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节
张夫子,也是这群人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位,而且家眷不少,他有父母及一弟一妹,还带着新婚的妻子。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就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就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就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就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就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就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就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就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就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跑大老远的路才能买回来了。
与此同时,安修远开始正式对清源县的人口登记造册。把那些诸如翠竹村,张家村,芦苇村,以及芦苇村附近的各小村子,以及还有更深藏的一些村子全部都登记上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但这项工作,长远来说对朝廷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田税人丁税等等。同时也杜绝了,以后的清源县的最高官员,再从中谋私利。
因此,芦苇村这个地名正式记入清源县的村名名录之中,可以通过官驿写信了,而芦苇村等人也正式有了新的户籍。以后他们想要出个远门,就可以到清源县去办理路引等身份文书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我70+的时候,能否象我看到的老人家们,这么快活啊。不过,兴许,我也活不到那个岁数啊。
第138章 麻烦
三年过去, 这三年里大郎跟着江大山追随着燕王章炎, 可谓是南征北战,跑遍了大半个安庆朝。期间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章炎座下的有名战将。
三年后,燕王终于驱逐了来犯的外族, 并且斩杀了盘居此地多年的潘王,成功收回河山。至此,边陲重镇全部回到安庆朝的手中。老百姓也安稳下来, 是年六月燕王搬师回朝, 留下江大山依旧镇守在边关。此时,江大山的长子已经五岁了。章炎也二十一岁了。
回朝的军士将领们,一路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这三年中,安庆皇帝治理国家还是很给力的, 免掉了不少税赋,令老百姓喘过气来,各地也慢慢恢复了生机。特别是一些原本就比较富裕的地方, 很快就又热闹繁华起来了。
所以, 回来的路上, 大郎见到很多当初他们来时的荒凉之地, 都已经种满了庄稼, 四处是村落, 百姓一副安居乐业的模样,心情极好,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很有用处的。
“哎, 大郎,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我也可以回乡娶妻了。”蒋大厨兴奋的说。
他家本是京郊,现在天下安定,他们这些兵,肯定不可能全部到京里安置下来,甚至会解散部分老兵,让大家回乡过日子。所以,他已经打算了回乡了,虽然他家里也找不到什么亲人,可是他年纪也不小了,该回乡讨个老婆,过点安逸日子了。
“你家里有订好的亲事吗?”大郎问。
“哪里有,反正皇帝总得赏赐点东西给咱,有了银子,还愁取不到妻子啊。你呢?”蒋大厨倒是很看得开,觉得前途一片光亮。再不用打仗了,想想都开心。
大郎点点头,觉得他这个想法也不错。毕竟大多数人同袍都过了适婚年纪,老大不小了,就是他自己都十八岁了。
一想到自己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大郎就想起了辛湖,也不知道那丫头现在是何形象了?
这几年时刻都得提着脑袋,他也没想过婚事,现在闲下来了,又被蒋大厨提起此事,他忽然觉得自己有点烦燥。
“我?还得看看吧。”大郎答。
他不敢确实,辛湖是什么想法,甚至他都搞不清楚自己对辛湖的感情,究竟有没有男女之情。实在是,他俩相处的时间虽不短,但那时候大家都还小,而辛湖历来彪悍,真心没什么女儿家的形象,除了会弄得一手好饭菜之外。不过现在的辛湖,也算得上老姑娘了。这个问题得快点解决。所以,他决定一到京后,就回芦苇村去看看。
“你家里有订亲吗?对了,你出来这么久,要是女方与你年纪差不多大,只怕你一回来就要完婚了吧?”蒋大厨说。
大郎没有吭声,蒋大厨也不在意,自顾自的想着,自己该娶个什么样的妻子。而且大郎回京后,肯定得封官,可不比他们这些没什么战功的老兵,只能回乡。
几天后,大军抵达京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与此同时,芦苇村的辛湖,也正在烦恼。因为她年岁渐长,婚事已经成了众位关心她的人的心病。比如,张婶婶刘大娘,比如春梅,甚至连安修远都曾经关心过。她一直拿着大郎不在家,弟弟们还小来说事,混了过去。
虽然她说自己才十六七岁,还不急,可是象她这么大的姑娘家不是已经订亲了,就是已经出嫁了。再耽搁两年,她就真成了老姑娘,会被别人指指点点了。
这也幸亏她生活的地方,比较不讲究这些事情,没有人说她什么。要不然,外面的口水都要淹没她。不过,说实话,她也真不好找,她这个身份很尴尬,说他们家是大户人家吧,还是普通平民。说是普通人吧,还有在外面打仗的大郎和江大山,谢姝儿这个名份上的舅母,还时不时的给她写信捎东西过来。就凭这一点,普通人家也不敢娶她啊。所以就算张婶婶等人着急,也没法子,也物色不到适合的人选。
还别说张婶婶着急了,就是谢姝儿与谢家诸人,也很为她发愁。谢老夫人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儿子抱怨:“阿湖年纪不小了,这样老大不小的,可怎么办啊?大郎几时能回来啊?她的婚事,总不能她自己作主吧?”
