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节
你说,五皇子不在帝都,谢王妃都能给他儿子操持下这天下人情来。
他儿子还傻兮兮的同他报怨北岭先生要求忒高啥的,唐大人就想一巴掌抽死这不识好歹的小子。哎,儿子傻,他不傻啊,不傻,就不能装不知道。
于是,唐大人就来了。
虽然儿子想陪,唐大人没要他陪,把小唐踹去当差了。一路上,老唐还想着,莫不真是老天疼憨人,这小子哪儿哪儿不出众,偏生有机缘。
是的,因为祖上出过活神仙,唐家人素来比较相信机缘这回事的。
唐大人心下还想着,可能是神仙祖宗指点我来拜见谢王妃的吧。
这是唐大人生平第一次独自拜见谢王妃,主要是感谢谢王妃对他儿孙的照顾。谢王妃颇是和颜悦色,便也掩饰不住那岁月沉淀的雍容,尤其是,唐大人发现,谢王妃与闽地时相比,可是半点儿没显老啊!当然,唐大人是外臣,不好盯着一位王妃看的,他老人家也不过是扫了一眼而已,就听谢王妃道,“小唐是我府内属官,当差素来用心得力。小小唐是大郎的伴读,我看他,与看大郎是一样的。他们在我这里都很好,唐大人只管放心。”
唐大人立刻表示自己极是放心,同时心下腹诽:俺家儿孙都有大名儿的好不好?这小唐、小小唐是啥啊?哎哟喂,怪道在闽地时五殿下总叫俺老唐呢?这,你们不好成习惯的啊!
其实俩人没什么话好说,谢王妃问候过唐大人与唐家妇孺后,主要是想问一下,唐大人还会不会再下江南?
唐大人正色道,“老臣愿为国效力,要说江南之事,不是老臣自夸,较其他人还是熟悉一些的。昨日面陈陛下,陛下已允老臣所请。”
谢莫如面上露出见唐大人以来的第一抹微笑,她道,“朝中别个人我也不大熟,就是唐大人还略熟些,毕竟在闽地时常听殿下提起你,况小唐人品,我亦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唐大人与殿下早在闽地时就一起共事,倘能多个熟悉老臣,想来殿下那边儿也能轻松一些。”
唐大人道,“娘娘时时惦记殿下安危,实是贤良淑德的典范啊。”虽然谢莫如的血统与谢莫如本人跟“贤良淑德”无关,唐大人还是拍了一记马屁,主要是他想提醒谢王妃一句,要说谢王妃,智商是足够的。现下五皇子情势一片大好,唐大人儿孙皆留在五皇子府做资深下注了,唐大人自是盼着五皇子能更上一层楼的。眼前是没什么,朝廷正用着五皇子,太子也给召回帝都了,只要五皇子把江南的事搞定,那就是大功一件。不过,如唐继这千年世宦之家出来的老油条,他家的历史长了去,朝廷都换三个姓了,他家还做着官呢。甭看唐家现在没什么爵位,唐继也未能位列中枢,但架不住人家家族历史长啊,见风见雨的经验足。唐继自身也看好五皇子,但是,太子是嫡子,且东宫早立,眼下东宫失势,但离废弃东宫还早的很呢。五皇子自己素质是慢慢儿的上去了,唐继也相信,没有这位谢王妃的辅佐,可能就没有五皇子的今日,但同时,谢王妃也是五皇子最大的一块短板。别个不说,谢王妃这血统就遭人忌讳,要是现下辅圣公主留下千八百后人,可能没人拿一个姓谢的王妃大作文章,可惜的是,辅圣公主身后无人了,前英国公方家也是满门尽诛,这位谢王妃就成了唯一一位具备方家与辅圣公主血统的后人。
从唐继的观察来看,谢王妃不是个心胸狭隘的,只是,谢王妃是不是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不是这样的人?
谢王妃当然做过许多好事,在闽地时就组织人们修桥铺路、施粥舍饭,回到帝都,还给朝廷捐款,当然,这个是唐大人昨天刚听儿子说过的。可同时,谢王妃也表现出了对慈恩宫极大的抗拒,而且,完全没有半分缓和的意思!
哎,要说慈恩宫,不要说唐继了,帝都有点儿眼光有点节操的人都看不上慈恩宫的政治水准。可是,谁叫人家是今上亲娘呢。谢王妃这般强势,日后必在此处受阻。甭看慈恩宫成天一幅糊涂相,可慈恩宫本身就是一面不能容人忽视的政治招牌。
要不是跟谢王妃没这么熟,唐继都有心劝一劝谢莫如暂且收敛一下脾气了。
只是唐大人不晓得,谢太太早劝过谢王妃了。
一个王妃,一个外臣,不好多谈,略说几句话,谢王妃就命唐大人去张长史那里说话去了。得知张长史等人虽未能随五皇子一道南下,但去岁帝都戒严,安置官员啥的,张长史等人还都得了朝廷不错的差使,唐大人就更佩服谢王妃的手腕了。
唐大人与张长史薛长史两位说了过几天要随李宇一道南下的事,二人皆道,“殿下那里,就劳老唐你尽心了。”
老唐满口谦虚应承的同时表示:原来我在闽王府的称呼当真是老唐啊……
☆、第270章 交锋之战一
唐大人是同李宇一道南下的,南下之前,还参加了李宇的婚礼。说来李宇的婚礼也是帝都一胜景了,难得文康长公主这般要脸面的人,把个亲事闹得跟娶荒亲似的,大家都没啥心理准备,李宇就速度的成亲了。以至于多少人家想仔细的准备一份贺礼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头一天洞房,第二天李宇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连三朝回门都是李宣送弟妹回的娘家。
好在,李宇这也是为朝廷尽忠去了,当天成亲时,其妻铁氏的诰命就下来了,李宇有伯爵的爵位,铁氏便是伯爵夫人,现在铁氏在娘家女眷里,也就比六皇子妃的姐姐差一些罢了。
李宣觉着有些对不住铁家,他弟这亲事办得急,难得铁家没二话。事实上,文康长公主那阖帝都有名的脾气,就是有二话,铁家也不敢说啊。尤其是,亲事是早定了的,长公主求娶,铁家也不能推辞,只是这亲事成了,闺女彻底嫁了,女婿外出打仗,铁家只有更担心的,生怕女婿有个好歹。毕竟,以往闺女未嫁时,女婿有个好歹,还能给闺女另寻亲事,这一旦出嫁,可就没有退路了啊。铁太太都想着,什么时候去西山寺狠狠的给女婿烧几柱平安香。
铁氏自己倒觉着还好,虽然跟丈夫不大熟,主要是以前没见过,新婚那日还要洞房,俩人话都没说几句,不过倒是有一句,叫铁氏觉着安心,李宇道,“咱们府里的事就交给你啦,你有不熟的,内院问孙嬷嬷,外院问沈总管。”这俩人是内外管事,然后李宇给了铁氏一本自己伯爵府的仆役名单大全,里面还记录着,各仆役的出身,直接就叫铁氏管家的。再有就是交待铁氏自己照顾好自己,服侍好母亲。
铁氏当初给文康长公主相中时就有十七了,耽搁这几年,都二十的大姑娘了,自不会是什么心怀绮丽的小女孩儿。这年头大户人家教导女孩,也都是教导女孩儿怎么做一府主母,而不是教女孩儿如何跟女婿山盟海誓,而且对男人的要求也很主流,那就是上进。吟风弄月啥的,没用,要真有才学,好生考取功名,日后也能封妻荫子,这才是本事。所以,铁氏这主流价值观的大家闺秀见李宇把府里的事交给自己,心下就觉着痛快,更兼李宇身边十分干净,通房丫头也没一个,又很知上进。这样的男人,在帝都也是上等了。哪怕李宇第二日就去了战场,铁氏对李宇仍是很满意,丈夫不是文官,武将不就是打仗时才用的么。铁氏对丈夫当然担心,可这是丈夫的本分,铁氏自不会拦的。她先前在嫁前也知道成亲后丈夫就要走的,故而在娘家时还给丈夫预备了一些常见的药丸药膏老参片啥的,带在身边。此一举,更是得到婆婆文康长公主的赞赏,觉着铁氏明理。
更兼铁氏是见过自己姐夫六皇子那混帐东西的,再一对比,愈发觉着李宇是个好人。铁氏年纪也大了,素来爽快,笑与父母道,“伯爷为朝廷尽忠,我在家替他尽孝,也是应有之义。”
铁太太笑的欣慰,“这话很是。”又问闺女,在长公主府可还适应。虽然李宇有御赐的伯爵府,却是没住过几天,先时没成亲,一个人住着不是个事儿。如今这倒是成亲了,李宇又走了,文康长公主也不放心儿媳妇一人住伯爵府,便依旧叫铁氏住在长公主府,也就近观察一下这个儿媳妇。
铁氏自然说好,也的确是真的好,文康长公主脾气虽大些,其实并不是不讲理的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得明理,规矩上并不搓磨媳妇,更没有那套自己吃着叫媳妇站着服侍的理,媳妇是用来管家照顾儿子生养孙子的,又不是家里奴婢,只要媳妇撑得起来,文康长公主也乐得疼她们,主要是她自己没闺女,这以后是她孙子的亲娘,干嘛要苛责呢。
铁氏三朝回门,虽未有丈夫相陪,铁家也还热闹,尤其过一时其姐铁王妃与姐夫六皇子都来了,六皇子么……其实好长时间不得铁家待见,当初六皇子掌掴铁王妃的事儿,铁家主要是对皇家没法子,不然换个亲家,铁家非过去拼命不可。
不过,六皇子自从劳动改造回来,倒真长进不少,铁家虽不待见他,他同铁王妃来,也不会慢怠了他。更兼此次六皇子十分幸运,遇到了李宣,李宣的好性子是帝都有名的,俩人表兄弟,也能说得来。闹得铁御史也心下叹息,想着倘六皇子真能改好,以后少不得给他些好脸色看呢。
李宇与唐大人带着军队南下了,谢莫如走前还被唐大人拜托了一件事,其实这事吧,唐大人也是突发奇想,主要是见李宇成亲了,唐大人孙子辈的倒不急,但儿子辈的小唐比较急啊,小唐年纪不算大,今年二十芳龄,却也不算小了。原本唐大人是想着,这小子是个纨绔货,寻个同僚家的能干闺女,门当户对的给儿子寻门亲事也就是了。当下人结亲,一则看门第,唐大人官位不低,二则也要看孩子人品本事,这方面,小唐就有些个……先时唐大人也就想给小儿子寻门殷实可靠的亲事罢了,谁晓得傻人有傻福,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傻小子先是在闽地中了个举人,要知道彼时小唐也不过十七,这就很能拿出手啦。唐大人对小儿子的亲事的档次要求就不禁高了一个等级,刚要琢磨亲事,闽地打仗,打仗也无妨,唐大人得了不少奖赏,只是耽误事啊,事儿太忙,就把小儿子的亲事给耽搁了。这耽搁倒也不是坏事,现下傻小子又傍上了江北岭这面金砖牌坊,而且,不只是应个名儿啊,傻小子是真的跟江北岭做学问呢。唐大人心下暗喜,觉着儿子的亲事档次该再往上调一个等级了。只是,现下老妻在老家,兵荒马乱的,老家也没啥显赫人家,怎么给儿子说亲呢。
且,此去江南,又不知几载能归?
