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赵贵妃见皇帝来了,自然高兴,行礼后又问可用过晚膳,知道在慈安宫用过了,赵贵妃亲捧了茶,笑道,“御医说娘娘的伤势复元的很好,陛下只管放心。”
穆元帝道,“事情一桩接一桩,如何放心?”
赵贵妃心知陛下在说长公主之事,连忙道,“长公主性子直些,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臣妾想着,要不让延熙去劝一劝,过个三五天,也就好了。”穆延熙,赵贵妃所出皇长子。
穆元帝呷口茶,道,“过个三五天,过个三五天就是及笄礼了,要是好不了呢?”
赵贵妃道,“不会吧?长公主不过与太后拌嘴,哪里就有这么大气性。要不,陛下劝一劝长公主?”
穆元帝将茶放置一畔,叹,“文康的性子,委实霸道了些。倘她着实不愿,朕也不能强求,爱妃贵妃之位,代太后主持及笄礼,也未为不可。”
赵贵妃连忙起身谦道,“臣妾万万不敢,还是谢妹妹,素来周全妥当,比臣妾更合适。”
穆元帝喝了盏茶,便离了昭阳宫。
赵贵妃送走圣驾,使个眼色让宫人出去打听,一时宫人回来轻禀,“陛下去了麟趾宫。”
赵贵妃满面阴寒,绞着帕子不说话,陛下不会真让谢贵妃去主持吧!要是文康长公主,这没的说,可倘让谢贵妃抢了这差使,这叫她面子往哪儿搁!
麟趾宫。
谢贵妃正在灯下做针线,闻听圣驾到来,顾不得换衣裳,披了件大毛斗篷,连忙出去接驾。穆元帝挽着她手,道,“快进去,外头冷。”
谢贵妃笑,“不知陛下要来,臣妾换了常服。”
穆元帝笑,“在自己宫里,自然是怎么自在怎么着。”
俩人一并去了内室,谢贵妃把自己用的手炉给穆元帝搁手里暖着,道,“晚上天寒。”又吩咐侍女去煮姜茶来。
穆元帝笑,“爱妃在做什么?”
“如今昼短夜长,想给陛下做件中衣。”谢贵妃拿了半成品的针线给穆元帝看,穆元帝赞,“爱妃好针线。”
“针线平平,给陛下穿里头,反正也没人看得见。”谢贵妃也是十岁孩子的娘了,硬是笑出一抹娇憨,穆元帝笑,“年底事忙,你也留心身子,等空闲了再做也无妨。”
谢贵妃笑,“陛下放心,臣妾知道。”
谢贵妃捡一些宫里的事同穆元帝说了,难免说起公主及笄礼之事,穆元帝道,“文康的性子,朕想着,或是你,或是赵贵妃,代太后主持公主及笄礼,未尝不可。”
谢贵妃连忙道,“还请陛下收回这话,臣妾万万不敢应。陛下信任臣妾,因太后娘娘有了年岁,让臣妾代管宫务,搭把手,这是臣妾的福气。永福公主、长泰公主,皆嫡公主,臣妾受陛下爱重,毕竟是贵妃之位,公主庶母,于礼于法都不合适。太后娘娘受伤,理当长公主代劳。长公主只是率直了些,陛下做兄长的,还与妹妹较真儿?长公主那里,找个合适的人劝一劝便好了。就像太后娘娘,头晌还抱怨长公主呢,下晌就没事了。都是一家人,可没有真生气的理呀。”
穆元帝笑,“倒叫爱妃派了朕一篇不是。”
“臣妾是就事论事。”谢贵妃嗔一句,“陛下找个合适的人,给长公主铺个台阶儿吧。”
穆元帝问,“爱妃看哪个合适?”
谢贵妃也不卖关子,道,“这事儿,臣妾也寻思了半晌。想着陛下不问则罢,陛下既然问臣妾,陛下说,长泰公主如何?”
穆元帝终于笑了,“长泰素来乖巧,人也机伶,不错。”
“臣妾也这样想,其实永福公主与长公主的脾气更像些,只是这劝人的事儿,得是个委婉的性子才好。而且今天长公主出慈安宫时,长泰公主连忙跟了出去,想就劝过长公主了。明儿让长泰公主去一趟长公主府,亲侄女的及笄礼,长公主就是看着侄女的面子,怎会拒绝呢?这样,一则及笄礼的事儿定了,二则长公主再进宫来给太后请个安,母女俩也就好了。”道歉什么的,那是甭想。长公主不是这脾气。
穆元帝称善,又道,“让宫里清静些,别拿这事儿议论。”到底还有妹妹的面子。
“陛下只管放心,臣妾与赵姐姐已经吩咐下去了,不许宫人多嘴。”
穆元帝颌首,当夜便歇在麟趾宫。
谢贵妃出的主意,胡太后也觉着合适,便让长泰公主去文康长公主府上走了一趟。
文康长公主是与胡太后生气,并没有迁怒长泰公主。先把文康长公主劝好,又有长泰公主道,“皇祖母脚伤着,还一直记挂着姑母。姑母看在皇祖母这个年岁的面子上,别叫老人家挂心,我服侍姑母一并进宫如何。”
文康长公主叹,“三公主年岁小,暂不提。如今看,就长泰你还算个明白人。”
长泰公主笑笑。
慈安宫里是亲娘,文康长公主发作一回,也不能再怎么着,便与文康长公主一道进宫了。穆元帝很给妹妹面子,中午过去慈安宫一道用膳,笑,“你再不来,朕就得亲去请你了。”
谢贵妃捧一碟新鲜桔子到文康长公主跟前,文康长公主拿了一个,道,“我是给母后提个醒儿,母后、皇后在我前头,倒也罢了。可要是再把什么别的人排在我前头,我可不管什么年不年节不节的!”
胡太后无奈,“那是你外祖母。”
文康长公主道,“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母亲是太后。”她平日里对胡家够客气了,胡家抢别家风头,肖想凤仪之位,这些事,文康长公主不稀罕理会。但要胡家想压到她头上,她可不会客气。
听闺女这话,胡太后立刻矮上一截儿,嘟囔,“还不如别来呢,来了也是气我。”
“我干嘛不来,这是我娘家,我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穆元帝大笑,胡太后也给气笑了。
赵贵妃面色微黯,宁荣大长公主笑容不变,心下却是未料到文康长公主突然发作坏事,早先定好的计量,皆因文康大打折扣!
☆、第52章 志向
文康长公主才不在意其他人做何想,风风光光的为永福公主、长泰公主举行过及笄礼,承恩公府还得上门儿给她说好听的,什么“咱们再不敢抢殿下风头”啥的,当然,人家说的委婉动听,不过翻译过来就是这意思。文康长公主便道,“我知道,都是一家子骨肉,谁不知道谁呢。”
胡太后也同她说,都是我一时说错话,你舅舅家可没抢这差使得罪你的意思。文康长公主道,“母后你以后留神些,也就我,不与母后计较。”
胡太后气,“你还不与我计较!你皇兄都不会这般忤逆哀家。”到底是谁不与谁计较啊!
文康长公主道,“皇兄也不会弄出这种馊主意来,母后你也想一想,永福长泰,这是寻常公主么。皇后所出嫡公主,自幼养于母后膝下,除了皇室,谁还配给她们主持及笄礼。我先时不说是给母后留面子,也就外祖母还不糊涂,知道辞了这差使。她不辞试试,这会儿御史台的奏章已经把承恩公府淹了。何况还有永福长泰的面子,倘你叫寿安夫人主持她们的及笄礼,以后三公主呢,三公主出身不及永福、长泰,倒是太后亲自主持?!你这不是陷外祖母于不义之地么?以后有这种大事,别想都不想便说,没主意先同皇兄商量,要不就跟我商量,我们哪个会害你?你就一门心思的偏着承恩公府,殊不知这偏的不是地方倒叫他家尴尬。”
胡太后这才服了,转而又唠叨起老话,先时吃了多少苦,承恩公府如何煎熬啥的。
文康长公主可不是穆元帝,她直接道,“原是平民,皆因母后而贵,一下子成了一等公府,这等泼天富贵,受些煎熬怎么了?帝都豪门,起于微末时,哪家没受过苦?就是父皇当初转战天下,九死一生打下江山,苦不苦?让您一说,天底下就他家一个苦的?我皇兄每天上朝理政,操心国事,难道不辛苦?”
胡太后直接哑了。
文康长公主劝她,“母后有空多操心皇兄吧,这才是你亲儿子。以后就是孙子,也比不上儿子,人家有自己亲娘,你做祖母的就得退一射之地了。把皇兄照顾好,你福气在后头呢。”
胡太后道,“成天胡说八道,我难道不操心皇帝?”她最看重的当然是儿子,胡太后道,“我还操心你,你个没良心的,怕是不晓得。”
“我不晓得,我能来劝你?换一个人,我管她呢。”文康长公主道,“您老安心享福就是了。”
胡太后自是知道闺女的孝心,就是话不大中听,心是不差的,叹口气,“知道了。你也别因这事儿跟你舅舅家生分才好,你那天还迁怒宁荣,她既是你姑姑又是你舅妈,她也难呢。”
“母后你少听她给你灌迷魂汤,那两只眼左眼写富,右眼写贵,除了富贵,不想别的。之前撺掇母后给皇兄立皇后,还以为我不知道呢?已是大长公主,还想怎地?连皇兄后宫她都想插一手,亏得母后你还信她?”文康长公主提起来就是一肚子火。原不想多言,这又是亲娘,看着亲娘一个劲儿的往坑里跳,就是太后身份也有禁住的一日呢。
胡太后道,“当初你皇兄亲政,她也出了不少力。就是以前在宫里,她对我也不错,后来又嫁给你舅舅,这些年,一直恭顺。”
“母后你只管记着,除了皇兄与我,别的什么人,你得多留心。仨瓜俩枣的事儿便罢了,倘是大事,你别耳朵软,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凤仪之位,岂能轻许他人?把你哄乐了,叫你去跟皇兄开口,你确定皇兄就乐意?皇兄不乐,难道你去强逼着他一定要立胡氏女为后?皇兄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他想立后,自然会立。他想立谁,自然会与母后开口。倘他真想立宁荣之女,当初宁荣来跟你请辞此事时,皇兄就会开口册立了。皇兄没开口,就是不乐意。为着她,难道你就给皇兄娶个不喜欢的媳妇?远近亲疏岂不翻了个儿!”就这种水准,还想插手国之大事,文康长公主能容忍的人本就不多,宁荣大长公主拿她亲娘当傻瓜,犯她忌讳,她此时更不客气,道,“原本就是想着她嫁给舅舅这些年,倘是小事,我也不计较。如今越发没了餍足!”
