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莫问闻言笑了笑,抬手扶直王羲之,王羲之之所以对他如此敬佩是因为他敢于承认外邦宗教亦是有神灵的,而不是像其他道人那样心存愚忠,极力否认和诽谤佛教。
    “有便是有,无便是无,功即是功,过即是过。”莫问说道,身为道教高功,上清准徒,如果看待问题做不到公平公允,那将会对道家产生极坏的影响。
    王羲之直身抬手,二人继续前行,老五和王羲之的随从跟在二人身后,莫问和王羲之的谈话他们听不懂也不愿听,此时他们谈的是怎么给马蹄上铁掌。
    王羲之问道,“既然那佛与菩萨乃外邦神灵,为何能奴我汉人子民?”
    莫问闻言笑了笑,王羲之一个“奴”字表明了他对佛教的态度,他认为佛教的传入带有明显的入侵意味,王羲之的这一想法与他修道早起的想法有些类似。
    这一次莫问没有直接回答王羲之的问题,而是出言说道,“先生想必通晓练气之法,道门中人练气之时或环抱阴阳,或手捏指诀,此举有何用处?”
    “借气天地,感应阴阳。”王羲之答道。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先生所言甚是,正是感应,那外邦百姓与华夏百姓虽然样貌不同,血脉有异,却同样生有本命元神和三魂七魄,其感应外邦神灵之法,汉人亦可仿照,世人的选择上天不会干预,凡人要选择外邦宗教,且心甘情愿按照外邦修行法门与外邦神灵进行感应,那就随他们去了。”
    “我汉人若是信奉外邦宗教,最终归往何处?”王羲之再问。
    “我不曾去过佛教所说的西天,不知究竟有无西天,也不曾去过佛教所说的地狱,亦不知道究竟有无地狱,中土信佛之人最终归往何处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但佛教倡导出家修行,此举会导致汉人血脉难延,最终尽归虚无。”莫问答道。
    “此等灭族之祸,当防患于未然,早止,早退。”王羲之说道。
    莫问闻言摆了摆手,“为时已晚,佛教寄希望于来世,视肉身为皮囊,其教义有利于朝廷统治百姓,故此被朝廷和君王所喜,当然,我道门中人若是齐心合力,一通杀轰撵打也能将其撵走,但此举会引起百姓对他们的同情,认为道门中人嚣张跋扈。民心若失,谈何光大华夏道统?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之约定各自统属,信佛者多为劳苦大众,佛法能否超度他们暂且放在一旁,至少可以让他们心存希望,这希望是真是假也不重要,有希望便不会感觉日子太苦。信道者需要明窥阴阳,自古便有无财不养道之说,需要衣食无忧之人方才能够静下心来练气修行,故此道家信徒多半身居高位,为士大夫一流,世上不是每个人都能静得下心,道家也从不试图唤醒所有人,唤醒能唤醒的聪慧之人就够了。先生眼下是三品右将军,当为一州长官,至少管辖五万百姓,先生一人清醒足矣,那五万百姓还是不要清醒了,倘若他们人人清醒,你若公平待之还好,你若稍有不公,他们就会察觉抗逆,还是让他们信佛吧,好管一些。”
    王羲之闻言哈哈大笑,莫问说的确是至理,却不曾故作高深,言谈随意,毫不造作。
    莫问迈步之时出言说道,“先生放心,上清祖师已然神授几位上清准徒代为处理外邦教派事宜,眼下此事由贫道接手,佛教教义以及小乘教法大有瑕疵,若是他们能够改之,便留他们在中土安民,若是他们依然遵循小乘教法,不守客道,那就只能举国灭之。”
    “真人行事既有阴之退让,亦有阳之刚猛,以德服人显宽容,杀伐果断真痛快!”王羲之笑道。
    “先生过誉了,先生墨宝婉约挺秀,流畅自然,足见先生对阴阳之道亦有参悟。”莫问亦笑。
    二人边走边说,到得傍晚时分来到上清观,由于王羲之是道家信众,故此莫问先请他往上清大殿为祖师上香,随后请至西院丹房喝茶说话。
    先前二人的交谈主要针对生死,之所以说到佛教是因为牵扯到凡人的归宿,随后的交谈是养生,先说练气,吸收天地灵气是练气的高等阶段,初期是利用调整和静坐呼吸达到“无我”的状态,很多经文记载的词汇都很隐晦,实则无我状态就是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接近天地的“原始”状态,以此平衡自己体内的阴阳之气。
    在练气之外,还有养生术,就是如何通过食物养生,养生术建立在道家阴阳五行的基础上,根据食物不同的五行属性,不同的时节,五脏运行强衰的时辰,配比各种食物,其步骤极为繁琐,即便是精通五行的老大夫也很难配准,故此莫问化繁为简,向王羲之传授了极为简单的养生之术,那就是少吃,进食的本质是吸收五谷牲畜所含的灵气,以此维持人体的消耗,但是不管是荤食还是素食,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浊气,倘若吃的太多,体内带的浊气就多,浊气多则百病生。
    晚饭是丫鬟送入房中的,二人简单吃完秉烛夜谈,此番已经没有了既定的话题,王羲之再度说起了道教和佛教的冲突,谈话的同时莫问也在规整思绪,他日如果能够找到孔雀王就要进行具体的细分,此时将诸多事宜想好,他日就可有的放矢,不会被人发难问倒。
