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婉娘笑起来:“我们也要养的!”
    四皇子接着点头:“是,也要养,好和他们的猫狗去玩,我们也常去串门。”
    苏婉娘挑眉说:“怎么是常去?是天天去。我们的院子就通着,我和小姐是姐妹,每天要见见心里才踏实。”
    四皇子对沈汶心里有一层恐惧感,但是他可不能对苏婉娘说沈汶什么坏话,就说:“好,你去见你的姐妹,我去找人下棋,可惜修明要在朝为官。”
    苏婉娘说:“小姐说了,他不会有下场的。到时候我们在这边留人,他出了事,就把他接来呗。”
    四皇子纠结:他既希望季文昭能不做官陪着自己下棋,又觉得季文昭如果在朝中时间长些,会对江山百姓有益,一时无法决断,只能说:“反正别人也会下的,只是赢不了我就是了。”
    苏婉娘捂嘴笑:“你不是自吹吧?这不好吗?”
    四皇子摇头说:“不好,这样我就学不到东西了。”
    苏婉娘问:“可输了不难过吗?
    四皇子叹气:“难过呀!有时还气闷呢!但那样,又觉得自己没白下一盘,不像赢了以后,心里却是虚的。”
    苏婉娘翻眼睛:“这么曲里古怪的,我不下棋。”
    四皇子心里一动:“你小姐呢?”
    苏婉娘摇头说:“她从来不下,可是能给生死劫。”
    四皇子几乎脱口说出让苏婉娘小心沈汶,她太深不可测了,但是话临出口,却变成了:“她懂得真多啊。”
    苏婉娘带着自豪说:“当然啦!”
    四皇子有些不甘心,小声说:“其实,我也是懂得很多的。”
    听到四皇子这种少年老成的人表现出如此孩子心性,苏婉娘一下子笑出声,但马上低头说:“那也是当然的啦。”
    四皇子满意了,听着远方一阵马蹄声,见是张允铮带着几个人呼啸而过,想来该是回去吃饭的时候了,就与苏婉娘两个人慢慢地往回走。
    张允铮遥遥见四皇子和苏婉娘在外面那么近地边走边聊,心里很不平!他决定得拉着沈汶出来,也这么走走。
    张允铮下了马,就去了严氏正和沈汶钻研的屋子,敲了下门,他进去,与严氏行礼后,把早就想好的借口说了出来:“严大舅去灯市那里,有个木雕小店,到时候帮我给那个小掌柜十两银子。”
    严氏不解:“为何?”
    张允铮说:“不为何,就是我喜欢。”
    沈汶解释说:“他给的银子被退回来了,心里不服气。”
    严氏笑:“傻孩子,还有这么抢着给银子的?”
    张允铮说:“你就帮我去办吧,哦,你们在看什么?”
    严氏指着草图说:“这是一种飞弹,里面是爆竹里的火药掺了钉子,这是引火线,点了投出去就行了。”
    张允铮看了半天,问道:“这个外壳是什么做的?”
    严氏说:“这是我们正在说的,她说该是铁壳,我说可以用竹子筒。”
    沈汶说:“这里哪有竹筒?”
    张允铮说:“用木头挖出来也行。”
    严氏说:“对呀!用木头挖成两个碗,扣上就行了。”……他们一张图一张图地讨论,结果天黑了严氏才走,张允铮也没能拉着沈汶出来遛弯。
    余下的十来天,四皇子天天和苏婉娘在外面散步,张允铮不出去骑马时,就与沈汶和严氏研究各种武器的机关和构造。他觉得与沈汶趴在一个桌子上指指点点也挺不错的,就不跟着四皇子后面走路了。
    等到四皇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好了,就一个劲儿催着沈汶上路,沈毅和沈坚也说沈汶不该长留了,沈汶只好定了三日后离开。
    送行宴设在了次日中午,以免晚了燕城城门一关,沈坚季文昭严氏都一宿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沈毅沈坚和季文昭严氏都到了兵营的村落,已经在城里有了住所的段增自然也来送施和霖。
    沈毅带了酒,可席上,坐在沈汶旁边的苏婉娘坚决不让沈汶沾一点。严氏因为在沈毅面前是“严大舅”,很正经地坐在沈坚的身边,就是个沉默老实的年少书生的样子。
    这段时间,该安排的该计划的都被仔细讨论对照过了,临到席前,众人只想说些高兴的话,尤其施和霖一副含泪欲泣的表情,更需要人们宽解。季文昭把给自己夫人和恩师严敬的书信交给了沈汶,并叮嘱她别多对季严氏多说什么。沈汶点头,把书信揣好了。
    沈毅向张允铮举杯:“小兄弟,这次回去,就托付你了!”