“母后可别忘了,靖江王还在藩地活蹦乱跳。她自来与母亲交好,这些年,亦是柔顺。宁平姑姑则与咱们颇多矛盾,但有一样,当初没有宁平姑姑,皇兄这皇位难保。倘当年靖江上位,你我母女怕早入黄土,她呢,她就是堂堂正正的长公主了!”文康长公主臭着脸道,“我看,就是给她脸面过甚!”
耳朵软的人,柔软和风吹得动,狂飙飓风更不消说,胡太后再糊涂,皇位上的事儿也不敢糊涂。文康长公主与她私语一番,胡太后也警醒了。
宁荣大长公主并不知胡太后与文康长公主私语,她是在为先时及笄礼事皱眉,与程离道,“实未料到文康突然翻脸。”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寻常人,这是胡太后亲女,当今胞妹,她连太后的面子都不给,皇帝还得派长泰公主请她入宫。宁荣大长公主说一百句,怕不及文康长公主说一句。原本好好儿的,文康长公主对旁人素不客气,但对舅家向来亲近哪。宁荣大长公主也自认平日都是捧着她,未曾敢得罪半分,却不知文康长公主翻起脸来毫不容情。
程离道,“可是哪里得罪过长公主?”
“谁敢去得罪她?太后一句话不合她心,她都要甩袖子走人,陛下还要让长泰公主请她,她才肯入宫。”宁荣大长公主叹,唉,这就是长公主的底气。就像文康长公主说的“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娘是太后!”,这就是文康长公主的底气!
程离道,“当初太后受伤,直接说请老夫人代为主持公及笄礼,怕长公主以为是咱们府上挑拨着太后夺她风头,下她脸面。”
宁荣大长公主道,“倘文康如此想,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天地良心,真的就是胡太后随口一说,当时宁荣大长公主也颇是动心,但经程离劝解后,第二日还是与寿安老夫人进宫婉辞了此事。
承恩公道,“还是想法子消解了这误会才好。”
“解释也解释过了,就是不知长公主到底做何想了。”程离道,“眼下就是过年了了,大好机会,承恩公府毕竟是长公主舅家,长公主的性子,向来是脾气发过则罢。过年时请长公主过来吃酒,多走动一二,慢慢便能开解。”
程离道,“此事虽好解,可长公主这个脾气,实难掌控。”
宁荣长公主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文康长子李宣今年十四,永福刚及笄,亲上加亲,同龄般配,先生说呢?”
“殿下,长公主便是欲令长子尚主,也只能是长泰公主。”长泰公主多好,元嫡所出,公主中最尊贵不说,没有同胞兄弟,母族一样是国公府。
宁荣大长公主叹,“先生说的也有理,何况文康刚恼了承恩公府,要是再提此事,倘不合她心反得罪了她。”
程离问,“殿下可知,长泰公主去长公主府劝解长公主的前一天晚上,陛下留宿何处?”
宁荣大长公主道,“谢贵妃的麟趾宫。”
程离道,“太后少谋,宫中事务大都是赵谢二位贵妃处理,我一直在想,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让长泰公主去劝解长公主。如今看来,出主意的人是谢贵妃了。”
宁荣大长公主认同程离所言,道,“不料谢氏能给陛下出此主意,太后放出风声说欲让贵妃代持公主及笄礼,看来谢氏没动心哪。”
“动心岂能不动心。”程离感慨,“谢贵妃此举,当真聪明。”
“也说不定是谢家的主意,那一日谢夫人进宫给太后请安,虽未与谢贵妃私下相见,谢贵妃却是谴了心腹宫人相送谢夫人。”宁荣大长公主也是个细心人。
谁的主意有什么要紧,经此事,承恩公府没能达到目的,倒是让谢贵妃得了帝心。程离道,“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府赏梅,身边儿带了谢家二姑娘,想是谢莫如自知得罪过长公主,故此并不过去。看来宜安公主与夫家颇是亲近,倒不妨请宜安公主带着谢家姑娘多来承恩公府。咱们府上与谢家也该缓和些,谢莫如是不会一道来的。谢家二姑娘还有一样好处,她的生母,是新任国子监祭酒宁祭酒嫡长女,其外祖母出身晋宁侯府。”
宁荣大长公主笑叹,“当初皇姐千挑万选给魏国夫人选了谢家,到头来,不过如此。”
“魏国夫人早已失势,不足为虑。但倘有朝一日,魏国夫人翻身,必是由此女而起。”程离指节轻扣,道,“对此女,属下还是老话,交好谢家,对此女,不用刻意笼络,但也不要得罪她。”
“自从五姑娘及笄礼后,我便查了查谢家。先时谢家内闱,魏国夫人早不出门,谢二姑娘的生母宁氏颇有贤名,但不知为何,中秋之后,谢家长房又进了一房良妾,是谢夫人花了三千银子聘来的良家女,之后便不大闻宁氏了。”程离道,“宁氏是在宁家失势时,给谢松做了妾。如今宁家重归朝堂,宁祭酒倍受重用,谢家长房焉何会在此时进了良妾,而陛下,久不赏魏国夫人,今年中秋前却重赏了魏国夫人。然后,谢莫如就开始随着谢夫人出来走动,第一次出门就是来承恩公府,此女厉害,有目共睹。若是所料未错,宁氏定是败在她手里。”
“倒不知她喜欢什么?”
“她手里可不缺金银,这样厉害的人,给她的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行。我们没有令她动心之物,只好不去得罪她。她再有本事,也得倚靠谢家,只要交好谢家,使她以后不要再胡说八道对咱们府上不利,也就罢了。”
宁荣大长公主道,“便是交好她,也有诸多风险,倒不若谢二姑娘,虽是庶出,论实惠不比嫡比差。”
“谢二姑娘的好处,看得清。谢大姑娘的好处,看不清。谢家,摇摆不定之家,相交容易,交好难,只得步步为营了。二皇子如今不过十三岁,待过十年,如何?待过二十年,如何?”程离与承恩公相视一笑,二十年,他与承恩公安排的人,二十年大浪淘沙,应该能淘出几粒真金了。
谢家也自宜安公主处知道了文康长公主之事,谢家亦颇是讶意,唉哟,先时文康长公主可是很给承恩公府面子的。这是怎地,可真是太让人讶意了。
因此事稀奇,大过年的,谢家还是抽个时间开家庭会议,谢莫如道,“其实先时有一件事,我就很奇怪。如今看来,倒能想通了。”这书房里笼了两盆上好银霜炭,谢莫如依旧觉着不如自己院里暖和,她的手抄在雪狐皮的手捂子里,握着小巧手炉,轻声道,“记得我同二叔出门,有一回见着李世子。听说李世子在国子监念书,我就奇怪,为何李世子未与宫里皇子做伴读,论亲近,论出身,倘李家有意,我想,不论哪个皇子都会非常愿意有李世子为伴读的。便是陛下,也没有不乐意的道理。现下看来,可能是长公主本身就无意李世子为皇子伴读。”
谢柏道,“看来长公主不想太早下注。”
“往日倒是小看了长公主。”只以为是个臭脾气,不料人家清明着呢。谢松道,“这次,长公主怕也有与承恩公府割裂之意。”长公主与永安侯一系本就显赫,除了亲戚关系,实无理由为胡氏附庸。可要说亲戚,诸皇子皆是长公主的侄子。此次及笄礼,长公主也算一举数得。这个以“坏脾气”著称的女人,实不能小觑。想到这里,谢松又对谢莫如道,“以后要小心长公主。”这女人一发飙,承恩公府都趴地上短时间内起不来了,倘有心针对谢莫如,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
谢莫如点头,不大担心长公主这里,道,“上次二妹妹随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参加赏梅宴,长公主并未对二妹妹如何,可见她不会针对咱们家如何。我只要躲着她些就好。”长公主的脾气,这次要说刻意发火也不尽然,太后自己不能主持公主及笄礼,脑袋发懵一般提议寿安老夫人,文康长公主在皇室的地位,就如文康长公主自己所言,除了太后、皇后,就是她了。如今没有皇后,太后不选自己亲闺女,而选寿安夫人。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属包子的,她不发作,是碍于寿安夫人的辈份忍一忍罢了。一旦发作,也就顾不得了。这个挂落,不论冤或不冤,承恩公府都得吞了!
文康长公主此举,于谢家并无害处。谢莫如想的另有其事,她问,“祖父,西宁关还太平吗?”
一家子正说文康长公主呢,谢莫如怎么就跳到西宁关去了,这种跳跃有些大,谢尚书一时没明白谢莫如之意,仍是道,“宋将军过逝后,便由秦将军接掌西宁关事务,未听得有什么不太平的。”
“听说西蛮王年近六旬,真担心哪天就归了西。”
谢莫如倒是时常有奇言妙语,这一回却是把全家都听傻了。这,这,谢莫如难道与西蛮王有仇?
“六十啊,岁数可不轻了。听说西蛮以游牧为生,医啊药的,都不比我朝。就是我朝,先帝时不必说,只今上一子,还因主少国疑,险些江山易主。如今今上刚而立之年,正当青春,便因诸皇子渐长,而人心思变。”谢莫如道,“西蛮王有多少儿子啊?我在书上看,说这位西蛮王便是杀了兄长上的位。六十岁的老王了,想来这位西蛮王有诸多英雄事迹,祖父可否与我讲一讲?”
谢尚书听谢莫如一说,心里就活动了,此刻道,“西蛮人骁勇,太祖皇帝当年还曾西征,但要说真正平定西宁关的人,当是英国公,便是宋将军的父亲,老宋将军,出身太祖侍卫,后来领兵,也是在英国公麾下。太祖皇帝过逝后,西蛮人犯边,还是英国公领兵平定。后来老永安侯驻西宁关,英国公病逝后,今上亲政未久,西蛮人再次叩边,晋王便是死在那场战事。今上因晋王之死问罪老永安侯,老永安侯推荐宋将军为将,那一年,宋将军也不过弱冠之年。要说宋将军,实称得上天生将才,英年而逝,惜哉痛哉!”谢尚书一声长叹,真心为宋将军惋惜。
谢莫如倒没有诸多感叹,随口一笑,“这西蛮人倒也消息灵通,怎么每逢我朝有大事,他就要打仗。”
谢尚书道,“西蛮那地方,盛产牛羊马匹等牲畜,余者茶丝百物,皆不出产,故而,两国设榷场进行交易。但交易是有数量的,打来打去,其实多是为榷场交易数量。再有,西蛮贫瘠,倘遇着天灾,他们那边儿衣粮不足,人都要饿死,只得来抢。如今的西蛮王,也称得上一代雄主。”寻思了一下,道,“他在位也有三十几年了,边儿上大小部落不知为他蚕食多少。你的话,倒给我提了个醒儿。” ↑返回顶部↑
穆元帝道,“事情一桩接一桩,如何放心?”