唐大人就有了主意,把小儿子的亲事托给谢王妃了,请谢王妃瞧着给他儿子结门亲,唐大人都说了,“老臣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臣那老妻如今在老家,还叮嘱臣给阿锦寻一门亲事,臣只担心近年是不得这空闲的,又不想耽搁阿锦青春。听阿锦说,娘娘待他极好,臣便厚颜请托了,只要娘娘看着合适,那必是极合适的。”小唐大号,唐锦。
谢王妃平生第一遭被人拜托做媒婆,她倒没一口回绝唐大人,她问,“我认识的人有限,唐大人要我去给小唐做媒,怕就要在我认识的人里选了。”
唐大人心下乐颠儿的很,谢王妃是什么圈子啊,唐大人当下便道,“一切都请娘娘费心了。”
谢王妃又问唐大人有什么要求没,唐大人想了想,道,“阿锦性子跳脱,唯愿有一稳重佳妇。”
谢王妃表示知道了。
唐大人谢过之后再谢,这才辞别了谢王妃。
于是,在小唐不知道的情形下,他的婚姻大事转到了谢王妃的手上,谢王妃难免要听一听小唐的意见,小唐甭看平日里蹦蹦哒哒的个人,在婚姻事情上竟十分传统,小唐很干脆的说,“明理就行。明理的人,哪怕不十分有本事,也不会办坏事。”正当谢王妃暗赞小唐有见识的时候,小唐得意洋洋道,“这是我家祖训上说的,听祖宗的,总不会错。”
谢王妃颌首,想着果然世宦之家,纵子孙跳脱些,倘肯依祖训,也能过好这一辈子的。
谢王妃本就要拉拢唐家,便将小唐之事放在了心里。然后,转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报的奏章来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复赣地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闽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胜。
谢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书,五皇子家书写得很详细,先是说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粮草,后勤上极是得力,再说此次收复赣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风用兵如神,实际上是赣地自己先乱起来的,自从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灭你满门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户豪门大受打击,而且,靖江王为了收买人心,是把豪门的土的分给百姓的。这里要介绍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实对待那种死不投降的大户啥的,靖江王属于进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气,老子拿刀都砍进来,你还不降?不降自然要接着砍死你。至于分土地的事儿,人都砍死了,身后遗产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于收拢人心的考虑,按家户人口分给百姓,百姓们开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这分下去的土地半点儿不少收税的哦。
靖江王此举,非但拉拢百姓之心,还遏制了土地兼并。
只是,凡事都得有个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户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绅,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没收家产那一套了,不然,你一点儿活路不给人家留,人家宁死也不会再降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靖江王的政策其实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当然,哪怕靖江的宣传导向没问题,五皇子也得让他出点儿问题。百姓见打死士绅就能分得田地,纷纷要求再多打死两口子士绅,分其田产。不要以为提起百姓就是温顺如羔羊一般,实际上,面对利益,羔羊也不会吝于进化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举报士绅通敌朝廷,然后这举报百姓得了奖赏。之后举报的更多,以至赣地豪门人人自危。当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往往社会的安全也是无法保证的。本就是动荡的年代,刚打下来的地盘儿,原就不大稳当,再加上相临的五皇子虎视眈眈总是发坏水儿,五皇子还没打过去呢,赣地自己先乱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给咱们分点儿地么,这拨人打出的旗号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家说了,跟着造反,以后给个王当当。
五皇子在信里也着重介绍了,这是一伙子山匪趁势起兵,其实没啥组织装备,不过于当地路线非常熟悉,很能给靖江驻军添乱。五皇子往赣地派了不少细作,要知道,五皇子对于跟什么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经验的。且天下匪类,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这窝山匪明显道行不够,五皇子派了个细作去入伙,结果,这窝山匪就给这细作忽悠傻了,非但给五皇子做了内应,事后还叫五皇子把山匪头目在乱军中不幸被“乱箭”所伤,一蹬腿归了西。然后,五皇子也没收编他们,而是继续让自家细作领导余下山匪百姓,一路扛着锄头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赣地,赣地士绅见他如见甘霖,那叫一个激动啊,纷纷拿出好酒好菜的劳军招待。其时,赣地官员多已殉国,五皇子倒也干脆,就让分派出驻守赣地的将领暂领政务,当然,一般做将军的对政务可能不大行,这也没关系,先拟出几样抚民条例来,再招几位当地名士帮忙。是的,靖江虽然杀了不少豪门,但对于广有名声的儒士还是很客气的,这些人家财不算丰厚,名声却是响亮的很,纵有一二犟种,靖江开出名单,于是手下将士也强忍了他们。如今五皇子一来,立刻请他们出面帮忙,这些人听说五皇子是来拨乱反正的,都很欢迎。以往没觉出朝廷好来,有靖江这一对比,这些人立刻觉着朝廷都是好人。
至于在靖江占领赣地时给靖江溜须拍马的,五皇子也没客气,收缫家财,一半军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这么把赣地给收复了。
这里头,当然有五皇子的运气,但很明显,五皇子因势利导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于收到五儿子收复赣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过望,当天午饭都多吃一碗。太子闻知此事,也是大大的夸赞五皇子有才干。
满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气大振。
此时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刚占领赣地就受到了来自靖江的疯狂反扑,尤其是靖江大将冯宛冯飞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痒,这场战事拉据时间之长,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间五皇子两次被赶出赣地,这还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终五皇子占稳赣地,倒不是把冯飞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此事震动之大,直接把冯飞羽从前线震回靖江——参加靖江世子丧礼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说句老实话,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会有这般震动,毕竟,靖江王有了年岁,这会儿就是死了,也不算寿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壮年,刚四十几岁,平日里没灾没病的,怎么就死了?
这也忒突然了吧。
有点儿想像力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确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给毒死了。
究竟是怎么给毒死了?
呃——
还不清楚。
是的,还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这事儿,起码穆三郎脱不开干系,就是靖江王也立刻亲审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着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诉道,“儿臣万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讲,谁会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头好,也帮儿子说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这样的事呢。”
可你说不是穆三郎干的吧,靖江王一向偏爱这个儿子,且穆三郎势力之大,已能与世子分庭抗礼。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凶手的逻辑推断,非穆三郎莫属啊!何况,事儿还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张嘴也说不清啊!
冯飞羽是谁,冯飞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冯飞羽在前线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嫡系派正为此高兴呢,结果,咣铛,世子死了。真是痛彻心扉啊!
其他人已经开始盘算世子过逝后的大局势了,冯飞羽是真的痛彻心扉,要知道,能成为心腹,其实靠的就不仅仅是利益了,除开利益,还有感情。
冯飞羽少年贫寒,一路走来,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报,恩人死了。
冯飞羽再不罢休的。
于是,将军仗也不打了,专在靖江盯着刑部属司查案了。
这可不就让五皇子一伙人捡了个大便宜么,主要是,冯飞羽这家伙打仗太凶残了,虽然柳扶风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赣地二进二出就能看出来,冯飞羽打仗本领,并不逊于柳扶风。
当然,冯飞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亲穆三的将军赵阳。有冯飞羽那凶残的家伙在前,赵阳用兵虽稳,却着实少了一股锋锐之气,多有不及柳扶风之处,就这么着,五皇子占稳赣地。
☆、第271章 交锋之靖王的决断
靖江世子之死,真是神来之笔。
便是穆元帝得知此事,也悄悄在心里说了声,“死得好!”
五皇子更在私下同江行云道,“将军大功,我必细禀父王。”甭看平日在心里总悄悄称呼江行云作剁手狂魔,实际上,五皇子是极尊重江行云的。
江行云深为遗憾,“我倒想揽下这大功,奈何真不是我干的。”
五皇子大惊之下,竟道,“不是你着人做的?”要说在闽地,能有这种本事的,也就是江行云了。不想,江行云竟说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问,“那是谁干的?”
江行云摇头,道,“此事蹊跷的很。一时还没消息。”
五皇子就寻思开了,“难不成真是穆三干的,他不会这么蠢吧。不要说世子在他府上给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块油皮他也说不清啊。”
江行云并未纠结于此事到底是何人所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处置这空缺下来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兴灾乐祸,颌首道,“这倒是,靖江儿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没同胞弟弟,不过,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孙,怕是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孙,世子一系官员如何肯罢休。”
江行云想到另一种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后论功行赏?”