    “信众之生死,真人意欲如何分化?”王羲之问。
    “信道之人道家庇护,拜佛之人佛教收之,他有西天,我有天庭,他有地狱,我有冥司,泾渭分明,不相冲突。”莫问说道。
    “佛教转世乃因果使然,若是信佛之人皆可转世,今生我为你妻,来世你为我父,今生你为我府中牛马,来世你是我兄弟,若是任凭他们如此妄为,则乾坤必乱,伦理何在?”王羲之摇头说道,当下民间流传女儿乃父亲前世情人,此言令得诸多愚蠢父亲将伦理纲常抛至脑后,心安理得的染指自己的亲生女儿,由此导致了大量逾越伦理的乱交和人间惨剧的发生。
    莫问闻言皱眉不语,汉人与蛮邦的最大区别就是汉人对伦理孝道非常的看重,敬天法祖,父,祖父,曾祖父可以一直向上追溯,丝毫不乱。而且丈夫死后,妻子不能随便改嫁,哪怕改嫁也不能改嫁给死者的父亲兄弟和儿子,这也是儒家所说的纲常。而外邦则没有这种限制,父亲死后留下的遗孀,往往由他的儿子接收,而且佛教出现的国度身毒,经常有母亲嫁给亲生儿子的事情,这绝非污蔑,正因为有这种风气的存在和异域文化的基础,佛教才会行投胎转世之事。
    “冥司亦有投胎司职,与佛教转世类似,此事容我细细想过。”莫问沉吟过后出言说道,在批评对方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有没有缺陷,虽然冥司对投胎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筛选,不投胎本家,不投胎本姓,而且对投胎的距离有很大限制,但是终究还是有投胎一事。
    “那观世音在西域乃是一男子,到得中土反而成了女身,不但成了女身还多了送子之能,如此荒谬扭曲,误我子民之事决不可忍。”王羲之又道。
    “愚民既然相信,就随他去吧。”莫问摇头笑道。
    “还有,二十年前道人作醮,僧人只是陪衬杂役,佛教本身无有任何作醮科仪,到如今他们抄袭了道家诸多科仪,易名换目据为己有,时至今日还有几人知道串珠本为道家所有,又有几人知道木鱼本是道教法器?又有几人看过那记载着真相的《老子化胡经》?”王羲之越说声音越高。
    莫问闻言莞尔发笑,有些时候道家信众往往比道士还要关心道教自身的利益,王羲之清醒明睿,博古通今,但是有些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气愤。
    眼见王羲之情绪激动,莫问急忙岔开了话题,王羲之对真相的坚持,对正统的维护令他很是感动,但此人太过刚正,虽是文人却极为热血,他应该跟刘少卿对脾气,俩人一合计,看不顺眼就都杀了。
    随后二人所谈内容乃是道教自身缺陷,王羲之列出了道教眼下的三大弊端,害人最重的是炼丹术,不会炼丹的比会炼丹的多的多,有毒的丹药害人无数,单是皇帝就毒死了好几个。二是阴阳房中术,也就是男女同修,这在有些门派是确实存在的,在世人看来此举大伤风化,远没有僧人出家那种超脱。第三点是高价出售符咒,但有所求,必先索财,不予钱财便不予符咒,信众给了钱财有时候拿到的还是假符咒,根本就不灵验。
    由于对王羲之很有好感,莫问便留他在道观住了三日,这几日莫问传授了他一些道教的练气法门,闲暇之余二人说的多是些前朝旧事,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说到司马迁血书史记,历史的真相往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很多我们知道的真相都是错的……
    第四百七十六章 龙族之秘
    三日之后,王羲之主动辞行。
    莫问亲自将二人送至山下,这是任何前来上清观的宾客都不曾得到的待遇,三日里二人畅谈古今很是投缘。王羲之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其心境和言谈却并不古板僵化,多有慷慨之言,多出激昂之语,单就心境而言,王羲之比他还要年轻几分。
    目送王羲之主仆东行离去,莫问和老五转身回山。
    “老爷,我得出趟门。”老五说道。
    “何往?”莫问随口问道。
    “出去弄点儿吃的回来,酒也快没了,这家伙真能喝。”老五撇嘴说道。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地窖之中有大量的粮食,老五所谓的吃的,指的是荤食。
    老五见莫问不接他的话茬,再发抱怨言语,“空着手过来吃了三天,什么人哪。”
    “王先生何曾空手,其所赠四部经书价值连城,任何一部都抵得上你地窖里的所有藏金。”莫问说道。
    “真的?”老五歪头问道。
    莫问皱眉看了老五一眼,没有搭理他,礼物主要是为了表达送礼者的心意,不应该以金钱衡量。
    “那我先走了,晌午差不多能回来。”老五说道。
    “不要惹是生非,当早去早回。”莫问点了点头。
    老五应了一声,扯下袍子变身巨蝠升空西去,莫问独自回返上清观。
    回到正屋,秦云正在翻看王羲之书写的经文,见莫问回返,合上经书直身站起,“客人走了?”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转而出言问道,“你可知道来者是谁?”