谢公子只得安抚老娘,说:“快了,快了,前不久燕王的捷报才回来,说已经快要回来了。”
“哎哟。这姑娘家的好时光短啊,你手下有没有什么品阶不高,人品不错的青年英俊,先给她留意几个吧。”谢大嫂提醒道。
她们远在京都,总不能把辛湖接过来吧,而且就算接来了,该以何身份把她推出去呢?江大山的外甥女这个身份很显然不算什么,再说了,就算去接,她也不会来啊。
但芦苇村就那么大,虽然现在的芦苇村已经不象往日的芦苇村,但大多数都是些伤退老兵,从哪里找个合适阿湖的男子来。女儿家嫁人可比投胎都重要,这要是嫁个最普通的庄稼汉,她们都不能忍。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谢公子擦了擦汗,说。
他快要忙死了,这三年来,就没安安逸逸的在家呆过几天,大量的公务要忙,就不说了。因他与江大山的关系,江大山又是章炎座下第一大将,他的日子在朝中并不太好过。
现在的太子,很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大公子了。燕王的功劳越大,他的担扰就越大。所以太子一系,就是想方设法的削减谢公子的权势,生怕他当燕王在京里耳目。
为了应付层出不穷的这些破事,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再加上,他的根基本来就不深,还得受到原来谢府的暗箭,搞得他简直是心力憔悴。
这天,辛湖突然兴起,出去打猎,弄回一头百来斤的大野猪,太大吃不完,她打算直接在集市上卖掉一半,就去找屠夫。 ↑返回顶部↑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就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就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就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就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就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就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就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就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就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跑大老远的路才能买回来了。
与此同时,安修远开始正式对清源县的人口登记造册。把那些诸如翠竹村,张家村,芦苇村,以及芦苇村附近的各小村子,以及还有更深藏的一些村子全部都登记上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但这项工作,长远来说对朝廷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田税人丁税等等。同时也杜绝了,以后的清源县的最高官员,再从中谋私利。
因此,芦苇村这个地名正式记入清源县的村名名录之中,可以通过官驿写信了,而芦苇村等人也正式有了新的户籍。以后他们想要出个远门,就可以到清源县去办理路引等身份文书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我70+的时候,能否象我看到的老人家们,这么快活啊。不过,兴许,我也活不到那个岁数啊。
第138章 麻烦
三年过去, 这三年里大郎跟着江大山追随着燕王章炎, 可谓是南征北战,跑遍了大半个安庆朝。期间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章炎座下的有名战将。
三年后,燕王终于驱逐了来犯的外族, 并且斩杀了盘居此地多年的潘王,成功收回河山。至此,边陲重镇全部回到安庆朝的手中。老百姓也安稳下来, 是年六月燕王搬师回朝, 留下江大山依旧镇守在边关。此时,江大山的长子已经五岁了。章炎也二十一岁了。
回朝的军士将领们,一路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这三年中,安庆皇帝治理国家还是很给力的, 免掉了不少税赋,令老百姓喘过气来,各地也慢慢恢复了生机。特别是一些原本就比较富裕的地方, 很快就又热闹繁华起来了。
所以, 回来的路上, 大郎见到很多当初他们来时的荒凉之地, 都已经种满了庄稼, 四处是村落, 百姓一副安居乐业的模样,心情极好,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很有用处的。
“哎, 大郎,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我也可以回乡娶妻了。”蒋大厨兴奋的说。
他家本是京郊,现在天下安定,他们这些兵,肯定不可能全部到京里安置下来,甚至会解散部分老兵,让大家回乡过日子。所以,他已经打算了回乡了,虽然他家里也找不到什么亲人,可是他年纪也不小了,该回乡讨个老婆,过点安逸日子了。
“你家里有订好的亲事吗?”大郎问。
“哪里有,反正皇帝总得赏赐点东西给咱,有了银子,还愁取不到妻子啊。你呢?”蒋大厨倒是很看得开,觉得前途一片光亮。再不用打仗了,想想都开心。
大郎点点头,觉得他这个想法也不错。毕竟大多数人同袍都过了适婚年纪,老大不小了,就是他自己都十八岁了。
一想到自己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大郎就想起了辛湖,也不知道那丫头现在是何形象了?
