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节
朱载堉颔首,“学生知道。”
“他还漏题了呢。”冯大儒笑得特别贼,“可别传出去了,到时候叫人抹黑说成了舞弊,谁还说的清楚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朱载堉脑子一转,就明白过来了。只要能过会试,那就起码是个三甲进士了。可名次最终确定,却是要经殿试这一关的。
简言之,一切都看朱翊钧的意思是什么。
这才有了方才冯大儒问的殿试出题,还有朱常溆临走前的那一句话。
义学馆的学生们觉得近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苦。授学的先生们在开了一次会后,也不知道商讨了什么事儿,第二日,他们的所有课业统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
这下可好,一个个都叫苦不迭。可偏生不敢不从。这里的先生几乎可以算是顶好的了,朱馆长虽然平日里瞧着乐呵呵的,可一旦犯事,那是从不手软,说赶人,那是真赶,谁来求情也没用。
苦不了几日,学子们就等到了朝廷明岁加开恩科的旨意。
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真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们的朱馆长可不就是先前的皇亲吗?
学子们不再叫苦,甚至有些本就勤勉的人,寻上了先生,要求给自己加课。
别说加一倍,就是加十倍,二十倍,只要能在来年的恩科中考中,现在吃的苦,到时候全都会有所回报。
朱载堉也不让朱常溆白做好人,有意无意地,总会带上一两句。也并不点明恩科是特特为了义学馆的人才加开的,只道圣上和皇太子特别关注今岁馆中为何无人参加会试,对大家给予厚望。
只这一句,就足以成为众人的动力。
朱华彬听了母亲的话,厚着脸皮找上张家后,在张家的指点和保举下,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考上了童生。而后也算是他运气好,正撞上湖广学政经荆州府,有书香门第的张家从旁提点,自身也足够勤勉,再加上了一点儿运气,堪堪挂在院试最后一名,成了秀才。
考中秀才后,吴氏的嘴就没合上过,逢人就说自己儿子考上了秀才。说得朱华彬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娘,只最后一名,也无甚可说嘴的。”朱华彬红着脸,“王家婶子的兄弟名次可比我高呢。”
吴氏不高兴了,“比你高怎么了?他年纪还你大呢。人家考了多少次?你考了多少次?”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娘没看错,你啊,先前就是被耽误了,这不,连着几次都顺顺利利考中了。合该你吃这碗饭的。”
朱华彬劝不过母亲,只得由着她去说。
吴氏抹了眼泪,“这是圣上同娘娘赐福,还有你爹,我们朱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护。好了,而今你有了秀才的身份,娘也放了心,我们是时候北上,去考义学馆了。”
她拍着儿子的手,“娘也不盼着你考中状元。娘都听说了,这状元呐,难考的很。只要三甲进士,或是考中了举人,能当个候补官儿,娘就心满意足了。”
朱华彬先前科考受了张家很大的恩惠,此时却也不自作主张是否北上,而是先问了张家。
文忠公家自清算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这次会指点朱华彬,一来是看在吴氏不易的份上,二则是念着当年郑家人,尤其是当今的那位娘娘,对张家的救命之恩。
他们听吴氏说了,只要儿子考中了秀才,就北上去义学馆读书。张家也想看看,朱华彬究竟是不是这块料,便是从旁帮着,若能结个善果,也是好的。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虽然已经远离了直隶这个真正的政治中心,可文忠公当年的人缘人脉还是在的。官员彼此之间也会互通有无,有些事,张家人心里明镜一般。
比如,为什么娘娘要办义学馆。又比如,这宗亲除籍。这一桩桩,一件件,拆开来,揉碎了,合在一起。聪明些的人,哪里能看不出来?
