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6
开学 作者:祈祷君
带着这样沉重的心情,老师们又跟着张校长走访了其余几家。
和大龙家相仿,这些校服必须要拆分的人家,无一不是条件太差、家里有弟弟妹妹或年老的老人要御寒衣物,一件衣服轮流穿的。
即使是孩子,在学校里也想保有一丝尊严,固执地不肯说出家里已经穷到无衣御寒的地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用“我不冷”的理由来搪塞,就连老师已经家访了,依然固执着坚持自己“不冷”。
等“家访”结束,他们曾经的那些义愤填膺和不平也荡然无存,大家都默默无语。
“要不,我们学着李老师和方老师,把捐衣活动再搞起来吧。”
江昭辉一路上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尤其是一些穷困学生家的外面,可见他已经有了想法,“现在才十一月份就这么冷,等入了九,这些人家怎么过?”
就凭那些漏风的砖墙,就算冬天不出门也不一定扛的过啊。
“这里物流太不方便,等各地捐献的衣物送过来,说不定冬天都过去了。”
他们从西安购买的校服,用了足足二十天才到,这里只能走EMS,其他地方更慢,谁知道到这里要多久?
再想想李老师和方老师分类、整理那些衣服时无法利用的部分,很难让人理解那些捐献的人是把这里当急需物资的地方,还是废品收购站。
“那我就再开一次直播,帮这里的人募捐冬衣?”
黛文婷迟疑了一下,建议着。
“暂时还是不要了,你之前接受捐款的事儿引起那么大争议!”
江昭辉一口否定了黛文婷的想法,“你这个毕竟不是募捐直播,是私人直播室,别让人觉得你吃人血馒头!”
黛文婷嘴唇无力地翕动了一下,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
几个老师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该怎么才能改善这里人们的生活,可受限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在想,也想不出该怎么办。
如果贫穷能那么容易改善,扶贫工作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实在不行,只能选择在各个平台上发动捐献冬衣的活动。”
秦朗无奈地叹气。
说话间,又一次路过了村口的沟渠,那几个青年还在弯着腰刨着黄土地,已经挖出长长的一条来。
看到几位年轻女老师又一次从他们身边过,那些青年放下了挖着沟渠的铁锹,不住地打望,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敢走上来和她们说一句话,几位女老师感受到背后灼热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直到他们绕出白集村外的那处山包,那种怪异的感觉才减轻了不少。
与此同时,悠扬高亢又掺和着浓郁乡土味道的旋律却乍然而起,从白集村的方向传来。
“山沟沟那个土坳坳,
不见着长一根草草!
吆上个骡子驮水水,
十里八乡么跑断个腿腿!
下坎坎那个爬洼洼,
汗水湿透了褂褂……”
“是花儿。”
张校长摇晃着脑袋,噗嗤笑了,“这群男娃娃,脑子被驴踩啰!”
也不知道他是说这些男娃娃看到女老师就唱“花儿”是脑子被驴踩了,还是这里的男娃娃也敢向外面来的女老师唱“花儿”是被驴踩了。
在来这里之前,几个老师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边有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却从未听过。
于是哪怕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回程的路上能听到这样的“花儿”,都是一种意外惊喜。当豪迈粗犷的“花儿”响彻荒野时,贫瘠和干旱似乎在这一瞬间都被抛洒的无影无踪。
在没有生命的荒凉高原上,竟然有着这样一种压制不住的狂放不羁,汉子们扯开嗓子发出的那一声“大吼”,仿佛要将生命中所有的不甘和压抑都释放出去。
是在地下孕育许久的种子,在破土那一刻的石破天惊。
伴着这样牵人心肺的“花儿”,老师们感觉心胸似乎都随之变得开阔,就连刚刚那灼热的目光,也不再觉得是一种冒犯。
歌里对老天、对大自然、对命运的控诉,让他们纷纷想起自己决定来这里的原因。
他们之中,有人是为了获得知名度、有人是为了摘得芳心,有人是为了获得保研资格,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则单纯是为了得到一份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谁又能想到,为了这样“动机不纯”目的来到这里的他们,现在会为了怎么让所有孩子都能穿上冬衣而在这里绞尽脑汁?
几个月过去了,抿心自问,面对此情此景,我心是否依旧?