这几年时刻都得提着脑袋,他也没想过婚事,现在闲下来了,又被蒋大厨提起此事,他忽然觉得自己有点烦燥。
“我?还得看看吧。”大郎答。
他不敢确实,辛湖是什么想法,甚至他都搞不清楚自己对辛湖的感情,究竟有没有男女之情。实在是,他俩相处的时间虽不短,但那时候大家都还小,而辛湖历来彪悍,真心没什么女儿家的形象,除了会弄得一手好饭菜之外。不过现在的辛湖,也算得上老姑娘了。这个问题得快点解决。所以,他决定一到京后,就回芦苇村去看看。
“你家里有订亲吗?对了,你出来这么久,要是女方与你年纪差不多大,只怕你一回来就要完婚了吧?”蒋大厨说。
大郎没有吭声,蒋大厨也不在意,自顾自的想着,自己该娶个什么样的妻子。而且大郎回京后,肯定得封官,可不比他们这些没什么战功的老兵,只能回乡。
几天后,大军抵达京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与此同时,芦苇村的辛湖,也正在烦恼。因为她年岁渐长,婚事已经成了众位关心她的人的心病。比如,张婶婶刘大娘,比如春梅,甚至连安修远都曾经关心过。她一直拿着大郎不在家,弟弟们还小来说事,混了过去。
虽然她说自己才十六七岁,还不急,可是象她这么大的姑娘家不是已经订亲了,就是已经出嫁了。再耽搁两年,她就真成了老姑娘,会被别人指指点点了。
这也幸亏她生活的地方,比较不讲究这些事情,没有人说她什么。要不然,外面的口水都要淹没她。不过,说实话,她也真不好找,她这个身份很尴尬,说他们家是大户人家吧,还是普通平民。说是普通人吧,还有在外面打仗的大郎和江大山,谢姝儿这个名份上的舅母,还时不时的给她写信捎东西过来。就凭这一点,普通人家也不敢娶她啊。所以就算张婶婶等人着急,也没法子,也物色不到适合的人选。
还别说张婶婶着急了,就是谢姝儿与谢家诸人,也很为她发愁。谢老夫人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儿子抱怨:“阿湖年纪不小了,这样老大不小的,可怎么办啊?大郎几时能回来啊?她的婚事,总不能她自己作主吧?”
谢公子只得安抚老娘,说:“快了,快了,前不久燕王的捷报才回来,说已经快要回来了。”
“哎哟。这姑娘家的好时光短啊,你手下有没有什么品阶不高,人品不错的青年英俊,先给她留意几个吧。”谢大嫂提醒道。
她们远在京都,总不能把辛湖接过来吧,而且就算接来了,该以何身份把她推出去呢?江大山的外甥女这个身份很显然不算什么,再说了,就算去接,她也不会来啊。
但芦苇村就那么大,虽然现在的芦苇村已经不象往日的芦苇村,但大多数都是些伤退老兵,从哪里找个合适阿湖的男子来。女儿家嫁人可比投胎都重要,这要是嫁个最普通的庄稼汉,她们都不能忍。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谢公子擦了擦汗,说。
他快要忙死了,这三年来,就没安安逸逸的在家呆过几天,大量的公务要忙,就不说了。因他与江大山的关系,江大山又是章炎座下第一大将,他的日子在朝中并不太好过。
现在的太子,很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大公子了。燕王的功劳越大,他的担扰就越大。所以太子一系,就是想方设法的削减谢公子的权势,生怕他当燕王在京里耳目。
为了应付层出不穷的这些破事,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再加上,他的根基本来就不深,还得受到原来谢府的暗箭,搞得他简直是心力憔悴。
这天,辛湖突然兴起,出去打猎,弄回一头百来斤的大野猪,太大吃不完,她打算直接在集市上卖掉一半,就去找屠夫。 ↑返回顶部↑
张夫子,也是这群人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位,而且家眷不少,他有父母及一弟一妹,还带着新婚的妻子。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就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就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就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就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就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就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就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就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就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跑大老远的路才能买回来了。