赵贵妃心知陛下在说长公主之事,连忙道,“长公主性子直些,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臣妾想着,要不让延熙去劝一劝,过个三五天,也就好了。”穆延熙,赵贵妃所出皇长子。
穆元帝呷口茶,道,“过个三五天,过个三五天就是及笄礼了,要是好不了呢?”
赵贵妃道,“不会吧?长公主不过与太后拌嘴,哪里就有这么大气性。要不,陛下劝一劝长公主?”
穆元帝将茶放置一畔,叹,“文康的性子,委实霸道了些。倘她着实不愿,朕也不能强求,爱妃贵妃之位,代太后主持及笄礼,也未为不可。”
赵贵妃连忙起身谦道,“臣妾万万不敢,还是谢妹妹,素来周全妥当,比臣妾更合适。”
穆元帝喝了盏茶,便离了昭阳宫。
赵贵妃送走圣驾,使个眼色让宫人出去打听,一时宫人回来轻禀,“陛下去了麟趾宫。”
赵贵妃满面阴寒,绞着帕子不说话,陛下不会真让谢贵妃去主持吧!要是文康长公主,这没的说,可倘让谢贵妃抢了这差使,这叫她面子往哪儿搁!
麟趾宫。
谢贵妃正在灯下做针线,闻听圣驾到来,顾不得换衣裳,披了件大毛斗篷,连忙出去接驾。穆元帝挽着她手,道,“快进去,外头冷。”
谢贵妃笑,“不知陛下要来,臣妾换了常服。”
穆元帝笑,“在自己宫里,自然是怎么自在怎么着。”
俩人一并去了内室,谢贵妃把自己用的手炉给穆元帝搁手里暖着,道,“晚上天寒。”又吩咐侍女去煮姜茶来。
穆元帝笑,“爱妃在做什么?”
“如今昼短夜长,想给陛下做件中衣。”谢贵妃拿了半成品的针线给穆元帝看,穆元帝赞,“爱妃好针线。”
“针线平平,给陛下穿里头,反正也没人看得见。”谢贵妃也是十岁孩子的娘了,硬是笑出一抹娇憨,穆元帝笑,“年底事忙,你也留心身子,等空闲了再做也无妨。”
谢贵妃笑,“陛下放心,臣妾知道。”
谢贵妃捡一些宫里的事同穆元帝说了,难免说起公主及笄礼之事,穆元帝道,“文康的性子,朕想着,或是你,或是赵贵妃,代太后主持公主及笄礼,未尝不可。”
谢贵妃连忙道,“还请陛下收回这话,臣妾万万不敢应。陛下信任臣妾,因太后娘娘有了年岁,让臣妾代管宫务,搭把手,这是臣妾的福气。永福公主、长泰公主,皆嫡公主,臣妾受陛下爱重,毕竟是贵妃之位,公主庶母,于礼于法都不合适。太后娘娘受伤,理当长公主代劳。长公主只是率直了些,陛下做兄长的,还与妹妹较真儿?长公主那里,找个合适的人劝一劝便好了。就像太后娘娘,头晌还抱怨长公主呢,下晌就没事了。都是一家人,可没有真生气的理呀。”
穆元帝笑,“倒叫爱妃派了朕一篇不是。”
“臣妾是就事论事。”谢贵妃嗔一句,“陛下找个合适的人,给长公主铺个台阶儿吧。”
穆元帝问,“爱妃看哪个合适?”
谢贵妃也不卖关子,道,“这事儿,臣妾也寻思了半晌。想着陛下不问则罢,陛下既然问臣妾,陛下说,长泰公主如何?”
穆元帝终于笑了,“长泰素来乖巧,人也机伶,不错。”
“臣妾也这样想,其实永福公主与长公主的脾气更像些,只是这劝人的事儿,得是个委婉的性子才好。而且今天长公主出慈安宫时,长泰公主连忙跟了出去,想就劝过长公主了。明儿让长泰公主去一趟长公主府,亲侄女的及笄礼,长公主就是看着侄女的面子,怎会拒绝呢?这样,一则及笄礼的事儿定了,二则长公主再进宫来给太后请个安,母女俩也就好了。”道歉什么的,那是甭想。长公主不是这脾气。
穆元帝称善,又道,“让宫里清静些,别拿这事儿议论。”到底还有妹妹的面子。
“陛下只管放心,臣妾与赵姐姐已经吩咐下去了,不许宫人多嘴。”
穆元帝颌首,当夜便歇在麟趾宫。
谢贵妃出的主意,胡太后也觉着合适,便让长泰公主去文康长公主府上走了一趟。
文康长公主是与胡太后生气,并没有迁怒长泰公主。先把文康长公主劝好,又有长泰公主道,“皇祖母脚伤着,还一直记挂着姑母。姑母看在皇祖母这个年岁的面子上,别叫老人家挂心,我服侍姑母一并进宫如何。”
文康长公主叹,“三公主年岁小,暂不提。如今看,就长泰你还算个明白人。”
长泰公主笑笑。
慈安宫里是亲娘,文康长公主发作一回,也不能再怎么着,便与文康长公主一道进宫了。穆元帝很给妹妹面子,中午过去慈安宫一道用膳,笑,“你再不来,朕就得亲去请你了。”
谢贵妃捧一碟新鲜桔子到文康长公主跟前,文康长公主拿了一个,道,“我是给母后提个醒儿,母后、皇后在我前头,倒也罢了。可要是再把什么别的人排在我前头,我可不管什么年不年节不节的!”
胡太后无奈,“那是你外祖母。”
文康长公主道,“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母亲是太后。”她平日里对胡家够客气了,胡家抢别家风头,肖想凤仪之位,这些事,文康长公主不稀罕理会。但要胡家想压到她头上,她可不会客气。
听闺女这话,胡太后立刻矮上一截儿,嘟囔,“还不如别来呢,来了也是气我。”
“我干嘛不来,这是我娘家,我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穆元帝大笑,胡太后也给气笑了。
赵贵妃面色微黯,宁荣大长公主笑容不变,心下却是未料到文康长公主突然发作坏事,早先定好的计量,皆因文康大打折扣!
☆、第52章 志向
文康长公主才不在意其他人做何想,风风光光的为永福公主、长泰公主举行过及笄礼,承恩公府还得上门儿给她说好听的,什么“咱们再不敢抢殿下风头”啥的,当然,人家说的委婉动听,不过翻译过来就是这意思。文康长公主便道,“我知道,都是一家子骨肉,谁不知道谁呢。”
胡太后也同她说,都是我一时说错话,你舅舅家可没抢这差使得罪你的意思。文康长公主道,“母后你以后留神些,也就我,不与母后计较。”
胡太后气,“你还不与我计较!你皇兄都不会这般忤逆哀家。”到底是谁不与谁计较啊!
文康长公主道,“皇兄也不会弄出这种馊主意来,母后你也想一想,永福长泰,这是寻常公主么。皇后所出嫡公主,自幼养于母后膝下,除了皇室,谁还配给她们主持及笄礼。我先时不说是给母后留面子,也就外祖母还不糊涂,知道辞了这差使。她不辞试试,这会儿御史台的奏章已经把承恩公府淹了。何况还有永福长泰的面子,倘你叫寿安夫人主持她们的及笄礼,以后三公主呢,三公主出身不及永福、长泰,倒是太后亲自主持?!你这不是陷外祖母于不义之地么?以后有这种大事,别想都不想便说,没主意先同皇兄商量,要不就跟我商量,我们哪个会害你?你就一门心思的偏着承恩公府,殊不知这偏的不是地方倒叫他家尴尬。”
胡太后这才服了,转而又唠叨起老话,先时吃了多少苦,承恩公府如何煎熬啥的。
文康长公主可不是穆元帝,她直接道,“原是平民,皆因母后而贵,一下子成了一等公府,这等泼天富贵,受些煎熬怎么了?帝都豪门,起于微末时,哪家没受过苦?就是父皇当初转战天下,九死一生打下江山,苦不苦?让您一说,天底下就他家一个苦的?我皇兄每天上朝理政,操心国事,难道不辛苦?”
胡太后直接哑了。
文康长公主劝她,“母后有空多操心皇兄吧,这才是你亲儿子。以后就是孙子,也比不上儿子,人家有自己亲娘,你做祖母的就得退一射之地了。把皇兄照顾好,你福气在后头呢。”
胡太后道,“成天胡说八道,我难道不操心皇帝?”她最看重的当然是儿子,胡太后道,“我还操心你,你个没良心的,怕是不晓得。”
“我不晓得,我能来劝你?换一个人,我管她呢。”文康长公主道,“您老安心享福就是了。”
胡太后自是知道闺女的孝心,就是话不大中听,心是不差的,叹口气,“知道了。你也别因这事儿跟你舅舅家生分才好,你那天还迁怒宁荣,她既是你姑姑又是你舅妈,她也难呢。”
“母后你少听她给你灌迷魂汤,那两只眼左眼写富,右眼写贵,除了富贵,不想别的。之前撺掇母后给皇兄立皇后,还以为我不知道呢?已是大长公主,还想怎地?连皇兄后宫她都想插一手,亏得母后你还信她?”文康长公主提起来就是一肚子火。原不想多言,这又是亲娘,看着亲娘一个劲儿的往坑里跳,就是太后身份也有禁住的一日呢。
胡太后道,“当初你皇兄亲政,她也出了不少力。就是以前在宫里,她对我也不错,后来又嫁给你舅舅,这些年,一直恭顺。”
“母后你只管记着,除了皇兄与我,别的什么人,你得多留心。仨瓜俩枣的事儿便罢了,倘是大事,你别耳朵软,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凤仪之位,岂能轻许他人?把你哄乐了,叫你去跟皇兄开口,你确定皇兄就乐意?皇兄不乐,难道你去强逼着他一定要立胡氏女为后?皇兄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他想立后,自然会立。他想立谁,自然会与母后开口。倘他真想立宁荣之女,当初宁荣来跟你请辞此事时,皇兄就会开口册立了。皇兄没开口,就是不乐意。为着她,难道你就给皇兄娶个不喜欢的媳妇?远近亲疏岂不翻了个儿!”就这种水准,还想插手国之大事,文康长公主能容忍的人本就不多,宁荣大长公主拿她亲娘当傻瓜,犯她忌讳,她此时更不客气,道,“原本就是想着她嫁给舅舅这些年,倘是小事,我也不计较。如今越发没了餍足!”
