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章元敬并未过多关注县太爷的事儿,对于小小的章家来说,这位大爷就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让他注意的是随着春意一块儿过来的另一个消息。
    他们青州县上的大户李家李老爷子告老还乡了,要说这李家在青州县也是传说,在几十年前,李家也不过是一户普通人家,或许还不如章家一些。
    但挡不住李家老爷子会念书啊,一步步从秀才,举人,考到了进士,甚至一举考进了翰林院,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情,虽说李老爷子考中的时候已经年近四十,一辈子蹉跎最后也只得了个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读官职,但在青州县,甚至是茗湖府已经够用了。
    如今老爷子已经六十有六,据说身体还不太好,会告老还乡并不奇怪。必定他膝下唯有一个独子,在读书上十分没有天赋,这么多年有李老爷子盯着,最后也只考了个秀才,连举人的门槛儿都没能进去,可见这位的天赋。
    李老爷子想的明白,在京城,他们家就什么都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人就遭了灭门大祸,但是回到青州却不同,就算是他退下来了,县太爷也还会给几分面子。
    再有一个,这些年他们置办下来的田地也都在青州,住着搭理也是便宜。
    李老爷子下了决定,家里头其他人反对也是无用,一行人从京城浩浩荡荡的往青州赶,也幸亏他们出发的早,这才没有遇到了民乱,好容易到了茗湖府,偏偏就遇到大雪封路,又是耽搁了一阵子,这会儿才终于踏进家门。
    这次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的,则是因为李老爷子回到青州之后,放出风声来说要收徒。
    他显然对儿子的天赋不抱希望了,孙子还好,但眼看着天分也是一般,这才起了收徒弟的意思,在古时候,收徒弟和收义子的意思也几乎差不离了。
    李老爷子的原话是,无论年纪,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心性好,家世清白,是个一心向学的,他看了合眼缘就会收下。
    这要求倒是不高,但合眼缘这事儿就难说了,谁知道老爷子喜欢什么样的,闹了一个多月,也没见老爷子松口收下任何一个。
    姜氏打听到这事儿的时候还激动了一下,亲自拉着章元敬去了一趟族长家,想让族长带着章元敬去露露面,说不定那位老大人就喜欢了她们家平安呢?
    族长一听就笑了,摇头说道:“不是我小气不乐意,李大人收的孩子起码也得七八岁,他如今精神不济,总不能还让他带孩子吧,平安到底是太小了一些。”
    姜氏满心失望,忍不住问道:“不是说不管几岁吗,我家平安还会背三字经了呢!”
    说完就要让章元敬背诵一遍,族长连忙抬手阻止了她,无奈说道:“弟媳妇,这事儿真的不成,罢了罢了,以后若是平安找不到先生,我帮你就是。”
    虽然没能达成目的,但有了族长这句话姜氏也放心了,也就没有逼着他看章元敬表演才艺,只是回到家中还有些介意,忍不住说道:“说到底还是怕那位老大人责怪,哎,怎么就是不相信咱们平安是个好苗子呢?”
    好苗子章元敬倒是十分理解,谁家收徒弟收一个还没断奶的啊,族长跟她们家也不算亲近,自然不乐意为了他们去冒风险的。
    不过他听多了那位老大人的传说,心中也是仰慕的很,别的不说,这位好歹是考中了进士当过官的,若是能拜师的话对他以后多有助益。
    章元敬心中的算盘打得啪啪响,但眼前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连中意的老师的面都见不着,等个几年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李老爷子年纪大了,精力必定不足,家里头还有一个孙子,这次怕是最后一次收徒。
    若是错过,在青州县他想要再找到如此合适的老师怕是不容易,章元敬暗暗叹了口气,忽然眼睛一亮,开口问道:“奶奶,你能打听到李老先生最近会不会出门吗?”
    姜氏奇怪的问道:“青州县城就这么点大,打听起来倒是也不难,只是你问这个做什么?”