是否真能甩手不理?
他们,明明就不是为了这样的事情来的这里啊。
**
沉默着回去的路上,某个黄土坷垃的山包上,黛文婷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
孩子约莫三四岁大小,呆呆地看着走近的老师们,脸上脏兮兮地还挂着鼻涕,面颊上刻着饥色,却仍然掩不住他无邪的面容,正在地里刨着什么,似乎是找吃的。
在辽阔无边的黄土高原背景下,他显得那么渺小,仿佛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刮没了。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为什么要蹲在这里,因为这样没人看顾而跑出来的孩子,在这里实在是太多。
这片贫瘠的大地上为什么要承载着这么多心酸和无助,有了这么多如同弃儿一般苦难的孩子?
小孩孤零零蹲在无边无际地沙土中,看人时迷茫又麻木的目光,实在让人的步伐如同灌铅般沉重。苏丽和黛文婷几乎是噙着眼泪从包里掏出剩下的饼干,拆开包装塞到他的手里。
而他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再看她们,只是贪婪地啃着 ↑返回顶部↑
带着这样沉重的心情,老师们又跟着张校长走访了其余几家。
和大龙家相仿,这些校服必须要拆分的人家,无一不是条件太差、家里有弟弟妹妹或年老的老人要御寒衣物,一件衣服轮流穿的。
即使是孩子,在学校里也想保有一丝尊严,固执地不肯说出家里已经穷到无衣御寒的地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用“我不冷”的理由来搪塞,就连老师已经家访了,依然固执着坚持自己“不冷”。
等“家访”结束,他们曾经的那些义愤填膺和不平也荡然无存,大家都默默无语。
“要不,我们学着李老师和方老师,把捐衣活动再搞起来吧。”
江昭辉一路上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尤其是一些穷困学生家的外面,可见他已经有了想法,“现在才十一月份就这么冷,等入了九,这些人家怎么过?”
就凭那些漏风的砖墙,就算冬天不出门也不一定扛的过啊。
“这里物流太不方便,等各地捐献的衣物送过来,说不定冬天都过去了。”
他们从西安购买的校服,用了足足二十天才到,这里只能走EMS,其他地方更慢,谁知道到这里要多久?
再想想李老师和方老师分类、整理那些衣服时无法利用的部分,很难让人理解那些捐献的人是把这里当急需物资的地方,还是废品收购站。
“那我就再开一次直播,帮这里的人募捐冬衣?”
黛文婷迟疑了一下,建议着。
“暂时还是不要了,你之前接受捐款的事儿引起那么大争议!”
江昭辉一口否定了黛文婷的想法,“你这个毕竟不是募捐直播,是私人直播室,别让人觉得你吃人血馒头!”
黛文婷嘴唇无力地翕动了一下,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
几个老师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该怎么才能改善这里人们的生活,可受限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在想,也想不出该怎么办。
如果贫穷能那么容易改善,扶贫工作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实在不行,只能选择在各个平台上发动捐献冬衣的活动。”
秦朗无奈地叹气。
说话间,又一次路过了村口的沟渠,那几个青年还在弯着腰刨着黄土地,已经挖出长长的一条来。
看到几位年轻女老师又一次从他们身边过,那些青年放下了挖着沟渠的铁锹,不住地打望,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敢走上来和她们说一句话,几位女老师感受到背后灼热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直到他们绕出白集村外的那处山包,那种怪异的感觉才减轻了不少。
与此同时,悠扬高亢又掺和着浓郁乡土味道的旋律却乍然而起,从白集村的方向传来。
“山沟沟那个土坳坳,
不见着长一根草草!
吆上个骡子驮水水,
十里八乡么跑断个腿腿!
下坎坎那个爬洼洼,
汗水湿透了褂褂……”
“是花儿。”
张校长摇晃着脑袋,噗嗤笑了,“这群男娃娃,脑子被驴踩啰!”