“母后可别忘了,靖江王还在藩地活蹦乱跳。她自来与母亲交好,这些年,亦是柔顺。宁平姑姑则与咱们颇多矛盾,但有一样,当初没有宁平姑姑,皇兄这皇位难保。倘当年靖江上位,你我母女怕早入黄土,她呢,她就是堂堂正正的长公主了!”文康长公主臭着脸道,“我看,就是给她脸面过甚!”
耳朵软的人,柔软和风吹得动,狂飙飓风更不消说,胡太后再糊涂,皇位上的事儿也不敢糊涂。文康长公主与她私语一番,胡太后也警醒了。
宁荣大长公主并不知胡太后与文康长公主私语,她是在为先时及笄礼事皱眉,与程离道,“实未料到文康突然翻脸。”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寻常人,这是胡太后亲女,当今胞妹,她连太后的面子都不给,皇帝还得派长泰公主请她入宫。宁荣大长公主说一百句,怕不及文康长公主说一句。原本好好儿的,文康长公主对旁人素不客气,但对舅家向来亲近哪。宁荣大长公主也自认平日都是捧着她,未曾敢得罪半分,却不知文康长公主翻起脸来毫不容情。
程离道,“可是哪里得罪过长公主?”
“谁敢去得罪她?太后一句话不合她心,她都要甩袖子走人,陛下还要让长泰公主请她,她才肯入宫。”宁荣大长公主叹,唉,这就是长公主的底气。就像文康长公主说的“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娘是太后!”,这就是文康长公主的底气!
程离道,“当初太后受伤,直接说请老夫人代为主持公及笄礼,怕长公主以为是咱们府上挑拨着太后夺她风头,下她脸面。”
宁荣大长公主道,“倘文康如此想,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天地良心,真的就是胡太后随口一说,当时宁荣大长公主也颇是动心,但经程离劝解后,第二日还是与寿安老夫人进宫婉辞了此事。
承恩公道,“还是想法子消解了这误会才好。”
“解释也解释过了,就是不知长公主到底做何想了。”程离道,“眼下就是过年了了,大好机会,承恩公府毕竟是长公主舅家,长公主的性子,向来是脾气发过则罢。过年时请长公主过来吃酒,多走动一二,慢慢便能开解。”
程离道,“此事虽好解,可长公主这个脾气,实难掌控。”
宁荣长公主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文康长子李宣今年十四,永福刚及笄,亲上加亲,同龄般配,先生说呢?”
“殿下,长公主便是欲令长子尚主,也只能是长泰公主。”长泰公主多好,元嫡所出,公主中最尊贵不说,没有同胞兄弟,母族一样是国公府。
宁荣大长公主叹,“先生说的也有理,何况文康刚恼了承恩公府,要是再提此事,倘不合她心反得罪了她。”
程离问,“殿下可知,长泰公主去长公主府劝解长公主的前一天晚上,陛下留宿何处?”
宁荣大长公主道,“谢贵妃的麟趾宫。”
程离道,“太后少谋,宫中事务大都是赵谢二位贵妃处理,我一直在想,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让长泰公主去劝解长公主。如今看来,出主意的人是谢贵妃了。”
宁荣大长公主认同程离所言,道,“不料谢氏能给陛下出此主意,太后放出风声说欲让贵妃代持公主及笄礼,看来谢氏没动心哪。”
“动心岂能不动心。”程离感慨,“谢贵妃此举,当真聪明。”
“也说不定是谢家的主意,那一日谢夫人进宫给太后请安,虽未与谢贵妃私下相见,谢贵妃却是谴了心腹宫人相送谢夫人。”宁荣大长公主也是个细心人。
谁的主意有什么要紧,经此事,承恩公府没能达到目的,倒是让谢贵妃得了帝心。程离道,“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府赏梅,身边儿带了谢家二姑娘,想是谢莫如自知得罪过长公主,故此并不过去。看来宜安公主与夫家颇是亲近,倒不妨请宜安公主带着谢家姑娘多来承恩公府。咱们府上与谢家也该缓和些,谢莫如是不会一道来的。谢家二姑娘还有一样好处,她的生母,是新任国子监祭酒宁祭酒嫡长女,其外祖母出身晋宁侯府。”
宁荣大长公主笑叹,“当初皇姐千挑万选给魏国夫人选了谢家,到头来,不过如此。”
“魏国夫人早已失势,不足为虑。但倘有朝一日,魏国夫人翻身,必是由此女而起。”程离指节轻扣,道,“对此女,属下还是老话,交好谢家,对此女,不用刻意笼络,但也不要得罪她。”
“自从五姑娘及笄礼后,我便查了查谢家。先时谢家内闱,魏国夫人早不出门,谢二姑娘的生母宁氏颇有贤名,但不知为何,中秋之后,谢家长房又进了一房良妾,是谢夫人花了三千银子聘来的良家女,之后便不大闻宁氏了。”程离道,“宁氏是在宁家失势时,给谢松做了妾。如今宁家重归朝堂,宁祭酒倍受重用,谢家长房焉何会在此时进了良妾,而陛下,久不赏魏国夫人,今年中秋前却重赏了魏国夫人。然后,谢莫如就开始随着谢夫人出来走动,第一次出门就是来承恩公府,此女厉害,有目共睹。若是所料未错,宁氏定是败在她手里。”
“倒不知她喜欢什么?”
“她手里可不缺金银,这样厉害的人,给她的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行。我们没有令她动心之物,只好不去得罪她。她再有本事,也得倚靠谢家,只要交好谢家,使她以后不要再胡说八道对咱们府上不利,也就罢了。”
宁荣大长公主道,“便是交好她,也有诸多风险,倒不若谢二姑娘,虽是庶出,论实惠不比嫡比差。”
“谢二姑娘的好处,看得清。谢大姑娘的好处,看不清。谢家,摇摆不定之家,相交容易,交好难,只得步步为营了。二皇子如今不过十三岁,待过十年,如何?待过二十年,如何?”程离与承恩公相视一笑,二十年,他与承恩公安排的人,二十年大浪淘沙,应该能淘出几粒真金了。
谢家也自宜安公主处知道了文康长公主之事,谢家亦颇是讶意,唉哟,先时文康长公主可是很给承恩公府面子的。这是怎地,可真是太让人讶意了。
因此事稀奇,大过年的,谢家还是抽个时间开家庭会议,谢莫如道,“其实先时有一件事,我就很奇怪。如今看来,倒能想通了。”这书房里笼了两盆上好银霜炭,谢莫如依旧觉着不如自己院里暖和,她的手抄在雪狐皮的手捂子里,握着小巧手炉,轻声道,“记得我同二叔出门,有一回见着李世子。听说李世子在国子监念书,我就奇怪,为何李世子未与宫里皇子做伴读,论亲近,论出身,倘李家有意,我想,不论哪个皇子都会非常愿意有李世子为伴读的。便是陛下,也没有不乐意的道理。现下看来,可能是长公主本身就无意李世子为皇子伴读。”
谢柏道,“看来长公主不想太早下注。”
“往日倒是小看了长公主。”只以为是个臭脾气,不料人家清明着呢。谢松道,“这次,长公主怕也有与承恩公府割裂之意。”长公主与永安侯一系本就显赫,除了亲戚关系,实无理由为胡氏附庸。可要说亲戚,诸皇子皆是长公主的侄子。此次及笄礼,长公主也算一举数得。这个以“坏脾气”著称的女人,实不能小觑。想到这里,谢松又对谢莫如道,“以后要小心长公主。”这女人一发飙,承恩公府都趴地上短时间内起不来了,倘有心针对谢莫如,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
谢莫如点头,不大担心长公主这里,道,“上次二妹妹随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参加赏梅宴,长公主并未对二妹妹如何,可见她不会针对咱们家如何。我只要躲着她些就好。”长公主的脾气,这次要说刻意发火也不尽然,太后自己不能主持公主及笄礼,脑袋发懵一般提议寿安老夫人,文康长公主在皇室的地位,就如文康长公主自己所言,除了太后、皇后,就是她了。如今没有皇后,太后不选自己亲闺女,而选寿安夫人。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属包子的,她不发作,是碍于寿安夫人的辈份忍一忍罢了。一旦发作,也就顾不得了。这个挂落,不论冤或不冤,承恩公府都得吞了!
文康长公主此举,于谢家并无害处。谢莫如想的另有其事,她问,“祖父,西宁关还太平吗?”
一家子正说文康长公主呢,谢莫如怎么就跳到西宁关去了,这种跳跃有些大,谢尚书一时没明白谢莫如之意,仍是道,“宋将军过逝后,便由秦将军接掌西宁关事务,未听得有什么不太平的。”
“听说西蛮王年近六旬,真担心哪天就归了西。”
谢莫如倒是时常有奇言妙语,这一回却是把全家都听傻了。这,这,谢莫如难道与西蛮王有仇?
“六十啊,岁数可不轻了。听说西蛮以游牧为生,医啊药的,都不比我朝。就是我朝,先帝时不必说,只今上一子,还因主少国疑,险些江山易主。如今今上刚而立之年,正当青春,便因诸皇子渐长,而人心思变。”谢莫如道,“西蛮王有多少儿子啊?我在书上看,说这位西蛮王便是杀了兄长上的位。六十岁的老王了,想来这位西蛮王有诸多英雄事迹,祖父可否与我讲一讲?”
谢尚书听谢莫如一说,心里就活动了,此刻道,“西蛮人骁勇,太祖皇帝当年还曾西征,但要说真正平定西宁关的人,当是英国公,便是宋将军的父亲,老宋将军,出身太祖侍卫,后来领兵,也是在英国公麾下。太祖皇帝过逝后,西蛮人犯边,还是英国公领兵平定。后来老永安侯驻西宁关,英国公病逝后,今上亲政未久,西蛮人再次叩边,晋王便是死在那场战事。今上因晋王之死问罪老永安侯,老永安侯推荐宋将军为将,那一年,宋将军也不过弱冠之年。要说宋将军,实称得上天生将才,英年而逝,惜哉痛哉!”谢尚书一声长叹,真心为宋将军惋惜。
谢莫如倒没有诸多感叹,随口一笑,“这西蛮人倒也消息灵通,怎么每逢我朝有大事,他就要打仗。”
谢尚书道,“西蛮那地方,盛产牛羊马匹等牲畜,余者茶丝百物,皆不出产,故而,两国设榷场进行交易。但交易是有数量的,打来打去,其实多是为榷场交易数量。再有,西蛮贫瘠,倘遇着天灾,他们那边儿衣粮不足,人都要饿死,只得来抢。如今的西蛮王,也称得上一代雄主。”寻思了一下,道,“他在位也有三十几年了,边儿上大小部落不知为他蚕食多少。你的话,倒给我提了个醒儿。” ↑返回顶部↑
赵贵妃见皇帝来了,自然高兴,行礼后又问可用过晚膳,知道在慈安宫用过了,赵贵妃亲捧了茶,笑道,“御医说娘娘的伤势复元的很好,陛下只管放心。”
穆元帝道,“事情一桩接一桩,如何放心?”
