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羡慕。”胡冬芸腻在他怀里,“话本里头都说那小姐有多美多美,奴家却没有那么好看。自然羡慕。”
    朱常溆闷笑,故意板着脸对单保道:“往后可不许再叫太子妃看了,都给盯着啊。”
    单保拖长了声音,故意应了声。
    胡冬芸叫他们一主一仆给逗得不行,粉拳轻轻打在朱常溆的胸膛上。
    翌日,朱常溆就偷跑出宫,去见义学馆的弟弟。“成了?”
    “成了。”朱常治指着自己的黑眼圈,“为了印这些东西,你看我这眼圈儿都青了。”
    朱常溆拿了揭帖,笑道:“好了,知道你辛苦。”他将目光放在印刷出来的匿名的揭帖上。揭帖不过短短百字,其中包含的内容却是触目惊心。
    先前朱翊钧称病不朝,另一个原因,就是朱常溆向他献策,先将沈一贯勾结河南三藩的事儿在京中散布开来。朱翊钧虽然觉得这并非君子之举,可一时的节|操同整个大明朝比起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为了能将这事儿保密,朱常溆让弟弟亲自雕的版,借用了义学馆自己印刷刊物的地方,将这份揭帖给印出来。
    后来却是因吕氏上告,而停了这件事。
    朱常溆一直密切关注着京中的动向。他手中握有一切的,关于沈一贯的罪证,有些没有证据,并不能真正将人绳之以法,有些就等着最关键的时候,一击即中。
    勾结河南三藩的事,便是没有证据的。若是言官以此上疏弹劾,最后也不过落得个诬告的下场。
    所以朱常溆想到了前世的妖书案。却不是母亲先前遇到的那回,恰好也是万历三十一年发生的。不过当时那妖书案又同国本之争扯到了一起,还将大学士朱赓给拉下了水,最后成了两沈相争的开端。
    沈鲤在这次争斗之中以惨败告终。
    朱常溆甩了甩手里的一叠揭帖,不过这一次可不一定了。果真是作的孽,通通是要还的。
    万历三十一年七月末,京中突然爆发了一件事。许多朝臣在离家上朝时,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份匿名揭帖,言明当今阁老沈一贯曾于河南当年推行除籍时,勾结河南三藩,收受巨额贿赂,企图中止除籍。
    会有人不信吗?自然不会。
    且不说现在沈一贯已是虎落平阳,当年他在殿中力主收回除籍旨意时,那激情澎湃的模样,还有不少人记着呢。两下一串联,自然就知其中真假。
    再者,河南、湖广两地推行除籍后,当地百姓身上的税赋减轻了不少。虽然除籍的人比起全国庞大的宗亲而言,并不算太多。可光是除籍的这部分人,就在明面的账上间接减少了当地百姓需要额外支出的,给宗亲的岁禄。
    宗亲除籍之后,另有安家银子相赠。一部分人选择了科考,一部分人做些杂活儿养活自己,另有人用了这银子买了良田,成了缴纳田赋的一员。这也导致了大明朝现今的田赋略有缓慢增加。
    又因宗亲多少是识得字的,有些人脑子活络,得了良民之身后,跑去干起了商贾。一来二去,竟也带动了一些当地的经济。
    当今举国来看,虽各地确有民变,可湖广与河南两地却是还算安稳。之所以会激起民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税赋过重,以及税监的横征暴敛。
    税监之事,暂且按下不提。只除籍一条,已让朱翊钧尝到了甜头。若非私帑空虚,他甚至想立刻推行全国,让所有愿意自愿除籍的宗亲统统都赶紧出来。
    除籍与不除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这沈一贯身上的罪,也就在人言之中加重了几分。
    坐在家中的沈一贯合上干涩的双眼,脑子里、心里,空白一片。
    原来自己早就叫东厂锦衣卫给盯上了。
    能知道自己收受三藩贿赂的人,自然也能知道自己收受了楚藩的贿赂。
    天要亡他。
    沈一贯睁开眼,爆发出精光来。
    不,且还亡不了他。他们手里头没有证据,仅凭人言舆论,岂能给自己定罪?!