    张允铮点了下头,说了声:“沈大哥放心。”两个人喝了一杯,算是完全和解了。
    沈坚转目盯着四皇子,说道:“蒋公子……”
    四皇子忙笑着说:“我回去后就在家好好待着,绝对不会乱走了。”
    大家喝酒聊天,等太阳西斜了,沈毅等人告别。
    施和霖醉了,拉着段增的手哭:“儿啊……你早点……回家……”
    段增因为要骑马,所以没有醉,只是哽咽地说:“爹……你放心,在京城好好等着我。”
    施和霖接着哭:“你可不能受伤啊!不能有事啊!……”
    段增看张允铮:“还不快扶我爹去睡觉?!”
    张允铮过来搀施和霖,说道:“走,咱们不理那个臭小子……”
    施和霖使劲拍打张允铮的手:“你别说我儿的坏话!我儿是神医!比你强多了……”被张允铮强搀着走了。
    沈毅和沈坚对沈汶庄重行礼,同声说道:“多谢了。”
    一个女孩子,家中最柔软的妹妹,在饥荒年中,奔波千里,为他们送来了抗敌的良策,带着人去北戎为吐谷可汗培育了一个日后的敌人,这是沈家的血肉,沈毅和沈坚就是身为兄长也不得不表达敬意。
    沈汶虽然穿着农装短衫,可还是行了一个敛袖弯膝之礼,同样郑重地说:“大哥,二哥,边关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多多保重。”
    当着沈毅,严氏不能与沈汶太亲近,只在行礼时按照情理说:“就托小姐好好照顾我的妹妹,让她在庙里过得舒服。”沈汶郁闷地点头。
    季文昭半带着醉意与人一一行礼,对四皇子说:“蒋公子我们日后在书院见了!”
    四皇子不舍地说:“修明要珍重啊!我日后还指望修明为我保荐入学,做我的学长,与我下棋呢。”
    季文昭大笑:“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忘了的。”
    张允铮把施和霖搀到屋里躺下,再出来,张丁和玉兰在那边嘻嘻哈哈地告了别,对着他掐着嗓子扭着肩靠过来:“公子啊……”
    因为要走了,张允铮也就不骂他了,耷拉着脸说:“你别闹了,机灵些,别受什么伤,不然回去可就别想扮什么小女子,只能扮个丑八怪了!”
    张丁特别感动的样子,黏糊糊地看张允铮:“公子对我真好……”
    张允铮猛出一拳,张丁笑着闪开了。……
    大家再三作别,沈毅才带着众人离开。留下的人要么醉了要么吃多了,早早休息。次日起来,用了一天时间准备车马干粮,再一日早上,启程离开了边境地区,为了避免惹起什么注意,只有驻扎在城外的沈毅远远地送了他们一段距离。
    他们沿着来时的路向南走了几天后,沈汶就说她要领路,就骑了马,开始带着车队往东边行进。张允铮问:“你是往东走?那边是什么?”
    沈汶说:“那个方向是海,沿海雨水多些,也许旱灾就不是那么严重,我可不想再过那些旱灾厉害的地区了,绕远就绕远吧。”
    张允铮说:“那这样还不如就直接到海边呢,可以看看海不说,我母亲和外祖都有海运生意,也许能找到一家,我们坐船向南,总该比骑马舒服吧?”
