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
他知道何汐的真实性情吗?
父亲知道这件事吗?
父亲会同意吗?
别的世家望族是会乐见其成还是极力阻止?
她要阻止的话,应该找什么样的理由?
如果由她来推荐,有哪些合适的人选?
若是宋勇毅非卿不娶,父亲母亲也同意,她的后路又在哪里?
如果何汐与她不和,要她做一个提线木偶般的公主,而宋勇毅也故态萌发,她该怎么办?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在这一章把东景拉出来撒点糖了,东景这个男主真不容易啊,都成小弟了。
小天使们你们猜猜,如果宋勇毅真的娶了何汐,小夏会怎么做?
第196章 以退为进
十日后,皇家仪队顺利抵达京城,宋老夫人、张氏和宋知夏入了皇宫,与宋力刚、宋勇毅一家团聚。
宋家人丁少,虽然宋家升为天家,宋老夫人应该居住在太后所在的永康宫,张氏应该居住在皇后所在的泰和宫,宋勇毅应该居住在东宫,但是宋力刚不愿意让本就稀少的家人分散四处,所以宋家人全都居住在皇帝寝宫邻近的各处宫殿中,张氏更是与他同居寝宫,以示帝后恩爱、一家和睦之意。
这一个月来宋力刚忙了个够呛,他其实只是个武将,原本对于天下并没有野心,论起治国手段,更是两眼一抹黑,之前只是攻城掠地收拢政权,他做的还算是得心应手,但是如今实打实的接触起各项朝政,还只是最初期的立国号、定年号、明国色、任用朝臣,就足够他手足无措、满心慌张了,好在他的儿子宋勇毅还略懂一些,两人商量着行事,倒也能应付一些朝政,比如立了国号为明,定了年号为启泰,听从钦天监的建议选了国色为朱红,至于任用朝臣这等大事他们则不敢乱来,只是任用了最信任的十几位官员,再凑合的用着大胜前投诚过来的前朝旧臣,勉强的把国体框架给支撑了起来。
登基大典是最重要的事,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因为宫城并没有受到战火的侵袭,国库和夏帝私库也没有受到劫掠和破坏,所以准备起皇帝登基的仪仗来还算是便利,大多数的东西都可以继续使用,少部份改起来也方便,小部份的重新做也来得及,至于明朝新帝所穿用的新龙袍新冠冕,在有材料的情况下,重新设计,日夜赶工,也赶得及齐备。
最后宋力刚在钦天监奉上的吉日册中挑选了最近的吉日,登基大典很快就可以举办了。
皇后的册封大典也同样筹备的差不多了,吉日就选在登基大典之后最近的吉日。
宋力刚和张氏马上要开始进行专门的登基和册封的礼仪教导了,这是顶顶重要的事,宋力刚已经开始礼仪教导了,而张氏,从她入宫门的当日起,就要接受礼仪教导了。
时间很紧迫,人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啊。
张氏原本还想着与夫君商量儿子的婚事,然后找人慢慢打听何汐的品行,甚至还要出些题暗中考验一下何汐,结果在紧迫的日程中,她的这些想法通通往后推,为了确保在册封大典上万无一失,张氏的全部精力都得放到学习皇后礼仪上。
这段时间正好给了宋知夏缓和,让她可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走向。
登基吉日到,宋力刚在众臣拱卫下登基了,明朝开创了,启泰元年开始启用了。
明朝开创第一件事,任用朝臣。
宋力刚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挑选臣子了。
宋勇毅在背后为父亲出谋划策,举荐他认为好的人选为臣。
宋知夏冷眼旁观,她不插手,她要好好看一看,父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从这些人才的背景和理念中,她就可以看到未来的朝堂格局,乃至于国策走向了。
这点并不难,因为宋知夏熟背前世的三品以上官员名单,知道哪些官员是能做实事的能臣,哪些官员是只靠嘴巴和供奉混政绩的浊官,知道哪些官员为了事功为了国家民生可以与理念不同者共事,知道哪些官员为了理念之争而置国家百姓生死于不顾致力于打倒政敌,只要看到父兄把这些人分别放到哪个位置上,宋知夏就可以在脑中对应生成一副阵营图,再联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亲属、姻亲、师门关系,她就可以大概计算出哪个阵营更有地位更有势力了,而在这个阵营的影响下,国策和政策的走向,不就呼之欲出了么。
观察的结果很不乐观,如她所料,父亲并不是治国的能手,他的布局很多都是自相矛盾互相抵消的,而父亲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受宋勇毅的影响,倾向于宋勇毅的推荐。
而宋勇毅,呵呵,又是如她所料,更偏向国文出身的人选,而对于户粮、刑律、工程这类出身的人才,宋勇毅根本不了解,不仅胡乱安排他们的位置,还把他喜欢的国文出身的人选安排进了这些技术部门,呵,真是笑话,再是能做策论,难道就懂得统筹户粮、刑律审问、设计工程了吗?根本没有接触过学习过,就这么空降于高位之上,简直就是荒唐。
宋知夏觉得明朝堪忧啊,新生的明朝,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胡乱折腾?