    还有救,还会有救的。
    沈一贯的双手紧紧捏住,快些儿想出法子了。这个节骨眼上,自己还能向谁求助。
    在匿名揭帖传遍整个京师的当日午后,义学馆馆长朱载堉带着馆中所有的宗亲学子,于宫门前静坐。
    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一个。
    严惩沈一贯。
    这些人,除了朱载堉是多年来主动要求除爵,并最终实现的以外,全都是靠着当年的除籍政令才得以自由的。
    回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再对比眼下的幸福。学子身上的那股子迂腐气和节|操便按捺不住了。
    宫门侍卫将这件事上报于天子,看是不是要赶人。
    朱翊钧微微一笑,“由得他们去吧,大明朝从不苛待学子。”
    这一坐,便是一天一夜。
    第二天一早,义学馆其他学子也抱着草席,身着馆中学子的常服一起过来。
    卷了边儿的草席在地上铺好,宽大的袖子一振,双膝弯下,先朝紫禁城三拜,而后端端正正地跪着。
    不知是谁先起的头,自《学庸》后,学子们开始大声背诵诸子典籍。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一卷卷挑灯夜读,倒背如流的圣人之言自紫禁城门口,响彻整个京师。
    随着义学馆牵头,京中其余学院纷纷跟进。一时之间,宫门前竟被挤得满满当当,全是跪着的学子们。他们身穿白色的朱子深衣,身姿端正,纵有艳阳当头,蚊虫叮咬,双腿酸麻,亦不曾移动分毫。
    朗朗书声甚至传进了宫里头,郑梦境心怜学子,恳请天子允了宫人为殿外学子送饭。
    领头的朱载堉已是须发灰白。他先谢过内监的饭食,而后拱手对着宫门一拜。
    “皇恩浩荡!”
    身后学子齐齐纳头而拜。 ↑返回顶部↑
    “羡慕。”胡冬芸腻在他怀里,“话本里头都说那小姐有多美多美,奴家却没有那么好看。自然羡慕。”
    朱常溆闷笑,故意板着脸对单保道:“往后可不许再叫太子妃看了,都给盯着啊。”
    单保拖长了声音,故意应了声。
    胡冬芸叫他们一主一仆给逗得不行,粉拳轻轻打在朱常溆的胸膛上。
    翌日,朱常溆就偷跑出宫,去见义学馆的弟弟。“成了?”
    “成了。”朱常治指着自己的黑眼圈,“为了印这些东西,你看我这眼圈儿都青了。”
    朱常溆拿了揭帖,笑道:“好了,知道你辛苦。”他将目光放在印刷出来的匿名的揭帖上。揭帖不过短短百字,其中包含的内容却是触目惊心。
    先前朱翊钧称病不朝,另一个原因,就是朱常溆向他献策,先将沈一贯勾结河南三藩的事儿在京中散布开来。朱翊钧虽然觉得这并非君子之举,可一时的节|操同整个大明朝比起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为了能将这事儿保密,朱常溆让弟弟亲自雕的版,借用了义学馆自己印刷刊物的地方,将这份揭帖给印出来。
    后来却是因吕氏上告,而停了这件事。
    朱常溆一直密切关注着京中的动向。他手中握有一切的,关于沈一贯的罪证,有些没有证据,并不能真正将人绳之以法,有些就等着最关键的时候,一击即中。
    勾结河南三藩的事,便是没有证据的。若是言官以此上疏弹劾,最后也不过落得个诬告的下场。
    所以朱常溆想到了前世的妖书案。却不是母亲先前遇到的那回,恰好也是万历三十一年发生的。不过当时那妖书案又同国本之争扯到了一起,还将大学士朱赓给拉下了水,最后成了两沈相争的开端。
    沈鲤在这次争斗之中以惨败告终。
    朱常溆甩了甩手里的一叠揭帖,不过这一次可不一定了。果真是作的孽,通通是要还的。
    万历三十一年七月末,京中突然爆发了一件事。许多朝臣在离家上朝时,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份匿名揭帖,言明当今阁老沈一贯曾于河南当年推行除籍时,勾结河南三藩,收受巨额贿赂,企图中止除籍。