赵贵妃心知陛下在说长公主之事,连忙道,“长公主性子直些,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臣妾想着,要不让延熙去劝一劝,过个三五天,也就好了。”穆延熙,赵贵妃所出皇长子。
穆元帝呷口茶,道,“过个三五天,过个三五天就是及笄礼了,要是好不了呢?”
赵贵妃道,“不会吧?长公主不过与太后拌嘴,哪里就有这么大气性。要不,陛下劝一劝长公主?”
穆元帝将茶放置一畔,叹,“文康的性子,委实霸道了些。倘她着实不愿,朕也不能强求,爱妃贵妃之位,代太后主持及笄礼,也未为不可。”
赵贵妃连忙起身谦道,“臣妾万万不敢,还是谢妹妹,素来周全妥当,比臣妾更合适。”
穆元帝喝了盏茶,便离了昭阳宫。
赵贵妃送走圣驾,使个眼色让宫人出去打听,一时宫人回来轻禀,“陛下去了麟趾宫。”
赵贵妃满面阴寒,绞着帕子不说话,陛下不会真让谢贵妃去主持吧!要是文康长公主,这没的说,可倘让谢贵妃抢了这差使,这叫她面子往哪儿搁!
麟趾宫。
谢贵妃正在灯下做针线,闻听圣驾到来,顾不得换衣裳,披了件大毛斗篷,连忙出去接驾。穆元帝挽着她手,道,“快进去,外头冷。”
谢贵妃笑,“不知陛下要来,臣妾换了常服。”
穆元帝笑,“在自己宫里,自然是怎么自在怎么着。”
俩人一并去了内室,谢贵妃把自己用的手炉给穆元帝搁手里暖着,道,“晚上天寒。”又吩咐侍女去煮姜茶来。
穆元帝笑,“爱妃在做什么?”
“如今昼短夜长,想给陛下做件中衣。”谢贵妃拿了半成品的针线给穆元帝看,穆元帝赞,“爱妃好针线。”
“针线平平,给陛下穿里头,反正也没人看得见。”谢贵妃也是十岁孩子的娘了,硬是笑出一抹娇憨,穆元帝笑,“年底事忙,你也留心身子,等空闲了再做也无妨。”
谢贵妃笑,“陛下放心,臣妾知道。”
谢贵妃捡一些宫里的事同穆元帝说了,难免说起公主及笄礼之事,穆元帝道,“文康的性子,朕想着,或是你,或是赵贵妃,代太后主持公主及笄礼,未尝不可。”
谢贵妃连忙道,“还请陛下收回这话,臣妾万万不敢应。陛下信任臣妾,因太后娘娘有了年岁,让臣妾代管宫务,搭把手,这是臣妾的福气。永福公主、长泰公主,皆嫡公主,臣妾受陛下爱重,毕竟是贵妃之位,公主庶母,于礼于法都不合适。太后娘娘受伤,理当长公主代劳。长公主只是率直了些,陛下做兄长的,还与妹妹较真儿?长公主那里,找个合适的人劝一劝便好了。就像太后娘娘,头晌还抱怨长公主呢,下晌就没事了。都是一家人,可没有真生气的理呀。”
穆元帝笑,“倒叫爱妃派了朕一篇不是。”
“臣妾是就事论事。”谢贵妃嗔一句,“陛下找个合适的人,给长公主铺个台阶儿吧。”
穆元帝问,“爱妃看哪个合适?”
谢贵妃也不卖关子,道,“这事儿,臣妾也寻思了半晌。想着陛下不问则罢,陛下既然问臣妾,陛下说,长泰公主如何?”
穆元帝终于笑了,“长泰素来乖巧,人也机伶,不错。”
“臣妾也这样想,其实永福公主与长公主的脾气更像些,只是这劝人的事儿,得是个委婉的性子才好。而且今天长公主出慈安宫时,长泰公主连忙跟了出去,想就劝过长公主了。明儿让长泰公主去一趟长公主府,亲侄女的及笄礼,长公主就是看着侄女的面子,怎会拒绝呢?这样,一则及笄礼的事儿定了,二则长公主再进宫来给太后请个安,母女俩也就好了。”道歉什么的,那是甭想。长公主不是这脾气。
穆元帝称善,又道,“让宫里清静些,别拿这事儿议论。”到底还有妹妹的面子。
“陛下只管放心,臣妾与赵姐姐已经吩咐下去了,不许宫人多嘴。”
穆元帝颌首,当夜便歇在麟趾宫。
谢贵妃出的主意,胡太后也觉着合适,便让长泰公主去文康长公主府上走了一趟。
文康长公主是与胡太后生气,并没有迁怒长泰公主。先把文康长公主劝好,又有长泰公主道,“皇祖母脚伤着,还一直记挂着姑母。姑母看在皇祖母这个年岁的面子上,别叫老人家挂心,我服侍姑母一并进宫如何。”
文康长公主叹,“三公主年岁小,暂不提。如今看,就长泰你还算个明白人。”
长泰公主笑笑。
慈安宫里是亲娘,文康长公主发作一回,也不能再怎么着,便与文康长公主一道进宫了。穆元帝很给妹妹面子,中午过去慈安宫一道用膳,笑,“你再不来,朕就得亲去请你了。”
谢贵妃捧一碟新鲜桔子到文康长公主跟前,文康长公主拿了一个,道,“我是给母后提个醒儿,母后、皇后在我前头,倒也罢了。可要是再把什么别的人排在我前头,我可不管什么年不年节不节的!”
胡太后无奈,“那是你外祖母。”
文康长公主道,“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母亲是太后。”她平日里对胡家够客气了,胡家抢别家风头,肖想凤仪之位,这些事,文康长公主不稀罕理会。但要胡家想压到她头上,她可不会客气。
听闺女这话,胡太后立刻矮上一截儿,嘟囔,“还不如别来呢,来了也是气我。”
“我干嘛不来,这是我娘家,我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穆元帝大笑,胡太后也给气笑了。
赵贵妃面色微黯,宁荣大长公主笑容不变,心下却是未料到文康长公主突然发作坏事,早先定好的计量,皆因文康大打折扣!
☆、第52章 志向
文康长公主才不在意其他人做何想,风风光光的为永福公主、长泰公主举行过及笄礼,承恩公府还得上门儿给她说好听的,什么“咱们再不敢抢殿下风头”啥的,当然,人家说的委婉动听,不过翻译过来就是这意思。文康长公主便道,“我知道,都是一家子骨肉,谁不知道谁呢。”
胡太后也同她说,都是我一时说错话,你舅舅家可没抢这差使得罪你的意思。文康长公主道,“母后你以后留神些,也就我,不与母后计较。”
胡太后气,“你还不与我计较!你皇兄都不会这般忤逆哀家。”到底是谁不与谁计较啊!
文康长公主道,“皇兄也不会弄出这种馊主意来,母后你也想一想,永福长泰,这是寻常公主么。皇后所出嫡公主,自幼养于母后膝下,除了皇室,谁还配给她们主持及笄礼。我先时不说是给母后留面子,也就外祖母还不糊涂,知道辞了这差使。她不辞试试,这会儿御史台的奏章已经把承恩公府淹了。何况还有永福长泰的面子,倘你叫寿安夫人主持她们的及笄礼,以后三公主呢,三公主出身不及永福、长泰,倒是太后亲自主持?!你这不是陷外祖母于不义之地么?以后有这种大事,别想都不想便说,没主意先同皇兄商量,要不就跟我商量,我们哪个会害你?你就一门心思的偏着承恩公府,殊不知这偏的不是地方倒叫他家尴尬。”
胡太后这才服了,转而又唠叨起老话,先时吃了多少苦,承恩公府如何煎熬啥的。
文康长公主可不是穆元帝,她直接道,“原是平民,皆因母后而贵,一下子成了一等公府,这等泼天富贵,受些煎熬怎么了?帝都豪门,起于微末时,哪家没受过苦?就是父皇当初转战天下,九死一生打下江山,苦不苦?让您一说,天底下就他家一个苦的?我皇兄每天上朝理政,操心国事,难道不辛苦?”
胡太后直接哑了。
文康长公主劝她,“母后有空多操心皇兄吧,这才是你亲儿子。以后就是孙子,也比不上儿子,人家有自己亲娘,你做祖母的就得退一射之地了。把皇兄照顾好,你福气在后头呢。”
胡太后道,“成天胡说八道,我难道不操心皇帝?”她最看重的当然是儿子,胡太后道,“我还操心你,你个没良心的,怕是不晓得。”
“我不晓得,我能来劝你?换一个人,我管她呢。”文康长公主道,“您老安心享福就是了。”
胡太后自是知道闺女的孝心,就是话不大中听,心是不差的,叹口气,“知道了。你也别因这事儿跟你舅舅家生分才好,你那天还迁怒宁荣,她既是你姑姑又是你舅妈,她也难呢。”
“母后你少听她给你灌迷魂汤,那两只眼左眼写富,右眼写贵,除了富贵,不想别的。之前撺掇母后给皇兄立皇后,还以为我不知道呢?已是大长公主,还想怎地?连皇兄后宫她都想插一手,亏得母后你还信她?”文康长公主提起来就是一肚子火。原不想多言,这又是亲娘,看着亲娘一个劲儿的往坑里跳,就是太后身份也有禁住的一日呢。
胡太后道,“当初你皇兄亲政,她也出了不少力。就是以前在宫里,她对我也不错,后来又嫁给你舅舅,这些年,一直恭顺。”
“母后你只管记着,除了皇兄与我,别的什么人,你得多留心。仨瓜俩枣的事儿便罢了,倘是大事,你别耳朵软,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凤仪之位,岂能轻许他人?把你哄乐了,叫你去跟皇兄开口,你确定皇兄就乐意?皇兄不乐,难道你去强逼着他一定要立胡氏女为后?皇兄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他想立后,自然会立。他想立谁,自然会与母后开口。倘他真想立宁荣之女,当初宁荣来跟你请辞此事时,皇兄就会开口册立了。皇兄没开口,就是不乐意。为着她,难道你就给皇兄娶个不喜欢的媳妇?远近亲疏岂不翻了个儿!”就这种水准,还想插手国之大事,文康长公主能容忍的人本就不多,宁荣大长公主拿她亲娘当傻瓜,犯她忌讳,她此时更不客气,道,“原本就是想着她嫁给舅舅这些年,倘是小事,我也不计较。如今越发没了餍足!”