朝政上起了不好的开头,宫闱上也有要生乱的迹象了。
虽然宋力刚强硬的驳回了臣子们要求他广纳淑女充实后宫的提议,但是拦不住臣子们要求他立储的提议啊,本来他就只有宋勇毅一个儿子,他又不纳美人,不会有小皇子降生,所以不立宋勇毅立谁?
于是宋力刚顺应朝中呼声,立了宋勇毅为太子。
太子既立,就要为太子选妃了,臣子们推荐了许多位淑女,还送上了美人图,以供皇帝和太子挑选,宋勇毅并不像父亲那般心志坚定,不贪恋女色,除了坚持要选定何汐为太子妃外,他还挑中了四位美人。
宋知夏再次冷笑,既蠢又好色,看不出这是世家望族影响他控制他的手段么,以为美人恩是那么好消受的?陷阱就在眼前,还傻傻的往下跳,且等着,等到他的儿子们出生,后宫的血雨腥风就不会停歇了。
若换成是她,她就把除太子妃之外的所有嫔妾通通灌下绝育药,只有心狠一点,才能让自己既享用美色,又不用担心后宫乱政,儿子,只需要太子妃来生就行了。
所以宋知夏觉得宋家也堪忧了啊,玩不过世家和臣子的皇帝,不是成为傀儡,就是成为亡国之君,梁、韩、夏,不都是两代而亡么。
宋知夏摇了摇头,决定以退为进,先跟东景回八甲部族,一来为眼不见为净,二来为提高自己的实力,三来避免朝臣对她插手政事的弹劾,四来避免父兄可能会对她生起的怀疑,毕竟权势动人心,也能乱人心,等到局面真的乱了,她再来重定乾坤。
齐若兰跟着宋知夏入了京城,宋知夏还年幼,自然居住在宫中,齐若兰的身份是宋知夏的同门大师姐,身份亲近,宋知夏就把她安排在自己宫殿的偏殿之中。
宋知夏定下主意后,便把观察各个朝臣的任务一点点的交到齐若兰的手中,她要前往八甲部族,自然需要有人替代她来观察朝臣和发现人才,虽然齐若兰的眼光未必和她相同,但也能做个参考。
另外,宋知夏对于二师姐秦永儿的许诺,安排她的丈夫齐辛和她的小叔子齐松的官位调动,她也着手去办了,因为只是安排两个人,而且官位也小,还不是要紧的部门,所以宋知夏连宋力刚和宋勇毅都没惊动,和吏部说了一声,吏部就安排去办了。
许诺的事情办好了,替代她进行观察的人也定好了,宋知夏可以安心离开了。
“什么?你要去八甲!”张氏惊道,“不行,母后不许你去。那么远,让母后如何安心?”
宋力刚也不同意:“夏儿,你如今已经是公主了,怎么可以再随意乱跑?就算你真的喜欢八甲部族,也不能说去就去,你这一去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是孩子玩乐的事,不要胡来。”
宋勇毅更加不同意:“虽然你与东景有婚约,但是正因为有婚约在身,更要避忌,你不能去。”
宋老夫人也想表示反对意见,可是她在宋知夏的眼神瞪视下,满肚子反对的话都憋了回去。
见全家人都不同意,宋知夏并没有着急,反而笑了,她对宋力刚说道:“父皇,您说的对,女儿身为公主,一旦出行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过女儿也是有正事要办啊,父皇,您忘了前朝的齐氏子孙了吗?您不是已经决定让他们流放异大陆了吗?女儿正是要带他们去啊。”
宋力刚脸色一变,他没有忘记这件事,但是在成为胜利者后,他对于夏帝的感情就从一开始的反抗,变成了如今的愧疚多于压制,夏帝的知遇之恩总是在他的脑海中泛起。
提到这件事,宋老夫人和张氏就不好说话了,她们保持了安静。
宋勇毅却想起了长姐:“父皇,长姐一家您要如何处置?不会让他们一起流放异大陆吧?” ↑返回顶部↑
父亲知道这件事吗?