    “自然知道,是晋国的王羲之。”秦云拉开木椅请莫问坐下。
    “知道是他,你何不前去一窥真容?”莫问手扶椅背出言问道,秦云虽是女子,却是读书人,天下的读书人对王羲之都很是敬仰,与道门中人对他很是敬畏是一样的道理。
    “他是男子,我不能见。他是外人,我也不想见。”秦云有些紧张,她不知道莫问为何有此一问。
    莫问闻言笑了笑,坐下之后拿过那本经书随手翻看,“道德经上清观亦有,为何平时不见你翻看?”
    秦云听得莫问言语,瞬时明白先前的举动很可能在无意之中犯了莫问的忌讳,莫问当日救下她的时候曾经让那些推搡过她的凉国士兵断手,让试图非礼她的偏将自宫,那时她就已经知道莫问对男女之事非常敏感。
    紧张之下,秦云额头见汗,她先前翻看王羲之手书的道德经确实是被其秀美遒劲的行书所吸引,但她不知道实话实说会有什么后果。
    莫问问过之后并没有再说话,只是随手翻动着那本经书,神情如常,不显喜怒。
    短暂而快速的思虑之后,秦云出言说道,“王羲之被世人尊称为书圣,其字千金难求,难得有他的真迹,妾身心存好奇,便多看了几眼。”
    “我发问于你并非心中生妒,只是看你敢不敢与我说真话。”莫问笑道。
    秦云闻言紧张之心不消,忐忑的等莫问下文。
    “鉴赏之心人皆有之,世间美好的东西谁都喜欢。”莫问将道德经翻至其中一页递向秦云。
    秦云探手接过,发现这一页正是她先前看的那一页。见此情形,秦云开始暗自后怕,莫问心细如发看的真切,这一页已经接近结尾部分,倘若她先前心存欺瞒,只说随意翻看,必然弄巧成拙。
    “这几日南海龙族将会到来,随后我要闭关数月,你收拾一下,由老五载你回娘家住上一段时日。”莫问说道。
    “奴婢不该看那经文,老爷不要撵我。”秦云尚未自先前的紧张之中放松下来,听得莫问言语双膝跪倒。
    莫问见状急忙起身将秦云扶起,引进身旁座位,“我是想你出嫁之后一直不曾省亲,想让你回去探望父母,回返之时再将秦风一并带回,哪个要撵你。”
    虽然莫问语出真心,秦云仍然很是忐忑,眼神之中多有惶恐,莫问柔声开解,良久过后秦云方才释怀安心。
    安抚了秦云,莫问出门前往正殿,出门之后叹了口气,虽然妻妾对夫君都有爱意,但妾的心中始终夹杂着怕,世俗的名分注定了她们惶恐不安和畏惧逢迎的心境。
    辰时,老五回返,带回了一头雄鹿和一瓮酒水,莫问冲老五招了招手,老五将东西交与赵老,快走几步进了正殿。
    “山中情况如何?”莫问将茶壶递给老五。
    “啥情况?”老五接过水壶瞪眼反问。
    “禽兽有无异动?”莫问问道。
    “还行,没啥动静,就是山里快没水了,几个大湖都见底了,用不了几天它们就没水喝了。”老五言罢,提壶喝水。
    莫问闻言缓缓点头,禽兽和人类有共通之处,人如果快饿死了会造反,禽兽也是如此,倘若能够保证它们有水和食物,想必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没事儿我走了。”老五放下茶壶转身欲行。
    莫问在后说道,“明日送秦氏回乡省亲,可带上慕氏和赵氏去凉国转上几日,若有闲暇再去司徒府问问有无孔雀王的消息。”
    “成。”老五答应一声,出殿去了。
    次日清晨,老五载了三个妇人振翼北上,道观里瞬时冷清了下来。
    莫问留在道观,只等敖烵上门,可是接连数日,敖烵并没有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问心中开始不安,当日敖烵说的是十日之内必然前来,而今十日之期将至,为何还不见敖烵前来。南海擒了东海三位龙子龙女,应该能够换回汲水神鼎,况且敖烵曾经有言在先,不管成事与否都会将二昧真火的行气之法告之,难道他们要行那鸟尽弓藏,过河拆桥之事。
    第十日入更时分,南海龙族终于来到,但来者并非敖烵,而是缺失了一臂的龙子敖炳。
    敖炳于门外现身,莫问亲自开门请入。
    “见过真人,让真人久候了。”敖炳单手行礼,由于失了一臂,敖炳的情绪有些沮丧。
    “不妨事,降雨法器可曾复得?”莫问问道。