也不知道他是说这些男娃娃看到女老师就唱“花儿”是脑子被驴踩了,还是这里的男娃娃也敢向外面来的女老师唱“花儿”是被驴踩了。
在来这里之前,几个老师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边有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却从未听过。
于是哪怕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回程的路上能听到这样的“花儿”,都是一种意外惊喜。当豪迈粗犷的“花儿”响彻荒野时,贫瘠和干旱似乎在这一瞬间都被抛洒的无影无踪。
在没有生命的荒凉高原上,竟然有着这样一种压制不住的狂放不羁,汉子们扯开嗓子发出的那一声“大吼”,仿佛要将生命中所有的不甘和压抑都释放出去。
是在地下孕育许久的种子,在破土那一刻的石破天惊。
伴着这样牵人心肺的“花儿”,老师们感觉心胸似乎都随之变得开阔,就连刚刚那灼热的目光,也不再觉得是一种冒犯。
歌里对老天、对大自然、对命运的控诉,让他们纷纷想起自己决定来这里的原因。
他们之中,有人是为了获得知名度、有人是为了摘得芳心,有人是为了获得保研资格,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则单纯是为了得到一份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谁又能想到,为了这样“动机不纯”目的来到这里的他们,现在会为了怎么让所有孩子都能穿上冬衣而在这里绞尽脑汁?
几个月过去了,抿心自问,面对此情此景,我心是否依旧?
是否真能甩手不理?
他们,明明就不是为了这样的事情来的这里啊。
**
沉默着回去的路上,某个黄土坷垃的山包上,黛文婷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
孩子约莫三四岁大小,呆呆地看着走近的老师们,脸上脏兮兮地还挂着鼻涕,面颊上刻着饥色,却仍然掩不住他无邪的面容,正在地里刨着什么,似乎是找吃的。
在辽阔无边的黄土高原背景下,他显得那么渺小,仿佛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刮没了。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为什么要蹲在这里,因为这样没人看顾而跑出来的孩子,在这里实在是太多。
这片贫瘠的大地上为什么要承载着这么多心酸和无助,有了这么多如同弃儿一般苦难的孩子?
小孩孤零零蹲在无边无际地沙土中,看人时迷茫又麻木的目光,实在让人的步伐如同灌铅般沉重。苏丽和黛文婷几乎是噙着眼泪从包里掏出剩下的饼干,拆开包装塞到他的手里。
而他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再看她们,只是贪婪地啃着 ↑返回顶部↑
开学 作者:祈祷君
带着这样沉重的心情,老师们又跟着张校长走访了其余几家。
和大龙家相仿,这些校服必须要拆分的人家,无一不是条件太差、家里有弟弟妹妹或年老的老人要御寒衣物,一件衣服轮流穿的。
即使是孩子,在学校里也想保有一丝尊严,固执地不肯说出家里已经穷到无衣御寒的地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用“我不冷”的理由来搪塞,就连老师已经家访了,依然固执着坚持自己“不冷”。
等“家访”结束,他们曾经的那些义愤填膺和不平也荡然无存,大家都默默无语。
“要不,我们学着李老师和方老师,把捐衣活动再搞起来吧。”
江昭辉一路上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尤其是一些穷困学生家的外面,可见他已经有了想法,“现在才十一月份就这么冷,等入了九,这些人家怎么过?”
就凭那些漏风的砖墙,就算冬天不出门也不一定扛的过啊。
“这里物流太不方便,等各地捐献的衣物送过来,说不定冬天都过去了。”
他们从西安购买的校服,用了足足二十天才到,这里只能走EMS,其他地方更慢,谁知道到这里要多久?
再想想李老师和方老师分类、整理那些衣服时无法利用的部分,很难让人理解那些捐献的人是把这里当急需物资的地方,还是废品收购站。
“那我就再开一次直播,帮这里的人募捐冬衣?”
黛文婷迟疑了一下,建议着。
“暂时还是不要了,你之前接受捐款的事儿引起那么大争议!”
江昭辉一口否定了黛文婷的想法,“你这个毕竟不是募捐直播,是私人直播室,别让人觉得你吃人血馒头!”
