷走了。
牛老板大怒,那口锅是牛家祖传的宝贝,他顿时火冒三丈,把门一锁就跑去警察局报了警。
按理说一口铁锅值不了多少钱,但是牛老板认为这口锅“有历史,算文物”,其价值远超那些普通的铁锅。于是林瑛便让施鲢调查一下这宗案子,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其实这个偷锅贼已经不只是第一次作案了。
无论是城区里的卤肉店、工地上的伙房、还是厂子里的食堂,最近这半个月已经6续被偷了七八口锅了,但这些地方都觉得一口锅不值得小题大做,有的还以为自己得罪了人或者被恶作剧,所以都没有报警。
这件事搞得警方十分尴尬,说是连环偷窃案吧,但窃贼一没有伤人,二没有偷价值很高的物品;说是小案件吧,可盗贼偷窃的频率却十分之高,毕竟也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
因此,最后刑警队开会商量之后,决定让施鲢作为专员来负责这个奇怪连环案,而且还特意通过各个派出所通知街道,尤其是那些有大铁锅的地方做好防盗准备。
风声一时紧张起来,好多街道都贴出了防贼防盗的警告。
谁知道“背锅侠”却毫不在意,继续自己的偷锅生涯,而且这个人神出鬼没,从来没被目击或者被监控拍到过。
我和沈喻那次在人吉屋巷子里的追击,还是第一次有人看到他的真面目。
施鲢对沈喻选择背锅侠案感到十分激动,他两个月以来一直为这宗案子烦恼不已,现在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把整理出来的卷宗都交给了沈喻。沈喻看完一遍直皱眉摇头,她于是申请把我拉了过来,让我也把卷宗翻阅一遍。
“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了你连扫描的工夫都省了。”她如此说。
我于是只好在档案室里翻看卷宗,施鲢帮沈喻找了一张魏阳市的大幅地图,沈喻拿过地图认真地看着。
“这个案子应该不难吧?”我问,“偷了这么多锅,总会留下不少线索吧?”
“你错了,这件案子非常之难。案子不合逻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细节都不合逻辑。”沈喻边说边在地图上做着标记,“而且他作案手法看似笨拙,但其实十分高明,犯了这么多起案子,但其实根本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偷锅这件事情本来就费力不讨好,况且他要真的像我们目睹的那次似的,背着那么大一口锅在街上晃悠,怎么会这么久都没人发现呢?”
“也对,背着一口锅,实在是够显眼的——你在干什么?”
“我在分析他下一个偷锅的地方在哪里。”沈喻说。
“但是我想的是,他偷锅干什么。”我说。
沈喻好像没听到我的话,因为她在地图上已经把背锅侠的行窃地点用马克笔标注了出来。
我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背锅侠并不是随机选择偷窃地点的,因为沈喻标起来的那些点分布虽然不算均匀,但是看起来十分熟悉。
到目前为止,背锅侠已经6续犯下了八起案件,其中七起案件都已经知道了失主的身份。但第八起案件里的铁锅,也就是我追贼时捡到的那口,还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一直没人报案。
“七起偷锅都没被人发现,为什么就最后一次被人发现,而且还是被我们俩发现呢?”我忽然想到这一点,纳闷地说。
“说明别人认为这是没什么意义的案子,所以上天注定轮到我来破呗。”沈喻说。
我记得,她当时很难得的回过头冲我笑了笑。是的,我本来不想在这里敲下这些字立下什么fg,但她确实对我笑了,那笑容不同她以往带着许多骄傲和自信的笑容,而是显得那么平静柔和。
无论如何,人吉巷丢锅的主人还是要查出来的,所以我自然要请施鲢帮忙。
施鲢这家伙虽然是个鼻涕精,但交给他办什么事儿都还麻利得很。他马上给人吉巷的辖区派出所打了电话,让找街道居委会到处走访一下,打听下还有没有谁家丢了锅。
社区片儿警的工作效率高,但居委会大妈的效率似乎更胜一筹。才过了半天施鲢就收到了反馈,人吉巷的住家租户都没有丢过锅,不光没丢过锅,他们都甚至没有用过这么大的一口锅。
“那么大的锅,是部队用来熬杀猪菜的吧?”