    沈汶也觉得有理,点头道:“这个季节还是北风,该是可以搭上船的。”
    季文昭和严氏都留在了边关,唯一的长者施和霖正处在抑郁症的阴影下,张允铮和沈汶,四皇子和苏婉娘都很无拘无束。
    四皇子帮着苏婉娘学骑驴,自己骑在驴上,在一边为她牵着缰绳。
    张允铮和沈汶从此就天天并驾齐驱,天气还是冷,不能边骑边说话,可两个人作伴看着四周景色,倒也不寂寞。他们离京这么多个月了,此时才真的有了种旅游的感觉。?
    ☆、荐道
    ?  京城里,太子的幕僚们向太子汇报道士的人选。太子现在对什么事情都要探问详细,多次失败后,他觉得手下人都不能信任。
    “殿下,城外霄云观的观主茅道长名声远扬,口碑甚佳,救灾济难,曾得皇上恩赐。吾等可前往聘请。”
    太子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你们有把握说服他进宫?”
    一个幕僚说:“此人非常爱名,也十分爱财。我们准备大张旗鼓地请他,若是他应了,就罢了。若是他不应,就让一个食用了他长生丹的人死去,以此要挟他。若是他还是不应,就只好另找人。”
    太子哼道:“杀了他再另找人,别让人以为那些给脸不要脸的人能在本宫这里得了好去!当初那个季文昭,就该杀了他!”
    大家现在已经完全明了了太子的方式,那就是个“杀”字!无论什么人,只要不为太子所用或者误了事,就是个死。太子觉得杀人是解决一切麻烦的唯一手段,所谓快刀斩乱麻,杀了就完了,简单明了,方便省事!过去也有人曾经对太子说其实除了杀人之外,还应该有别的手段,可这些人都被太子认成是为敌人求情,不久就消失了。余下的人就不敢再说什么——杀就杀呗,历史上以“杀”定江山的比比皆是,有时,“杀戮”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谁又能说太子做得不对呢?
    不久后的一日,打着东宫旗号的人马出了皇宫,一路招摇地前往城外霄云观。
    一片旗帜和车马在观外停下,引来了许多香客和百姓的围观,有道童一路跑进去通知茅道长,茅道长听说是太子东宫的人,欣喜万分:这样的拜访肯定是给道观挣来了名声,自然也会吸引更多的香客,在这荒年灾月之时,也就有了更多收入!
    茅道长整顿了衣冠走到观外迎接贵客,双方行礼后,茅道长将太子所派的幕僚迎接到了观内客堂中。落座后,几个道童过来给客人端来了茶水。茅道长有些抱歉地说:“这些年灾民大增,我观常年接济,存粮已然不多了。观内没有什么好的招待贵宾,万望见谅。”
    早就知道这是这位道长随时都要自我标榜,幕僚忙借机给茅道长戴高帽子说:“道长高义,心怀万民,悲天悯人,难怪道术高超,能制出长生之丹。”
    茅道长马上谦虚道:“哪里哪里,那所谓长生之丹不过是外人妄加推崇之词,只是养生之丹而已……”
    太子幕僚忙借着话茬说:“即使是养生,也是造福大众之行,道长定是有道行的人。”
    茅道长呵呵笑起来。
    太子幕僚见他高兴,也笑着说:“我承东宫太子之托,前来相请道长进宫。劝慰皇上养生,为皇上炼制丹药。”
    茅道长惊得瞪大眼睛:进宫去为皇帝炼丹?!这是大事呀!日后史书上都会留下姓名!无上的荣耀啊!