    “不虚此行,前日早些时候东海已然差人送回了神鼎。”敖炳说道。
    莫问闻言如释重负,南海是否得到汲水神鼎直接关系到了天地之间能否降雨。
    “那二昧真火的操驭之法男女有别,此前敖某自宫中养伤,故此来的晚了些。”敖炳出言解释。
    莫问抬手请敖炳前往丹房,与此同时出言说道,“敖兄想必知道,贫道先前误服狻猊内丹,已然炼化了体内大半浊气,这二昧真火于贫道用处不大,贫道厚颜相求乃是为了研创内丹修行法门,以摆脱我道门中人炼服外丹的弊端,若是内丹法门广传天下,可止杀戮于万千。”
    敖炳听得莫问言语点了点头,“这二昧真火乃南海龙族安身立命之本,真人以此为基衍生推研无有不可,却万万不要泄露我等行气本法。”
    “那是自然。”莫问正色点头。
    二人进得西院,莫问唤杏儿前去准备茶水,敖炳摆了摆手,“不需劳烦,正事要紧。”
    莫问闻言冲杏儿摆了摆手,推开丹房房门请敖炳进屋。
    常言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真正玄妙的并不一定深奥,其玄妙来自于匪夷所思的想法,匪夷所思的想法指的是那些摆脱了现有的,惯用的,已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以二昧真火为例,所谓二昧指的是心火和肾火。而按照道家遵循了千百年的五行学说,肾是属水的,以水生火不啻于缘木求鱼,及其荒谬,但南海龙族恰恰用的是以肾生火的奇异法门,性为龙虎,命为基石,意为引导,此身心意三者为下托,涵光固济,天心玄关,此为上引。
    这种练气法门违背了阴阳五行,完全以元神为主引,此前他所犯的错误是始终没有摆脱惯性思维的限制,推研内丹法门之时还是习惯性的想要齐全五行,表面上看是没有彻底摆脱外丹术的模式,本质的错误则是低估和轻视了元神的作用,只要元神足够强大,人体的五行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倘若元神足够强大,可以在一念之间移山动岳,倘若元神强大到了极限,甚至可以通过改变阴阳二气将世间所有由阴阳二气化生的万物变归虚无。
    敖炳见莫问眉头紧锁久久不语,在旁出言问道,“这二昧真火的行气法门对真人可有用处?”
    “有。”莫问缓缓点头,此前的修行他过度的执念于“术”,忽略了“法”,法与术是母与子的关系,道人所用的所有“术”都是由“法”衍生而来的,此时他的修为已然达到了“术”的极限,要想再有所参悟和提升,就必须参悟那虚无缥缈但真实存在的“法”,南海的二昧真火不但给了他“术”的指点,还向他证明了元神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强大了元神,妙法自现。
    “南海能够得回汲水神鼎,真人功莫大焉,龙族理应投桃报李助真人扬道济世,这雨自何处下起,还请真人示下?”敖炳出言问道。
    莫问闻言没有立刻答话,久旱之时能够求下雨来,对于宣扬道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世人饱受大旱之苦,若是为了扬道而拖延降雨,有违道人济世本分。
    “南海所司区域理应即刻降雨。”莫问沉吟过后出言说道,南海本来就肩负着晋国降雨职责,晋国应该下雨。其他的区域不归南海管辖,南海对那些区域也不熟悉,降雨点数不好掌握,必须由道人告知降雨的地点和点数…… ↑返回顶部↑
    莫问闻言笑了笑,抬手扶直王羲之,王羲之之所以对他如此敬佩是因为他敢于承认外邦宗教亦是有神灵的,而不是像其他道人那样心存愚忠,极力否认和诽谤佛教。
    “有便是有,无便是无,功即是功,过即是过。”莫问说道,身为道教高功,上清准徒,如果看待问题做不到公平公允,那将会对道家产生极坏的影响。
    王羲之直身抬手,二人继续前行,老五和王羲之的随从跟在二人身后,莫问和王羲之的谈话他们听不懂也不愿听,此时他们谈的是怎么给马蹄上铁掌。
    王羲之问道,“既然那佛与菩萨乃外邦神灵,为何能奴我汉人子民?”