郑梦境当年选择救张家的时候,也不曾想过,后来会发生这许多事。许多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积聚在一起,慢慢拉动着整个历史改变。
拜别了张家人,朱华彬母子带着并不多的东西北上入京。他们走的是水路,途中遇见了不少一同上路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举人了,赶着参加明岁的恩科。
经由水路到了通州后,吴氏有些水土不服。她久居南方,并不曾来过这么北边儿的地方,一下子气候有些不大适应,再加上年岁大了,吃食上也不习惯,一来二去就病了。
吴氏怕儿子担心,一直忍着没说。等入了京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松,就松出了事。
朱华彬却是个孝子,只年纪也并不大,一直呆在武昌和江陵两地,并不算见过什么世面。到了京城,顿时豁然开朗。
这里便是大明朝的京师,远处金黄色的琉璃瓦,那是天子的住所。
朱华彬按捺住想要四处去看看的心思,决定先找个地方和母亲落脚。客栈是住不起的,他们的钱并不多,京城什么都贵,客栈自然也不便宜。何况乡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还得在京城长长久久地住下去,正经寻个住处才是要紧事。
可是初来乍到,哪里知道京中何处可以寻到便宜住处。
吴氏听说义学馆能给学子提供住所,便说服了儿子先去寻朱载堉,参与入学考试。“我去四处看看,有没有谁家需要老嬷嬷的,便在人家里头住下,干些活计,能养活自己就够了。”她摸着儿子的手,无不感慨地道,“只要你出息了,娘就享福了。”
朱华彬拗不过她,便答应了先去考试,不过和母亲说好了,“无论寻不寻的到活计,都要到义学馆来寻我。见不到娘,我心里头不安生。”
“哎,哎,娘都知道了。”
母子二人在路口分道扬镳。
吴氏等儿子离开后,便往人多的地方走去。她想着,人多的地方,通常会贴有更多的告示,自己也应该可以勉强问问人看。
只没走几步路,就倒在了地上,两眼一闭,厥了过去。
行人登时便慌乱了起来,将吴氏扶到一边掐人中,希望能将人弄醒,另有人大声询问这是谁家老人的。只是吴氏迟迟不醒,街上也无人相应。
朱轩姝今日正好从宫里头出来,经过此地时,听见外头喧嚷声,就让吴赞女下车去瞧瞧出了什么事。她自己在车上,轻轻撩开帘子一角,偷偷往外头看,透过人群,模糊地看见好似一位老妇人晕倒了。
吴赞女不多时便回来了,“殿下,是一位老太太,看穿着打扮,家里头应当过得不大好。身上的衣服首饰,也都不是京里头的打扮,应当是外地来的,大约……是来寻亲的。”
朱轩姝又挑开了帘子去看,行人见无人应答,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她自和离后,越发明白女子的苦处,此时见吴氏倒在地上无人理,心生了恻隐之意。
“吴嬷嬷,将那老夫人抬到我车上来吧,带去公主府,叫个大夫来瞧瞧。”朱轩姝放下了帘子,吩咐道。
吴赞女垂首点头,下车叫了个随车的侍卫,帮着自己将吴氏抬上了车。
有人认出了缓缓离开的马车,“哎,那不是云和公主的车吗?!”
“好像真的是。”
“都说先前公主和高家的龃龉是天家不厚道,现在看来,坊间的谣言果不可信。应是高家意图包庇白莲教,与公主生隙,公主才大义灭亲的。”
“我看也是,不是心善的,谁会将个无亲无故的老婆子抬上车。” ↑返回顶部↑
“他还漏题了呢。”冯大儒笑得特别贼,“可别传出去了,到时候叫人抹黑说成了舞弊,谁还说的清楚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朱载堉脑子一转,就明白过来了。只要能过会试,那就起码是个三甲进士了。可名次最终确定,却是要经殿试这一关的。
简言之,一切都看朱翊钧的意思是什么。
这才有了方才冯大儒问的殿试出题,还有朱常溆临走前的那一句话。
义学馆的学生们觉得近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苦。授学的先生们在开了一次会后,也不知道商讨了什么事儿,第二日,他们的所有课业统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
这下可好,一个个都叫苦不迭。可偏生不敢不从。这里的先生几乎可以算是顶好的了,朱馆长虽然平日里瞧着乐呵呵的,可一旦犯事,那是从不手软,说赶人,那是真赶,谁来求情也没用。
苦不了几日,学子们就等到了朝廷明岁加开恩科的旨意。
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真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们的朱馆长可不就是先前的皇亲吗?