“母后可别忘了,靖江王还在藩地活蹦乱跳。她自来与母亲交好,这些年,亦是柔顺。宁平姑姑则与咱们颇多矛盾,但有一样,当初没有宁平姑姑,皇兄这皇位难保。倘当年靖江上位,你我母女怕早入黄土,她呢,她就是堂堂正正的长公主了!”文康长公主臭着脸道,“我看,就是给她脸面过甚!”
耳朵软的人,柔软和风吹得动,狂飙飓风更不消说,胡太后再糊涂,皇位上的事儿也不敢糊涂。文康长公主与她私语一番,胡太后也警醒了。
宁荣大长公主并不知胡太后与文康长公主私语,她是在为先时及笄礼事皱眉,与程离道,“实未料到文康突然翻脸。”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寻常人,这是胡太后亲女,当今胞妹,她连太后的面子都不给,皇帝还得派长泰公主请她入宫。宁荣大长公主说一百句,怕不及文康长公主说一句。原本好好儿的,文康长公主对旁人素不客气,但对舅家向来亲近哪。宁荣大长公主也自认平日都是捧着她,未曾敢得罪半分,却不知文康长公主翻起脸来毫不容情。
程离道,“可是哪里得罪过长公主?”
“谁敢去得罪她?太后一句话不合她心,她都要甩袖子走人,陛下还要让长泰公主请她,她才肯入宫。”宁荣大长公主叹,唉,这就是长公主的底气。就像文康长公主说的“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娘是太后!”,这就是文康长公主的底气!
程离道,“当初太后受伤,直接说请老夫人代为主持公及笄礼,怕长公主以为是咱们府上挑拨着太后夺她风头,下她脸面。”
宁荣大长公主道,“倘文康如此想,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天地良心,真的就是胡太后随口一说,当时宁荣大长公主也颇是动心,但经程离劝解后,第二日还是与寿安老夫人进宫婉辞了此事。
承恩公道,“还是想法子消解了这误会才好。”
“解释也解释过了,就是不知长公主到底做何想了。”程离道,“眼下就是过年了了,大好机会,承恩公府毕竟是长公主舅家,长公主的性子,向来是脾气发过则罢。过年时请长公主过来吃酒,多走动一二,慢慢便能开解。”
程离道,“此事虽好解,可长公主这个脾气,实难掌控。”
宁荣长公主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文康长子李宣今年十四,永福刚及笄,亲上加亲,同龄般配,先生说呢?”
“殿下,长公主便是欲令长子尚主,也只能是长泰公主。”长泰公主多好,元嫡所出,公主中最尊贵不说,没有同胞兄弟,母族一样是国公府。
宁荣大长公主叹,“先生说的也有理,何况文康刚恼了承恩公府,要是再提此事,倘不合她心反得罪了她。”
程离问,“殿下可知,长泰公主去长公主府劝解长公主的前一天晚上,陛下留宿何处?”
宁荣大长公主道,“谢贵妃的麟趾宫。”
程离道,“太后少谋,宫中事务大都是赵谢二位贵妃处理,我一直在想,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让长泰公主去劝解长公主。如今看来,出主意的人是谢贵妃了。”
宁荣大长公主认同程离所言,道,“不料谢氏能给陛下出此主意,太后放出风声说欲让贵妃代持公主及笄礼,看来谢氏没动心哪。”
“动心岂能不动心。”程离感慨,“谢贵妃此举,当真聪明。”
“也说不定是谢家的主意,那一日谢夫人进宫给太后请安,虽未与谢贵妃私下相见,谢贵妃却是谴了心腹宫人相送谢夫人。”宁荣大长公主也是个细心人。
谁的主意有什么要紧,经此事,承恩公府没能达到目的,倒是让谢贵妃得了帝心。程离道,“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府赏梅,身边儿带了谢家二姑娘,想是谢莫如自知得罪过长公主,故此并不过去。看来宜安公主与夫家颇是亲近,倒不妨请宜安公主带着谢家姑娘多来承恩公府。咱们府上与谢家也该缓和些,谢莫如是不会一道来的。谢家二姑娘还有一样好处,她的生母,是新任国子监祭酒宁祭酒嫡长女,其外祖母出身晋宁侯府。”
宁荣大长公主笑叹,“当初皇姐千挑万选给魏国夫人选了谢家,到头来,不过如此。”
“魏国夫人早已失势,不足为虑。但倘有朝一日,魏国夫人翻身,必是由此女而起。”程离指节轻扣,道,“对此女,属下还是老话,交好谢家,对此女,不用刻意笼络,但也不要得罪她。”
“自从五姑娘及笄礼后,我便查了查谢家。先时谢家内闱,魏国夫人早不出门,谢二姑娘的生母宁氏颇有贤名,但不知为何,中秋之后,谢家长房又进了一房良妾,是谢夫人花了三千银子聘来的良家女,之后便不大闻宁氏了。”程离道,“宁氏是在宁家失势时,给谢松做了妾。如今宁家重归朝堂,宁祭酒倍受重用,谢家长房焉何会在此时进了良妾,而陛下,久不赏魏国夫人,今年中秋前却重赏了魏国夫人。然后,谢莫如就开始随着谢夫人出来走动,第一次出门就是来承恩公府,此女厉害,有目共睹。若是所料未错,宁氏定是败在她手里。”
“倒不知她喜欢什么?”
“她手里可不缺金银,这样厉害的人,给她的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行。我们没有令她动心之物,只好不去得罪她。她再有本事,也得倚靠谢家,只要交好谢家,使她以后不要再胡说八道对咱们府上不利,也就罢了。”
宁荣大长公主道,“便是交好她,也有诸多风险,倒不若谢二姑娘,虽是庶出,论实惠不比嫡比差。”
“谢二姑娘的好处,看得清。谢大姑娘的好处,看不清。谢家,摇摆不定之家,相交容易,交好难,只得步步为营了。二皇子如今不过十三岁,待过十年,如何?待过二十年,如何?”程离与承恩公相视一笑,二十年,他与承恩公安排的人,二十年大浪淘沙,应该能淘出几粒真金了。
谢家也自宜安公主处知道了文康长公主之事,谢家亦颇是讶意,唉哟,先时文康长公主可是很给承恩公府面子的。这是怎地,可真是太让人讶意了。
因此事稀奇,大过年的,谢家还是抽个时间开家庭会议,谢莫如道,“其实先时有一件事,我就很奇怪。如今看来,倒能想通了。”这书房里笼了两盆上好银霜炭,谢莫如依旧觉着不如自己院里暖和,她的手抄在雪狐皮的手捂子里,握着小巧手炉,轻声道,“记得我同二叔出门,有一回见着李世子。听说李世子在国子监念书,我就奇怪,为何李世子未与宫里皇子做伴读,论亲近,论出身,倘李家有意,我想,不论哪个皇子都会非常愿意有李世子为伴读的。便是陛下,也没有不乐意的道理。现下看来,可能是长公主本身就无意李世子为皇子伴读。”
谢柏道,“看来长公主不想太早下注。”
“往日倒是小看了长公主。”只以为是个臭脾气,不料人家清明着呢。谢松道,“这次,长公主怕也有与承恩公府割裂之意。”长公主与永安侯一系本就显赫,除了亲戚关系,实无理由为胡氏附庸。可要说亲戚,诸皇子皆是长公主的侄子。此次及笄礼,长公主也算一举数得。这个以“坏脾气”著称的女人,实不能小觑。想到这里,谢松又对谢莫如道,“以后要小心长公主。”这女人一发飙,承恩公府都趴地上短时间内起不来了,倘有心针对谢莫如,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
谢莫如点头,不大担心长公主这里,道,“上次二妹妹随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参加赏梅宴,长公主并未对二妹妹如何,可见她不会针对咱们家如何。我只要躲着她些就好。”长公主的脾气,这次要说刻意发火也不尽然,太后自己不能主持公主及笄礼,脑袋发懵一般提议寿安老夫人,文康长公主在皇室的地位,就如文康长公主自己所言,除了太后、皇后,就是她了。如今没有皇后,太后不选自己亲闺女,而选寿安夫人。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属包子的,她不发作,是碍于寿安夫人的辈份忍一忍罢了。一旦发作,也就顾不得了。这个挂落,不论冤或不冤,承恩公府都得吞了!
文康长公主此举,于谢家并无害处。谢莫如想的另有其事,她问,“祖父,西宁关还太平吗?”
一家子正说文康长公主呢,谢莫如怎么就跳到西宁关去了,这种跳跃有些大,谢尚书一时没明白谢莫如之意,仍是道,“宋将军过逝后,便由秦将军接掌西宁关事务,未听得有什么不太平的。”
“听说西蛮王年近六旬,真担心哪天就归了西。”
谢莫如倒是时常有奇言妙语,这一回却是把全家都听傻了。这,这,谢莫如难道与西蛮王有仇?
“六十啊,岁数可不轻了。听说西蛮以游牧为生,医啊药的,都不比我朝。就是我朝,先帝时不必说,只今上一子,还因主少国疑,险些江山易主。如今今上刚而立之年,正当青春,便因诸皇子渐长,而人心思变。”谢莫如道,“西蛮王有多少儿子啊?我在书上看,说这位西蛮王便是杀了兄长上的位。六十岁的老王了,想来这位西蛮王有诸多英雄事迹,祖父可否与我讲一讲?”
谢尚书听谢莫如一说,心里就活动了,此刻道,“西蛮人骁勇,太祖皇帝当年还曾西征,但要说真正平定西宁关的人,当是英国公,便是宋将军的父亲,老宋将军,出身太祖侍卫,后来领兵,也是在英国公麾下。太祖皇帝过逝后,西蛮人犯边,还是英国公领兵平定。后来老永安侯驻西宁关,英国公病逝后,今上亲政未久,西蛮人再次叩边,晋王便是死在那场战事。今上因晋王之死问罪老永安侯,老永安侯推荐宋将军为将,那一年,宋将军也不过弱冠之年。要说宋将军,实称得上天生将才,英年而逝,惜哉痛哉!”谢尚书一声长叹,真心为宋将军惋惜。
谢莫如倒没有诸多感叹,随口一笑,“这西蛮人倒也消息灵通,怎么每逢我朝有大事,他就要打仗。”
谢尚书道,“西蛮那地方,盛产牛羊马匹等牲畜,余者茶丝百物,皆不出产,故而,两国设榷场进行交易。但交易是有数量的,打来打去,其实多是为榷场交易数量。再有,西蛮贫瘠,倘遇着天灾,他们那边儿衣粮不足,人都要饿死,只得来抢。如今的西蛮王,也称得上一代雄主。”寻思了一下,道,“他在位也有三十几年了,边儿上大小部落不知为他蚕食多少。你的话,倒给我提了个醒儿。”
穆元帝道,“事情一桩接一桩,如何放心?”