“就是,我们家才几口人,那口锅做的饭能给整条巷子的人吃了!”
居委会大妈打电话,绘声绘色地把走访的回馈跟施鲢讲了一下,然后这家伙又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了我们。
“人吉巷周遭的社区反正没有丢锅的人家,是不是附近其他社区的?”我问沈喻道。
“不可能,”她飞快地做结论道,“你看周围都是人员密集的社区,而且咱们吃饭的时间不早不晚。从他以往偷锅的情况来看,都是选择夜深人静的时间动手,他更没必要从另一个地方行窃之后,然后还在人来人往的时候背着一口大锅窜到人吉巷来——除非,他有特殊的目的。”
“什么目的?”
沈喻还没有回答,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据说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曾是烟花街,所以才得着这样一个名字,后来日寇侵略,粉黛巷里大小馆子里的人都一哄而散,这里便日渐衰败下去,成了贩夫走卒的容身之所。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又成了市民们以物易物的“鬼市”。
因为房子老,交通不便,房租还便宜,所以后来这里仍然一直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场所,也是城中心治安最差的地方之一。
第一个报案丢锅的人,就是粉黛巷里“大碗”面馆的老板。
大碗面馆在巷子里赫赫有名,不是因为味道好,而是因为便宜实惠。
他们家的招牌上写着三种面——茄子肉丁面、虾米炝锅面和番茄鸡蛋面,但实际上只卖一种面,面的名字就叫“老板来碗面”。
每到中午,一些三和大神般的零工仔就会走进面馆,他们一般都喊一声“老板来碗面”,随后老板就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面条里两根青菜是标配,至于其他卤料,有的时候是飘着的几个茄丁,有的时候是捞出来的两片西红柿或者炝锅的白菜叶,如果能在面里找到肉丝,那吃饭的人估计一整天都有好运。
但大碗面馆仍然天天门庭若市,因为它分量实惠,而且价格从八年前就没涨过,一律五块钱一碗。所以打工的、小贩们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这里吃面。
面馆只有八个座位,所以大部分人都或蹲或站在巷子里,抱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呼噜呼噜吃完后,自己把碗放到洗碗盆里,然后便各奔东西。
面馆老板姓牛,面馆的地面儿就是牛老板的房子。
牛老板每天早上起来去市场买菜,上午收拾店面,把面卤和材料备好,点火煮汤,十点半营业,晚上十二点关门,生意一直火爆得很。
牛老板有一口煮面的大锅,这口锅据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锅是生铁锅,据说煮出来的面条特别筋道。
每次夜里打烊后,牛老板就把锅刷好擦净,再加热烧干,最后抹上一层薄薄的油,这样做锅就不会生锈。
但一个月前的某天早上,当牛老板来到面馆时,发现门口的锁已经被撬了。
面馆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一般来说,牛老板会在抽屉里留下一些零钱,预备着第二天找零用。
他赶紧进门拉开抽屉,发现零钱一分没少,桌椅板凳也没有被动过。
他走进厨房,这才发现那口祖传的大铁锅被硬生生从灶台上撬下来偷走了。
牛老板大怒,那口锅是牛家祖传的宝贝,他顿时火冒三丈,把门一锁就跑去警察局报了警。
按理说一口铁锅值不了多少钱,但是牛老板认为这口锅“有历史,算文物”,其价值远超那些普通的铁锅。于是林瑛便让施鲢调查一下这宗案子,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其实这个偷锅贼已经不只是第一次作案了。
无论是城区里的卤肉店、工地上的伙房、还是厂子里的食堂,最近这半个月已经6续被偷了七八口锅了,但这些地方都觉得一口锅不值得小题大做,有的还以为自己得罪了人或者被恶作剧,所以都没有报警。
这件事搞得警方十分尴尬,说是连环偷窃案吧,但窃贼一没有伤人,二没有偷价值很高的物品;说是小案件吧,可盗贼偷窃的频率却十分之高,毕竟也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
因此,最后刑警队开会商量之后,决定让施鲢作为专员来负责这个奇怪连环案,而且还特意通过各个派出所通知街道,尤其是那些有大铁锅的地方做好防盗准备。
风声一时紧张起来,好多街道都贴出了防贼防盗的警告。
谁知道“背锅侠”却毫不在意,继续自己的偷锅生涯,而且这个人神出鬼没,从来没被目击或者被监控拍到过。
我和沈喻那次在人吉屋巷子里的追击,还是第一次有人看到他的真面目。
施鲢对沈喻选择背锅侠案感到十分激动,他两个月以来一直为这宗案子烦恼不已,现在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把整理出来的卷宗都交给了沈喻。沈喻看完一遍直皱眉摇头,她于是申请把我拉了过来,让我也把卷宗翻阅一遍。
“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了你连扫描的工夫都省了。”她如此说。
我于是只好在档案室里翻看卷宗,施鲢帮沈喻找了一张魏阳市的大幅地图,沈喻拿过地图认真地看着。
“这个案子应该不难吧?”我问,“偷了这么多锅,总会留下不少线索吧?”