父亲会同意吗?
别的世家望族是会乐见其成还是极力阻止?
她要阻止的话,应该找什么样的理由?
如果由她来推荐,有哪些合适的人选?
若是宋勇毅非卿不娶,父亲母亲也同意,她的后路又在哪里?
如果何汐与她不和,要她做一个提线木偶般的公主,而宋勇毅也故态萌发,她该怎么办?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在这一章把东景拉出来撒点糖了,东景这个男主真不容易啊,都成小弟了。
小天使们你们猜猜,如果宋勇毅真的娶了何汐,小夏会怎么做?
第196章 以退为进
十日后,皇家仪队顺利抵达京城,宋老夫人、张氏和宋知夏入了皇宫,与宋力刚、宋勇毅一家团聚。
宋家人丁少,虽然宋家升为天家,宋老夫人应该居住在太后所在的永康宫,张氏应该居住在皇后所在的泰和宫,宋勇毅应该居住在东宫,但是宋力刚不愿意让本就稀少的家人分散四处,所以宋家人全都居住在皇帝寝宫邻近的各处宫殿中,张氏更是与他同居寝宫,以示帝后恩爱、一家和睦之意。
这一个月来宋力刚忙了个够呛,他其实只是个武将,原本对于天下并没有野心,论起治国手段,更是两眼一抹黑,之前只是攻城掠地收拢政权,他做的还算是得心应手,但是如今实打实的接触起各项朝政,还只是最初期的立国号、定年号、明国色、任用朝臣,就足够他手足无措、满心慌张了,好在他的儿子宋勇毅还略懂一些,两人商量着行事,倒也能应付一些朝政,比如立了国号为明,定了年号为启泰,听从钦天监的建议选了国色为朱红,至于任用朝臣这等大事他们则不敢乱来,只是任用了最信任的十几位官员,再凑合的用着大胜前投诚过来的前朝旧臣,勉强的把国体框架给支撑了起来。
登基大典是最重要的事,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因为宫城并没有受到战火的侵袭,国库和夏帝私库也没有受到劫掠和破坏,所以准备起皇帝登基的仪仗来还算是便利,大多数的东西都可以继续使用,少部份改起来也方便,小部份的重新做也来得及,至于明朝新帝所穿用的新龙袍新冠冕,在有材料的情况下,重新设计,日夜赶工,也赶得及齐备。
最后宋力刚在钦天监奉上的吉日册中挑选了最近的吉日,登基大典很快就可以举办了。
皇后的册封大典也同样筹备的差不多了,吉日就选在登基大典之后最近的吉日。
宋力刚和张氏马上要开始进行专门的登基和册封的礼仪教导了,这是顶顶重要的事,宋力刚已经开始礼仪教导了,而张氏,从她入宫门的当日起,就要接受礼仪教导了。
时间很紧迫,人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啊。
张氏原本还想着与夫君商量儿子的婚事,然后找人慢慢打听何汐的品行,甚至还要出些题暗中考验一下何汐,结果在紧迫的日程中,她的这些想法通通往后推,为了确保在册封大典上万无一失,张氏的全部精力都得放到学习皇后礼仪上。
这段时间正好给了宋知夏缓和,让她可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走向。
登基吉日到,宋力刚在众臣拱卫下登基了,明朝开创了,启泰元年开始启用了。
明朝开创第一件事,任用朝臣。
宋力刚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挑选臣子了。
宋勇毅在背后为父亲出谋划策,举荐他认为好的人选为臣。
宋知夏冷眼旁观,她不插手,她要好好看一看,父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从这些人才的背景和理念中,她就可以看到未来的朝堂格局,乃至于国策走向了。
这点并不难,因为宋知夏熟背前世的三品以上官员名单,知道哪些官员是能做实事的能臣,哪些官员是只靠嘴巴和供奉混政绩的浊官,知道哪些官员为了事功为了国家民生可以与理念不同者共事,知道哪些官员为了理念之争而置国家百姓生死于不顾致力于打倒政敌,只要看到父兄把这些人分别放到哪个位置上,宋知夏就可以在脑中对应生成一副阵营图,再联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亲属、姻亲、师门关系,她就可以大概计算出哪个阵营更有地位更有势力了,而在这个阵营的影响下,国策和政策的走向,不就呼之欲出了么。
观察的结果很不乐观,如她所料,父亲并不是治国的能手,他的布局很多都是自相矛盾互相抵消的,而父亲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受宋勇毅的影响,倾向于宋勇毅的推荐。
而宋勇毅,呵呵,又是如她所料,更偏向国文出身的人选,而对于户粮、刑律、工程这类出身的人才,宋勇毅根本不了解,不仅胡乱安排他们的位置,还把他喜欢的国文出身的人选安排进了这些技术部门,呵,真是笑话,再是能做策论,难道就懂得统筹户粮、刑律审问、设计工程了吗?根本没有接触过学习过,就这么空降于高位之上,简直就是荒唐。
宋知夏觉得明朝堪忧啊,新生的明朝,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胡乱折腾?