    幕僚见茅道长说不出话来,还以为茅道长犹豫不定,忙又说道:“道长也该知道,这几年收成不好,各地灾民无数。皇上为此殚精竭虑夜不成寐,明显有欠保养。太子殿下是个至孝之人,非常在意皇上的康健。所以想请一位名声远扬道术高深的道长入宫觐见皇上,说服皇上爱惜身体,寻求长生之道。若是道长能入宫,不仅为太子尽了一份孝心,也为天下苍生尽了一份对皇上的爱心……”
    茅道长合拢了嘴唇,手捻长长的灰白胡须,含笑点头,表示赞同:对方既然这么说,看来是已经定下来了,自己要有些风度……过去师兄对自己说什么不可过于富贵,穷则长命富则短寿云云,真是无稽之谈!这种名利两收的好事,别人求都求不来,哪里会带来什么祸事?
    太子幕僚又说道:“道长若是去向皇帝演说养生之法,以丹药之补求康健长生,道长之名必垂青史不说,道长所在道观也会因此更加兴旺,也许会历世几百年,不仅京城及这周围百姓会熟知霄云观,全国官民都会对此处深怀敬仰之意。许多人会不远千山万水前来拜访,为道观平添无数香火。这可都是造福于民的好事,就是道长不为一己之私,也该为道观和修道之士们考虑。”
    这些话句句正打在茅道长的心坎上,自己成就之巅,就是霄云观哪!让自己苦心经营的道观闻名于世,平生之愿足矣!茅道长说道:“贫道三生有幸能得太子之邀,敢不从耶?请给贫道三日料理观中事务,然后随君等进宫。”
    幕僚很满意,双方行礼道别,东宫的车马又一路回去,但如此声势已经让京城内外尽知太子有意请茅道长前往宫中,为皇帝行养生之术,以示自己的孝心。大家对茅道长真是又羡慕又嫉妒,要知道,能到皇帝身边的人,普天下能有几个?茅道长就是再有名,再有道,也不能跟皇家的荣耀相比呀。这下,可算是登堂入室,名垂青史了。一时间,来霄云观庆贺的同行道友络绎不绝,众人都纷纷说好话:“道长有今日,乃是常年乐施行善之结果,算是大成了啊!”
    “祝道长此去,鹏程万里,扶摇青云。”
    “我观与霄云观长年有交,望道长提携……”
    “道长若是进宫炼丹,我观所有珍稀药材均凭道长取用,只是希望道长向皇帝提一下我观之名……”
    这么多溢美之词,让茅道长如饮琼浆。有时,他也会想起自己乌鸦嘴的师兄说的什么福之祸之所依之类的丧气话,可是他仔细想来想去,怎么也看不出进宫能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他炼的养生丹助阳补气,若是服用合理,不该有坏处。他多年研习有关养生的道家古籍,颇有些心得,肯定能对皇帝的保健有启发……他是不会辜负太子这番孝心的……
    三天后,茅道长坐在绢花盘绕的敞篷马车中,被许多道士持幡护送,跟随着太子幕僚,到了宫门外。
    太子亲自出宫迎接,对茅道长礼遇有加,请他登上宫撵,与自己同入东宫。
    进行了一系列的行礼参拜后,双方入坐,太子语气真诚地说:“久闻道长清名远扬,所制长生丹更是在京城家喻户晓,许多人吃了宿病尽除,可谓造福人间,缔造无数善缘。道长定是神仙履世,为济世救民而来。”
    茅道长得到一国太子这样的赞誉,只觉从心底生出骄傲和满足,嘴上忙说:“太子殿下过奖了,贫道哪敢自称神仙?不过依从本教修身利人之道,自少年起就钻研炼丹之术,几十年来,略有所得而已。”他知道太子是想请他来给皇帝炼丹,很自然点出自己的背景。
    太子对茅道长的领悟很满意,点头说道:“道家之义宏大精深,道长之道行亦深厚超凡,当是能当重任。本宫能为父皇寻得道长,甚感欣慰。本宫祈愿父皇长命百岁,特荐道长前往觐见父皇,向父皇讲述修道养生之法,助父皇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茅道长说:“凡人若想得道成仙非常年修行不可,皇上日理万机……” ↑返回顶部↑
    苏婉娘笑起来:“我们也要养的!”