学子们不再叫苦,甚至有些本就勤勉的人,寻上了先生,要求给自己加课。
别说加一倍,就是加十倍,二十倍,只要能在来年的恩科中考中,现在吃的苦,到时候全都会有所回报。
朱载堉也不让朱常溆白做好人,有意无意地,总会带上一两句。也并不点明恩科是特特为了义学馆的人才加开的,只道圣上和皇太子特别关注今岁馆中为何无人参加会试,对大家给予厚望。
只这一句,就足以成为众人的动力。
朱华彬听了母亲的话,厚着脸皮找上张家后,在张家的指点和保举下,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考上了童生。而后也算是他运气好,正撞上湖广学政经荆州府,有书香门第的张家从旁提点,自身也足够勤勉,再加上了一点儿运气,堪堪挂在院试最后一名,成了秀才。
考中秀才后,吴氏的嘴就没合上过,逢人就说自己儿子考上了秀才。说得朱华彬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娘,只最后一名,也无甚可说嘴的。”朱华彬红着脸,“王家婶子的兄弟名次可比我高呢。”
吴氏不高兴了,“比你高怎么了?他年纪还你大呢。人家考了多少次?你考了多少次?”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娘没看错,你啊,先前就是被耽误了,这不,连着几次都顺顺利利考中了。合该你吃这碗饭的。”
朱华彬劝不过母亲,只得由着她去说。
吴氏抹了眼泪,“这是圣上同娘娘赐福,还有你爹,我们朱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护。好了,而今你有了秀才的身份,娘也放了心,我们是时候北上,去考义学馆了。”
她拍着儿子的手,“娘也不盼着你考中状元。娘都听说了,这状元呐,难考的很。只要三甲进士,或是考中了举人,能当个候补官儿,娘就心满意足了。”
朱华彬先前科考受了张家很大的恩惠,此时却也不自作主张是否北上,而是先问了张家。
文忠公家自清算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这次会指点朱华彬,一来是看在吴氏不易的份上,二则是念着当年郑家人,尤其是当今的那位娘娘,对张家的救命之恩。
他们听吴氏说了,只要儿子考中了秀才,就北上去义学馆读书。张家也想看看,朱华彬究竟是不是这块料,便是从旁帮着,若能结个善果,也是好的。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虽然已经远离了直隶这个真正的政治中心,可文忠公当年的人缘人脉还是在的。官员彼此之间也会互通有无,有些事,张家人心里明镜一般。
比如,为什么娘娘要办义学馆。又比如,这宗亲除籍。这一桩桩,一件件,拆开来,揉碎了,合在一起。聪明些的人,哪里能看不出来?
郑梦境当年选择救张家的时候,也不曾想过,后来会发生这许多事。许多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积聚在一起,慢慢拉动着整个历史改变。
拜别了张家人,朱华彬母子带着并不多的东西北上入京。他们走的是水路,途中遇见了不少一同上路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举人了,赶着参加明岁的恩科。
经由水路到了通州后,吴氏有些水土不服。她久居南方,并不曾来过这么北边儿的地方,一下子气候有些不大适应,再加上年岁大了,吃食上也不习惯,一来二去就病了。
吴氏怕儿子担心,一直忍着没说。等入了京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松,就松出了事。
朱华彬却是个孝子,只年纪也并不大,一直呆在武昌和江陵两地,并不算见过什么世面。到了京城,顿时豁然开朗。