五皇子毕竟出身皇家,对靖江此时处境比江行云要有更深感触,曲指轻击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与谢莫如有些个似,他道,“不论靖江想怎么办,世子之死总得有个说法。”
五皇子一语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论靖江如何处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个说法,方能服众。
正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继承人死了,怎么说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虽更偏爱三子,但世子是嫡长子,对于每一个父亲,嫡长子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礼法与心理上,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这是正根正苗。更遑论这是祭过天地禀过祖宗的王位继承人!饶是靖江王以往觉着世子有不如三子之处,乍逢世子惨死,亦是痛彻心扉。
关键是,还得忍着心痛着紧的查清事实。
这事实并不难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属司的官员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天衣无缝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迹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这件事来说,世子中的是剧毒,沾之即死,当场死在穆三的宴会上,世子一死,现场一片混乱,但仍有人及时下令,封存了现场证据。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盏,给世子斟酒的酒壶,以及当时的残席。说来也是烧的,亲王按制也只能用银器,到靖江世子这里,较亲王低一个等级,亦是用银器,只是在规制上略低于亲王。
当然,这是东穆王朝的礼制规矩。
自从靖江王自己称帝,他自不会按东穆规矩办,于是,靖江自己换巴换巴都换金器了。主要是,在规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齐的。到了世子这里,穆江王世子自然要与东穆太子看齐的,太子都是用金的,于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银器,银染毒即色变,世子当不会被毒死。 ↑返回顶部↑
他儿子还傻兮兮的同他报怨北岭先生要求忒高啥的,唐大人就想一巴掌抽死这不识好歹的小子。哎,儿子傻,他不傻啊,不傻,就不能装不知道。
于是,唐大人就来了。
虽然儿子想陪,唐大人没要他陪,把小唐踹去当差了。一路上,老唐还想着,莫不真是老天疼憨人,这小子哪儿哪儿不出众,偏生有机缘。
是的,因为祖上出过活神仙,唐家人素来比较相信机缘这回事的。
唐大人心下还想着,可能是神仙祖宗指点我来拜见谢王妃的吧。
这是唐大人生平第一次独自拜见谢王妃,主要是感谢谢王妃对他儿孙的照顾。谢王妃颇是和颜悦色,便也掩饰不住那岁月沉淀的雍容,尤其是,唐大人发现,谢王妃与闽地时相比,可是半点儿没显老啊!当然,唐大人是外臣,不好盯着一位王妃看的,他老人家也不过是扫了一眼而已,就听谢王妃道,“小唐是我府内属官,当差素来用心得力。小小唐是大郎的伴读,我看他,与看大郎是一样的。他们在我这里都很好,唐大人只管放心。”
唐大人立刻表示自己极是放心,同时心下腹诽:俺家儿孙都有大名儿的好不好?这小唐、小小唐是啥啊?哎哟喂,怪道在闽地时五殿下总叫俺老唐呢?这,你们不好成习惯的啊!
其实俩人没什么话好说,谢王妃问候过唐大人与唐家妇孺后,主要是想问一下,唐大人还会不会再下江南?
唐大人正色道,“老臣愿为国效力,要说江南之事,不是老臣自夸,较其他人还是熟悉一些的。昨日面陈陛下,陛下已允老臣所请。”
谢莫如面上露出见唐大人以来的第一抹微笑,她道,“朝中别个人我也不大熟,就是唐大人还略熟些,毕竟在闽地时常听殿下提起你,况小唐人品,我亦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唐大人与殿下早在闽地时就一起共事,倘能多个熟悉老臣,想来殿下那边儿也能轻松一些。”
唐大人道,“娘娘时时惦记殿下安危,实是贤良淑德的典范啊。”虽然谢莫如的血统与谢莫如本人跟“贤良淑德”无关,唐大人还是拍了一记马屁,主要是他想提醒谢王妃一句,要说谢王妃,智商是足够的。现下五皇子情势一片大好,唐大人儿孙皆留在五皇子府做资深下注了,唐大人自是盼着五皇子能更上一层楼的。眼前是没什么,朝廷正用着五皇子,太子也给召回帝都了,只要五皇子把江南的事搞定,那就是大功一件。不过,如唐继这千年世宦之家出来的老油条,他家的历史长了去,朝廷都换三个姓了,他家还做着官呢。甭看唐家现在没什么爵位,唐继也未能位列中枢,但架不住人家家族历史长啊,见风见雨的经验足。唐继自身也看好五皇子,但是,太子是嫡子,且东宫早立,眼下东宫失势,但离废弃东宫还早的很呢。五皇子自己素质是慢慢儿的上去了,唐继也相信,没有这位谢王妃的辅佐,可能就没有五皇子的今日,但同时,谢王妃也是五皇子最大的一块短板。别个不说,谢王妃这血统就遭人忌讳,要是现下辅圣公主留下千八百后人,可能没人拿一个姓谢的王妃大作文章,可惜的是,辅圣公主身后无人了,前英国公方家也是满门尽诛,这位谢王妃就成了唯一一位具备方家与辅圣公主血统的后人。
从唐继的观察来看,谢王妃不是个心胸狭隘的,只是,谢王妃是不是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不是这样的人?
谢王妃当然做过许多好事,在闽地时就组织人们修桥铺路、施粥舍饭,回到帝都,还给朝廷捐款,当然,这个是唐大人昨天刚听儿子说过的。可同时,谢王妃也表现出了对慈恩宫极大的抗拒,而且,完全没有半分缓和的意思!
哎,要说慈恩宫,不要说唐继了,帝都有点儿眼光有点节操的人都看不上慈恩宫的政治水准。可是,谁叫人家是今上亲娘呢。谢王妃这般强势,日后必在此处受阻。甭看慈恩宫成天一幅糊涂相,可慈恩宫本身就是一面不能容人忽视的政治招牌。
要不是跟谢王妃没这么熟,唐继都有心劝一劝谢莫如暂且收敛一下脾气了。
只是唐大人不晓得,谢太太早劝过谢王妃了。
一个王妃,一个外臣,不好多谈,略说几句话,谢王妃就命唐大人去张长史那里说话去了。得知张长史等人虽未能随五皇子一道南下,但去岁帝都戒严,安置官员啥的,张长史等人还都得了朝廷不错的差使,唐大人就更佩服谢王妃的手腕了。
唐大人与张长史薛长史两位说了过几天要随李宇一道南下的事,二人皆道,“殿下那里,就劳老唐你尽心了。”
老唐满口谦虚应承的同时表示:原来我在闽王府的称呼当真是老唐啊……
☆、第270章 交锋之战一
唐大人是同李宇一道南下的,南下之前,还参加了李宇的婚礼。说来李宇的婚礼也是帝都一胜景了,难得文康长公主这般要脸面的人,把个亲事闹得跟娶荒亲似的,大家都没啥心理准备,李宇就速度的成亲了。以至于多少人家想仔细的准备一份贺礼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头一天洞房,第二天李宇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连三朝回门都是李宣送弟妹回的娘家。
好在,李宇这也是为朝廷尽忠去了,当天成亲时,其妻铁氏的诰命就下来了,李宇有伯爵的爵位,铁氏便是伯爵夫人,现在铁氏在娘家女眷里,也就比六皇子妃的姐姐差一些罢了。
李宣觉着有些对不住铁家,他弟这亲事办得急,难得铁家没二话。事实上,文康长公主那阖帝都有名的脾气,就是有二话,铁家也不敢说啊。尤其是,亲事是早定了的,长公主求娶,铁家也不能推辞,只是这亲事成了,闺女彻底嫁了,女婿外出打仗,铁家只有更担心的,生怕女婿有个好歹。毕竟,以往闺女未嫁时,女婿有个好歹,还能给闺女另寻亲事,这一旦出嫁,可就没有退路了啊。铁太太都想着,什么时候去西山寺狠狠的给女婿烧几柱平安香。
铁氏自己倒觉着还好,虽然跟丈夫不大熟,主要是以前没见过,新婚那日还要洞房,俩人话都没说几句,不过倒是有一句,叫铁氏觉着安心,李宇道,“咱们府里的事就交给你啦,你有不熟的,内院问孙嬷嬷,外院问沈总管。”这俩人是内外管事,然后李宇给了铁氏一本自己伯爵府的仆役名单大全,里面还记录着,各仆役的出身,直接就叫铁氏管家的。再有就是交待铁氏自己照顾好自己,服侍好母亲。
铁氏当初给文康长公主相中时就有十七了,耽搁这几年,都二十的大姑娘了,自不会是什么心怀绮丽的小女孩儿。这年头大户人家教导女孩,也都是教导女孩儿怎么做一府主母,而不是教女孩儿如何跟女婿山盟海誓,而且对男人的要求也很主流,那就是上进。吟风弄月啥的,没用,要真有才学,好生考取功名,日后也能封妻荫子,这才是本事。所以,铁氏这主流价值观的大家闺秀见李宇把府里的事交给自己,心下就觉着痛快,更兼李宇身边十分干净,通房丫头也没一个,又很知上进。这样的男人,在帝都也是上等了。哪怕李宇第二日就去了战场,铁氏对李宇仍是很满意,丈夫不是文官,武将不就是打仗时才用的么。铁氏对丈夫当然担心,可这是丈夫的本分,铁氏自不会拦的。她先前在嫁前也知道成亲后丈夫就要走的,故而在娘家时还给丈夫预备了一些常见的药丸药膏老参片啥的,带在身边。此一举,更是得到婆婆文康长公主的赞赏,觉着铁氏明理。
更兼铁氏是见过自己姐夫六皇子那混帐东西的,再一对比,愈发觉着李宇是个好人。铁氏年纪也大了,素来爽快,笑与父母道,“伯爷为朝廷尽忠,我在家替他尽孝,也是应有之义。”
铁太太笑的欣慰,“这话很是。”又问闺女,在长公主府可还适应。虽然李宇有御赐的伯爵府,却是没住过几天,先时没成亲,一个人住着不是个事儿。如今这倒是成亲了,李宇又走了,文康长公主也不放心儿媳妇一人住伯爵府,便依旧叫铁氏住在长公主府,也就近观察一下这个儿媳妇。
铁氏自然说好,也的确是真的好,文康长公主脾气虽大些,其实并不是不讲理的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得明理,规矩上并不搓磨媳妇,更没有那套自己吃着叫媳妇站着服侍的理,媳妇是用来管家照顾儿子生养孙子的,又不是家里奴婢,只要媳妇撑得起来,文康长公主也乐得疼她们,主要是她自己没闺女,这以后是她孙子的亲娘,干嘛要苛责呢。
铁氏三朝回门,虽未有丈夫相陪,铁家也还热闹,尤其过一时其姐铁王妃与姐夫六皇子都来了,六皇子么……其实好长时间不得铁家待见,当初六皇子掌掴铁王妃的事儿,铁家主要是对皇家没法子,不然换个亲家,铁家非过去拼命不可。
不过,六皇子自从劳动改造回来,倒真长进不少,铁家虽不待见他,他同铁王妃来,也不会慢怠了他。更兼此次六皇子十分幸运,遇到了李宣,李宣的好性子是帝都有名的,俩人表兄弟,也能说得来。闹得铁御史也心下叹息,想着倘六皇子真能改好,以后少不得给他些好脸色看呢。
李宇与唐大人带着军队南下了,谢莫如走前还被唐大人拜托了一件事,其实这事吧,唐大人也是突发奇想,主要是见李宇成亲了,唐大人孙子辈的倒不急,但儿子辈的小唐比较急啊,小唐年纪不算大,今年二十芳龄,却也不算小了。原本唐大人是想着,这小子是个纨绔货,寻个同僚家的能干闺女,门当户对的给儿子寻门亲事也就是了。当下人结亲,一则看门第,唐大人官位不低,二则也要看孩子人品本事,这方面,小唐就有些个……先时唐大人也就想给小儿子寻门殷实可靠的亲事罢了,谁晓得傻人有傻福,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傻小子先是在闽地中了个举人,要知道彼时小唐也不过十七,这就很能拿出手啦。唐大人对小儿子的亲事的档次要求就不禁高了一个等级,刚要琢磨亲事,闽地打仗,打仗也无妨,唐大人得了不少奖赏,只是耽误事啊,事儿太忙,就把小儿子的亲事给耽搁了。这耽搁倒也不是坏事,现下傻小子又傍上了江北岭这面金砖牌坊,而且,不只是应个名儿啊,傻小子是真的跟江北岭做学问呢。唐大人心下暗喜,觉着儿子的亲事档次该再往上调一个等级了。只是,现下老妻在老家,兵荒马乱的,老家也没啥显赫人家,怎么给儿子说亲呢。
且,此去江南,又不知几载能归?