与此同时,安修远开始正式对清源县的人口登记造册。把那些诸如翠竹村,张家村,芦苇村,以及芦苇村附近的各小村子,以及还有更深藏的一些村子全部都登记上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但这项工作,长远来说对朝廷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田税人丁税等等。同时也杜绝了,以后的清源县的最高官员,再从中谋私利。
因此,芦苇村这个地名正式记入清源县的村名名录之中,可以通过官驿写信了,而芦苇村等人也正式有了新的户籍。以后他们想要出个远门,就可以到清源县去办理路引等身份文书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我70+的时候,能否象我看到的老人家们,这么快活啊。不过,兴许,我也活不到那个岁数啊。
第138章 麻烦
三年过去, 这三年里大郎跟着江大山追随着燕王章炎, 可谓是南征北战,跑遍了大半个安庆朝。期间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章炎座下的有名战将。
三年后,燕王终于驱逐了来犯的外族, 并且斩杀了盘居此地多年的潘王,成功收回河山。至此,边陲重镇全部回到安庆朝的手中。老百姓也安稳下来, 是年六月燕王搬师回朝, 留下江大山依旧镇守在边关。此时,江大山的长子已经五岁了。章炎也二十一岁了。
回朝的军士将领们,一路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这三年中,安庆皇帝治理国家还是很给力的, 免掉了不少税赋,令老百姓喘过气来,各地也慢慢恢复了生机。特别是一些原本就比较富裕的地方, 很快就又热闹繁华起来了。
所以, 回来的路上, 大郎见到很多当初他们来时的荒凉之地, 都已经种满了庄稼, 四处是村落, 百姓一副安居乐业的模样,心情极好,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很有用处的。
“哎, 大郎,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我也可以回乡娶妻了。”蒋大厨兴奋的说。
他家本是京郊,现在天下安定,他们这些兵,肯定不可能全部到京里安置下来,甚至会解散部分老兵,让大家回乡过日子。所以,他已经打算了回乡了,虽然他家里也找不到什么亲人,可是他年纪也不小了,该回乡讨个老婆,过点安逸日子了。
“你家里有订好的亲事吗?”大郎问。
“哪里有,反正皇帝总得赏赐点东西给咱,有了银子,还愁取不到妻子啊。你呢?”蒋大厨倒是很看得开,觉得前途一片光亮。再不用打仗了,想想都开心。
大郎点点头,觉得他这个想法也不错。毕竟大多数人同袍都过了适婚年纪,老大不小了,就是他自己都十八岁了。
一想到自己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大郎就想起了辛湖,也不知道那丫头现在是何形象了?
这几年时刻都得提着脑袋,他也没想过婚事,现在闲下来了,又被蒋大厨提起此事,他忽然觉得自己有点烦燥。
“我?还得看看吧。”大郎答。
他不敢确实,辛湖是什么想法,甚至他都搞不清楚自己对辛湖的感情,究竟有没有男女之情。实在是,他俩相处的时间虽不短,但那时候大家都还小,而辛湖历来彪悍,真心没什么女儿家的形象,除了会弄得一手好饭菜之外。不过现在的辛湖,也算得上老姑娘了。这个问题得快点解决。所以,他决定一到京后,就回芦苇村去看看。
“你家里有订亲吗?对了,你出来这么久,要是女方与你年纪差不多大,只怕你一回来就要完婚了吧?”蒋大厨说。
大郎没有吭声,蒋大厨也不在意,自顾自的想着,自己该娶个什么样的妻子。而且大郎回京后,肯定得封官,可不比他们这些没什么战功的老兵,只能回乡。
几天后,大军抵达京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与此同时,芦苇村的辛湖,也正在烦恼。因为她年岁渐长,婚事已经成了众位关心她的人的心病。比如,张婶婶刘大娘,比如春梅,甚至连安修远都曾经关心过。她一直拿着大郎不在家,弟弟们还小来说事,混了过去。
虽然她说自己才十六七岁,还不急,可是象她这么大的姑娘家不是已经订亲了,就是已经出嫁了。再耽搁两年,她就真成了老姑娘,会被别人指指点点了。
这也幸亏她生活的地方,比较不讲究这些事情,没有人说她什么。要不然,外面的口水都要淹没她。不过,说实话,她也真不好找,她这个身份很尴尬,说他们家是大户人家吧,还是普通平民。说是普通人吧,还有在外面打仗的大郎和江大山,谢姝儿这个名份上的舅母,还时不时的给她写信捎东西过来。就凭这一点,普通人家也不敢娶她啊。所以就算张婶婶等人着急,也没法子,也物色不到适合的人选。
还别说张婶婶着急了,就是谢姝儿与谢家诸人,也很为她发愁。谢老夫人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儿子抱怨:“阿湖年纪不小了,这样老大不小的,可怎么办啊?大郎几时能回来啊?她的婚事,总不能她自己作主吧?”