赵贵妃心知陛下在说长公主之事,连忙道,“长公主性子直些,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臣妾想着,要不让延熙去劝一劝,过个三五天,也就好了。”穆延熙,赵贵妃所出皇长子。
穆元帝呷口茶,道,“过个三五天,过个三五天就是及笄礼了,要是好不了呢?”
赵贵妃道,“不会吧?长公主不过与太后拌嘴,哪里就有这么大气性。要不,陛下劝一劝长公主?”
穆元帝将茶放置一畔,叹,“文康的性子,委实霸道了些。倘她着实不愿,朕也不能强求,爱妃贵妃之位,代太后主持及笄礼,也未为不可。”
赵贵妃连忙起身谦道,“臣妾万万不敢,还是谢妹妹,素来周全妥当,比臣妾更合适。”
穆元帝喝了盏茶,便离了昭阳宫。
赵贵妃送走圣驾,使个眼色让宫人出去打听,一时宫人回来轻禀,“陛下去了麟趾宫。”
赵贵妃满面阴寒,绞着帕子不说话,陛下不会真让谢贵妃去主持吧!要是文康长公主,这没的说,可倘让谢贵妃抢了这差使,这叫她面子往哪儿搁!
麟趾宫。
谢贵妃正在灯下做针线,闻听圣驾到来,顾不得换衣裳,披了件大毛斗篷,连忙出去接驾。穆元帝挽着她手,道,“快进去,外头冷。”
谢贵妃笑,“不知陛下要来,臣妾换了常服。”
穆元帝笑,“在自己宫里,自然是怎么自在怎么着。”
俩人一并去了内室,谢贵妃把自己用的手炉给穆元帝搁手里暖着,道,“晚上天寒。”又吩咐侍女去煮姜茶来。
穆元帝笑,“爱妃在做什么?”
“如今昼短夜长,想给陛下做件中衣。”谢贵妃拿了半成品的针线给穆元帝看,穆元帝赞,“爱妃好针线。”
“针线平平,给陛下穿里头,反正也没人看得见。”谢贵妃也是十岁孩子的娘了,硬是笑出一抹娇憨,穆元帝笑,“年底事忙,你也留心身子,等空闲了再做也无妨。”
谢贵妃笑,“陛下放心,臣妾知道。”
谢贵妃捡一些宫里的事同穆元帝说了,难免说起公主及笄礼之事,穆元帝道,“文康的性子,朕想着,或是你,或是赵贵妃,代太后主持公主及笄礼,未尝不可。”
谢贵妃连忙道,“还请陛下收回这话,臣妾万万不敢应。陛下信任臣妾,因太后娘娘有了年岁,让臣妾代管宫务,搭把手,这是臣妾的福气。永福公主、长泰公主,皆嫡公主,臣妾受陛下爱重,毕竟是贵妃之位,公主庶母,于礼于法都不合适。太后娘娘受伤,理当长公主代劳。长公主只是率直了些,陛下做兄长的,还与妹妹较真儿?长公主那里,找个合适的人劝一劝便好了。就像太后娘娘,头晌还抱怨长公主呢,下晌就没事了。都是一家人,可没有真生气的理呀。”
穆元帝笑,“倒叫爱妃派了朕一篇不是。”
“臣妾是就事论事。”谢贵妃嗔一句,“陛下找个合适的人,给长公主铺个台阶儿吧。”
穆元帝问,“爱妃看哪个合适?”
谢贵妃也不卖关子,道,“这事儿,臣妾也寻思了半晌。想着陛下不问则罢,陛下既然问臣妾,陛下说,长泰公主如何?”
穆元帝终于笑了,“长泰素来乖巧,人也机伶,不错。”
“臣妾也这样想,其实永福公主与长公主的脾气更像些,只是这劝人的事儿,得是个委婉的性子才好。而且今天长公主出慈安宫时,长泰公主连忙跟了出去,想就劝过长公主了。明儿让长泰公主去一趟长公主府,亲侄女的及笄礼,长公主就是看着侄女的面子,怎会拒绝呢?这样,一则及笄礼的事儿定了,二则长公主再进宫来给太后请个安,母女俩也就好了。”道歉什么的,那是甭想。长公主不是这脾气。
穆元帝称善,又道,“让宫里清静些,别拿这事儿议论。”到底还有妹妹的面子。
“陛下只管放心,臣妾与赵姐姐已经吩咐下去了,不许宫人多嘴。”
穆元帝颌首,当夜便歇在麟趾宫。
谢贵妃出的主意,胡太后也觉着合适,便让长泰公主去文康长公主府上走了一趟。
文康长公主是与胡太后生气,并没有迁怒长泰公主。先把文康长公主劝好,又有长泰公主道,“皇祖母脚伤着,还一直记挂着姑母。姑母看在皇祖母这个年岁的面子上,别叫老人家挂心,我服侍姑母一并进宫如何。”
文康长公主叹,“三公主年岁小,暂不提。如今看,就长泰你还算个明白人。”
长泰公主笑笑。
慈安宫里是亲娘,文康长公主发作一回,也不能再怎么着,便与文康长公主一道进宫了。穆元帝很给妹妹面子,中午过去慈安宫一道用膳,笑,“你再不来,朕就得亲去请你了。”
谢贵妃捧一碟新鲜桔子到文康长公主跟前,文康长公主拿了一个,道,“我是给母后提个醒儿,母后、皇后在我前头,倒也罢了。可要是再把什么别的人排在我前头,我可不管什么年不年节不节的!”
胡太后无奈,“那是你外祖母。”
文康长公主道,“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母亲是太后。”她平日里对胡家够客气了,胡家抢别家风头,肖想凤仪之位,这些事,文康长公主不稀罕理会。但要胡家想压到她头上,她可不会客气。
听闺女这话,胡太后立刻矮上一截儿,嘟囔,“还不如别来呢,来了也是气我。”
“我干嘛不来,这是我娘家,我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穆元帝大笑,胡太后也给气笑了。
赵贵妃面色微黯,宁荣大长公主笑容不变,心下却是未料到文康长公主突然发作坏事,早先定好的计量,皆因文康大打折扣!
☆、第52章 志向
文康长公主才不在意其他人做何想,风风光光的为永福公主、长泰公主举行过及笄礼,承恩公府还得上门儿给她说好听的,什么“咱们再不敢抢殿下风头”啥的,当然,人家说的委婉动听,不过翻译过来就是这意思。文康长公主便道,“我知道,都是一家子骨肉,谁不知道谁呢。”
胡太后也同她说,都是我一时说错话,你舅舅家可没抢这差使得罪你的意思。文康长公主道,“母后你以后留神些,也就我,不与母后计较。”
胡太后气,“你还不与我计较!你皇兄都不会这般忤逆哀家。”到底是谁不与谁计较啊!
文康长公主道,“皇兄也不会弄出这种馊主意来,母后你也想一想,永福长泰,这是寻常公主么。皇后所出嫡公主,自幼养于母后膝下,除了皇室,谁还配给她们主持及笄礼。我先时不说是给母后留面子,也就外祖母还不糊涂,知道辞了这差使。她不辞试试,这会儿御史台的奏章已经把承恩公府淹了。何况还有永福长泰的面子,倘你叫寿安夫人主持她们的及笄礼,以后三公主呢,三公主出身不及永福、长泰,倒是太后亲自主持?!你这不是陷外祖母于不义之地么?以后有这种大事,别想都不想便说,没主意先同皇兄商量,要不就跟我商量,我们哪个会害你?你就一门心思的偏着承恩公府,殊不知这偏的不是地方倒叫他家尴尬。”
胡太后这才服了,转而又唠叨起老话,先时吃了多少苦,承恩公府如何煎熬啥的。
文康长公主可不是穆元帝,她直接道,“原是平民,皆因母后而贵,一下子成了一等公府,这等泼天富贵,受些煎熬怎么了?帝都豪门,起于微末时,哪家没受过苦?就是父皇当初转战天下,九死一生打下江山,苦不苦?让您一说,天底下就他家一个苦的?我皇兄每天上朝理政,操心国事,难道不辛苦?”
胡太后直接哑了。
文康长公主劝她,“母后有空多操心皇兄吧,这才是你亲儿子。以后就是孙子,也比不上儿子,人家有自己亲娘,你做祖母的就得退一射之地了。把皇兄照顾好,你福气在后头呢。”
胡太后道,“成天胡说八道,我难道不操心皇帝?”她最看重的当然是儿子,胡太后道,“我还操心你,你个没良心的,怕是不晓得。”
“我不晓得,我能来劝你?换一个人,我管她呢。”文康长公主道,“您老安心享福就是了。”
胡太后自是知道闺女的孝心,就是话不大中听,心是不差的,叹口气,“知道了。你也别因这事儿跟你舅舅家生分才好,你那天还迁怒宁荣,她既是你姑姑又是你舅妈,她也难呢。”
“母后你少听她给你灌迷魂汤,那两只眼左眼写富,右眼写贵,除了富贵,不想别的。之前撺掇母后给皇兄立皇后,还以为我不知道呢?已是大长公主,还想怎地?连皇兄后宫她都想插一手,亏得母后你还信她?”文康长公主提起来就是一肚子火。原不想多言,这又是亲娘,看着亲娘一个劲儿的往坑里跳,就是太后身份也有禁住的一日呢。
胡太后道,“当初你皇兄亲政,她也出了不少力。就是以前在宫里,她对我也不错,后来又嫁给你舅舅,这些年,一直恭顺。”
“母后你只管记着,除了皇兄与我,别的什么人,你得多留心。仨瓜俩枣的事儿便罢了,倘是大事,你别耳朵软,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凤仪之位,岂能轻许他人?把你哄乐了,叫你去跟皇兄开口,你确定皇兄就乐意?皇兄不乐,难道你去强逼着他一定要立胡氏女为后?皇兄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他想立后,自然会立。他想立谁,自然会与母后开口。倘他真想立宁荣之女,当初宁荣来跟你请辞此事时,皇兄就会开口册立了。皇兄没开口,就是不乐意。为着她,难道你就给皇兄娶个不喜欢的媳妇?远近亲疏岂不翻了个儿!”就这种水准,还想插手国之大事,文康长公主能容忍的人本就不多,宁荣大长公主拿她亲娘当傻瓜,犯她忌讳,她此时更不客气,道,“原本就是想着她嫁给舅舅这些年,倘是小事,我也不计较。如今越发没了餍足!”