这里便是大明朝的京师,远处金黄色的琉璃瓦,那是天子的住所。
朱华彬按捺住想要四处去看看的心思,决定先找个地方和母亲落脚。客栈是住不起的,他们的钱并不多,京城什么都贵,客栈自然也不便宜。何况乡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还得在京城长长久久地住下去,正经寻个住处才是要紧事。
可是初来乍到,哪里知道京中何处可以寻到便宜住处。
吴氏听说义学馆能给学子提供住所,便说服了儿子先去寻朱载堉,参与入学考试。“我去四处看看,有没有谁家需要老嬷嬷的,便在人家里头住下,干些活计,能养活自己就够了。”她摸着儿子的手,无不感慨地道,“只要你出息了,娘就享福了。”
朱华彬拗不过她,便答应了先去考试,不过和母亲说好了,“无论寻不寻的到活计,都要到义学馆来寻我。见不到娘,我心里头不安生。”
“哎,哎,娘都知道了。”
母子二人在路口分道扬镳。
吴氏等儿子离开后,便往人多的地方走去。她想着,人多的地方,通常会贴有更多的告示,自己也应该可以勉强问问人看。
只没走几步路,就倒在了地上,两眼一闭,厥了过去。
行人登时便慌乱了起来,将吴氏扶到一边掐人中,希望能将人弄醒,另有人大声询问这是谁家老人的。只是吴氏迟迟不醒,街上也无人相应。
朱轩姝今日正好从宫里头出来,经过此地时,听见外头喧嚷声,就让吴赞女下车去瞧瞧出了什么事。她自己在车上,轻轻撩开帘子一角,偷偷往外头看,透过人群,模糊地看见好似一位老妇人晕倒了。
吴赞女不多时便回来了,“殿下,是一位老太太,看穿着打扮,家里头应当过得不大好。身上的衣服首饰,也都不是京里头的打扮,应当是外地来的,大约……是来寻亲的。”
朱轩姝又挑开了帘子去看,行人见无人应答,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她自和离后,越发明白女子的苦处,此时见吴氏倒在地上无人理,心生了恻隐之意。
“吴嬷嬷,将那老夫人抬到我车上来吧,带去公主府,叫个大夫来瞧瞧。”朱轩姝放下了帘子,吩咐道。
吴赞女垂首点头,下车叫了个随车的侍卫,帮着自己将吴氏抬上了车。
有人认出了缓缓离开的马车,“哎,那不是云和公主的车吗?!”
“好像真的是。”
“都说先前公主和高家的龃龉是天家不厚道,现在看来,坊间的谣言果不可信。应是高家意图包庇白莲教,与公主生隙,公主才大义灭亲的。”
“我看也是,不是心善的,谁会将个无亲无故的老婆子抬上车。” ↑返回顶部↑
朱载堉颔首,“学生知道。”
“他还漏题了呢。”冯大儒笑得特别贼,“可别传出去了,到时候叫人抹黑说成了舞弊,谁还说的清楚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朱载堉脑子一转,就明白过来了。只要能过会试,那就起码是个三甲进士了。可名次最终确定,却是要经殿试这一关的。
简言之,一切都看朱翊钧的意思是什么。
这才有了方才冯大儒问的殿试出题,还有朱常溆临走前的那一句话。
义学馆的学生们觉得近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苦。授学的先生们在开了一次会后,也不知道商讨了什么事儿,第二日,他们的所有课业统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
这下可好,一个个都叫苦不迭。可偏生不敢不从。这里的先生几乎可以算是顶好的了,朱馆长虽然平日里瞧着乐呵呵的,可一旦犯事,那是从不手软,说赶人,那是真赶,谁来求情也没用。
苦不了几日,学子们就等到了朝廷明岁加开恩科的旨意。
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真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们的朱馆长可不就是先前的皇亲吗?