朝政上起了不好的开头,宫闱上也有要生乱的迹象了。
虽然宋力刚强硬的驳回了臣子们要求他广纳淑女充实后宫的提议,但是拦不住臣子们要求他立储的提议啊,本来他就只有宋勇毅一个儿子,他又不纳美人,不会有小皇子降生,所以不立宋勇毅立谁?
于是宋力刚顺应朝中呼声,立了宋勇毅为太子。
太子既立,就要为太子选妃了,臣子们推荐了许多位淑女,还送上了美人图,以供皇帝和太子挑选,宋勇毅并不像父亲那般心志坚定,不贪恋女色,除了坚持要选定何汐为太子妃外,他还挑中了四位美人。
宋知夏再次冷笑,既蠢又好色,看不出这是世家望族影响他控制他的手段么,以为美人恩是那么好消受的?陷阱就在眼前,还傻傻的往下跳,且等着,等到他的儿子们出生,后宫的血雨腥风就不会停歇了。
若换成是她,她就把除太子妃之外的所有嫔妾通通灌下绝育药,只有心狠一点,才能让自己既享用美色,又不用担心后宫乱政,儿子,只需要太子妃来生就行了。
所以宋知夏觉得宋家也堪忧了啊,玩不过世家和臣子的皇帝,不是成为傀儡,就是成为亡国之君,梁、韩、夏,不都是两代而亡么。
宋知夏摇了摇头,决定以退为进,先跟东景回八甲部族,一来为眼不见为净,二来为提高自己的实力,三来避免朝臣对她插手政事的弹劾,四来避免父兄可能会对她生起的怀疑,毕竟权势动人心,也能乱人心,等到局面真的乱了,她再来重定乾坤。
齐若兰跟着宋知夏入了京城,宋知夏还年幼,自然居住在宫中,齐若兰的身份是宋知夏的同门大师姐,身份亲近,宋知夏就把她安排在自己宫殿的偏殿之中。
宋知夏定下主意后,便把观察各个朝臣的任务一点点的交到齐若兰的手中,她要前往八甲部族,自然需要有人替代她来观察朝臣和发现人才,虽然齐若兰的眼光未必和她相同,但也能做个参考。
另外,宋知夏对于二师姐秦永儿的许诺,安排她的丈夫齐辛和她的小叔子齐松的官位调动,她也着手去办了,因为只是安排两个人,而且官位也小,还不是要紧的部门,所以宋知夏连宋力刚和宋勇毅都没惊动,和吏部说了一声,吏部就安排去办了。
许诺的事情办好了,替代她进行观察的人也定好了,宋知夏可以安心离开了。
“什么?你要去八甲!”张氏惊道,“不行,母后不许你去。那么远,让母后如何安心?”
宋力刚也不同意:“夏儿,你如今已经是公主了,怎么可以再随意乱跑?就算你真的喜欢八甲部族,也不能说去就去,你这一去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是孩子玩乐的事,不要胡来。”
宋勇毅更加不同意:“虽然你与东景有婚约,但是正因为有婚约在身,更要避忌,你不能去。”
宋老夫人也想表示反对意见,可是她在宋知夏的眼神瞪视下,满肚子反对的话都憋了回去。
见全家人都不同意,宋知夏并没有着急,反而笑了,她对宋力刚说道:“父皇,您说的对,女儿身为公主,一旦出行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过女儿也是有正事要办啊,父皇,您忘了前朝的齐氏子孙了吗?您不是已经决定让他们流放异大陆了吗?女儿正是要带他们去啊。”
宋力刚脸色一变,他没有忘记这件事,但是在成为胜利者后,他对于夏帝的感情就从一开始的反抗,变成了如今的愧疚多于压制,夏帝的知遇之恩总是在他的脑海中泛起。
提到这件事,宋老夫人和张氏就不好说话了,她们保持了安静。
宋勇毅却想起了长姐:“父皇,长姐一家您要如何处置?不会让他们一起流放异大陆吧?” ↑返回顶部↑
他知道何汐的真实性情吗?