    莫问闻言笑了笑,王羲之一个“奴”字表明了他对佛教的态度,他认为佛教的传入带有明显的入侵意味,王羲之的这一想法与他修道早起的想法有些类似。
    这一次莫问没有直接回答王羲之的问题,而是出言说道,“先生想必通晓练气之法,道门中人练气之时或环抱阴阳,或手捏指诀,此举有何用处?”
    “借气天地,感应阴阳。”王羲之答道。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先生所言甚是,正是感应,那外邦百姓与华夏百姓虽然样貌不同,血脉有异,却同样生有本命元神和三魂七魄,其感应外邦神灵之法,汉人亦可仿照,世人的选择上天不会干预,凡人要选择外邦宗教,且心甘情愿按照外邦修行法门与外邦神灵进行感应,那就随他们去了。”
    “我汉人若是信奉外邦宗教,最终归往何处?”王羲之再问。
    “我不曾去过佛教所说的西天,不知究竟有无西天,也不曾去过佛教所说的地狱,亦不知道究竟有无地狱,中土信佛之人最终归往何处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但佛教倡导出家修行,此举会导致汉人血脉难延,最终尽归虚无。”莫问答道。
    “此等灭族之祸,当防患于未然,早止,早退。”王羲之说道。
    莫问闻言摆了摆手,“为时已晚,佛教寄希望于来世,视肉身为皮囊,其教义有利于朝廷统治百姓,故此被朝廷和君王所喜,当然,我道门中人若是齐心合力,一通杀轰撵打也能将其撵走,但此举会引起百姓对他们的同情,认为道门中人嚣张跋扈。民心若失,谈何光大华夏道统?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之约定各自统属,信佛者多为劳苦大众,佛法能否超度他们暂且放在一旁,至少可以让他们心存希望,这希望是真是假也不重要,有希望便不会感觉日子太苦。信道者需要明窥阴阳,自古便有无财不养道之说,需要衣食无忧之人方才能够静下心来练气修行,故此道家信徒多半身居高位,为士大夫一流,世上不是每个人都能静得下心,道家也从不试图唤醒所有人,唤醒能唤醒的聪慧之人就够了。先生眼下是三品右将军,当为一州长官,至少管辖五万百姓,先生一人清醒足矣,那五万百姓还是不要清醒了,倘若他们人人清醒,你若公平待之还好,你若稍有不公,他们就会察觉抗逆,还是让他们信佛吧,好管一些。”
    王羲之闻言哈哈大笑,莫问说的确是至理,却不曾故作高深,言谈随意,毫不造作。
    莫问迈步之时出言说道,“先生放心,上清祖师已然神授几位上清准徒代为处理外邦教派事宜,眼下此事由贫道接手,佛教教义以及小乘教法大有瑕疵,若是他们能够改之,便留他们在中土安民,若是他们依然遵循小乘教法,不守客道,那就只能举国灭之。”
    “真人行事既有阴之退让,亦有阳之刚猛,以德服人显宽容,杀伐果断真痛快!”王羲之笑道。
    “先生过誉了,先生墨宝婉约挺秀,流畅自然,足见先生对阴阳之道亦有参悟。”莫问亦笑。
    二人边走边说,到得傍晚时分来到上清观,由于王羲之是道家信众,故此莫问先请他往上清大殿为祖师上香,随后请至西院丹房喝茶说话。
    先前二人的交谈主要针对生死,之所以说到佛教是因为牵扯到凡人的归宿,随后的交谈是养生,先说练气,吸收天地灵气是练气的高等阶段,初期是利用调整和静坐呼吸达到“无我”的状态,很多经文记载的词汇都很隐晦,实则无我状态就是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接近天地的“原始”状态,以此平衡自己体内的阴阳之气。
    在练气之外,还有养生术,就是如何通过食物养生,养生术建立在道家阴阳五行的基础上,根据食物不同的五行属性,不同的时节,五脏运行强衰的时辰,配比各种食物,其步骤极为繁琐,即便是精通五行的老大夫也很难配准,故此莫问化繁为简,向王羲之传授了极为简单的养生之术,那就是少吃,进食的本质是吸收五谷牲畜所含的灵气,以此维持人体的消耗,但是不管是荤食还是素食,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浊气,倘若吃的太多,体内带的浊气就多,浊气多则百病生。
    晚饭是丫鬟送入房中的,二人简单吃完秉烛夜谈,此番已经没有了既定的话题,王羲之再度说起了道教和佛教的冲突,谈话的同时莫问也在规整思绪,他日如果能够找到孔雀王就要进行具体的细分,此时将诸多事宜想好,他日就可有的放矢,不会被人发难问倒。
    “信众之生死,真人意欲如何分化?”王羲之问。
    “信道之人道家庇护,拜佛之人佛教收之,他有西天,我有天庭,他有地狱,我有冥司,泾渭分明,不相冲突。”莫问说道。