唐大人就有了主意,把小儿子的亲事托给谢王妃了,请谢王妃瞧着给他儿子结门亲,唐大人都说了,“老臣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臣那老妻如今在老家,还叮嘱臣给阿锦寻一门亲事,臣只担心近年是不得这空闲的,又不想耽搁阿锦青春。听阿锦说,娘娘待他极好,臣便厚颜请托了,只要娘娘看着合适,那必是极合适的。”小唐大号,唐锦。
谢王妃平生第一遭被人拜托做媒婆,她倒没一口回绝唐大人,她问,“我认识的人有限,唐大人要我去给小唐做媒,怕就要在我认识的人里选了。”
唐大人心下乐颠儿的很,谢王妃是什么圈子啊,唐大人当下便道,“一切都请娘娘费心了。”
谢王妃又问唐大人有什么要求没,唐大人想了想,道,“阿锦性子跳脱,唯愿有一稳重佳妇。”
谢王妃表示知道了。
唐大人谢过之后再谢,这才辞别了谢王妃。
于是,在小唐不知道的情形下,他的婚姻大事转到了谢王妃的手上,谢王妃难免要听一听小唐的意见,小唐甭看平日里蹦蹦哒哒的个人,在婚姻事情上竟十分传统,小唐很干脆的说,“明理就行。明理的人,哪怕不十分有本事,也不会办坏事。”正当谢王妃暗赞小唐有见识的时候,小唐得意洋洋道,“这是我家祖训上说的,听祖宗的,总不会错。”
谢王妃颌首,想着果然世宦之家,纵子孙跳脱些,倘肯依祖训,也能过好这一辈子的。
谢王妃本就要拉拢唐家,便将小唐之事放在了心里。然后,转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报的奏章来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复赣地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闽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胜。
谢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书,五皇子家书写得很详细,先是说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粮草,后勤上极是得力,再说此次收复赣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风用兵如神,实际上是赣地自己先乱起来的,自从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灭你满门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户豪门大受打击,而且,靖江王为了收买人心,是把豪门的土的分给百姓的。这里要介绍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实对待那种死不投降的大户啥的,靖江王属于进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气,老子拿刀都砍进来,你还不降?不降自然要接着砍死你。至于分土地的事儿,人都砍死了,身后遗产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于收拢人心的考虑,按家户人口分给百姓,百姓们开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这分下去的土地半点儿不少收税的哦。
靖江王此举,非但拉拢百姓之心,还遏制了土地兼并。
只是,凡事都得有个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户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绅,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没收家产那一套了,不然,你一点儿活路不给人家留,人家宁死也不会再降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靖江王的政策其实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当然,哪怕靖江的宣传导向没问题,五皇子也得让他出点儿问题。百姓见打死士绅就能分得田地,纷纷要求再多打死两口子士绅,分其田产。不要以为提起百姓就是温顺如羔羊一般,实际上,面对利益,羔羊也不会吝于进化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举报士绅通敌朝廷,然后这举报百姓得了奖赏。之后举报的更多,以至赣地豪门人人自危。当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往往社会的安全也是无法保证的。本就是动荡的年代,刚打下来的地盘儿,原就不大稳当,再加上相临的五皇子虎视眈眈总是发坏水儿,五皇子还没打过去呢,赣地自己先乱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给咱们分点儿地么,这拨人打出的旗号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家说了,跟着造反,以后给个王当当。
五皇子在信里也着重介绍了,这是一伙子山匪趁势起兵,其实没啥组织装备,不过于当地路线非常熟悉,很能给靖江驻军添乱。五皇子往赣地派了不少细作,要知道,五皇子对于跟什么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经验的。且天下匪类,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这窝山匪明显道行不够,五皇子派了个细作去入伙,结果,这窝山匪就给这细作忽悠傻了,非但给五皇子做了内应,事后还叫五皇子把山匪头目在乱军中不幸被“乱箭”所伤,一蹬腿归了西。然后,五皇子也没收编他们,而是继续让自家细作领导余下山匪百姓,一路扛着锄头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赣地,赣地士绅见他如见甘霖,那叫一个激动啊,纷纷拿出好酒好菜的劳军招待。其时,赣地官员多已殉国,五皇子倒也干脆,就让分派出驻守赣地的将领暂领政务,当然,一般做将军的对政务可能不大行,这也没关系,先拟出几样抚民条例来,再招几位当地名士帮忙。是的,靖江虽然杀了不少豪门,但对于广有名声的儒士还是很客气的,这些人家财不算丰厚,名声却是响亮的很,纵有一二犟种,靖江开出名单,于是手下将士也强忍了他们。如今五皇子一来,立刻请他们出面帮忙,这些人听说五皇子是来拨乱反正的,都很欢迎。以往没觉出朝廷好来,有靖江这一对比,这些人立刻觉着朝廷都是好人。
至于在靖江占领赣地时给靖江溜须拍马的,五皇子也没客气,收缫家财,一半军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这么把赣地给收复了。
这里头,当然有五皇子的运气,但很明显,五皇子因势利导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于收到五儿子收复赣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过望,当天午饭都多吃一碗。太子闻知此事,也是大大的夸赞五皇子有才干。
满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气大振。
此时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刚占领赣地就受到了来自靖江的疯狂反扑,尤其是靖江大将冯宛冯飞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痒,这场战事拉据时间之长,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间五皇子两次被赶出赣地,这还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终五皇子占稳赣地,倒不是把冯飞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此事震动之大,直接把冯飞羽从前线震回靖江——参加靖江世子丧礼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说句老实话,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会有这般震动,毕竟,靖江王有了年岁,这会儿就是死了,也不算寿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壮年,刚四十几岁,平日里没灾没病的,怎么就死了?
这也忒突然了吧。
有点儿想像力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确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给毒死了。
究竟是怎么给毒死了?
呃——
还不清楚。
是的,还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这事儿,起码穆三郎脱不开干系,就是靖江王也立刻亲审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着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诉道,“儿臣万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讲,谁会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头好,也帮儿子说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这样的事呢。”
可你说不是穆三郎干的吧,靖江王一向偏爱这个儿子,且穆三郎势力之大,已能与世子分庭抗礼。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凶手的逻辑推断,非穆三郎莫属啊!何况,事儿还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张嘴也说不清啊!
冯飞羽是谁,冯飞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冯飞羽在前线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嫡系派正为此高兴呢,结果,咣铛,世子死了。真是痛彻心扉啊!
其他人已经开始盘算世子过逝后的大局势了,冯飞羽是真的痛彻心扉,要知道,能成为心腹,其实靠的就不仅仅是利益了,除开利益,还有感情。
冯飞羽少年贫寒,一路走来,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报,恩人死了。
冯飞羽再不罢休的。
于是,将军仗也不打了,专在靖江盯着刑部属司查案了。
这可不就让五皇子一伙人捡了个大便宜么,主要是,冯飞羽这家伙打仗太凶残了,虽然柳扶风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赣地二进二出就能看出来,冯飞羽打仗本领,并不逊于柳扶风。
当然,冯飞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亲穆三的将军赵阳。有冯飞羽那凶残的家伙在前,赵阳用兵虽稳,却着实少了一股锋锐之气,多有不及柳扶风之处,就这么着,五皇子占稳赣地。
☆、第271章 交锋之靖王的决断
靖江世子之死,真是神来之笔。
便是穆元帝得知此事,也悄悄在心里说了声,“死得好!”
五皇子更在私下同江行云道,“将军大功,我必细禀父王。”甭看平日在心里总悄悄称呼江行云作剁手狂魔,实际上,五皇子是极尊重江行云的。
江行云深为遗憾,“我倒想揽下这大功,奈何真不是我干的。”
五皇子大惊之下,竟道,“不是你着人做的?”要说在闽地,能有这种本事的,也就是江行云了。不想,江行云竟说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问,“那是谁干的?”
江行云摇头,道,“此事蹊跷的很。一时还没消息。”
五皇子就寻思开了,“难不成真是穆三干的,他不会这么蠢吧。不要说世子在他府上给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块油皮他也说不清啊。”
江行云并未纠结于此事到底是何人所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处置这空缺下来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兴灾乐祸,颌首道,“这倒是,靖江儿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没同胞弟弟,不过,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孙,怕是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孙,世子一系官员如何肯罢休。”
江行云想到另一种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后论功行赏?”