    会有人不信吗?自然不会。
    且不说现在沈一贯已是虎落平阳,当年他在殿中力主收回除籍旨意时,那激情澎湃的模样,还有不少人记着呢。两下一串联,自然就知其中真假。
    再者,河南、湖广两地推行除籍后,当地百姓身上的税赋减轻了不少。虽然除籍的人比起全国庞大的宗亲而言,并不算太多。可光是除籍的这部分人,就在明面的账上间接减少了当地百姓需要额外支出的,给宗亲的岁禄。
    宗亲除籍之后,另有安家银子相赠。一部分人选择了科考,一部分人做些杂活儿养活自己,另有人用了这银子买了良田,成了缴纳田赋的一员。这也导致了大明朝现今的田赋略有缓慢增加。
    又因宗亲多少是识得字的,有些人脑子活络,得了良民之身后,跑去干起了商贾。一来二去,竟也带动了一些当地的经济。
    当今举国来看,虽各地确有民变,可湖广与河南两地却是还算安稳。之所以会激起民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税赋过重,以及税监的横征暴敛。
    税监之事,暂且按下不提。只除籍一条,已让朱翊钧尝到了甜头。若非私帑空虚,他甚至想立刻推行全国,让所有愿意自愿除籍的宗亲统统都赶紧出来。
    除籍与不除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这沈一贯身上的罪,也就在人言之中加重了几分。
    坐在家中的沈一贯合上干涩的双眼,脑子里、心里,空白一片。
    原来自己早就叫东厂锦衣卫给盯上了。
    能知道自己收受三藩贿赂的人,自然也能知道自己收受了楚藩的贿赂。
    天要亡他。
    沈一贯睁开眼,爆发出精光来。
    不,且还亡不了他。他们手里头没有证据,仅凭人言舆论,岂能给自己定罪?!
    还有救,还会有救的。
    沈一贯的双手紧紧捏住,快些儿想出法子了。这个节骨眼上,自己还能向谁求助。
    在匿名揭帖传遍整个京师的当日午后,义学馆馆长朱载堉带着馆中所有的宗亲学子,于宫门前静坐。
    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一个。
    严惩沈一贯。
    这些人,除了朱载堉是多年来主动要求除爵,并最终实现的以外,全都是靠着当年的除籍政令才得以自由的。
    回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再对比眼下的幸福。学子身上的那股子迂腐气和节|操便按捺不住了。
    宫门侍卫将这件事上报于天子,看是不是要赶人。
    朱翊钧微微一笑,“由得他们去吧,大明朝从不苛待学子。”
    这一坐,便是一天一夜。
    第二天一早,义学馆其他学子也抱着草席,身着馆中学子的常服一起过来。
    卷了边儿的草席在地上铺好,宽大的袖子一振,双膝弯下,先朝紫禁城三拜,而后端端正正地跪着。
    不知是谁先起的头,自《学庸》后,学子们开始大声背诵诸子典籍。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一卷卷挑灯夜读,倒背如流的圣人之言自紫禁城门口,响彻整个京师。
    随着义学馆牵头,京中其余学院纷纷跟进。一时之间,宫门前竟被挤得满满当当,全是跪着的学子们。他们身穿白色的朱子深衣,身姿端正,纵有艳阳当头,蚊虫叮咬,双腿酸麻,亦不曾移动分毫。
    朗朗书声甚至传进了宫里头,郑梦境心怜学子,恳请天子允了宫人为殿外学子送饭。
    领头的朱载堉已是须发灰白。他先谢过内监的饭食,而后拱手对着宫门一拜。
    “皇恩浩荡!”
    身后学子齐齐纳头而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