    “佛教转世乃因果使然,若是信佛之人皆可转世,今生我为你妻,来世你为我父,今生你为我府中牛马,来世你是我兄弟,若是任凭他们如此妄为,则乾坤必乱,伦理何在?”王羲之摇头说道,当下民间流传女儿乃父亲前世情人,此言令得诸多愚蠢父亲将伦理纲常抛至脑后,心安理得的染指自己的亲生女儿,由此导致了大量逾越伦理的乱交和人间惨剧的发生。
    莫问闻言皱眉不语,汉人与蛮邦的最大区别就是汉人对伦理孝道非常的看重,敬天法祖,父,祖父,曾祖父可以一直向上追溯,丝毫不乱。而且丈夫死后,妻子不能随便改嫁,哪怕改嫁也不能改嫁给死者的父亲兄弟和儿子,这也是儒家所说的纲常。而外邦则没有这种限制,父亲死后留下的遗孀,往往由他的儿子接收,而且佛教出现的国度身毒,经常有母亲嫁给亲生儿子的事情,这绝非污蔑,正因为有这种风气的存在和异域文化的基础,佛教才会行投胎转世之事。
    “冥司亦有投胎司职,与佛教转世类似,此事容我细细想过。”莫问沉吟过后出言说道,在批评对方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有没有缺陷,虽然冥司对投胎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筛选,不投胎本家,不投胎本姓,而且对投胎的距离有很大限制,但是终究还是有投胎一事。
    “那观世音在西域乃是一男子,到得中土反而成了女身,不但成了女身还多了送子之能,如此荒谬扭曲,误我子民之事决不可忍。”王羲之又道。
    “愚民既然相信,就随他去吧。”莫问摇头笑道。
    “还有,二十年前道人作醮,僧人只是陪衬杂役,佛教本身无有任何作醮科仪,到如今他们抄袭了道家诸多科仪,易名换目据为己有,时至今日还有几人知道串珠本为道家所有,又有几人知道木鱼本是道教法器?又有几人看过那记载着真相的《老子化胡经》?”王羲之越说声音越高。
    莫问闻言莞尔发笑,有些时候道家信众往往比道士还要关心道教自身的利益,王羲之清醒明睿,博古通今,但是有些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气愤。
    眼见王羲之情绪激动,莫问急忙岔开了话题,王羲之对真相的坚持,对正统的维护令他很是感动,但此人太过刚正,虽是文人却极为热血,他应该跟刘少卿对脾气,俩人一合计,看不顺眼就都杀了。
    随后二人所谈内容乃是道教自身缺陷,王羲之列出了道教眼下的三大弊端,害人最重的是炼丹术,不会炼丹的比会炼丹的多的多,有毒的丹药害人无数,单是皇帝就毒死了好几个。二是阴阳房中术,也就是男女同修,这在有些门派是确实存在的,在世人看来此举大伤风化,远没有僧人出家那种超脱。第三点是高价出售符咒,但有所求,必先索财,不予钱财便不予符咒,信众给了钱财有时候拿到的还是假符咒,根本就不灵验。
    由于对王羲之很有好感,莫问便留他在道观住了三日,这几日莫问传授了他一些道教的练气法门,闲暇之余二人说的多是些前朝旧事,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说到司马迁血书史记,历史的真相往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很多我们知道的真相都是错的……
    第四百七十六章 龙族之秘
    三日之后,王羲之主动辞行。
    莫问亲自将二人送至山下,这是任何前来上清观的宾客都不曾得到的待遇,三日里二人畅谈古今很是投缘。王羲之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其心境和言谈却并不古板僵化,多有慷慨之言,多出激昂之语,单就心境而言,王羲之比他还要年轻几分。
    目送王羲之主仆东行离去,莫问和老五转身回山。
    “老爷,我得出趟门。”老五说道。
    “何往?”莫问随口问道。
    “出去弄点儿吃的回来,酒也快没了,这家伙真能喝。”老五撇嘴说道。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地窖之中有大量的粮食,老五所谓的吃的,指的是荤食。
    老五见莫问不接他的话茬,再发抱怨言语,“空着手过来吃了三天,什么人哪。”
    “王先生何曾空手,其所赠四部经书价值连城,任何一部都抵得上你地窖里的所有藏金。”莫问说道。
    “真的?”老五歪头问道。
    莫问皱眉看了老五一眼,没有搭理他,礼物主要是为了表达送礼者的心意,不应该以金钱衡量。
    “那我先走了,晌午差不多能回来。”老五说道。
    “不要惹是生非,当早去早回。”莫问点了点头。
    老五应了一声,扯下袍子变身巨蝠升空西去,莫问独自回返上清观。
    回到正屋,秦云正在翻看王羲之书写的经文,见莫问回返,合上经书直身站起,“客人走了?”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转而出言问道,“你可知道来者是谁?”