父亲知道这件事吗?
父亲会同意吗?
别的世家望族是会乐见其成还是极力阻止?
她要阻止的话,应该找什么样的理由?
如果由她来推荐,有哪些合适的人选?
若是宋勇毅非卿不娶,父亲母亲也同意,她的后路又在哪里?
如果何汐与她不和,要她做一个提线木偶般的公主,而宋勇毅也故态萌发,她该怎么办?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在这一章把东景拉出来撒点糖了,东景这个男主真不容易啊,都成小弟了。
小天使们你们猜猜,如果宋勇毅真的娶了何汐,小夏会怎么做?
第196章 以退为进
十日后,皇家仪队顺利抵达京城,宋老夫人、张氏和宋知夏入了皇宫,与宋力刚、宋勇毅一家团聚。
宋家人丁少,虽然宋家升为天家,宋老夫人应该居住在太后所在的永康宫,张氏应该居住在皇后所在的泰和宫,宋勇毅应该居住在东宫,但是宋力刚不愿意让本就稀少的家人分散四处,所以宋家人全都居住在皇帝寝宫邻近的各处宫殿中,张氏更是与他同居寝宫,以示帝后恩爱、一家和睦之意。
这一个月来宋力刚忙了个够呛,他其实只是个武将,原本对于天下并没有野心,论起治国手段,更是两眼一抹黑,之前只是攻城掠地收拢政权,他做的还算是得心应手,但是如今实打实的接触起各项朝政,还只是最初期的立国号、定年号、明国色、任用朝臣,就足够他手足无措、满心慌张了,好在他的儿子宋勇毅还略懂一些,两人商量着行事,倒也能应付一些朝政,比如立了国号为明,定了年号为启泰,听从钦天监的建议选了国色为朱红,至于任用朝臣这等大事他们则不敢乱来,只是任用了最信任的十几位官员,再凑合的用着大胜前投诚过来的前朝旧臣,勉强的把国体框架给支撑了起来。
登基大典是最重要的事,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因为宫城并没有受到战火的侵袭,国库和夏帝私库也没有受到劫掠和破坏,所以准备起皇帝登基的仪仗来还算是便利,大多数的东西都可以继续使用,少部份改起来也方便,小部份的重新做也来得及,至于明朝新帝所穿用的新龙袍新冠冕,在有材料的情况下,重新设计,日夜赶工,也赶得及齐备。
最后宋力刚在钦天监奉上的吉日册中挑选了最近的吉日,登基大典很快就可以举办了。
皇后的册封大典也同样筹备的差不多了,吉日就选在登基大典之后最近的吉日。
宋力刚和张氏马上要开始进行专门的登基和册封的礼仪教导了,这是顶顶重要的事,宋力刚已经开始礼仪教导了,而张氏,从她入宫门的当日起,就要接受礼仪教导了。
时间很紧迫,人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啊。
张氏原本还想着与夫君商量儿子的婚事,然后找人慢慢打听何汐的品行,甚至还要出些题暗中考验一下何汐,结果在紧迫的日程中,她的这些想法通通往后推,为了确保在册封大典上万无一失,张氏的全部精力都得放到学习皇后礼仪上。
这段时间正好给了宋知夏缓和,让她可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走向。
登基吉日到,宋力刚在众臣拱卫下登基了,明朝开创了,启泰元年开始启用了。
明朝开创第一件事,任用朝臣。
宋力刚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挑选臣子了。
宋勇毅在背后为父亲出谋划策,举荐他认为好的人选为臣。
宋知夏冷眼旁观,她不插手,她要好好看一看,父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从这些人才的背景和理念中,她就可以看到未来的朝堂格局,乃至于国策走向了。
这点并不难,因为宋知夏熟背前世的三品以上官员名单,知道哪些官员是能做实事的能臣,哪些官员是只靠嘴巴和供奉混政绩的浊官,知道哪些官员为了事功为了国家民生可以与理念不同者共事,知道哪些官员为了理念之争而置国家百姓生死于不顾致力于打倒政敌,只要看到父兄把这些人分别放到哪个位置上,宋知夏就可以在脑中对应生成一副阵营图,再联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亲属、姻亲、师门关系,她就可以大概计算出哪个阵营更有地位更有势力了,而在这个阵营的影响下,国策和政策的走向,不就呼之欲出了么。
观察的结果很不乐观,如她所料,父亲并不是治国的能手,他的布局很多都是自相矛盾互相抵消的,而父亲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受宋勇毅的影响,倾向于宋勇毅的推荐。
而宋勇毅,呵呵,又是如她所料,更偏向国文出身的人选,而对于户粮、刑律、工程这类出身的人才,宋勇毅根本不了解,不仅胡乱安排他们的位置,还把他喜欢的国文出身的人选安排进了这些技术部门,呵,真是笑话,再是能做策论,难道就懂得统筹户粮、刑律审问、设计工程了吗?根本没有接触过学习过,就这么空降于高位之上,简直就是荒唐。
宋知夏觉得明朝堪忧啊,新生的明朝,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胡乱折腾?