    章元敬微微一笑,靠近她耳边叽里咕噜的说了一阵,姜氏眼神微动,又忍不住有些担忧起来:“这能成吗,别到时候事情不成,反倒是得罪了人。”
    章元敬倒是自信的说道:“奶奶,老大人若是心胸狭隘之人,也不会放出那样子收徒的条件来,我们又没有做错什么,他倒是不至于生气。”
    姜氏还是有些犹豫,章元敬倒是劝道:“能成自然最好,不能成也没事儿,谁还能跟个三岁的孩子生气呢?最主要的是,咱们好歹使过劲了,不能成也能死心,不至于心里头一直惦记着这事儿,反倒是不安心了。”
    听了这话,姜氏倒是也动了心,可不是吗,她家乖孙才三岁,这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结仇倒是肯定不至于的。
    姜氏动了心,第二天就出门打听去了,还嘱咐孙氏盯着孙子读书,势必要倒背如流才行。
    章元敬背三字经差点没背的头晕眼花,心中却知道光是会背书可不够,他们青州县文风不旺,所以显得能背书也挺了不起,但那位李老爷子是在京都待过的人,那地方别说是三岁了,许多人家的孩子能说话的时候就得读书了。
    他得拿出一样让李老爷子眼前一亮,破格收下他的东西来。
    章元敬花了两辈子的力气琢磨着,倒是真让他想出几首诗来,只是他不敢也不愿意借用古人的诗词,自己做出来的就差了几分那个意思。
    一直到大半个月后,姜氏才打听到了那位李老爷子的行踪,第二日一大早就跟李婶带着乖孙,在孙氏担忧的眼神中出门了。
    一边走姜氏还说道:“读书人的想法就跟咱老百姓不同,这时候还冷着呢,河边有啥好看的,不就是几颗柳树吗,连花儿都还没开。”
    李婶抱着章元敬,也在旁边凑趣说道:“可不是吗,每年春天青州河边就许多人,也不知道瞎看个什么,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回家多读几本书呢。”
    姜氏又笑道:“不过也幸亏李老爷子喜欢,不然咱们还抓不住机会。”
    到了河边,姜氏又有些抓瞎,实在是这河有点长,她也不确定能不能真遇到。
    章元敬倒是镇定许多,还说道:“奶奶,你跟李婶就在这边挖野菜吧,要是遇不到李老先生的话,咱们中午也能多一道菜。”
    姜氏一听就笑了,刮了刮他的鼻尖儿说道:“小机灵鬼,成,不然干站着也惹眼。”
    这时候河边满是野菜,县城里头也常有人过来挖野菜的,她们一边挖野菜一边等人,既不惹眼,到时候也能加一道菜,确实是不错的主意。
    章元敬还想蹲下来帮忙,姜氏却怕他弄脏了衣服不好看,让他就在旁边看着,或者帮她们提着篮子就成。
    姜氏和李婶动作都十分利索,刷刷刷一会儿就挖了一篮子,也幸亏她们早有准备,不然的话还没有东西装着回去,别说,野菜挺嫩,姜氏挖的也挺开心。
    正当姜氏挖的不亦悦乎,几乎要忘记来这里的真实目的的时候,河边忽然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个两鬓斑白的老爷子,虽然年纪大了,腰杆子却挺得比年轻人还直。
    他身边跟着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言语之间不难看出对老爷子多有奉承,只是老爷子一直脸色淡淡的,对他们并不多加关注。
    章元敬心中一凛,来了,事情成败与否就看这一遭了。就算是他也忍不住紧张的有些手心发汗,下意识的就站的更加笔挺了。
    姜氏更是下意识的放下了野菜,扯着嗓子说了一句:“平安啊,奶奶觉得挖野菜无趣了一些,要不你给奶奶背个诗打发打发时间。”
    这话一出,在场的也都是人精儿,那边有个书生忍不住嗤笑了一声,似乎十分不屑。
    章元敬抿了抿嘴角,深吸了口气念了起来,但他念的并不是三字经,而是自己费尽脑经才写出来的打油诗:
    “青江绿波高,
    细叶如丝绦,
    何人妆杨柳,
    春风似剪刀。” ↑返回顶部↑
    章元敬并未过多关注县太爷的事儿,对于小小的章家来说,这位大爷就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让他注意的是随着春意一块儿过来的另一个消息。