    四皇子接着点头:“是,也要养,好和他们的猫狗去玩,我们也常去串门。”
    苏婉娘挑眉说:“怎么是常去?是天天去。我们的院子就通着,我和小姐是姐妹,每天要见见心里才踏实。”
    四皇子对沈汶心里有一层恐惧感,但是他可不能对苏婉娘说沈汶什么坏话,就说:“好,你去见你的姐妹,我去找人下棋,可惜修明要在朝为官。”
    苏婉娘说:“小姐说了,他不会有下场的。到时候我们在这边留人,他出了事,就把他接来呗。”
    四皇子纠结:他既希望季文昭能不做官陪着自己下棋,又觉得季文昭如果在朝中时间长些,会对江山百姓有益,一时无法决断,只能说:“反正别人也会下的,只是赢不了我就是了。”
    苏婉娘捂嘴笑:“你不是自吹吧?这不好吗?”
    四皇子摇头说:“不好,这样我就学不到东西了。”
    苏婉娘问:“可输了不难过吗?
    四皇子叹气:“难过呀!有时还气闷呢!但那样,又觉得自己没白下一盘,不像赢了以后,心里却是虚的。”
    苏婉娘翻眼睛:“这么曲里古怪的,我不下棋。”
    四皇子心里一动:“你小姐呢?”
    苏婉娘摇头说:“她从来不下,可是能给生死劫。”
    四皇子几乎脱口说出让苏婉娘小心沈汶,她太深不可测了,但是话临出口,却变成了:“她懂得真多啊。”
    苏婉娘带着自豪说:“当然啦!”
    四皇子有些不甘心,小声说:“其实,我也是懂得很多的。”
    听到四皇子这种少年老成的人表现出如此孩子心性,苏婉娘一下子笑出声,但马上低头说:“那也是当然的啦。”
    四皇子满意了,听着远方一阵马蹄声,见是张允铮带着几个人呼啸而过,想来该是回去吃饭的时候了,就与苏婉娘两个人慢慢地往回走。
    张允铮遥遥见四皇子和苏婉娘在外面那么近地边走边聊,心里很不平!他决定得拉着沈汶出来,也这么走走。
    张允铮下了马,就去了严氏正和沈汶钻研的屋子,敲了下门,他进去,与严氏行礼后,把早就想好的借口说了出来:“严大舅去灯市那里,有个木雕小店,到时候帮我给那个小掌柜十两银子。”
    严氏不解:“为何?”
    张允铮说:“不为何,就是我喜欢。”
    沈汶解释说:“他给的银子被退回来了,心里不服气。”
    严氏笑:“傻孩子,还有这么抢着给银子的?”
    张允铮说:“你就帮我去办吧,哦,你们在看什么?”
    严氏指着草图说:“这是一种飞弹,里面是爆竹里的火药掺了钉子,这是引火线,点了投出去就行了。”
    张允铮看了半天,问道:“这个外壳是什么做的?”
    严氏说:“这是我们正在说的,她说该是铁壳,我说可以用竹子筒。”
    沈汶说:“这里哪有竹筒?”
    张允铮说:“用木头挖出来也行。”
    严氏说:“对呀!用木头挖成两个碗,扣上就行了。”……他们一张图一张图地讨论,结果天黑了严氏才走,张允铮也没能拉着沈汶出来遛弯。
    余下的十来天,四皇子天天和苏婉娘在外面散步,张允铮不出去骑马时,就与沈汶和严氏研究各种武器的机关和构造。他觉得与沈汶趴在一个桌子上指指点点也挺不错的,就不跟着四皇子后面走路了。
    等到四皇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好了,就一个劲儿催着沈汶上路,沈毅和沈坚也说沈汶不该长留了,沈汶只好定了三日后离开。
    送行宴设在了次日中午,以免晚了燕城城门一关,沈坚季文昭严氏都一宿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沈毅沈坚和季文昭严氏都到了兵营的村落,已经在城里有了住所的段增自然也来送施和霖。
    沈毅带了酒,可席上,坐在沈汶旁边的苏婉娘坚决不让沈汶沾一点。严氏因为在沈毅面前是“严大舅”,很正经地坐在沈坚的身边,就是个沉默老实的年少书生的样子。
    这段时间,该安排的该计划的都被仔细讨论对照过了,临到席前,众人只想说些高兴的话,尤其施和霖一副含泪欲泣的表情,更需要人们宽解。季文昭把给自己夫人和恩师严敬的书信交给了沈汶,并叮嘱她别多对季严氏多说什么。沈汶点头,把书信揣好了。
    沈毅向张允铮举杯:“小兄弟,这次回去,就托付你了!”