五皇子毕竟出身皇家,对靖江此时处境比江行云要有更深感触,曲指轻击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与谢莫如有些个似,他道,“不论靖江想怎么办,世子之死总得有个说法。”
五皇子一语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论靖江如何处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个说法,方能服众。
正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继承人死了,怎么说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虽更偏爱三子,但世子是嫡长子,对于每一个父亲,嫡长子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礼法与心理上,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这是正根正苗。更遑论这是祭过天地禀过祖宗的王位继承人!饶是靖江王以往觉着世子有不如三子之处,乍逢世子惨死,亦是痛彻心扉。
关键是,还得忍着心痛着紧的查清事实。
这事实并不难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属司的官员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天衣无缝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迹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这件事来说,世子中的是剧毒,沾之即死,当场死在穆三的宴会上,世子一死,现场一片混乱,但仍有人及时下令,封存了现场证据。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盏,给世子斟酒的酒壶,以及当时的残席。说来也是烧的,亲王按制也只能用银器,到靖江世子这里,较亲王低一个等级,亦是用银器,只是在规制上略低于亲王。
当然,这是东穆王朝的礼制规矩。
自从靖江王自己称帝,他自不会按东穆规矩办,于是,靖江自己换巴换巴都换金器了。主要是,在规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齐的。到了世子这里,穆江王世子自然要与东穆太子看齐的,太子都是用金的,于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银器,银染毒即色变,世子当不会被毒死。 ↑返回顶部↑
你说,五皇子不在帝都,谢王妃都能给他儿子操持下这天下人情来。
他儿子还傻兮兮的同他报怨北岭先生要求忒高啥的,唐大人就想一巴掌抽死这不识好歹的小子。哎,儿子傻,他不傻啊,不傻,就不能装不知道。
于是,唐大人就来了。
虽然儿子想陪,唐大人没要他陪,把小唐踹去当差了。一路上,老唐还想着,莫不真是老天疼憨人,这小子哪儿哪儿不出众,偏生有机缘。
是的,因为祖上出过活神仙,唐家人素来比较相信机缘这回事的。
唐大人心下还想着,可能是神仙祖宗指点我来拜见谢王妃的吧。
这是唐大人生平第一次独自拜见谢王妃,主要是感谢谢王妃对他儿孙的照顾。谢王妃颇是和颜悦色,便也掩饰不住那岁月沉淀的雍容,尤其是,唐大人发现,谢王妃与闽地时相比,可是半点儿没显老啊!当然,唐大人是外臣,不好盯着一位王妃看的,他老人家也不过是扫了一眼而已,就听谢王妃道,“小唐是我府内属官,当差素来用心得力。小小唐是大郎的伴读,我看他,与看大郎是一样的。他们在我这里都很好,唐大人只管放心。”
唐大人立刻表示自己极是放心,同时心下腹诽:俺家儿孙都有大名儿的好不好?这小唐、小小唐是啥啊?哎哟喂,怪道在闽地时五殿下总叫俺老唐呢?这,你们不好成习惯的啊!
其实俩人没什么话好说,谢王妃问候过唐大人与唐家妇孺后,主要是想问一下,唐大人还会不会再下江南?
唐大人正色道,“老臣愿为国效力,要说江南之事,不是老臣自夸,较其他人还是熟悉一些的。昨日面陈陛下,陛下已允老臣所请。”
谢莫如面上露出见唐大人以来的第一抹微笑,她道,“朝中别个人我也不大熟,就是唐大人还略熟些,毕竟在闽地时常听殿下提起你,况小唐人品,我亦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唐大人与殿下早在闽地时就一起共事,倘能多个熟悉老臣,想来殿下那边儿也能轻松一些。”
唐大人道,“娘娘时时惦记殿下安危,实是贤良淑德的典范啊。”虽然谢莫如的血统与谢莫如本人跟“贤良淑德”无关,唐大人还是拍了一记马屁,主要是他想提醒谢王妃一句,要说谢王妃,智商是足够的。现下五皇子情势一片大好,唐大人儿孙皆留在五皇子府做资深下注了,唐大人自是盼着五皇子能更上一层楼的。眼前是没什么,朝廷正用着五皇子,太子也给召回帝都了,只要五皇子把江南的事搞定,那就是大功一件。不过,如唐继这千年世宦之家出来的老油条,他家的历史长了去,朝廷都换三个姓了,他家还做着官呢。甭看唐家现在没什么爵位,唐继也未能位列中枢,但架不住人家家族历史长啊,见风见雨的经验足。唐继自身也看好五皇子,但是,太子是嫡子,且东宫早立,眼下东宫失势,但离废弃东宫还早的很呢。五皇子自己素质是慢慢儿的上去了,唐继也相信,没有这位谢王妃的辅佐,可能就没有五皇子的今日,但同时,谢王妃也是五皇子最大的一块短板。别个不说,谢王妃这血统就遭人忌讳,要是现下辅圣公主留下千八百后人,可能没人拿一个姓谢的王妃大作文章,可惜的是,辅圣公主身后无人了,前英国公方家也是满门尽诛,这位谢王妃就成了唯一一位具备方家与辅圣公主血统的后人。
从唐继的观察来看,谢王妃不是个心胸狭隘的,只是,谢王妃是不是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不是这样的人?
谢王妃当然做过许多好事,在闽地时就组织人们修桥铺路、施粥舍饭,回到帝都,还给朝廷捐款,当然,这个是唐大人昨天刚听儿子说过的。可同时,谢王妃也表现出了对慈恩宫极大的抗拒,而且,完全没有半分缓和的意思!
哎,要说慈恩宫,不要说唐继了,帝都有点儿眼光有点节操的人都看不上慈恩宫的政治水准。可是,谁叫人家是今上亲娘呢。谢王妃这般强势,日后必在此处受阻。甭看慈恩宫成天一幅糊涂相,可慈恩宫本身就是一面不能容人忽视的政治招牌。
要不是跟谢王妃没这么熟,唐继都有心劝一劝谢莫如暂且收敛一下脾气了。
只是唐大人不晓得,谢太太早劝过谢王妃了。
一个王妃,一个外臣,不好多谈,略说几句话,谢王妃就命唐大人去张长史那里说话去了。得知张长史等人虽未能随五皇子一道南下,但去岁帝都戒严,安置官员啥的,张长史等人还都得了朝廷不错的差使,唐大人就更佩服谢王妃的手腕了。
唐大人与张长史薛长史两位说了过几天要随李宇一道南下的事,二人皆道,“殿下那里,就劳老唐你尽心了。”
老唐满口谦虚应承的同时表示:原来我在闽王府的称呼当真是老唐啊……
☆、第270章 交锋之战一
唐大人是同李宇一道南下的,南下之前,还参加了李宇的婚礼。说来李宇的婚礼也是帝都一胜景了,难得文康长公主这般要脸面的人,把个亲事闹得跟娶荒亲似的,大家都没啥心理准备,李宇就速度的成亲了。以至于多少人家想仔细的准备一份贺礼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头一天洞房,第二天李宇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连三朝回门都是李宣送弟妹回的娘家。
好在,李宇这也是为朝廷尽忠去了,当天成亲时,其妻铁氏的诰命就下来了,李宇有伯爵的爵位,铁氏便是伯爵夫人,现在铁氏在娘家女眷里,也就比六皇子妃的姐姐差一些罢了。
李宣觉着有些对不住铁家,他弟这亲事办得急,难得铁家没二话。事实上,文康长公主那阖帝都有名的脾气,就是有二话,铁家也不敢说啊。尤其是,亲事是早定了的,长公主求娶,铁家也不能推辞,只是这亲事成了,闺女彻底嫁了,女婿外出打仗,铁家只有更担心的,生怕女婿有个好歹。毕竟,以往闺女未嫁时,女婿有个好歹,还能给闺女另寻亲事,这一旦出嫁,可就没有退路了啊。铁太太都想着,什么时候去西山寺狠狠的给女婿烧几柱平安香。
铁氏自己倒觉着还好,虽然跟丈夫不大熟,主要是以前没见过,新婚那日还要洞房,俩人话都没说几句,不过倒是有一句,叫铁氏觉着安心,李宇道,“咱们府里的事就交给你啦,你有不熟的,内院问孙嬷嬷,外院问沈总管。”这俩人是内外管事,然后李宇给了铁氏一本自己伯爵府的仆役名单大全,里面还记录着,各仆役的出身,直接就叫铁氏管家的。再有就是交待铁氏自己照顾好自己,服侍好母亲。
铁氏当初给文康长公主相中时就有十七了,耽搁这几年,都二十的大姑娘了,自不会是什么心怀绮丽的小女孩儿。这年头大户人家教导女孩,也都是教导女孩儿怎么做一府主母,而不是教女孩儿如何跟女婿山盟海誓,而且对男人的要求也很主流,那就是上进。吟风弄月啥的,没用,要真有才学,好生考取功名,日后也能封妻荫子,这才是本事。所以,铁氏这主流价值观的大家闺秀见李宇把府里的事交给自己,心下就觉着痛快,更兼李宇身边十分干净,通房丫头也没一个,又很知上进。这样的男人,在帝都也是上等了。哪怕李宇第二日就去了战场,铁氏对李宇仍是很满意,丈夫不是文官,武将不就是打仗时才用的么。铁氏对丈夫当然担心,可这是丈夫的本分,铁氏自不会拦的。她先前在嫁前也知道成亲后丈夫就要走的,故而在娘家时还给丈夫预备了一些常见的药丸药膏老参片啥的,带在身边。此一举,更是得到婆婆文康长公主的赞赏,觉着铁氏明理。
更兼铁氏是见过自己姐夫六皇子那混帐东西的,再一对比,愈发觉着李宇是个好人。铁氏年纪也大了,素来爽快,笑与父母道,“伯爷为朝廷尽忠,我在家替他尽孝,也是应有之义。”
铁太太笑的欣慰,“这话很是。”又问闺女,在长公主府可还适应。虽然李宇有御赐的伯爵府,却是没住过几天,先时没成亲,一个人住着不是个事儿。如今这倒是成亲了,李宇又走了,文康长公主也不放心儿媳妇一人住伯爵府,便依旧叫铁氏住在长公主府,也就近观察一下这个儿媳妇。
铁氏自然说好,也的确是真的好,文康长公主脾气虽大些,其实并不是不讲理的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得明理,规矩上并不搓磨媳妇,更没有那套自己吃着叫媳妇站着服侍的理,媳妇是用来管家照顾儿子生养孙子的,又不是家里奴婢,只要媳妇撑得起来,文康长公主也乐得疼她们,主要是她自己没闺女,这以后是她孙子的亲娘,干嘛要苛责呢。
铁氏三朝回门,虽未有丈夫相陪,铁家也还热闹,尤其过一时其姐铁王妃与姐夫六皇子都来了,六皇子么……其实好长时间不得铁家待见,当初六皇子掌掴铁王妃的事儿,铁家主要是对皇家没法子,不然换个亲家,铁家非过去拼命不可。
不过,六皇子自从劳动改造回来,倒真长进不少,铁家虽不待见他,他同铁王妃来,也不会慢怠了他。更兼此次六皇子十分幸运,遇到了李宣,李宣的好性子是帝都有名的,俩人表兄弟,也能说得来。闹得铁御史也心下叹息,想着倘六皇子真能改好,以后少不得给他些好脸色看呢。
李宇与唐大人带着军队南下了,谢莫如走前还被唐大人拜托了一件事,其实这事吧,唐大人也是突发奇想,主要是见李宇成亲了,唐大人孙子辈的倒不急,但儿子辈的小唐比较急啊,小唐年纪不算大,今年二十芳龄,却也不算小了。原本唐大人是想着,这小子是个纨绔货,寻个同僚家的能干闺女,门当户对的给儿子寻门亲事也就是了。当下人结亲,一则看门第,唐大人官位不低,二则也要看孩子人品本事,这方面,小唐就有些个……先时唐大人也就想给小儿子寻门殷实可靠的亲事罢了,谁晓得傻人有傻福,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傻小子先是在闽地中了个举人,要知道彼时小唐也不过十七,这就很能拿出手啦。唐大人对小儿子的亲事的档次要求就不禁高了一个等级,刚要琢磨亲事,闽地打仗,打仗也无妨,唐大人得了不少奖赏,只是耽误事啊,事儿太忙,就把小儿子的亲事给耽搁了。这耽搁倒也不是坏事,现下傻小子又傍上了江北岭这面金砖牌坊,而且,不只是应个名儿啊,傻小子是真的跟江北岭做学问呢。唐大人心下暗喜,觉着儿子的亲事档次该再往上调一个等级了。只是,现下老妻在老家,兵荒马乱的,老家也没啥显赫人家,怎么给儿子说亲呢。
且,此去江南,又不知几载能归?