朝政上起了不好的开头,宫闱上也有要生乱的迹象了。
虽然宋力刚强硬的驳回了臣子们要求他广纳淑女充实后宫的提议,但是拦不住臣子们要求他立储的提议啊,本来他就只有宋勇毅一个儿子,他又不纳美人,不会有小皇子降生,所以不立宋勇毅立谁?
于是宋力刚顺应朝中呼声,立了宋勇毅为太子。
太子既立,就要为太子选妃了,臣子们推荐了许多位淑女,还送上了美人图,以供皇帝和太子挑选,宋勇毅并不像父亲那般心志坚定,不贪恋女色,除了坚持要选定何汐为太子妃外,他还挑中了四位美人。
宋知夏再次冷笑,既蠢又好色,看不出这是世家望族影响他控制他的手段么,以为美人恩是那么好消受的?陷阱就在眼前,还傻傻的往下跳,且等着,等到他的儿子们出生,后宫的血雨腥风就不会停歇了。
若换成是她,她就把除太子妃之外的所有嫔妾通通灌下绝育药,只有心狠一点,才能让自己既享用美色,又不用担心后宫乱政,儿子,只需要太子妃来生就行了。
所以宋知夏觉得宋家也堪忧了啊,玩不过世家和臣子的皇帝,不是成为傀儡,就是成为亡国之君,梁、韩、夏,不都是两代而亡么。
宋知夏摇了摇头,决定以退为进,先跟东景回八甲部族,一来为眼不见为净,二来为提高自己的实力,三来避免朝臣对她插手政事的弹劾,四来避免父兄可能会对她生起的怀疑,毕竟权势动人心,也能乱人心,等到局面真的乱了,她再来重定乾坤。
齐若兰跟着宋知夏入了京城,宋知夏还年幼,自然居住在宫中,齐若兰的身份是宋知夏的同门大师姐,身份亲近,宋知夏就把她安排在自己宫殿的偏殿之中。
宋知夏定下主意后,便把观察各个朝臣的任务一点点的交到齐若兰的手中,她要前往八甲部族,自然需要有人替代她来观察朝臣和发现人才,虽然齐若兰的眼光未必和她相同,但也能做个参考。
另外,宋知夏对于二师姐秦永儿的许诺,安排她的丈夫齐辛和她的小叔子齐松的官位调动,她也着手去办了,因为只是安排两个人,而且官位也小,还不是要紧的部门,所以宋知夏连宋力刚和宋勇毅都没惊动,和吏部说了一声,吏部就安排去办了。
许诺的事情办好了,替代她进行观察的人也定好了,宋知夏可以安心离开了。
“什么?你要去八甲!”张氏惊道,“不行,母后不许你去。那么远,让母后如何安心?”
宋力刚也不同意:“夏儿,你如今已经是公主了,怎么可以再随意乱跑?就算你真的喜欢八甲部族,也不能说去就去,你这一去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是孩子玩乐的事,不要胡来。”
宋勇毅更加不同意:“虽然你与东景有婚约,但是正因为有婚约在身,更要避忌,你不能去。”
宋老夫人也想表示反对意见,可是她在宋知夏的眼神瞪视下,满肚子反对的话都憋了回去。
见全家人都不同意,宋知夏并没有着急,反而笑了,她对宋力刚说道:“父皇,您说的对,女儿身为公主,一旦出行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过女儿也是有正事要办啊,父皇,您忘了前朝的齐氏子孙了吗?您不是已经决定让他们流放异大陆了吗?女儿正是要带他们去啊。”
宋力刚脸色一变,他没有忘记这件事,但是在成为胜利者后,他对于夏帝的感情就从一开始的反抗,变成了如今的愧疚多于压制,夏帝的知遇之恩总是在他的脑海中泛起。
提到这件事,宋老夫人和张氏就不好说话了,她们保持了安静。
宋勇毅却想起了长姐:“父皇,长姐一家您要如何处置?不会让他们一起流放异大陆吧?”