“母后可别忘了,靖江王还在藩地活蹦乱跳。她自来与母亲交好,这些年,亦是柔顺。宁平姑姑则与咱们颇多矛盾,但有一样,当初没有宁平姑姑,皇兄这皇位难保。倘当年靖江上位,你我母女怕早入黄土,她呢,她就是堂堂正正的长公主了!”文康长公主臭着脸道,“我看,就是给她脸面过甚!”
耳朵软的人,柔软和风吹得动,狂飙飓风更不消说,胡太后再糊涂,皇位上的事儿也不敢糊涂。文康长公主与她私语一番,胡太后也警醒了。
宁荣大长公主并不知胡太后与文康长公主私语,她是在为先时及笄礼事皱眉,与程离道,“实未料到文康突然翻脸。”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寻常人,这是胡太后亲女,当今胞妹,她连太后的面子都不给,皇帝还得派长泰公主请她入宫。宁荣大长公主说一百句,怕不及文康长公主说一句。原本好好儿的,文康长公主对旁人素不客气,但对舅家向来亲近哪。宁荣大长公主也自认平日都是捧着她,未曾敢得罪半分,却不知文康长公主翻起脸来毫不容情。
程离道,“可是哪里得罪过长公主?”
“谁敢去得罪她?太后一句话不合她心,她都要甩袖子走人,陛下还要让长泰公主请她,她才肯入宫。”宁荣大长公主叹,唉,这就是长公主的底气。就像文康长公主说的“我是天子胞妹,我哥是皇帝,我爹是皇帝,我娘是太后!”,这就是文康长公主的底气!
程离道,“当初太后受伤,直接说请老夫人代为主持公及笄礼,怕长公主以为是咱们府上挑拨着太后夺她风头,下她脸面。”
宁荣大长公主道,“倘文康如此想,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天地良心,真的就是胡太后随口一说,当时宁荣大长公主也颇是动心,但经程离劝解后,第二日还是与寿安老夫人进宫婉辞了此事。
承恩公道,“还是想法子消解了这误会才好。”
“解释也解释过了,就是不知长公主到底做何想了。”程离道,“眼下就是过年了了,大好机会,承恩公府毕竟是长公主舅家,长公主的性子,向来是脾气发过则罢。过年时请长公主过来吃酒,多走动一二,慢慢便能开解。”
程离道,“此事虽好解,可长公主这个脾气,实难掌控。”
宁荣长公主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文康长子李宣今年十四,永福刚及笄,亲上加亲,同龄般配,先生说呢?”
“殿下,长公主便是欲令长子尚主,也只能是长泰公主。”长泰公主多好,元嫡所出,公主中最尊贵不说,没有同胞兄弟,母族一样是国公府。
宁荣大长公主叹,“先生说的也有理,何况文康刚恼了承恩公府,要是再提此事,倘不合她心反得罪了她。”
程离问,“殿下可知,长泰公主去长公主府劝解长公主的前一天晚上,陛下留宿何处?”
宁荣大长公主道,“谢贵妃的麟趾宫。”
程离道,“太后少谋,宫中事务大都是赵谢二位贵妃处理,我一直在想,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让长泰公主去劝解长公主。如今看来,出主意的人是谢贵妃了。”
宁荣大长公主认同程离所言,道,“不料谢氏能给陛下出此主意,太后放出风声说欲让贵妃代持公主及笄礼,看来谢氏没动心哪。”
“动心岂能不动心。”程离感慨,“谢贵妃此举,当真聪明。”
“也说不定是谢家的主意,那一日谢夫人进宫给太后请安,虽未与谢贵妃私下相见,谢贵妃却是谴了心腹宫人相送谢夫人。”宁荣大长公主也是个细心人。
谁的主意有什么要紧,经此事,承恩公府没能达到目的,倒是让谢贵妃得了帝心。程离道,“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府赏梅,身边儿带了谢家二姑娘,想是谢莫如自知得罪过长公主,故此并不过去。看来宜安公主与夫家颇是亲近,倒不妨请宜安公主带着谢家姑娘多来承恩公府。咱们府上与谢家也该缓和些,谢莫如是不会一道来的。谢家二姑娘还有一样好处,她的生母,是新任国子监祭酒宁祭酒嫡长女,其外祖母出身晋宁侯府。”
宁荣大长公主笑叹,“当初皇姐千挑万选给魏国夫人选了谢家,到头来,不过如此。”
“魏国夫人早已失势,不足为虑。但倘有朝一日,魏国夫人翻身,必是由此女而起。”程离指节轻扣,道,“对此女,属下还是老话,交好谢家,对此女,不用刻意笼络,但也不要得罪她。”
“自从五姑娘及笄礼后,我便查了查谢家。先时谢家内闱,魏国夫人早不出门,谢二姑娘的生母宁氏颇有贤名,但不知为何,中秋之后,谢家长房又进了一房良妾,是谢夫人花了三千银子聘来的良家女,之后便不大闻宁氏了。”程离道,“宁氏是在宁家失势时,给谢松做了妾。如今宁家重归朝堂,宁祭酒倍受重用,谢家长房焉何会在此时进了良妾,而陛下,久不赏魏国夫人,今年中秋前却重赏了魏国夫人。然后,谢莫如就开始随着谢夫人出来走动,第一次出门就是来承恩公府,此女厉害,有目共睹。若是所料未错,宁氏定是败在她手里。”
“倒不知她喜欢什么?”
“她手里可不缺金银,这样厉害的人,给她的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行。我们没有令她动心之物,只好不去得罪她。她再有本事,也得倚靠谢家,只要交好谢家,使她以后不要再胡说八道对咱们府上不利,也就罢了。”
宁荣大长公主道,“便是交好她,也有诸多风险,倒不若谢二姑娘,虽是庶出,论实惠不比嫡比差。”
“谢二姑娘的好处,看得清。谢大姑娘的好处,看不清。谢家,摇摆不定之家,相交容易,交好难,只得步步为营了。二皇子如今不过十三岁,待过十年,如何?待过二十年,如何?”程离与承恩公相视一笑,二十年,他与承恩公安排的人,二十年大浪淘沙,应该能淘出几粒真金了。
谢家也自宜安公主处知道了文康长公主之事,谢家亦颇是讶意,唉哟,先时文康长公主可是很给承恩公府面子的。这是怎地,可真是太让人讶意了。
因此事稀奇,大过年的,谢家还是抽个时间开家庭会议,谢莫如道,“其实先时有一件事,我就很奇怪。如今看来,倒能想通了。”这书房里笼了两盆上好银霜炭,谢莫如依旧觉着不如自己院里暖和,她的手抄在雪狐皮的手捂子里,握着小巧手炉,轻声道,“记得我同二叔出门,有一回见着李世子。听说李世子在国子监念书,我就奇怪,为何李世子未与宫里皇子做伴读,论亲近,论出身,倘李家有意,我想,不论哪个皇子都会非常愿意有李世子为伴读的。便是陛下,也没有不乐意的道理。现下看来,可能是长公主本身就无意李世子为皇子伴读。”
谢柏道,“看来长公主不想太早下注。”
“往日倒是小看了长公主。”只以为是个臭脾气,不料人家清明着呢。谢松道,“这次,长公主怕也有与承恩公府割裂之意。”长公主与永安侯一系本就显赫,除了亲戚关系,实无理由为胡氏附庸。可要说亲戚,诸皇子皆是长公主的侄子。此次及笄礼,长公主也算一举数得。这个以“坏脾气”著称的女人,实不能小觑。想到这里,谢松又对谢莫如道,“以后要小心长公主。”这女人一发飙,承恩公府都趴地上短时间内起不来了,倘有心针对谢莫如,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
谢莫如点头,不大担心长公主这里,道,“上次二妹妹随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参加赏梅宴,长公主并未对二妹妹如何,可见她不会针对咱们家如何。我只要躲着她些就好。”长公主的脾气,这次要说刻意发火也不尽然,太后自己不能主持公主及笄礼,脑袋发懵一般提议寿安老夫人,文康长公主在皇室的地位,就如文康长公主自己所言,除了太后、皇后,就是她了。如今没有皇后,太后不选自己亲闺女,而选寿安夫人。文康长公主可不是属包子的,她不发作,是碍于寿安夫人的辈份忍一忍罢了。一旦发作,也就顾不得了。这个挂落,不论冤或不冤,承恩公府都得吞了!
文康长公主此举,于谢家并无害处。谢莫如想的另有其事,她问,“祖父,西宁关还太平吗?”
一家子正说文康长公主呢,谢莫如怎么就跳到西宁关去了,这种跳跃有些大,谢尚书一时没明白谢莫如之意,仍是道,“宋将军过逝后,便由秦将军接掌西宁关事务,未听得有什么不太平的。”
“听说西蛮王年近六旬,真担心哪天就归了西。”
谢莫如倒是时常有奇言妙语,这一回却是把全家都听傻了。这,这,谢莫如难道与西蛮王有仇?
“六十啊,岁数可不轻了。听说西蛮以游牧为生,医啊药的,都不比我朝。就是我朝,先帝时不必说,只今上一子,还因主少国疑,险些江山易主。如今今上刚而立之年,正当青春,便因诸皇子渐长,而人心思变。”谢莫如道,“西蛮王有多少儿子啊?我在书上看,说这位西蛮王便是杀了兄长上的位。六十岁的老王了,想来这位西蛮王有诸多英雄事迹,祖父可否与我讲一讲?”
谢尚书听谢莫如一说,心里就活动了,此刻道,“西蛮人骁勇,太祖皇帝当年还曾西征,但要说真正平定西宁关的人,当是英国公,便是宋将军的父亲,老宋将军,出身太祖侍卫,后来领兵,也是在英国公麾下。太祖皇帝过逝后,西蛮人犯边,还是英国公领兵平定。后来老永安侯驻西宁关,英国公病逝后,今上亲政未久,西蛮人再次叩边,晋王便是死在那场战事。今上因晋王之死问罪老永安侯,老永安侯推荐宋将军为将,那一年,宋将军也不过弱冠之年。要说宋将军,实称得上天生将才,英年而逝,惜哉痛哉!”谢尚书一声长叹,真心为宋将军惋惜。
谢莫如倒没有诸多感叹,随口一笑,“这西蛮人倒也消息灵通,怎么每逢我朝有大事,他就要打仗。”
谢尚书道,“西蛮那地方,盛产牛羊马匹等牲畜,余者茶丝百物,皆不出产,故而,两国设榷场进行交易。但交易是有数量的,打来打去,其实多是为榷场交易数量。再有,西蛮贫瘠,倘遇着天灾,他们那边儿衣粮不足,人都要饿死,只得来抢。如今的西蛮王,也称得上一代雄主。”寻思了一下,道,“他在位也有三十几年了,边儿上大小部落不知为他蚕食多少。你的话,倒给我提了个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