学子们不再叫苦,甚至有些本就勤勉的人,寻上了先生,要求给自己加课。
别说加一倍,就是加十倍,二十倍,只要能在来年的恩科中考中,现在吃的苦,到时候全都会有所回报。
朱载堉也不让朱常溆白做好人,有意无意地,总会带上一两句。也并不点明恩科是特特为了义学馆的人才加开的,只道圣上和皇太子特别关注今岁馆中为何无人参加会试,对大家给予厚望。
只这一句,就足以成为众人的动力。
朱华彬听了母亲的话,厚着脸皮找上张家后,在张家的指点和保举下,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考上了童生。而后也算是他运气好,正撞上湖广学政经荆州府,有书香门第的张家从旁提点,自身也足够勤勉,再加上了一点儿运气,堪堪挂在院试最后一名,成了秀才。
考中秀才后,吴氏的嘴就没合上过,逢人就说自己儿子考上了秀才。说得朱华彬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娘,只最后一名,也无甚可说嘴的。”朱华彬红着脸,“王家婶子的兄弟名次可比我高呢。”
吴氏不高兴了,“比你高怎么了?他年纪还你大呢。人家考了多少次?你考了多少次?”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娘没看错,你啊,先前就是被耽误了,这不,连着几次都顺顺利利考中了。合该你吃这碗饭的。”
朱华彬劝不过母亲,只得由着她去说。
吴氏抹了眼泪,“这是圣上同娘娘赐福,还有你爹,我们朱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护。好了,而今你有了秀才的身份,娘也放了心,我们是时候北上,去考义学馆了。”
她拍着儿子的手,“娘也不盼着你考中状元。娘都听说了,这状元呐,难考的很。只要三甲进士,或是考中了举人,能当个候补官儿,娘就心满意足了。”
朱华彬先前科考受了张家很大的恩惠,此时却也不自作主张是否北上,而是先问了张家。
文忠公家自清算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这次会指点朱华彬,一来是看在吴氏不易的份上,二则是念着当年郑家人,尤其是当今的那位娘娘,对张家的救命之恩。
他们听吴氏说了,只要儿子考中了秀才,就北上去义学馆读书。张家也想看看,朱华彬究竟是不是这块料,便是从旁帮着,若能结个善果,也是好的。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虽然已经远离了直隶这个真正的政治中心,可文忠公当年的人缘人脉还是在的。官员彼此之间也会互通有无,有些事,张家人心里明镜一般。
比如,为什么娘娘要办义学馆。又比如,这宗亲除籍。这一桩桩,一件件,拆开来,揉碎了,合在一起。聪明些的人,哪里能看不出来?
郑梦境当年选择救张家的时候,也不曾想过,后来会发生这许多事。许多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积聚在一起,慢慢拉动着整个历史改变。
拜别了张家人,朱华彬母子带着并不多的东西北上入京。他们走的是水路,途中遇见了不少一同上路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举人了,赶着参加明岁的恩科。
经由水路到了通州后,吴氏有些水土不服。她久居南方,并不曾来过这么北边儿的地方,一下子气候有些不大适应,再加上年岁大了,吃食上也不习惯,一来二去就病了。
吴氏怕儿子担心,一直忍着没说。等入了京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松,就松出了事。
朱华彬却是个孝子,只年纪也并不大,一直呆在武昌和江陵两地,并不算见过什么世面。到了京城,顿时豁然开朗。
这里便是大明朝的京师,远处金黄色的琉璃瓦,那是天子的住所。
朱华彬按捺住想要四处去看看的心思,决定先找个地方和母亲落脚。客栈是住不起的,他们的钱并不多,京城什么都贵,客栈自然也不便宜。何况乡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还得在京城长长久久地住下去,正经寻个住处才是要紧事。
可是初来乍到,哪里知道京中何处可以寻到便宜住处。
吴氏听说义学馆能给学子提供住所,便说服了儿子先去寻朱载堉,参与入学考试。“我去四处看看,有没有谁家需要老嬷嬷的,便在人家里头住下,干些活计,能养活自己就够了。”她摸着儿子的手,无不感慨地道,“只要你出息了,娘就享福了。”
朱华彬拗不过她,便答应了先去考试,不过和母亲说好了,“无论寻不寻的到活计,都要到义学馆来寻我。见不到娘,我心里头不安生。”
“哎,哎,娘都知道了。”
母子二人在路口分道扬镳。
吴氏等儿子离开后,便往人多的地方走去。她想着,人多的地方,通常会贴有更多的告示,自己也应该可以勉强问问人看。
只没走几步路,就倒在了地上,两眼一闭,厥了过去。
行人登时便慌乱了起来,将吴氏扶到一边掐人中,希望能将人弄醒,另有人大声询问这是谁家老人的。只是吴氏迟迟不醒,街上也无人相应。
朱轩姝今日正好从宫里头出来,经过此地时,听见外头喧嚷声,就让吴赞女下车去瞧瞧出了什么事。她自己在车上,轻轻撩开帘子一角,偷偷往外头看,透过人群,模糊地看见好似一位老妇人晕倒了。
吴赞女不多时便回来了,“殿下,是一位老太太,看穿着打扮,家里头应当过得不大好。身上的衣服首饰,也都不是京里头的打扮,应当是外地来的,大约……是来寻亲的。”
朱轩姝又挑开了帘子去看,行人见无人应答,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她自和离后,越发明白女子的苦处,此时见吴氏倒在地上无人理,心生了恻隐之意。
“吴嬷嬷,将那老夫人抬到我车上来吧,带去公主府,叫个大夫来瞧瞧。”朱轩姝放下了帘子,吩咐道。
吴赞女垂首点头,下车叫了个随车的侍卫,帮着自己将吴氏抬上了车。
有人认出了缓缓离开的马车,“哎,那不是云和公主的车吗?!”