父亲知道这件事吗?
父亲会同意吗?
别的世家望族是会乐见其成还是极力阻止?
她要阻止的话,应该找什么样的理由?
如果由她来推荐,有哪些合适的人选?
若是宋勇毅非卿不娶,父亲母亲也同意,她的后路又在哪里?
如果何汐与她不和,要她做一个提线木偶般的公主,而宋勇毅也故态萌发,她该怎么办?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在这一章把东景拉出来撒点糖了,东景这个男主真不容易啊,都成小弟了。
小天使们你们猜猜,如果宋勇毅真的娶了何汐,小夏会怎么做?
第196章 以退为进
十日后,皇家仪队顺利抵达京城,宋老夫人、张氏和宋知夏入了皇宫,与宋力刚、宋勇毅一家团聚。
宋家人丁少,虽然宋家升为天家,宋老夫人应该居住在太后所在的永康宫,张氏应该居住在皇后所在的泰和宫,宋勇毅应该居住在东宫,但是宋力刚不愿意让本就稀少的家人分散四处,所以宋家人全都居住在皇帝寝宫邻近的各处宫殿中,张氏更是与他同居寝宫,以示帝后恩爱、一家和睦之意。
这一个月来宋力刚忙了个够呛,他其实只是个武将,原本对于天下并没有野心,论起治国手段,更是两眼一抹黑,之前只是攻城掠地收拢政权,他做的还算是得心应手,但是如今实打实的接触起各项朝政,还只是最初期的立国号、定年号、明国色、任用朝臣,就足够他手足无措、满心慌张了,好在他的儿子宋勇毅还略懂一些,两人商量着行事,倒也能应付一些朝政,比如立了国号为明,定了年号为启泰,听从钦天监的建议选了国色为朱红,至于任用朝臣这等大事他们则不敢乱来,只是任用了最信任的十几位官员,再凑合的用着大胜前投诚过来的前朝旧臣,勉强的把国体框架给支撑了起来。
登基大典是最重要的事,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因为宫城并没有受到战火的侵袭,国库和夏帝私库也没有受到劫掠和破坏,所以准备起皇帝登基的仪仗来还算是便利,大多数的东西都可以继续使用,少部份改起来也方便,小部份的重新做也来得及,至于明朝新帝所穿用的新龙袍新冠冕,在有材料的情况下,重新设计,日夜赶工,也赶得及齐备。
最后宋力刚在钦天监奉上的吉日册中挑选了最近的吉日,登基大典很快就可以举办了。
皇后的册封大典也同样筹备的差不多了,吉日就选在登基大典之后最近的吉日。
宋力刚和张氏马上要开始进行专门的登基和册封的礼仪教导了,这是顶顶重要的事,宋力刚已经开始礼仪教导了,而张氏,从她入宫门的当日起,就要接受礼仪教导了。
时间很紧迫,人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啊。
张氏原本还想着与夫君商量儿子的婚事,然后找人慢慢打听何汐的品行,甚至还要出些题暗中考验一下何汐,结果在紧迫的日程中,她的这些想法通通往后推,为了确保在册封大典上万无一失,张氏的全部精力都得放到学习皇后礼仪上。
这段时间正好给了宋知夏缓和,让她可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走向。
登基吉日到,宋力刚在众臣拱卫下登基了,明朝开创了,启泰元年开始启用了。
明朝开创第一件事,任用朝臣。
宋力刚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挑选臣子了。
宋勇毅在背后为父亲出谋划策,举荐他认为好的人选为臣。
宋知夏冷眼旁观,她不插手,她要好好看一看,父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从这些人才的背景和理念中,她就可以看到未来的朝堂格局,乃至于国策走向了。
这点并不难,因为宋知夏熟背前世的三品以上官员名单,知道哪些官员是能做实事的能臣,哪些官员是只靠嘴巴和供奉混政绩的浊官,知道哪些官员为了事功为了国家民生可以与理念不同者共事,知道哪些官员为了理念之争而置国家百姓生死于不顾致力于打倒政敌,只要看到父兄把这些人分别放到哪个位置上,宋知夏就可以在脑中对应生成一副阵营图,再联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亲属、姻亲、师门关系,她就可以大概计算出哪个阵营更有地位更有势力了,而在这个阵营的影响下,国策和政策的走向,不就呼之欲出了么。
观察的结果很不乐观,如她所料,父亲并不是治国的能手,他的布局很多都是自相矛盾互相抵消的,而父亲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受宋勇毅的影响,倾向于宋勇毅的推荐。
而宋勇毅,呵呵,又是如她所料,更偏向国文出身的人选,而对于户粮、刑律、工程这类出身的人才,宋勇毅根本不了解,不仅胡乱安排他们的位置,还把他喜欢的国文出身的人选安排进了这些技术部门,呵,真是笑话,再是能做策论,难道就懂得统筹户粮、刑律审问、设计工程了吗?根本没有接触过学习过,就这么空降于高位之上,简直就是荒唐。
宋知夏觉得明朝堪忧啊,新生的明朝,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胡乱折腾?