唐大人就有了主意,把小儿子的亲事托给谢王妃了,请谢王妃瞧着给他儿子结门亲,唐大人都说了,“老臣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臣那老妻如今在老家,还叮嘱臣给阿锦寻一门亲事,臣只担心近年是不得这空闲的,又不想耽搁阿锦青春。听阿锦说,娘娘待他极好,臣便厚颜请托了,只要娘娘看着合适,那必是极合适的。”小唐大号,唐锦。
谢王妃平生第一遭被人拜托做媒婆,她倒没一口回绝唐大人,她问,“我认识的人有限,唐大人要我去给小唐做媒,怕就要在我认识的人里选了。”
唐大人心下乐颠儿的很,谢王妃是什么圈子啊,唐大人当下便道,“一切都请娘娘费心了。”
谢王妃又问唐大人有什么要求没,唐大人想了想,道,“阿锦性子跳脱,唯愿有一稳重佳妇。”
谢王妃表示知道了。
唐大人谢过之后再谢,这才辞别了谢王妃。
于是,在小唐不知道的情形下,他的婚姻大事转到了谢王妃的手上,谢王妃难免要听一听小唐的意见,小唐甭看平日里蹦蹦哒哒的个人,在婚姻事情上竟十分传统,小唐很干脆的说,“明理就行。明理的人,哪怕不十分有本事,也不会办坏事。”正当谢王妃暗赞小唐有见识的时候,小唐得意洋洋道,“这是我家祖训上说的,听祖宗的,总不会错。”
谢王妃颌首,想着果然世宦之家,纵子孙跳脱些,倘肯依祖训,也能过好这一辈子的。
谢王妃本就要拉拢唐家,便将小唐之事放在了心里。然后,转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报的奏章来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复赣地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闽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胜。
谢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书,五皇子家书写得很详细,先是说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粮草,后勤上极是得力,再说此次收复赣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风用兵如神,实际上是赣地自己先乱起来的,自从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灭你满门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户豪门大受打击,而且,靖江王为了收买人心,是把豪门的土的分给百姓的。这里要介绍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实对待那种死不投降的大户啥的,靖江王属于进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气,老子拿刀都砍进来,你还不降?不降自然要接着砍死你。至于分土地的事儿,人都砍死了,身后遗产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于收拢人心的考虑,按家户人口分给百姓,百姓们开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这分下去的土地半点儿不少收税的哦。
靖江王此举,非但拉拢百姓之心,还遏制了土地兼并。
只是,凡事都得有个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户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绅,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没收家产那一套了,不然,你一点儿活路不给人家留,人家宁死也不会再降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靖江王的政策其实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当然,哪怕靖江的宣传导向没问题,五皇子也得让他出点儿问题。百姓见打死士绅就能分得田地,纷纷要求再多打死两口子士绅,分其田产。不要以为提起百姓就是温顺如羔羊一般,实际上,面对利益,羔羊也不会吝于进化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举报士绅通敌朝廷,然后这举报百姓得了奖赏。之后举报的更多,以至赣地豪门人人自危。当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往往社会的安全也是无法保证的。本就是动荡的年代,刚打下来的地盘儿,原就不大稳当,再加上相临的五皇子虎视眈眈总是发坏水儿,五皇子还没打过去呢,赣地自己先乱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给咱们分点儿地么,这拨人打出的旗号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家说了,跟着造反,以后给个王当当。
五皇子在信里也着重介绍了,这是一伙子山匪趁势起兵,其实没啥组织装备,不过于当地路线非常熟悉,很能给靖江驻军添乱。五皇子往赣地派了不少细作,要知道,五皇子对于跟什么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经验的。且天下匪类,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这窝山匪明显道行不够,五皇子派了个细作去入伙,结果,这窝山匪就给这细作忽悠傻了,非但给五皇子做了内应,事后还叫五皇子把山匪头目在乱军中不幸被“乱箭”所伤,一蹬腿归了西。然后,五皇子也没收编他们,而是继续让自家细作领导余下山匪百姓,一路扛着锄头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赣地,赣地士绅见他如见甘霖,那叫一个激动啊,纷纷拿出好酒好菜的劳军招待。其时,赣地官员多已殉国,五皇子倒也干脆,就让分派出驻守赣地的将领暂领政务,当然,一般做将军的对政务可能不大行,这也没关系,先拟出几样抚民条例来,再招几位当地名士帮忙。是的,靖江虽然杀了不少豪门,但对于广有名声的儒士还是很客气的,这些人家财不算丰厚,名声却是响亮的很,纵有一二犟种,靖江开出名单,于是手下将士也强忍了他们。如今五皇子一来,立刻请他们出面帮忙,这些人听说五皇子是来拨乱反正的,都很欢迎。以往没觉出朝廷好来,有靖江这一对比,这些人立刻觉着朝廷都是好人。
至于在靖江占领赣地时给靖江溜须拍马的,五皇子也没客气,收缫家财,一半军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这么把赣地给收复了。
这里头,当然有五皇子的运气,但很明显,五皇子因势利导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于收到五儿子收复赣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过望,当天午饭都多吃一碗。太子闻知此事,也是大大的夸赞五皇子有才干。
满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气大振。
此时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刚占领赣地就受到了来自靖江的疯狂反扑,尤其是靖江大将冯宛冯飞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痒,这场战事拉据时间之长,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间五皇子两次被赶出赣地,这还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终五皇子占稳赣地,倒不是把冯飞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此事震动之大,直接把冯飞羽从前线震回靖江——参加靖江世子丧礼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说句老实话,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会有这般震动,毕竟,靖江王有了年岁,这会儿就是死了,也不算寿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壮年,刚四十几岁,平日里没灾没病的,怎么就死了?
这也忒突然了吧。
有点儿想像力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确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给毒死了。
究竟是怎么给毒死了?
呃——
还不清楚。
是的,还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这事儿,起码穆三郎脱不开干系,就是靖江王也立刻亲审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着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诉道,“儿臣万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讲,谁会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头好,也帮儿子说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这样的事呢。”
可你说不是穆三郎干的吧,靖江王一向偏爱这个儿子,且穆三郎势力之大,已能与世子分庭抗礼。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凶手的逻辑推断,非穆三郎莫属啊!何况,事儿还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张嘴也说不清啊!
冯飞羽是谁,冯飞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冯飞羽在前线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嫡系派正为此高兴呢,结果,咣铛,世子死了。真是痛彻心扉啊!
其他人已经开始盘算世子过逝后的大局势了,冯飞羽是真的痛彻心扉,要知道,能成为心腹,其实靠的就不仅仅是利益了,除开利益,还有感情。
冯飞羽少年贫寒,一路走来,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报,恩人死了。
冯飞羽再不罢休的。
于是,将军仗也不打了,专在靖江盯着刑部属司查案了。
这可不就让五皇子一伙人捡了个大便宜么,主要是,冯飞羽这家伙打仗太凶残了,虽然柳扶风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赣地二进二出就能看出来,冯飞羽打仗本领,并不逊于柳扶风。
当然,冯飞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亲穆三的将军赵阳。有冯飞羽那凶残的家伙在前,赵阳用兵虽稳,却着实少了一股锋锐之气,多有不及柳扶风之处,就这么着,五皇子占稳赣地。
☆、第271章 交锋之靖王的决断
靖江世子之死,真是神来之笔。
便是穆元帝得知此事,也悄悄在心里说了声,“死得好!”
五皇子更在私下同江行云道,“将军大功,我必细禀父王。”甭看平日在心里总悄悄称呼江行云作剁手狂魔,实际上,五皇子是极尊重江行云的。
江行云深为遗憾,“我倒想揽下这大功,奈何真不是我干的。”
五皇子大惊之下,竟道,“不是你着人做的?”要说在闽地,能有这种本事的,也就是江行云了。不想,江行云竟说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问,“那是谁干的?”
江行云摇头,道,“此事蹊跷的很。一时还没消息。”
五皇子就寻思开了,“难不成真是穆三干的,他不会这么蠢吧。不要说世子在他府上给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块油皮他也说不清啊。”
江行云并未纠结于此事到底是何人所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处置这空缺下来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兴灾乐祸,颌首道,“这倒是,靖江儿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没同胞弟弟,不过,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孙,怕是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孙,世子一系官员如何肯罢休。”
江行云想到另一种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后论功行赏?”