“好像真的是。”
“都说先前公主和高家的龃龉是天家不厚道,现在看来,坊间的谣言果不可信。应是高家意图包庇白莲教,与公主生隙,公主才大义灭亲的。”
“我看也是,不是心善的,谁会将个无亲无故的老婆子抬上车。”
“他还漏题了呢。”冯大儒笑得特别贼,“可别传出去了,到时候叫人抹黑说成了舞弊,谁还说的清楚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朱载堉脑子一转,就明白过来了。只要能过会试,那就起码是个三甲进士了。可名次最终确定,却是要经殿试这一关的。
简言之,一切都看朱翊钧的意思是什么。
这才有了方才冯大儒问的殿试出题,还有朱常溆临走前的那一句话。
义学馆的学生们觉得近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苦。授学的先生们在开了一次会后,也不知道商讨了什么事儿,第二日,他们的所有课业统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
这下可好,一个个都叫苦不迭。可偏生不敢不从。这里的先生几乎可以算是顶好的了,朱馆长虽然平日里瞧着乐呵呵的,可一旦犯事,那是从不手软,说赶人,那是真赶,谁来求情也没用。
苦不了几日,学子们就等到了朝廷明岁加开恩科的旨意。
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真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们的朱馆长可不就是先前的皇亲吗?
学子们不再叫苦,甚至有些本就勤勉的人,寻上了先生,要求给自己加课。
别说加一倍,就是加十倍,二十倍,只要能在来年的恩科中考中,现在吃的苦,到时候全都会有所回报。
朱载堉也不让朱常溆白做好人,有意无意地,总会带上一两句。也并不点明恩科是特特为了义学馆的人才加开的,只道圣上和皇太子特别关注今岁馆中为何无人参加会试,对大家给予厚望。
只这一句,就足以成为众人的动力。
朱华彬听了母亲的话,厚着脸皮找上张家后,在张家的指点和保举下,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考上了童生。而后也算是他运气好,正撞上湖广学政经荆州府,有书香门第的张家从旁提点,自身也足够勤勉,再加上了一点儿运气,堪堪挂在院试最后一名,成了秀才。
考中秀才后,吴氏的嘴就没合上过,逢人就说自己儿子考上了秀才。说得朱华彬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娘,只最后一名,也无甚可说嘴的。”朱华彬红着脸,“王家婶子的兄弟名次可比我高呢。”
吴氏不高兴了,“比你高怎么了?他年纪还你大呢。人家考了多少次?你考了多少次?”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娘没看错,你啊,先前就是被耽误了,这不,连着几次都顺顺利利考中了。合该你吃这碗饭的。”
朱华彬劝不过母亲,只得由着她去说。
吴氏抹了眼泪,“这是圣上同娘娘赐福,还有你爹,我们朱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护。好了,而今你有了秀才的身份,娘也放了心,我们是时候北上,去考义学馆了。”
她拍着儿子的手,“娘也不盼着你考中状元。娘都听说了,这状元呐,难考的很。只要三甲进士,或是考中了举人,能当个候补官儿,娘就心满意足了。”
朱华彬先前科考受了张家很大的恩惠,此时却也不自作主张是否北上,而是先问了张家。
文忠公家自清算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这次会指点朱华彬,一来是看在吴氏不易的份上,二则是念着当年郑家人,尤其是当今的那位娘娘,对张家的救命之恩。
他们听吴氏说了,只要儿子考中了秀才,就北上去义学馆读书。张家也想看看,朱华彬究竟是不是这块料,便是从旁帮着,若能结个善果,也是好的。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虽然已经远离了直隶这个真正的政治中心,可文忠公当年的人缘人脉还是在的。官员彼此之间也会互通有无,有些事,张家人心里明镜一般。
比如,为什么娘娘要办义学馆。又比如,这宗亲除籍。这一桩桩,一件件,拆开来,揉碎了,合在一起。聪明些的人,哪里能看不出来?