朝政上起了不好的开头,宫闱上也有要生乱的迹象了。
虽然宋力刚强硬的驳回了臣子们要求他广纳淑女充实后宫的提议,但是拦不住臣子们要求他立储的提议啊,本来他就只有宋勇毅一个儿子,他又不纳美人,不会有小皇子降生,所以不立宋勇毅立谁?
于是宋力刚顺应朝中呼声,立了宋勇毅为太子。
太子既立,就要为太子选妃了,臣子们推荐了许多位淑女,还送上了美人图,以供皇帝和太子挑选,宋勇毅并不像父亲那般心志坚定,不贪恋女色,除了坚持要选定何汐为太子妃外,他还挑中了四位美人。
宋知夏再次冷笑,既蠢又好色,看不出这是世家望族影响他控制他的手段么,以为美人恩是那么好消受的?陷阱就在眼前,还傻傻的往下跳,且等着,等到他的儿子们出生,后宫的血雨腥风就不会停歇了。
若换成是她,她就把除太子妃之外的所有嫔妾通通灌下绝育药,只有心狠一点,才能让自己既享用美色,又不用担心后宫乱政,儿子,只需要太子妃来生就行了。
所以宋知夏觉得宋家也堪忧了啊,玩不过世家和臣子的皇帝,不是成为傀儡,就是成为亡国之君,梁、韩、夏,不都是两代而亡么。
宋知夏摇了摇头,决定以退为进,先跟东景回八甲部族,一来为眼不见为净,二来为提高自己的实力,三来避免朝臣对她插手政事的弹劾,四来避免父兄可能会对她生起的怀疑,毕竟权势动人心,也能乱人心,等到局面真的乱了,她再来重定乾坤。
齐若兰跟着宋知夏入了京城,宋知夏还年幼,自然居住在宫中,齐若兰的身份是宋知夏的同门大师姐,身份亲近,宋知夏就把她安排在自己宫殿的偏殿之中。
宋知夏定下主意后,便把观察各个朝臣的任务一点点的交到齐若兰的手中,她要前往八甲部族,自然需要有人替代她来观察朝臣和发现人才,虽然齐若兰的眼光未必和她相同,但也能做个参考。
另外,宋知夏对于二师姐秦永儿的许诺,安排她的丈夫齐辛和她的小叔子齐松的官位调动,她也着手去办了,因为只是安排两个人,而且官位也小,还不是要紧的部门,所以宋知夏连宋力刚和宋勇毅都没惊动,和吏部说了一声,吏部就安排去办了。
许诺的事情办好了,替代她进行观察的人也定好了,宋知夏可以安心离开了。
“什么?你要去八甲!”张氏惊道,“不行,母后不许你去。那么远,让母后如何安心?”
宋力刚也不同意:“夏儿,你如今已经是公主了,怎么可以再随意乱跑?就算你真的喜欢八甲部族,也不能说去就去,你这一去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是孩子玩乐的事,不要胡来。”
宋勇毅更加不同意:“虽然你与东景有婚约,但是正因为有婚约在身,更要避忌,你不能去。”
宋老夫人也想表示反对意见,可是她在宋知夏的眼神瞪视下,满肚子反对的话都憋了回去。
见全家人都不同意,宋知夏并没有着急,反而笑了,她对宋力刚说道:“父皇,您说的对,女儿身为公主,一旦出行就是代表两国邦交,不过女儿也是有正事要办啊,父皇,您忘了前朝的齐氏子孙了吗?您不是已经决定让他们流放异大陆了吗?女儿正是要带他们去啊。”
宋力刚脸色一变,他没有忘记这件事,但是在成为胜利者后,他对于夏帝的感情就从一开始的反抗,变成了如今的愧疚多于压制,夏帝的知遇之恩总是在他的脑海中泛起。
提到这件事,宋老夫人和张氏就不好说话了,她们保持了安静。
宋勇毅却想起了长姐:“父皇,长姐一家您要如何处置?不会让他们一起流放异大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