    他们青州县上的大户李家李老爷子告老还乡了,要说这李家在青州县也是传说,在几十年前,李家也不过是一户普通人家,或许还不如章家一些。
    但挡不住李家老爷子会念书啊,一步步从秀才,举人,考到了进士,甚至一举考进了翰林院,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情,虽说李老爷子考中的时候已经年近四十,一辈子蹉跎最后也只得了个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读官职,但在青州县,甚至是茗湖府已经够用了。
    如今老爷子已经六十有六,据说身体还不太好,会告老还乡并不奇怪。必定他膝下唯有一个独子,在读书上十分没有天赋,这么多年有李老爷子盯着,最后也只考了个秀才,连举人的门槛儿都没能进去,可见这位的天赋。
    李老爷子想的明白,在京城,他们家就什么都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人就遭了灭门大祸,但是回到青州却不同,就算是他退下来了,县太爷也还会给几分面子。
    再有一个,这些年他们置办下来的田地也都在青州,住着搭理也是便宜。
    李老爷子下了决定,家里头其他人反对也是无用,一行人从京城浩浩荡荡的往青州赶,也幸亏他们出发的早,这才没有遇到了民乱,好容易到了茗湖府,偏偏就遇到大雪封路,又是耽搁了一阵子,这会儿才终于踏进家门。
    这次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的,则是因为李老爷子回到青州之后,放出风声来说要收徒。
    他显然对儿子的天赋不抱希望了,孙子还好,但眼看着天分也是一般,这才起了收徒弟的意思,在古时候,收徒弟和收义子的意思也几乎差不离了。
    李老爷子的原话是,无论年纪,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心性好,家世清白,是个一心向学的,他看了合眼缘就会收下。
    这要求倒是不高,但合眼缘这事儿就难说了,谁知道老爷子喜欢什么样的,闹了一个多月,也没见老爷子松口收下任何一个。
    姜氏打听到这事儿的时候还激动了一下,亲自拉着章元敬去了一趟族长家,想让族长带着章元敬去露露面,说不定那位老大人就喜欢了她们家平安呢?
    族长一听就笑了,摇头说道:“不是我小气不乐意,李大人收的孩子起码也得七八岁,他如今精神不济,总不能还让他带孩子吧,平安到底是太小了一些。”
    姜氏满心失望,忍不住问道:“不是说不管几岁吗,我家平安还会背三字经了呢!”
    说完就要让章元敬背诵一遍,族长连忙抬手阻止了她,无奈说道:“弟媳妇,这事儿真的不成,罢了罢了,以后若是平安找不到先生,我帮你就是。”
    虽然没能达成目的,但有了族长这句话姜氏也放心了,也就没有逼着他看章元敬表演才艺,只是回到家中还有些介意,忍不住说道:“说到底还是怕那位老大人责怪,哎,怎么就是不相信咱们平安是个好苗子呢?”
    好苗子章元敬倒是十分理解,谁家收徒弟收一个还没断奶的啊,族长跟她们家也不算亲近,自然不乐意为了他们去冒风险的。
    不过他听多了那位老大人的传说,心中也是仰慕的很,别的不说,这位好歹是考中了进士当过官的,若是能拜师的话对他以后多有助益。
    章元敬心中的算盘打得啪啪响,但眼前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连中意的老师的面都见不着,等个几年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李老爷子年纪大了,精力必定不足,家里头还有一个孙子,这次怕是最后一次收徒。
    若是错过,在青州县他想要再找到如此合适的老师怕是不容易,章元敬暗暗叹了口气,忽然眼睛一亮,开口问道:“奶奶,你能打听到李老先生最近会不会出门吗?”
    姜氏奇怪的问道:“青州县城就这么点大,打听起来倒是也不难,只是你问这个做什么?”