    张允铮点了下头,说了声:“沈大哥放心。”两个人喝了一杯,算是完全和解了。
    沈坚转目盯着四皇子,说道:“蒋公子……”
    四皇子忙笑着说:“我回去后就在家好好待着,绝对不会乱走了。”
    大家喝酒聊天,等太阳西斜了,沈毅等人告别。
    施和霖醉了,拉着段增的手哭:“儿啊……你早点……回家……”
    段增因为要骑马,所以没有醉,只是哽咽地说:“爹……你放心,在京城好好等着我。”
    施和霖接着哭:“你可不能受伤啊!不能有事啊!……”
    段增看张允铮:“还不快扶我爹去睡觉?!”
    张允铮过来搀施和霖,说道:“走,咱们不理那个臭小子……”
    施和霖使劲拍打张允铮的手:“你别说我儿的坏话!我儿是神医!比你强多了……”被张允铮强搀着走了。
    沈毅和沈坚对沈汶庄重行礼,同声说道:“多谢了。”
    一个女孩子,家中最柔软的妹妹,在饥荒年中,奔波千里,为他们送来了抗敌的良策,带着人去北戎为吐谷可汗培育了一个日后的敌人,这是沈家的血肉,沈毅和沈坚就是身为兄长也不得不表达敬意。
    沈汶虽然穿着农装短衫,可还是行了一个敛袖弯膝之礼,同样郑重地说:“大哥,二哥,边关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多多保重。”
    当着沈毅,严氏不能与沈汶太亲近,只在行礼时按照情理说:“就托小姐好好照顾我的妹妹,让她在庙里过得舒服。”沈汶郁闷地点头。
    季文昭半带着醉意与人一一行礼,对四皇子说:“蒋公子我们日后在书院见了!”
    四皇子不舍地说:“修明要珍重啊!我日后还指望修明为我保荐入学,做我的学长,与我下棋呢。”
    季文昭大笑:“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忘了的。”
    张允铮把施和霖搀到屋里躺下,再出来,张丁和玉兰在那边嘻嘻哈哈地告了别,对着他掐着嗓子扭着肩靠过来:“公子啊……”
    因为要走了,张允铮也就不骂他了,耷拉着脸说:“你别闹了,机灵些,别受什么伤,不然回去可就别想扮什么小女子,只能扮个丑八怪了!”
    张丁特别感动的样子,黏糊糊地看张允铮:“公子对我真好……”
    张允铮猛出一拳,张丁笑着闪开了。……
    大家再三作别,沈毅才带着众人离开。留下的人要么醉了要么吃多了,早早休息。次日起来,用了一天时间准备车马干粮,再一日早上,启程离开了边境地区,为了避免惹起什么注意,只有驻扎在城外的沈毅远远地送了他们一段距离。
    他们沿着来时的路向南走了几天后,沈汶就说她要领路,就骑了马,开始带着车队往东边行进。张允铮问:“你是往东走?那边是什么?”
    沈汶说:“那个方向是海,沿海雨水多些,也许旱灾就不是那么严重,我可不想再过那些旱灾厉害的地区了,绕远就绕远吧。”
    张允铮说:“那这样还不如就直接到海边呢,可以看看海不说,我母亲和外祖都有海运生意,也许能找到一家,我们坐船向南,总该比骑马舒服吧?”