谢公子只得安抚老娘,说:“快了,快了,前不久燕王的捷报才回来,说已经快要回来了。”
“哎哟。这姑娘家的好时光短啊,你手下有没有什么品阶不高,人品不错的青年英俊,先给她留意几个吧。”谢大嫂提醒道。
她们远在京都,总不能把辛湖接过来吧,而且就算接来了,该以何身份把她推出去呢?江大山的外甥女这个身份很显然不算什么,再说了,就算去接,她也不会来啊。
但芦苇村就那么大,虽然现在的芦苇村已经不象往日的芦苇村,但大多数都是些伤退老兵,从哪里找个合适阿湖的男子来。女儿家嫁人可比投胎都重要,这要是嫁个最普通的庄稼汉,她们都不能忍。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谢公子擦了擦汗,说。
他快要忙死了,这三年来,就没安安逸逸的在家呆过几天,大量的公务要忙,就不说了。因他与江大山的关系,江大山又是章炎座下第一大将,他的日子在朝中并不太好过。
现在的太子,很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大公子了。燕王的功劳越大,他的担扰就越大。所以太子一系,就是想方设法的削减谢公子的权势,生怕他当燕王在京里耳目。
为了应付层出不穷的这些破事,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再加上,他的根基本来就不深,还得受到原来谢府的暗箭,搞得他简直是心力憔悴。
这天,辛湖突然兴起,出去打猎,弄回一头百来斤的大野猪,太大吃不完,她打算直接在集市上卖掉一半,就去找屠夫。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就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就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就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就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就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就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就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就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就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跑大老远的路才能买回来了。
与此同时,安修远开始正式对清源县的人口登记造册。把那些诸如翠竹村,张家村,芦苇村,以及芦苇村附近的各小村子,以及还有更深藏的一些村子全部都登记上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但这项工作,长远来说对朝廷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田税人丁税等等。同时也杜绝了,以后的清源县的最高官员,再从中谋私利。
因此,芦苇村这个地名正式记入清源县的村名名录之中,可以通过官驿写信了,而芦苇村等人也正式有了新的户籍。以后他们想要出个远门,就可以到清源县去办理路引等身份文书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我70+的时候,能否象我看到的老人家们,这么快活啊。不过,兴许,我也活不到那个岁数啊。
第138章 麻烦
三年过去, 这三年里大郎跟着江大山追随着燕王章炎, 可谓是南征北战,跑遍了大半个安庆朝。期间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章炎座下的有名战将。
三年后,燕王终于驱逐了来犯的外族, 并且斩杀了盘居此地多年的潘王,成功收回河山。至此,边陲重镇全部回到安庆朝的手中。老百姓也安稳下来, 是年六月燕王搬师回朝, 留下江大山依旧镇守在边关。此时,江大山的长子已经五岁了。章炎也二十一岁了。
回朝的军士将领们,一路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这三年中,安庆皇帝治理国家还是很给力的, 免掉了不少税赋,令老百姓喘过气来,各地也慢慢恢复了生机。特别是一些原本就比较富裕的地方, 很快就又热闹繁华起来了。
所以, 回来的路上, 大郎见到很多当初他们来时的荒凉之地, 都已经种满了庄稼, 四处是村落, 百姓一副安居乐业的模样,心情极好,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很有用处的。
“哎, 大郎,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我也可以回乡娶妻了。”蒋大厨兴奋的说。
他家本是京郊,现在天下安定,他们这些兵,肯定不可能全部到京里安置下来,甚至会解散部分老兵,让大家回乡过日子。所以,他已经打算了回乡了,虽然他家里也找不到什么亲人,可是他年纪也不小了,该回乡讨个老婆,过点安逸日子了。
“你家里有订好的亲事吗?”大郎问。
“哪里有,反正皇帝总得赏赐点东西给咱,有了银子,还愁取不到妻子啊。你呢?”蒋大厨倒是很看得开,觉得前途一片光亮。再不用打仗了,想想都开心。
大郎点点头,觉得他这个想法也不错。毕竟大多数人同袍都过了适婚年纪,老大不小了,就是他自己都十八岁了。
一想到自己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大郎就想起了辛湖,也不知道那丫头现在是何形象了?