五皇子毕竟出身皇家,对靖江此时处境比江行云要有更深感触,曲指轻击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与谢莫如有些个似,他道,“不论靖江想怎么办,世子之死总得有个说法。”
五皇子一语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论靖江如何处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个说法,方能服众。
正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继承人死了,怎么说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虽更偏爱三子,但世子是嫡长子,对于每一个父亲,嫡长子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礼法与心理上,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这是正根正苗。更遑论这是祭过天地禀过祖宗的王位继承人!饶是靖江王以往觉着世子有不如三子之处,乍逢世子惨死,亦是痛彻心扉。
关键是,还得忍着心痛着紧的查清事实。
这事实并不难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属司的官员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天衣无缝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迹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这件事来说,世子中的是剧毒,沾之即死,当场死在穆三的宴会上,世子一死,现场一片混乱,但仍有人及时下令,封存了现场证据。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盏,给世子斟酒的酒壶,以及当时的残席。说来也是烧的,亲王按制也只能用银器,到靖江世子这里,较亲王低一个等级,亦是用银器,只是在规制上略低于亲王。
当然,这是东穆王朝的礼制规矩。
自从靖江王自己称帝,他自不会按东穆规矩办,于是,靖江自己换巴换巴都换金器了。主要是,在规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齐的。到了世子这里,穆江王世子自然要与东穆太子看齐的,太子都是用金的,于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银器,银染毒即色变,世子当不会被毒死。
他儿子还傻兮兮的同他报怨北岭先生要求忒高啥的,唐大人就想一巴掌抽死这不识好歹的小子。哎,儿子傻,他不傻啊,不傻,就不能装不知道。
于是,唐大人就来了。
虽然儿子想陪,唐大人没要他陪,把小唐踹去当差了。一路上,老唐还想着,莫不真是老天疼憨人,这小子哪儿哪儿不出众,偏生有机缘。
是的,因为祖上出过活神仙,唐家人素来比较相信机缘这回事的。
唐大人心下还想着,可能是神仙祖宗指点我来拜见谢王妃的吧。
这是唐大人生平第一次独自拜见谢王妃,主要是感谢谢王妃对他儿孙的照顾。谢王妃颇是和颜悦色,便也掩饰不住那岁月沉淀的雍容,尤其是,唐大人发现,谢王妃与闽地时相比,可是半点儿没显老啊!当然,唐大人是外臣,不好盯着一位王妃看的,他老人家也不过是扫了一眼而已,就听谢王妃道,“小唐是我府内属官,当差素来用心得力。小小唐是大郎的伴读,我看他,与看大郎是一样的。他们在我这里都很好,唐大人只管放心。”
唐大人立刻表示自己极是放心,同时心下腹诽:俺家儿孙都有大名儿的好不好?这小唐、小小唐是啥啊?哎哟喂,怪道在闽地时五殿下总叫俺老唐呢?这,你们不好成习惯的啊!
其实俩人没什么话好说,谢王妃问候过唐大人与唐家妇孺后,主要是想问一下,唐大人还会不会再下江南?
唐大人正色道,“老臣愿为国效力,要说江南之事,不是老臣自夸,较其他人还是熟悉一些的。昨日面陈陛下,陛下已允老臣所请。”
谢莫如面上露出见唐大人以来的第一抹微笑,她道,“朝中别个人我也不大熟,就是唐大人还略熟些,毕竟在闽地时常听殿下提起你,况小唐人品,我亦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唐大人与殿下早在闽地时就一起共事,倘能多个熟悉老臣,想来殿下那边儿也能轻松一些。”
唐大人道,“娘娘时时惦记殿下安危,实是贤良淑德的典范啊。”虽然谢莫如的血统与谢莫如本人跟“贤良淑德”无关,唐大人还是拍了一记马屁,主要是他想提醒谢王妃一句,要说谢王妃,智商是足够的。现下五皇子情势一片大好,唐大人儿孙皆留在五皇子府做资深下注了,唐大人自是盼着五皇子能更上一层楼的。眼前是没什么,朝廷正用着五皇子,太子也给召回帝都了,只要五皇子把江南的事搞定,那就是大功一件。不过,如唐继这千年世宦之家出来的老油条,他家的历史长了去,朝廷都换三个姓了,他家还做着官呢。甭看唐家现在没什么爵位,唐继也未能位列中枢,但架不住人家家族历史长啊,见风见雨的经验足。唐继自身也看好五皇子,但是,太子是嫡子,且东宫早立,眼下东宫失势,但离废弃东宫还早的很呢。五皇子自己素质是慢慢儿的上去了,唐继也相信,没有这位谢王妃的辅佐,可能就没有五皇子的今日,但同时,谢王妃也是五皇子最大的一块短板。别个不说,谢王妃这血统就遭人忌讳,要是现下辅圣公主留下千八百后人,可能没人拿一个姓谢的王妃大作文章,可惜的是,辅圣公主身后无人了,前英国公方家也是满门尽诛,这位谢王妃就成了唯一一位具备方家与辅圣公主血统的后人。
从唐继的观察来看,谢王妃不是个心胸狭隘的,只是,谢王妃是不是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不是这样的人?
谢王妃当然做过许多好事,在闽地时就组织人们修桥铺路、施粥舍饭,回到帝都,还给朝廷捐款,当然,这个是唐大人昨天刚听儿子说过的。可同时,谢王妃也表现出了对慈恩宫极大的抗拒,而且,完全没有半分缓和的意思!
哎,要说慈恩宫,不要说唐继了,帝都有点儿眼光有点节操的人都看不上慈恩宫的政治水准。可是,谁叫人家是今上亲娘呢。谢王妃这般强势,日后必在此处受阻。甭看慈恩宫成天一幅糊涂相,可慈恩宫本身就是一面不能容人忽视的政治招牌。
要不是跟谢王妃没这么熟,唐继都有心劝一劝谢莫如暂且收敛一下脾气了。
只是唐大人不晓得,谢太太早劝过谢王妃了。
一个王妃,一个外臣,不好多谈,略说几句话,谢王妃就命唐大人去张长史那里说话去了。得知张长史等人虽未能随五皇子一道南下,但去岁帝都戒严,安置官员啥的,张长史等人还都得了朝廷不错的差使,唐大人就更佩服谢王妃的手腕了。
唐大人与张长史薛长史两位说了过几天要随李宇一道南下的事,二人皆道,“殿下那里,就劳老唐你尽心了。”
老唐满口谦虚应承的同时表示:原来我在闽王府的称呼当真是老唐啊……
☆、第270章 交锋之战一
唐大人是同李宇一道南下的,南下之前,还参加了李宇的婚礼。说来李宇的婚礼也是帝都一胜景了,难得文康长公主这般要脸面的人,把个亲事闹得跟娶荒亲似的,大家都没啥心理准备,李宇就速度的成亲了。以至于多少人家想仔细的准备一份贺礼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头一天洞房,第二天李宇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连三朝回门都是李宣送弟妹回的娘家。
好在,李宇这也是为朝廷尽忠去了,当天成亲时,其妻铁氏的诰命就下来了,李宇有伯爵的爵位,铁氏便是伯爵夫人,现在铁氏在娘家女眷里,也就比六皇子妃的姐姐差一些罢了。
李宣觉着有些对不住铁家,他弟这亲事办得急,难得铁家没二话。事实上,文康长公主那阖帝都有名的脾气,就是有二话,铁家也不敢说啊。尤其是,亲事是早定了的,长公主求娶,铁家也不能推辞,只是这亲事成了,闺女彻底嫁了,女婿外出打仗,铁家只有更担心的,生怕女婿有个好歹。毕竟,以往闺女未嫁时,女婿有个好歹,还能给闺女另寻亲事,这一旦出嫁,可就没有退路了啊。铁太太都想着,什么时候去西山寺狠狠的给女婿烧几柱平安香。
铁氏自己倒觉着还好,虽然跟丈夫不大熟,主要是以前没见过,新婚那日还要洞房,俩人话都没说几句,不过倒是有一句,叫铁氏觉着安心,李宇道,“咱们府里的事就交给你啦,你有不熟的,内院问孙嬷嬷,外院问沈总管。”这俩人是内外管事,然后李宇给了铁氏一本自己伯爵府的仆役名单大全,里面还记录着,各仆役的出身,直接就叫铁氏管家的。再有就是交待铁氏自己照顾好自己,服侍好母亲。
铁氏当初给文康长公主相中时就有十七了,耽搁这几年,都二十的大姑娘了,自不会是什么心怀绮丽的小女孩儿。这年头大户人家教导女孩,也都是教导女孩儿怎么做一府主母,而不是教女孩儿如何跟女婿山盟海誓,而且对男人的要求也很主流,那就是上进。吟风弄月啥的,没用,要真有才学,好生考取功名,日后也能封妻荫子,这才是本事。所以,铁氏这主流价值观的大家闺秀见李宇把府里的事交给自己,心下就觉着痛快,更兼李宇身边十分干净,通房丫头也没一个,又很知上进。这样的男人,在帝都也是上等了。哪怕李宇第二日就去了战场,铁氏对李宇仍是很满意,丈夫不是文官,武将不就是打仗时才用的么。铁氏对丈夫当然担心,可这是丈夫的本分,铁氏自不会拦的。她先前在嫁前也知道成亲后丈夫就要走的,故而在娘家时还给丈夫预备了一些常见的药丸药膏老参片啥的,带在身边。此一举,更是得到婆婆文康长公主的赞赏,觉着铁氏明理。
更兼铁氏是见过自己姐夫六皇子那混帐东西的,再一对比,愈发觉着李宇是个好人。铁氏年纪也大了,素来爽快,笑与父母道,“伯爷为朝廷尽忠,我在家替他尽孝,也是应有之义。”
铁太太笑的欣慰,“这话很是。”又问闺女,在长公主府可还适应。虽然李宇有御赐的伯爵府,却是没住过几天,先时没成亲,一个人住着不是个事儿。如今这倒是成亲了,李宇又走了,文康长公主也不放心儿媳妇一人住伯爵府,便依旧叫铁氏住在长公主府,也就近观察一下这个儿媳妇。
铁氏自然说好,也的确是真的好,文康长公主脾气虽大些,其实并不是不讲理的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得明理,规矩上并不搓磨媳妇,更没有那套自己吃着叫媳妇站着服侍的理,媳妇是用来管家照顾儿子生养孙子的,又不是家里奴婢,只要媳妇撑得起来,文康长公主也乐得疼她们,主要是她自己没闺女,这以后是她孙子的亲娘,干嘛要苛责呢。
铁氏三朝回门,虽未有丈夫相陪,铁家也还热闹,尤其过一时其姐铁王妃与姐夫六皇子都来了,六皇子么……其实好长时间不得铁家待见,当初六皇子掌掴铁王妃的事儿,铁家主要是对皇家没法子,不然换个亲家,铁家非过去拼命不可。
不过,六皇子自从劳动改造回来,倒真长进不少,铁家虽不待见他,他同铁王妃来,也不会慢怠了他。更兼此次六皇子十分幸运,遇到了李宣,李宣的好性子是帝都有名的,俩人表兄弟,也能说得来。闹得铁御史也心下叹息,想着倘六皇子真能改好,以后少不得给他些好脸色看呢。
李宇与唐大人带着军队南下了,谢莫如走前还被唐大人拜托了一件事,其实这事吧,唐大人也是突发奇想,主要是见李宇成亲了,唐大人孙子辈的倒不急,但儿子辈的小唐比较急啊,小唐年纪不算大,今年二十芳龄,却也不算小了。原本唐大人是想着,这小子是个纨绔货,寻个同僚家的能干闺女,门当户对的给儿子寻门亲事也就是了。当下人结亲,一则看门第,唐大人官位不低,二则也要看孩子人品本事,这方面,小唐就有些个……先时唐大人也就想给小儿子寻门殷实可靠的亲事罢了,谁晓得傻人有傻福,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傻小子先是在闽地中了个举人,要知道彼时小唐也不过十七,这就很能拿出手啦。唐大人对小儿子的亲事的档次要求就不禁高了一个等级,刚要琢磨亲事,闽地打仗,打仗也无妨,唐大人得了不少奖赏,只是耽误事啊,事儿太忙,就把小儿子的亲事给耽搁了。这耽搁倒也不是坏事,现下傻小子又傍上了江北岭这面金砖牌坊,而且,不只是应个名儿啊,傻小子是真的跟江北岭做学问呢。唐大人心下暗喜,觉着儿子的亲事档次该再往上调一个等级了。只是,现下老妻在老家,兵荒马乱的,老家也没啥显赫人家,怎么给儿子说亲呢。
且,此去江南,又不知几载能归?