    “自然知道,是晋国的王羲之。”秦云拉开木椅请莫问坐下。
    “知道是他,你何不前去一窥真容?”莫问手扶椅背出言问道,秦云虽是女子,却是读书人,天下的读书人对王羲之都很是敬仰,与道门中人对他很是敬畏是一样的道理。
    “他是男子,我不能见。他是外人,我也不想见。”秦云有些紧张,她不知道莫问为何有此一问。
    莫问闻言笑了笑,坐下之后拿过那本经书随手翻看,“道德经上清观亦有,为何平时不见你翻看?”
    秦云听得莫问言语,瞬时明白先前的举动很可能在无意之中犯了莫问的忌讳,莫问当日救下她的时候曾经让那些推搡过她的凉国士兵断手,让试图非礼她的偏将自宫,那时她就已经知道莫问对男女之事非常敏感。
    紧张之下,秦云额头见汗,她先前翻看王羲之手书的道德经确实是被其秀美遒劲的行书所吸引,但她不知道实话实说会有什么后果。
    莫问问过之后并没有再说话,只是随手翻动着那本经书,神情如常,不显喜怒。
    短暂而快速的思虑之后,秦云出言说道,“王羲之被世人尊称为书圣,其字千金难求,难得有他的真迹,妾身心存好奇,便多看了几眼。”
    “我发问于你并非心中生妒,只是看你敢不敢与我说真话。”莫问笑道。
    秦云闻言紧张之心不消,忐忑的等莫问下文。
    “鉴赏之心人皆有之,世间美好的东西谁都喜欢。”莫问将道德经翻至其中一页递向秦云。
    秦云探手接过,发现这一页正是她先前看的那一页。见此情形,秦云开始暗自后怕,莫问心细如发看的真切,这一页已经接近结尾部分,倘若她先前心存欺瞒,只说随意翻看,必然弄巧成拙。
    “这几日南海龙族将会到来,随后我要闭关数月,你收拾一下,由老五载你回娘家住上一段时日。”莫问说道。
    “奴婢不该看那经文,老爷不要撵我。”秦云尚未自先前的紧张之中放松下来,听得莫问言语双膝跪倒。
    莫问见状急忙起身将秦云扶起,引进身旁座位,“我是想你出嫁之后一直不曾省亲,想让你回去探望父母,回返之时再将秦风一并带回,哪个要撵你。”
    虽然莫问语出真心,秦云仍然很是忐忑,眼神之中多有惶恐,莫问柔声开解,良久过后秦云方才释怀安心。
    安抚了秦云,莫问出门前往正殿,出门之后叹了口气,虽然妻妾对夫君都有爱意,但妾的心中始终夹杂着怕,世俗的名分注定了她们惶恐不安和畏惧逢迎的心境。
    辰时,老五回返,带回了一头雄鹿和一瓮酒水,莫问冲老五招了招手,老五将东西交与赵老,快走几步进了正殿。
    “山中情况如何?”莫问将茶壶递给老五。
    “啥情况?”老五接过水壶瞪眼反问。
    “禽兽有无异动?”莫问问道。
    “还行,没啥动静,就是山里快没水了,几个大湖都见底了,用不了几天它们就没水喝了。”老五言罢,提壶喝水。
    莫问闻言缓缓点头,禽兽和人类有共通之处,人如果快饿死了会造反,禽兽也是如此,倘若能够保证它们有水和食物,想必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没事儿我走了。”老五放下茶壶转身欲行。
    莫问在后说道,“明日送秦氏回乡省亲,可带上慕氏和赵氏去凉国转上几日,若有闲暇再去司徒府问问有无孔雀王的消息。”
    “成。”老五答应一声,出殿去了。
    次日清晨,老五载了三个妇人振翼北上,道观里瞬时冷清了下来。
    莫问留在道观,只等敖烵上门,可是接连数日,敖烵并没有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问心中开始不安,当日敖烵说的是十日之内必然前来,而今十日之期将至,为何还不见敖烵前来。南海擒了东海三位龙子龙女,应该能够换回汲水神鼎,况且敖烵曾经有言在先,不管成事与否都会将二昧真火的行气之法告之,难道他们要行那鸟尽弓藏,过河拆桥之事。
    第十日入更时分,南海龙族终于来到,但来者并非敖烵,而是缺失了一臂的龙子敖炳。