这几年时刻都得提着脑袋,他也没想过婚事,现在闲下来了,又被蒋大厨提起此事,他忽然觉得自己有点烦燥。
“我?还得看看吧。”大郎答。
他不敢确实,辛湖是什么想法,甚至他都搞不清楚自己对辛湖的感情,究竟有没有男女之情。实在是,他俩相处的时间虽不短,但那时候大家都还小,而辛湖历来彪悍,真心没什么女儿家的形象,除了会弄得一手好饭菜之外。不过现在的辛湖,也算得上老姑娘了。这个问题得快点解决。所以,他决定一到京后,就回芦苇村去看看。
“你家里有订亲吗?对了,你出来这么久,要是女方与你年纪差不多大,只怕你一回来就要完婚了吧?”蒋大厨说。
大郎没有吭声,蒋大厨也不在意,自顾自的想着,自己该娶个什么样的妻子。而且大郎回京后,肯定得封官,可不比他们这些没什么战功的老兵,只能回乡。
几天后,大军抵达京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与此同时,芦苇村的辛湖,也正在烦恼。因为她年岁渐长,婚事已经成了众位关心她的人的心病。比如,张婶婶刘大娘,比如春梅,甚至连安修远都曾经关心过。她一直拿着大郎不在家,弟弟们还小来说事,混了过去。
虽然她说自己才十六七岁,还不急,可是象她这么大的姑娘家不是已经订亲了,就是已经出嫁了。再耽搁两年,她就真成了老姑娘,会被别人指指点点了。
这也幸亏她生活的地方,比较不讲究这些事情,没有人说她什么。要不然,外面的口水都要淹没她。不过,说实话,她也真不好找,她这个身份很尴尬,说他们家是大户人家吧,还是普通平民。说是普通人吧,还有在外面打仗的大郎和江大山,谢姝儿这个名份上的舅母,还时不时的给她写信捎东西过来。就凭这一点,普通人家也不敢娶她啊。所以就算张婶婶等人着急,也没法子,也物色不到适合的人选。
还别说张婶婶着急了,就是谢姝儿与谢家诸人,也很为她发愁。谢老夫人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儿子抱怨:“阿湖年纪不小了,这样老大不小的,可怎么办啊?大郎几时能回来啊?她的婚事,总不能她自己作主吧?”
谢公子只得安抚老娘,说:“快了,快了,前不久燕王的捷报才回来,说已经快要回来了。”
“哎哟。这姑娘家的好时光短啊,你手下有没有什么品阶不高,人品不错的青年英俊,先给她留意几个吧。”谢大嫂提醒道。
她们远在京都,总不能把辛湖接过来吧,而且就算接来了,该以何身份把她推出去呢?江大山的外甥女这个身份很显然不算什么,再说了,就算去接,她也不会来啊。
但芦苇村就那么大,虽然现在的芦苇村已经不象往日的芦苇村,但大多数都是些伤退老兵,从哪里找个合适阿湖的男子来。女儿家嫁人可比投胎都重要,这要是嫁个最普通的庄稼汉,她们都不能忍。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谢公子擦了擦汗,说。
他快要忙死了,这三年来,就没安安逸逸的在家呆过几天,大量的公务要忙,就不说了。因他与江大山的关系,江大山又是章炎座下第一大将,他的日子在朝中并不太好过。
现在的太子,很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大公子了。燕王的功劳越大,他的担扰就越大。所以太子一系,就是想方设法的削减谢公子的权势,生怕他当燕王在京里耳目。
为了应付层出不穷的这些破事,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再加上,他的根基本来就不深,还得受到原来谢府的暗箭,搞得他简直是心力憔悴。
这天,辛湖突然兴起,出去打猎,弄回一头百来斤的大野猪,太大吃不完,她打算直接在集市上卖掉一半,就去找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