郑梦境当年选择救张家的时候,也不曾想过,后来会发生这许多事。许多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积聚在一起,慢慢拉动着整个历史改变。
拜别了张家人,朱华彬母子带着并不多的东西北上入京。他们走的是水路,途中遇见了不少一同上路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举人了,赶着参加明岁的恩科。
经由水路到了通州后,吴氏有些水土不服。她久居南方,并不曾来过这么北边儿的地方,一下子气候有些不大适应,再加上年岁大了,吃食上也不习惯,一来二去就病了。
吴氏怕儿子担心,一直忍着没说。等入了京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松,就松出了事。
朱华彬却是个孝子,只年纪也并不大,一直呆在武昌和江陵两地,并不算见过什么世面。到了京城,顿时豁然开朗。
这里便是大明朝的京师,远处金黄色的琉璃瓦,那是天子的住所。
朱华彬按捺住想要四处去看看的心思,决定先找个地方和母亲落脚。客栈是住不起的,他们的钱并不多,京城什么都贵,客栈自然也不便宜。何况乡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还得在京城长长久久地住下去,正经寻个住处才是要紧事。
可是初来乍到,哪里知道京中何处可以寻到便宜住处。
吴氏听说义学馆能给学子提供住所,便说服了儿子先去寻朱载堉,参与入学考试。“我去四处看看,有没有谁家需要老嬷嬷的,便在人家里头住下,干些活计,能养活自己就够了。”她摸着儿子的手,无不感慨地道,“只要你出息了,娘就享福了。”
朱华彬拗不过她,便答应了先去考试,不过和母亲说好了,“无论寻不寻的到活计,都要到义学馆来寻我。见不到娘,我心里头不安生。”
“哎,哎,娘都知道了。”
母子二人在路口分道扬镳。
吴氏等儿子离开后,便往人多的地方走去。她想着,人多的地方,通常会贴有更多的告示,自己也应该可以勉强问问人看。
只没走几步路,就倒在了地上,两眼一闭,厥了过去。
行人登时便慌乱了起来,将吴氏扶到一边掐人中,希望能将人弄醒,另有人大声询问这是谁家老人的。只是吴氏迟迟不醒,街上也无人相应。
朱轩姝今日正好从宫里头出来,经过此地时,听见外头喧嚷声,就让吴赞女下车去瞧瞧出了什么事。她自己在车上,轻轻撩开帘子一角,偷偷往外头看,透过人群,模糊地看见好似一位老妇人晕倒了。
吴赞女不多时便回来了,“殿下,是一位老太太,看穿着打扮,家里头应当过得不大好。身上的衣服首饰,也都不是京里头的打扮,应当是外地来的,大约……是来寻亲的。”
朱轩姝又挑开了帘子去看,行人见无人应答,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她自和离后,越发明白女子的苦处,此时见吴氏倒在地上无人理,心生了恻隐之意。
“吴嬷嬷,将那老夫人抬到我车上来吧,带去公主府,叫个大夫来瞧瞧。”朱轩姝放下了帘子,吩咐道。
吴赞女垂首点头,下车叫了个随车的侍卫,帮着自己将吴氏抬上了车。
有人认出了缓缓离开的马车,“哎,那不是云和公主的车吗?!”
“好像真的是。”
“都说先前公主和高家的龃龉是天家不厚道,现在看来,坊间的谣言果不可信。应是高家意图包庇白莲教,与公主生隙,公主才大义灭亲的。”
“我看也是,不是心善的,谁会将个无亲无故的老婆子抬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