    章元敬微微一笑,靠近她耳边叽里咕噜的说了一阵,姜氏眼神微动,又忍不住有些担忧起来:“这能成吗,别到时候事情不成,反倒是得罪了人。”
    章元敬倒是自信的说道:“奶奶,老大人若是心胸狭隘之人,也不会放出那样子收徒的条件来,我们又没有做错什么,他倒是不至于生气。”
    姜氏还是有些犹豫,章元敬倒是劝道:“能成自然最好,不能成也没事儿,谁还能跟个三岁的孩子生气呢?最主要的是,咱们好歹使过劲了,不能成也能死心,不至于心里头一直惦记着这事儿,反倒是不安心了。”
    听了这话,姜氏倒是也动了心,可不是吗,她家乖孙才三岁,这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结仇倒是肯定不至于的。
    姜氏动了心,第二天就出门打听去了,还嘱咐孙氏盯着孙子读书,势必要倒背如流才行。
    章元敬背三字经差点没背的头晕眼花,心中却知道光是会背书可不够,他们青州县文风不旺,所以显得能背书也挺了不起,但那位李老爷子是在京都待过的人,那地方别说是三岁了,许多人家的孩子能说话的时候就得读书了。
    他得拿出一样让李老爷子眼前一亮,破格收下他的东西来。
    章元敬花了两辈子的力气琢磨着,倒是真让他想出几首诗来,只是他不敢也不愿意借用古人的诗词,自己做出来的就差了几分那个意思。
    一直到大半个月后,姜氏才打听到了那位李老爷子的行踪,第二日一大早就跟李婶带着乖孙,在孙氏担忧的眼神中出门了。
    一边走姜氏还说道:“读书人的想法就跟咱老百姓不同,这时候还冷着呢,河边有啥好看的,不就是几颗柳树吗,连花儿都还没开。”
    李婶抱着章元敬,也在旁边凑趣说道:“可不是吗,每年春天青州河边就许多人,也不知道瞎看个什么,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回家多读几本书呢。”
    姜氏又笑道:“不过也幸亏李老爷子喜欢,不然咱们还抓不住机会。”
    到了河边,姜氏又有些抓瞎,实在是这河有点长,她也不确定能不能真遇到。
    章元敬倒是镇定许多,还说道:“奶奶,你跟李婶就在这边挖野菜吧,要是遇不到李老先生的话,咱们中午也能多一道菜。”
    姜氏一听就笑了,刮了刮他的鼻尖儿说道:“小机灵鬼,成,不然干站着也惹眼。”
    这时候河边满是野菜,县城里头也常有人过来挖野菜的,她们一边挖野菜一边等人,既不惹眼,到时候也能加一道菜,确实是不错的主意。
    章元敬还想蹲下来帮忙,姜氏却怕他弄脏了衣服不好看,让他就在旁边看着,或者帮她们提着篮子就成。
    姜氏和李婶动作都十分利索,刷刷刷一会儿就挖了一篮子,也幸亏她们早有准备,不然的话还没有东西装着回去,别说,野菜挺嫩,姜氏挖的也挺开心。
    正当姜氏挖的不亦悦乎,几乎要忘记来这里的真实目的的时候,河边忽然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个两鬓斑白的老爷子,虽然年纪大了,腰杆子却挺得比年轻人还直。
    他身边跟着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言语之间不难看出对老爷子多有奉承,只是老爷子一直脸色淡淡的,对他们并不多加关注。
    章元敬心中一凛,来了,事情成败与否就看这一遭了。就算是他也忍不住紧张的有些手心发汗,下意识的就站的更加笔挺了。
    姜氏更是下意识的放下了野菜,扯着嗓子说了一句:“平安啊,奶奶觉得挖野菜无趣了一些,要不你给奶奶背个诗打发打发时间。”
    这话一出,在场的也都是人精儿,那边有个书生忍不住嗤笑了一声,似乎十分不屑。
    章元敬抿了抿嘴角,深吸了口气念了起来,但他念的并不是三字经,而是自己费尽脑经才写出来的打油诗:
    “青江绿波高,
    细叶如丝绦,
    何人妆杨柳,
    春风似剪刀。”

章节目录