    沈汶也觉得有理,点头道:“这个季节还是北风,该是可以搭上船的。”
    季文昭和严氏都留在了边关,唯一的长者施和霖正处在抑郁症的阴影下,张允铮和沈汶,四皇子和苏婉娘都很无拘无束。
    四皇子帮着苏婉娘学骑驴,自己骑在驴上,在一边为她牵着缰绳。
    张允铮和沈汶从此就天天并驾齐驱,天气还是冷,不能边骑边说话,可两个人作伴看着四周景色,倒也不寂寞。他们离京这么多个月了,此时才真的有了种旅游的感觉。?
    ☆、荐道
    ?  京城里,太子的幕僚们向太子汇报道士的人选。太子现在对什么事情都要探问详细,多次失败后,他觉得手下人都不能信任。
    “殿下,城外霄云观的观主茅道长名声远扬,口碑甚佳,救灾济难,曾得皇上恩赐。吾等可前往聘请。”
    太子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你们有把握说服他进宫?”
    一个幕僚说:“此人非常爱名,也十分爱财。我们准备大张旗鼓地请他,若是他应了,就罢了。若是他不应,就让一个食用了他长生丹的人死去,以此要挟他。若是他还是不应,就只好另找人。”
    太子哼道:“杀了他再另找人,别让人以为那些给脸不要脸的人能在本宫这里得了好去!当初那个季文昭,就该杀了他!”
    大家现在已经完全明了了太子的方式,那就是个“杀”字!无论什么人,只要不为太子所用或者误了事,就是个死。太子觉得杀人是解决一切麻烦的唯一手段,所谓快刀斩乱麻,杀了就完了,简单明了,方便省事!过去也有人曾经对太子说其实除了杀人之外,还应该有别的手段,可这些人都被太子认成是为敌人求情,不久就消失了。余下的人就不敢再说什么——杀就杀呗,历史上以“杀”定江山的比比皆是,有时,“杀戮”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谁又能说太子做得不对呢?
    不久后的一日,打着东宫旗号的人马出了皇宫,一路招摇地前往城外霄云观。
    一片旗帜和车马在观外停下,引来了许多香客和百姓的围观,有道童一路跑进去通知茅道长,茅道长听说是太子东宫的人,欣喜万分:这样的拜访肯定是给道观挣来了名声,自然也会吸引更多的香客,在这荒年灾月之时,也就有了更多收入!
    茅道长整顿了衣冠走到观外迎接贵客,双方行礼后,茅道长将太子所派的幕僚迎接到了观内客堂中。落座后,几个道童过来给客人端来了茶水。茅道长有些抱歉地说:“这些年灾民大增,我观常年接济,存粮已然不多了。观内没有什么好的招待贵宾,万望见谅。”
    早就知道这是这位道长随时都要自我标榜,幕僚忙借机给茅道长戴高帽子说:“道长高义,心怀万民,悲天悯人,难怪道术高超,能制出长生之丹。”
    茅道长马上谦虚道:“哪里哪里,那所谓长生之丹不过是外人妄加推崇之词,只是养生之丹而已……”
    太子幕僚忙借着话茬说:“即使是养生,也是造福大众之行,道长定是有道行的人。”
    茅道长呵呵笑起来。
    太子幕僚见他高兴,也笑着说:“我承东宫太子之托,前来相请道长进宫。劝慰皇上养生,为皇上炼制丹药。”
    茅道长惊得瞪大眼睛:进宫去为皇帝炼丹?!这是大事呀!日后史书上都会留下姓名!无上的荣耀啊!