唐大人就有了主意,把小儿子的亲事托给谢王妃了,请谢王妃瞧着给他儿子结门亲,唐大人都说了,“老臣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臣那老妻如今在老家,还叮嘱臣给阿锦寻一门亲事,臣只担心近年是不得这空闲的,又不想耽搁阿锦青春。听阿锦说,娘娘待他极好,臣便厚颜请托了,只要娘娘看着合适,那必是极合适的。”小唐大号,唐锦。
谢王妃平生第一遭被人拜托做媒婆,她倒没一口回绝唐大人,她问,“我认识的人有限,唐大人要我去给小唐做媒,怕就要在我认识的人里选了。”
唐大人心下乐颠儿的很,谢王妃是什么圈子啊,唐大人当下便道,“一切都请娘娘费心了。”
谢王妃又问唐大人有什么要求没,唐大人想了想,道,“阿锦性子跳脱,唯愿有一稳重佳妇。”
谢王妃表示知道了。
唐大人谢过之后再谢,这才辞别了谢王妃。
于是,在小唐不知道的情形下,他的婚姻大事转到了谢王妃的手上,谢王妃难免要听一听小唐的意见,小唐甭看平日里蹦蹦哒哒的个人,在婚姻事情上竟十分传统,小唐很干脆的说,“明理就行。明理的人,哪怕不十分有本事,也不会办坏事。”正当谢王妃暗赞小唐有见识的时候,小唐得意洋洋道,“这是我家祖训上说的,听祖宗的,总不会错。”
谢王妃颌首,想着果然世宦之家,纵子孙跳脱些,倘肯依祖训,也能过好这一辈子的。
谢王妃本就要拉拢唐家,便将小唐之事放在了心里。然后,转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报的奏章来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复赣地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闽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胜。
谢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书,五皇子家书写得很详细,先是说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粮草,后勤上极是得力,再说此次收复赣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风用兵如神,实际上是赣地自己先乱起来的,自从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灭你满门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户豪门大受打击,而且,靖江王为了收买人心,是把豪门的土的分给百姓的。这里要介绍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实对待那种死不投降的大户啥的,靖江王属于进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气,老子拿刀都砍进来,你还不降?不降自然要接着砍死你。至于分土地的事儿,人都砍死了,身后遗产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于收拢人心的考虑,按家户人口分给百姓,百姓们开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这分下去的土地半点儿不少收税的哦。
靖江王此举,非但拉拢百姓之心,还遏制了土地兼并。
只是,凡事都得有个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户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绅,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没收家产那一套了,不然,你一点儿活路不给人家留,人家宁死也不会再降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靖江王的政策其实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当然,哪怕靖江的宣传导向没问题,五皇子也得让他出点儿问题。百姓见打死士绅就能分得田地,纷纷要求再多打死两口子士绅,分其田产。不要以为提起百姓就是温顺如羔羊一般,实际上,面对利益,羔羊也不会吝于进化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举报士绅通敌朝廷,然后这举报百姓得了奖赏。之后举报的更多,以至赣地豪门人人自危。当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往往社会的安全也是无法保证的。本就是动荡的年代,刚打下来的地盘儿,原就不大稳当,再加上相临的五皇子虎视眈眈总是发坏水儿,五皇子还没打过去呢,赣地自己先乱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给咱们分点儿地么,这拨人打出的旗号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家说了,跟着造反,以后给个王当当。
五皇子在信里也着重介绍了,这是一伙子山匪趁势起兵,其实没啥组织装备,不过于当地路线非常熟悉,很能给靖江驻军添乱。五皇子往赣地派了不少细作,要知道,五皇子对于跟什么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经验的。且天下匪类,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这窝山匪明显道行不够,五皇子派了个细作去入伙,结果,这窝山匪就给这细作忽悠傻了,非但给五皇子做了内应,事后还叫五皇子把山匪头目在乱军中不幸被“乱箭”所伤,一蹬腿归了西。然后,五皇子也没收编他们,而是继续让自家细作领导余下山匪百姓,一路扛着锄头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赣地,赣地士绅见他如见甘霖,那叫一个激动啊,纷纷拿出好酒好菜的劳军招待。其时,赣地官员多已殉国,五皇子倒也干脆,就让分派出驻守赣地的将领暂领政务,当然,一般做将军的对政务可能不大行,这也没关系,先拟出几样抚民条例来,再招几位当地名士帮忙。是的,靖江虽然杀了不少豪门,但对于广有名声的儒士还是很客气的,这些人家财不算丰厚,名声却是响亮的很,纵有一二犟种,靖江开出名单,于是手下将士也强忍了他们。如今五皇子一来,立刻请他们出面帮忙,这些人听说五皇子是来拨乱反正的,都很欢迎。以往没觉出朝廷好来,有靖江这一对比,这些人立刻觉着朝廷都是好人。
至于在靖江占领赣地时给靖江溜须拍马的,五皇子也没客气,收缫家财,一半军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这么把赣地给收复了。
这里头,当然有五皇子的运气,但很明显,五皇子因势利导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于收到五儿子收复赣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过望,当天午饭都多吃一碗。太子闻知此事,也是大大的夸赞五皇子有才干。
满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气大振。
此时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刚占领赣地就受到了来自靖江的疯狂反扑,尤其是靖江大将冯宛冯飞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痒,这场战事拉据时间之长,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间五皇子两次被赶出赣地,这还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终五皇子占稳赣地,倒不是把冯飞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此事震动之大,直接把冯飞羽从前线震回靖江——参加靖江世子丧礼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说句老实话,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会有这般震动,毕竟,靖江王有了年岁,这会儿就是死了,也不算寿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壮年,刚四十几岁,平日里没灾没病的,怎么就死了?
这也忒突然了吧。
有点儿想像力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确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给毒死了。
究竟是怎么给毒死了?
呃——
还不清楚。
是的,还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这事儿,起码穆三郎脱不开干系,就是靖江王也立刻亲审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着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诉道,“儿臣万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讲,谁会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头好,也帮儿子说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这样的事呢。”
可你说不是穆三郎干的吧,靖江王一向偏爱这个儿子,且穆三郎势力之大,已能与世子分庭抗礼。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凶手的逻辑推断,非穆三郎莫属啊!何况,事儿还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张嘴也说不清啊!
冯飞羽是谁,冯飞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冯飞羽在前线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嫡系派正为此高兴呢,结果,咣铛,世子死了。真是痛彻心扉啊!
其他人已经开始盘算世子过逝后的大局势了,冯飞羽是真的痛彻心扉,要知道,能成为心腹,其实靠的就不仅仅是利益了,除开利益,还有感情。
冯飞羽少年贫寒,一路走来,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报,恩人死了。
冯飞羽再不罢休的。
于是,将军仗也不打了,专在靖江盯着刑部属司查案了。
这可不就让五皇子一伙人捡了个大便宜么,主要是,冯飞羽这家伙打仗太凶残了,虽然柳扶风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赣地二进二出就能看出来,冯飞羽打仗本领,并不逊于柳扶风。
当然,冯飞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亲穆三的将军赵阳。有冯飞羽那凶残的家伙在前,赵阳用兵虽稳,却着实少了一股锋锐之气,多有不及柳扶风之处,就这么着,五皇子占稳赣地。
☆、第271章 交锋之靖王的决断
靖江世子之死,真是神来之笔。
便是穆元帝得知此事,也悄悄在心里说了声,“死得好!”
五皇子更在私下同江行云道,“将军大功,我必细禀父王。”甭看平日在心里总悄悄称呼江行云作剁手狂魔,实际上,五皇子是极尊重江行云的。
江行云深为遗憾,“我倒想揽下这大功,奈何真不是我干的。”
五皇子大惊之下,竟道,“不是你着人做的?”要说在闽地,能有这种本事的,也就是江行云了。不想,江行云竟说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问,“那是谁干的?”
江行云摇头,道,“此事蹊跷的很。一时还没消息。”
五皇子就寻思开了,“难不成真是穆三干的,他不会这么蠢吧。不要说世子在他府上给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块油皮他也说不清啊。”
江行云并未纠结于此事到底是何人所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处置这空缺下来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兴灾乐祸,颌首道,“这倒是,靖江儿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没同胞弟弟,不过,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孙,怕是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孙,世子一系官员如何肯罢休。”
江行云想到另一种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后论功行赏?”
五皇子毕竟出身皇家,对靖江此时处境比江行云要有更深感触,曲指轻击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与谢莫如有些个似,他道,“不论靖江想怎么办,世子之死总得有个说法。”
五皇子一语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论靖江如何处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个说法,方能服众。
正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继承人死了,怎么说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虽更偏爱三子,但世子是嫡长子,对于每一个父亲,嫡长子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礼法与心理上,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这是正根正苗。更遑论这是祭过天地禀过祖宗的王位继承人!饶是靖江王以往觉着世子有不如三子之处,乍逢世子惨死,亦是痛彻心扉。
关键是,还得忍着心痛着紧的查清事实。
这事实并不难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属司的官员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天衣无缝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迹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这件事来说,世子中的是剧毒,沾之即死,当场死在穆三的宴会上,世子一死,现场一片混乱,但仍有人及时下令,封存了现场证据。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盏,给世子斟酒的酒壶,以及当时的残席。说来也是烧的,亲王按制也只能用银器,到靖江世子这里,较亲王低一个等级,亦是用银器,只是在规制上略低于亲王。
当然,这是东穆王朝的礼制规矩。
自从靖江王自己称帝,他自不会按东穆规矩办,于是,靖江自己换巴换巴都换金器了。主要是,在规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齐的。到了世子这里,穆江王世子自然要与东穆太子看齐的,太子都是用金的,于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银器,银染毒即色变,世子当不会被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