    敖炳于门外现身,莫问亲自开门请入。
    “见过真人,让真人久候了。”敖炳单手行礼,由于失了一臂,敖炳的情绪有些沮丧。
    “不妨事,降雨法器可曾复得?”莫问问道。
    “不虚此行,前日早些时候东海已然差人送回了神鼎。”敖炳说道。
    莫问闻言如释重负,南海是否得到汲水神鼎直接关系到了天地之间能否降雨。
    “那二昧真火的操驭之法男女有别,此前敖某自宫中养伤,故此来的晚了些。”敖炳出言解释。
    莫问抬手请敖炳前往丹房,与此同时出言说道,“敖兄想必知道,贫道先前误服狻猊内丹,已然炼化了体内大半浊气,这二昧真火于贫道用处不大,贫道厚颜相求乃是为了研创内丹修行法门,以摆脱我道门中人炼服外丹的弊端,若是内丹法门广传天下,可止杀戮于万千。”
    敖炳听得莫问言语点了点头,“这二昧真火乃南海龙族安身立命之本,真人以此为基衍生推研无有不可,却万万不要泄露我等行气本法。”
    “那是自然。”莫问正色点头。
    二人进得西院,莫问唤杏儿前去准备茶水,敖炳摆了摆手,“不需劳烦,正事要紧。”
    莫问闻言冲杏儿摆了摆手,推开丹房房门请敖炳进屋。
    常言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真正玄妙的并不一定深奥,其玄妙来自于匪夷所思的想法,匪夷所思的想法指的是那些摆脱了现有的,惯用的,已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以二昧真火为例,所谓二昧指的是心火和肾火。而按照道家遵循了千百年的五行学说,肾是属水的,以水生火不啻于缘木求鱼,及其荒谬,但南海龙族恰恰用的是以肾生火的奇异法门,性为龙虎,命为基石,意为引导,此身心意三者为下托,涵光固济,天心玄关,此为上引。
    这种练气法门违背了阴阳五行,完全以元神为主引,此前他所犯的错误是始终没有摆脱惯性思维的限制,推研内丹法门之时还是习惯性的想要齐全五行,表面上看是没有彻底摆脱外丹术的模式,本质的错误则是低估和轻视了元神的作用,只要元神足够强大,人体的五行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倘若元神足够强大,可以在一念之间移山动岳,倘若元神强大到了极限,甚至可以通过改变阴阳二气将世间所有由阴阳二气化生的万物变归虚无。
    敖炳见莫问眉头紧锁久久不语,在旁出言问道,“这二昧真火的行气法门对真人可有用处?”
    “有。”莫问缓缓点头,此前的修行他过度的执念于“术”,忽略了“法”,法与术是母与子的关系,道人所用的所有“术”都是由“法”衍生而来的,此时他的修为已然达到了“术”的极限,要想再有所参悟和提升,就必须参悟那虚无缥缈但真实存在的“法”,南海的二昧真火不但给了他“术”的指点,还向他证明了元神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强大了元神,妙法自现。
    “南海能够得回汲水神鼎,真人功莫大焉,龙族理应投桃报李助真人扬道济世,这雨自何处下起,还请真人示下?”敖炳出言问道。
    莫问闻言没有立刻答话,久旱之时能够求下雨来,对于宣扬道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世人饱受大旱之苦,若是为了扬道而拖延降雨,有违道人济世本分。
    “南海所司区域理应即刻降雨。”莫问沉吟过后出言说道,南海本来就肩负着晋国降雨职责,晋国应该下雨。其他的区域不归南海管辖,南海对那些区域也不熟悉,降雨点数不好掌握,必须由道人告知降雨的地点和点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