    幕僚见茅道长说不出话来,还以为茅道长犹豫不定,忙又说道:“道长也该知道,这几年收成不好,各地灾民无数。皇上为此殚精竭虑夜不成寐,明显有欠保养。太子殿下是个至孝之人,非常在意皇上的康健。所以想请一位名声远扬道术高深的道长入宫觐见皇上,说服皇上爱惜身体,寻求长生之道。若是道长能入宫,不仅为太子尽了一份孝心,也为天下苍生尽了一份对皇上的爱心……”
    茅道长合拢了嘴唇,手捻长长的灰白胡须,含笑点头,表示赞同:对方既然这么说,看来是已经定下来了,自己要有些风度……过去师兄对自己说什么不可过于富贵,穷则长命富则短寿云云,真是无稽之谈!这种名利两收的好事,别人求都求不来,哪里会带来什么祸事?
    太子幕僚又说道:“道长若是去向皇帝演说养生之法,以丹药之补求康健长生,道长之名必垂青史不说,道长所在道观也会因此更加兴旺,也许会历世几百年,不仅京城及这周围百姓会熟知霄云观,全国官民都会对此处深怀敬仰之意。许多人会不远千山万水前来拜访,为道观平添无数香火。这可都是造福于民的好事,就是道长不为一己之私,也该为道观和修道之士们考虑。”
    这些话句句正打在茅道长的心坎上,自己成就之巅,就是霄云观哪!让自己苦心经营的道观闻名于世,平生之愿足矣!茅道长说道:“贫道三生有幸能得太子之邀,敢不从耶?请给贫道三日料理观中事务,然后随君等进宫。”
    幕僚很满意,双方行礼道别,东宫的车马又一路回去,但如此声势已经让京城内外尽知太子有意请茅道长前往宫中,为皇帝行养生之术,以示自己的孝心。大家对茅道长真是又羡慕又嫉妒,要知道,能到皇帝身边的人,普天下能有几个?茅道长就是再有名,再有道,也不能跟皇家的荣耀相比呀。这下,可算是登堂入室,名垂青史了。一时间,来霄云观庆贺的同行道友络绎不绝,众人都纷纷说好话:“道长有今日,乃是常年乐施行善之结果,算是大成了啊!”
    “祝道长此去,鹏程万里,扶摇青云。”
    “我观与霄云观长年有交,望道长提携……”
    “道长若是进宫炼丹,我观所有珍稀药材均凭道长取用,只是希望道长向皇帝提一下我观之名……”
    这么多溢美之词,让茅道长如饮琼浆。有时,他也会想起自己乌鸦嘴的师兄说的什么福之祸之所依之类的丧气话,可是他仔细想来想去,怎么也看不出进宫能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他炼的养生丹助阳补气,若是服用合理,不该有坏处。他多年研习有关养生的道家古籍,颇有些心得,肯定能对皇帝的保健有启发……他是不会辜负太子这番孝心的……
    三天后,茅道长坐在绢花盘绕的敞篷马车中,被许多道士持幡护送,跟随着太子幕僚,到了宫门外。
    太子亲自出宫迎接,对茅道长礼遇有加,请他登上宫撵,与自己同入东宫。
    进行了一系列的行礼参拜后,双方入坐,太子语气真诚地说:“久闻道长清名远扬,所制长生丹更是在京城家喻户晓,许多人吃了宿病尽除,可谓造福人间,缔造无数善缘。道长定是神仙履世,为济世救民而来。”
    茅道长得到一国太子这样的赞誉,只觉从心底生出骄傲和满足,嘴上忙说:“太子殿下过奖了,贫道哪敢自称神仙?不过依从本教修身利人之道,自少年起就钻研炼丹之术,几十年来,略有所得而已。”他知道太子是想请他来给皇帝炼丹,很自然点出自己的背景。
    太子对茅道长的领悟很满意,点头说道:“道家之义宏大精深,道长之道行亦深厚超凡,当是能当重任。本宫能为父皇寻得道长,甚感欣慰。本宫祈愿父皇长命百岁,特荐道长前往觐见父皇,向父皇讲述修道养生之法,助父皇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茅道长说:“凡人若想得道成仙非常年修行不可,皇上日理万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