黛文婷嘴唇无力地翕动了一下,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
几个老师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该怎么才能改善这里人们的生活,可受限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在想,也想不出该怎么办。
如果贫穷能那么容易改善,扶贫工作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实在不行,只能选择在各个平台上发动捐献冬衣的活动。”
秦朗无奈地叹气。
说话间,又一次路过了村口的沟渠,那几个青年还在弯着腰刨着黄土地,已经挖出长长的一条来。
看到几位年轻女老师又一次从他们身边过,那些青年放下了挖着沟渠的铁锹,不住地打望,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敢走上来和她们说一句话,几位女老师感受到背后灼热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直到他们绕出白集村外的那处山包,那种怪异的感觉才减轻了不少。
与此同时,悠扬高亢又掺和着浓郁乡土味道的旋律却乍然而起,从白集村的方向传来。
“山沟沟那个土坳坳,
不见着长一根草草!
吆上个骡子驮水水,
十里八乡么跑断个腿腿!
下坎坎那个爬洼洼,
汗水湿透了褂褂……”
“是花儿。”
张校长摇晃着脑袋,噗嗤笑了,“这群男娃娃,脑子被驴踩啰!”
也不知道他是说这些男娃娃看到女老师就唱“花儿”是脑子被驴踩了,还是这里的男娃娃也敢向外面来的女老师唱“花儿”是被驴踩了。
在来这里之前,几个老师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边有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却从未听过。
于是哪怕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回程的路上能听到这样的“花儿”,都是一种意外惊喜。当豪迈粗犷的“花儿”响彻荒野时,贫瘠和干旱似乎在这一瞬间都被抛洒的无影无踪。
在没有生命的荒凉高原上,竟然有着这样一种压制不住的狂放不羁,汉子们扯开嗓子发出的那一声“大吼”,仿佛要将生命中所有的不甘和压抑都释放出去。
是在地下孕育许久的种子,在破土那一刻的石破天惊。
伴着这样牵人心肺的“花儿”,老师们感觉心胸似乎都随之变得开阔,就连刚刚那灼热的目光,也不再觉得是一种冒犯。
歌里对老天、对大自然、对命运的控诉,让他们纷纷想起自己决定来这里的原因。
他们之中,有人是为了获得知名度、有人是为了摘得芳心,有人是为了获得保研资格,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则单纯是为了得到一份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谁又能想到,为了这样“动机不纯”目的来到这里的他们,现在会为了怎么让所有孩子都能穿上冬衣而在这里绞尽脑汁?
几个月过去了,抿心自问,面对此情此景,我心是否依旧?
是否真能甩手不理?
他们,明明就不是为了这样的事情来的这里啊。
**
沉默着回去的路上,某个黄土坷垃的山包上,黛文婷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
孩子约莫三四岁大小,呆呆地看着走近的老师们,脸上脏兮兮地还挂着鼻涕,面颊上刻着饥色,却仍然掩不住他无邪的面容,正在地里刨着什么,似乎是找吃的。
在辽阔无边的黄土高原背景下,他显得那么渺小,仿佛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刮没了。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为什么要蹲在这里,因为这样没人看顾而跑出来的孩子,在这里实在是太多。
这片贫瘠的大地上为什么要承载着这么多心酸和无助,有了这么多如同弃儿一般苦难的孩子?
小孩孤零零蹲在无边无际地沙土中,看人时迷茫又麻木的目光,实在让人的步伐如同灌铅般沉重。苏丽和黛文婷几乎是噙着眼泪从包里掏出剩下的饼干,拆开包装塞到他的手里。
而他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再看她们,只是贪婪地啃着
带着这样沉重的心情,老师们又跟着张校长走访了其余几家。
和大龙家相仿,这些校服必须要拆分的人家,无一不是条件太差、家里有弟弟妹妹或年老的老人要御寒衣物,一件衣服轮流穿的。
即使是孩子,在学校里也想保有一丝尊严,固执地不肯说出家里已经穷到无衣御寒的地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用“我不冷”的理由来搪塞,就连老师已经家访了,依然固执着坚持自己“不冷”。
等“家访”结束,他们曾经的那些义愤填膺和不平也荡然无存,大家都默默无语。
“要不,我们学着李老师和方老师,把捐衣活动再搞起来吧。”
江昭辉一路上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尤其是一些穷困学生家的外面,可见他已经有了想法,“现在才十一月份就这么冷,等入了九,这些人家怎么过?”
就凭那些漏风的砖墙,就算冬天不出门也不一定扛的过啊。
“这里物流太不方便,等各地捐献的衣物送过来,说不定冬天都过去了。”
他们从西安购买的校服,用了足足二十天才到,这里只能走EMS,其他地方更慢,谁知道到这里要多久?