“你错了,这件案子非常之难。案子不合逻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细节都不合逻辑。”沈喻边说边在地图上做着标记,“而且他作案手法看似笨拙,但其实十分高明,犯了这么多起案子,但其实根本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偷锅这件事情本来就费力不讨好,况且他要真的像我们目睹的那次似的,背着那么大一口锅在街上晃悠,怎么会这么久都没人发现呢?”
“也对,背着一口锅,实在是够显眼的——你在干什么?”
“我在分析他下一个偷锅的地方在哪里。”沈喻说。
“但是我想的是,他偷锅干什么。”我说。
沈喻好像没听到我的话,因为她在地图上已经把背锅侠的行窃地点用马克笔标注了出来。
我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背锅侠并不是随机选择偷窃地点的,因为沈喻标起来的那些点分布虽然不算均匀,但是看起来十分熟悉。
到目前为止,背锅侠已经6续犯下了八起案件,其中七起案件都已经知道了失主的身份。但第八起案件里的铁锅,也就是我追贼时捡到的那口,还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一直没人报案。
“七起偷锅都没被人发现,为什么就最后一次被人发现,而且还是被我们俩发现呢?”我忽然想到这一点,纳闷地说。
“说明别人认为这是没什么意义的案子,所以上天注定轮到我来破呗。”沈喻说。
我记得,她当时很难得的回过头冲我笑了笑。是的,我本来不想在这里敲下这些字立下什么fg,但她确实对我笑了,那笑容不同她以往带着许多骄傲和自信的笑容,而是显得那么平静柔和。
无论如何,人吉巷丢锅的主人还是要查出来的,所以我自然要请施鲢帮忙。
施鲢这家伙虽然是个鼻涕精,但交给他办什么事儿都还麻利得很。他马上给人吉巷的辖区派出所打了电话,让找街道居委会到处走访一下,打听下还有没有谁家丢了锅。
社区片儿警的工作效率高,但居委会大妈的效率似乎更胜一筹。才过了半天施鲢就收到了反馈,人吉巷的住家租户都没有丢过锅,不光没丢过锅,他们都甚至没有用过这么大的一口锅。
“那么大的锅,是部队用来熬杀猪菜的吧?”
“就是,我们家才几口人,那口锅做的饭能给整条巷子的人吃了!”
居委会大妈打电话,绘声绘色地把走访的回馈跟施鲢讲了一下,然后这家伙又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了我们。
“人吉巷周遭的社区反正没有丢锅的人家,是不是附近其他社区的?”我问沈喻道。
“不可能,”她飞快地做结论道,“你看周围都是人员密集的社区,而且咱们吃饭的时间不早不晚。从他以往偷锅的情况来看,都是选择夜深人静的时间动手,他更没必要从另一个地方行窃之后,然后还在人来人往的时候背着一口大锅窜到人吉巷来——除非,他有特殊的目的。”
“什么目的?”
沈喻还没有回答,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