再想想李老师和方老师分类、整理那些衣服时无法利用的部分,很难让人理解那些捐献的人是把这里当急需物资的地方,还是废品收购站。
“那我就再开一次直播,帮这里的人募捐冬衣?”
黛文婷迟疑了一下,建议着。
“暂时还是不要了,你之前接受捐款的事儿引起那么大争议!”
江昭辉一口否定了黛文婷的想法,“你这个毕竟不是募捐直播,是私人直播室,别让人觉得你吃人血馒头!”
黛文婷嘴唇无力地翕动了一下,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
几个老师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该怎么才能改善这里人们的生活,可受限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在想,也想不出该怎么办。
如果贫穷能那么容易改善,扶贫工作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实在不行,只能选择在各个平台上发动捐献冬衣的活动。”
秦朗无奈地叹气。
说话间,又一次路过了村口的沟渠,那几个青年还在弯着腰刨着黄土地,已经挖出长长的一条来。
看到几位年轻女老师又一次从他们身边过,那些青年放下了挖着沟渠的铁锹,不住地打望,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敢走上来和她们说一句话,几位女老师感受到背后灼热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直到他们绕出白集村外的那处山包,那种怪异的感觉才减轻了不少。
与此同时,悠扬高亢又掺和着浓郁乡土味道的旋律却乍然而起,从白集村的方向传来。
“山沟沟那个土坳坳,
不见着长一根草草!
吆上个骡子驮水水,
十里八乡么跑断个腿腿!
下坎坎那个爬洼洼,
汗水湿透了褂褂……”
“是花儿。”
张校长摇晃着脑袋,噗嗤笑了,“这群男娃娃,脑子被驴踩啰!”
也不知道他是说这些男娃娃看到女老师就唱“花儿”是脑子被驴踩了,还是这里的男娃娃也敢向外面来的女老师唱“花儿”是被驴踩了。
在来这里之前,几个老师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边有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却从未听过。
于是哪怕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回程的路上能听到这样的“花儿”,都是一种意外惊喜。当豪迈粗犷的“花儿”响彻荒野时,贫瘠和干旱似乎在这一瞬间都被抛洒的无影无踪。
在没有生命的荒凉高原上,竟然有着这样一种压制不住的狂放不羁,汉子们扯开嗓子发出的那一声“大吼”,仿佛要将生命中所有的不甘和压抑都释放出去。
是在地下孕育许久的种子,在破土那一刻的石破天惊。
伴着这样牵人心肺的“花儿”,老师们感觉心胸似乎都随之变得开阔,就连刚刚那灼热的目光,也不再觉得是一种冒犯。
歌里对老天、对大自然、对命运的控诉,让他们纷纷想起自己决定来这里的原因。
他们之中,有人是为了获得知名度、有人是为了摘得芳心,有人是为了获得保研资格,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则单纯是为了得到一份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谁又能想到,为了这样“动机不纯”目的来到这里的他们,现在会为了怎么让所有孩子都能穿上冬衣而在这里绞尽脑汁?
几个月过去了,抿心自问,面对此情此景,我心是否依旧?
是否真能甩手不理?
他们,明明就不是为了这样的事情来的这里啊。
**
沉默着回去的路上,某个黄土坷垃的山包上,黛文婷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
孩子约莫三四岁大小,呆呆地看着走近的老师们,脸上脏兮兮地还挂着鼻涕,面颊上刻着饥色,却仍然掩不住他无邪的面容,正在地里刨着什么,似乎是找吃的。
在辽阔无边的黄土高原背景下,他显得那么渺小,仿佛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刮没了。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为什么要蹲在这里,因为这样没人看顾而跑出来的孩子,在这里实在是太多。
这片贫瘠的大地上为什么要承载着这么多心酸和无助,有了这么多如同弃儿一般苦难的孩子?
小孩孤零零蹲在无边无际地沙土中,看人时迷茫又麻木的目光,实在让人的步伐如同灌铅般沉重。苏丽和黛文婷几乎是噙着眼泪从包里掏出剩下的饼干,拆开包装塞到他的手里。
而他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再看她们,只是贪婪地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